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政发〔2005〕18号 【发布日期】2005-06-10 【生效日期】2005-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陕政发〔2005〕1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促进我省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特殊困难,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国人口发〔2004〕36号)的要求,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是鼓励广大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树立政府务实爱民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国家政策性奖励扶助,引导更多农民群众少生快富,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有利于缓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的特殊困难,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是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全省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对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的夫妇,由政府发给每人每月50元奖励扶助金,直至本人亡故。已超过60周岁的以该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负担。?

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和奖励扶助的最低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三)直接补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渠道直接发放奖励扶助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奖励扶助金和以扣代罚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

(四)健全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以奖励扶助为主导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政府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把试点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组织协调和统一领导。省政府拟成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当地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了解国家的奖励扶助政策,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切实做好试点工作。人口计生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建立个案信息档案、数据汇总分析和日常管理监控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将奖励扶助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进行监督管理。委托发放机构要按照委托协议,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人到户。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相关的监督评估工作。?

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制订全省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运行标准和程序。人口计生部门和财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新闻机构进行舆论监督。对发生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兑奖励扶助资金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各市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有关配套措施。同时,要注意稳定、完善并认真落实已有的各项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经济社会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一)含义:指在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计划生育奖励制度。

(二)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

1、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是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3、是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是年满60周岁。1933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对象符合其他三个条件可以申请省奖励扶助。国家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上四条。

5、再婚夫妇各有一个独生子女,同时符合1、2、4条的也纳入国家奖励扶助对象。省内奖励扶助对象的条件:在同时符合1、3条的基础上,1933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且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的夫妻。

(三)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政府给符合奖励扶助政策的对象每人每年发放720元奖励金(2008以前是600元,从2009开始增加为720元)。国家奖励扶助对象每人每年发放960元奖励金。

(四)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1、个人申报(每年1月15日前)。

2、村级评议公示(2月15日前)。

3、乡级初审公示(3月15日前)。4县级审批确认(3月31日前)。

5、省市备案(4月30日前)。

(五)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退出范围:

1、子女数增加(包括收养、过继、婚姻变动导致子女增加);

2、户口农转非;

3、迁出(迁到省外);

4、死亡;

5、审批错误等。奖励扶助对象发生以上条件之一的,奖励扶助金发至当年年底。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一)含义: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开展长期扶助。

(二)特别扶助对象应满足四个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女方年满49 周岁;

3、只生育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伤残。

(三)特别扶助发放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发给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救助金(现在为每月120元,每年1440元),直到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发给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救助金,直到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救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每年发放一次。甘肃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政策

(一)含义:对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二女结扎户由于子女、父母死亡、伤残、患特殊疾病造成家庭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给予经济上和生活上的照顾。

(二)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条件:

1、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死亡的;

2、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一个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3、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夫妻双方或一方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

4、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夫妻一方或其子女因意外伤残或者患特殊疾病的。

(三)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标准。

1、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4000元的救助金;农村夫妻不再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自年满60周岁起,享受奖励扶助政策。

2、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一个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夫妻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再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救助金,自年满60周岁起,享受奖励扶助政策。

3、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夫妻一方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夫妻双方均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按家庭每年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至其年幼的子女年满18周岁止。

4、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夫妻或其子女因意外伤残或者患特殊疾病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救助金。农村二女节育户3000元奖励

(一)2004年10月1日以来,农村生育了两个女孩后节育的育龄夫妻给予一次性3000元奖励。奖励对象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和家庭户口本及绝育措施证明和生育保健服务证。

(二)申报程序:对当年落实了二女户节育措施的奖励对象按照宣传发动--个人申请--村级审议公示--乡镇初审公示--县级审查审批--上报市人口委审核,抄送县财政局,乡镇签发《农村二女节育户光荣证》。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奖励费

(一)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条件

育龄夫妻双方自愿终身只生育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可在其独生子女十六周岁以内,到女方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标准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妇,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2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支付

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分担;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另一方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全部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所在单位发放;夫妻双方均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由其住所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所需资金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

(四)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程序

一孩出生当月申报户口--向行政村递交申请书,填写“自愿只生一个孩子审批表”--行政村初审(签字盖章)--乡镇计生办审批、签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第三篇: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

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 根据国务院决定,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现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子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妇,1933年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的老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补助金,直至本人亡故。我省最近被列入国家奖励扶助试点范围。

在全省农村逐步建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省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暂定为五保户年720元/人,特困户年300元/人;临时救助的标准拟定为年100元/户和50元/户。

第四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吉人口字〔2005〕96号

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修改的通知

各市、州人口计生委:

根据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2004年和2005年试点工作情况,参考外省、区、市的规定,对《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试行)》(吉人口字[2005]13号)做如下修改,请各地以修改后的规定审核确认2006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一、删除的内容

《确认条件》“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中“

(一)符合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数量生育的子女有生育行为后死亡的,该死亡子女计入现存子女数”一条删除。

二、修改的内容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中“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的“2.单身(未婚、离异、丧偶者)收养子女的”,改为:“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4.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现离异无配偶的”,改为:“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增加的内容

在“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的“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中增加“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附: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修改稿)。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修改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结合我省试点地区经验和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政策规定,本着从严把握的原则,确定本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如下。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基本条件

夫妻及丧偶现无配偶者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一)为农业户口,有承包责任田,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2001年12月29日(不含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数量生育行为。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或者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1933年1月1日(含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现为农业户口的农、林、牧、副、渔场不再领取工资的原职工,有承包责任田(山林、牧场、水面等),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2.承包的责任田被征用,夫妻双方仍为农业户口,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3.聘用、合同干部、工人仍为农业户口,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4.无子女的,与符合奖励扶助基本条件一方结婚,有生育条件而未生育的。

5.夫妻生育的子女(含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与合法收养的子女合计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

6.夫妻离异现无配偶的。

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的。

2.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

3.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当事人。

4.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

一)送养的子女与现存的子女合并计算。

(二)再婚夫妻(包括2001年4月28日[不含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颁布前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稳定婚姻关系,属于事实婚姻的)再婚前后生育的子女合并计算。

(三)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未达到间隔规定生育的、1988年7月31日(含31日)以后早育的、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的,推迟一年发放奖励扶助金。

(四)夫妻双方户籍不在同一地的,分别在本人户籍地申报。

(五)年龄计算以本人户口和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每年的奖励扶助对象为当年12月31日(含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

(六)是否有超过数量生育行为,要按照同时存活过的子女数量计算。

(七)最后一胎为双包胎或者多包胎的,按只生育一个子女确认其是否超数量生育。

四、法律规范和政策适用要求

(一)1974年4月28日(不含28日)以前生育子女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以1974年4月28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吉革发[1974]39号)的规定为依据,确定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二)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的生育行为是否符合生育数量规定,以各个时期有效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予以确认。

(三)1992年4月1日(不含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视为合法收养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以后,未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子女的,视为违法收养子女。

(四)从外省(区、市)迁入我省的,以生育子女时所在省(区、市)的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生育。

第五篇: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细则

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细则

省人口计生委 财政厅(二○○五年一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精神,促进我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2004]36号试点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减少新增贫困人口,促进消除贫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有利于促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

二、奖励扶助制度的内容、目标、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

(一)内容在各地现行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扶助,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二)目标1.引导更多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生的人口,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

2.建立以政策性奖励扶助为主体,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补充,相关社会经济政策配套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

3.缓解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消除贫困和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基本原则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和奖励扶助的最低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2.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

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补助,到户到人。依托银行、邮政等有资质的机构直接发放奖励扶助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奖励扶助金和以扣代罚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

4.健全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以奖励扶助为主导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四)组织管理奖励扶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进行。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设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全省奖励扶助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设区市和各县(市、区)应建立相应协调组织,组织实施这项工作。省人口计生委财务处、政法处和各设区市人口计生委办公室、计财科和政法科负责具体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性解释。

三、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一)奖励扶助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2.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3.本人及配偶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4.出生于193

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

(二)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的政策性解释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户口待定、待落(含口袋户)、没有户口的人员不予认定。

“农村居民户口”系指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

本人及配偶的户口必须均为农业户口或户口登记地址为村民委员会。认定其为农业户口的,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有承包责任田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农村税费改革前按规定缴纳各种农业相关税费的。

属于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征地而失地现仍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应具备:国家未予以安排就业;历史遗留的没有领取土地补偿金的对象。

凡丧偶的,均以本人现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农村居民户口来界定,不论原配偶为何种

户口。

夫妻中有一方为非农业户口,双方均不属于奖励扶助对象。

2.夫妻双方均未生育的不属于奖励扶助对象。

3.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系指从1973年国家开始实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夫妻。

1973年至1979年5月31日期间生育的夫妻,以1979年6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依据向前追溯。

(1)关于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979年6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推行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原则。

1984年11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胎。

1988年7月1日《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修订为《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至今,推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胎,除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外,生育第二胎的间隔期为四年。

(2)关于早婚早育政策的界定对于早婚早育并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以1988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为界限:凡在此之前生育一个子女,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的生育行为;凡在此之后生育一个子女,如果社会抚养费已征收到位(夫妻一方未满40周岁还须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在其他条件也符合的情况下,可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3)关于生育间隔政策的界定以1988年7月1日《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时间为界限:凡在此之前未达生育间隔而生育第二胎的,视为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在此之后生育第二胎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必须达到生育间隔,但生育一女夫妇未达间隔期生育第二胎为女孩的,如果社会抚养费已征收到位(夫妻一方未满40周岁的还须落实绝育措施),在其他条件也符合的情况下,可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4)关于收养问题以1992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为界限:凡在此之前,收养子女或者过继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可视为合法收养子女;凡在此之后收养子女的,必须符合《收养法》的有关规定,方为合法收养。

4.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1)关于子女数的确认本人及配偶子女数的计算应包括亲生子女(含死亡、遗弃、送养和夫妻离异后由原配偶抚养的子女)和非亲生子女(含收养、寄养的子女)。生育双胞胎、多

胞胎的,以子女个数计算。

(2)关于现存子女数的确认现存子女数指本人及配偶的子女总数,扣除已死亡的子女

数后所剩余的子女数。

(3)关于死亡子女数专指未发生生育行为以前死亡的子女

(4)关于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的确认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包括再婚前生育子女数和再婚后

生育子女数之和。

5.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

(1)关于出生时间的认定出生时间以本人身份证上注明的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

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2)关于年龄时间的计算奖励扶助对象年龄的计算,以达到60周岁的当年为准,不计月份。配偶双方应分别计算年龄。如果夫妇一方满60周岁,另一方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之前的,只奖励符合年龄条件的一方,不奖励另一方。奖励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从

60周岁起开始发放。

(三)其他相关规定1.关于户籍的迁移变动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实施后,户口由城镇居民迁移或改变为农村居民的,不享受当地奖励扶助政策。户口从外省农村迁入,且符合奖励扶助条件者,凡因国家政策规定移民迁入的,可享受当地的奖励扶助政策;其它原因的,须居住满五年后才能列入奖励扶助对象。

2.关于奖励扶助对象的退出奖励扶助对象死亡的,在下一次发放时停止奖励扶助。奖励扶助对象因再婚、再生育、户籍变动等变化,导致不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应自条件发生

变化的下一个月份起停止奖励扶助。

四、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一)本人申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在本人达到60周岁的前一年3月31日前(60周岁以上的在同年的3月31日前)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填写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一式三份,连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簿复印件一并交村民委员会。

(二)村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示村民委员会依据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进行审议,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将讨论通过的对象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七天,如无异议,村民委员会在《申报表》上签注意见,连同申请人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户籍复印件于4月15日前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张榜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民委员会申报的申请人资料入户核实,进行初审,将初审通过的申请人名单在政务公开栏张榜公示七天,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无异议的名单发至村民委员会公布,并于5月31日前上报县(市、区)人口计生局。

(四)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公布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审核确认。经初步复核确认后,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印发至各村,在村务公开栏再次公示七天,同时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册、举报信箱、举报电话,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于7月15日前将无异议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提交县级财政部门和资金委托发放机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根据最终确认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五)省、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核查县(市、区)人口计生局于每年7月31日前将本辖区下一增减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汇总上报省、市人口计生委备案。设区市人口计生委要对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的审查质量进行监督,对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抽查,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并按照《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有关当事人进行处理,处理情况和结果要及时上报省人口计生委。

省人口计生委对县级提交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核准,并进行质量抽查,同时将本省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名册提交省财政厅,并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六)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年审奖励扶助工作正式启动之后,每年县(市、区)人口计生局要组织乡镇计生办对受助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查验生存状况、证卡使用情况、奖励扶助金领取情况,同时按程序确认新增奖励扶助对象。因故未纳入本奖励扶助对象程序的,应纳入下一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对年内因死亡、再婚、户籍迁移等正常退出的对象进行注销;对再生育或已确认并发放奖励扶助金的事后又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

其资格,并追回全部奖励扶助金。

五、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奖励扶助金标准: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

起点发放。

六、奖励扶助金来源和财政负担比例奖励扶助金由县以上(含县)财政承担。省(含中央的支持)财政负担80%(不含厦门市),设区市和县级财政负担20%,不得分摊到乡镇。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这项工作所必须的支出。

奖励扶助工作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负担,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省级主要负担省级新闻媒体的宣传、目标人群个案管理软件开发、培训和信息库的建立、政策口径宣传资料的印制以及各类申报表和证书的印制费用等;设区市主要负担奖励扶助工作的宣传教育、个案信息管理、培训、调查、入户宣传资料印刷等工作经费;县、乡两级主要负担本级奖励扶助工作的调查取证、申报审批、宣传培训、个案信息录入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经费。各级计生部门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原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奖励扶助金发放和管理

(一)奖励扶助金发放奖励扶助金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对象个人账户,实行专帐核算和直接拨付的办法,由银行、邮政等其他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发放。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每年发放二次,一般于每年的7月和12月各发一次。

(二)奖励扶助金管理1.财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监督管理,并在县级财政建立奖励扶助资金专户,将转移支付资金和省内各级配套资金集中管理,封闭运行,及时足额拨付到委托代理发放机构,监督委托代理发放机构将奖励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地方财政通过财政年报逐级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2.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和政策解释,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案数据库和信息监控系统,向财政部门提供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资金需求额度,及时掌握并监督委托发放机构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3.委托代理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委托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并将财政部门拨付的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将建立个人账户和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严禁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

得将奖励扶助金抵扣个人贷款或税款。

八、检查与监督

(一)省、设区市奖励扶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每半年对奖励扶助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奖励扶助资金的到位、管

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二)利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和监控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地(市)级每季度、省级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落实的情况。

(三)推行村务公开,对每次发放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予以张榜公布,并设立群众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和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等形式,对奖励扶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

督。

(四)协调县以上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奖励扶助对象确认、资金配套、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五)建立观察员制度。聘请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可以由民评代表兼任),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独立的、随机的监督检查,将结果直接报送省工作协调小组。

九、奖励及责任根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对奖励扶助工作实行奖励和责任追

究制度。

(一)要把奖励扶助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制度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地方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取消省级补助,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奖励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委托代理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扶助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工作要求

(一)各级领导对奖励扶助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本项工作纳入考核、评估人口和计划生

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要建立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以及安全可控的社会化的资金发放方式和渠道,确保奖励扶助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确保奖励扶助金落实到户到人。

(三)继续执行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把实施奖励扶助制度与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安居、致富、成才、亲情、保障”系列工程、“关爱女孩”行动、计划生育“三结合”、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贫困母亲、农村低保、造福工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计生户倾斜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利益导向机

制。

(四)将奖励扶助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做好奖励扶助资金的年

度预算、决算。

(五)各地根据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下发的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规范

制度运行的标准和程序,加强动态管理。

(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国家的奖励扶助政策,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做好基层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增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程序,切实履行职责。

(七)县、乡、村三级要分别建立奖励扶助对象管理档案,管理档案要保存本人《申报表》、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现存子女身份证及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奖励扶助对象死亡证明及停发奖励扶助金通知等资料。

(八)建立信息汇报和反馈机制,各县(市、区)应建立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日常管理监控,定期向省人口计生委财务处和各设区市人口计生委办公室或计财科汇报工作进展动态、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数据。省人口计生委和各设区市人口计生委负责信息反馈、业务指导,省人口计生委负责向国家汇报工作进展情

况和信息交流。

十一、工作实施步骤奖励扶助工作分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培训。市、县、乡采取召开会议、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实行奖励扶助政策的意义、内容、发放程序等。采取分级培训的办法对县、乡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计生局局长、财务、统计、政策法规工作人员、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村民委员会主任、计生专干、财政、代理发放机构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组织力量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登记确认工作。严格履行个人申报、村民评议、逐级审核、三榜公布、省市复查、群众举报的登记确认程序。实行调查登记质量追踪和各级人口计生委领导及具体负责人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调查登记和资格确认过程的社会监督,确保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透明、准确、公平、公正。

(三)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录入。由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将奖励扶助对象个人

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个案信息数据库。

(四)本奖励扶助金预算方案编制、上报。设区市人口计生委、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人数,按照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编制本经费需求计

划,上报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

(五)奖励扶助金的发放、信息反馈和监督。代理发放机构按规定将奖励扶助金发放到每一个奖励扶助对象手中,并及时反馈发放信息。审计、监察部门对资金发放程序和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回访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下拟新增奖励扶助对象的审核、上报。制定下奖励扶助金需求预算方案。

(七)对全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省、设区市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每年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整改提高。

福建省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

为保障公民依法行使生育权,加强生育服务证的领取、审批、发放和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生育服务证的申请

(一)户籍在本省或婚嫁并常住在本省、符合《条例》规定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领取生育服务证。

(二)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夫妻,在怀孕前持户口簿、结婚证,携带育龄夫妻近期免冠照片,向乡(镇、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登记、领取第一孩生育服务证。因特殊情况未能在怀孕前领证的,经夫妻双方说明理由后,可以在孕后登记领取生育服务证。

(三)申请再生育的,应向乡(镇、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提交第一孩生育的有效证件、《福建省办理再生育申请和审批有关事项的规定》所要求的材料、目前未怀孕的证明材料、双方户口簿、结婚证、育龄夫妻近期免冠照片,并填写《再生育审批表》。

二、生育服务证的发放

(一)生育服务证由已婚育妇事实常住地负责发放,其户籍所在地或原常住地必须提供有效证明;对常住地不明确或多处事实常住地的,由已婚育妇的户籍地负责发放。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

登记、发放以及再生育的初步审查,其内设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承担具体事务,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再生育服务证审批、发放。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当事人提交的领取第一孩生育服务证材料后,应当对当事人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

1、对于材料齐全、有效的,应当场发证并登记造册,特殊原因不能当场发证的,自收齐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送证上门,或委托村(居)委会送证上门。领证人员名单应在夫妻双方所在村(居)委员会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书面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自收到材料之日起当场或五日内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

3、不符合生育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四)申请再生育的对象,必须由夫妻双方共同提出申请,报双方单位或村(居)委会,村(居)委会签署意见后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再生育审批表》及有关材料后,对于书面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自收到材料之日起当场或五日内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并限期补齐;自收齐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步审查、签署意见,上报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的材料后,在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情况特殊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1、符合法定条件的,要在《再生育审批表》上签署单位和经办人意见,作出准予再生育的书面决定,告知乡(镇)和当事人的同时发给生育服务证,也可以委托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或村(居)委会送证上门。领证人员名单在夫妻双方所在村(居)委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书面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并限期补齐,再行审批。

3、不符合生育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再生育的书面决定。

(五)持证人凭生育服务证免费享受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二女扎”家庭,还可以享受相关的奖励、优惠政策。

(六)依照《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申请再生育的,由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政策法规机构负责审核后,报局长或分管政策法规工作的副局长,作出签发决定。

除前款规定外,其他要求再生育的,由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正、副局长和有关人员组成再生育审批小组,实行集体审批,由局长签发决定。

三、生育服务证的管理

(一)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要建立领证人员花名册,连同再生育审批表、单位证明等生育相关材料存档,保存期为十五年。村(居)委会也要建立领证人员花名册。

(二)生育服务证有效期限最长为三年。持证人需要延长有效期的,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

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在有效期限届满前应当作出是否准予延长期限的决定。并在生育服务证上加盖延长期限的印章或更换生育服务证。

延长期限使用章全省统一格式,规格为4.5厘米×1.5厘米的长方形木印章或胶印章,字体为标宋体,分上下二行排列,上行为“延长至××年××月前有效”,下行为“××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生育服务证一律用钢笔填写,不得涂改。除育龄夫妇基本情况外,生育服务证须同时载有下列内容才有效:

1、编号[共14位,前9位按省、市、县(区)顺序使用国标码编号,第10、11代表办证年份,取后面两位,如04代表2004年,以此类推,第12、13、14为各乡(镇、街道)发证顺序编号];

2、经办人签名、盖章;

3、发证单位印章;

4、发证时间和批准生育时间。

四、生育服务证的监督

(一)《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违反生育服务证管理,指:

1、符合生育第一孩条件未登记领取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生育;

2、出借、转让、买卖或涂改生育服务证;

3、使用虚假生育服务证。

(二)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妊娠妇女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或者选择性别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生育服务证;对持有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三至五年内不批准生育;对持有再生育服务证的,不批准再生育,并责成当事人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

(三)申请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生育服务证的,申领的生育服务证无效,应予收回注销,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生育服务证的持有人在生育前,离异、丧偶或者其他申领条件发生变化,发证机关应当注销生育服务证。

(五)生育服务证由持证夫妻妥善保管。生育服务证丢失,须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办并注销原生育服务证。

(六)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擅自收取工本费及其他费用,不按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办理生育服务证的,应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生育服务证》由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作为本省合法、有效的生育服务凭证。

(八)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放行之日起,2001年2月1日起实施的《福建省生育证管理办法》予以废止。

(九)流动人口生育服务证的申领按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福建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管理办法

一、为维护独生子女父母的合法权益,规范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申请、发放和管理,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

定,制定本办法。

二、户籍在本省或者婚嫁并常住本省的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在子女年满十四周岁之前,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前款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

母光荣证:

(一)夫妇双方依法生育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在十四周岁

前死亡的;

(二)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

(三)再婚夫妇,一方再婚前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再婚后不再生育的。

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已婚育妇常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发放;常住地不明确或者多处事实常住地的,由已婚育妇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发放。

四、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并提

交下列材料:

(一)夫妻双方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二)独生子女出生证明(或者收养证)及复印证;

(三)二寸合影相片一张;

(四)夫妻双方所在单位或者家庭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意见。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当事人申请材料后,经核实申请材料齐全、有效的,应在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张榜公布期限为十日。群众无异议的,自期限届满后十五日内发证机关或者其委托的基层单位应将独生子

女父母光荣证送达当事人。对于不符合领证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事人

说明不予发证的理由。

六、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人员花名册、申请材料、享受奖励、优待与优惠政策情况等资

料档案。

七、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就节育措施落实、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奖励与优惠、管理与服务等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后,享受独生子女出生时法律、法规、规章和当地制定的相关奖励、优待与优惠政策。

八、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夫妻婚姻状况发生变化的,由抚养子女的一方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其生育状况发生变化之前,继续享受奖励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优待与优惠。

九、对持证后要求再生育,审批机关在缴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追回已领取的奖励费及有关优待优惠的资金和物资后,方可批准再生育。对持证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的同时,应当缴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追回已领取的奖励费及有关优待优惠的资金和物质。追回的奖励费及优待优惠的资金和物资(折算为资金),缴入当地的人口与计划生

育奖励专项经费专户。

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发生毁坏或者丢失的,经所在村(居)民委员会证明,可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注销旧证,补办新证。

十一、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在办证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按照《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追究刑事责任。出具假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按照《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或

者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伪造、变造、买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取消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出

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骗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提交虚假无效的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按照《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罚款。

十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福建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全省统一编号,总位数为14位,前面9位按省、市、县(区)、乡(镇、街道)顺序使用国标码编号,第10、11位代表办证年份,取后面两位,(即00代表2000年、01代表2001年,以此类推),第12-14位为各乡镇发证顺序编号。

十四、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实施意见

(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把这件实事办好,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这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 “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完善;有利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贡献奖励制度内容、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

(一)内容

在各地现行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女孩,符合再生育条件,自愿放弃再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计划生育家庭,由县及县以上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夫妇以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标准进行奖励,直到60周岁后自动转为享受奖励扶助制度。

(二)基本原则

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制定贡献奖励对象的确认条件和奖励的最低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2.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补助,到户到人。参照奖励扶助制度资金管理办法,依托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机构直接发放贡献奖励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贡献奖励金和以扣代罚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

4.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参照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四权分离”运行机制。

(三)组织管理

贡献奖励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进行。省人口计生委财务处、政法处、发规处和各设区市人口计生委相应的科室负责具体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性解释。各地设立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贡献奖励工作的协调组织,并实施这项工作。

三、贡献奖励对象确认条件

(一)贡献奖励对象的基本条件

贡献奖励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3.女方年龄在30周岁以上,且女孩在1976年1月1日后出生;

4.本人及配偶现存一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

5.本人及配偶符合再生育条件自愿放弃生育,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

(二)贡献奖励对象基本条件的政策性解释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1)农业户口,是指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前,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

(2)农村居民户口,是指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户口登记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农村居民户口:有承包责任田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所在村委会未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范围,本人也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农村税费改革前按规定缴纳各种农业相关税费的。

(3)由于城镇化建设,户口登记地址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所在居委会未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农村居民户口:①在本居委会承包责任田的;②

以从事农业生产(农、林、牧、副、渔)为主要生活来源的;③农村税费改革前按规定缴纳各种农业相关税费的。

(4)户口待定、待落(含口袋户)、没有户口的人员,不属于贡献奖励对象。

(5)夫妻双方或一方出国(境)或下落不明的,均不属于贡献奖励对象。

2、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是指夫妻至少一方有生育行为。夫妻双方均未生育,收养一个女孩的,不属于贡献奖励对象。

3、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是指1980年1月1日以来,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

(1)关于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合法性认定。以1984年11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闽政〔1984〕82号)和1988年7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为界限:1984年11月1日前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均属符合政策生育;1984年11月1日至1988年7月1日间生育第二个子女,须符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的再生育条件;1988年7月1日后生育第二个子女,须符合《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再生育条件。

(2)关于早婚早育、未达间隔期生育和未经审批再生育

对于早婚早育、未达间隔期生育或者未经审批再生育后,现存一个女孩的,以1988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为界限:在此之前早婚早育、未达间隔期生育或者未经审批再生育的,在其他条件也符合的情况下,可申请贡献奖励;此后早婚早育、未达间隔期再生育或者未经审批再生育的,必须社会抚养费已征收到位,方可申请贡献奖励。

(3)关于收养

以1992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为界限:在此之前,收养子女或者过继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可视为合法收养子女;此后收养子女的,必须符合《收养法》的有关规定,方为合法收养。

4、现存一个女孩

(1)关于子女数的确认

本人及配偶子女数的计算包括亲生子女(含死亡、遗弃、送养和夫妻离异后由原配偶抚养的子女)和非亲生子女(含收养、寄养的子女)。生育双胞胎、多胞胎的,以子女个数计算。

(2)关于现存子女数的确认

现存子女数指本人及配偶的子女总数,扣除已死亡的子女数后所剩余的子女数。

(3)关于死亡子女数

死亡子女数专指未发生生育行为以前死亡的子女

(4)关于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的确认

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包括再婚前子女数和再婚后子女数之和。再婚后,与本人有抚养关系的继(养)子女,计入本人子女数。

再婚夫妻一方未生育,一方再婚前生育过子女,再婚后双方未生育,符合贡献奖励其他条件的,不论其再婚前生育子女是否在现家庭,均可享受贡献奖励。

5、符合再生育条件,包括:(1)现存一个女孩,符合《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和第十三条规定,即女方25周岁以上,生育一个女孩,女孩年满三周岁二个月以上(《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2)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可生育。

6、自愿放弃生育是指具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并与基层单位签订贡献奖励协议书。

(1)女方未满49周岁的,夫妻一方必须已经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2)离婚或者丧偶的,在离婚或者丧偶前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可享受贡献奖励。

7、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是指在女孩满14周岁前,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

(三)其他相关规定

1、关于户籍的迁移变动

(1)贡献奖励工作在当地开展后,户口由城镇居民迁移或变更为农村居民的,不享受贡献奖励;户口从外省农村迁入,未违反原户口所在地法规、规章、政策生育,且符合我省贡献奖励条件的,可申请贡献奖励。

(2)因婚姻关系常住我省,但户口未迁入我省的,经常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已在我省连续居住十年以上,符合贡献奖励基本条件的,可申请贡献奖励。

2、关于贡献奖励资格的撤销、变更、中止和贡献奖励金的返还

(1)贡献奖励对象离婚、丧偶,生育状况未改变的,不影响本人继续享受贡献奖励;生育状况改变的,应重新进行资格确认。

(2)贡献奖励对象死亡的,在下一次发放时停止贡献奖励。一方死亡的,不影响另一方继续享受贡献奖励。

(3)贡献奖励对象子女死亡的,不影响其继续享受贡献奖励。

(4)贡献奖励对象因生育、收养、户籍变动等情况,导致不再符合贡献奖励条件的,应自条件发生变化的下一个月份起停止贡献奖励。

(5)贡献奖励对象不履行贡献奖励协议,确认机关可以中止贡献奖励资格,暂停发放贡献奖励金,并责令其改正,改正后重新享受贡献奖励;拒不改正的,由确认机关撤销其资格,不再发放贡献奖励金。

(6)因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过错,导致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贡献奖励的,自发现之日起撤销贡献奖励资格;以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享受贡献奖励的,由确认机关撤销资格,并责令其双倍返还已领取的贡献奖励金。

(7)贡献奖励对象要求再生育或者收养的,必须双倍返还已领取的贡献奖励金,由确认机关撤销资格后,方予审批再生育或者收养。未经审批再生育或者非法收养的,由确认机关撤销资格,并按协议规定三倍返还贡献奖励金。违反法定条件再生育的,按《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高限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3、关于贡献奖励与奖励扶助的衔接

享受贡献奖励对象年满60周岁,符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条件的,自动转入享受奖励扶助金,不再享受贡献奖励金。

4、关于出生时间的认定

当事人的出生时间,以本人身份证上注明的时间为准;未办理过身份证的,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户口簿出生时间确有错误的,以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为准。

四、贡献奖励对象确认程序

贡献奖励资格确认程序、各阶段确认时间以及整个工作流程和奖励扶助保持一致。资格确认程序中各阶段确认时间参照《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

(试行)》(闽人口发〔2006〕51号),资金发放及整个工作流程时间参照《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闽财教〔2005〕39号)。

(一)本人自愿申请,并签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协议书》

符合条件的农村夫妇应在女方年龄达到30周岁的前一年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填写《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对象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本人《申报表》、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长效节育措施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贡献奖励协议书、子女户籍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二)村民委员会评议并张榜公示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张榜公示

(四)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公布

(五)省、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核查

(六)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年审

五、贡献奖励金发放标准

贡献奖励金标准:对夫妇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的标准发放贡献奖励金,直到60周岁后自动转为享受奖励扶助制度。

六、贡献奖励金来源

贡献奖励金由县(含县)以上财政承担,不得分摊到乡镇。省财政负担80%(不含厦门市),设区市和县级财政负担20%。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这项工作所必须的支出。

贡献奖励工作经费由乡及乡以上财政承担,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各级负担的主要工作和经费列支内容参照奖励扶助实施细则。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原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贡献奖励金发放和管理

(一)贡献奖励金发放

贡献奖励金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对象个人账户,实行专帐核算和直接拨付的办法,由奖励扶助发放机构进行发放。贡献奖励金以年为单位计算,一年发放一次。一般于每年8月31日前由代理发放机构一次性将贡献奖励金划拨到奖励对象个人储蓄账户。

(二)贡献奖励金管理

1、财政部门负责贡献奖励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监督管理,并在县级财政设立贡献奖励资金专户(可与奖励扶助金存放于同一专户),将转移支付资金和省内各级配套资金集中管理,封闭运行,及时足额拨付到委托代理发放机构,监督委托代理发放机构将贡献奖励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地方财政通过财政年报逐级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2、人口计生部门负责贡献奖励对象的资格确认、政策解释以及建立贡献奖励对象个案数据库和信息监控系统,向财政部门提供贡献奖励对象人数和资金需求额度,及时掌握并监督委托发放机构建立贡献奖励对象个人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3、委托代理发放机构负责贡献奖励金的发放,按照委托服务协议、操作规程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贡献奖励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并将财政部门拨付的贡献奖励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将建立个人账户和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严禁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贡献奖励金抵扣个人贷款或税款。

八、检查与监督

(一)各地奖励扶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每年对贡献奖励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贡献奖励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二)利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信息管理和监控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省级、地(市)级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工作情况。

(三)推行村务公开,对每次发放的贡献奖励对象名单予以张榜公布,并设立群众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和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等形式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贡献奖励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协调县以上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贡献奖励对象确认、资金配套、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委托代理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贡献奖励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九、工作步骤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加强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确保相关规定和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省制定的贡献奖励制度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四权分离”运行机制的统一要求,抓紧建立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程序,创造运转协调、公开透明、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制度运行环境。

(三)做好政策宣传培训。采取召开会议、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开展贡献奖励工作的意义、内容、发放程序等。要采取分级培训的办法对县、乡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计生局局长、财务、统计、政策法规工作人员、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村民委员会主任、计生专干、财政、代理发放机构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四)严格申报确认工作。必须从严控制贡献奖励的人群和规模,严禁随意开政策口子。参照奖励扶助制度,严格履行个人申报、村民评议、逐级审核、三榜公示、县市复查、群众监督的调查摸底和登记确认程序。对象的申报必须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不做引导性的动员。贡献奖励对象资格确认后,由夫妻双方与所在乡(镇、街道)签订计划生育贡献奖励协议书。

(五)建立信息档案资料。县、乡、村三级要分别建立贡献奖励对象管理档案,管理档案要保存本人《申报表》、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长效节育措施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贡献奖励协议书、子女户籍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六)认真测算并落实资金。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摸底和申报情况,主动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资金测算,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贡献奖励工作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七)规范发放及时反馈。代理发放机构严格按规定将奖励金发放到每一个奖励对象手中,并及时将发放信息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八)加强检查和监督。奖励扶助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整改提高。审计、监察部门每年不定期对资金发放程序和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回访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

一、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完善依法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是指本省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为了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实现行政目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涉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与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规范内部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决定等事项的文件,不适用本办法。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工作,坚持合法、合理、公开、高效、便民原则,体现以人为本,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要求。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下列事项:

1、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

3、行政许可;

4、征收社会抚养费及其他行政收费或者以基金、会费等名义的收费;

5、限制或者处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益;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之外的义务。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直属单位,不得以自己名义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

1、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分歧、合法性审核、审议决定、签署、公布等程序进行。

2、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根据规范性文件涉及的业务内容,确定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具体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重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可以确定由其法制工作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3、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有关业务机构在立法论证调研的基础上,起草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其他业务机构或者其他部门管理职能的,还应当征求相关业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协商一致;经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起草单位应当在上报规范性文件草案时如实说明情况和理由。

4、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书面说明和其他相关材料,一并报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审查。

起草说明应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和条款;相关机构和部门的意见;对重点条文的说明。

5、法制工作机构收到有关起草单位报送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后,应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必要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举办听证会等方式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审查结果,应当向起草单位出具书面意见。

6、起草单位收到法制工作机构出具的审查意见后,应对规范性文件草案再次论证、修

改,形成送审稿,报委主任(局长)办公会议审议。

7、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经委主任(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签发。

8、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审议通过后,应当由起草单位在政府公报、公开发行的报刊或者政府网站上公布。未向社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约束力。

9、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溯及既往的条款,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程序

1、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由起草单位将规范性文件的草案及其说明,正式文件和备案报告一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备案。

备案报告应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和发布文号,批准、公布和生效日期及公布形式,以及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和说明的份数,并加盖报送机关的印章。

规范性文件不按时报送备案的,上一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应通知其限期内报送;拒不报送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报送。

2、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依法严格审查,重点审查是否超越法定职权范围、是否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相抵触、设定的权利义务是否有法律法规依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规范化要求等,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对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通知制定机关改正、责令自行废止,或者直接予以撤销。

3、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对以下内容予以登记: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发布文号以及备案报告的文号;规范性文件批准方式和签发人姓名;规范性文件的批准、公布和生效日期;规范性文件的公布形式;寄发备案材料的日期、份数以及邮件编号;经办人签名。

4、受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对以下内容予以登记: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发布文号以及备案报告的文号;制定机关的名称;规范性文件的批准、公布和生效日期;规范性文件的公布形式;收到备案材料的日期、份数以及邮件编号;相关业务机构和部门的意见;审查结论等。

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研究处理。

九、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公布、审查、备案所需经费应予以保障。

十、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等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本条例所称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指除已被诊断为伴性遗传性疾病需要外所进行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省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制定有关胎儿性别鉴定的超声、染色体和其他检测技术,以及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

第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业务,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由前款规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或者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出具证明。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检测报告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第五条 除教学、科研机构因教学、科研需要外,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诊疗科目设有医学超声项目;

(三)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超声诊断人员持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超声医学上岗资格证书,超声诊断人员还应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避孕节育超声检查需要购买超声诊断仪的,按照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将超声诊断仪的类型、数量、使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志。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第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终止妊娠手术业务,分别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未获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终止妊娠手术。

第八条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不得人工终止妊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

(二)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三)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四)离异、丧偶等需要终止妊娠的。有前款第(一)、(二)、(三)项情形之一的,应当提供具有开展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结果;有第(四)项情形的,应当提供离婚证明、配偶死亡证明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手术前查验、登记,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四十八小时内向其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的,应当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已婚的,还应当提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婚育证明。

第十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 开展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接生登记制度,每月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接生登记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禁止谎报、瞒报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监护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立即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必要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所在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予以核查,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十二条 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终止妊娠药品目录由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

第十三条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和个人。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时,应当核查购药者的资格证明,并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第十四条 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应当有真实完整的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记录。

第十五条 鼓励公民举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非法销售或者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者应当予以保密。对举报内容属实的,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第三款、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使用超声诊断仪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器械,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或者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及时报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对新生儿死亡证据无法查实的,一年内不批准生育。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妊娠妇女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或者选择性别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生育服务证;对持有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三至五年内不批准生育;对持有再生育服务证的,不批准再生育申请,并责成当事人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使用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精选5篇)

    关于印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各市监察局、财政局、人口计生委: 为保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全面推行和......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我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自2005年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口计生委严格按照《安徽省农村部分计划生......

    河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方案

    河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 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 (二○○五年六月六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5篇

    关于印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各市监察局、财政局、人口计生委: 为保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全面推行和......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一、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 (一)凡年满60周岁,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居民......

    四川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四川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确认条件的解释及认定程序一、基本条件 奖励扶助对象应是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的已婚农民,包括丧偶或离异尚无配偶的人。 (一)本......

    2018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公告

    2018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 家庭奖励扶助公告 2018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申请工作已启动,请向妇女计生办公室申请,截止时间2018年2月20日止,过期不报,责任自负。 享受对象......

    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部分计划家庭奖励扶助工作总结

    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部分计划家庭奖励扶助工作总结我县根据※号《关于做好扩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准备工作》的文件要求,自市人口计生委2005年元月11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