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合集)

时间:2019-05-13 18: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第一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教材

本课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了18堂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扭曲,形成20个班级的开放格局起到了引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次扭曲,会议作出了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课是关于内部改革,以及内部改革的成功为中国外国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因此本课为下一节初步开放模式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课讲述了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时代风味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习情况,我开发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探讨经济改革的影响

(3)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改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刺激他们建立社会主义祖国强大爱国热情的努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要点:家庭承包责任责任和国有企业改革。

原因:两者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方案:在家庭合同责任制上结合教材介绍和信息回放指导学生从材料中的归纳和理解;后者教材解释很清楚,由学生阅读后,总结具体措施。

困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原因:本课是关于经济制度改革,学生过去高度集中的规划经济制度,以了解缺点,不深入。特别是,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不清楚。

解决方案:通过场景复制,教师讲主要,易于理解,让学生理解。

四,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的高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觉,因此

类感兴趣知识。但对一些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使用

一些历史事实,图片和信息,动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方法,学习

本课主要使用 教学和口语,辅以多媒体教学。本课的历史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在教学之前的实践,采取法律,提前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体验历史,经验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思考和讨论活动的方式,在合作学习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知识,使他们的经济制度从感性转变为理性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进口新课程:在凤阳华光前进行两次改革,迅速动员学生的关注,进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课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来创造情景,产生小岗村改革合同和照片及资料,问:为什么肖岗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签订这样的合同?学生可以结合多媒体图像和教材分析和结论。然后老师总结:

人民公社制度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现状 它带头实施子场户,无意间打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奏。因此指出改革的必然性。

(2)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容: 然后通过歌词大行李,大行李,直直,确保国家,留足够的集体,其余都是自己的。情景再现凤阳县小刚生产团队合同,引入家庭承包责任制。老师问: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指导学生思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性质。指导学生理解和总结本课的内容,教师补充和改进。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措施,教师可以展示乡镇企业的照片和现代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农业使学生了解农村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理解农村改革的方向---专业化,社会化,商业化

(3)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为了证明这张卡,如小刚村友谊大道和小港村住房,让学生了解改革带来的农村地区的喜人变化,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能力的历史中提取信息和能力。

太 渡轮: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也是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可以生产一家福建省厂长,省政府接触到公开信的权力和计划经济下两家工厂的经营案例。创造形势,使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认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答案: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心环节? ②企业如何松散这个问题可能要求学生群体讨论,想象一下,如果你负责国有企业的改革,如工业主管或国有企业主管,如何你是否采取行动并写一个简短的改革计划?指导学生学习使用独立的分析教材解决实际问题。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可以显示教师和学生收集信息,如青岛海尔集团,中国人寿,中国移动,中国电网等企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和我们周围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到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三,社会主义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前两个标题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学习的原因,学生。认识到计划经济僵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是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这个标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第四,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年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触底,经济增速放缓放缓,制度机制的长期积累更突出矛盾。复杂严肃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求我们继续深入改革开放。通过发展困难问题深化改革。

第二篇: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作出重要决策,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这次会议将发出中国这艘大船沿着正确航向前行的信号,中国经济将转向更加重视消费和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根本性来说,还是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基本要求和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978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制度和管理方法问题,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方法问题,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把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问题,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扩大了对外开放,使我国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这四个方面,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心,一个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一个是改革管理方法,一个是改革运行方式,一个是改善外部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体系,使中国出现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上下一心、共同奋斗,亿万群众积极性充分调动,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局面。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相关问题

实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深层次矛盾也越发明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仍有待进一步破除。

在改革开放实施过程中,各种重要行业依然施行的是政府垄断机制在运转,如:银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运输,医疗,教育,土地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可能对这些东西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但到了今天,垄断经营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现在多数人们拼搏只为房子,借钱、贷款买房子,没有房子就像没有穿衣服。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紧张,房价只升不降。另一原因是,房价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银行是政府的,银行的钱也是政府的,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专家、媒介便开始疯狂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对国家财政的使用方面,由于权力的不受监督,导致国家财政被大量挥霍浪费。盲目上马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多都属于亏本投资和不必要投资。领导者投资失败,其造成的损失,全部由人民来承担。当财政被大量浪费后,导致资金匮乏,不足以应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项目的资金支出。.加上各种贪污腐败行为,导致国民消费能力低下。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能力。然而,我国主要出口原材料,价格比较廉价。在医学方面,体现也比较明显,例如我们大量出口质量低的人参,经外国人择优后,质量更差的反被高价格进口回来。一方面导致国外的倾销指控;一方面导致本国生活水平增长缓慢或者存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动机值得赞赏。对资本和市场的引进,也值得称道。但是,资本和市场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体制,才能发挥好的一面,同时抑制恶的一面。

四、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也以自己的形象走向世界,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体制,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三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其表现主要有:

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的调节。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

1979年11月,邓小平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对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次代表大会肯定了这种构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他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包含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属性。这样的理解无疑是言之成理的。

第四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在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如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主线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1978年到1984年,是改革启动、局部实验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改革的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主要是对国企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两步“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等。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改革全面探索阶段,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契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仍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抓住机遇,突出关键,努力创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继续以政府为主导,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为战略目标,使改革有进一步突破。

(一)从总体上看,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但政府主导不是主导市场经济,而是主导市场化进程,即对市场化进程的推动、调控和引导。同时,政府职能转换基本完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成熟。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多次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政府将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对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提高效率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去办。政府主要在市场失效和主导产业领域中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主导的优点在于减少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成本,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面对改革中的新形势、新特点,及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政府发挥好主导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新世纪, 中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从理论到实践都将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成熟的经验。

(二)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将有决定性的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套改革是实现体制转换的重要条件。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度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中国改革,一开始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30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日后的发展中,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获得继续发展和扩大,并进入世界前列,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变化更加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改革思路。要重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使各项改革符合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

展望未来,历史给予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机会是相同的。抓住历史机遇,国家就可以求得发展,民族就有望得以振兴;丧失历史机遇,就只有落后挨打。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仍然漫长,还将迎接更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第五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关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

当前,推进改革既需要解决实际操作上的一些难题,更需要澄清在重大问题上的认识,才能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加快改革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要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内在关系。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改革的保证,改革的落脚点是发展。“稳中求进”是对三者关系的一种具体表述:在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稳中求进”并非削弱改革的势头,而是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革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它不仅要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而且还将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期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稳定就必须深化改革,扭转企业经营状况,同时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经济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改革不到位,正成为主要矛盾。我们要的是改革中求稳定,发展中求稳定,是积极地稳。为此,要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什么是适当的发展速度?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是高速度增长与通胀并存,二者只能兼顾,寻求最佳结合点,不可能速度又高,物价水平又低。我国前些年通胀率较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主动进行价格改革所引起的结构性价格变动的必然结果,扣除统计上的水份,实际增长率没有那么高。目前的物价增长水平又嫌过低,因此,要围绕扩大有效需求,适当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应该是实在的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要建立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不可分,只有抓紧经济体制转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生产不适应市场需要,产销率低,库存比重高;二是投资盲目性大,“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两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结构不合理也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归根结底是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因此,要真正从根本上克服生产和投资不适应市场的现象,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正是在发展集约型经济的口号下,目前许多地方竞相上汽车、石化、电子项目,重复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已经和将要造成巨大的浪费。实践证明,离开经济体制转变去谈论和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可能会重新陷入计划经济的框架之中,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也会落空。

(二)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集中表现为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家和集体是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及大部分资本的所有者。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态作出总体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有公有制(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个体、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两类。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平等竞争,共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要的是把握好四点: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

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总体而言,在有些地区或行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国防、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在金融、外贸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在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可以用控股、参股等方式起主导作用,用少量的国有资产去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产。

改革不是要削弱公有制经济,而是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以公司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有人担心国有企业采取公司制——股份制的形式,是不是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一所有制形态在不同企业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在同一企业中,可兼容不同所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或采用同一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的共同实现形式可分为:独资、控股、参股。企业根据财产的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将在绝大多数行业和绝大多数企业同时并存,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将成为普遍现象,单一所有制的企业将相对减少。

股份制是财产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是企业的具体组织制度。私有制可以利用,公有制也可以利用。换句话说,既不是公,也不是私。股份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财产组织形式,实践证明,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可以采纳的一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股份制试点十多年来,这一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已被实践所证实。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后,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革实践中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是兼有股份制特点的合作经济制度,是合作经济在现阶段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职工在共同劳动的前提下,以股份制形式共同投资,不向社会公众募股,集体占有、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股东不得退股,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与按股份红相结合。

中国《宪法》规定,无论城市合作经济还是农村合作经济,都属于集体经济。由于股份合作经济是合作经济,因此它是集体所有制即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有人指责国有小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私有化,使国有资产流失。经过对广东顺德、山东诸城等地的调查,这种指责毫无根据。还有的主张股份合作企业必须设立集体股,琐就不能认为是合作经济。在实践中,原有企业改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置集体股;新设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则不可能,也没有这种必要。因为,集体股设置与否,只是合作方式不同,并不影响其合作经济性质。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资金与资金合作,可以是资金与劳动合作,也可以是劳动与劳动合作,还可以是劳动与实物合作。我国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劳动与劳动、劳动与实物、资金的合作。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对50年代农业合作制的继承和发展。其精髓是吸收了股份制的合理因素,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

股份合作制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这是群众的创造,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因此我们要支持它健康地发展,并赋予其法律地位。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搞活国有经济,而搞活国有经济的关键是搞活国有资本。由搞活单个企业到搞活整个国有经济,由搞活国有经济进一步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

资本,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上的两大飞跃。要坚持通过存量资产和其他经济资源的流动重组,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不断向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领域集中。只有重视国有经济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合理,才能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为顺利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要以城市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资本营运的方式,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同时,必须切实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经济内部的条块分割、不良资产比重过高、富余人员过多和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并要下决心为之付出必要的成本和代价。

对于老工业企业、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贫困地区,国家应采取特殊政策。例如,建立老工业企业扶持基金,在老工业基地城市建立类似于浦东新区的发展基金,等等。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概括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两权分离、有限责任、市场融资、公众监督,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特点。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重点是:(1)形成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2)形成职工就业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机制,这需要创造劳动力市场的平等竞争环境;(3)形成经营管理人员择优录用、凭实绩晋升的机制;(4)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群众互相制约、互相激励的机制;(5)形成国有资产监督、运营和保值增殖的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次改革是不现实的。从现实状况看,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结果,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很弱,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低、重复建设等问题相当严重;计划性的就业分配制度,使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超过2000 万,每年冗员支出大约2000亿元以上;国家长期缺少资本金投入,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很差,资产负债率实际已高达80%以上;加上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社会保障无法适应转轨需要,使国有企业改革难度较大。从市场经济规律看,在整个转轨过程中,要伴随着一批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企业破产倒闭,一些工人下岗失业,并重新再就业。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既便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完成,结构调整得到优化,也只是相对的,只要是搞市场经济,就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革。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职工的承受能力。

(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目前,政府机构改革滞后是制约国有企业及其它领域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营运主体的关系不顺,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在投资领域,政府行政行为过多,市场导向薄弱,导致投融资体制改革难以深化,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导致部门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等等。因此,不改革政府机构,各项改革就难以突破。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实行经济体制转变的当务之急。政府机构的改革要着眼于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重点是把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所有者分开;把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与企业生产经营职能分开;把行政管理职能与事业单位管理职能分开,即要政资、政企、政事分开。当前,转变政府职能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以法行政。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由项目额度的直接审批制转为工商登记制和备案制,以及事后追惩制。政府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奋斗目标,用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经济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对投资主体——出资者和市场主体——企业加以引导,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自担风险。

第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工具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指数化,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为了提高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完善宏观调控操作的指标体系。我国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除了要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常规指标以外,还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制订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我国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可由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财政平衡、人口增长、居民收入等七类指标组成。在当前,尤其要在重视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重视失业率的科学统计,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安置好下岗的职工,实施再就业工程。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建立的新体制,其基本规定性就是,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不实现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就不可能完成经济体制的转变。没有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永远也谈不上适应市场的企业行为;没有统一健全的市场体系,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就无法实现合理化。这方面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教训。最关键的步骤是,要使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我们在商品价格改革方面已经基本上取得了成功。现阶段有必要也有可能将粮食、棉花、化肥和能源等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化市场化;同时要抓紧理顺住房、医疗和非义务教育等重要服务项目的价格;力争在2000年,使利率、租金和工资基本上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初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合理配置资源的关键是合理配置资金。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快培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降低金融风险的基本举措。用行政性办法配置资金,缺乏完全信息而且无人对结果负责,资金使用效率必然低下。我国金融体系目前正处于部分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状态。在公开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资金就会流入黑市,一些非法的和合法的金融机构,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不断变换形式从事这类融资活动,从而孕育着很大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在1万亿元以上,靠国家财政和银行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充分发育资本市场,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企业,同时也可解决目前证券市场因供求失衡过度投机的风险。

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和工资市场化来调节劳动力的流向。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亟待统一,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就业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企业之间和劳动者之间在就业方面远没有处于平等有序的竞争之中。当前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使工资真实化、市场化,从而形成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组织和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公开、公平竞争,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劳动力供需结构的相对平衡。

第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从建立新体制的实际需要出发,撤销不必要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合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组建社会保障部门,充实监管和执法部门,使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全国性的专业性总公司也不能搞垄断,要展开竞争。

下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共5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演变历程 摘要:中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从集中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1956年9月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对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到现在,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回顾中国经济体制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从最初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最后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五篇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4年会5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第十三届“中国改革论坛”议程 会议主题:“十三五改革:创新与突破” 会议地点:北京远望楼宾馆 会议日期:2015年12月13日(周日) 上午: 第一项:开幕式(9:00-9: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最终5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 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

    200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评述:改革如影随形

    200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评述:改革如影随形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 (赵承、杜宇、张晓松)如果说宏观调控是2004年的关键词的话,那么改革无疑是与之如影随形的另一个亮点。 回顾过去的一年,国......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简要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简要问题分析 2007年已经趋近结束,经过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2007年的中国经济有一个关键词被无数人提起......

    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写写帮整理)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惊人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文章讨论了两个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