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指导和管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和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其他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参照本指引。
第三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四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法律规定开展反洗钱工作,依法配合其反洗钱工作,加强对间接参与者反洗钱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中国银联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中国银联境外分支机构实施本指引的,中国银联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在与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审核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对于境外的直接参与者,中国银联在建立业务关系前,还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该直接参与者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以书面方式明确中国银联与该直接参与者在反洗钱方面的职责,预防银联卡相关业务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
第七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在与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审核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第八条
对于直接参与者中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中国银联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其所涉及的交易异常,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由中国银联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九条
除第八条所规定的情形外,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发现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存在异常情况,或有合理理由怀疑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直接参与者发出预警通知,提示直接参与者依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经核实后,直接参与者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认为直接参与者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 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以提供调查可疑 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要求直接参与者妥善保存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
第十一条
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的保存期限如下:
(一)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上述资料和信息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现场检查。
第十三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报告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并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做好对间接参与者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十五条
本指引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接入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委托直接参与者利用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
第十六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第十七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条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指导和管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和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其他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参照本指引。
第三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四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法律规定开展反洗钱工作,依法配合其反洗钱工作,加强对间接参与者反洗钱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银联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中国银联境外分支机构实施本指引的,中国银联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在与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审核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对于境外的直接参与者,中国银联在建立业务关系前,还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该直接参与者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以书面方式明确中国银联与该直接参与者在反洗钱方面的职责,预防银联卡相关业务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
第七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在与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审核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第八条对于直接参与者中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中国银联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其所涉及的交易异常,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由中国银联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九条除第八条所规定的情形外,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发现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存在异常情况,或有合理理由怀疑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直接参与者发出预警通知,提示直接参与者依
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经核实后,直接参与者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认为直接参与者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 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以提供调查可疑 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要求直接参与者妥善保存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
第十一条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的保存期限如下:
(一)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上述资料和信息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现场检查。
第十三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按照中国人民银
行的规定报告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并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做好对间接参与者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十五条本指引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接入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委托直接参与者利用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
第十六条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
第十七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
(银发[2009]298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
为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加强反洗钱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了《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现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引》结合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 [2006]第1号发布)等4个反洗钱部门规章,细化了对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的操作要求。
《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清算组织),包括银行卡组织、资金清算中心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7号)要求进行登记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登记机构)等。
二、支付清算组织应根据《指引》要求尽快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启动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对于在本通知发布前与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业务关系仍在持续的客户,支付清算组织应当在本通知发布后的两年内补充完成《指引》所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三、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4个反洗钱部门规章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此4个部门规章有关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参照《反洗钱现场检查管理办法(试行)》(银发[2007]175号文印发)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按照《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银发[2007]254号文印发)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实施反洗钱非现场监管。
四、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支付结算部门在办理完登记手续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本行的反洗钱部门移送登记机构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支付结算部门每半年向反洗钱部门通报一次登记机构变更登记的情况。
五、鉴于支付清算行业监管现状,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现场检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组织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确有必要开展现场检查的,应报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银发[2009]107号)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登记机构。
附件: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二00九年九月十六日
附件
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支付清算行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发布)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清算组织)。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依法接收并分析支付清算组织报告的可疑交易。
第四条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内部操作规程,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依照监管要求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保障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所需的必要条件。
支付清算组织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五条 支付清算组织总部或集团总部应当制定有关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统一政策。
支付清算组织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工作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如果本指引的要求比驻在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但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实施本指引,支付清算组织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支付清算组织吸收境外机构加入服务网络或者与境外机构建立代理业务关系时,应当充分收集有关境外机构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评估境外机构接受反洗钱监管的情况及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以书面方式明确本机构与境外机构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方面的职责。第二章 客户身份识别
第七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在遵守实名制等支付清算业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第八条 支付清算组织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时,应遵守实名制的相关规定,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工作。
对于下列客户,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通过合理手段审核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一)要求与清算组织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
(二)要求利用支付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或服务网络收款的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但个人非经常性转让物品且当月累计收款金额在2万元以下或者外汇等值2000美元以下的除外。
(三)现金交易金额单笔或当日累计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汇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个人。
(四)进行现金交易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九条 对于委托清算组织的客户通过清算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清算组织应要求客户审核该机构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该机构的身份基本信息,留存该机构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该机构的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执行实名制有关规定。
对于采取利用客户自身业务处理系统与支付组织业务处理系统对接方式进行网上支付的客户,支付组织在与其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当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取得来源可靠的资料信息,充分了解其经营活动状况。
第十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制度,按照客户的特点,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划分客户的风险等级,加强对高风险客户的管理。
支付清算组织应提醒客户及时更新身份信息。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但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支付清算组织应中止为其办理业务。
第十一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利用假名交易、匿名交易进行的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未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影印件的客户,其当月资金收付金额累计达到或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外汇等值5000美元的,支付组织应通过合理手段审核该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二条 支付清算组织可委托境内或境外机构代为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应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
支付清算组织应确认受托方具有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所需的能力和条件,并可在必要时从受托方获得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第三章 可疑交易报告
第十三条 交易资金直接在银行账户间流动时,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或交易主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客户发出预警通知,提示客户依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经核实后,客户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清算组织认为客户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
第十四条 除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支付清算组织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或交易主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发现相关情况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五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在勤勉尽责的基础上,对异常交易进行分析、审核和判断。如果确定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相关,或者不能排除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如果某一交易客观上具有异常特征,但支付清算组织有合理理由排除疑点,或者没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或客户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则不能将这些交易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
异常交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客户当月资金收付金额接近但未达到或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外汇等值5000美元的,已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客户除外。
(二)客户姓名或名称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监管部门、联合国安理会所发布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名单相同或类似的。
(三)客户经常性发生单笔在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外汇等值2000美元以上的整数交易。
(四)客户的交易频率、交易金额或交易时间,与其所经营的业务明显不符的。
(五)短期内,客户或他人通过相同IP地址为多名客户办理网上支付业务,累计金额较大的。
(六)短期内,有单笔或多笔累计金额较大的资金注入客户在支付组织开立的账户,但该账户并不发生任何支付行为,或者发生交易金额相对注入资金金额明显较小的支付行为的。
(七)短期内,有单笔或多笔累计金额较大的资金注入客户在支付组织开立的账户,又单笔或分多笔将与所注入资金金额大致相当的资金转出的。
(八)客户使用来自于反洗钱监管薄弱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且当月累计交易金额较大的。
(九)两个或少数几个支付组织的客户,相互间频繁发生资金收付,交易金额较大的。
上款所称的“金额较大”,对于个人客户的交易,是指交易金额接近或超过人民币10万元或外汇等值1万美元;对于机构客户的交易,是指交易金额接近或超过人民币20万元或外汇等值2万美元。
第十六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交易信息。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发现支付清算组织报送的可疑交易报告有要素不全或者存在错误的,可以向提交报告的支付清算组织发出补正通知,支付清算组织应在接到补正通知的5个工作日内补正。第四章 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第十七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第十八条 支付清算组织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时,应当尽可能全面地登记交易双方姓名或名称、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和号码、关联银行账号、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交易目的等信息。
支付清算组织应向直接接入支付清算业务系统的金融机构提供交易对方金融机构名称,交易双方姓名或名称、金融账号等信息。
第十九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按照下列期限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一)客户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者一次性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如果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支付清算组织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
同一介质上存有不同保存期限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的,应当按最长期限保存。同一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至少应当按照上述期限要求保存一种介质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二十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缺失、损毁,防止泄漏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方式,便于反洗钱调查和监督管理。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进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二十三条 支付清算组织违反反洗钱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发现支付清算组织违反反洗钱规定的,应当报告上一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由上一级分支机构按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指引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清算组织”指依法从事银行票据跨行清算、银行卡跨行清算等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清算组织的“客户”指直接接入清算组织业务处理系统办理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支付组织”指清算组织以外的其他依法开展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自然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国籍、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以及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
机构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经营、开展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文件的名称、号码。
第二十五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指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6日 实施日期:2010年01月01日
中央法规)(
第四篇:中国银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政策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政策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保证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本行”)严格遵守国际、国内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经营活动依法合规,防止被利用为洗钱及恐怖融资的渠道,特制订《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政策》(以下称“本政策”),以确立本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下称“反洗钱”)基本原则、工作职责和反洗钱的最低标准。
第二条 境内外机构(以下称“各机构”)应当以当地法律法规和监管的要求及本政策作为反洗钱最低要求。但是,如果当地要求比本政策中的某些规定更严格,应以当地要求为准。
第三条 本行一贯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宗旨,严格遵守有关反洗钱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不允许利用本行进行任何形式的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第四条 各机构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各机构应在当地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反洗钱业务的协助和信息交流。
第五条 本行在本政策的框架内,将不断提高员工的反洗钱意识,建立健全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保存制度、反洗钱培训制度和限制名单制度等一系列反洗钱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反洗钱制度建设。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本行在全行范围内倡导反洗钱合规文化,董事会负责监督
本行执行统一的反洗钱政策,并履行下列职责:督促高级管理层制定和执行反洗钱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对反洗钱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重大反洗钱事项及反洗钱风险整体状况的评估报告,并适时做出调整有关政策的决定。
第七条高级管理层对确保本行经营活动符合中国和其他经营所在司法辖区反洗钱法律和监管要求负有直接责任,并承担下列职责:指导反洗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并确保其得以贯彻实施,将实施情况及时向董事会汇报;研究处理重大反洗钱事项;建立反洗钱工作管理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等资源,保证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定期对集团反洗钱风险的评估进行审核,并向董事会提交评估报告。
高级管理层可以授权总行反洗钱工作委员会履行高级管理层的部分反洗钱职责。1
第八条 总行反洗钱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反洗钱政策和制度,审定各业务部门反洗钱工作指引,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呈报重大反洗钱事项,组织对高级管理层和委员会成员的反洗钱培训,以及其他高级管理层授权的事项。
第九条 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是本行反洗钱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拟订和完善本行反洗钱政策和制度;指导和监督境内外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定期对反洗钱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形成反洗钱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高级管理层;向境内外机构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提供有关反洗钱的工作建议;在业务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处理反洗钱重大事件;协助处理总行业务管理部门提交的具体业务政策调整的申请;与人力资源部配合开展反洗钱培训;关注和提示有关反洗钱的信息动态和风险预警;负责与国家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意见反馈;承担总行反洗钱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职能,按照反洗钱工作委员会的计划和工作需要召集反洗钱工作委员会会议。
第十条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的反洗钱工作职责为:在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框架内拟订本业务条线的反洗钱指引;监督和管理本业务条线遵照本政策和业务条线反洗钱指引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活动;对违反反洗钱规定的业务活动进行纠正;组织对业务人员和柜台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对各行上报的具体业务政策调整的申请进行处理,并在必要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通报有关情况,或就业务调整措施征求意见;协同法律与合规部门处理反洗钱重大事件;组织和协调本部门资源,密切配合法律与合规部开展反洗钱工作。
第十一条 总行稽核部负责独立监督和评价境内外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并通过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稽核部应在稽核工作计划中安排反洗钱稽核工作或安排临时性的反洗钱稽核专项检查、调查,报经批准后,统一调度全行稽核资源实施。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部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提供开展反洗钱工作必要的人力资源和信息科技的支持。
第十三条 各机构对确保辖内机构业务活动符合所在司法辖区反洗钱法律和监管要求负有第一责任,其职责为:在总行制定的反洗钱政策、基本制度的框架内并参照总行各业务条线的反洗钱指引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反洗钱制度;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机构或指定内设机构或专门人员负责反洗钱工作,参照总行反洗钱工作组织架构规范各职能部门的反洗钱职责,配备必要的反洗钱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提供开展反洗钱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和条件;严格履行金融机构要了解客户及其业务、及时准确报送大额和可疑交易的反洗钱义务;检查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现有反洗钱法律、法规及行内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操作中发现反洗钱风险或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调整相应业务政策时,应逐级向总行业
务管理部门报告,并在必要时向同级法律与合规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或就业务调整措施征求意见;各机构的法律与合规部门向总行反洗钱工作委员会报告地方反洗钱规定和法规的重大变化、地方当局的检查及重大反洗钱事件等情况,按要求向总行反洗钱工作委员会提交反洗钱工作报告。
第三章 基本要求
第十四条各机构应依照本政策和所在国家和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做到了解客户及其业务,妥善保存交易资料,准确及时报送大额、可疑交易,开展有效的反洗钱培训和反洗钱宣传,并定期对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将检查报告提交反洗钱工作委员会和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
第十五条各机构应制定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逐步建立基于风险的客户分类和开户接受制度,切实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及其业务”。
第十六条各机构在建立客户关系前,应当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方式,核实并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对于高风险或敏感客户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客户的尽职调查。当不能获得必要的身份证明及其它客户信息时,不得建立客户关系。
第十七条各机构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开立匿名账户和假名账户,不得保留匿名账户和明显用假名开立的账户。
第十八条各机构只有在确认某一金融机构受监管机构监管并具备良好的反洗钱内部监控时,才能与其建立或维持代理关系。不得与空壳银行或允许为空壳银行开立账户或与空壳银行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代理关系。
第十九条各机构应持续监控并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和客户交易的活动信息,以使大额和可疑交易得以有效及时地识别。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识别或重新识别客户身份:(1)发现客户交易行为异常的;(2)有理由怀疑客户涉嫌洗钱等违法活动的;(3)有理由怀疑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或完整性的。
第二十一条各机构应制定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电子识别和报送制度,并逐步建立、完善电子报送系统,按照当地监管部门规定的报送流程,及时、完整、准确地将相关交易信息报告金融情报中心或监管机构。对涉嫌犯罪的可疑交易,还应同时报告相应司法机构。
第二十二条各机构应对可疑账户和交易进行持续监控,并视需要及时调整业务政策或向总行管理部门提出调整业务政策的申请;已被确认为洗钱、恐怖融资的账户要
立即关闭。各机构应将关闭账户情况及时报告总行,在辖内通报业务政策调整情况并做出风险提示。
第二十三条各机构应在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情况下,协助、配合司法机关和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洗钱活动的相关账户和交易活动进行行政调查、核查、查询、冻结、扣划工作。
第二十四条各机构应妥善保存与客户识别、验证和交易相关的开户资料、交易记录和业务凭证,并确保这些记录能充分反映每笔交易情况,从而在必要时为检举犯罪行为提供证据。
第二十五条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结束后、客户交易信息在交易结束后,应当至少保存五年。如当地监管要求的保存期限长于本政策规定的期限,应按当地监管规定的保存期限进行保存。
第二十六条 各机构应加强员工反洗钱意识的培养,确保所有员工了解与其自身工作职责相关的洗钱风险、最新监管要求和责任,以及中国银行和员工个人可能因此受到的处罚。
员工培训的时间安排和内容应妥善记录并保存备查。
第二十七条各机构不得为从事洗钱、恐怖融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机构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以避免被利用为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工具。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制裁决议,对列入制裁名单的机构和个人采取冻结金融资产、配合国际社会调查等措施。密切关注国际组织和业务所在地及有业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制裁政策,确保本行与此有关业务依法合规。
第二十八条 各机构应建立并保存限制名单及有关说明的数据库,包括由当地监管部门、联合国、以及FATF等组织公布的名单,并逐步实现使用电子检索系统,在开户和交易过程中自动识别制裁名单、恐怖主义名单和其它业务所在地及有业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名单,并依据规定进行相应业务处理。
第二十九条各机构应定期进行独立的反洗钱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反洗钱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风险评估,合规程序,报告和记录要求,客户尽职调查,员工培训等。
第三十条各机构应针对监管部门、外部审计人员、合规部门、内部稽核人员的检查及评估结果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及程序予以整改,并保存相关整改记录。
第三十一条各机构应及时将在业务活动中发现的、可能对本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洗钱风险,以及当地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重大变化情况报告总行。
第四章 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反洗钱法律、法规及行内制度将受到处罚。本行在不同司法辖区开展业务,适用所在辖区的处罚标准。
第三十三条违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金融机构,可能受到罚款、限期改正、停业整顿或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被处以罚款、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可被取消任职资格、禁止从事有关金融行业工作。违反我国反洗钱法律规定并构成犯罪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依据《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处理办法》,未按照规定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未按照规定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未按照规定要求客户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实并登记的,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的,违反规定将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的,未按照规定报告大额交易或者可疑交易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可受到警告、经济处罚至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被记大过至撤职处分或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政策适用于本行境内外机构,包括总行、境内分行、海外分行和附属行。
控股子公司要通过其董事会制定政策以达到本政策所确立的标准。
本行在海外设立的代表处参照执行本政策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本行其他有关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规定若与本政策有抵触的,以本政策为准。
第三十七条本政策由总行法律与合规部负责修改和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政策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第五篇:反洗钱培训学习笔记——反恐怖融资
反恐怖融资
一、恐怖融资与反恐怖融资
(一)恐怖融资概念
恐怖融资就是资助恐怖主义。恐怖融资具体是指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直接或间接的,非法或故意的,为恐怖主义活动提供和募集资金,其意图是将全部或部分资金用于或者明知全部或部分资金将用于恐怖主义活动。当有关资金还没有被实际用于实施恐怖活动时,不影响资助恐怖活动事实的成立和犯罪性。
试图资助恐怖活动、以共犯身份资助;试图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指使他人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团体资助恐怖活动的,都能被定义为恐怖融资。
(二)资金来源
第一,通过贩毒、走私、军火贸易、人口贩卖等有组织犯罪获取非法收益。第二,利用商业组织从事经营活动、非营利性组织募集资金或接受支持者赞助获取合法收益。
恐怖组织不仅需要隐瞒、掩饰非法收益的来源和性质,而且需要掩盖、混淆有关资金流向的恐怖主义目的,使之成为貌似合法的资金流动,从而最终为恐怖主义所利用,所以恐怖主义和洗钱有着天然联系。凡是缺乏有效反洗钱措施的国家和地区,要么是恐怖主义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和中转国,要么自身就存在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
(三)反恐怖融资与反洗钱关系
反恐怖融资与反洗钱有联系,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之后,国际社会对将反恐怖融资与反洗钱作为一项并列的工作,达成了共识。从实践方面看,对恐怖融资的资金活动监测标准以及监管要求等,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基本上是重叠的,各国和地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也承担反恐怖融资的监管职责。
第一,有效控制洗钱是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手段;
第二,反洗钱的基本制度和措施,如洗钱行为刑罚化、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识别客户身份、报告可疑交易、保存交易记录等,对于发现和打击恐怖融资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反恐怖融资和反洗钱也有明显的区别。反洗钱措施只能监控犯罪来源的恐怖融资活动,而恐怖融资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合法的捐赠。传统的反洗钱措施是针对金融机构制定的,但恐怖融资多利用非正规的资金转移体系和非营利组织达到融资目的。国际社会在充分利用控制洗钱机制的基础上,还在制止恐怖融资方面采取了专门的针对性举措。例如:联合国制定《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制定针对反恐怖融资的专门建议、我国《刑法修正案
(三)》将恐怖主义犯罪列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反洗钱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涉嫌恐怖活动资金的监控适用本法;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我国还颁布了《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通过了《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对涉恐资产进行冻结。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掐断恐怖融组织的资金活动,遏制恐怖主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恐怖融资的表现形式
(一)哪些行为我们可以界定为恐怖融资呢?
《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第二条将恐怖融资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类:第一,恐怖组织、恐怖分子自身的融资行为;第二,其他组织或个人协助恐怖活动的融资行为。以资金或其他形式财产协助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以及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犯罪。金融机构的客户即使不是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也可能涉及恐怖融资。第三,资助恐怖主义或恐怖活动的融资行为。为恐怖主义和实施恐怖活动犯罪占有、使用以及募集资金或者其他形式财产;第四,资助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的融资行为。为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占有、使用以及募集资金或者其他形式财产。较第三类融资行为更为广泛,即使该项资金或财产没有真正用于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犯罪的实施,但只要是实际接收和使用资金或财产的对方是恐怖组织或恐怖活动,金融机构都应将其确定为恐怖融资行为。
(二)恐怖融资界定遵循的原则是
尽最大努力切断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的一切资金来源,从经济上彻底消除恐怖活动犯罪的生存土壤,从而达到有效遏制恐怖活动的最终目的。
三、涉恐资金需求
(一)《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恐怖融资类型研究报告》认为,恐怖融资需求包括两类:一是实施特定的恐怖活动所需的资金;二是维持组织的基本运作以及宣传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费用。恐怖活动所需直接费用还包括恐怖分子成员的培训费用、生活费用及通信费用等。
(二)近年来几次恐怖袭击所花费的直接费用
除直接费用外,恐怖组织还需要有维护恐怖组织基本运作的费用,如招募成员、采购物资、发展组织、恐怖宣传等。这部分资金需求按美国国家遭遇恐怖袭击委员会对基地组织911袭击以前的估计,每年大概花费3000万美元。可见,维持恐怖组织运作的资金需求远大于直接实施恐怖活动所需资金,是金融业反恐怖融资机制重点监控的方向,也符合提前发现,预防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的处臵原则。
四、涉恐资金的筹资方式
(一)合法渠道
1.通过恐怖组织所有的或控制的慈善机构或合法企业,获得的收益部分或全部被用来作为支持恐怖活动的资金来源。特别是现金密集型企业,如新疆南北疆季节性的大额农产品及干鲜果蔬的收购、珠宝玉石的加工与买卖、牛羊肉及皮革等附属制品的采购与销售。
2.通过利用宗教名义,或冠以宗教课税的形式获取钱财和物品。基地组织经费来源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清真寺的捐款箱。
3.来源于暴力恐怖活动分子个人的积蓄、收入,甚至是发给个人的低保收入。4.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先富起来的少部分具有极端宗教思想的人群将其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合法收入提供给恐怖组织作为活动经费。
(二)非法渠道
主要指恐怖活动资金来源是通过各种犯罪活动取得,如抢劫、诈骗、偷窃以及毒品犯罪所得。1.恐怖分子通过贩卖毒品筹集资金
2.恐怖组织及其成员打着宗教的幌子,向本民族个体经营商户收取“保护费”
3.恐怖分子私设“讲经堂”,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并要求信教群众捐款,作为恐怖组织活动经费。
(三)境外组织支持涉恐资金入境的渠道
1.由恐怖分子非法越过我国边疆漫长的国境线,直接携带入境,再通过地下美元黑市,兑换成人民币;
2.将资金掺杂在正常跨境贸易中,甚至通过虚构贸易的方式,经合法结算通道进入国内。
五、涉恐黑名单来源
涉嫌恐怖融资监测难点在于没有特别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借助行为和交易特征来识别恐怖融资的难度非常大。通过涉恐黑名单开展监测是一项有效的方法。
(一)涉恐黑名单的来源
定义:涉恐黑名单是指有关组织和部门列明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名单。涉恐黑名单通常来源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机构、司法机关、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人民银行。
200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发了联合国安理会1267委员会制裁名单,该名单要素包括名称、称号、职务、出生日期、出生地、高匹配型名字、低匹配型名字、国籍、护照号码、身份证号、地址、列入名单时间、其他信息。
六、涉恐黑名单的监测与报告
金融机构应制定涉恐黑名单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将涉恐黑名单嵌入业务系统,在办理业务时匹配比对名单,实现黑名单及时更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报告管理功能,对于符合名单信息的客户,应当及时报告。
就名单中包括的范围、涉及名单人员开户的审批流程、管理权限、涉及名单人员身份识别、风险等级管理、涉及名单人员可疑交易分析报告、信息保密工作等作出明确的规范。
(一)具体涉恐黑名单的监测和报告步骤包括四部: 1.将涉恐黑名单嵌入业务系统
金融机构在收到有关部门印发的涉恐黑名单之后,应当立即将名单所列个人信息、实体信息要素嵌入业务系统。当名单更新时,金融机构应当相应更新系统中的名单,完善客户,包括控制客户的自然人,或交易的实际受益人身份识别制度,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对于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的多个名字,须在名单匹配系统中全部体现。如果主管部门转发联合国安理会涉恐黑名单,金融机构也可查询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反洗钱网页的风险提示与金融制裁栏目,链接到联合国安理会网站,下载有关名单的电子版。
2.办理业务时匹配比对名单
搜查确定客户是否属于涉恐黑名单上的人员。3.及时提交涉恐可疑交易报告
将上两个环节筛查出的人员纳入反洗钱业务系统监控名单,并将其涉及的交易资料及时形成可疑交易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
4.采取适当的后续处理措施
金融机构对符合联合国安理会涉恐决议名单的交易,应根据风险为本的原则,建议考虑暂行交易等限制措施,控制风险。
(二)涉恐黑名单监测报告的案例
A国金融机构从联合国安理会获得了恐怖人员和恐怖组织名单,名单中的一个组织在许多国家以同一名称的不同变体进行运作,该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宣称的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运作人道主义救济项目,联合国名单列出了该组织分支机构的多个地址,其中几个分支机构位于A国,金融情报中心接到某金融机构提交的关于该非营利组织的可疑交易报告,报告显示了该组织在A国的银行账户以及拥有控股权的三个自然人股东的地址,其中一个人M先生的地址与联合国涉恐名单中所表明的地址相同,其他两个人的地址在另外两个不同的国家,金融情报中心调查后发现,M先生与这些组织及其他四个国际非营利性组织有联系,金融情报中心接收到的报告详细指出从上述慈善机构的各个分支机构发出了多次电汇,汇款的收款人均为M先生。
七、非涉恐黑名单资金监测与报告
(一)根据《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第八条:
(二)在哪些情况下金融机构须提供可疑交易报告?
1.怀疑客户为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以及恐怖活动犯罪募集或者企图募集资金或者其他形式财产的。
2.怀疑客户为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从事恐怖融资活动的人以及恐怖活动犯罪提供或者企图提供资金或者其他形式财产的。
3.怀疑客户为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保存、管理、运作或者企图保存、管理、运作资金或者其他形式财产的。
4.怀疑客户或者其交易对手是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以及从事恐怖融资活动人员的。
5.怀疑资金或其他形式财产来源于或将来源于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从事恐怖融资活动人员的。
6.怀疑资金或者其他财产用于或者将用于恐怖融资、恐怖活动犯罪及其他恐怖主义目的,或者怀疑资金或其他形式财产被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从事恐怖融资活动人员使用的。
7.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合理理由怀疑资金、其他形式财产、交易、客户与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犯罪、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从事恐怖融资活动人员有关的其他情形。
目前,最常用的涉恐资金转移方式是:通过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进行转移,不仅转移迅速,手续简便,还能达到掩饰最终收款人的目的。因此保险业金融机构应特别关注涉及慈善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保险合同。
具体的报告要素、报告格式、填报要求,参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三)案例
某人为M国公民,在N国有一个活期账户、一个储蓄账户,上述账户开户行注意到其账户从2001年4月底开始不断取出存款,于是决定对其账户进行更进一步关注,该开户行的怀疑很快得到了印证,有个与此人名字非常相似的名字出现在联合国安理会对阿富汗有关个人和实体制裁的综合名单中,该银行立即向N国金融情报中心进行了报告,N国金融情报中心通过从该银行获取的记录,分析了与该客户账户有关的金融活动,发现两个账户皆为此人1990年开立,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现金存入,2000年3月,此人从他的储蓄账户转了一大笔钱到他的支票账户、活期账户,这些钱用来购买一份趸缴的人寿保险保单以及存款凭证。2001年4月中旬以后,此人从储蓄账户转了多笔大额资金到他的活期银行账户,这些资金被转给了临近国家及一些其他地区的个人、公司。2001年5月和6月,此人将其前期购买的存款凭证卖出,将所得收益转往一些亚洲公司和M国的一家公司,此人还在其人寿保险单到期之前,提取了现金价值,存入其国内一家银行的某账户中。最后一笔交易是在2001年8月30日(美国911事件前不久),最后M国反洗钱部门通报了关于此人以及接收其汇款的公司存在可疑交易的有关信息,其中有许多名字也出现在N国金融情报中心的档案中。
八、涉恐资产的冻结与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 2014年1月联合发布《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管理办法》(【2014】第1号令),明确了涉恐资产冻结的程序和要求,规定公安部公布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名单后,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名单所列组织和人员的资产应立即采取冻结措施。
金融机构应当制定冻结涉及恐怖活动资产的内部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对分支机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关注并及时掌握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名单的变动情况。完善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管理,加强交易监测。
同时履行资产冻结义务,一旦发现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应当立即采取冻结措施,对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与他人共同拥有的或控制的资产,采取冻结措施,但该资产在采取冻结措施时,无法分割或无法确定份额的,金融机构应当一并采取冻结措施。
冻结措施是指金融机构为防止其持有、管理或控制的有关资产被转移、转换、处臵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终止金融交易、拒绝资产的提取、转移、转换,停止金融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和使用等。
资产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汇款、邮政汇款、房屋、车辆、船舶、货物、信用证、提单、旅行支票、仓单、银行支票、股票、汇票、保单、债券等其他以电子或者数字形式证明资产所有权、其他权益的法律文件、证书。
对按规定收取的以下款项或受让的资产,金融机构也应当采取冻结措施:1.收取被采取冻结措施的资产产生的孳息以及其他所以;2.受偿债券;3.为不影响正常的证券、期货交易秩序,执行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名单公布前生效的交易指令。
金融机构采取冻结措施以后,应当立即以书面形式报告资产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和市、县国家安全机关,同时抄报资产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容包括:资产数额、权属、位臵、交易信息等情况。
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也应当按照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对涉及恐怖活动的资产采取冻结措施,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收到报告后,还应当及时报告总部所在地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同时抄报总部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采取冻结措施后,除另有规定外,应当及时告知客户并说明理由和依据。金融机构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或其交易对手相关资产涉及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的,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报告可疑交易,并依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报告。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协助、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调查、侦查,提供与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有关的信息、数据以及相关资产情况。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与采取冻结措施有关的工作信息应当保密。不得违反规定向任何单位及个人提供和透露,不得在采取冻结措施前通知资产的所有人、控制人或者管理人。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泄露工作秘密,导致有关资产被非法转移、隐匿,冻结措施错误造成其他财产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已送司法机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恐怖资产的解冻及被冻结资产的管理
(一)金融机构不得擅自解除冻结措施,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立即解除冻结:
1.公安部公布的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名单有调整,不再需要采取冻结措施的;
2.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发现金融机构采取冻结措施有错误并书面通知的;
3.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调查、侦查恐怖活动,对有关资产的处理另有要求并书面通知的;
4.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决对有关资产的处理有明确要求的;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在被冻结资产的使用、管理及处臵方面的明确规定 因基本生活支出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使用被冻结资产的,资产所有人、控制人、管理人可以向资产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程序呈报公安部审核,公安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审查处理,审查核准的,应当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按照特定用途、金额、方式等处理有关资产。金融机构对根据此办法,对采取冻结措施的资产的管理及处臵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参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的相关规定执行。
资产所有人、控制人、管理人对金融机关采取的冻结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资产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提出异议,受理异议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程序呈报公安部,公安部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异议人。确属错误冻结的,应当决定解除冻结措施。
境外有关部门以涉及恐怖活动为由,要求境内金融机构冻结相关资产、提供客户身份信息、提供交易信息的,金融机构应当告知对方通过外交途径或司法途径提出请求,不得擅自采取冻结措施,不得擅自提供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信息。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执行《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管理办法》实施监督检查。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该办法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地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按照《反洗钱法》第31条、32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