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3 18: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

第一篇: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

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全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行政监督若干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交通运输行政监督,是指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及其所属单位(以下简称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对设区的市、县(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执法机构、厅属执法单位及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含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为、生产安全执法行为)的监督,对收费公路收费管理行为的监督和交通运输行业内部的审计监督。

第三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委托或授权,实施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具体职责。

第四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开展工作,要坚持依法监督原则、经常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监督与服务结合原则、教育与惩处并重原则。

第二章监督主体和要求

第五条省、市、县(区、市)三级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分别履行下列职责:(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

1、统一组织实施全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工作;

2、制定和落实交通运输行政监督的相关制度;

3、制定并下达全省年度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

4、组织实施全省专项监督工作;

5、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6、督促检查全省交通运输监督工作;

7、对厅直执法单位实施监督检查;

8、主管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二)市交通运输执法局、县(区、市)交通运输执法分局

1、执行省局制定的交通运输行政监督相关制度;

2、制定本单位年度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的专项监督工作;

4、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5、负责本辖区内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厅属单位的行政执法监督和收费公路管理监督;

6、主管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执法监督人员(以下简称“执法监督人员”)执行公务不得少于2人,应当统一着装,持证上岗、亮证履职。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应当配备执法监督专用车辆。执行暗访任务时,可以着便装,使用普通车辆。

第七条各级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应加强监督工作,明确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频次和监督责任,做好日常监督记录,建立监督台账和档案,按要求逐级上报监督报表。

第八条执法监督人员应当熟悉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保密和廉洁自律规定,依法履行职责,风纪严整、举止文明、秉公监督。

第九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查办监督案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规。在交通运输行政监督活动中,执法监督人员与监督事项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监督结果公正时,应当由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负责人决定执法监督人员是否回避。

第十条设区的市、县(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厅属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交通运输行业内被审计单位(以下简称被监督单位)和人员必须依法接受监督,为监督提供便利,不得拒绝或阻碍合法的监督活动。

第三章监督内容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监督内容包括:(一)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贯彻、实施情况。(二)行政执法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情况。(三)执法责任制建立和落实情况。(四)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五)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六)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公路“三乱”行为。(七)执法人员风纪。

(八)执法证件、执法装备、执法服装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九)行政复议决定执行情况。

(十)其他需要监督的行政执法事项。

第十二条公路路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公路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的监管和执法情况:(一)擅自占用、挖掘公路。

(二)未经同意或者未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修建跨越、穿越公路的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三)从事危及公路安全作业。

(四)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公路路面的机具擅自在公路上行驶。

(五)损坏、移动、涂改公路附属设施或者损坏、挪动建筑控制区的标桩、界桩,可能危及公路安全。

(六)造成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公路畅通。(七)将公路作为检验机动车辆制动性能的试车场地。(八)造成公路损坏,未报告。

(九)擅自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公路标志以外的其他标志。(十)未经批准在公路上增设平面交叉道口。

(十一)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十二)擅自在公路上设卡、收费。

(十三)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

(十四)损坏、擅自移动、涂改、遮挡公路附属设施或者利用公路附属设施架设管道、悬挂物品,可能危及公路安全。

(十五)涉路工程设施影响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

(十六)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车货总体的轮廓尺寸、轴荷或者总质量超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汽车渡船限定标准。

(十七)租借、转让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

(十八)铁轮车、履带车或超限车辆公路行驶许可。(十九)涉路施工活动许可。

(二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道路运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的监管和执法情况:(一)道路客运、货运经营许可。(二)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

(三)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汽车租赁、物流服务许可。

(四)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车辆营运证和驾驶员客运资格证核发。(五)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六)超越许可事项,从事道路运输经营。

(七)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的道路客运许可证件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八)不具备从事道路客、货运输驾驶人员条件而驾驶道路运输经营车辆。(九)不按规定携带车辆营运证。

(十)非法转让、出租道路运输许可证。伪造、倒卖、租借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十一)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

(十二)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的客运站点停靠或者不按规定的线路、公布的班次行驶。客运经营者擅自终止客运经营。

(十三)客运经营者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变更运输车辆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十四)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强行招揽旅客、货物。

(十五)货运经营者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十六)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十七)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擅自改装已取得车辆营运证的车辆。(十八)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

(十九)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上岗作业。

(二十)运输危险化学品,未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未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

(二十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

(二十二)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允许无证经营的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以及超载车辆、未经安全检查的车辆出站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道路运输车辆进站从事经营活动。

(二十三)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擅自改变道路运输站(场)的用途和服务功能,或者不公布运输线路、起止经停站点、运输班次、始发时间、票价。

(二十四)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的客运站许可证件从事客运站经营。(二十五)货运站经营者擅自改变道路运输站(场)的用途和服务功能。(二十六)货运站经营者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二十七)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

(二十八)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机动车,承修已报废的机动车或者擅自改装机动车。

(二十九)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签发虚假的机动车维修合格证。(三十)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三十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或者在培训结业证书发放时弄虚作假。

(三十二)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物流服务机构不按照规定备案或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检测、提供服务的。

(三十三)汽车租赁经营者不严格按照规定从事租赁活动的。

(三十四)城市公共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不严格按照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三十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地方海事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的监管和执法情况:(一)船舶的许可和检测情况。(二)船员资质许可和年审情况。

(三)内河通航水域水上水下活动情况。

(四)水路运输业及水路运输服务业经营许可情况。(五)船舶、浮动设施登记情况。(六)对海事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五条治理超限超载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公路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的执行、监管和执法情况:(一)贯彻执行治理车辆非法超限超载政策、制度和标准的情况。

(二)超限检测站点的标准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对运输车辆的检测情况。(三)超限检测设备定期计量检定情况。

(四)公路管理机构流动稽查及现场处置情况。

(五)公路管理机构对非法超限行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非法超限装载行为的处理情况。(六)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驻、巡查货运源头企业情况。(七)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抄报、抄告及案件移送情况。(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驻、巡查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六条生产安全执法行为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路工程质监机构、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的监管和执法情况:(一)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营运道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生产安全许可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的情况。

(二)对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擅自从事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营运道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活动的查处情况。

(三)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营运道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生产安全事故的信息报告情况。

(四)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营运道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的情况。

(五)受理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方面的举报和投诉,依法对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实施监督检查和相应的行政处罚情况。

(六)路政、运政、海事执法监督的内容,存在或正在演变为较大生产安全隐患的情况。(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七条收费公路管理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收费公路管理经营者的收费及经营管理行为:(一)收费站的设站许可和收费期限、收费标准许可及执行情况。

(二)收费站点名称、审批机关、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等内容的公示情况。(三)收费道口及限速、警示提示标志等设置情况及相关规定执行情况。(四)收费政策规定执行及绿色通道及其标识建设情况。(五)收费票、证、卡的印制、使用、核销等管理情况。(六)文明、规范服务情况。

(七)依法履行公路养护、绿化和水土保持义务情况。

(八)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临时交通引导标志设置及信息提示情况。(九)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执行情况。(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情况。(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八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代表省厅对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的下列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一)未在收费站醒目位置设置标牌并未按规定公示收费站名称、审批机关、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起止年限和监督电话的。

(二)未开启足够的收费道口,影响车辆快速通行的。(三)未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及绿色通道相关规定的。

(四)未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对收费公路及沿线设施进行日常检查、维护的。(五)未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收费公路养护的。(六)未履行公路绿化和水土保持义务的。

(七)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或者进行提示、公告的。(八)未及时公布有关限速通行或关闭公路信息的。(九)收费公路终止收费后,不及时拆除收费设施的。

(十)非法挤占、挪用平衡还贷资金或未按规定缴纳公路质量保证金的。(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九条审计监督的内容根据省厅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要点确定。

第四章监督方式和措施

第二十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受理举报投诉与专案调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可以运用调查、检查、评议、审查等方式实施执法监督:(一)进入被监督单位办公场所、执法现场实施监督检查。

(二)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车辆进行跟踪监督。(三)开展明察暗访。

(四)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五)受理、调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六)对执法人员的风纪进行纠察。

(七)查阅行政执法卷宗及账目、票据、凭证,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可以复制。

(八)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九)要求被监督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资料,并就监督事项做出解释和说明。(十)询问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证人,并制作笔录,必要时对相关车辆、船舶等进行检查。

(十一)约谈被监督单位负责人。

(十二)委托鉴定、评估、检测、勘验或者组织有关机构、专家论证和咨询,必要时可以组织召开听证会。

(十三)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十四)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水平测试。(十五)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二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对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实施收费监督:(一)对收费站的设置、撤销和收费许可证年检事项进行初审,提出审查意见。(二)对收费政策执行情况、文明规范服务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暗访。(三)对本省国有资本投资的收费公路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四)对限速、警示提示标志等设置及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五)受理、调查投诉举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六)对公路养护、绿化和公路用地范围内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七)查看收费监控录像、收费报表、车辆通行记录等资料,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可以复制。(八)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三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对被审计对象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实施审计监督:(一)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报送相关文件、资料。

(二)检查审核被审计单位报送的相关文件、资料,进行现场勘察。(三)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四)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和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五)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予以暂时封存。

(六)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七)向省厅提出纠正、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关责任人的建议。(八)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四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对监督中发现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一)制止正在进行的违法或不当的执法行为、收费及经营管理行为。(二)责令限期改正。(三)暂扣执法证件。(四)暂停执法资格。(五)撤销行政决定。

(六)给予通报批评、通报表彰。

(七)纠正违反规定使用执法证件、执法装备、执法服装和标志标识的行为,收缴违反规定使用的执法装备,收缴伪造假冒的执法证件、执法服装和标志标识。

(八)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提出给予行政处分、调离执法岗位、吊销执法证件、给予奖励或取消评先选优、晋级晋升资格等建议。

(九)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存在或正在实施违法行为的,移送相关单位处理。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五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集被监督单位召开行政监督联席会议、监督工作推进会、协调会。

第五章监督程序 第二十六条行政监督的程序分为监督准备、调查取证、处理决定、跟踪落实、结案归档五个环节。

第二十七条监督准备环节要落实执法监督人员,选定监督对象,明确监督内容和预期效果。第二十八条调查取证:(一)实施现场检查,在被监督单位的工作区域进行巡查;对正在实施的执法行为、收费及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检查。检查情况要以拍照、录像、制作现场笔录等方式记录。(二)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核实,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能够当场纠正的,当场纠正,不予立案;对具备以下条件的,执法监督人员根据案件来源填写《立案审批表》或《暗访事项批办卡》,提出立案调查意见:

1、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法定职责,涉嫌不作为、乱作为的;

2、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及其收费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涉嫌管理不到位的;

3、需要追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或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及其收费人员的责任的;

4、其他需立案的情形。

(三)单位负责人对立案意见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批准立案,指定案件承办人员调查取证。

(四)案件承办人员根据情况拟定需要收集、制作的证据材料,通过现场走访调查、进行暗访跟踪、询问相关人员、复制资料等形式,取得充足的证据资料,查清案件事实。第二十九条处理决定:(一)案件承办人员根据违法事实和取得的证据资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填写《案件处理意见书》报单位负责人审核。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提出撤案意见;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

(二)单位负责人审核案件处理意见,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准予撤案或责成办案人员进一步调查核实。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责成办案人员拟定下达《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或《行政监督意见书》。案情重大、复杂的,应当召开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形成会议决定,同时报上级机关备案。

(三)送达《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由被监督单位在送达回执上签收;以其他方式送达的,应当将送达凭证附卷备查。《行政监督意见书》由被监督单位直接签收。

(四)被监督单位或个人对《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有异议的,可在收到监督决定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构申请复核。上一级机构应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复核期间,不停止监督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条被监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作出处理决定的,使用《行政监督意见书》:(一)未按要求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限期整改的。(二)具体行政行为、管理行为违法或不当,情节轻微,需要限期纠正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未造成严重后果,需要限期整改的。(四)不协助、不配合或不接受监督,妨碍监督检查工作正常开展,必须限期整改的。(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行为,需要进行整改的。

第三十一条《行政监督意见书》以监督单位名义制发,加盖监督单位公章,内容应当包括:存在的问题、监督意见依据、具体监督意见、整改落实期限及反馈方式、其他有关事项。第三十二条被监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作出责令停止或纠正违法行为、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暂扣执法证件、暂停执法资格、撤销行政决定、通报批评、收缴违反规定使用的执法装备、收缴伪造假冒的执法证件及执法服装标志标识等处理决定的,使用《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一)违反行政执法制度应限期整改而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二)行政执法或行政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越权,造成严重后果的。(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四)违反规定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

(五)不配合行政执法监督,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行为,需要直接作出处理的。给予通报批评的,《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后附通报文件。暂扣执法证件的,《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后附《暂扣行政执法证件通知书》。收缴违反规定使用的执法装备,收缴伪造假冒的执法证件及执法服装标志标识的,《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后附收缴物品清单。

第三十三条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作出监督决定应使用统一印制的《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内容应当包括:经调查确认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作出决定的依据、具体监督决定、不服决定的救济方式、其他有关事项。第三十四条跟踪落实:(一)被监督单位在指定的期限内,回复了整改情况的,要实地调查,查证监督意见是否准确完整落实到位,取得证据资料。

(二)被监督单位拒绝接受监督、拒绝按监督意见整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执行监督决定的,办案单位在限期结束后应按照案件办理程序进行处理。

第三十五条被监督单位拒绝接受监督、拒绝按监督意见整改的,办案单位可以填写《案件处理意见书》,将该案呈报上级机构。由上级机构视情况协调被监督单位的上级部门解决。第三十六条被监督单位拒绝接受监督、拒绝按监督意见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办案单位可以约谈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再次通报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性质、提出整改要求,由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督促落实解决。

第三十七条被监督单位拒绝接受监督、拒绝按监督意见整改、整改不到位、拒不执行监督决定,或者被监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予以通报批评:(一)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责令限期整改而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二)行政执法或行政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越权,造成不良后果的。(三)违反规定乱设站卡、乱收费、乱罚款的。

(四)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执法证据,妨碍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五)其他需要予以通报批评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被监督单位拒不执行监督决定,或被监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提出处分建议,情节严重的,可建议给予行政处分:(一)违法执法或管理不到位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错案的。

(二)因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或违法执法导致行政相对人伤亡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被媒体披露的。

(四)利用职权对投诉举报的单位和个人打击报复的。(五)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的。(六)收费人员贪污票款的。

(七)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执法证据的。

(八)不协助、不配合或者不接受监督,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的。(九)打击报复执法监督人员的。(十)其他需要予以处分建议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行政处分建议由具体负责监督工作的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的上一级机构按以下几种形式提出:(一)对一般行政执法人员的处分建议向其所在单位提出。

(二)对具有领导职务的人员的处分建议向其任免机关或属地监察部门提出。(三)对收费公路经营管理人员的处分建议,向对其具有管理权限的单位提出。第四十条结案归档:(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编制结案报告,由案件承办人员填写《交通运输行政监督结案报告》,报批后结案:

1、被监督单位的整改回复资料和跟踪监督核查资料齐全,发现的问题已得到纠正或采取其他积极有效整改措施的。

2、相关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或受到教育的。对于重大违法行为或重大安全隐患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案件,要逐级上报,根据报备情况结案。(二)案件承办人员将办案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按要求组卷归档。《行政监督意见书》或《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决定书》前置,其余文书、材料按照案件查办流程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卷内备考表置于最后。

第四十一条投诉举报案件办理程序:(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接到投诉举报后,应记录投诉举报信息,包括投诉举报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被投诉人的名称、地址;投诉的事由、要求;投诉日期等。

(二)投诉举报应当有明确的被投诉人;有具体的投诉请求、事实和理由;属于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监督职责范围。

(三)对符合条件的投诉举报,填制《投诉举报意见批办卡》,按照属地原则,批转市交通运输执法局调核。

(四)市交通运输执法局接到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批转的投诉举报材料后,自行或安排县(区、市)交通运输执法分局按照监督程序,对投诉举报内容调查取证,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处理。

(五)投诉举报处理报告由市交通运输执法局审核并加注意见,向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报告,由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向投诉举报人反馈。上级部门批转的及市、县(区、市)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接到的投诉举报,参照上述程序办理。

第四十二条专项监督程序:(一)制定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目标任务、组织机构、重点监督内容、实施步骤及方式等。

(二)按照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开展专项监督活动。

(三)在专项监督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监督程序办理。

(四)专项监督结束后,编制专项监督工作报告,向上一级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报告。第四十三条审计监督依照下列程序实施:(一)拟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报省厅批准后实施。(二)编制审计方案,按照规定实施审计。

(三)审计终结,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审计处处务会审定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执行,并报省厅备案。同时针对审计结果,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时向省厅上报管理建议书。

(四)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或审计报告)有异议,可以在10个工作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构提出复核。上一级机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复核期间,原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或审计报告)仍然有效。

(五)对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或审计报告)的情况进行督促落实。(六)将年度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向省厅汇报。

第四十四条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办理的不作为、乱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涉及公路“三乱”等性质恶劣、影响重大的监督案件,应当逐级向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报告。对重大监督案件,被监督单位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由省局向省厅专案报送。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及时将省厅批示或处理决定向市交通运输执法局反馈。

第六章监督结果运用

第四十五条建立日常监督台账,如实记录巡查、检查、暗访、受理投诉举报等情况,将每一次监督行动开展情况、监督发现的问题、问题整改情况形成动态记录。

第四十六条完善日常监督报表制度。县(区)交通运输执法分局、市交通运输执法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逐级上报形成监督报表。

第四十七条实行监督情况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县(区)交通运输执法分局于每季末分析梳理辖区内被监督单位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向市交通运输执法局上报。各市交通运输执法局汇总分析本辖区内监督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上报省交通运输执法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汇总分析全省一个季度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形成监督意见和建议上报省厅。定期通报。各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要将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发现的问题、接受监督等情况定期向被监督单位通报,提出意见建议。对重大问题、倾向性问题由市交通运输执法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进行专项通报,或由省局建议省厅进行通报。

第四十八条实行执法人员累积记分管理办法。建立被监督单位执法人员档案,记录执法人员基本情况,以及自觉接受监督、遵守执法风纪、规范执法行为、法律学习考试情况和被媒体曝光、责任追究、上级奖惩情况。根据日常监督情况,对执法人员实行记分考核。全年计12分,按照发生情况记相应分值。执法人员被记分值达到8分的,暂扣执法证件、停止执法资格,省厅将不予审验执法证件,并调离执法岗位离岗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方可予以证件审验、重新上岗执法。被记分值达到12分的,建议省厅吊销执法证件。执法人员有记分记录的,建议该单位不得将其评为本年度执法先进个人。第四十九条加强日常评议考核。建立被监督单位档案,记录单位基本情况,按发生或考核记录被监督单位接受执法监督、履行法定职责、执法队伍建设、实施具体执法行为、遵守执法风纪、执法装备使用管理,收费经营管理、收费政策执行、收费票证卡使用管理、监督意见落实整改情况及被上级通报、奖惩、媒体曝光等情况。按照记录进行定期分析和评议考核,考核结果向被监督单位通报处理并纳入年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第五十条组织开展年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评议体系,年度行政执法评议要做到集中评议考核与日常评议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日常监督和评议考核,使评议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出各单位行政执法水平和实际。注重评议考核结果应用,省厅将年度执法评议考核结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依法行政考核体系,评议考核结果进行全省通报。对执法评议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单位,省厅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当年评优受奖资格。建议省厅或相关单位追究相关领导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的执法过错责任,取消评议考核不合格执法人员的晋升、晋级资格或执法资格。给予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

第七章奖惩与责任追究

第五十一条省局按季度对行政监督案件进行评查,对评查情况进行通报。被评为优秀案件的,省局、市局可以给与案件承办单位适当奖励。

第五十二条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监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一)超越或滥用监督职权的。(二)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干预被监督单位正常工作的。

(四)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被监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财物或谋取其他利益的。(五)徇私舞弊,不公正处理监督事项的。

(六)违法扣留被监督单位文书资料或财物的。

(七)向被监督单位或其工作人员泄露正在调查的案件情况或泄露监督过程中知悉的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

(八)其他违法或不当行为。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对被监督单位的综合评价体系、对被监督单位执法人员的综合评价体系、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随后制发。

第五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

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2008修正)

2008-12-14 11:00:22 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

(1996年10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80号颁布并实施,根据2008年1月8日以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18号颁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全省城乡绿化工作。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城市绿化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工作。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化规划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改作他用,确需改作他用的,应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并相应补足绿化用地面积。

第六条 城市新建工程必须按城市绿化规划安排绿化用地,绿化用地标准应当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建居住区绿地所占居住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二)城市道路主干道绿带面积所占道路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三)城市内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不少于30米:

(四)单位绿地面积所占单位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其绿地率不低于30%。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五)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按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旧城改造地区的绿化面积,按照前款

(一)、(二)、(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

第七条 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因客观环境限制达不到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标准,又确需进行建设的。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按所缺的绿化用地面积给予补偿。

绿化补偿的资金统一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规划用于绿化规划和建设。

城市绿化补偿的标准和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 生产绿地面积所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第九条 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

从事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质认证,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发给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开业登记。

第十条 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市防护林带、风景林带、干道绿化带及干道两侧单位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须按有关规定报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主体工程与配套绿化工程应当同时设计,绿化工程设计方案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取得建设项目绿化意见书。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方案确需改变时,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一条 城市绿化工程竣工后,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该工程建设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开发区建设、旧城改造区建设及其他基本建设的配套绿化工程完成期限,不得晚于主体工程完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

第十二条 城市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城市绿化规划和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本单位管界内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建设单位应将规划文件和工程竣工资料副本向所在地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按规定移交城建档案机构存档。

单位和居住区现有绿化用地低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标准,尚有余地绿化的,应当自接到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知之日起两年内进行绿化。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城市绿化管理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公共绿地、风景林地,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二)街道绿地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沿街单位和居民共同管理:

(三)苗圃、草圃、花圃、果园等生产绿地,由其经营单位管理;

(四)单位管界内的绿地,由本单位管理;

(五)公共居住区绿地,由街道办事处管理;

(六)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两侧、公路两侧以及河道、水工程渠两岸的绿地和部分郊区林带,分别由其主管部门管理。

第十四条 禁止下列损害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一)在绿地内损坏草坪、花坛、绿篱,损坏、盗窃绿化设施:

(二)在树木上牵挂绳索、架设电线,在绿地内晾晒物品,停放车辆,放牧;

(三)在绿地或绿化带内挖坑取土、堆放物料;

(四)在绿地内搭灶生火,燃烧废物,倾倒有害物质:

(五)擅自砍伐树木,就树盖房、设置广告牌标语牌、刻划钉钉、攀折花木等损害树木生长;

(六)距树木一米以内堆放物料,二米以内挖沙取土:

(七)其他损害绿地有碍树木生长的行为。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包括单位附属绿地)。

因建设或特殊原因确需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一次占用城市绿地1公顷以上的,须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次占用城市绿地0.1公顷以上的,须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修剪城市规划区内的树木。

确需砍伐、移植和非正常修剪城市树木的,必须经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每砍伐一株树须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地补栽胸径不小于5厘米的树木十株以上,移植、修剪城市树木须按规定补偿。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树木,须由建设行政主督部门指定的城市绿化专业队伍进行。

第十七条 城市树木应当与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保持适当距离。当树木生长影响管线安全或者交通设施使用需要修剪时,由管线或者交通设施管理单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统一由城市绿化专业队伍进行修剪。

承担修剪费用的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八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古树名木统一登记,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制定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养护复壮措施。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和第十六条规定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规定责令限期退还绿化用地,恢复原状,可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规定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依据《条例》规定责令停止侵害,6 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网点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授权的单位依据《条例》规定责令限期迁出或者拆除,并对个体经营者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对不服从公共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商业、服务摊点,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给予警告。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规定取消设点申请批准文件,并可以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规定责令停止侵害,并处以每株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单位负责人,可以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城市绿地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行政监督

论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67 更新时间:2009-6-30 15:21:5

5摘要: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足;缺失公民社会的大环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积极营造公民社会等途径来解决。

关键词: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效率

20世纪中叶前后,一些国家的公共行政领域发生了变化,公共行政由“等级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行政民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公民参与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政治”,并把它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公民参与是加强行政监督,推进政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的保证,对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公民参与制度化保障还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畅等。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

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造成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表现在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冷漠心理和依附顺从态度上。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官本位”强调官吏只向上级负责,而不受下属和人民的制约。权威型行政文化导致了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管理与决策被看作只是行政领导的职责和权力内的事,普通行政人员及广大社会公众实际上被排除于管理、决策过程之外。在行政系统内部,为保证政令统一,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在行政系统外部,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主体对社会公众发号施令,作为管理对象的公众总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及行政官员们居高临下的姿态,破坏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大部分民众还是选择了消极的服从政府权办,忽视自身的权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集权式行政文化片面强调政府的统治性、公民的服从性,使得政府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双方地位不平等,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至今为止,一些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具有随大流的从众性,真正出于自主意识自愿参加的公民参与行为还不多,而且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到最高权力机关的宏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很难真正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公民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权威盲目崇拜,把自己的政治和政治命运要求寄托在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部分“清官”身上,而不能依法对其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有的政策权益不敢或不愿去主动争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人治型和专制型政治文化的顽固不化。再加上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贫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经验相对较少,素质和能力偏低,这些都导致了公民参与不足。

无论是公众还是一般行政人员,甚至是一些行政领导,对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来看,很少真正撤销或改变不适当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级政府对下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仍处于不告不理的阶段。从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关系看,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威尚未归位,公民参与监督还没有形成风气,舆论监督的作用还非常不够。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全

1.监督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

目前,我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内部行政监督体制和外部行政监督体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但是,现在的行政监督体制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这些不足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的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或重复监督现象严重。这使行政监督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二,专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我国监督机构的设置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同级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其负责人不是由党政领导人兼任,就是由党政机关任命。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上级监察机关处于“管得着”但“看不见”的状态,本级监察机关是“看得见”但“管不着”。目前对这部分监察对象的监督,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揭发。然而这些人身居庙堂之高,一般群众很难了解其违法违纪的事实详情,由此造成了一个监察黑洞。其原因在于监察机构设置于政府内部,在政府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看,虽然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却没有实际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政府首长的监督显得责大权小,位卑言轻,结果是同级监察机关对行政首长的违法违纪行为无可奈何,有心监督但力不从心,甚至唯首长之命是从,使监督人员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

监督机构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体制,使监督主体在人员编制、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这就为行政领导对监察机关的监察活动进行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局部利益,从本位主义和个人私利出发,对本单位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该立案的不立案,该清查的不清查,该处理的不处理;或者千方百计阻挠监察工作,使得违法违纪行为难以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

监察机构缺乏实施监督职能所必需的权力与权威,在实践中较少发挥监督作用,较多履行办案职能。由于监察部门和其他部门平起平坐,本身不具有而且上级也未赋予其综合管理的职权,在涉及财务开支、计划立项、物资分配、土地征管、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不廉洁问题时,也无从干涉。

2.行政监督法治程度低,弹性因素强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监督方法,这就容易导致监督的随意性,不利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客体的越轨行为,追究其违法乱纪责任,从而损害了行政监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关系看,上级对下级的执法监督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监督不够,监督

行为缺乏精细的标准,随意性大;监督有名无实、不到位,不到出现大问题就不予以处理。

3.决策层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缺失,公民参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监督行为滞后我国行政监督的问题还体现为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处理,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以后才去追究。这种监督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打击腐败和惩罚失职具有一定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有时难以弥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决策中政府行为缺乏全程监督。

知情才能议政,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众的参与度或不能及时参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点就是封闭性,一方面,一些官员受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忘记自己公仆身份,拒绝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听取和吸收公民意见,公民参与权和决策权无从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信息透明度不够,在政务公开的程序、内容真实性方面没有做到规范,有些政府公布的信息不全或避重就轻甚至故意隐瞒事实,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不能及时全面地对政策制定进行有效监督。

4.缺乏公民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首先,由于对官员的考核一直是“官考官”,就形成了公务员“唯上”的工作思维方法,一个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工作方向常常随领导人的变动或兴趣转移而变动。其次,传统的考核标准具有零散性、随机性特点,人为因素很大。再者,传统考核缺乏延续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民考官”没有得到重视,很少吸收公众的意见。

(三)参与渠道不完善

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与人大代表接触这些能够引起广泛参与的方式是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高。而那些相对比较正式的渠道又大多是官方的,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

(四)公民社会大环境的缺失

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我国公民社会到近代才出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处于缺失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市场和民主法治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但是转型期的中国尚不具备公民社会完备的制度设计;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不强,还带有官方色彩;社会普遍的平等观念没有确立,对弱势群体及社会底层成员的歧视依然存在;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权威服从甚于对法律的敬威等等。

三、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中国行政监督方面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转换和优化行政监督机制。

(一)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首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治生活,民主建设过程包括公民参与的发展缓慢,从领导阶层到一般公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轻视公民参与。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主体地位和意识不断加强,公民越来越注重和保护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

到自己有能力影响那些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不断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得发言的机会。对公民的这种思想意识要积极引导。其次,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素质。“一方面,通过教育的途径,从小培养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是政治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并且学习如何实际操作这些制度。”通过培育,使公民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观念。

(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1.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

第一,注意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强化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针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协调的弱点,应该建立简化的行政监督体制统一的领导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完善也应该以此为目标,要进一步调整监督体系,对监督主体功能重组协调,依法建立立体的社会监督网络。协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的监督这些主要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各种监督主体形成合力。要明确每一种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具体规范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民主监督时借用了毛泽东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句话:我们要自觉地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经常地听取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意见,也听取专家学者各方面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听取民间的意见。只有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为此,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提升其地位,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是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要给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而不至于受到其他权力不合理的干涉,影响监察效果。建立相对独立监督机构后,要把该机构作为整合整个行政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它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各种行政监督力量。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多、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的缺点,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

第二,加强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公民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通过举报、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侵权等行为,公民还可以通过信访等渠道实行监督。从我国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实践看,监察机关办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众举报。这说明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对政府的行政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平常的百姓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同步监督,就会使行政机关人员心无旁鹜地投入本职工作中,无暇顾及不必要的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

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以其置身于事外而具有公正性。它以其信息传递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马克思称新闻舆论监督为“第三种权力”,足见其重要作用。

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对滥用权力者和腐败者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让社会各界的群众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监督政府行为,使其依法行政,帮助政府纠正工作失误,预

防失职、擅权、腐败现象。

2.健全行政监督法规,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要保证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和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应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公共政策过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健全法规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行政监督工作既需要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统一立法,尽快制定一系列互相配套、覆盖范围广、操作性强的法规体系。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依法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行政监督主体监督职能的行使,必须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3.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加强决策层和社会各阶级的联系,倾听社会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制约。”没有政务信息的公开,就没有社会大众的知情权的落实;而没有知情权的落实,参政议政的权利的行使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危及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便更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上开始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要实现政务公开法制化;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义务主体范围,提升信息公开的广度。公民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它同时也应该表现出一种结果。公民参与只有以能够让他们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让公民行使权利,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民情民意被尊重和重视,才能最终保障和调动公众参与政务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不仅强调要保证公民的参与权,而且还要保证公民的有效参与,即公民参与后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参与的作用。要确保公民参与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参与代表的选择应更具有科学性。二是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让公民理性参与。既明确参与代表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的权利、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的权利、调查研究和意见表达受保护的权利,又明确其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三是有序参与,规范公民参与程序。通过制定必要的规定、办法,使公民参与有章可循。四是尽可能多地安排交流对话的时间,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以往的行政监督体制偏重于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而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相当薄弱。实践证明仅靠事后监督,无法彻底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腐败和渎职现象,而且事后监督只能应付既成事实。要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由目前的事后检查;惩戒为主的监督,转向注重行为因果、事件始终的全过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不仅要对行政决策行为的可行性的监督,而且也要注意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做好事前的防范性监督、事中控制性监督和事后的查处性监督,真正实现把问题禁于未萌,把恶果止于未果的最佳监督功效。

4.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在对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时,要吸纳群众的意见,要把群众意见、“公民满意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砝码。一个地方的民众,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最有发言权,以多数人的立场对被评定者予以观察评价的话,可获得对被考评人更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官员的评估一旦有了足够的公众参与度,就会使政府公务员变“唯上”为“唯民众”。

当然,让民意成为导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民意表达的程度与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甚至形成压力的要求,显然还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官威不可犯”之类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民意的评价将越来越重要。公众声音的充分表达,不仅有助于纠

正行政决策的错误,而且还可以强化公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培育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行政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干部考察工作要注重运用民主这个武器,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

(三)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主要有: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议程,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渠道。还有听证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公示制度、旁听制度等,也已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能够直接参与的机会太少,很大程度上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这些活动只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作风、塑造党的形象而开设的。可见,真正能够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还需要拓宽,已经形成公民参政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察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特别要拓宽自下而上监察的途径,加强主动监察。自上而下的巡察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不仅可以加强监察官的权威,排除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对监察工作的干扰,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揭露官员的贪赃枉法行为,防止腐败蔓延。通过派员巡察的方式,主动获取监察情报,及时发现行政偏差和失误,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有利于克服坐镇接受检举的被动监察局面。进一步加强监察机关工作主动性,尤其应该建立常规的主动监察制度。实行常规主动监察可以促进廉政,同时也可以促进勤政。

(四)积极营造公民社会

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则。为此,必须克服传统政治文化造成的参与中的冷漠和急躁情绪,积极培育公民参与所需要的适度、理性的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自治、自律的方向发展。

还要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在许多方面培育了更积极的政府,同时现代民主也造就了更积极的公民和公民组织,政府与公民共同成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开辟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尊重民意,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重大决策,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常规化,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真正落实,既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其贯彻实施,也有利于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本文仅供参考,若您需要原创论文定制服务或论文发表服务,请联系本站客服,谢谢 客服联系方式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

第四篇:行政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行政监督体系和内部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费行政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的监督)

内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执法监督偏重于追惩,对执法不作为缺乏有效监督,执法监督缺乏必要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立行政督察室以加强执法内部监督,达到弥补现行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拓展、完善公民的行政救济途径;防微杜渐,保证行政执法权的依法行使之目的。

(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待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国家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由“等级为中心”转向“公民为中心”政府职能角色的变化与社会的和共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加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我国行政监督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问题!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广度深度不够,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不健全,参与的渠道不畅等。

(1)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培养公民参与意识,通过教育培养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学习如何参与和操作这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 责任意识 和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

(2)加强公众和与舆论监督!尤其是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和外部主体监督 对滥用权力和腐败者 以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并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

(3)实行行政监督法制化

(4)政务信息的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5)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

(6)积极营造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普遍的平等观念广泛的自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 和法制原则)和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 自治 自律的方向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制)

(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监督机制

 [4] 汪来杰.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探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行政监督机制。完善当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需要从其外部和内部环境努力,优化其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优化其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观念意识、领导体制、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内容、监督保障、监督力量的整合。

(四)电子政务的建立的视角下 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五篇:山西省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804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1-05-12 【生效日期】1991-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办法

(1991年5月12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支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保障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自治职权。

乡、镇人民政府有权依法向村民委员会布置有关的行政任务,村民委员会应当接受并完成乡、镇人民政府布置的各项行政任务。

第四条 第四条 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一)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积极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二)召集、主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

(三)尊重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组织村民搞好生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教育和组织村民积极完成国家的粮棉油及其他农副产品定购任务,实行计划生育,履行纳税、服兵役及其他依法应尽的义务;

(五)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开展拥军优属,爱国卫生、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和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

(六)兴办本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优抚救济等社会保障工作;

(七)依法保护国家财产和军事设施,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和各种设施、财产,教育村民珍惜土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八)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之间、村际之间的和睦团结,处理好与驻村单位的关系;对编入村民小组的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监督、教育;

(九)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五条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应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历史习惯,按照有利于村民自治、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原则设立。其建制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六条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裁并和调整管辖范围,须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有关的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三至七人组成,具体名额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的规模大小、工作任务和经济条件,征求村民意见后确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名额,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少数民族成员。

第八条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

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参加的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村民的过半数选票始得当选。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连选连任。

第九条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时,也可实行等额选举。

实行差额选举时,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数可以比应选人数多一人,委员候选人数可以比应选人数多一人至二人。

第十条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推荐和村民代表会议提名。未设立村民代表会议的村。可以由村民小组提名。所提候选人应张榜公布,经过村民充分酝酿、协商,根据多数选民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应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心为村民服务、作风民主、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人担任。

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严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行为或不称职的,如有五分之一以上村民提议撤换时,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讨论。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进行。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委员,由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进行。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时间,由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指导,村选举工作领导组主持进行。

村选举工作领导组由三至五人组成,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名,经村民讨论通过。其中应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代表和村民代表。新的村民委员会产生后,村选举工作领导组的工作即行停止。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村选举工作领导组在选举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登记、公布;

(二)根据多数选民意见,确定和公布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单;

(三)规定选举日期,主持召开选举大会;

(四)拟定选举办法草案,并在选举大会上通过;

(五)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名单,并将当选名单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六)负责整理选举档案,选举工作结束后移交新选的村民委员会保存。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缺额或因故出缺时,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进行补选。候选人由村民委员会按应选人数提出,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通过。在未补选前,由村民委员会确定代理人选,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村民委员会主任出缺,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征得村民同意后确定代理人选,代理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一年至少举行两次。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年满18周岁的村民参加,也可由每户派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的决定,须由年满18周岁的村民或户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始得生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村民会议是本村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具有以下职权:

(一)讨论、决定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

(二)审查和通过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三)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的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资金筹集办法;

(四)听取并审议本村建设、村民建房用地计划;

(五)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

(六)讨论、决定有关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问题。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由村民委员会监督执行。

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人口较多和居住分散的村,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各村民小组组长和若干户推选一名代表组成,代表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村民的意见和要求,参与本村的自治管理,对村民会议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工作需要可设置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的委员会,其工作可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可分设若干村民小组。村民小组管辖的户数可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村民小组组长,应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

村民小组组长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村民会议的决定,完成村民委员会交给的任务,办好本村民小组的各项事宜,及时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应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认真执行,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可向本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筹集,但不得随意摊派和乱支乱用。收支帐目应当按期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的一切财务实行公开。各项收支和物资的分配,提留集资的收缴,义务工的分配,都应建帐分记,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报酬,原则上实行固定补贴或误工补贴两种办法。补贴标准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规定,并保证兑现。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村民应当支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村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具体计划、步骤,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山西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交通运输行政监督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爆破作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定稿)

    山西省爆破作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爆破作业单位资质条件和管理要求》(GA990-2012)、《爆破作业项目管理要求》(GA991-2012),切实做好爆破作业......

    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xiexiebang推荐)

    【发布单位】804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7-01-11 【生效日期】1987-0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 (一......

    行政监督学论文

    《行政监督学》 论文 题目: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完成日期:2013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行政监督论文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中国行政制度形成已有千年,行政监督制度日臻完善,但当代政治界对于行政监督的内涵仍存在分歧,各持己见。完善行政监督势在必行,但其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

    行政监督读书笔记

    8行政监督的概念 “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督者,监察也。” 在我国,监督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

    行政监督工作制度

    XXXXX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行 政 监 察 工 作 制 度为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围绕创建“三型”机关,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 以......

    山西省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实施办法

    山西省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行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管理绩效,保障内部监督检查有效实施,根据《财政部门内部监......

    《山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93号)现发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长 孙文盛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山西省人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