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主辅评工作制度(试行)》(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主辅评
工作制度(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评估工作机制,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与《纳税评估考核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纳税评估主辅评制度是通过预案的竞争确定主辅评岗位,预案的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合理的分工提高团队合作效率,贯穿全程的专家支持保证运行质量的纳税评估工作组织方式。
第三条 主辅评制度倡导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有助于激发主评、辅评和专家的创造力,有利于个人专长凝聚成整体实力,为充分发挥纳税评估效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局和市局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
第二章 主辅评的确定及职责
第五条 主辅评岗位通过纳税评估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竞争的方式确定,包括预案撰写、预案评审和部门领导确认等工作环节。
第六条 接受评估任务后,评估组成员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 信息,独立撰写预案,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
(二)数据分析部门提示的风险预警指标及疑点问题;
(三)企业解释说明与自查情况分析;
(四)风险调查排除的疑点信息及新发现的疑点信息;
(五)下一步采取的评估方法与核查路径(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应有控制测试的内容);
(六)其他有必要说明的情况。第七条 预案的基本要求:
(一)风险预警的疑点要逐一分析并提出评估对策性意见;
(二)对新增疑点要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
(三)信息描述要完整准确,推理分析要逻辑严密,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
(四)评估思路和措施要力求做到有效、新意、易行。第八条 预案完成后,提交专家评审或由评估部门牵头组成的评审会议进行评审(以下简称“会议评审”)。评审专家基于职业能力,对照预案的基本要求对一组预案逐一发表客观、公正、独立的评审意见,并对预案进行排序。
第九条 根据专家评审的结果,综合排序第一的预案撰写人为主评岗位,其他人员为辅评岗位,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确定。如果预案排名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形,则由部门领导根据撰写者的工作阅历、职务及工作单位等情况,确定其中一人为主评岗位。第十条 主评岗位的职责
(一)整合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主持评估组工作会议;
(三)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四)负责落实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五)协同辅评岗位的行动并解决疑难问题;
(六)主持研究评估处理意见,负责评估报告的组稿;
(七)负责国税系统内部、纳税人的沟通与协调;
(八)督促辅评岗位人员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作,并对辅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
第十一条 辅评岗位的职责
(一)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二)参加工作会议,充分表达意见与建议;
(三)落实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四)积极配合主评和其他辅评岗位人员开展工作。
第三章 评审专家的确定及职责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负责评估预案的审核排序,评估报告的审查把关,主辅评工作的绩效评价,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为评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第十三条 省局评估部门可从全省国税系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经验丰富、思辨能力强的同志,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评审专家队伍,也可以通过评审会议的形式,组织预案评审。
市局评估预案的评审,由市局组织本级的专家队伍,并应建立相应的专家评审机制。
第十四条 评审专家的职责:
(一)负责预案的审核排序,并发表评审意见;
(二)对评估报告提出评审意见;
(三)参与主辅评工作绩效的评定。第十五条 预案的评审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评估预案的编写质量,对评选预案进行排序;
(二)推荐每篇预案中有价值的部分;
(三)专家补充的疑点问题及对策性意见。第十六条 评估报告的评审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证实或排除疑点问题的事实、依据和理由是否充分;
(二)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处理明确表达是否同意,若不同意应说明理由;
(三)预案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总结预案分析思路的得失。
第四章 绩效评价与激励
第十七条 绩效考核采用百分制,由专家评分、部门领导评分和主评评分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专家评分占50分,部门领 导评分占20分,主评评分占30分。
(一)专家评分根据主辅评的工作表现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与一个最低分,取其余专家的平均分;
(二)主评评分根据本组辅评的表现打分,本环节主评得分为辅评的平均分;
(三)部门领导评分根据主辅评的工作表现打分。第十八条 评审专家和部门领导对主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评估税款及排除疑点问题情况60分;
(二)评估方案及评估报告的质量20分;
(三)评估思路及方法的创意20分。
第十九条 评审专家和部门领导对辅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评估税款及排除疑点问题情况60分;
(二)个人工作对评估成果的贡献40分。第二十条 主评对辅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对主评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情况25分;
(二)个人工作对评估成果的贡献25分;
(三)工作态度和业务表现25分;
(四)评估思路及方法的创意25分。
第二十一条 异地核查期间,主辅评人员可比照稽查人员享受误餐、通讯等津补贴。
第二十二条 在省局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的应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获得优秀案例奖的评估组应根据评估组成员的 综合得分分配奖金。
第二十三条 参与省局评估工作且表现出色的主评,省局将予以通报表彰。
第二十四条 辅评得分等于或超过主评的,可享受主评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第五章 附 则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主辅评工作制度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主辅评
工作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评估工作机制,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与《纳税评估考核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纳税评估主辅评制度是通过预案的竞争确定主辅评岗位,预案的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合理的分工提高团队合作效率,贯穿全程的专家支持保证运行质量的纳税评估工作组织方式。
第三条主辅评制度倡导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有助于激发主评、辅评和专家的创造力,有利于个人专长凝聚成整体实力,为充分发挥纳税评估效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局和市局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
第二章主辅评的确定及职责
第五条主辅评岗位通过纳税评估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竞争的方式确定,包括预案撰写、预案评审和部门领导确认等工作环节。
第六条接受评估任务后,评估组成员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
信息,独立撰写预案,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
(二)数据分析部门提示的风险预警指标及疑点问题;
(三)企业解释说明与自查情况分析;
(四)风险调查排除的疑点信息及新发现的疑点信息;
(五)下一步采取的评估方法与核查路径(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应有控制测试的内容);
(六)其他有必要说明的情况。
第七条预案的基本要求:
(一)风险预警的疑点要逐一分析并提出评估对策性意见;
(二)对新增疑点要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
(三)信息描述要完整准确,推理分析要逻辑严密,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
(四)评估思路和措施要力求做到有效、新意、易行。
第八条预案完成后,提交专家评审或由评估部门牵头组成的评审会议进行评审(以下简称“会议评审”)。评审专家基于职业能力,对照预案的基本要求对一组预案逐一发表客观、公正、独立的评审意见,并对预案进行排序。
第九条根据专家评审的结果,综合排序第一的预案撰写人为主评岗位,其他人员为辅评岗位,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确定。如果预案排名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形,则由部门领导根据撰写者的工作阅历、职务及工作单位等情况,确定其中一人为主评岗位。
第十条主评岗位的职责
(一)整合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主持评估组工作会议;
(三)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四)负责落实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五)协同辅评岗位的行动并解决疑难问题;
(六)主持研究评估处理意见,负责评估报告的组稿;
(七)负责国税系统内部、纳税人的沟通与协调;
(八)督促辅评岗位人员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作,并对辅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
第十一条辅评岗位的职责
(一)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二)参加工作会议,充分表达意见与建议;
(三)落实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四)积极配合主评和其他辅评岗位人员开展工作。
第三章评审专家的确定及职责
第十二条评审专家负责评估预案的审核排序,评估报告的审查把关,主辅评工作的绩效评价,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为评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第十三条省局评估部门可从全省国税系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经验丰富、思辨能力强的同志,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评审专家队伍,也可以通过评审会议的形式,组织预案评审。
市局评估预案的评审,由市局组织本级的专家队伍,并应建立相应的专家评审机制。
第十四条评审专家的职责:
(一)负责预案的审核排序,并发表评审意见;
(二)对评估报告提出评审意见;
(三)参与主辅评工作绩效的评定。
第十五条预案的评审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评估预案的编写质量,对评选预案进行排序;
(二)推荐每篇预案中有价值的部分;
(三)专家补充的疑点问题及对策性意见。
第十六条评估报告的评审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证实或排除疑点问题的事实、依据和理由是否充分;
(二)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处理明确表达是否同意,若不同意应说明理由;
(三)预案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总结预案分析思路的得失。
第四章绩效评价与激励
第十七条绩效考核采用百分制,由专家评分、部门领导评分和主评评分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专家评分占50分,部门领
导评分占20分,主评评分占30分。
(一)专家评分根据主辅评的工作表现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与一个最低分,取其余专家的平均分;
(二)主评评分根据本组辅评的表现打分,本环节主评得分为辅评的平均分;
(三)部门领导评分根据主辅评的工作表现打分。
第十八条评审专家和部门领导对主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评估税款及排除疑点问题情况60分;
(二)评估方案及评估报告的质量20分;
(三)评估思路及方法的创意20分。
第十九条评审专家和部门领导对辅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评估税款及排除疑点问题情况60分;
(二)个人工作对评估成果的贡献40分。
第二十条主评对辅评按以下标准评分:
(一)对主评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情况25分;
(二)个人工作对评估成果的贡献25分;
(三)工作态度和业务表现25分;
(四)评估思路及方法的创意25分。
第二十一条异地核查期间,主辅评人员可比照稽查人员享受误餐、通讯等津补贴。
第二十二条在省局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的应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获得优秀案例奖的评估组应根据评估组成员的综合得分分配奖金。
第二十三条参与省局评估工作且表现出色的主评,省局将予以通报表彰。
参与省局评估工作并获省局通报表彰的,在评先评优与竞争上岗中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
第二十四条辅评得分等于或超过主评的,可享受主评同等待遇。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考核办法(试行)》(省局)(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工作考核遵循硬化、量化、简化、优化的原则,应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内容包括规范性考核和绩效性考核两大类,分别以指标表示。
规范性指标包括纳税评估问题定性的准确性、程序的合规性。
绩效性指标包括纳税评估入库的税款、滞纳金,行业及地区税收风险防控及整治,评估任务完成时限。
第四条 本考核办法适用对象包括省国税局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的部门和各市国家税务局。
省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负责纳税评估考核工作。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省局评估部门考核内容
第五条 纳税评估考核按指标得分采取百分制统计,1 其中规范性指标60分,绩效性指标40分。另有加分及减分因素各占10分。
规范性指标考核包括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预案制到位率、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反馈及时率、风险特征库维护及时率。
(一)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达到100%,即为20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1-未核查预警疑点户数÷选户分析核查疑点户数)×100%(二)预案制到位率达到100%,即为15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预案制到位率=(1-未按规定进行预案式评估户数÷评估总户数)×100%(三)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达到100%,即为10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1-未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户数÷应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户数)×100%
(四)反馈及时率达到100%,即为5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反馈及时率=(1-未按规定时间进行结果反馈户数÷应按规定时间进行结果反馈总户数)×100%
(五)风险特征库维护及时率达到100%,即为10分。对评 估工作中获取的行业特征、参数、模型的变化等升级维护风险特征库。每年不得少于2个行业。少一个行业,扣5分,扣完为止。
第六条 绩效性指标包括评估税款入库率、评估税款滞纳金加收率、按时办结率。
(一)评估税款入库率达到100%,即为20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评估税款入库率=评估期已入库评估税款÷评估期应入库评估税款×100% 对于留抵税款、政策性退税、审减亏损、已启动税款追征程序的,都视同入库税款进行统计。
(二)评估税款滞纳金加收率达到95%,即为15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指标计算公式:
评估税款滞纳金加收率=评估期已加收入库的滞纳金÷评估期全部评估入库税款应加收的滞纳金×100% 应加收滞纳金是补交税款对应所属期在CTAIS系统中自动生成的滞纳金金额。
(三)按时办结率达到90%,即为5分。未达到的扣5分。指标计算公式:
评估按时办结率=评估工作按时办结户数÷评估工作应办结户数×100% 第七条 纳税评估的考核设置如下加分和减分因素:
(一)下列情形予以加分,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
1、纳税评估工作成效突出获省级以上表彰的,加3分;
2、纳税评估案例被省局评选为优秀案例的,每个案例加2分;
3、评估收入达标率达到90%,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5分。评估收入达标率=[(实施评估部门评估期分税种评估税款合计÷实施评估部门评估期分税种应纳税款合计)×100%-省局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省局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
省局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省局评估期分税种评估税款 合计÷省局评估期分税种应纳税款合计)×100%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项减5分,累计减分不超过10分。
1、违反纳税评估有关制度规定被执法检查确认为错误的;
2、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评估被纳税人投诉或举报经查属实的;
3、评估人员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的;
第二节 市局评估考核内容
第八条纳税评估考核按指标得分采取百分制统计,其中规范性指标40分,绩效性指标60分。另有加分及减分因素各占十分。
第九条 规范性指标考核包括第五条前四项指标,分值如下: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15分、预案制到位率10分、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10分、反馈及时率5分。
第十条绩效性指标除包括第六条指标外,还包括:行业税收风险治理。分值如下:评估税款入库率20分、评估税款滞纳金加收率15分、评估按时办结率5分、行业税收风险治理20分。其中:行业税收风险治理指经过纳税评估发现问题较集中的行业以点带面开展整治,每年不少于4个行业。每少一个行业,扣5分,扣完为止。
第十一条 纳税评估考核加分和减分因素同第七条。其中,加分因素中的第三款计算公式如下: 评估收入达标率=[(市局评估期分税种评估税款合计÷市局评估期评估户分税种应纳税款合计)×100%-全省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全省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
全省评估收入平均达标率=(全省评估期分税种评估税款 合计÷全省评估期评估户分税种应纳税款合计)×100%
第三章 考核方式
第十二条 对省局评估部门考核按(半年)定期进 行。规范性指标在半年内考核,绩效性指标在终了后30日内考核。
对市局考核在终了后30日内进行。
第十三条
纳税评估考核方式包括系统统计考核和抽样考核两种。
系统统计考核是指省局考核部门依托综合征管软件、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软件等计算机系统,进行绩效指标统计和评估流程审核。
抽样考核是指省局考核部门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样本规模的评估个案,进行规范性指标考核,以及绩效指标真实性的审核。
第十四条 省局评估部门和各市局通过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系统按季报送《纳税评估结果统计表》,省局考核部门于次年元月20日前从中抽取考核样本户。
省局评估部门抽样考核的样本规模为全部评估户数的30%。
各市国税局抽样考核采用非统计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产生。非统计抽样即按照评估税额多少排序,选取排序靠前占总评估户数5%作为抽查样本;随机抽样即对其余评估户按总评估户数的3%进行随机抽样。
第十五条 被考核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样本企业的纳税评估资料送交省局考核部门进行规范性考核,样本考核的结果作为各被考核单位整体评分的依据。
被考核单位纳税评估工作在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软 6 件上运行的,工作流软件中已载明的信息,可以不再送审。
第十六条 考核结果下发20日内,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被考核单位可以提出复议,并将相关证明资料上报省局申请复核。省局在收到资料后3日内完成复核工作。对确属考核有误的及时更正,对考核无误的,维持原考核结果。
第四章 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十七条 省局每年对纳税评估工作结果进行通报。市局纳税评估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按比例折算计入全省国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总分值。
第十八条 全省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案例评选,省局纳税评估部门每年报送评估案例不少于3个,市局每年报送评估案例不少于8个。被评选为优秀案例的,对主辅评人员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对评为优秀案例的主评人员被省局聘为专家。
第十九条 考核中发现的经验做法,应当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并形成管理制度,对评估工作起到引导规范作用。
第二十条 考核中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加以规范。考核中发现相关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市国家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订具 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
附件7:
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质量和效率,建立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安徽省国税系统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主、辅评(查)制度是通过预案的竞争确定主、辅评(查)岗位,进行预案的整合与优化工作,实行合理的分工、贯穿全程的专家支持以提升评估与稽查运行质量的工作组织方式。
第三条 主、辅评(查)制度倡导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有助于激发主评(查)、辅评(查)和评审专家的创造力,有利于个人专长凝聚成整体实力,为充分发挥团队整体效能和健全内控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条 本制度适用于安徽省国税局直接开展的评估与稽查工作。各市国税局可根据本制度制定相应的主、辅评(查)管理办法。
第二章 主、辅评(查)的确定
第五条 主辅评(查)的确定是在评估(稽查)工作组人员通过制定评估(稽查)预案的基础上,经审核评定后产生。
第六条 评估(稽查)预案,是工作组人员在评估(稽查)实施前,对评估(稽查)对象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审核、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的工作方案。
第七条 评估(稽查)工作组成员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独立撰写预案,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
(二)数据分析部门提示的风险预警指标及疑点问题;
(三)数据复核的情况说明;
(四)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存在的典型涉税问题;
(五)案头分析可以排除的疑点及新发现的疑点信息;
(六)拟采取的工作方法、措施与核查路径(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应有控制测试的内容);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第八条 预案的基本要求:
(一)风险预警的疑点应当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策性意见;
(二)新增疑点应当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
(三)信息描述完整准确,推理分析逻辑严密,文字表述简明扼要;
(四)评估(检查)思路和措施做到有效、易行;
(五)根据各阶段工作制定明确、可行的规划,并针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应对方案。
第九条 评估预案完成后,提交专家评审或由评估部门牵头组成的评审会议进行评审(以下简称“会议评审”)。稽查预案的评审工作由省局稽查局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具体情况,稽查预案的评审可采取专家评审、会议评审、负责人评审等方式。
第十条 根据预案评审的结果,综合排序第一的预案撰写人为主评(查)岗位,其他人员为辅评(查)岗位,经实施部门领导审核后确定。如果预案排名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形,则由实施部门领导指定其中一人为主评(查)岗位。
第三章 主辅评(查)的职责
第十一条 主评岗位的职责包括:
(一)整合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主持评估组工作会议;
(三)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四)负责落实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五)协同辅评岗位的行动,牵头解决疑难问题;
(六)主持研究评估处理意见,负责评估报告的组稿;
(七)负责与国税系统内部、纳税人的沟通与协调;
(八)督促辅评岗位人员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作,并对辅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
(九)负责评估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十)其他需要由主评完成的工作。第十二条 辅评岗位的职责包括:
(一)按照评估工作分工,完成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等工作;
(二)参加工作会议,充分表达意见与建议;
(三)落实评审专家的合理化建议;
(四)积极配合主评和其他辅评岗位人员开展工作。第十三条 纳税评估评审专家负责评估预案的审核排序,评估报告的审查把关,主、辅评工作的绩效评价,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为评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具体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评估预案进行评审并按质量进行排序;
(二)负责对评估预案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三)负责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发表意见;
(四)参与主、辅评工作绩效的评定。
(五)负责对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行业评估模型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四条 主查岗位的职责包括:
(一)实施检查前,应当查阅被查对象申报信息、税收风险分析指标、纳税评估提供疑点以及第三方信息等资料,分析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所属行业的特点、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软件等内容,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
(二)在组织辅查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被查对象的涉税情况,按照检查预案,细化检查计划,明确检查人员分工;
(三)定期向省局汇报案件进展,贯彻省局对案件的查办要求。发现企业可能存在重大涉税问题的,应及时报告;
(四)案件主查应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检查工作。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造成证据无效、损害单位形象等严重后果的,由案件主查负责;
(五)在检查过程中,应使用未使用相关手段导致证据灭失、案件难以查处等严重后果的,案件主查应负主要责任;
(六)承担税务行政听证、复议、诉讼的举证责任;
(七)负责撰写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及有关信息;
(八)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十五条 辅查岗位的职责包括:
(一)服从主查工作安排,完成主查交办的任务;
(二)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并对分工检查部分提取的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三)根据主查的要求制作、提取相关证据(包括询问笔录、现场笔录、相关书证);
(四)根据主查的安排,起草《税务稽查报告》、制作稽查建议等文书;
(五)在案件检查方向、检查方法、处理建议等方面与案件主查意见不一致时,应与主查进行沟通,未被采纳的,应执行案件主查的决定。在执行上述决定的同时,辅查可以书面向上一级领导反映情况、陈述自己的观点;
(六)辅查在检查过程中不执行主查分配的任务,对案件查处造成不利影响的,辅查应承担相应责任;
(七)对稽查工作负次要连带责任,对个人违法违纪、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独自承担相应责任;
(八)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六条 稽查评审专家负责稽查预案的审核排序,为稽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具体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稽查预案进行评审并按质量进行排序;
(二)负责对稽查预案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第四章 绩效考核
第十七条 绩效考核包括评估(稽查)人员的考核与评审专家的考核。评估人员的绩效考核由省局评估部门组织实施,按户考核,由省局统一汇总;稽查人员的绩效考核,由省局稽查
局负责实施,按进行汇总与评价。纳税评估评审专家的绩效考核由省局大企业处组织实施,每年组织一次,并于终了一个月内将考核结果在网上公布。
第十八条 省局组织的评估(稽查)人员在异地工作期间,主、辅评(查)人员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稽查办案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税务稽查办案经费管理的通知》,享受误餐、交通、通讯等津补贴。
第十九条 全省评估(稽查)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参与省局评估(稽查),表现突出的主、辅评(查)人员,省局予以通报表彰。人员所在单位参照《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给予奖励。
两年内担任主评(查)3次以上,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评先评优与竞争上岗中优先考虑,在执法类公务员评级时优先晋级。
第二十条 评审专家绩效考核两年累计积分排名前90%的续聘,后10%的不再续聘。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4: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核查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为重点,以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动”的运行机制为保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需要,明确各级国税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的相应职责和操作流程,促进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特别纳税调整的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特别纳税调整工作是指国税机关对企业的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以及一般反避税等事项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公平交易为基本准则,加强风险识别和应对,完善内控机制。
第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对企业的关联申报管理、同期资料管理,以及上述特别纳税调整事项的立案、调查、结案、跟踪管理等内部管理事项,适用本规程。
第五条 我省国税系统的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 省级国税机关主要负责企业同期资料的审核以及特别纳税调整的立案、调查和结案工作。
第七条 市级以下的国税机关主要负责关联申报管理、督促并受理企业的同期资料,以及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的跟踪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关联申报管理
第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辅导、督促企业依法履行关联申报的法定义务,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审核。
第九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20日前筛选出关联申报检查对象,组织关联申报核查。
对已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核查对象:
(一)关联交易金额较大的企业;
(二)处于跟踪管理期的企业。
对未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核查对象:
(一)大中型外资企业;
(二)有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
(三)进出口金额较大的企业;
(四)对外支付金额较大的企业。
第十条 主管国税机关开展关联申报情况核查时,应向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第十一条 对已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主管国税机关应重点检查其申报的数据与账簿资料的记录是否相符。
对未办理关联申报的企业,主管国税机关应重点检查其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业务往来。
第十二条 主管国税机关对企业进行关联申报情况核查后,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企业的关联申报数据与账簿资料的记录不符或者有关联交易而未进行关联申报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企业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国际税务管理处(以下简称省局国际处)。
(三)企业涉嫌其他税务问题的,应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确定的职责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三章 同期资料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准备和保存同期资料。
第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10日前根据企业报送的《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确定辖区内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企业于20日内报送上的同期资料,并将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报省局国际处。第十五条 省局国际处应及时筛选出待审核的企业名单,确定人员组成审核小组,并书面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对已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应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审核对象:
(一)境外关联交易金额较大的企业;
(二)处于跟踪管理期的企业。
对未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应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审核对象:
(一)大中型外资企业;
(二)有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
(三)进出口金额较大的企业;
(四)对外支付金额较大的企业;
(五)承担有限功能和风险的企业。第十六条 审核小组应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描述是否详实;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描述是否详实;
(三)企业关联交易情况的描述是否详实;
(四)可比性分析的内容是否详实;
(五)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理由是否充分;
(六)相关的数据支持是否真实准确。
第十七条 审核小组在对企业的同期资料进行审核后,应当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企业准备的同期资料不符合形式要求或者应准备但实际未准备的,由主管国税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企业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三)企业涉嫌其他税务问题的,应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确定的职责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八条 企业拒绝提供同期资料或连续多次提供的同期资料不符合形式要求的,由主管国税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章 立案
第十九条 省局国际处应将以下案源提交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以下简称省局征科处),作为反避税风险评估对象的来源:
(一)国家税务总局布臵的反避税调查任务;
(二)省局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反避税指标模型筛选出的避税风险企业;
(三)省局国际处分析筛选出的避税风险企业;
(四)在评估和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五)关联申报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六)同期资料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七)反避税案件跟踪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八)其他案件来源。
第二十条 省局征科处将拟定的反避税风险评估对象报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转交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组成调查小组具体实施风险评估,同时将相关情况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第二十一条 调查小组应由4名以上调查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应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关联交易情况及关联交易流程等,以评估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避税风险。
第二十二条 调查小组在风险评估中,要求被调查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调查小组需要现场调查取证的,应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向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
第二十三条 调查小组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后,应向省局国际处书面汇报评估情况。省局国际处应组织人员对企业避税风险评估情况进行审核,经审核后排除避税风险或有其他涉税违法行为的,应书面反馈省局征科处;经审核后认为企业确实存在避税风险,需要立案调查的,应通知调查小组填报《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批表》并附立案报告,由省局国际处呈报省局分管领导审批。
第二十四条
省局分管领导同意立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将《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批表》、立案报告及有关资料一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以下简称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
第二十五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立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启动调查程序,并将立案结果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第五章 调查
第二十六条 调查小组对被调查企业实施特别纳税调整调查,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采取实地调查、调取账簿资料、询问、发函协查、跨区域核查等方法。
第二十七条 调查小组实地调查应向被调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并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
第二十八条 调查小组调取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依法向被调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调查人员调取的账簿、凭证等资料,应妥善保管,并在法定时限内如数退还。
第二十九条 询问应当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实施。除在被调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第三十条 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调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
笔录应有专人记录《询问(调查)笔录》,《询问(调查)笔录》应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并交被询问人核对确认并签章。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的,可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备案,并注明被询问人拒签理由。
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调查人员应当在视听资料中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调查小组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取证:
(一)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二)采用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由调查人员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只读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证据名称、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等,并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
第三十二条 对于采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被调查对象,调查小组可以要求其开放该电子信息系统,或者提供与原始电子数据、电子信息系统技术资料一致的复制件。被调查对象拒不开放或者拒不提供的,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对该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检查,或者提取、复制电子数据进行检查。
第三十三条 企业采用拒绝提供资料、拒绝回答问题、故意拖延时间或其他方式抗拒、逃避或阻挠调查的,调查小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调查过程中,调查小组要求被调查企业、关联方或可比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如需被调查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涉及境外相关资料的,国税机关可要求其提供公证机构证明。
(二)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同属被调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管辖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关联方或可比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提供资料,也可向关联方或可比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进行现场调查取证。
(三)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属我省其他国税机关管辖的,调查小组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报省局国际处,由其转发办理。
(四)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属其他省税务机关管辖的,调查小组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报省局国际处,由其发函与有关省级税务机关联系办理。
(五)如需在全国范围收集关联方或可比企业信息资料的,调查小组应填写拟收集的行业和企业名称、地点及资料等具体内容,层报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后发函联系办理。
(六)如需查询中央各部委或境外有关价格信息资料的,应报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联系办理。第三十五条 调查小组确需跨省或跨境实地调查取证的,应报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调查小组与企业协商谈判,应做好双方主谈人签字确认的《协商内容记录》。若企业拒签,可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备案,并注明企业拒签理由。
第三十七条
调查小组应填制《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企业关联交易认定表》和《企业可比性因素分析认定表》,并由被调查企业核对确认。企业拒绝确认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附送上述表格。
调查小组应当制作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
第三十八条 调查结束后,调查小组应当依据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开展转让定价调查的,应确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金额和流程,通过对所交易资产或劳务的特性、交易各方的功能和风险、合同条款、经济环境、经营策略的分析,寻找可比对象并对可比对象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二)开展资本弱化调查的,应确定关联债权和股东权益的金额,计算企业从其全部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占企业接受的权益性投资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三)开展受控外国公司调查的,应确定受控外国公司的名单,确定应分配及已分配的股息,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四)开展一般反避税调查的,应深入了解交易的实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第六章 结案
第三十九条 调查小组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后,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结案审批表》,附结案报告及有关资料,报省局国际处。
第四十条 省局国际处应组织会审小组,对调查小组拟定的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及相关证据资料进行会审。经审核同意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的,应呈报省局分管领导审批。
第四十一条 省局分管领导同意结案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
第四十二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结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当将相关结果通知主管国税机关。
第四十三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同意调整方案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
税务总局国际司同意不予调整意见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结论通知书》。
第四十四条 企业对调整意见有异议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在收到企业回复意见后报省局国际处。经省局国际处内部审议后,通知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审议结果。
经审议认为确实需要修改调整方案的,应在呈报省局分管领导批准后,通知调查小组补充调查,参考企业的意见重新拟定调整方案,和企业再次协商谈判后重新上报结案。
第四十五条 企业对调整意见无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或省局国际处未采纳企业提出的异议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调整通知书》,并督促企业缴清税款、滞纳金和利息。
第七章 跟踪管理
第四十六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1月30日前对辖区内本被跟踪企业的名单进行核对,因企业股权变更、注销等原因无需实施跟踪管理的,应将企业名单及原因报省局国际处备案。
第四十七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10日前对被跟踪管理企业上的利润率与原调整方案的利润率进行比较,如发现被跟踪管理企业的利润率出现异常的,应根据被跟踪管理企业的同期资料、关联申报资料、汇算清缴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企业生产经营及关联交易情况。
第四十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根据分析结果,认为需要询问企业相关人员的,应向企业送达《询问通知书》。第四十九条 主管国税机关经过分析与约谈程序,认为被跟踪企业涉嫌避税或其他税务问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被跟踪企业可能存在与调整前相同或类似避税问题的,应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提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要求企业在限期内自行调整申报。
(二)被跟踪企业关联交易发生较大变化且明显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三)被跟踪企业存在其他税务问题的,应及时移交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条 企业拒绝自行调整,或自行调整申报后利润率仍然异常的,主管国税机关应连同相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各市级国税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进出口税收以及外购数据库等信息,并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商务、海关、工商、外管、统计、银行、证券等部门的联系,通过整合内外部信息,建立适合特别纳税调整工作需要的信息资料库。
第五十二条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行一案一卷宗。每起案件结案后,调查小组应将自风险评估至结案全过程的证据、文书及相关资料整理成一式两份的卷宗,分别由主管国税机关和省局国际处按照相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妥善保管。第五十三条 各级国税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对企业信息资料和调查情况应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第五十四条 各市级国税机关应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设臵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
各级国税机关应为专职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创造条件,稳定专职队伍,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满足长期开展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需要。
第五十五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反避税专项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等工作。
第五十六条
本规程所涉及的“以上”、“以下”、“日内”、“之日”、“之前”等均包含本数。
第五十七条 本规程所称的主管国税机关,由各市国家税务局确定并报省局国际处备案。
第五十八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流程图
特别纳税调整调查流程省局领导会审小组省局征科处省局国际处主管税务机关税务事项通知书布置调查任务成立调查小组审批是是否立案风险评估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接收调查结果立案阶段否正式立案否案件调查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谈判协商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调查阶段制作结案报告询问通知书审批是是否结案审核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特别纳税调查调整通知书上报结案特别纳税调查结论通知书反馈结案结果结案阶段接收调查执行结果反馈调查执行情况监控执行 执行阶段关联申报管理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P1企业确定核查对象通知企业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配合调查开展调查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否,限期改正或处罚更正申报转入立案流程是是否发现避税风险是否发现其他风险是移交相关部门
同期资料管理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2P2企业确定核查名单确定核查名单成立审核小组成立审核小组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确定准备同期确定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资料的企业通知企业通知企业资料审核资料审核同期资料存档同期资料存档报送同期资料报送同期资料同期资料是同期资料是否形式合格否形式合格否通知企业通知企业限期改正或处罚补充完善后补充完善后重新上报重新上报是否发现是否发现避税风险避税风险是转入立案流程转入立案流程是否发现是否发现其他风险其他风险否移交其他部门移交其他部门
反避税立案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3P3企业总局布置的工作任务指标模型产生的案源国际处分析的案源评估稽查移交的案源关联申报管理的案源同期资料管理的案源案件跟踪管理的案源其他案源审核报告风险评估选择案源并确定调查人员领导审批成立调查小组通知企业税务事项通知书或检查通知书
(二)接受调查提供资料立案审批表领导审批上报总局立案转入调查流程
反避税调查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4P4企业立案流程转入通知主管税务机关结案流程转入通知企业协助调查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接受调查提供资料转让定价调查资本弱化调查受控外国企业调查一般反避税调查谈判协商转入结案流程
反避税结案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5P5企业调查流程转入是否调整补税转入调查流程否会审结案报告制作结案报告补税,初步调整通知书反馈意见不补税,结论签收文书是,结案审批表领导审批是否有异议领导审批上报总局审核是反馈审核结果否,调整通知书是否修改方案内部审议是反馈审议结果通知企业税务事项通知书签收文书否通知企业调整通知书执行调整决定
跟踪管理流程省局确定跟踪确定跟踪企业名单企业名单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6P6主管国税机关企业备案变动情况备案变动情况变动情况变动情况上报备案上报备案利润率利润率是否异常是否异常是案头分析案头分析约谈当事人约谈当事人询问通知书配合调查配合调查转入立案流程转入立案流程否相同和类相同和类似问题似问题是是否存在是否存在避税风险避税风险是否是否自是否自行纠正行纠正是,税务事项通知书自行纠正自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