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崔晓芳)
关于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政治处 崔晓芳
《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刑事诉讼中贯彻群众路线,对正确处理案件意义重大。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都直接、间接地危害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具有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这是司法机关与群众能够结合的基础。犯罪分子都生活在群众之中,只要有犯罪活动,不论如何隐蔽、狡猾,总要和一定的人、一定的事物发生关系,总要留下一定的痕迹,露出一定的破绽,为一定的人所觉察。因此,依靠群众能够收集到各种证据,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同时,由于群众人多智广,司法机关依靠群众可以防止主观片面,工作中即使出现差错,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
刑事诉讼中走群众路线,不是说可以代替和削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专门工作。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们在保护人民利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中负有特殊使命,只有它们才能行使侦查、提起公诉、审判职权,有权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公民都无权行使。同时,司法机关本身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策略和经验,具有专门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也是人民群众所不能代替的。
司法机关同群众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司法工作就贯彻了依靠群众办案的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各级人民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强调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并采取了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和公审等一系列群众路线的审判制度和方式。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司法工作,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对及时、准确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起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有关法律,特别是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进一步肯定了司法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并从诉讼程度、基本原则、审判制度与方法诸方面进行贯彻,如实行审判公开、陪审制度等,使专门机关同群众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现在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深化群众工作举措,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需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要结合“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干警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依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检察权。
一、提高检察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教育培训机制
为切实提高干警的群众工作工作能力,从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教育培训机制入手,将群众工作方法培训,同思想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培训一样列入教育培训内容,列入干警培训教材,进入干警培训课堂,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群众工作方法培训,以此提高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
一是组织干警学习群众工作经典篇目。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关于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的论述,增强干警为做好群众工作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责任性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干警撰写专题文章。让干警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理论研讨文章,并邀请有关人员对干警的理论文章及可行性进行点评,以此提高检察干警处理涉及民生案件的能力;三是组织群众工作方法培训。邀请群众工作能力强、解决纠纷成功率高的优秀基层工作者现场传授技巧和方法,同时根据不同科室同群众沟通协调的密切程度不同,分部门组织针对性培训,实行重点、分类培训,以此提升检察干警与不同社会层次的当事人沟通协调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
在检察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检察干警深入群众的能力。一是组织干警深入基层。组织干警深入辖区企业、农村、社区,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随时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措施,及时排查矛盾隐患、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通过就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开展“送法律、送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三问”活动,深入企业、工厂、乡村开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转方式调结构等调研活动,了解他们的法律需求,听取他们对检察工作开展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措施;三是开展结对帮扶,与帮扶对象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开展检民共建、检企共建、检校共建以及检农共建等活动,在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难、为村居社区协调解决招商引资等,对贫困户、贫困党员定期给予一定的物质帮扶。
通过这些措施,使干警的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赢得群众的赞誉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
二、进一步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1、要加强政法机关的举报工作。惩处犯罪、纠正违法,是政 法机关的职责。因此,就应不断提高我们主动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发现犯罪线索是查处犯罪的首要环 节,而群众的举报是线索来源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政法机关的群众工作,必须完善受理、初查、保护、奖励和反馈等举报机制。
(1)要加强对举报线索的分流。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先受理,再转有关机关,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单位或个人;对事实清晰、性质明确,属检察机关管辖 的,由侦查部门初查;对把握性不大的,可由控审举报部门初查,再根据初查情况妥善处理。
(2)要加强对举报线索查处情况的反馈工作。反馈应及时,取信于民。不能成案的,或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应简要说明原因,鼓励群众的积极性。反馈时,要注意保密。
(3)要坚持保护、奖励举报人制度。在一定时间内应为举报人保密,对于打击举报人的行为,要坚决查处,以保护举报人的积极性和人身安全。对于有功的举报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推动举报工作的深入开展。
(4)要查处利用举报诬告陷害好人的行为。这既是保障举报制度正常开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要求。对利用举报诬陷好人的行为,应给予或建议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对错告者,一方面要指出其错误,同时还要保护其举报的积极性。
(5)认真对待举报材料,不得马虎从事、敷衍塞责。否则,会影响到群众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热情。
由于控申举报部门同群众来往最密切、最直接,接待任务量也最大,同时应对举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2、要加强侦查工作。侦查工作能否搞好,直接关系到犯罪分子能否得到判决,这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如果案件因我们取证不到位或强制措施不力而使案件流产或嫌疑人潜逃,将直接影响打击的力度,也给检察机关的形象带来消极影响。检察机关也拥有侦查权,但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起步较晚,侦查设备、力量、经验与公安 机关相比较弱。同时,检察机关面对的多是职务犯罪,有较强的隐蔽性,嫌疑人反侦查能力较强,侦查工作难度较大,而群众的期望值又很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 提高侦查技能,强化证据意识。
3、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1)探索建立立案监督、侦查监督、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法律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正确、规范使用监督手段,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增强强制力和执行力,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落到实处。(2)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做到规范、文明、理性、平和执法。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检信访工作
检察机关信访工作应当遵循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坚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要树立“包容、开放”态 度,正确看待信访,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切实保障公民信访自由。
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涉检信访工作
(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这为我们当前推进新时期检察机关的涉检信访工作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向与指导,因此,我们检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认真查找自身在涉检信访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切实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用现代司法理念指导涉检信访工作,从而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涉检信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将每一件涉检信访工作抓好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处理涉检信访”干警素质。
一是加强学习。即要求“处理涉检信访”干警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处理涉检信访”干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二是树立公仆意识,为民排忧解难。强调“处理涉检信访”干警坚持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要求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社会热点,除了办理日常信件外,面对素质参差不齐 的上访群众,“处理涉检信访”干警均能独当一面,做到耐心听取意见,深入调查问题,公正处理问题,快速高效地做好处理涉法上访工作,使一批批来信来访者反映的问题,能够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三)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上访。
坚持公正执法、狠抓办案,以质量效果为中心,全面提高办案质量,使查办犯罪工作的重心逐步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果转变。建立完善数量、质量、效果有机统一的办案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加大对办案质量和效果的考核力度等措施,有效地促进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保证案件质量,提高办案效率,使自侦案件大要案比例、有罪判决率和挽回经济损失额大幅提高、涉检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
(四)坚决依法打击个别恶意上访人员。处理涉检上访问题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与保护人权相结合的原则,检察机关应当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核心,以加强思想教育为切入点,以解决突出问题为落脚点,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要区别性质,因势利导,对那些无理上访、缠访以及利用上访敲诈勒索、蛊惑人心、煽动闹事、破坏社会秩序的要依法予以打击处理,以起到教育大多数的目的。
健全和完善制度,确保涉法上访处理工作规范化。
实行案件信访风险评估。对各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承办人均要对案件出现的涉检信访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按照类别确定风险等级,分别加以处理,并对有风险的案件作出相应的预案。
加强释法说理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对不诉、不捕、不支持抗诉、不予赔偿、不予立案等决定释法说理工作,以书面形式回函,对作出决定的理由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充分论证和解释,使相关当事人理清法明,化解积怨,从而有效避免了当事人重复访、越级访。
加强内部排查。按照“有案必查、有错必究、责任到人”的原则,对各业务部门已办结的案件定期进行检查,对其中可能引起涉检信访的案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承办人和控申部门,并由控申部门视案件情况决定报告检察长。
加强外部协调。建立与纪委、信访局、公安、法院、司法以及各乡镇的定期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对有可能发生告急访、越级访、群体访等重大访请时,在控制事态发展的同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及时消除隐患,化解矛盾。
四、创新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密切检民关系
坚持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容易误解的地方沟通起。为老百姓办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事为大事,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检民和谐。认真坚 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倾听群众呼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增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导向,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积极投身检察工作,立足岗位,从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坎,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为密切检民关系作出不懈地努力。
第二篇:崔晓雨实习调研报告
对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姓名崔 晓 雨
学号20090507050
班级地理科学一班
时间2012年12月13日
对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姓名:崔晓雨
学号:20090507050
一、调查概况
2012年11月,我进入我县的一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教育教学;二是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努力地投入实习工作:一方面认真备好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探讨交流地理课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跟随原班主任学习班主任管理的一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利用实习之余,我还在实习学校针对中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开展了教育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通过掌握目前中学生对地理课学习兴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调查所反映的现状探讨出其中的原因,并最终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方便的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2.1具体目标
2.1.1当前中学生对地理课学习兴趣的现状
2.1.2探讨出现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
2.1.3针对原因制定相关解决措施
2.2调查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2.2.2实地采访法
2.2.3资料搜集法
三、调查结果
3.1调查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共涉及四个班,每个班机随抽取调查4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60份,从回收的有效的问卷来看:对地理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有50人,占总人数的31.25%;对地理课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有48人,占总人数的30%;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有62人,占总人数的38.75%。从调查情况来看,对地理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超出了三分之一,而真正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才刚到三分之一,这就说明目前中学生对地理课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处在一个整体不感兴趣的状态,尽快找出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趋势。
3.2调查原因分析
3.2.1地理课内容略显单调
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喜欢地理课的原因就是地理课的内容太过于单调,学起来没劲。地理本身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大的学科,其内容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之外,而有一些计算类的知识涉及学科比较广,让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将地理课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讲解,然而对于那些对于生活不是很实用的一些数据性内容是无法做到的,这样自然就会减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
3.2.2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偏向功利化
从调查结果来看,存在30%的学生认为地理课的内容缺乏工具性、实用性,感觉自己学了以后根本没什么用途。其实这也反映了目前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他们把目前的学习只是作为实现自己功力目标的一个手段。对于地理课的学习,他们老是喜欢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实用价值大的部分就有更高的学习兴趣,而实用价值低得部分学习兴趣就偏低。同时他们也要求地理课能够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下降。
3.2.3老师学识不够丰富且教学方法单调
一个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且又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的老师自然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强大的个人魅力是征服学生的一大法宝。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0%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喜欢地理课的原因是由于老师照本宣科的缘故,听这样的课不仅单调乏味,更让人想睡觉。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老师,有些老师对于教学工作不是很重视,而且思想文化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上课时老喜欢例举一些老掉牙的事例,让人听了感到反胃,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地理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3.3调查对策分析
3.3.1以生动的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地理课理论性太强的问题,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通
过案例分析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将理论性较强的案例讲的生动具体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案例分析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新颖、生动、恰当等优点,一个恰当、有趣的例子可以使政治知识点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方便记忆。
3.3.2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每天都在快速地进步,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尤其是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时时注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吸纳新知识,用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地理课的教学,首先,老师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不会让课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在备课时,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因为地理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广的学科,作为地理老师需要关注时事新闻,不断向学生传递新信息。最后,一名优秀的地理老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地理课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重点、难点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地理老师如果具有以上素质,学生在听思想政治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听好每一堂课。
3.3.3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荀子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地理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制作相关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这就是充分利用有声教学的良好效果,会极大刺激学生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3.3.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因此,教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理课总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要改变这种局面,生动幽默的语言自然起着极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语言干巴,学生听起课来就味如嚼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反之,如果语言生动幽默,诙谐有趣,就会是课堂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表达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达到老师上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每一次新学到的知识点了解得
更透彻。
3.3.5以知识点串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点的串联是将不同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可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一连串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思绪朝着一条主线发散,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篇: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司法行政机关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两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日益复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司法行政工作最前沿的课题和职责。今年以来,针对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盐亭县司法局紧紧围绕“追赶发展,建设幸福盐亭”目标,坚持以创新群众工作理念为先导,以理情绪、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用群众工作统揽司法行政工作,逐步探索一条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2010年,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民间纠纷2800余起,其中防止民转刑18件,防止群众性械斗6起、群体性上访事件15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856处,共为全社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二千余万元。在实践中,主要是实行“四必须、四靠前” 工作法。
第一,群众工作理念必须靠前,增强干部爱民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保障。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盐亭县同样面临这一发展中的难题,社会稳定形势一度比较严峻。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这一问题,促使我们对司法行政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要做好新时期的司法行政工作,切实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突破“就稳定抓稳定,就调解抓调解”的惯性思维,站在做好群众工作的高度,用群众工作统揽司法行政工作,整合行政资源,拓宽工作领域,促进工作方法,放眼群众抓司法,放眼群众抓稳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根本上缓解维护稳定的难题。新的群众工作理念,其内涵主要有:一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就是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漠然置之,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需;二是坚持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的观点,就是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强化群众主体作用的观点,就通过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依靠群众的力量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第二,法制宣传教育必须靠前,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实践证明,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根本性措施。近两年来,我们以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为载体,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主题教育,在全县不断掀起学法用法热潮。先后组织开展春节“送法律年货”、“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月农村法制宣传月、9月青少年法制宣传月、12.4法制宣传等活动,组织宣传车120台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万份,发放农村普法读本28000余册,干部普法读本9000余册。在普法形式上,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组建了法制宣传队,在县广播电视上开办了普法讲座,在县、乡镇、村、居委会、学校设立群众法律咨询点。全县广大公民通过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群众法制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依靠法律解决各类矛盾,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到县上访人员、赴省、市进京上访均大幅度下降,信访程序明显好转。
第三,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靠前,增强矛盾化解能力。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两年,全县每年发生纠纷近4000件,90%以上均是由各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化解。一是调解网络靠前,努力做到调解网络全覆盖。建设“五员”(民情社意的调查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群众疾苦的帮扶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队伍,把调解的重心下移,调解的阵地前移,全县成立了县人民调解中心、县交通事故调解中心,566个行政村、20个社区、36个乡镇均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按照统一文书、统一印章、统一标识等要求进行了规范化建设。今年以来,还对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了整顿,调整村级调解员15名,其中村调委会主任2人。全县已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二是信息预警超前,努力做到苗头问题早发现。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台帐、零报告、情况通报、考核督察等各项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敏感时期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必须排查、普遍性问题必须排查。县司法局确定4月和9月为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攻坚月以及结合“春风化雨”、“三案攻坚”、“三项重点”等工作,组织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实行主动调解,避免矛盾激化。三是调解工作提前,努力做到矛盾纠纷早处理。以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前移关口。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抓早、抓小,及时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县司法局为了及时处理突发性的重大纠纷,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应急工作组,专门负责调处县内发生的各种急、难、险矛盾纠纷,工作组活跃在广大城乡,县司法局副局长罗义被群众誉为人民调解“专家”、“能手”,多次参与重大疑难案件调处。近两年全县人民调解工作调处率达95%以上,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也没有因矛盾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在调解中注重调解协议的履行,注重调解中的回访,使各类矛盾得到妥善的处置。如去年县红光三社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皇家九号歌城死亡案、寺垭建筑工地意外伤人致死纠纷、中央大城建筑死亡纠纷等,我局积极参与调处,化解了矛盾,由于我们及时介入,及时调解,及时督促履行调解协议,及时回访,使得各项建设工程都较好地推进。
第四,法律服务工作必须靠前,增强为民宗旨意识。在工作中,注重借智借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特殊作用。县司法局开设了0816-722148”法律咨询热线电话,安排资深律师免费接待群众,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多部门联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专家、群众代表和新闻媒体共同参加,评论是非,形成人民矛盾人民调,社会纠纷社会疏的良好氛围。县法律援助中心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拓展法律援助思路,建立推广实施“点援制度”,聘请了2名专业律师,成立青少年维权、反家庭暴力救助协作网络和残疾人维权等专门组织,全面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广大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从业人员以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今年以来,全县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共担任法律顾问15家,诉讼代理120余件,非诉讼代理185件,共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民商事诉讼通过调解结案率占52.3%,较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在做好上述群众工作的同时,我县司法行政机关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尖锐复杂,做好群众工作难度加大,同时由于长期司法干警服装未得到落实,影响化解矛盾震慑力,而且工作中还存在人力不足,人民调解、普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经费在我县无保障等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推动。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争取领导,努力解决,以克难攻坚和“满怀亲民爱民之心”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赢得群众满意和称赞。
第四篇: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根据市、县政法委《关于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我局通过开展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下一步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一手基础调研材料,综合报告如下
一、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些经验做法
(一)积极开展贴近民情的创先争优活动。我局从2010年4月开始全面启动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结合实际,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2010年突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多作贡献;2011年突出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开展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2012年突出加强基层组织,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同时,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带动基层单位和身边群众创先争优,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行动。
(二)在干部的培养使用过程中加强群众工作意识。我局新上任的科级干部都要住村,亲近群众,了解群众表达的意愿和诉求,搭建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工作平台。
(三)开展党代表接访活动,密切党群关系。我局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把开展党代表接访活动作为落实以人为本、密切党群关系、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不断总结经验,致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针对民生领域的问题切实为基层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我们还建立领导干部公开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把接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音”。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践行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法宝。只有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党在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当前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新形势,社会群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对我们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群众利益协调难度加大。面对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在当前司法环境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是摆在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保整治、企业转制、农村改革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不时发生,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二)统一群众认识难度加大。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统一群众认识、集中群众意见难度加大,一些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因社会认识不尽一致而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调动群众积极性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更为复杂,容易出现一些建设发展项目或政策不为一些群众理解和接受,甚至会出现一些阻力,使体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目标实现遇到一些障碍。一些地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权主义以及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导致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日益紧张,导致群众对政府信任感的逐步缺失,从而导致支持党和政府工作的积极性缺失。
(四)群众寻求申诉渠道欠妥。一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受当前司法环境不完善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反映涉法涉诉问题时不是寻求司法调解和法律手段解决,而是重重上访或将矛头指向政府,有事没事找领导,有理无理找政府,跨级不对口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五)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上级而缺少深入群众。基层党组织虽然直接面向广大群众,但其日常承接了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多时间都忙于应付上级各种会议、检查,可支配的财力、时间、力量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正常开展,解决群众问题的时效性差,甚至导致群众不认识干部、干部不了解群众问题的产生。
(六)对弱势群众的扶持缺少长效机制。一些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活动,还停留在资金扶贫和节日慰问的状态,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所采取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办法只是“意思意思”。
(七)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差。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以为自己“当官”就得高高在上,对办事群众采取刁难的态度,有的认为自己只需对上级负责即可,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特别是村级干部上位后,往往因个人的利益问题,忽视民主,搞变相选举,拉帮结派思想严重。
(八)年轻干部对民情缺少了解。当前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年轻干部的比例较大,与群众接触不多,缺乏沟通和理解,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经验不足。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倡导习总书记提出的八项规定,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尊重群众民主精神,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二)基本思路。一是全面加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的观念,正确掌握和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二是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各项制度,把“广大群众公认”作为重要原则,把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民意测验、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三是大力加强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研究,认真总结和宣传各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四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工作机制,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方针制定和重大事项决策,保证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建立在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的基础之上。五是大力加强共同理想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三)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建议
1、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建立和完善的决策联动工作机制。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的出台实施,都要通过机制,使决策得到充分酝酿,建立在科学论证、群众认同、社会支持、上下一心的基础之上。
2、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和完善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重点的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落实。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权益,要坚持依法依规予以保障,通过简化权益保障的程序,减少权益保障的成本,保证人民意愿得到有效表达,合理意见得到切实采纳,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
3、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快捷有效的“情况反映—协调解决—事后反馈”的工作机制。
4、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要调集各所队室的负责人,建设一支关注民意、体贴民情、善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各基层派出所互相联系支持解决。要强化民警的群众意识,通过制定制度,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把握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作为各级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履行职责的规范要求。要把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实绩,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走好群众路线,首先要做好公安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次要建立方便、畅通的反映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的投诉处理反馈平台,把“机关作风整治” 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第五篇: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县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认真把群众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以人为本,敢于正视问题,认真分析社会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充分把握群众各种需求的变化,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强化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突出抓好各项民生工程,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有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一、我县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创新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1、加强领导,有效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县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县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析当前的信访工作动态,接待上访群众,批示群众来信,解决群众问题。通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整合维护稳定的资源和力量,协调各职能部门,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手段,合力调解处理信访和社会矛盾纠纷。
2、创新机制,较好提高信访工作效率。一是实行分类接访。将信访问题分为八大类,开始开展分类接访活动,按照职能分工归口县四套班子成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接访。二是实行领导下 访、约访制。三是实行“首访责任制”和“包案责任制”。四是有序推进“大接访”与“四访”活动。2011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6场次,参与市县镇三级领导基层大接访活动2场次,开展全县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1场次,共接待来访群众193批次389人次。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开展“四访”活动以来,县、镇、部门三级领导干部共1032人次参加活动,下基层接访群众200批458人次,上门探访慰问192人次,包案调处209宗,下基层巡访137批次228人次。
3、排查纠纷,有效化解难案积案。我县采取每月一次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分辖区、分系统、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排查活动。在排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信访突出问题和信访积案专项化解活动。由主要领导带头包案处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强化措施,较好地办结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2011年,全县党政主要领导共包案处理43宗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已办结36宗,办结率83.7%。难案的化解,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威信,减少了群众越级上访。全年群众信访总量954件次,同比下降21.2%;来访220批617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3.7%和21.6%;越级到市上访4批98人次,批次持平,人次下降5.8%;越级进京到省上访登记为“零”。
(二)加强综合治理,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1、加强中心建设,夯实维稳基础。我们按照省的要求,创新综治信访维稳理念,构建集综治工作、平安建设、维护稳定为 一体的工作平台。2009年6月各镇由综治牵头,以司法所为基础,整合公安、信访、民政、劳动、国土、教育等基层综治信访维稳资源,实行综治、司法、信访部门集中办公。2010年以来,我们又强力推进中心“两头延伸”,县中心和村(居)工作站先后建立,并全面启用省委政法委开发的镇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单机版软件,加强了中心运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目前县、镇两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有专职人员243名;县财政把镇中心的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考核达标的镇中心每月下拨3000元,保证了中心正常运作,有效提高了中心(站)联动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基层中心真正形成“重在实效、贵在坚持”的长效机制。2011年,县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467宗,已成功办结328宗;各镇、村中心(站)共受理各类事项2163宗,办结2028宗,办结率93.8%。各级中心(站)调解率均超过省的要求,比上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社会反映效果良好,使得三级平台切实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连心桥”,成为党委、政府的“减压阀”。
2、拓展三级平台建设,建立诉前联调工作室。我县把诉前联调作为三级平台工作拓展的重要内容,于去年4月在县法院高标准建立起诉前联调工作室,实行诉前联调与中心(站)联调工作的联动,由法院、劳动、社保、司法、交警、妇联、消委会、工商联(商会)等单位组成,聘请行业调解员和各司法所所长为诉前联调员,并实行交警、国土等专业调解员到联调室集中办公,从而形成诉前联调、联动工作合力,目前,诉前联调工作室共受理各类民事纠纷案件201件,调结101件,调结率50.2%。
3、实行个案奖励办法,调动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性。我县在全市率先实施基层“人民调解个案奖励办法”,对基层人民调解个案,实行每成功调解一宗,县财政视案件难易程度分别奖励100—1000元。同时又把人民法院庭前调解、庭外调解纳入个案奖励范畴,充分调动了人民调解的积极性,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近三年多来,全县共发放人民调解个案奖励金100多万元,激励基层调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起到了花小钱买大平安的作用。
4、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群防群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财政供养的专业治安联防队。县政府每年增拨156万元,配备学校专职保安人员130名,加强校园安全保卫;每年投入经费100多万元招聘50名治安队员成立县城治安联防大队,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县城治安巡逻。此外,县财政每年分别拨给各镇5万元建立专业治安联防队,使全县15个镇均建立起10-20人的专业治安联防队,目前镇级共有财政供养的专业治安联防队员213人。二是积极推进“红袖章社区”建设。组织动员各村(居)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范,建立由治安志愿者组成的红袖章治安协警队,充实群防群治队伍。目前,全县共有红袖章治安协警队、治安联防队、护村队、护厂(校)队、保安队等500多支4800多人,有效提高了社会治安联防能力。三是大力推进治安视频监 控系统建设。在全市率先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引导、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因地制宜,不断推进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县共筹集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在564个单位和个体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4051个,其中面向街道1011个,有效建立起以人防为基础、以技防为支撑的治安防控体系。去年,全县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破获刑事案件8宗,制止违法犯罪43宗,为破案提供证据18次;2011年我县可防性案件大幅度下降,破案率大幅度上升,共立刑事案件1516宗,破884宗,同比立案下降14.64%,破案上升39.21%,其中立“两抢一盗”案件985 宗,破470宗,同比立案下降27.52%,破案上升17.21%。
(三)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1、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级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村通镇的道路硬底化工程基本完成。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新建和整治各类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农村电力电信网络建设,基本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足问题,电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农信通”工程稳步推进。加快对村庄建设进行编制规划,推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积极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大力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52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直补资金3522万元、渔业柴油补贴资金8872.7万元。
2、加快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工作,2011年全县参保人数达到245875人。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工作。2011年,全县列支医疗救助金1033260元,资助11599户低保户、9154户五保户共3444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大病医疗救助金70多万元,解决150多名大病患者治病困难,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做好我县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同时积极开展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并且开展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2011年全县增加低保对象2343户3954人。全县五保9154人。认真落实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镇村干部“百干扶百户”战略,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初步保障,顺利实现脱贫目标。扎实开展危房改造工作,2011年实现全面消灭茅草房的目标任务。
3、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文明单位”等一系列活动。全县共创建生态文明村700多条。其中,省级生态文明村7条、市最美村庄20条。加大对城乡清洁工程的投入,大力开展创建卫生村。全县村容村貌和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有了新的提高,群众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1、举办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建设既拓展了新农村的内涵,又不断提升着新一代农民的素质,更使我县文化基础设施面貌一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休闲文化广场、体育设施、农家书屋等得到长足发展。广场舞、健身操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不断普及,农村精神文化元素增多,对生活的幸福感日渐提升。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积极开展群众性“三文”活动。为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和谐农村,我县大力推进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举办农民文化节的“三文”活动,使先进文化进村入户,入心入脑。活动开展后,广大农民开始挖掘、保护和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纷纷自办文化节。各镇因地制宜,内容丰富多彩,有龙狮表演、鹰雄表演、联欢晚会、雷剧、篮球赛等,群众主动参与,自娱自乐,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增添新内容、新亮点。
3、利用文化活动化解群众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访维稳压力较大。近年来,信访权利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少数信访人违反规定进行非正常上访,严重干扰了各级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部分人甚 至以此通过非法手段谋取不合理利益。群众维权意识增强,而法制观念相对滞后。“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把“人多力量大,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当作真理,再加上现实中确有一部分人以访谋生,因访得利,从而导致非正常上访逐年增多。从工作体制上来看,限时接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等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票否决的考核制更让基层政府承受极大压力。如到北京非正常上访按要求必须做到“随有随接,随接随返”,成本很高,基层政府负担很重,难以承受。上访人去北京上访管吃、管住、管送,“零成本”逛北京,形成越接越多,越接越去的恶性循环。有时迫于压力,为完成稳控任务,政府工作人员不得不答应上访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结果是事倍功半,负效应大,工作越来越被动。
2、法律援助力量不足。依法治访是当前以及今后信访工作必须走的方向。但上访人或法律意识谈薄,或因经济等各种原因没有主动走法律程序,必须要有法律援助为其诉求行为提供法律服务。建立法律援助与信访联动机制,可以妥善解决涉法信访案件。从法律援助入手,把信访案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是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治本之举,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县法律人才严重不足,法律援助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法律援助与信访联动工作的开展。
3、工作经费短缺。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总量有 8 限,还是“吃饭”财政,政府经费紧张。硬件设施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群众工作的开展。很多部门现在的办公条件严重滞后,有的甚至仍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县级的工作条件有的还不如发达地区的一条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们在群众工作方面加大投入的努力,阻碍了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更有效开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建议
1、完善群众工作网络建设。要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级组织建设基础上,构建三级群众工作网络,第一级是健全完善县社工委,设立联合接访大厅,实行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并真正赋予其矛盾纠纷解决权、案件分流指派权、调处调度督办权、维稳资金使用权、责任追究建议权,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要选派懂政策法规、熟悉本单位业务、会做群众工作、能代表领导当场定事的人常年进驻联合接访大厅;第二级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整合原有信访、司法、综治、民政等基层站所职能和人员,成立综合服务机构,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第三级是建立村、社区群众工作室。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支持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9 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群众工作格局。
2、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疏通拓宽渠道,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提前介入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强化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了解民情动态,检查民情责任落实情况,强化督查督办制度,建立信访终结公示制度。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信访工作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加强宣传疏导,探索建立违法上访人员集中教育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群众工作专用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实行专户、专款、专用,用于解决突发性和疑难信访问题。
3、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臵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同时要善于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宣传政策法规,发布事实真相,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