第一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0]98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平稳增长轨道,银行业运行情况总体平稳,信贷投放节奏得到较好控制,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仍十分严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最新要求,积极应对当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现就下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抓紧抓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还款方式和来源。在平台企业净现金流的核算方面,对于土地收入返还,只有平台企业确实拥有土地所有权证的土地所产生的土地收入返还才能计入净现金流收入;对于股权收益,只有平台企业名下股权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才能够计入净现金流收入。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风险定性,实施分类动态管理。
二是按现金流覆盖原则开展分类处置工作。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平台贷款可通过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清理回收、仍按平台贷款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省为单位,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平台公司的会谈工作,通报四类风险定性情况,研究协商各类平台贷款的整改措施。基本原则为;第一,对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实行逐户监测。这类贷款为现金流可全覆盖、拟整体划转为一般公司类管理的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与协调,确定名单,明确风险承担与问责机制,要逐户关注整改进展和贷款要素的合规性,确保存量债务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及时足额偿还。第二,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和清理回收类贷款须设定处置时间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各级分支机构应拟定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工作推进时间安排表,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新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来补足现金流,或是通过追加股权、土地等合法足值的抵(质)押品以及直接收回等方式,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完成各项工作。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监督掌握贷款处置进展。第三,对仍按平台公司处理的贷款要实施严格监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不再承担融资任务的平台转轨改制工作,逐户明确地方政府的还债责任。对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本息的贷款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还款计划并落实还款措施,必要时应督促地方政府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存量贷款。对于不符合国发[2010]19号文要求,项目没有足额资产抵押和现金流的,严禁新增贷款(授信)。
三是切实加强平台贷款押品、项目现金流和还贷条件以及资产分类、拨备计提的管理。对各类平台贷款要定期开展押品价值评估,及时补充抵(质)押物,防范减值风险。要持续、动态测算贷款项目现金流状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有力推动修订原贷款合同中“整借整还”等不科学条款。建成之后的项目(包括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贷款应立即进入还本期,原则上每年应至少两次等额还本,有的小额贷款可以争取做到每季还本,利随本清,以实现风险的准确暴露和稳步缓释,严格防止常青贷款。平台贷款到期后不应展期或随意重组,要按照项目现金流、押品价值、还款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对平台贷款实行严格分类,并做好准备计提。贷款的准确分类、相应的准备计提以及资本权重确定必须与早期风险信号相匹配。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在内部资本管理中,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贷款项目现金流覆盖程度和其他相关因素,适当调整贷款风险权重和其他经济资本系数,合理确定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水平。
二、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暂停发放居民家庭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其中,对二套房贷首付成数应不低于 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管理及其用途的跟踪监测,严禁用于购买住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公司)要确保各级分支机构信贷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各级银监会派出机构要努力实现属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的一致性,严防政策执行在机构间、地区间的差别导致监管套利。
二是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对于大型房企集团,要以集团为单位,以名单为基础,实行集团并表授信管理,集团及各成员企业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在建工程的五成。大额集中度风险评估应涵盖银行持有的房地产公司短期、中期票据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类授信。同时,对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要进行跟踪监测,严密审查集团企业内部与关联企业之间,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严防信贷资金转移或挪用。要核实项目资本金的真实来源,防止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抽逃资本或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严格控制贷款关联担保,禁止互保。
三是预先布防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对于存在高价购地、跨业经营、过度扩张、负债率偏高等问题的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密切关注其经营状况,一旦资金回笼出现紧张,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对有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贷款和贷款展期。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妥善利用闲置土地信息,对闲置土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未进行相应使用处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负责人需向银监会或相应银监会派出机构做出书面说明。
四是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在严格把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继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三、有效遏制部分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
一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调控要求,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贷控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不同性质的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等适当措施。对于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规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及授信。对于列入淘汰类的项目,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收回并保全贷款。同时,对于合规项目要给予合理的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促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是全力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名单所列企业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对于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地落后产能淘汰名单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其关停等处置工作,及时开展信贷资产保全。形成坏账和损失的,在进行核销的同时必须核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密切跟踪各地被淘汰企业名单调整变化情况,提前制定处置预案。......
第二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98号文)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0]98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平稳增长轨道,银行业运行情况总体平稳,信贷投放节奏得到较好控制,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仍十分严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最新要求,积极应对当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现就下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抓紧抓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还款方式和来源。在平台企业净现金流的核算方面,对于土地收入返还,只有平台企业确实拥有土地所有权证的土地所产生的土地收入返还才能计入净现金流收入;对于股权收益,只有平台企业名下股权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才能够计入净现金流收入。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风险定性,实施分类动态管理。
二是按现金流覆盖原则开展分类处置工作。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平台贷款可通过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清理回收、仍按平台贷款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省为单位,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平台公司的会谈工作,通报四类风险定性情况,研究协商各类平台贷款的整改措施。基本原则为;第一,对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实行逐户监测。这类贷款为现金流可全覆盖、拟整体划转为一般公司类管理的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与协调,确定名单,明确风险承担与问责机制,要逐户关注整改进展和贷款要素的合规性,确保存量债务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及时足额偿还。第二,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和清理回收类贷款须设定处置时间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各级分支机构应拟定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工作推进时间安排表,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新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来补足现金流,或是通过追加股权、土地等合法足值的抵(质)押品以及直接收回等方式,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完成各项工作。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监督掌握贷款处置进展。第三,对仍按平台公司处理的贷款要实施严格监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不再承担融资任务的平台转轨改制工作,逐户明确地方政府的还债责任。对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本息的贷款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还款计划并落实还款措施,必要时应督促地方政府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存量贷款。对于不符合国发[2010]19号文要求,项目没有足额资产抵押和现金流的,严禁新增贷款(授信)。
三是切实加强平台贷款押品、项目现金流和还贷条件以及资产分类、拨备计提的管理。对各类平台贷款要定期开展押品价值评估,及时补充抵(质)押物,防范减值风险。要持续、动态测算贷款项目现金流状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有力推动修订原贷款合同中“整借整还”等不科学条款。建成之后的项目(包括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贷款应立即进入还本期,原则上每年应至少两次等额还本,有的小额贷款可以争取做到每季还本,利随本清,以实现风险的准确暴露和稳步缓释,严格防止常青贷款。平台贷款到期后不应展期或随意重组,要按照项目现金流、押品价值、还款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对平台贷款实行严格分类,并做好准备计提。贷款的准确分类、相应的准备计提以及资本权重确定必须与早期风险信号相匹配。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在内部资本管理中,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贷款项目现金流覆盖程度和其他相关因素,适当调整贷款风险权重和其他经济资本系数,合理确定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水平。
二、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暂停发放居民家庭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其中,对二套房贷首付成数应不低于 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管理及其用途的跟踪监测,严禁用于购买住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公司)要确保各级分支机构信贷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各级银监会派出机构要努力实现属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的一致性,严防政策执行在机构间、地区间的差别导致监管套利。
二是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对于大型房企集团,要以集团为单位,以名单为基础,实行集团并表授信管理,集团及各成员企业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在建工程的五成。大额集中度风险评估应涵盖银行持有的房地产公司短期、中期票据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类授信。同时,对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要进行跟踪监测,严密审查集团企业内部与关联企业之间,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严防信贷资金转移或挪用。要核实项目资本金的真实来源,防止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抽逃资本或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严格控制贷款关联担保,禁止互保。
三是预先布防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对于存在高价购地、跨业经营、过度扩张、负债率偏高等问题的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密切关注其经营状况,一旦资金回笼出现紧张,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对有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贷款和贷款展期。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妥善利用闲置土地信息,对闲置土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未进行相应使用处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负责人需向银监会或相应银监会派出机构做出书面说明。
四是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在严格把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继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三、有效遏制部分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
一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调控要求,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贷控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不同性质的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等适当措施。对于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规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及授信。对于列入淘汰类的项目,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收回并保全贷款。同时,对于合规项目要给予合理的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促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是全力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名单所列企业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对于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地落后产能淘汰名单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其关停等处置工作,及时开展信贷资产保全。形成坏账和损失的,在进行核销的同时必须核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密切跟踪各地被淘汰企业名单调整变化情况,提前制定处置预案。
三是大力推进支持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建设。要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完善内部程序,建立有效的授信通道,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体系。通过设立专门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加快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能力建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促进支持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设。
四是高度重视行业信贷风险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要密切关注船舶制造、钢铁、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风险波动状况,适时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取向,开展贷款组合动态管理;要大力推进银团贷款和行业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建设,及时开展风险预警;要加强贷款投向的行业集中度研究,切实防范过度集中。
四、注重防范流动性风险
一是加强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加强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稳定性的管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月度日均存款统计制度,科学监测流动性水平,摒弃按月末、季末时点数据进行业绩考核的不科学做法。
二是重视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至少按季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要遵循审慎原则设定压力情景,并充分考虑各类风险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压能力,防范流动性危机。
三是借鉴国际监管新规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巴塞尔委员会最新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指标充分考虑了市场及异质性压力(银行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紧张)情况、存款保险情况、资金担保情况、批发与零售资金情况、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等等因素,特别是强调了表外业务及非契约性(因声誉风险而承担的资金流出)的资金流出分析,与现行流动性监测指标相比,更精细,也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化对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新指标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从短期、长期两个时间维度上监测本行流动性风险。
五、不断提升信贷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贯彻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对贷款发放审慎性的重要制度保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事先约定和仔细审查过的交易和领域,要严格设定还贷条件。对固定资产贷款合同中的“整借整还”条款进行彻底纠正,改为在必要宽限期后至少每半年还本一次,利随本清的科学和审慎做法,做到风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做损失度量与准备。
二是大力开展贷款核销工作。要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做到账销、案存、权在。积极执行国家相关核销政策,着重及早做好地震、泥石流等受灾地区和受损行业的不良贷款核销工作。
三是认真落实综合经营风险管理要求。加强对综合经营试点的后评价,对于所投资跨业子公司一段时期后管理与业绩仍不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对集团公司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所拖累的,就应该坚决退出。要加强防火墙建设和集团并表管理。开展跨业经营试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具备综合并表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风险隔离安排,必须建立严格的机构、资金、业务、信息和人员的防火墙体系。
四是高度重视贷款转让的潜在风险。贷款转让在借款人、保证人不知情不签字的情况下进行,不但不符合借贷合同法的原则,也滋生了道德风险。尤其是所谓拆分性贷款转让,其实质是无监管、无约束的资产证券化粗糙翻版,只能对盲目的风险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明令禁止。
六、深入推进银行业监管制度建设
按照“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相结合”、“风险约束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银行外部基础设施改革相结合”的原则,稳步而深入地推进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近期银监会将着力做好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发展建设工作。一是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将统一研究梳理我国资本监管政策规则,统筹考虑1988年协议、新资本协议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新规则的要求,审慎设定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明确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比例水平,对所有银行实施留存资本缓冲要求,并考虑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设置附加资本要求,研究探索在信贷高速增长、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通过资本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二是动态拨备率。在风险早期暴露和审慎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动态拨备管理,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150%,两者按孰高要求执行。同时,要建立激励相容的推动实施机制,一方面银监会将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推动拨备在银行成本中的客观反映,并在资本充足评价中充分考虑一般准备的附属资本属性,另一方面,要区别各类机构风险状况,对于贷款分类偏离度低、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要制订激励性的过渡期安排和达标安排,着力强化机制约束,鼓励银行充分计提拨备。三是杠杆率。杠杆率的分子将采用一级资本,分母应覆盖表内外所有风险暴露,综合考虑表内风险暴露、非衍生品表外项目和金融衍生品的全额敞口头寸,对银行杠杆率水平进行审慎限制。四是流动性比率。在现有流动性指标的基础上,引进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对银行在压力情况下的一个月内持续经营能力和一年以上长期资金匹配程度进行监测评价。以上监管要求,银监会将在进行深入讨论研究以及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时间表,稳步推进各项标准的贯彻落实。
围绕新制度建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对四大监管工具具体规则的讨论和研究,并及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银监会,以科学规划推广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定量测算,摸清家底。参加新规则抽样测算工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并抓紧学习国际监管新规则,全面理解填报要求,准确报送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三是分析差距,做好准备工作。此次监管制度建设更加重视推动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变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明确自身在资本、拨备、杠杆和流动性指标的差距,分析资产负债或业务结构的弱点不足,更要在发展战略、风险政策、绩效评估与考核等方面加强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机制建设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薄弱环节,加大银行内外和机构上下的沟通交流,充分进行动员和讨论,积极分析影响,并制定可行方案。
请各银监局将此文转发至辖内各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关于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银监会2012年47号文)
关于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2】47号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
(一)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各银行总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平台贷款风险管控。一是要严格平台贷款总量控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12号文规定,继续加强对平台贷款总量的控制。
二是严格落实平台整改条件。继续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持续推动融资平台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整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缓释平台贷款潜在风险。
三是要严格执行信贷分类结果。加强平台信贷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各行年初自行评定的平台客户信贷分类结果,严格贷款管理。
同时要更加细致地做好“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工作,防止“一刀切”,防范资金链断裂,防止由于应贷未贷出现“半拉子”工程。
下半年,银监会将加强现场检查,对于平台贷款现金流测算、总量控制、存量贷款风险缓释和信贷分类等方面存在的违规情况,敦促落实整改,严肃责任追究。
第四篇:中国银监会关于2011年第四季度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银监发(20 11)97 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2011 年第四季度 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固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稳中有所回调;国际上,金融危机步入更为复杂的阶段,全球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上升,国际环境动荡对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还在深化。各银行业金敲机构要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加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现就2011 年第四季度银行业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切实加强重点领域信用凤险防范(一)深入推进平台贷款风险防拉不动摇。
第一,对于新增贷款,在坚持审慎信贷前提下,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优先保证巳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续建资金需求,既要避免重点项目出现“半拉子”工程,又要防范平台贷款假借“保续建”之名违规增长。
第二,对于存量贷款,继续落实动态台账管理、补足抵质押担保、合同补正、分类处置、风险资本和拨备计提等风险管理和抵补措施。对于退出平台公司的贷款不放松风险管控标准,不得向退出类平台公司发放由政府变相提供担保、承诺的贷款。对于已存在持续亏损、偿债困难等问题的平台主体,加强资产的处置和转让,落实担保和债务主体责任,杜绝逃废悬空债务行为。
第三,对于近三年到期的债务,积极推动做好偿债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平台贷款偿债风险进行一次专项排查,督促平台公司开展中长期资金收支匹配情况的测算,提前做好即将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计划。如借款人无法履约还款,应要求其提前半年到一年向债权银行报告偿债缺口,向地方政府全面、及时报告偿债缺口,提前安排还款资金。
(二)严密盯防房地产贷款风险。
第一,对新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必须持高度审慎态度,并加强对已有授信的风险排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巳授信开发企业开展逐户排查和实地走访,全面掌握授信企业民间借贷、信托、发债等各类渠道的融资情况,及时清理压缩存在隐患的高风险贷款。需重组的贷款至少应归为次级类,贷款重组后必须适当下调分类等级。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房产等押品的管理。要结合市场波动情况,及时对押品进行价值重估,对于难以覆盖贷款风险的,应要求借款人尽快增加足值抵质押物。对于在前期自查中发现的存在土地违规抵押或抵押存在瑕疵的贷款,要抓紧补正完善相关手续。
第三,合理支持真实自住购房需求。在严格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的前提下,应首先满足首套、小户型、自住购房的贷款需求。个人住房贷款条件要公正透明,银行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尊重客户自愿选择,严禁虚假承诺、捆绑销售、乱收费等违规行为。
(三)持续深入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等贷款新规。
第一,科学确定投信额度。加强对客户实际运营情况的了解,不仅要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的负债、担保等情况,还要重点了解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以及关联企业的对外投融资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投信额度,避免过度授信。
第二,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审核。严格审核受托支付的依据,通过综合对比企业交易合同、税票、货运提单和发票等材料,并结合实地走访和核查,辨别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对于自主支付,也应根据“实贷实付”的原则,按进度分批拨付资金。
第三,强化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检查和风险排查。要密切关注授信客户资金游离主业,或利用下属关联公司高息放贷、违规发放委托贷款的现象。对于贷款被挪用于民间借贷或借款人参与违法金融活动的,要及时采取收回贷款等风险防范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贵。
第四,有力推动银信合作转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要求在年底前完成转表工作,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合规和操作凤险管理,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
(一)进一步务实案防工作基础,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要重点加强贷款“三查”、轮岗、对账和强制休假等制度约束,强化对柜台操作风险的管控。
(二)开展银行从业人员异常行为排查。完善相关业务制度流程,健全员工从业行为约束和对员工异常行为的监测机制,严禁银行从业人员参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或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兼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做好案件处置和问贵。
(三)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之间业务的风险管理。要筑牢防火墙,完善相关业务风险的监测预警机制,防止银行贷款被截留或挪用。一旦发现上述机构存在违规操作,应立即停止相关业务,采取措施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并及时报告监管部门。
(四)强化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前移案防关口。充分调动内审稽核“第三道防线”的力量,狠抓违规操作管理和处罚。监管部门要对业务条线的违规操作和内审部门的检查失效同步问贵,督促银行建立健全案件防范的内在动力。
三、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有效加强流动性凤险管理
(一)健全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并在对外信息披露中增加日均数据口径。存在日均存贷比不达标、期末存贷比和日均存贷比差异较大、存贷款变动异常等情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立即整改。
(二)加强融资来源稳定性管理。当前尤其是要进一步规范发展理财业务,切实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公开透明”不得发行和销售无真实投资、无测算依据、无充分信息披露的理财产品,严禁通过发行短期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理财产品。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明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准备。
(三)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这两个新国际监管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加快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政策、流程、技术和IT 支持体系。当前临近岁末年关,尤其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变化情况,早作预案。
四、尽可能增提拨备,核销损失,前瞻性作好凤险防范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抓住第四季度这一增提拨备、核销损失的有利时机,加大拨备计提和损失核销工作力度。
(一)前瞻性地评估在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内外部压力之下,企业和项目未来现金流的变化,审慎核定抵押品的价值。
(二)根据评估结果对各类资产质量准确分类,该降级的一定要降级,并充分计提拨备。(三)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尤其是要用足国务院对小企业、涉农等贷款给予的优惠政策,避免拨备和不良贷款“两高”局面,真实反映资产负债质量状况。
五、科学定位,稳健设定发展目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遵循客观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外部经营环境,科学合理设定经营计划,建立风险与效益统筹、过程和结果统一、当期与长远兼顾的绩效考评制度,促进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一)合理设定经营计划。商业银行董事会要从长远出发,结合本行实际制定经营计划,审慎设定资产利润率(ROA)、资本利润率(ROE)目标,充分应用风险调节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利润等指标,促进银行持续稳健经营。要坚决纠正一味追求高指标、快增长的做法,避免压力过大引发不规范经营行为和不正当市场竞争,加大经营风险,损害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务实的绩效考评机制。商业银行商管层要按照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要求,规范完善本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指导分支机构做好绩效考评工作。在绩效考评中,要坚持以风险为本,增加风险类指标权重;不得层层加码,不切实际提高考核要求;不得设立时点性业务规模指标;不得设立单纯的市场份额指标;不得在绩效考评体系之外设立单项业务指标。要合理引导分支机构和员工,使其经营行为能够体现总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要求。
(三)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对法人银行的绩效考许监管。要及时了解商业银行总行经营计划,掌握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制度建设情况,对存在不合理情况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各级派出机构要定期对法人银行绩效考评制度制定、任务分解落实J考评方式、考评结果信息披露等情况进行评价,对绩效考评中存在指标层层加码等问题的,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时予以纠正。
六、稳步推进新监管标准实施,提升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全面总结我国银行业近十年来监管理念和实践,并充分借鉴吸收国际良好做法的基础上,今年银监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监管标准,目前《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已经发布,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规定待国务院批准后,将及时发布,2012 年开始实施。各级监管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以实施新监管标准为契机,推动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完善约束机制,将监管要求真正转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一)统筹做好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规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过渡期安排的要求,制定过渡期内逐步达标规划,并报监管部门备案。制定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坚持自我约束优先,通过降低扩张速度、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等方式实现资本节约,主要通过提高内部积累能力补充资本。
(二)大力推动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实施新监管标准与本行经营战略、风险偏好、政策流程、业绩考核充分结合,不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IT系统建设。
七、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科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加强服务价格统筹管理,做到成本可算、质价相符、公开透明。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服务价格的统筹管理,明确定价策略、定价原则、定价流程和内部授权规定,要注重开展对服务的社会责任评估,加强服务价格的内部监督。
第二,建立健全服务成本核算制度,设立收费项目应首先明确服务内容,树立服务标准,分析成本构成,按照质价相符原则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
第三,坚持合规经营,依法收费,严禁任何虚假承诺、捆绑销售、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第四,不断提高服务价格透明度,有效履行服务收费告知义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客户投诉渠道,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特别是低端消费者利益。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做好舆情监测和应对,避免炒作。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上述要求认真开展服务收费的自查清理工作,并在年底之前将自查清理情况依监管隶属关系报送各属地监管局和银监会。
(二)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信贷等关键环节的金融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加强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结合新出台的企业划型标准,加强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银监会已开始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在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予以倾斜。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此外,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支持以省级政府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政府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为主统筹辖内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管理、融资和偿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大力推行绿色信贷,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
特此通知。
第五篇: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银监发(2011)14 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当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格局进一步巩固,银行业继续稳健运行,风险抵补能力稳步提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时期,银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发展转型,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现就银行业重点风险防范及下一阶段银行业改革发展等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当前银行业重点风险防范(一)着力提高信货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信贷科学合理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各行要着重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三农”.小企业、节能减排等薄弱领域,“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不能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加强行业研究,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二是继续深入推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确保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行要及时总结去年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弓尸的经验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未能在限期内达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监会将采取对不到位贷款提高资本附加和增加拨备、与人行联合调减贷款规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直至限制市场准入、暂停相关业务、限制贷款发放等联动监管措施。特别对没有严格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没有执行笔笔贷时审查和至少一年一次的贷后跟踪检查,并因此诱发贷款挪用和其他风险的机构,要追究首席风险官、条线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各行要确保2011 年按照贷款新规走款比重达到80 % 以上。三是大力推进中长期贷款合同整改工作,补签贷款差额补足协议,弥补还款资金缺口。对于新发放的非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和项目贷款,要根据项目原概算和原定建设期、合理运营期,确定贷款期限以及科学的本息偿还方式,还本期限不得超过15年,原则上自项目建成投产起,每年至少两次偿还本金,利随本清。
四是对集中度风险加强前瞻防掀。各行要坚守客户授信集中度红线,将所持有的债券、发放的贷款以及表外担保和贷款承诺(合同明确可无条件撤销的除外)统一纳入授信集中度限额管理。严格设定行业授信集中度,对国家明令限制的行业可以实行更严格的动态差异化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压力测试和风险监测。银监会将根据需要在第二支柱下对集中度提出专门的资本要求。
五是加强贷款的精细化管理,全面监测信贷质量变化。各行要坚持实施前瞻性、指导性的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定价和内部考核中运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做到“算了放,不是放了算’。在认真做好现金流贴现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前提下,做好本息覆盖率的测算。要加强对还本到期的偿付比率考核(对于所有展期和贷新还旧贷款,也必须与拖欠一起计算违约率,同时剔除只偿还利息而本金还未到期的部分)。要更加注重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和贷款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密切监测贷款逾期率、非应计贷款比率和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率等系列指标的异常变动。
六是严格规范“影子银行”业务。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坚持科学理念。要确保成本对称,坚决禁止监管套利各行要加强“防火墙”建设,严防不当授信,抓好并表管理。二要继续坚决清理规范银信合作业务。各行要确保2011 年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全部转入表内,同时在计算杠杆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以及拨备比率时充分反映。严禁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对于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信托公司应按10.5 %的比例计算风险资本,并按照银信合作不良信托贷款余额150 %和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余额的2.5%(孰高为准)计提信托赔偿准备金。对融资类银信合作房地产业务,用于股权投资的,必须明确资金来源是私人银行高端客户,并充分披露信息。进一步督促财务公司规范开展委托贷款业务。三要审慎规范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信贷资产必须严格遵守真实性、整体性和洁净转让的原则,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做好信贷资产转让的尽职调查、授信审批、风险评估、重签协议和担保物权转移等工作,防范“不当销售”、担保落空等合规与法律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转让真正服务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真实需要,并及时、不遗漏地对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计算做出相应调整。商业银行不得将正常类贷款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二)继续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货款清理规范工作,后续风险防控不可放松
一是严格控制增量。仅允许平台贷款在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适度新增。对已发放的和2009 年及以前所签项目合约下的分期贷款,要重新统筹平台公司整体偿债能力和贷款项目本身还本付息能力,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资本金到位和工期成本管理。对于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
二是扎实缓释存量。要严格落实银监发(2010)110 号文的要求。对于经平台、银行、政府三方签字确认的全覆盖类贷款,不再列为平台贷款,改作一般公司类贷款,并按商业化原则运行,做好贷时和贷后检查管理;对于现金流为全覆盖且拟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要严格落实抵押担保,开展会谈,补正落实,推进确认工作,核实一家,退出一家;对于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类,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制定整改时间表,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直接收回等措施,完成相关工作并定期报告工作进展。令年各行要严格遵守平台贷款风险资本和拨备的新要求,即针对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平台贷款,自今年一季度起就坚决做到分别按照100 %、140 %、250 %和300 % 计算贷款风险权重,提高资本占用成本。要重点加大对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的督查,特别是对正常和关注类中实际隐含较大风险的,要严格按照标准重新认定,相应加大次级和可疑类的占比,真实、客观、及时地反映和评价平台贷款风险状况。要确保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均不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对于短期内因客观限制确实难以提足的,也必须制定分年补提计划,确保23 年内补足,期间要按新资本监管协议对资本作相应扣减。三要强化问责处罚。对于国发(2010)19号文发布后,即下半年继续违规发放平台贷款,以及接受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要严肃追究贷款发放机构“一把手”及总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对该行固定资产贷款实施整顿,代偿性风险大且整改不力、情节严重的,将发布叫停令。
(三)加强房地产信用风险防控,确保房地产信货调控力度不减
一是强化土地储备贷款管理。要抓住其平台贷款的特点,按照前述平台贷款的要求严格防控风险。
二是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控制。对有重大违规行为的不得发放新贷款,原有贷款到期收回。要认真做好“名单式”管理,对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认定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因法人代表的违法违纪行为,致使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出现重大违约事项的贷款合同约定,采取加速还款等保全措施。要密切关注存在高价购地、跨业经营、过度扩张、负债率偏高的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要加强对开发贷款的全流程监控,严禁信贷资金用于购地,严防集团公司通过母子公司借款和其他各种关联交易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不用土地而改为用在建工程抵押,重视销售回笼款的封闭运行管理。对于商业物业抵押贷款,要根据物业的合理经营期限、产生的现金流和合理的折现率审慎评估物业价值,不能简单采信中介公司的市场估值,避免因物业估值虚高导致信贷风险缓释不足。
三是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确保住房信贷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严密性,着力抑制投资投机等非理性的购房需求,严禁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热点城市,当地银监局要主动开展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一旦查实金融机构盲目竞争,甚至通过内外勾结、变相降低贷款标准、打“擦边球”等途径来规避调控政策,要给予严肃处理。要把现有监管要求落实到位,防止出现“次级房贷”,避免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投资投机领域。
四是强化内功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房地产需求增速可能明显降低的潜在影响,认真审视自身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加强行业信贷集中度管理,科学制定房地产行业信贷战略、合同期控制和抵质押风险管控措施,避免信贷风险过度累积,实现良性发展。要探索开展多种压力情景下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对有重要影响的客尸,要开展敏感性分析,深入分析其资金链和现金回流情况,并建立必要的风险应急机制。要按照更严格和更审慎的标准,建立房地产客户的内部评级体系,开发针对房地产企业集团整体的风险计量和评估方法。(四)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深入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案件防控考核体系,使案防工作朝着持续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考核办法要由单纯考核案发数量和涉案金额的“单一型模式”向综合考核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和有效性的“复合型模式”迅速转变。各行要层层落实新的案件防控责任制建设,并确保案件信息报送迅速、准确、全面,推动各项工作抓早、抓实、抓到位。
二要加快内部机制建设,形成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各行要着重加强内审稽核等内部机制建设,提升内审稽核人员素质和工作的独立性,明确其信息报告特殊路线,合理设定突查频率、覆盖范围、延伸要求和工作方式及质量的基本评判标准。内审稽核各项工作的质效评价将纳入监管评级参考要素,并将进一步推行制度执行和案防队伍建设的承诺制度。对于未按承诺要求在年内出现实质性改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律由监管部门视情况调低监管评级,严格限制市场准入,并限期整改到位。同时,银监会将进一步研究明确案件风险的针对性资本要求,充分结合我国案件实际,研究建立把案件风险金额与资本各类缓冲和附加挂钩,与当期拨备立即挂钩的机制。三要强化责任追究。案件防控的责任在总行和省分行,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求,做到人员该开除就开除,案件该移送就及时移送,且责任要上追两级。对于各类违规问题,特别是对屡查屡犯、屡纠屡错和各类重复出现的操作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总行和省分行以及所在机构的领导责任。对于已进行过风险提示、却又发生同质同类案件的机构,除追究其案件责任外,还要追究其落实风险提示不到位的责任。此外,要不断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和建设,规范电子银行、外包业务和运营管理,切实提高系统稳定运行水平,保障业务连续性。(五)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与风险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大中型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实施新资本协议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国际最佳作法,针对性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严格提升数据质量水平,合理利用风险模型,加强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持续改善。中小型银行应着重解决基础性问题,包括账户划分、估值、使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计量风险等,建立起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
二是加强衍生品风险管理。合理设定衍生品交易风险暴露的指导性上限,对于非套期保值衍生产品交易,要科学把控其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占核心资本的比例,禁止从事无限风险的产品以及再衍生产品等高杠杆业务。对于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要全部划入银行账户管理,非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必须划入交易账户管理。
三是强化市场风险的资本约束。2011 年起,取消原来规定的市场风险计提阀值,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至少按照标准法的要求严格计提市场风险资本。四是不断增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全面性。要建立健全市场风险与各业务条线和风险模块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有关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银行现有风险水平和业务发展的匹配度。要着重加强防火墙建设,并切实做好对交易对手风险和新增风险的研究和评估。(六)密切关注政策环境影响,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防控
一是建立科学化的流动性监测体系。要推动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的统计制度,各家银行要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进一步加强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稳定性的管理。
二是切实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要严密监测流动性风险变化趋势,积极分析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影响,加强现金流预测和限额管理。要充分考虑各类风险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适时开展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早预案、早部署。坚决禁止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违规吸存和违规串类。
三要积极推进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的实施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流动性覆盖率(LCR)指标的管理,持有合理水平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保证在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至少能满足三十天的流动性需求。对于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的管理,各行要切实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避免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并应严格对表内外资产的流动隆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确保投行类产品、表外风险暴露、证券化资产及其他资产业务的融资都具有相匹配的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七)规范开展代理保险和产品销售业务
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范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强调保护客户利益原则,向客户出具投保提示书,全面客观披露相关信息。对风险测评和适合度评估满足要求的客户,要签字确认客户本人的风险测评结果和真实购买意愿,并承诺自担责任;不得对客户出售不适合其购买的金融产品。银保专管员和保险顾问应当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不允许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开窗口和直接销售。
二、下一阶段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推动银行业的战略转型
一是要坚持促进实体复济的科学发展二随着我国工业化步入战略整合期、扩内需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银行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一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伴随着优胜劣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盲从“新兴”和“战略”示范区,要切实坚守审慎底线,全面分析行业风险,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定位,有选择性地把握发展机遇。二要有效支持消费发展。消费将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也从“饮食消费”向“穿住用行”全面发展,要深刻了解消费服务需求的重点和趋势,率先提供高科技含量和高质效的服务,设定合理的差别化战略,满足有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二三要支持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对“三农”、小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经济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建立和创新商业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二是要重视差别化发展。边际效应递减是市场的普遍规律,同质化发展更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推动因素。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发挥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树立因行而异的特色化、品牌化战略,大力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审慎制定跨境、跨业发展的战略。各行要按照“制度先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完善并表管理、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审慎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尤其要建立综合化经营试点主动退出机制,试点银行所投资对象的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在一定宽限期(五年,人寿八年)后应高于或至少达到商业银行良好经营平均水平,并高于其所在行业良好经营平均水平,否则要主动退出相关投资行业。
(二)以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为核心,建设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要按照职责界面清晰、制衡协作有序、决策民主科学、运行规范高效、信息及时透明的原则,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要强化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长期承诺和持续注资责任,承诺支持银行从严控制关联交易,积极采取措施支持银行达到审慎监管标准,并坚持有限参与,主动防止盲目扩张和利益冲突;要全面落实«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强调董事会的“诚信义务’,和“看管责任”,要有效承担战略决策、风险管理、薪酬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最终责任,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作用,并切实配合监管当局开展与独立董事、监事会和外部审计的互动约谈工作;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监督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推动建立与长期风险责任挂钩的合理薪酬激励机制。同时,董事会和高管层要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激励约束机制上对风险管理给予足够支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将良好风险文化根植于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着力形成风险为本的管理文化。
二是健全风险战略、风险偏好和前瞻性风险管理手段。首先,各行要在进一步发展内部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客户评级、经济资本、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等指标引入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的总体框架中,并制订与之相适的经营计划以及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构建形成高效的风险战略传导机制。其次,要进一步从管理和技术两个维度强化各类风险管理的精细度和前瞻性二要强调押品估值的科学性,提高贷款分类的细分度,发挥压力测试的引导作用,并积极引入压力风险价值(Stress VAR)、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和关键风险指标〔 KRI)等先进方法和工具,全面前瞻地评估日益复杂的风险变化。最后,要着力加强数据和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数据的集中、标准化管理,建立坚实稳固的数据治理机制,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和监管报送信息的数据质量。三是加强并表管理。要科学有序抓重点,把向上和向下并表做到位。向上并表,要坚持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或者相对大股东是银行,并将之作为公司治理的重大目标推进。原则上不再允许证券、基金、信托、保险以及非金融类企业做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对自前己存在上述控股股东的银行集团,2011 年起银监会将加强年检,保证股东资质达到风险审慎标准。向下并表,要按照«银行并表监管指引» 要求扎实做到位。控制好非银行附属公司的杠杆率,加强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理,对高风险非银行业务,应视情况采取结构性措施进行规模限制。各行要高度关注母子之间和子子之间等关联交易,并严格向相关监管者及外审进行信息披露,防止利益输送和风险传染。要不断强化母行责任,对一级附属机构要进行一年一次的后评价,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书面报告。
(三)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落实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
危机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全面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推动BaselⅡ 和Basd Ⅲ的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将各类缓冲与附加以及风险权重与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挂钩,今年起步,并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标准。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重做到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提高认识。全面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既是我国作为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推动我国银行业落实“十二五”规划,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第二,充分准备。各商业银行董事长和行长要率先垂范,领导和推动全行员工学习国际新监管标准,充分领会其精神和实质,梳理本行的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发现差距,做好评估分析工作。要升级和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数据填报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为国际标准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全面落实。国际新监管标准的实施绝不仅仅是监管指标的达标工作,而是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核算乃至管理信息系统、信贷文化等方面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各行要在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以及进一步补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上下功夫。要通过国际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实现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实现经营方式的有效转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主题词:金融监管 风险防范 通知 内部发送机关各部门(共印20 份)联系人:虞云、何国锋、熊利平联系电话石6278306 校对 熊利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O一一年二月十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