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考核知识点
哲学(定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具有下列特点
(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
(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派别(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论与唯心论)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从三点来看:
1.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②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
2.实践基础: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有了实践的源头(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马克思注意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集成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②其后,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发展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具体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识记与理解
(1)哲学的概念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蕴含于其理论内容体系之中,而其内容体系的基本点有三点:精髓——实事求是精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精蕴——群众史观。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意义1.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探索出科学的方法
2.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崇高理想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鲜明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之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逐渐有了深刻、完整的认识。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之后,1939年—1940年,毛泽东同志接连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以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作出新的阐述,强调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在内容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现统~起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分离的局面,以及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占居统治地位的情况,把唯物主义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在对象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一切旧哲学都没有正确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它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揭示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哲学只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③在哲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上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旧哲学,一般都是剥削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整个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体现在每年试卷中它所占的分值上,更重要的是它为其他科目(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说它是所有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
一、内容及结构划分
五大内容和七个部分的结构是这样结合和分布的:
第一个内容是绪论,也是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回答和讨论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大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个内容是“唯物论”,即第二部分“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一部分通俗的讲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厦的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三个内容是“辩证法”,即第三部分“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部分既讲的是世界的规律——联系和发展,又是讲反映和揭示这些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三个规律和四个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使联系和发展更为具体化。
第四个内容是“认识论”,即第四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论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它的原理又具有非常直接突出的方法论功能,尤其是它和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工作方法在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
第五个内容是“唯物史观”,这个部分的内容分布在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部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部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括对社会本质和结构的分析(第五部分);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和主体作用的分析(第六部分);以及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历史趋势的分析(第七部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科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之所以是 科学的唯物论,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彻底的唯物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论之前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大都是朴素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庸俗的唯物论,不是彻底的唯物论。
个人观点:唯物论就是一种以物为本的观点,以人的思维的前提与唯心论相对立的认识论。既然唯物论成立,那么唯心论也成立。两者并无什么对错的差别。为什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都是感官与思维的统一体。物质是唯物论的基本前提,而物质是抽象的,它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真实存在和运动的都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不是物质概念可以完全解释的。
比如一场活动。如果仅仅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就只是一些具体的人体和三维的道具;如果仅仅从唯心论的角度,就只是一些人的思维的痕迹和时间的影子。两者都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真实完整的认识对象,并加以真实的说明。这个两种认识论的结合就是辩证法了。从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辩证法讲究三段论。“正、反、合”是辩证法的基本过程。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论。正和反,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事物的一个方面去认识它,得到的结果叫正的话。那么,我们从事物的另一个相反方面去认识它,得到的结果就叫做反。而辩证法的要求,就是将这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合”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打个比方说,一般说来,人要进食才能维持生命,但食物不等于人本身。因此,辩证法真正的特征,不是三个环节的全部,而是第三个环节“合”。辩证法相当于是一个全面的思维合成器。当然,离开了前两个环节,辩证法也“合”不起来,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合”。唯物论与唯心论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合成,人们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对一件事情下结论。通过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就了解凡事都不应该乱下结论,理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客观全面的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后,才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