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合集)

时间:2019-05-13 18: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

按照汉阳区人大常委会阳常办[2007] 号文“关于听取区环保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情况的汇报”的要求,在这里就我局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国家环保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纲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做好各项环保工作,促进经济与环保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准则。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环保局的直接指导下,在区人大的督促与支持下,我局领导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环保法》,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报纸指导下,以《国家环保法》这一强大的法律武器为指导,为改善汉阳区环境质量,保护汉阳的碧水蓝天,落实汉阳“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制任务而努力拼搏,为实现汉阳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汇报:

一、我区环境质量现状

《国家环保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作 为区人民政府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区环保局始终把致力于改善本地区环境质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我着重就辖区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及固体废弃物情况报告如下:

1、水环境质量状况

汉阳区是全市城内湖泊水域面积最大的城区之一,区内江河纵横、港渠交织、水域总面积达11.259平方公里。多年来的污染,造成了全区八大湖泊水质恶化,湖体沼泽化、水域面积逐年递减、水体功能退化。近年来,由于上级政府的重视、区领导的关注和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特别是对湖泊实行截污和实施“六湖连通”、“水体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使我区湖泊水体、多年来恶化的趋势得以控制、有的湖泊水体质量开始好转。

根据2006年环境监测数据表明:长江汉阳段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汉江武汉段除粪大肠菌超标外,其余十余项指标均达标。全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以上,琴断口水厂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6年对全区六大主要湖泊,即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三角湖、月湖、莲花湖进行多次采样分析,并按24项评价指标对六大湖泊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水质较差,为劣Ⅴ类水体,其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经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已由过去的工业污染转为生活污水污染。同上年度相比,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月湖及三角湖水质无明显变化,莲花湖水质有明明显显改善。

2、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界定,造成大气污染主要有三大类型,即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机动车船排放污染及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经我区多年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其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2006年我区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12毫克/标立方米。但均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降尘年月平均值为6.62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0.69吨/平方公里〃月。

与上年相比,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除可吸入颗粒物外,均达到了规定的功能区类别的国家标准要求,同时酸雨样品检出率较去年有所降低,降水中PH年均值无明显变化,酸雨程度略有降低。

3、声环境质量

2006年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0分贝(A),较上年下降0.1分贝(A)。其中生活噪声源占64.7%,交通噪声源15.2%,工业噪声源7.9%,施工及其他噪声源12.2%。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1分贝(A),较上年度下降1.4 分贝(A)。城区噪声污染有所好转。

4、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理

2006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316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4.3167万吨,综合利用率100%。

二、我们贯彻实施《国家环保法》的主要做法

1、不断加强对《国家环保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我国30余年环境保护的历程表明,环境宣传教育是环保工作的开路先锋。而我们在具体的环保工作实践中,也是贯穿着宣传开道、教育为重。为了让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了让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环保、关心环保、重视和支持环保,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①主动向区几大家领导汇报环保工作,宣传环保法。区环保局始终把主动争取领导支持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每年,我局都结合市区政府及上级下达的重要环保任务及全年中心工作,积极争取向区委、区政府作专题工作汇报,使之在贯彻实施环保法、开展各项具体环保综合整治中、得到区领导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第年我们还邀请区人大、区政协领导来局检察环保工作,系统、全面地汇报环保工作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区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邀请区人大、政协领导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现场 视察的方式,检查和指导环保工作。在坚强后盾的有力支持下,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环保工作的开展。

②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为了让环保法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自身环保权益的有力武器,我们我多年来坚持把环保宣传作为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制订方案、广泛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都是全年环保宣传教育的重头戏和,我们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连续举办十七届汉阳区“六〃五”环保宣传板报展,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制作大量宣传环保法、普及环保知识,反映企事业环保治理成果、揭示社会环保问题的图片、漫画、书法、模型等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给本有关部门和区各级领导及广大市民留下深刻印象,受到广泛好评。

③抓好三大宣传教育阵地,使环保宣传教育不断深化。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守环保宣教两大阵地,一是党校、行政学校环境教育。我们借助于党校、行政学校每年开办的领导干部进修班、中青干部培训班和公务员培训班,积极参入环保教育内容,开设环保讲座,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讲解环保法、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二是与区教育局联系、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的同时,开展中小学环保渗透教育,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系统的环保教育,培养和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促 进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创建进社区、绿色社区和小区创建,我们把环保宣教的触角迫伸到社区、使社区环境教育成为环境宣教的第三大阵地。近年来,我区先后创建了4个绿色小区、在小区举办了4期环保培训班,向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人员、社区环管员及业主宣讲环保法、环保科普知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受到群众欢迎。

④积极做好环保新闻宣传报道,推进环保工作。为了及时反映我区环保工作的动态,反映各级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我们也十分注重宣传报道,在市局宣教中心和区委宣传部指导下,多年来,我局在上至中央级媒体、下至省、市新闻报到及市区政务信息上登载了几百篇报道稿件,为宣传环保法,反映基层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坚持对本辖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积极开展环保查违专项整治

《国家环保法》第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全区环境保护实行有效监管,是我局的一项基本职责。我们在抓好对全区水、大气、噪声及危险固废等污染日常监管的同时,着力抓紧对违反《国家环保法》等清洁法规,排放污染、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行为的查处,保护好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连续几年来,按照中央六部委的统一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我们积极协同区经 贸委、区监察局、司法局、工商分局、安监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分片对辖区有关企业排污情况进行重点突击检查,对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停运等违法现象责令限期整治。特别是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进行专项清查、防止其死灰复燃。先后对辖区内17家污染严重、无治理能力,产品、工业落后的工业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迁。为了结合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我们对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排放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按照环保法及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实行重点污染挂牌督办制度,连续3年,我们已对近30家企业实行了市、区两级挂牌督办,对治理难度大、扰民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或搬迁。

3、坚持污染总量控制、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污染减排。

为了认真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目标,实现污染减排的艰巨任务,我局按照上级要求,把污染总量减排10%作为“十一五”环保规划的硬指标,无须无条件地确保完成。为此,我人以企事业单位排污申报登记作为基础工作。近年来,我们每年对辖区100多家企业进行排污状况申报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污染底数,同时根据市环保局下达给我区的排污问题进行具体的指标分解,逐个企业制定减排指标并报区政府审核后下达给各个企业。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排 污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在对企业排污量检查核实的基础上,对50余家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并实行中度审核制度。

为了保证污染减排,我们大力开展了全区禁燃、改燃工作,在内环线内不允许新装2吨以上燃煤锅炉,对原有燃煤锅窑炉实行改燃,全部由燃煤改为天然气等清洁燃料,近年来,全区共实行改燃40余台,拆除冒烟烟囱7座,拆除旧锅炉10余台。综合治理油烟噪声扰民点源50余个。同时还加大企业水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武汉卷烟厂、苏泊尔压力锅厂等企业投资数百万元、建造污水处理站、使本厂排放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有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4、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近年来,我们在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的同时,以贯彻《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为契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我们通过对区内建设项目经常性的“三同时”执法检查,加大对违反环评法、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建设项目的处罚力度,使环保“三同时”及环评办理率有了大幅度上升。仅去年一年就完成新项目环评91项,完成“三同时”项目验收51项。全年“三同时”执行率和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

为了做好我区新污染源控制工作,我局严格依照《国家环保法》及《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要求,严格审批手续、严把污染源入口关,近年来,我局先后否决了要求在我区建厂的小电镀、化工、小铸钢、小造纸等污染项目20余个。同时,我们还根据市环保局出台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制度,加强与工商、规划、计划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基本上做到了区属项目、非公企业项目和餐饮业项目的环保“前臵审批”,发挥了环保部门控制新污染的“前哨”作用。

5、认真贯彻执行环保法及各项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为民为实事

环保局作为环保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坚持以《国家环保法》及一系列环保法规为准便,坚决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捍卫环保法的尊严。在具体执法中,我们又注意做到坚持程序,依法行政。对于辖区内违反环保法的行为,我们努力地做到认真执法,准确执法。在局内,我们建立并健全内部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每一个执法案件从受理、调查、处理直至结案,都须有2名经办人签字,同时对“行政处罚决定”实行三级负责、二级审批并报局办公会集体决策制度,基本上做到了案件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执法程序正确。从而减少和避免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我局在严格环保行政执法的同时,始终不忘服务为民的宗旨。近年来,我们曾多次为辖区企业做好环保服务,为企 业污染治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筹集治理紧急向市区有关部门协调,提供必要的帮助。仅去年,我们就向市区财政争取专项治理资金60万元、企业自筹近1500万元、更新、安装治污设施40台(套)。为了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环保手续,我们编制了《环保办事指南》,将环保程序、收费项目、依据、标准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环保执法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真解决群众的环保诉求。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环保投诉处理及信访办理制度,认真及时地办理人大、政协环保议提案耐心细致地接待并处理为群众来信来访。仅去年一年,我局区接受环保投诉1200件,办理回复率为100%。

近2年,我们还积极落实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区油烟噪声及露天卡拉OK污染进行了各部门联合执法式集中整治,对其中突出的七里庙碧溪苑卡拉OK、腰路堤石材加工,二印缝纫加工噪声进行了有效的整治,同时在区内90多个社区积极开展环保进社区,实行环保监管员与社区协管员相结合,解决社区环境污染的有益尝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和经验,今年已经市环保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行。

三、目前我区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打算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做好这项伟大事业,必须依靠党委和政府的重 视、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环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几年来,我们在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法》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我区环保工作来说,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水污染问题仍然是我区首要污染问题

前面谈判我区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及国家“863”计划的逐步实施,水体质量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个别湖泊水质开始好转。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我区几大湖泊水质不容乐观,按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龙阳湖应为Ⅲ类水体,墨水湖、南太子湖应为Ⅳ类水体,但目前这三个湖泊水质均为劣Ⅴ类,全部下降了2-3个等级。尤其是曾经水质较好的龙阳湖退化严重,周边污染源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入湖,对湖中鱼类存在严重威胁。鉴于此次蔡甸后官湖死鱼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龙阳湖水质问题应引起区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②总体上各级领导在环保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但少数部门和单位,特别是私有企业在考虑发展和项目建设时,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保护,先温饱、后环保等错误观念。体现在工作上是先斩后奏、斩而不奏。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未开展环境评价就开工建设,擅自投产。一旦环保追究后,就千方百计钻天打洞找领导、找关系,托人说情,干扰环保管理正常进行。

③我区目前人口近50万,108平方公里面积,城市污水处理厂严重不足。在建的南太子湖污水厂进展缓慢,处理能力无法适应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在去年全市绩效考核中拖了汉阳后腿,特别是随着黄金口工业园区建设,汉阳西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问题忆迫在眉睫。

④建设一支素质、高水平的环保工作队伍,是加强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和客观要求。环保工作任务日益加重、要求不断提高、压力越来越大,但环保工作人员,内设机构编制太少。由于干部职数限制,全局近5年未提拔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不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及环保事业的发展。

2、工作打算

①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环保局法》。特别是作为环保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在学好环保法的同时,努力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日掌握和国家各项环保方针政策、振奋精神、团结拼搏、以忠诚党的环保事业、为子孙后代负责的环保责任感,努力做好环保工作。

②始终把提高辖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环保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区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支持下,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廉洁高效、热情服务。在全区环保“创模”工作中发挥积极的骨干作用。

③节能减排是今年全国工作的重点,更是环保工作的重 点。作为政府环保主管部门,要始终不懈地把污染减排工作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也是绩效考核和环保创模的重头戏,要认真规划、狠抓落实并贯穿年度工作的始终,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④要把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转变的机关作风、提高环保队伍战斗力、凝聚力作为环保部门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只有抓好了班子、抓好了队伍,才能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出色的能力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环保工作任务。

汉阳区环境保护局 二00七年六月十八日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

颁布时间:1989-12-26发文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

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

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

告。

第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

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

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

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

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

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

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五条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

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八条 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

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到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二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

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

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

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

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

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

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三)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

(五)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第三十七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

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

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

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

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

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

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

担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

损害时起计算。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

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

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

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相关资料: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四次审议稿)、刑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草案三次审议稿)和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意

见的报告(19991225)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说明(19990622)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有关情况的汇报(19990824)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19991025)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19991217)

第三篇: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自查报告

**乡地处##县东南部,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940米,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人口1.6万。**乡现有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平戏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潭村1个,以及数十个文化遗产点,为我县文化遗产保存较多的乡之一。

多年来,我乡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措并举,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普查、征集、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使《文物保护法》得到切实有效贯彻执行,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把文物保护纳入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投入一定的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文物事业,如2007年乡党委、政府从薄弱的财政中挤出1000多元资金修复了前塘村“举人旗杆”;乡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行政村巡视各文物点,并通过巡查及时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教育,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乡党委、政府将《文物保护法》纳入“四五”、“五五”普法活动中,要求干部、群众始终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学习新法中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养、修缮等规定同学习《建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二是将学习文物“法律责任”中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同学习《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三是将学习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保护的规定同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文物保护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了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同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在土地开发中始终把保护文物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在建设中,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进行严格审批。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有文物的土地建设中要避免破坏文物的做法。做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在于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文物法规宣传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不懈努力,全乡干部、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性明显提高。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在宣传《文物保护法》时主要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对各村、厂(场)领导干部的宣传。分管文物工作的领导和专业机构经常到各村、厂(场)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各级领导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加强了对施工单位的宣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三是加强了对乡民的宣传。我乡文物点主要分布在各行政村内,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为此,**乡把对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法》宣传作为重点,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的意义。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对促进我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多措并举,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根据我乡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在全乡建立了乡、村两级文物保护网络。一是充实文物管理人员,使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如:九峰寺、回村桥、溪里桥等文物都有专人专看,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我乡文物的安全;二是设臵了管理人员,由乡文化站站长、派出所所长担任文物监管员。三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乡的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并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目前全乡已有文物监管员8名,初步形成了以乡文化站为中心的辐射全乡范围的文物保护网。

(五)突出重点,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普查工作

全面做好文物普查、登记、征集等工作。近年来,我乡文物工作人员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深入各行政村、自然村,克服野外工作困难,对全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统计,并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掌握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说服群众自愿将手中的文物上缴或捐赠给文物保护部门,由于工作细致扎实,使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因我乡财政困难,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力度还不够,许多文物现在仍然在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服务,随时间流逝,风雨侵袭,文物多数一定程度受损。

(二)文物监管员队伍不够稳定,因全乡各村的文物监管员至今均为义务监管员,没有专业文物监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队伍不稳定、文物保护力度不够。

第四篇:2014_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4年4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

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条 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第四十四 条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条 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

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六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条 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业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确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蔼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 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 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有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公报。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计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污染环境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确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书。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 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确资料。检查机关应为被检查机关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五条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八条 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确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二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确目标和蔼任务。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发的规定执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语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购买力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据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三)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

(五)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防止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观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下载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阳区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镇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

    XX镇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 情况简介 (2011年8月10日)近年来,XX镇切实加强了污染防治,严格实施环境监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圩镇自来......

    我市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工作汇报材料

    市人大常委会: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下简称“《环保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和省环保局的指导下,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研读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研读心得 刘小满08资环080403011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随着自然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提到生活日程,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江口县怒溪镇坪所小学 李世亮 我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对环保管理思路更加清晰,系统化。对我的管理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练习题答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o A.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三年以上且无违法记......

    某县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情况汇报

    某县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感谢您们对我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我县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成立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习题答案2016年

    显示答案【单选题】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说明:  A、基本国策;基本政策;基本方针;基本策略 显示答案【单选题】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