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农业部

人事部

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农业事业单位是指由各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乡镇企业、饲料、农垦、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国有资产、依照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长期以来,农业事业单位立足“三农”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任务不清,条件保障不足等问题逐步显现;单位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置不科学,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事业单位职能作用的发挥。为进一步激发农业事业单位的自身活力,建立起以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定酬、契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暂行规定》精神,结合农业事业单位的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充分挖掘内部人才潜能,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吸引各方面人才投身农业事业,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农业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需要,科学确定事业单位的类别。根据单位职能定位和岗位结构特点,综合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规格、规模、隶属关系以及社会影响力,合理确定各类岗位内部的等级结构比例。

(二)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岗位设置要与单位的机构编制规模相协调,与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与单位的职责任务相符合。要在对单位职责任务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形成合理的能级结构,避免岗位间的职能交叉,增强岗位间的协调性,提高单位整体功能和效率。

(三)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农业、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行业指导意见,在各自的管理权限内分工负责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总量调控、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四)坚持与农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岗位设置要围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总体要求,突出行业特点,注重优势产业,体现地域特征。要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农业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三、实施范围

(一)财政补助的农业事业单位以及承担公益职能的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按照本指导意见实行岗位管理。

(二)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农业社会团体,参照本指导意见,实行岗位管理。

(三)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费自理农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特点,实行岗位管理。

(四)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五)农业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及机关直属服务性机构,适用相关行业的指导意见。

四、岗位类别

(一)农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二)主要履行法律法规授权或农业行政部门委托职能,承担执法、监督、农业和农村事务管理任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其岗位设置应以管理岗位为主。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种子管理机构、省级以上农业推广机构等。

(三)主要以农业专业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其岗位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检验检测和鉴定测试机构等。

(四)主要提供农业技能型服务,开展试验、示范性生产等活动的农业事业单位,其岗位设置应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如良种繁育机构等。

(五)以管理岗位为主的农业事业单位,其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单位岗位总量的10%。

(六)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的农业事业单位,其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应控制在10%以内。

(七)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的农业事业单位,其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5%。

(八)对职能比较复杂的农业事业单位单位,可根据其主体职能和发展趋势,选择其中一种岗位结构比例,并作适当调整。

五、岗位等级和比例

(一)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确定;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数量按照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并可按不超过其30%的比例确定相 应等级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

(二)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职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全国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大体为1:3:6。其中:中央级的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为4:4:2;省级为3.5:3.5:3;地(市)级为2.5:4:3.5;县乡级一般应为1:4:5。对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单位,高级岗位比例可适当扩大,但最大不能超过现有比例的5%,且须相应减少中级或初级岗位。

省级以上农业事业单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5%,正高级岗位等级可设至专业技术二级。地市及以下农业事业单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正高级岗位等级可设至专业技术四级,特殊情况可设至专业技术三级。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的设置,必须报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结构比例采取条件控制的办法。

(三)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岗位。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15%左右。

六、岗位名称

(一)管理岗位名称按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同等级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名称参照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

(二)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

1、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名称:一级、二级、三级研究员(推广研究员),分别对应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

2、专业技术副高级岗位名称:一级、二级、三级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分别对应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

3、专业技术中级岗位名称:一级、二级、三级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工程师,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

4、专业技术初级岗位名称:一级、二级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助理工程师,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技术员对应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

5、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名称按照相关行业的规定执行。

(三)工勤技能岗位名称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分别对应工勤技能一至六级岗位。

七、岗位基本条件

农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要求的基本条件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岗位所需的专业和技能条件、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等。除上述基本条件外,各类岗位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一)管理岗位

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三级、五级具有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需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四级、六级具有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需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需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三级、四级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需在下一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

五级、六级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需在下一级职员岗位上工作四年以上。

(二)专业技术岗位

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实行职业资格准入的专业技术岗位,应具有相应的准入资格。

正高级岗位: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提出本地区或本专业的重大技术路线,指导本地区或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知识传 授和专门人才培养能力。

副高级岗位:具有系统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本地区或本专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指导或主持实施;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能熟练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培养、指导和带动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

中级岗位: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能主持本专业技术工作;能结合实际制定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计划、规划,能发现本专业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能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较好地开展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能对初级岗位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初级岗位:能向群众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一般的技术指导钱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能因地制宜的实施本专业的技术路线、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岗位,聘用条件还应体现任职年限、工作业绩、技术水平等差别。其中任职年限条件为:

专业技术十二级、十一级岗位,需在下一级技术岗位上工作 两年以上。

专业技术九级、八级岗位,需在下一级技术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专业技术六级、五级岗位,需在下一级技术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专业技术三级、二级岗位,需在下一级技术岗位上工作四年以上。

其他条件由省级农业行政王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单位分别设定。

(三)工勤技能岗位

具有相应的技能资格。

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需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职务考评。

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需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

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八、岗位设置方案制定与报批

(一)各级农业事业单位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其中,县乡级农业事业单位的设置方案,按隶属关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二)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单位人员结构特点,可设置一定 比例的流动岗位,用于引进单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调剂岗位余缺。流动岗位主要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流动岗位不超过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0%,不具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不超过相应岗位数的5%。

(三)地(市)级以上农业事业单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应设置在主要业务技术领域。县乡农业事业单位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应根据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置

(四)省级以上农业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较少的,如确有需求,可就高设置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并报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较多的,为阶段性改善人员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也可临时将部分高层级专业技术岗位配置为低层级专业技术岗位,但不得随意突破专业技术岗位总量。

(五)对既需要管理才能又需要专业技术的岗位,可设置为复合型岗位,但须明确岗位职责任务、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

(六)农业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由农业部核准。

省(区、市)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按隶属关系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同级人事厅(局)备案。

地(市)级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按隶属关系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人事局备案。

县乡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按隶属关系经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地(市)级人事局备案。

九、岗位聘用

(一)已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普遍签订聘用合同的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事业单位岗位|殳置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和本指导意见,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的岗位等级,重新签订聘用合同。

(二)未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的农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和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评聘分开、按岗聘用的原则,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三)农业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准比例结构的,应在3—5年内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比例结构。尚未达到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不得突击聘用人员。

(四)农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对因特殊情况,确需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的,须按管理权限报批。

(五)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须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确认。

十、有关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农业事业单位类型多、范围宽、情况复杂、职能差异大,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工作,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及时研究解决岗位设置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岗位设置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二)要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农业事业单位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在制定方案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在组织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时,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各级人事行政部门也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

(三)要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业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级农业、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都要深入研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既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又适当考虑对特殊人才的倾斜;既要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又要适当体现对过去做出贡献人员的肯定。要切实做好落聘、低聘、转岗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合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落聘人员进行集中管理,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提高其业务技能,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要做好与各项改革的衔接工作。目前,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有关综合改革正在进行,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也即将启动。这些改革涉及到农业事业单位的机构、职能、人员、编制、财力保障等问题,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密切相关。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岗位设置工作与上述各项改革紧密衔接起来,要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协调推进。

二○○六年八月九日

第二篇:黑龙江省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根据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97号)和《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黑人发[2008]111号),为做好我省农业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结合我省农业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从事公益性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我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包括种植业、渔业、农业机械、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种子管理、农机监理等主管部门)举办,或者利用国有资产按照规定程序设立并列入事业编制,其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及经费自理的农业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农业社会团体,参照执行。3.上述范围农业事业单位(包括参照执行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实行岗位设置管理。

农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岗位设置,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农业事业单位和农业

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及已转制为企业的农业单位,不适用本意见。

5.农业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适用相关行业的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

6.农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7.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农业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8.专业技术岗位是指承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农业专业技术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9.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农业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10.农业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11.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12.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本单位提出申请,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履行法律法规授权或农业行政部门委托职能,承担执法监督、农业和农村事务管理任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管理岗位为主。其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

(2)主要以专业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其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规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不低于80%。

农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主体业务确定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3)主要提供农业技能型服务,开展试验、示范性生产等活动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其工勤 3

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管理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5%。

三、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3.根据我省农业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岗位分为七个等级,即四至十级职员岗位。现行的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四至十级职员岗位。

14.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5.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的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6.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农业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指导意见确定。

17.专业技术主系列区分正副高的,原则上可设至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不区分正副高的,原则上可暂设至专业技术五级岗位。

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省人保厅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18.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

19.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其中:省属农业事业单位总体控制目标原则上不超过3:4:3;市(地)属农业事业单位总体控制目标原则上不超过2:4:4;县(市、区)属农业事业单位总体控制目标原则上不超过1:3:6;乡(镇、街道办事处)属农业事业单位总体控制目标原则上不超过0.5:3:6.5。

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具有战线指导职能的单位,高级岗位比例可适当提高。

20.农业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21.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一至五级,依次分别对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2.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三级岗位,分别按照不超过工勤技能岗位总数的1%、6%、25%设置;四级、五级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不受结构比例限制。

承担农业检验、检测、农业田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农业新技术推广任务、高技能人才密集且一般性劳务工作已经实行后勤社会化服务和管理的事业单位,技术工一、二、三级岗位的比例可适当高于其他事业单位。

23.鼓励农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的覆盖面。凡是已经实行或者有条件可以实行社会化服务和管理的一般性劳务工作,可以不再设置相应的技术工或普通工岗位。

(四)特设岗位设置

24.特设岗位是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特点和事业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农业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完成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5.农业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岗位核准权限报市(地)以上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核准。

26.农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1)承担国家或我省重大研究、推广项目、课题或处理突发农业灾害,本单位现有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

(2)引进的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以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本单位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的;

(3)其他确需设置的。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7.农业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一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我省评定的享受研究员级待遇人员可享受同等待遇);副高级岗位名称为高级农艺师(高级农机工程师、高级水产工程师、高级农村能源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下同)一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二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

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农艺师(农机工程师、水产工程师、农村能源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下同)一级岗位、农艺师二级岗位、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农艺师(助理农机工程师、助理水产工程师、助理农村能源工程师、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下同)一级岗位、助理农艺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农业技术员(技术员、经济员、会计员,下同)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8.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9.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其人员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0.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辅系列岗位的等级设置应低于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五、岗位聘用条件

(一)各类岗位聘用的基本任职条件

31.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聘用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二)管理岗位聘用基本条件

32.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及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33.农业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聘用的基本任职条件为:(1)五级管理岗位,须在六级管理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2)六级管理岗位,须在七级管理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管理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4.各市(地)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上述聘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本单位职员聘用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

35.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国家和我省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6.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7.下列人员可直接聘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不占本单位岗位数额。

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以上的项目主持人;国家或省科技功勋奖获得者;在农业领域做出系

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享有盛誉,业内公认的一流顶级专业人才。

38.下列人员经过评选,可聘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占本单位岗位数额。评选聘任条件为:

(1)“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省优秀专家;获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

(2)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技术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员会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省长特别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农业行业国家级大奖获得者。

满足上述各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10年(可与我省评定的享受研究员级待遇时间合并计算,下同)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规定程序推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审查、评选后,聘任到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1)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省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造出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

(2)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创

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杰出人才;

(3)其他方面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业绩卓著,业内公认,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顶级人才。

39.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岗位评选、聘用条件(1)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满10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

1)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一项,或三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两项以上;

2)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一项,或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两项以上;

3)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两项以上,专利内容应与工作岗位相关。

(2)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符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评选聘用条件;

2)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持人一项或主要完成人两项以上;

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4)农业部跨(新)世纪人才; 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满足上述各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规定程序推荐,省直主管部门或市(地)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组织审查、评选后,聘任到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40.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岗位聘任条件

现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或我省评定的享受研究员级待遇人员

41.专业技术五~十二级岗位任职年限条件

聘任专业技术五级岗位须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以上;

聘任专业技术六级岗位须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以上;

聘任专业技术七级岗位须为现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聘任专业技术八级岗位须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 聘任专业技术九级岗位须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 聘任专业技术十级岗位须为现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聘任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须任助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以上;

聘任专业技术十二级岗位须为现任助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42.各市(地)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各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国家、省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聘用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本部门以及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的具体条件。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43.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程序和审核

44.农业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报主管部门审核、市(地)以上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组织实施。

45.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申请变更:

(1)农业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6.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7.农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按照岗位条件,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

48.对单位小、人员少、较分散,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49.根据农业行业人才的特点,对农业事业单位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需要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予破格聘用。

50.农业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

51.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农业事业单位,应按照《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人员确定相应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的有关内容。

52.各级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3.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上同时聘用。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审核,按照管理权限由市(地)以上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核准。

54.农业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规定或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5.岗位设置管理是农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农业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业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切实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56.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好所属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各级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区农业事业单位的特点,认真贯彻执行《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

57.各地、各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责任。对不按《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农业事业单位,政府人保(事)行政部门、农业主管部门

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8.本指导意见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的指导意见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结合农业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乡镇企业、饲料、农垦、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举办,或者利用国有资产按照规定程序设立、从事公益性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农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范围。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农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农业社会团体,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各类企业所属的农业事业单位和农业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及已转制为企业的农业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5.农业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适用相关行业的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

6.农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7.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农业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8.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农业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事业发展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9.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王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农业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鼓励农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10.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11.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履行法律法规授权或农业行政部门委托职能,承担执法监督、农业和农村事务管理任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管理岗位为主。其管理岗

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

(2)主要以专业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其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规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不低于80%。

农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主体业务确定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3)主要提供农业技能型服务,开展试验、示范性生产等活动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其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管理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5%。

三、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2.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3.农业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4.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农业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5.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农业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指导意见确定。

16.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的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7.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要求,按照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农业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农业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对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单位,高级岗位比例可适当提高。

农业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县级及以下人员少、较分散的基层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办法。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

15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规定研究制定。

18.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农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9.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0.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1.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工勤技能一至五级岗位。

22.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3.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土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要严格控制。

(四)特设岗位设置

24.特设岗位是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特点和事业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农业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完成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5.农业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6.农业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一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岗位名称为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二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农艺师二级岗位、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助理农艺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7.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28.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9.农业事业单位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五、岗位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30.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31.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2.农业事业单位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4.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农业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5.农业事业单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条件。

37.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8.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9.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40.农业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组织实施。

41.农业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农业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同级人事厅(局)核准后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3.地(市、州)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地(市、州)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州)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4.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5.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1条、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农业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46.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7.农业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8.农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原则及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农业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范围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9.县级及以下人员少、机构分散,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基层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50.根据农业行业人才的特点,对农业事业单位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需要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予破格聘用。

51.农业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

52.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农业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相应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的有关内容。

53.各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4.农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55.农业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岗位设置管理是农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农业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业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切实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57.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好所属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各级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区农业事业单位的特点,认真贯彻执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

58.各地区、各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责任。对不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农业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9.本指导意见由人事部、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卫生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精神,结合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人事部 卫生部

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做好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结合卫生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卫生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3.使用事业编制的卫生行业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卫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卫生事业单位和卫生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卫生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卫生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6.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7.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卫生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卫生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卫生行业特点,专业技术岗位分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和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8.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卫生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卫生行业特殊工种、通用工种和普通工种设置。

9.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lO.卫生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0%。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中医、药、护、技各职种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鼓励卫生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三、岗位等级设置(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1.全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为三级职员岗位,共8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2.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3.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卫生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4.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士级岗位。

15.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三级医院、省级及以上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等卫生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当高于二级医院、地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机构;二级医院、地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当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医学教学、科研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可适当提高。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对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基层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研究制定。

1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总结卫生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7.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卫生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8.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9.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0.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技术工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21.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2.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卫生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四)特设岗位设置 23.卫生事业单位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卫生事业单位职能,以及因业务发展急需聘用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4.卫生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5.卫生事业单位中,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特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卫 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医(药、护、技)师岗位和医(药、护、技)士岗位,分 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原则上沿用现专业技术名称。

27.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岗位任职基本条件(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8.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3)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9.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0.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卫生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2.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3.卫生事业单位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卫生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岗位的知识、技能、责任、风险等因素,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条件。

35.卫生事业单位中,卫生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综合考虑各岗位的知识、技能、责任、风险等因素综合确定。36.卫生事业单位中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条件,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和其相应的行业指导意见执行。(四)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 37.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38.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9.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40.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41.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组织实施。

42.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3.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4.地(市)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5.县(县级市、区)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6.卫生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第45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卫生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7.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8.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9.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卫生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50.对设置的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卫生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51.根据卫生人才的特点,对确属技术拔尖、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特殊人才,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2.卫生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53.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的相应内容。54.各级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卫生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5.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56.卫生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 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7.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及时研究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卫生事业单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58.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级卫生事业单位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细致地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59.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原则,走群众路线,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对未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卫生事业单位,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60.本指导意见由人事部、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江苏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9〕

170号)

发布时间:2010-1-6

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苏人通〔2009〕170号

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卫生局,省各有关厅局,各省直属卫生事业单位:

为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及聘用制度,确保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7号)、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3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8〕23号)精神,结合我省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应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卫生部门业务主管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卫生事业单位,各类企业所属的卫生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卫生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见附表1)。其中医疗机构卫生技术岗位又分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和医院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经批准可设置培训流动岗位。

6、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7、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能力要求或岗位准入条件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卫生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卫生事业与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的需要。

根据卫生行业特点,专业技术岗位分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和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8、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卫生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卫生行业特殊工种、通用工种和普通工种设置。

9、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卫生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中医、药、护、技各专业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鼓励卫生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10、培训流动岗位,是为承担国家和省级住院(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流动基地项目的单位专设,仅用于接收经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招收进入基地培训的人员。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1、全省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四到十级共7个等级,最高等级为四级职员岗位。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的职员数量,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2、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四到十级职员岗位。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士级岗位。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对应关系见附表2。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4、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技术工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5、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6、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岗位总量及岗位结构比例

17、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岗位结构比例及最高等级控制。由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分类管理。对经费来源为全额拨款,以及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卫生厅下发的《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号)核编的卫生事业单位,严格按核定编制及岗位结构比例设岗;对经费来源为差额拨款的医疗机构,可结合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事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等因素,按实际开放床位、病床使用率和门诊病人数等综合测算,确定岗位总量(见附表3)。

18、专业技术岗位占单位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中医、药、护、技各专业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管理和工勤技能岗位分别不超过单位岗位总量的1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专业岗位,除由二级医疗机构转型的外,原则上只设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乡镇卫生院以设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其中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不低于卫生专业总岗位的70%;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以医院和仍兼挂医院名称对外服务的机构,不设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培训流动岗位,按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招收进入流动基地培训的人数核定,不计入单位岗位总数和结构比例,培训结束后及时核销。

(一)管理岗位结构比例

19、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20、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各等级职员数量的设置,不得突破编制和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

(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21、各级各类卫生事业单位高、中级岗位结构控制比例不得超过本指导意见提出的控制标准(见附表4)。有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可以适当提高该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的高级岗位比例,按管理权限报卫生、人事行政部门审批。

22、高级岗位中,正副高比例原则上控制在4:6。各级各类卫生事业单位高、中、初级岗位内部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内部结构比例标准。一级岗位不占单位高级岗位总额,符合省规定的二级岗位设置条件的,要按程序审批。

(三)工勤岗位结构比例

23、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4、工勤技能岗位中,一、二、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5%以内,其中一、二级岗位的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

一、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五、岗位任职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5、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职员岗位)其他基本条件

26、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的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1)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三)专业技术岗位其他基本条件

27、专业技术岗位其他基本条件,按照现行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有关规定执行。

见习期满或执行初期工资结束时,仍未取得相应的执业或技术资格的人员,只能继续从事见习(初期)岗位工作,不能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

对连续两次未能取得相应执业或技术资格,不能正式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应按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关于深化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苏人通〔2001〕66号)文件精神,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

28、卫生事业单位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心电、脑电、超声、内窥镜及功能检查等临床诊断岗位,以及高压氧、放射介入等治疗岗位,均需聘用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其他辅助技术或从事辅助技术岗位的护理人员聘用,限定在中级岗位及其以下。

在管理岗位上兼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占所聘科室专业技术岗位,但应占单位专业技术总岗位及比例,并不得突破管理岗位设岗控制比例。

社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的临床(不含中医、诊断)岗位人员、乡镇卫生院取得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均应注册全科医师岗位,对未进行相应岗位注册的执业人员,不能兑现岗位工资待遇。

29、各地、各单位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岗位任职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各岗位对任务、责任、风险、重要性、工作量、影响力的要求,以及对专业知识、学历程度、业务水平、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能力和指导下级专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专业技术岗位不同等级的具体条件和聘用年限。

(四)工勤技能岗位其他基本条件

30、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五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工人等级岗位的考评。

31、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五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

32、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程序及审核权限

33、卫生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卫生事业单位在对单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梳理的基础上,科学地编制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各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

(2)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卫生事业单位将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职能分工和人事隶属关系分别报设区的市级以上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3)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卫生事业单位按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编制岗位说明书。

(4)广泛征询意见。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应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经单位或主管部门设立的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讨论,由单位负责人集体研究通过。

(5)组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按照通过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34、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卫生事业单位因编制增减或因事业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设置的,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核准。卫生事业单位合并、分立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重新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并申报核准。

七、岗位聘用

35、卫生事业单位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36、卫生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我省规定的基本条件。

应按规定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初级资格考试未考试、及未通过考试经当地卫生人事部门降分或评审取得资格的人员,不得聘任相应的岗位等级、核定和兑现岗位绩效工资。

37、按照卫生人才的特点,对确属技术拔尖、绩效优异、贡献突出、业内公认且符合破格聘用条件的特殊人才,经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价认定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38、尚未实行聘用制度事业单位,应抓紧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岗位,并变更合同中相应的内容。

39、各级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卫生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和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任职务。

40、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41、卫生事业单位中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聘用,按其相应行业的岗位管理要求执行。

八、专业技术一级岗位

42、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任职条件、审批程序按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执行。

九、卫生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43、卫生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属省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原则上在省属事业单位中设置,具体条件由省卫生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另行制订。设区的市、县(市、区)属卫生事业单位中确需设置二级岗位的,须按规定程序报卫生厅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

拟聘卫生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选,经各市卫生、人事行政部门或省直属单位推荐,报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后聘用。

十、组织实施

44、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及时研究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卫生事业单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5、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卫生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细致地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46、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原则,走群众路线,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对在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违反本指导意见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未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有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卫生事业单位,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相关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47、本指导意见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 卫 生 厅

下载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部人事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各副省级市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根据《事......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问答(人事部)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问答(人事部).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 (南人字[2003]9号)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 各县区人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委、办、局,市属各事业单位: 为了规范事业单......

    关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最终五篇)

    关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五篇范文)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人部发[2007]101号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人事部公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人事部公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国人部发[2006]70号 中国人事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试行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洛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按照《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广德县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县办[2010]3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广德县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