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时间:2019-05-13 18: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第一篇: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这场伟大变革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我国亿万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主人翁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工会的发展和工会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动力,工会组织不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其自身也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发展中不断壮大,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条件下的工会向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会的转变,中国工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进一步焕发。

一、适应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工会事业始终与党的事业和党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30年来,中国工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继承优良传统,致力改革创新,在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开放,全力以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坚持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会发展道路。工会组织的性质更加明确,职能更加鲜明,思路更加清晰,体系更加完整,地位更加重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过程中,工会工作在领域、对象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工作领域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工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延伸,从城镇向农村发展,从各种经济组织向社会组织推进,从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扩展。从工作对象来看,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主要以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为主,发展到既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又包括乡镇企业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新兴产业职工和农民工,由过去的主要以产业工人为主,发展到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经营管理者、国家公务员等在内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从组织体制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企业集团大量出现;乡镇经济迅速发展,一些街道、社区集中了大量职工,有的农业村成为工业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不断出现,对创新工会组织体制、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提出了新要求。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混合所有制大量出现,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更多地放到非公有制经济上。从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工会调整其职能和工作思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0年来,中国工会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7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基本方针,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教育吸引广大职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参加企业管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努力提高劳动效率,并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邓小平同志在工会九大致词中鲜明提出,工会必须教育动员职工为“四化”作贡献,要为工人说话办事,为工人的民主权利而奋斗。1983年工会十大明确了“关心全局,投入中心,发扬特色”的指导思想,要求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把推动改革、发展生产力和维护职工利益统一起来,把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作为工会工作的着力点。198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一大通过了《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提出了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新时期工会的社会职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改革全局,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实现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团结教育广大职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工作方针。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为工会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199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二大,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九条基本经验,强调要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充分发挥民主渠道和社会调节作用。1994年12月召开的全总十二届二次执委会议,抓住贯彻实施《劳动法》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新时期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强调要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通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工会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和统一;推进国企改革,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和再就业工程,协助党和政府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行“抓大放小”、主辅分离,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下岗职工数量剧增,一些工会基层组织被撤并,大量工会会员流失,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任务艰巨。面对这些情况,1999年12月召开的全总十三届二次执委会议,强调要更好地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提出了实现工会工作“五突破一加强”的基本要求。2000年12月召开的全总十三届三次执委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工作目标,即要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2002年1月召开的全总十三届四次执委会议,进一步提出一手抓调整劳动关系机制建设,一手抓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办实事。这一时期,全总提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主要手段,各级工会加大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力度,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深刻总结了中国工会80年的历史经验,归纳提炼了反映工会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八条主要经验,明确了要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思路。工会十四大以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工会运动发展变化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工会立足工会历史方位的变化,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探索和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确立“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明确“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工会广泛开展 “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创建“工人先锋号”、“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参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涉及职工和工会的法律法规制定,初步形成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夯实了维权工作的法律基础,推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普遍建立和工会与同级政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完善,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基层协调劳动关系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08年6月,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09.1万份,覆盖单位183.35万个,覆盖职工数达到1.43亿人。健全困难职工帮扶体系,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中全国各级工会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61.7亿元,走访慰问了64.3万家(次)困难企业和3191.8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实现了对困难职工走访慰问全覆盖。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全国所有地级市和92%的县(市)建立了帮扶中心,5年中共计筹集帮扶资金42亿元,帮扶职工2090万人次,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大量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工会帮扶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成效更加显著,社会影响更加扩大,成为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窗口。

改革开放30年来工会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组织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起来,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工会组织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劳动人口的比重大大提高,职工队伍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只有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起来,才能保持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才能切实维护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职工的具体利益。30年来,中国工会积极适应职工队伍的深刻变化,大力推进工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在应对挑战中发展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职工队伍发展壮大的新情况,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迅速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职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246619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城镇化率提高到44.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亿人,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4.55亿人,比1978年增加3.4亿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9.2%。根据全总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职工总数从1978年的944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7亿多人。职工队伍的迅速发展壮大,对工会组建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经过30年各级工会的不懈努力,工会基层组织、会员数量、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有了很大提高。

1978年中国工会九大前后,工会组织从十年**中开始恢复重建,九大召开时全国工会会员有5000多万,职工入会率约50%。从1978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工会组织随着我国职工队伍特别是国有单位职工队伍的壮大而持续稳定发展。到1992年,全国基层工会组织数增加到58.9万个,工会会员持续增加到1.03亿人,职工入会率达69.8%。

1992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国有企业大规模重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影响,工会组织受到严重冲击。到1999年,全国工会基层组织数由58.9万下降到50.9万个,工会会员数从1.03亿人减少到0.87亿人。为了应对挑战,全总于1998年提出“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要求,在加强国有改制企业工会重建和整顿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建企业工会组建。经过各级工会的艰苦努力,到2002年底,全国基层工会数从1999年底的50.9万个增加到93.1万个,覆盖法人单位171.3万个,全国工会会员数从0.87亿人增加到1.34亿人。

2003年10月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的5年,工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工会组建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2004年12月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并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各级工会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工会组建工作,推动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9月,全国基层工会数增加到172.5万个,覆盖法人单位368.2万个,全国工会会员增加到2.12亿人,比1978年翻了两番,职工入会率明显提高,2008年达到73.7%,比1981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华全国总工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

(二)适应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情况,实现了工会组建领域由国有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拓展。

改革开放初期,工会工作的领域完全集中在公有制经济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1981年,全国6844万工会会员中,国有经济单位的会员5802.7万,占84.3%;全国41.1万个基层工会组织中,国有经济单位有34.6万个,占84.2%。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国有企业数量大大减少,职工队伍数量急剧下降。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职工队伍迅速扩大。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200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内实有经济主体户数3292.84万户,从业人员12236.5万人。

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职工队伍迅速向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新情况,各级工会一方面高度重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工会组织重建、整顿和加强;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抓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08年9月,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发展到104.6万个,工会会员达到1.15亿人,分别是国有企业工会组织数和会员数的11.8倍和3.7倍,是1997年的33.3倍和15.6倍,实现了工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向非公有制企业的转移。

(三)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和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变化,实现了工会组建对象从体制内职工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覆盖。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从最早的乡镇企业发展到目前覆盖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乃至机关、事业单位,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亿人左右,其中属于“职工”范畴的约1.3亿人,已经占据我国职工队伍的半壁江山。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工队伍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高度重视,各级工会大力加强农民工工作。工会十四大明确指出: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工会要把他们广泛组织起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维护农民工参加和组织工会权利的职责,把吸收农民工入会作为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各级工会在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组建模式、组建方式和会员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最广泛地组织和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到2008年,全国2.12亿工会会员中,农民工会员已经达到7216万人。

(四)适应外资企业大量增加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新要求,实现了在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组建工会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总开始在“三资”企业组建工会。到1999年,全国外资企业工会5906家,工会会员129.3万人。从2000年起,全总开展外商投资企业三年集中建会活动,到2002年全国外资企业工会达11633家,工会会员274.5万人,职工入会率58.1%。工会十四大之后,全总以推动沃尔玛在华企业建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3月,全总召开了全国工会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座谈会。2006年7月29日,沃尔玛晋江店工会率先宣告成立,取得了重大突破。2007年以来,各级工会实施推进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集中建会行动,坚持把职工作为建会的主体,加大宣传职工、组织职工的力度,带动了戴尔、柯达、麦当劳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建立工会组织,扩大了中国工会在国际工运舞台上的影响,彰显了中国工会的强大力量。

(五)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地方“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健全和工会组织网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延伸。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区域经济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乡镇延伸,在许多乡镇和工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和职工。对此,全总及时提出了工会组织领导体制要向下延伸的要求,各地工会积极探索和完善以乡镇(街道)工会为龙头,村(社区)、各类经济区工会为中间层,企业工会为基础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一些地方还开展了建立乡镇(街道)总工会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国41040个乡镇(街道),已建立工会组织的达40150个,占97.8%,2010多家乡镇(街道)建立了总工会,乡镇(街道)工会的组织形式、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瓶颈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80%的村、社区建立了工会组织,乡镇(街道)工会—村(居)工会—企业工会的“小三级”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工会组织从城市向乡镇、社区和农村的延伸和拓展,有效地提高了工会工作的覆盖面。

三、坚持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和工作创新,推动了工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会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对象更加复杂,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工会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工会在理论、体制和工作等方面进行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工会立足国情会情,坚持自身特色,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理论创新带动体制和工作创新,推动了工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工会理论创新取得新成果。

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30年来,各级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新概括,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工会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工会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把工会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服从服务于全局。在推动贯彻党的依靠工人阶级方针问题上,提出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是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途径,保证他们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要在政治保证、制度落实、素质提高、权益维护等方面充分体现。在如何正确看待工人阶级队伍自身发展变化这一理论问题上,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在内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工会的职能问题上,强调要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的维护是两个维护的统一,即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既要维护职工具体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职工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上来。

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各级工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理论探索,强化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

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工会组织的统一,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会对外交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为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确定了重点、明确了要求。确立了工会维权观。强调中国工会必须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做到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相统一的维权原则,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的社会化维权格局,从而破解了新形势下工会“维护什么、怎样维护”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目标。强调要正确认识我国劳动关系非对抗性的特点,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推动劳动关系双方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建立和发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提出了“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要求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实现职工利益的前提,把维护职工权益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把企业工会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团结职工群众”相统一的职工之家。

(二)工会体制创新取得新成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用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非公有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率偏低、维权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规范、活动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逐渐突出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工会延伸组织网络,健全五级工会组织体系,探索和实行代表制与联合制,实行上级工会代表并服务下级或基层工会,组建区域性行业工会或地方工会联合会,有效增强了私营企业工会的活力。面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各级工会在组建工作上积极探索,改变单纯做经营者工作的方式,启发职工自觉主动入会,创新了楼宇工会、项目工会、市场工会、社区工会、网格化管理、劳务输出地入会、劳动力市场入会等形式,方便职工入会。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面对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县级工会无力直接指导众多基层工会工作的新情况,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工会,完善乡镇(街道)工会—村(社区)工会—基层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体系。面对基层工会干部不足、兼职多、活力不足等问题,创新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工会组织员、协理员队伍,向社会招聘工会组织员、指导员、协理员及工会志愿者,目前全国有23123名工会工作者活跃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第一线。面对部分工会干部在开展维权工作时有后顾之忧的实际,建立健全工会干部保护机制,实行会务公开,强化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向非公企业选派工会主席候选人,基层工会主席直接选举,推进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等,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三)工会工作创新取得新成绩。

工会工作创新是工会理论、体制创新的具体化。职工的就业方式、权益实现以及生活方式、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对工会改进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对工会更好地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提出了新课题。

30年来,各级工会按照工会组织群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把职工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密切联系职工,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依靠职工办工会,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机关化、行政化倾向,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到基层,放到为职工服务上来,在工作创新上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取得了突出成效。在组织动员职工方面,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在服务职工方面,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送温暖活动、“金秋助学”和建设职工书屋等,发展了工会工作品牌。在扩大工会工作影响方面,重视工会宣传策划工作,积极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工会影响。在激发工会基层组织活力方面,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双爱双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等活动,努力激发基层活力,活跃基层工作,基层工会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规范基层工会方面,制定和实施《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坚持工会组建与作用发挥并重,边组建、边规范、边发挥作用,加强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及时整顿和理顺那些组建不规范、会员流失严重、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是有名无实的“空壳”工会,逐步推进工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实现了组建工会工作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在推进工会工作社会化方面,努力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把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作为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把工会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格局中。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党委、政府和广大职工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等环节,推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创造了社会化维权、双向维权、城际工会维权联动机制等新鲜经验,形成了社会化维权格局。

四、顺应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对外交往,实现了从封闭条件下的工会向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会的对外交往领域主要局限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工会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工会,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没有建立实质性的交流关系。中国工会九大以后,中国工会国际交往逐步恢复。30年来,中国工会主动适应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独立自主、广泛联系的方针,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发展同各国及国际工会组织的交流。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加强了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与印度、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工会交流密切,加深与埃及、南非、加纳等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协助培训干部、举办讨论会、给予物质援助等形式支持非洲国家加强工会建设。普遍建立与发展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关系,与日本工会的关系取得新发展,与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工会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工会关系加强,密切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工会的交流,恢复同苏联以及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工会的关系,积极参加和推动工会的多边国际活动,恢复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推进技术合作,增加同三大国际工会组织的接触,工会对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国际工运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工会遵循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继续发展同各国工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工会的友好关系,并提出建立国际工运新秩序的主张,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取得了新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形势下,中国工会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积极调整对外工作方针和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对外交往,广泛促进交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双边和多边活动,更好地树立了中国工会的国际形象,扩大了工会的国际影响。目前,中国工会已经与世界上155个国家的402个工会组织建立了交流交往关系,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工会国际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30年来,中国工会不断调整工会对外工作思路,加强对外交流交往与合作。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加强对话和接触,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理念,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树立起中国工会公正、民主、合作、进步的形象;坚持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广泛发展同各国工会的友好关系,增进与各国人民、各国工会和工人的友谊,共同推动国际工运的健康发展。

30年来,中国工会坚持工会外事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工会全局工作,为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工会整体工作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促进中国对外经贸、科技、文化、人员交流,同世界各国工会以及国际性、区域性工会组织广泛建立联系,不断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树立起中国工会开放务实、与时俱进的崭新形象。2007年中国工会出访团数、出访人数、接访团数、接访人数均比1978年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加强与港澳台工会和劳动界交流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劳动关系论坛,为维护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做未建交国工会的工作,向部分未建交国工会提供物资援助,取得积极成效。坚持以我为主,打造工会对外交往的有效平台,扩大对外交往,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会对外交往格局。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工会构建民主和谐的国际工会关系的主张。通过举办发展中国家工会领导人研讨班等方式,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工会的交流与合作。与大国工会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质性工会业务交流不断扩大,增进了西方工会人士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工会的了解,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30年来,中国工会坚持自己的特色,认真学习借鉴外国工会工作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涵。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各级工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学习和借鉴外国工会的有益经验,又不照搬照抄外国工会的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为了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各级工会认真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工会在制定和完善劳动立法、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和集体谈判机制、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和创新,对于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双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改善广大职工的劳动和工作条件、促进实现体面劳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拓创新的30年,是工会服务大局成绩显著、社会作用更加突出的30年,是工会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凝聚力逐步增强的30年,是工会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能力不断提升的30年,是中国工会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国际影响显著提高的30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会必将高举旗帜、坚定信心,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不断开拓奋进的文艺界

关于申请承办上海音乐学院贵州考级工作的申 请 报 告

上海音乐学院社教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省文联党组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切实抓住“出作品、出人才促繁荣”,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努力实施精品战略,聚精会神,真抓实干,使贵州文艺园地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在政治思想上,省文联党组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求,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作一件大事和长期的理论学习任务来抓,加强理论武装,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精神上来,自觉地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省委政令畅通,确保贵州文艺界社会政治稳定。

在文艺创作上,弘扬主旋律,力抓精品力作,抓住重点工作,争创一流业绩。近10年来,创作繁荣,成绩斐然。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讴歌人民群众创新业绩,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其品味、档次较高的伤口不断问世,获全国大奖作品增多。文学和民间文艺方面,省作协推出的吴恩泽的长篇小说《伤寒》、禄琴诗集《向阳光》、罗莲诗集《另一种禅》分别获中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省民协推出的民间艺术家洪福

远获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手工艺博览会”,洪福远的蜡染《脸谱系列》、黎洪秀的《难面具》获金奖,杨正坤等五人的作品获银奖;2000年组织节目参加中国广场民间歌舞“山花奖”获银奖;组队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鼓乐喧天庆‘七.一’”获中国文联颁发的表演金奖和组织奖。美术书法摄影方面,省美协粗心组织《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获全国奖提名作品2件,全国第十四、十五届书画展中,王建山的作品《皎月当空》,《璀璨的阳光》分别获铜奖和银奖;省书协精选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书画展入选取作品9件,书展征文一类论文1篇,参加“高野山中日少儿书赛”获奖5人;省摄影协会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获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3名,总分名列全国第5位;在全国第七届省少儿摄影大赛中,获银、铜奖各1名,我省获得最佳组织奖的最佳园丁奖;音乐舞蹈方面,省音协制作报送的歌曲“种下1999棵团圆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三年冠;省舞协组队选送9个节目参加“爱祖国,迎香港回归”全国省少儿舞蹈比赛,节目《好日子》、《心花》分别荣获全国民间舞蹈一等奖;戏曲杂方面,省剧协推荐三部作品话剧《黑山汉子》、戏曲《秦娘美的后代们》、话剧《蛮王的子孙》分别获文化部98“孔雀杯”民族题材戏剧金奖,银奖和铜奖;小戏《木楼古歌》获中国影视小戏小品比赛“曹禹戏剧文学奖”。省曲协组织相声作品参加全国曲协相声征文比赛获鼓励奖;省杂协组织理论作品参加‘99’中国杂技论文比赛获金菊奖和理论奖;影视剧方面,省电视协选送电视剧《邓小平在1950》参加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奖获“金鹰奖”,唐佩琳同志被评为“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刊物杂志,《山花》跻身全国名刊行业,《南

风》、《音乐时空》杂志逐步推向市场,发行量再增大,《山花》、《音乐时空》双双列为全国“双效”期刊;组织联络工作方面,省文联荣获97—98贵州省“五个一工种”组织奖;2000年在京举办贵州文化活动周和庆祝建国50周年活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配合中国文联于1998年4月在茅台酒厂成立了中国文联名家书画艺术家创作生活基地,为加大对外宣传贵州的力度,举办全国知名艺术家赴黔采风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万里采风贵州书画作品展”。组织完成中国文联交办的培养跨世纪少数民族少年文艺人才大型活动“朝霞工程”,我省受助学生287名,共发放代款109,500元。与省外文联交流合作活动频繁,东西部文联双向采风活动增多,配合广东省、市文联建立了雷山江苗寨“爱心图书管”。围绕西部大开发,组织近百名作家艺术家深入改革开放最前线,亲身体验西部大开发建设热潮,创作了一批反映经济建设的力作,其中反映公路建设的广播电视连续剧《那山刺梨花更红》获2001年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同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活动,今年9月在辽宁省举办的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音乐大赛,贵州代表队的谢崇庄演唱的《西部放歌》获民族级第一名,胡榕演唱的《红旗飘飘》获通俗组第一名,由朱礼敦作词、罗斌作曲的《回到苗山》获创作金奖,他们为贵州赢得了荣誉,为企业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队伍建设上,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艺干部队伍为目标,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干部年龄老化,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大人力资源的力度,实施人才建设战略。接收了7名大学生,引进了8名40岁左右的业务人员,干部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专业技术干部力量增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人,正高9人,副高13人,中级28人,初级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42%;中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4%。

贵州文艺界在解放思想中继往开来统一思想,加强改革步伐,紧扣时代的脉搏,按照“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的要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新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并以实际的行动和突出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为贵州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明天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综合上述分析,从人力、物力、政策等殊多方面申请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贵州的考级工作是有绝对的优势,敬请上海音乐学院院领导给予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851-5870107

联系人:李锦诚手机:***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3.12.2

第三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文明大国。在不久前,我们的国家刚刚举办了一届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全国都沸腾了起来。

改革开放使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人们靠打鱼为生。而如今的深圳,到处都林立着高楼大厦。深圳就好像中国的缩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进步着,发展着。

改革开放使人们用上了高科技。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听那破旧的收音机,家家都有了彩色电视,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如今的人们已经抛弃了BP机和当时人们最渴望拥有的大哥大,而换上了美观、轻巧、易携带的手机。人们做饭不再用烧柴禾的大铁锅了,都用上了高科技产品---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这在当时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改革开放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很少有人还在睡那又冷又硬的土炕了,人们都已经睡上了柔软舒适的席梦思床。人们不再住那阴暗狭窄的小屋子,都住进了高高的大楼房,就连村里的人也盖上了二层小楼。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衣食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前,人们的衣服上都有着好几个补丁,一年四季就几身衣服,鞋子也是破旧不堪,这些东西都是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才去换新的。现在,人们的衣服都是名牌,而且一年四季衣服多的是。如果还想在见到有补丁的衣服恐怕只有街上的乞丐才会有。以前,人们买食物还要用粮票,很少才会吃一次白面饼,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上一次肉。而现在,人们买食物不仅可以不受限制的想买多少就卖多少,而且肉也成为了人们每餐必备的食物,就连鸡、鸭、鱼等也成为了我们经常见到的食物。最后再说行,以前人们出去不是步行就是骑那种带大梁的只有大人才可以骑的自行车或开摩托车,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会买辆小汽车,让人非常羡慕。现在,小孩子们都骑上了自行车,大人们无论男女几乎都会开车,如今有辆车已经不会被别人羡慕了,因为几乎家家都有车。如今的这些全部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中国在不断的蒸蒸日上,人民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发达的国家。

第四篇: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思想汇报

大家的入党思想汇报写作有遇到问题可以参考下文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思想汇报参考;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今天,我阅读了关于我国对外开发的相关材料,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增长了知识。目前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飞跃发展。

在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480家在华投资。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方向逐步优化。境外投资合作呈跨越式发展,领域不断拓展。

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9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比1978年增长91.7%,30年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2009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6平方米和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4倍和2.9倍。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为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4;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2%。

当然我国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取得辉煌成果。200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710亿元,比1995年增长9.6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REader8.cn 目前,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的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教育事业成效卓著。经过30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实行“两基”攻坚,义务教育已基本上全面普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卫生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全面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走向普及,竞技体育发展迅速。

回首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辉煌巨大,积累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取得前所未有历史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

30年的光辉历史再次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也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展望未来,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身为当代大学生,我有信心,我们个祖国正青春,我们这在幸福的道路上奔跑。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党员思想汇报《各个阶级走上历史舞台》

第四季度入党思想汇报:学习科学发展观

第五篇:中国改革开放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01104班

姓名:徐健辉

学号:2011210119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08,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ss.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下载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科设计论文浅谈中国改革开放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年月日浅谈中国改革开放【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蔡达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

    思想汇报格式: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拓展(5篇)

    尊敬的党组织:今天,我阅读了关于我国对外开发的相关材料,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增长了知识。目前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飞跃......

    感恩中奋进

    感恩中奋进 奎光小学李坤 感恩,是平行传递的一颗爱心。感恩,不是你给了我我还给你的简单轮回,它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的火炬接力,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演讲稿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一3班的陈京京,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老人发表了一篇名为《实践是......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 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知识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