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
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民群众,更离不开具有高行政效率和执行力的政府。而行政问责制是督促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相关人员明确自身责任、做好行政工作和满足公众需求的最有效的制度。所以,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建立行政问责的制度保障,才能使行政问责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行政问责;体系构建;制度保障
引言
从国内行政问责的实践效果来看,行政问责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也可以为政府人员的执法提供一定的保障。所以,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使得政府的合法性得以确立,也为政府的执政提供了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想要使行政问责制在各地政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还要寻找行政问责制的规律,从而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的构建,并为行政问责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进而增强行政问责对政府行政工作的引导作用。
一、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
(一)行政问责体系的主体构架的构建
行政问责方式由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方式所组成,所以行政问责体系的主体构架也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由行政首长、上级行政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构成的主体,应该做好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干部的问责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异体问责的力度,既人大、民主人士、新闻媒体等团体对政府的问责。其中,人大代表是人民管理国家权力的机关,所以应该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管理功能,使人大对政府的问责成为异体问责主体构建的核心。另外,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异体问责主体也在监督政府权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其他异体问责主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能力[1]。
(二)行政问责体系程序的构建
行政问责体系程序的构建,是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首先,要确立坚持行政责任的法定原则,从而使行政问责制更加规范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法律为依据,既要明确行政人员的具体责任,也要追究导致重大行政问责事件出现的人员的责任。其次,要保证行政问责程序得以被执行。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使行政问责的启动程序、调查程序、处理程序、救济程序等多个程序得以公开、透明的实施,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行政问责造成的干扰。再者,要进行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保证行政问责程序的顺利执行,要使每一道行政问责程序都配有相应的辅助程序,从而使体系保持高效的运行。
(三)行政问责体系文化的构建
想要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还要做好体系文化的构建,从而使行政问责得以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问责教育,从而使行政人员的权威观念得以转变,具有一定的问责意识。另一方面,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实施已经有十几年,但是国内的行政问责文化仍然较为落后,群众普遍缺少问责的意识。所以,要制定长期战略推动国内行政问责制文化的发展,从而使行政问责得以常态化[2]。再者,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提高人民的问责热情,并拓宽人民的问责途径,进而使行政问责体系得以顺利构建。
二、行政问责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
为了使行政问责得以顺利的实施,政府应该对行政问责的监督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明确问责制的主体、客体、范围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其次,要加强异体问责主体对政府的行政过程的监督,使政府各项工作在人大的监督下完成。再者,政府要为群众提供监督评价的途径,并确立监督评级的制度,从而规范并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另外,要建立日常的监督机制,定期完成对政府部门的行政工作的监督,从而完善行政问责的监督制度。
(二)规范行政问责预防机制
行政问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追究政府的责任,而是要使政府的行政工作得以完善。而想要使行政问责起到督促责任主体履行责任的作用,就要使行政问责预防机制变得更加规范。一方面,为了避免行政过失问题的产生,政府要做好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使行政工作变得更加程序化,从而降低行政失责现象发生的概率,做好行政问责的预防工作[3]。
(三)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想要为行政问责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就要健全我国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使各地方的行政问责制法律法规统一起来,从而使行政问责这种政治制度得以真正的规范。
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就需要做好体系的主体构架、程序和文化的构建,从而使行政问责的体系制度配套,进而发挥行政问责的作用。而通过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规范行政问责预防机制和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则可以使行政问责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使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相对来说较为科学、合理和合法,进而促进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发挥出行政问责的最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推进有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雷.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2]陈楠.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构建与完善[D].长春理工大学,2013.[3]任晓林,范莉.我国行政问责制十年(2003―2012)发展状况研究――从制度构建到措施实施的运行轨迹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1):01-40
第二篇:完善行政问责体系的探讨
围绕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与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相配套的行政问责制。首先,行政问责制与行政文化有关。建立行政问责制需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责任意识,要通过加强政府机关日常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有利于增强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行政文化。其次,行政问责制与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要健全公务员管理和跟踪考核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机制,加强公务员保障机制建设,建立被问责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等保障制度,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第三,行政问责制与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有着最直接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机制,特别是通过评估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评估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行政问责才有科学依据和处理标准。第四,行政问责制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关,要加强“阳光政府”、“透明行政”制度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化平台,保证社会和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五,建立行政问责制要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完善财务制度、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提升行政问责制的定量化水平,实现多元的行政问责途径和方式的统一。
执行力、公信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行政问责制和各项管理制度都是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行政问责制通过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与问责,在“底线”上标出了“可以做”、“不能做”、“不能做的做了或该做的不做会怎么样”等符号,具有很强的惩戒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规范的制度形式,它又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导向作用,成为引导政府和公务员正确履行职责的关键。
围绕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行政问责制的执行体系。行政问责执行体系是行政问责制的内部运行制度。问责机制不是一个单一直线的工作轨迹,是贯穿在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的。行政问责制的执行体系要把涉及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各个环节、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治理格局各个方面、管理工具的各个领域都考虑进去。这就要求我们理清行政问责制的内在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立法形式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救济在内的、全国统一、结合实际的问责法律法规体系,以提高行政问责的质量。
针对当前行政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重事后”、“轻过程”问题,应以建立行政问责制为契机,强化政府运行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全程监控。在决策环节,要建立决策议题与民意征集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行政决策责任体系。在执行环节,要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部门职能调整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根据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形成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在监督环节,要健全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实行政府服务承诺制度,各级政府部门每年将履责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公民和社会评价,形成行政监督问责体系。
行政领导和广大公务员都属于被问责的对象。不能认为问责的对象仅仅是行政领导,具体工作人员同样需要按照法律和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推行行政问责制要进一步明确问责的范围和边界,克服“一两个人吃药、其他人病自然好”的现象。当然,在初创行政问责制时,可以先建立行政领导问责制,待时机成熟再扩大问责的范围。但是,在行政领导问责制设计中,要注意预留“接口”。
要重视对问责结果的应用。问责的结果,不仅要体现在责任追究方面,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还要发挥问责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中的作用,发挥其教育警示和舆论导向功能;不仅要通过问责制建立政府的责任体系,还要通过问责制促进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
莲花宝鉴 圣血游侠 夺命邪眼 都市阴阳之屠龙术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行政问责
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刘欢
通过对《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学习,我的感触颇深,对我市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重要意义
行政问责制度是我市政府提速增效、提高信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权必有责,政府应为其所有行为负责,对因不作为(有权不用)、乱作为(滥用权力)或不当作为(工作过失)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问责制度不仅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同样,作为工程质量监督这样一个重要的工程环节,肩负着全市的工程质量安全任务。更要认真遵守《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以防出现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二、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对于新形势下的行政问责办法,不能及时融会贯通于具体实际工作之中,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力求全面发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付本职工作,不精益求精。
(二)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没挤出时间学,给自己找客观原因,自己放宽自己,轻视理论学习,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了解大局不够透彻。
(三)业务知识须进一步增强.现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新方法、新情况层出不穷,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尚有所欠缺。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干工作时放不开、敢吃苦、的精神不强,抓落实的劲头相对不足。
三、具体整改措施
(一)在深刻学习、领悟行政问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行政问责规定。与现在的业务工作相结合,在不违法违纪的基础上,再加强自律,即也不违反行政问责规定。
(二)增强工作创新意识,工作争强当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找路子、扎实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三)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树立文明安全企业形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做实践职业道德的模范。
(四)勇于竞争、不怕挑战、奋发进取、认真执行各项工程备案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程备案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行政问责规定所得到的心得与体会,融会贯通于本职工作之中,杜绝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发生,为全市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张艳杰
2012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3月15日起实施。我对行政问责规定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行政问责规定”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行政问责办法规定了十种应当进行问责的情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求进取、平庸无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态度冷漠、作风粗暴;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监管不力、处置不当。对有这些情形的各级行政负责人实施问责,对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问责规定致力于提高行政机关的公共服务水平、效率和公众满意程度。行政机关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行政服务的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相关具体事项,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公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对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问责规定促进行政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行首问负责制度,能有效促进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熟悉业务,认真履行职责,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事项的,第一个接待服务对象来电、来访者(即首问者),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接听电话应文明、礼貌、热情,做好记录,并负责落实所问、所办之事。热情为到访者、来电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对到服务对象要热情、主动,属在本人职责内的事要及时处理,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并负责该事项的跟踪督办,对申办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当场验明和明确告知申办者,并进行详细指导和说明。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受理的事项,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告知该事项的具体承办部门的有关联系电话,必要时亲自引领前往,引导其找到相关部门或个人办理,直到让服务对象满意为止。对把握不准的事宜或者特别重大和紧急的事项,及时请示领导。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机关工作人员。
四、限时办结防止办事拖拉,提高工作效率。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遵循准时、规范、高效、负责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对各类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和备案事项;行政职能部门通过理顺内部关系,优化工作流程,科学设置程序,规定办结时间,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
通过学习我认为,首问负责制是开始,限时办结制是核心,行政问责和服务承诺是保障,这四项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四项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机制。有了制度,就有行动的依据。关键在怎么落实在具体操作中,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第四篇:行政问责
1、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监督力度减弱,公民参与监督的路径缺失,导致政府在对官员问责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受到公民的质疑。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政府应该以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责任的政治思想,不断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推行。
2、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涌现出众多具有强烈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手和模范人物。其中曹德云与陈家顺同志将自己融入到老年人,下岗民工,困难家庭中去,全面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切切实实的为群众办事的的模范行为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他们坚持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基础,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
1、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一是群众观念不强,为群众办事漫不经心,漠然置之。二是事业心不强,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能拖就拖。三是责任心不强,部分基层干部面对风险因素时,存在着回避矛盾、侥幸过关的心态,以至于小事拖成大事,普通利益诉求酿成群体冲突。
2、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可能引发各种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2008年7月19日,云南孟连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此次事件发生前,云南省政法委深入当地调研后认为当地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纠纷。但是普洱市却忽视民意表达诉求,未能要分清矛盾性质,隐瞒上级不顾后果的采取强制手段传唤勐马镇5名犯罪嫌疑人,致使双方产生冲突,人员受到伤害。
4、20世纪以来,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强化政府政府官员的责任,建立责任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问责制的监督路径缺失,缺乏问责的公平、公正性。二是由于官员的权利、责任不明确,在问题待解决的时候出现“该问谁的责”的问题。三是官员为重视民意,不敢于承担责任。政府应当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明确权利与责任的问题。
第五篇: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
一、重要论述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二、行政问责现存问题及对策
1.关键词解析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2.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1)行政问责制的信息壁垒过高
在我国,大部分的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公众缺乏知情权,行政问责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对负面信息总是以维护安定团结、注意影响等为借口竭力掩盖,禁止报道,这不利于行政问责制的发展。
(2)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行政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比较多,但都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并且现有的制度性的规定对行政失察、失职的行为或追究事项界定不明确,规定模糊、笼统,缺乏操作性,从而导致实际执行难的问题。
(3)问责范围过于狭窄
在行政问责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停留在行政领导体系中,努力贯彻对上级负责、对权力负责的制度,而在对法律负责、对公众负责、对权利负责的努力上有所欠缺。
(4)权责不清,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由于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当前我国党政关系错综复杂,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3.对策
(1)加强行政问责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实施和完善行政问责制,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其中基本的配套制度是职责明确和信息公开制度。
(2)加快推进行政问责法的建立
应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全国性的《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权力,规范问责客体及职责,规定问责事由等,做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3)拓宽问责范围
问责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安全事故,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事故也要纳入问责范畴。从管理不善、政绩平平到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等都属于问责的范围之内。
(4)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厘定官员问责标准
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结合具体的工作部门,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