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幼儿园管理办法(范文模版)
内蒙古自治区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幼儿园管理,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
第三条 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覆盖面,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教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幼儿园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第五条 发展改革(价格)、财政、住建、卫生、人社、编办、民政、食品药品监督、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蒙古族聚居地区单独设立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开展教育活动的蒙古族幼儿园;为蒙古族散杂居地区设立蒙汉合园,单独开设以蒙古语授课为主或者加授蒙古语幼儿班;为其他少数民族设立以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民族幼儿园。
第七条 设立少数民族幼儿园应当开设适合少数民族幼儿特点的活动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应对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举办、审批与退出
第九条
举办幼儿园应当符合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的教师、保育、卫生保健、安保、财会等人员;
(三)有符合规定的保育教育场所以及设施、设备;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资金来源;
(五)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举办幼儿园者,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园长应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五年以上幼儿教育工作经历,经盟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并取得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合格证书;
(二)专任教师应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
(三)保育员应当具备高中毕业或中等学校及能用上学历,并经过保育专业培训;
(四)卫生保健人员应当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五)财会人员与食堂从业人员应当按规定持证上岗;
(六)安保人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通过相关业务技能考核。
上述各类工作人员应当依法按规定参加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
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按国家规定持有相应的健康合格证明,并定期进行体检,每年不得少于一次。慢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有精神病史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对因心理疾病或身体原因确定不适宜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应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调整分流。
第十一条 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办园申请后,应当将幼儿园食堂设置情况抄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做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公办幼儿园和国有资材参与举办从事公益服务的幼儿园,可以依据有关规定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民办幼儿园取得办园许可证后,应当依法到民政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幼儿园增设分园的,应当依照新设立幼儿园的规定办理许可手续。
幼儿园办园许可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结果有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未取得办园许可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第十二条 幼儿园变更举办者、名称、地址等事项或者终止办园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
申请幼儿园办园终止的,举办者应当妥善安置在园幼儿,并依法进行债务清算。
第三章 保育与教育
第十三条 幼儿教育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与幼儿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的教师在各种游戏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应当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得以集中授课方式提前教授小学教学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不得组织幼儿参加商业活动。
未经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幼儿园不得擅自停课和放假。
第十四条 幼儿园的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
幼儿园每班人数为: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5-6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人数酌减。
全园规模控制在360人、12个班以内为宜。
第十五条 幼儿园的招生行为应当符合所在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幼儿园每年秋季集中、公开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
幼儿园招生、编班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
幼儿园应当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幼儿随班就读,并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第十六条 适龄幼儿办理入园的,监护人应当向幼儿园出具户口簿、有效预防接种证明、儿童入园健康检查合格证明等材料。
第十七条 幼儿园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安装全方位监控设施,加强对园内重点部位的监控。组织全园防火、防震和防恐演练。幼儿园每学期照烧组织一次全园安全应急演练。
发生公共事件时,幼儿园应当优先保护幼儿安全,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应当于事发后两小时内报告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公安消防、食品监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瞒报、延报和漏报。
第十八条 幼儿园食堂应当取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严格执行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幼儿园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制订营养充足、比例合理的幼儿食谱,并向家长公示,保证每日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量达标,确保膳食营养、卫生、安全。
第十九条 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检查制度,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第二十条 幼儿园保育教育人员应当尊重、爱护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平等对待幼儿。
严禁歧视、侮辱、恐吓、虐待、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严格执行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幼儿园应当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提高育儿水平,并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第二十二条 中小学幼儿园寒、暑假期间,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家长需要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留园服务,并安排工作人员轮流休假。假期中,对幼儿收费严格执行自治区幼儿园收费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幼儿园按规定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对晋级的幼儿园应按等级制度相应的激励机制,按等级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
第四章 保障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鼓励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改建成公办幼儿园。
公办中小学附设幼儿园具备独立设置条件的,应当于公办学校剥离。乡镇(苏木)应当根据需要办好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嘎查)应根据适龄幼儿人数单独或几个村(嘎查)联合建立幼儿园。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并逐年提高。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用于公办幼儿园发展、公益性幼儿园运转补助和奖励补助等,并向农村(牧区)幼儿园倾斜。
第二十七条 各级各类幼儿园要按照自治区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另立项目收取任何费用。
公办幼儿园和公益性幼儿园的保教费、住宿费实行政府定价;民办幼儿园依据办学成本、办学质量、结合幼儿园评定等级,合理确定保教费、住宿费收费标准,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示后,按公示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幼儿园所收费用应当全额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按规定设置科目,实行队里核算,转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幼儿园的伙食费使用情况应当向家长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条 新建公办幼儿园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其他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各旗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对纳入当地事业单位序列的公办幼儿园依法进行管理。各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备专职学前教育干部和教研人员,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服务业务指导。
第三十条 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应当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三十一条 通过依法保障用地、依照国家现行税法减免税法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地位。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对象为在经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包括牧区双语授课儿童,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
第三十三条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和特殊教育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办残疾幼儿班。
第三十四条 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公办幼儿园教师执行绩效工资制度,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由举办者依法保障。
幼儿园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等费用。第三十五条 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幼儿园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属地内各类幼儿园资质、师资状况、招生入园、收费政策等基本信息。
第三十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监督机构将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公办幼儿园和公益性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以及经费保障等履行职责情况纳入督导考核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定期发布学前教育年度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用途的,由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所称幼儿园,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
公益性幼儿园,是指经旗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执行政府定价,接受财政补助的幼儿园。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起执行。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托儿所幼儿园
卫生保健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托儿所、幼儿园(以下简称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切实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印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结合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自治区境内所有招收0~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幼机构。
第三条
自治区境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分为“示范”、“规范”、“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四条
旗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等级评估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具体评估工作,评估结果要在当地媒体公布。
第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卫生保健工作等级评估结果作为托幼机构分级定类管理的依据,实行卫生保健工作一票否决制。
第六条
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自治区、盟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具体承担所在地3~5所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由属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七条
卫生保健业务指导的工作内容:膳食营养、体格锻炼、健康检查、卫生消毒、疾病预防等,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执行。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八条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协助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评估细则,制订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信息统计表,组织完成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信息统计,定期报自治区卫生厅;指导盟市、旗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承担全区“示范”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等级评估工作;完成属地盟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3-5所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工作;完成卫生厅交办的其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第九条
盟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对本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每3年进行1次岗位培训及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盟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导本辖区旗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工作;掌握本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情况,并将相关信息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负责承担本辖区“规范”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等级评估工作;组织“规范”级托幼机构中卫生保健工作突出的机构,参加“示范”级托幼机构评估的推荐申报工作;完成盟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3~5所盟市所在地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工作。第十条
旗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本辖区托幼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负责对本辖区新设立的托幼机构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卫生评价;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每年至少组织1次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或现场观摩活动,定期组织召开本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例会;负责承担本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等级评估工作,组织“合格”级托幼机构中卫生保健工作突出的机构,参加“规范”级托幼机构评估的推荐申报工作;掌握本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情况,并将相关信息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盟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第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收集、分析、调查、核实辖区内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疫情,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托幼机构,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负责定期为辖区内托幼机构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的宣传、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十二条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负责依法对辖区内托幼机构的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依法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的指导与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通过妇幼卫生网络、预防接种系统以及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等途径掌握辖区中的适龄儿童数,并加强与托幼机构的联系,做好儿童的健康管理。
第十五条
托幼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应积极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工作,协助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第三章
资格条件
第十六条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到具体负责本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的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在岗工作人员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十七条
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人员必须参加所在盟市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的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者由盟市卫生行政部门颁发《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任职资格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取得任职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十八条
新设立的托幼机构,招生前必须取得所在旗县妇幼保健机构出具的符合《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卫生评价报告》,评价结果为“合格”的托幼机构方可招生。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托幼机构应当根据评价报告给予的整改意见和指导,整改后重新申请卫生评价。
第十九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前款工作职责,对取得办园(所)资格的托幼机构每3年进行1次评估,并将结果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评估结果“不合格”的托幼机构应当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后重新进行评估。
第四章
处罚与奖励
第二十条
托幼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未按要求设立保健室、卫生室或者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的;
(二)聘用未进行健康检查或者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工作人员的;
(三)未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的;
(四)招收未经健康检查或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儿童入托幼机构的;
(五)卫生评价“不合格”,仍然招生的新设机构;卫生保健等级评估“不合格”的;
(六)未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通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托幼机构分级定类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托幼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设立卫生室,进行诊疗活动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二条
托幼机构未按照规定履行卫生保健工作职责,造成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三条
医疗保健机构未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规定的体检项目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及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导致托幼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认真执行本实施细则,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小学附设学前班,单独设立的学前班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未提及的托幼机构的其它卫生保健工作按《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本实施细则由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负责解释。
2014年2月11日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2012年6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7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88号公布 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供公众游览、休闲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并按照法定程序申报批准设立的地域。
第三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公园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五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森林公园的具体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森林公园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 森林公园内从事建设、经营、游览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森林风景资源与生态环境。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八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区森林资源状况,编制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经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林业长远规划,并与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 设立森林公园不得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重合或者交叉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
第十一条 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
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 设立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自治区级森林公园面积达到700公顷以上,盟市级森林公园面积达到300公顷以上;
(三)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四)自治区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二级以上标准,盟市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三级以上标准;
(五)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清楚,界线明确;
(六)有相应的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人员;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申请设立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申请人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有关图表、照片、音像制品等视听资料;
(四)森林、林木、林地和其他土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五)与拟设立森林公园涉及的森林、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订的协议;
(六)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人员配置等情况的说明材料;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准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设立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书,应当明确森林公园的名称、位置、面积和四至界线。
第十六条 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需要撤销、合并、分立、改变地域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的,应当按照设立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申请人应当在批准设立之日起十八个月内,根据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要求,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经组织专家、有关部门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 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和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应当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需要征收、征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等相关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植物和地形地貌。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批准机关撤销设立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
(一)批准设立后十八个月内未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的;
(二)未按照要求编制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造成森林风景资源严重破坏且无法恢复的;
(三)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达不到相应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且无法恢复的;
(四)林地主要用途发生改变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资源保护
第二十一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负责森林风景资源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设立防火队伍,配备防火设施,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志,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三条 森林公园内的林木,除经依法批准进行抚育性或者更新性采伐外,禁止采伐。第二十四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森林公园内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监测和预防;发现疑似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等异常情况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所在地旗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对森林公园内濒危、珍稀和具有独特观赏、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定期组织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对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野生植物的原生地设立外围保护地带或者设置保护设施。
第二十六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文物、古迹等进行编号登记,建立档案,设置保护设施及保护标志。
第二十七条 森林公园内的河床、溪流、瀑布、沼泽、湖泊等,除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整修、利用外,应当保持原貌,不得截流、改向、填堵或者进行其他改变。
第二十八条 森林公园内从事教学、科研、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和影视拍摄、营业性演出的,应当经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同意。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办理审批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从事影视拍摄、营业性演出需要搭建临时设施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并在活动结束之日起十日内拆除。
第二十九条 森林公园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及其他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建设项目和设施。对在森林公园设立前或者总体规划实施前已建的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建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改造、拆除或者搬迁。
第三十条 森林公园内禁止下列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一)毁林开荒、开矿、采石、挖砂、取土;
(二)采伐、损毁森林公园内古树、名木和其他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
(三)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四)倾倒排放固体、液体、气体废物;
(五)新建、改建坟墓;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一条 森林公园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环境保护、卫生等相关手续,按照森林公园的统一规划经营,并服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的管理。
经营者应当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签订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二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在游览区内设置游览线路,设置卫生、环境保护、防火、安全等设施和警示标志,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维护游览和经营秩序。
第三十三条 森林公园经营者应当在危险地段、水域和游客可能遭受伤害的区域设置安全保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对危害安全、影响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燃料、包装材料等物品应当在明显位置设置禁用标志。
森林公园经营者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经营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十四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应当根据生态承载力、安全等因素确定游客接待容量,建立旅游安全责任制度和事故报告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旅游旺季疏导游客方案。
第三十五条 进入森林公园的游客应当遵守公共管理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采挖花草、树根;
(二)乱扔垃圾;
(三)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和游览服务警示标志;
(四)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五)在禁火区吸烟和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焚烧
香烛;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强对森林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五)项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
(二)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 2012 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日期: 2011-07-04 17:06:53.0 作者: 规划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73号)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6月2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 巴特尔
2010年6月30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镇建设档案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城镇建设档案,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城镇建设档案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镇建设档案,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档和其他载体形式的材料。
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建设档案工作的领导,保障城镇建设档案工作与城乡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第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城镇建设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所需经费,从建设事业业务费中统筹安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馆(室)设计应当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要求。
第七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接收和管理下列档案:
(一)各类城镇建设工程档案:
1.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
2.民族建筑工程;
3.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4.公用基础设施工程;
5.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6.园林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建设工程;
7.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
8.城市防洪、抗震、结合民用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修建的地下人防工程。
(二)城镇规划区内的各类地下管线工程(包括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等地下管线)档案。
(三)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
(四)有关城镇规划、建设及其管理的文件、科学研究成果和城市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资料档案。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报送的其他城镇建设档案。
第八条 形成城镇建设档案的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城镇建设档案:
(一)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6个月内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建设工程档案。
(二)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6个月内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三)其他城镇建设档案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移交。
第九条 改建、扩建和重要部位维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据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原建设工程档案;涉及结构和平面布置等改变的,应当重新编制建设工程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后6个月内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
第十条 停建、缓建工程的档案材料暂由建设单位保管。
建设单位被撤销的,其建设工程档案材料,暂由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工程承接单位保管。
第十一条 城镇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将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地下管线及时修改、补充到地下管线专业图上,并在修改、补充后6个月内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
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和补测。普查和补测形成的档案材料,由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负责管理。
第十三条 报送城镇建设档案,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城镇建设档案接收标准的要求。
(二)档案应当是原件,其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工程前期的其他管理性文件可以是复印件。
(三)建设工程竣工图应当与建设工程实体符合,并加盖竣工图章。
(四)建设工程在移交纸质档案、相关电子档案的同时,还应当移交声像档案。
(五)档案应当按照建设程序分别组卷,并按不同专业及工序排列,使用规格统一的档案装具,符合城镇建设档案有关规范与标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期间,应当同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签订城镇建设工程竣工档案报送责任书。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的档案机构和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对建设工程档案进行验收。
城镇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档案,由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验收。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对建设工程档案是否完整提出书面意见。建设工程档案不完整的,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
第十六条 各建设单位对形成的城镇建设档案,除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送外,还应当做好整理、归档和利用工作,并由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城镇建设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管理制度,确保城镇建设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永久保存的城镇建设档案,应当采用电子文档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备份保存和保护。
第十八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城镇建设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公开开放档案的目录,有计划地编纂档案史料,开发城镇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城镇建设档案,应当持有合法证件。
向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捐赠、委托保管城镇建设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以对其档案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利用城镇建设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城镇建设档案,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损毁、丢失、涂改、伪造城镇建设档案。
第二十二条 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对馆(室)藏的重要珍贵档案应当用复制件代替原件向社会提供。
载有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名、印章标记的城镇建设档案缩微品和复制品,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拒不接收城镇建设档案的。
(二)对危及城镇建设档案安全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三)不按照规定向社会开放和提供利用城镇建设档案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30日 实施日期:2010年08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9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杨晶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公益林保护、建设、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以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者服务为主要利用方向,并依据国家规定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本办法所称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本办法所称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第四条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社会参与、分步实施、严格保护、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益林工作。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公益林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公益林保护、建设、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辖区的公益林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益林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长远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公益林建立管护责任制,逐级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
第九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承担管护责任的公益林责任单位和个人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确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
公益林管护合同的格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条国有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是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集体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是行政村、嘎查;个人所有或者经营的公益林,其管护责任由公益林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承担。
公益林责任单位应当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职护林员,履行护林职责。第十一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公益林责任单位,对划定的公益林区域的林间空地进行人工造林和补植,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低效林分进行改造。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林建设,公民义务植树造林计划应当优先安排公益林建设。
第十三条公益林的建设应当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并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第十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公益林范围周边明显位置设立宣传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公益林宣传牌。第十五条在公益林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砍柴、狩猎、放牧;
(二)挖砂、取土和开山采石;
(三)野外用火;
(四)排放污染物和堆放固体废物。
第十六条禁止采伐下列公益林:
(一)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的森林和林木;
(二)以濒危物种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林木;
(三)其他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森林和林木。
第十七条除第十六条规定以外的公益林可以进行更新采伐、抚育采伐或者低效林分改造采伐,但下列公益林不得进行更新采伐:
(一)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公益林;
(二)坡度二十五度以下天然形成的公益林;
(三)坡度二十五度以下人工形成的未达到防护成熟年龄的公益林。公益林进行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效林分改造采伐,应当依法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十八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公益林区域和外围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开设跨区域防火隔离带,组建专业扑火队伍,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第十九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
第二十条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及其他不影响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的经营开发,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立公益林监测体系和公益林资源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设立监测点,监测本辖区内公益林资源和生态效益状况。
第二十二条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经费,按照财政分级管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纳入旗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
第二十三条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和个人在管护中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费用支出和收益补偿。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旗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编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二十六条对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实行旗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自查,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
管理机构复查,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检查验收的内容应当包括:公益林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情况,保护管理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公益林补偿基金的使用情况,档案、数据库的建设情况等。
第二十七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和管护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公益林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的内容应当包括:专职管护人员、管护制度与责任、资金使用、经营活动、资源变化等情况。
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成公益林地类、面积、蓄积等资源变化的,应当进行实地调查,修正数据后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公益林内从事下列活动,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一)排放污染物和堆放固体废物;
(二)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公益林宣传牌的。
第三十条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项目予以批准的;
(二)挪用、挤占、截留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与承担管护责任的公益林责任单位和个人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公益林毁损的。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