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以3.6亿元彩票中奖事件为例
论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以3.6亿元彩票中奖事件为例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2009年10月8日中出的3.6亿元福利彩票大奖,刷新我国彩票中奖金额历史记录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是否应当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的激烈争论。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中奖者享有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公众也享有对中奖者个人信息的知情权,由此便产生了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为协调二者冲突,笔者从权利自由最大化原则与平等保护原则出发,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设计了中奖者个人信息公开风险基金、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
关键词:隐私权;知情权;冲突;协调;彩票
全华
On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privacy and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A 360 million Yuan lottery prize incident as an example
Quan Hua(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Abstract: On October 8, 2009, the birth of 360 million Yuan Welfare Lottery Award had created the China's lottery history, also led to public’s fierce debate whet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 winner should be disclosed.According to current laws in China, lottery winner enjoys the privac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public also enjoy the right to know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 winner'.Therefore, the debate of conflict between personal privacy and public's right is generated.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conflicts, according to the maximizing rights of freedoms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al protection, the author seeks the way and solution based on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and designs the winn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isk fund and the mandatory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s system.Keywords: privacy;right to know;conflict;coordination;lottery tickets
最近,在河南安阳发生的高达3.6亿元的福利彩票中奖事件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此次中奖刷新了我国福利彩票中奖金额的历史记录,更是因为人们对公众知情权与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之间冲突的密切关注。在广大彩民呼吁披露中奖者个人信息的要求下,政府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拒绝了人们的请求。1在这种参杂了好奇、热情以及失望的复杂情愫中,人 作者简介:全华(1985-),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贵州民族学院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①根据《彩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以及其他因职务或者业务便利知悉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的人员,应当对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中奖者的隐私权重要,还是广大公众的知情权重要?是不是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政府以隐私权为借口故意妨碍广大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有意隐瞒巨额奖金的流向?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处理的是否切当,与政府公信力的社会效果密切相关。本文将在肯定知情权与隐私权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制度设计,以期能为协调二者冲突,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一、公众知情权与中奖者隐私权的冲突
公众享有对中奖者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条规定可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根据《民政部关于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性质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可知,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是民政部直属的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由民政部制定具体办法规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的规定,财务信息属于应当重点公开的信息。中奖者个人信息直接关系到每年上百亿彩票奖金的流向,和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的比例和数量,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中奖者个人信息必然成为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巨额奖金流向的财务信息的一部分,此时的个人信息已经转化为公共信息的一部分。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是可以公开的。
中奖者享有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1)我国公民享有法律认可的隐私权,法律对个人隐私予以保护。1988年4月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首次将隐私作为法律应当保护的对象予以确认。2001年2月26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文件形式对隐私和隐私权予以正面保护。(2)中奖者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法律明确规定给予保护。现行法律未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予以规定,学界也对此说法不一。因此,笔者追踪最新立法动向,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第二稿)》第四十七条有关侵害隐私权的规定:“采取披露、宣扬、窥视、窃听、偷拍、骚扰等方式,侵害他人私人信息、私人活动或私人空间,侵害生活安宁,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由该条规定可知,隐私是指他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或私人空间,所以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根据《彩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以及其他因职务或者业务便利知悉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的人员负有对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当中奖者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时,公众对中奖者个人信息的知情权与中奖者的个人隐私权便会产生冲突。
二、协调公众知情权与中奖者隐私权冲突的法理基础
公众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从公共利益角度考虑的人认为应当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从中奖者人身财产安全角度考虑的人则认为不应当公开。表面上看,上述两种人的观点和理由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深层次分析可知,他们没有站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协调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冲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是难以协调二者冲突的,进而提出以下两大原则:
1.权利自由最大化原则。权利自由最大化是公众和中奖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双方遵循的共同价值标准。二者对权利自由最大化的追求是导致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然而,追逐权利自由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彼此在不断扩长权利领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暴力冲 突,甚至相互残杀。为了使自身免受伤害,人们尝试在相互尊重和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约定来规范彼此行为,以避免相互残杀。该约定便是后来承担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使命的法律的雏形。由此可知,法律产生于人类追求权利自由的历史过程,并肩负着实现人类权利自由最大化的历史使命。宪法法治原则所属的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最大司法保护原则,可以说是权利自由最大化原则在宪法中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世界第一部隐私权法《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案》对其立法意图阐述为:“试图规范收集,维护,使用和传播个人信息的联邦行政部门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因而,确立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监督政府行政行为,保障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自由。
2.平等保护原则。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地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裁。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5]权利生而平等,虽然不同属性的权利之间会有差别,具体到比较特定权利所涉及的利益会有大小,但是权利本身是没有大小之别,贵贱之分的,法律应当予以平等保护。
三、协调公众知情权与中奖者个人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建议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在设计协调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冲突的制度时,以实现公众和中奖者权利自由最大化为目标,并对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予以平等的保护。实际中存在着中奖者自愿公开个人信息和不愿公开个人信息两种情况,据此笔者设计了中奖者个人信息公开风险基金以鼓励和引导中奖者自愿公开个人信息,避免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同时在中奖者不愿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对中奖者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合理限制,实现对公众知情权的平等保护。
(一)设立中奖者个人信息公开风险基金
中奖者个人信息公开风险基金是指为鼓励中奖者主动公开个人信息,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注册资本设立的,用于补偿中奖者因自愿公开个人信息而遭受损失的基金。中奖者自愿或同意公开个人信息后,如果他和他家人的生命财产遭受不法侵害,通过司法或行政救济途径得不到完全救济,同时经证据证明公开个人信息是导致侵害发生的原因2,那么他可以要求基金承担补充责任,补偿其未得到救济部分的损失。此外,即使中奖者自愿公开个人信息,政府、媒体或其他组织也只能在遵循其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公开(例如:中奖者姓名、性别、年龄、照片、中奖号码、中奖金额、奖金使用计划等信息),这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该做法加大了犯罪分子确定中奖者身份的难度,保障了中奖者及其家人生命财产安全,也避免了基金不必要的补偿。那么该方案是否可行,笔者将从以下方面分析:
首先,设立中奖者个人信息公开风险基金能够有效保障中奖者生命财产安全,免除其公开个人信息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社会治安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避免中奖者及其家人在生命财产遭受不法侵害后得不到补偿的风险。反之,如果缺乏基金保障,中奖者在自愿公开个人信息后,他和他家人处于生命财产遭受不法侵害可能得不到有效救济的风险之下惶惶不可终日,那么将大大打击中奖者公开个人信息的积极性,此后的中奖者很可能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不愿公开个人信息,公众知情权将难以实现,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也将产生,因此设立该基金是必要的。行使权利从来都是与承担相应义务对应的,行使的权利越多所承担的义务也就越多。具体来说,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是以中奖者在个人隐私权方面做出让步为条件的,公众最大限度实现知情权的同时理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保护中奖者及其家人生命财产免遭不法侵害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求公众设立该基金,对中奖者损失给予补偿也是合理的。
其次,设立该基金能够有效鼓励中奖者公开个人信息,方便公众知情权的行使,保障了公 ②主要是指间接原因,而并非局限于直接原因。众参与国家公共管理事务、监督政府管理行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该基金具有公益性,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该基金的设立是符合《彩票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
最后,政府投入少量彩票公益金设立该基金,将极大鼓舞公众参与福利彩票等公共事务的热情,维护国家公信力的权威。设立该基金的资金占彩票公益金的比例很小,因为只有在中奖者通过司法或行政途径得不到有效救济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基金,同时该基金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投资增值,从而使注入其中的彩票公益金逐年减少,以至于将超过法定份额部分的资金返还给彩票公益金。设立该基金对广大彩民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彩民都有可能中奖,都有可能在中奖后遭受生命财产侵害的风险,与其说该基金是对中奖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不如说它是对全体彩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该基金,表明接受公众监督的勇气和决心,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维护国家公信力的权威。根据《彩票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可知,也只有政府有权使用彩票公益金设立该基金。
(二)构建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
1.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的内涵及设立基础
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是指在中奖者不愿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不得拒绝与公众签订保密协议,向承担保密义务的公众查询者公开其个人信息的制度。设计该制度主要是为了救济在现行法律差别保护下的公众知情权。该协议是中奖者、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查询者三方签订的格式合同,合同具体规定中奖者负有向查询者公开其个人信息的义务,查询者负有为中奖者保守秘密的义务,若查询者违反该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例如:违约金10005000元),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负有为查询者提供查询中奖者个人信息服务的义务。此外,查询者承担的违约责任不宜过大,否则会打击公众查询中奖者个人信息,参与公众事务的积极性。因为,规定较为严格的违约责任会提高公众行使知情权的代价,不利于保护公众知情权。对中奖者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而言,有限地公开其个人信息已经能够很好地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为知晓中奖者有限的个人信息承担太大的责任是不公平的。制度设计的重点在于预防,而不在于惩罚,虽然适度惩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严厉惩罚的威慑代替预防,否则便会使公众迫于强大压力而失去应有的自由。相反,违约责任规定得过低,不利于有效引导公众尊重中奖者个人隐私,审慎地行使其知情权。
2.设立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为协调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冲突,出台相关措施是必要的。以美国为例,在规范公开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方面主要遵循《信息自由法案》和《1974年隐私权法案》的规定。为指导上述两法案的具体适用,美国司法部出版了《对信息自由法案的司法部指导》的一书,该书的第十章(信息公开豁免六)对隐私利益、公共利益做了具体的解释,并在该章第五节(平衡过程)中写到:“如果与公开相对的隐私利益大于公开的公共利益,那么涉及隐私的信息可能适当地保密;相反,如果这种平衡有利于公开,那么该信息应当被公布。”[6]可知,在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利益方面美国是作了具体规定的。然而,我国法律没有协调二者冲突的具体规定,有待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不失为协调二者冲突的权宜之计。
该制度符合平等保护的原则。在本文所述情况下,该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是平等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在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发生冲突时,中奖者不能以保护隐私权为由,阻碍公众行使知情权,与此相反,公众也不得以行使知情权为由,排除法律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从强制性保密协议有关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来看中奖者和公众是受到平等保护的,因为该协议在保护中奖者隐私权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保护。
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能够缓和公众与中奖者的冲突,使二者的权益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中奖人不愿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坚持保护个人隐私,拒绝公开中奖者个人 信息,那么公众知情权的行使将遭受到实质性障碍,因为公众便无法知晓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巨额福利彩票奖金流向,严重影响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利于公众行使监督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也有损公众对国家的信任。与此同时,公众也会怀疑法律保护中奖者个人隐私权的合理性,有损法律的权威,也不利于公众对中奖者个人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反之,如果政府在对个人隐私权予以保护的同时,通过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合理限制中奖者个人隐私权的行使,将有效缓解二者冲突。但是,有人质疑为满足公众行使知情权的需要而限制中奖者个人隐私权,是否是“多数人暴力”的表现。笔者认为:首先,绝大部分公众对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的要求源于合理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人类好奇的本性萌发的,并不包含针对中奖者的恶意。其次,公众要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是行使其知情权的行为,并未触犯法律禁止性规定。最后,公众是以承担使中奖者生命财产免遭不法侵害的保密义务为代价,获取中奖者个人信息的。
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有效地平衡了现行法律对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差别保护,同时也符合我国立法发展趋势。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虽然法律没有对隐私权予以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可知对隐私的侵犯可以被认定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从而得到救济,该《意见》将隐私的保护归属于名誉权保护的范畴。名誉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的权利。知情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赋予的。《民法通
3则》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后者效力低于前者;同时,从《彩票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两部行政法规来看,4前者作为规范彩票行为的特别法应当优先于后者适用,所以对中奖者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要优先于对公众知情权的保护。然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第二稿)》第三十八条第三款有关知情权5和第四十七条有关隐私权的规定6来看,两者将受到平等保护。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现行法律法规与将来法律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通过签订协议使公众知情权从行政法规赋予的权利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人大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这样就实现了对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保护的平衡。即使不久将来《侵权责任法》颁行,该制度依然可以作为协调二者冲突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质疑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是否有悖于合同自由原则7。笔者认为,首先,从合同的订立来看,中奖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兑奖,如果不去兑奖就不存在收集和公开该中奖者个人信息的情况,更不存在签订强制性保密协议承担协议条款规定义务的情况;公众同样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查询中奖者个人信息,签订该协议承担合同条款规定的义务。所以,该制度并未限制当事人自愿订立合同的自由。其次,从强制性保密协议内容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该协议不过是将法律法规有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相关规定以合同条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也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有关格式合同的规定。此外,任何人都不得以合同自由为借口,拒绝承担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3.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的具体设计及社会效果
制定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不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8进行修改,只要完善规范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管理行为的相关办法9,使得签订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化。花费的成本不过是签订纸 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位阶过低,与其承担的实现公众知情权的使命不相称,同时,通过政府自行立法来监督自身管理行为,难以达到有效监督政府管理行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目的,因此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势在必行。
④《彩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对彩票中奖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却缺乏公开彩票奖金信息的相关规定,这可以说是一个立法缺陷,有待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⑤该款规定“侵害自然人的知情权以及形象、声音等其他人格利益的,可以依照前两款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⑥该条规定“采取披露、宣扬、窥视、窃听、偷拍、骚扰等方式,侵害他人私人信息、私人活动或私人空间,侵害生活安宁,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⑦《合同法》第四条[合同自由原则]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⑧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⑨主要是指国务院民政部和财政部发布的部门规章。制格式化合同的纸张费用和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管理费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程序化的网络操作可以节省绝大部分上述费用。例如,查询者只需凭本人身份证在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进行一次有效登记和注册,就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通过签订电子协议的方式查询不愿公开个人信息的中奖者的相关信息。此外,为尊重中奖者个人隐私权,保护他和他家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其个人信息的公开也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中奖者详细住址、家庭成员及其财产状况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是不能公开的)。
对比有限的花费,强制性保密协议制度能够产生有效引导中奖者与公众尊重彼此权利,承担彼此义务的良好社会效果:首先,该制度能够引导公众尊重中奖者个人隐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中奖者个人信息满足其合理兴趣,防范媒体为满足大众好奇的心理需求,通过其他各种不合理渠道和途径获取中奖者个人信息,影响中奖人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误导社会舆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例如,上百名记者聚集在河南福彩中心等待中奖者前来兑奖)。其次,引导中奖者尊重公众知情权,满足公众渴望知晓其个人信息的愿望,与此同时,其知情权也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因为,中奖者作为公众的一份子,同样可以通过签订强制性保密协议的方式查询其他中奖者的个人信息。最后,该制度有利于在公众与中奖者之间搭建一座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桥梁,使广大公众团结起来,加强对社会福利彩票事务的监督,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每年上百亿的福利彩票资金都能够真正地用于社会福利事业,造福全国人民。
然而,要更好地协调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和矛盾,还有待我国立法者对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J.人民司法,2003,(4):42-45.[2]杨立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第二稿)EB/OL.http:// [6]Department of Justice Guide to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2009 Edition)[M/OL].http://www.justice.gov/ oip/foia_guide09.htm.
第二篇:毕业论文论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H7N9禽流感”事件为例
题目:论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毕 业 论 文(设计)
——以“H7N9禽流感”事件为例
学生姓名 XX 学 号 XXX 类 型 XX 专 业 行政管理 层 次 XX 指导教师 XX 日 期 XX
论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H7N9禽流感”事件为例
摘要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我国政府无不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危机事件的威胁。每一个危机事件无不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的损失。面对灾难,政府危机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开对于塑造媒体和公众的价值观、引导媒体和公众的正确舆论导向、满足公众知情权、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有效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以“H7N9型禽流感”事件作为实例,来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公共危机,政府职能,信息公开,禽流感
目
录一、二、绪 论.........................................................1 公共危机的相关理论概述.........................................1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1
(二)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2
三、从“H7N9禽流感” 事件看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现状................2
(一)“H7N9禽流感”事件回顾.....................................2
(二)“H7N9禽流感”事件反映我国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3
四、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5
(一)增强政府官员及公民对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意识.................5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信息发布相关制度.........................5
(三)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危机信息发布体系...........................6
(四)维护和完善政府网站,扩大危机信息公开渠道...................6
五、结论...........................................................7 参考文献:............................................................7
一、绪
论
自2000年以来,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如2001年美国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5年国际金融风暴等,这些惨重的灾难无不给各国政府危机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就国内而言,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席卷着我国大地,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2001年广西南丹矿难事故;2003年的“非典”危机(SARS);2005年的禽流感危机;2007年的北方雪灾;2008年的西藏打砸抢烧事件、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危机、新疆七五事件;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等等,从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出,危机无处不在,人们时刻面临着危机事件的威胁,危机事件不仅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些危机事件已经日益成为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
2008年《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我国政府危机信息公开提供了依据。但从我国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暴露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危机信息公开中还存在着诸如地方政府缺乏危机信息公开意识、媒体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公众的危机管理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地方政府如何保持危机信息公开,以及在危机信息畅通的情况下,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应对危机不仅已成为必要,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公共危机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关于政府信息的概念,学者们的观点有些相似。聂辰席认为,政府信息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刘恒认为,政府信息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颜海认为,政府信息是指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拥有的信息。陈富智认为,政府信息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所拥有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内容。我国《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记录、保存的信息。
无论从行政过程还是实践上看,政府信息公开在整个危机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者们就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刘恒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主动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的人、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一种制度。聂辰席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纪新青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无条件向公众公开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以促进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不同于政务公开,虽然两者都强调政府部门应该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公开办事流程。但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强调政府要公开其行政事务,还强调政府要将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过程中所获取的行政信息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是一种权力层面的公开。
(二)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危机预防和识别能力
在危机情境下,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去收集可能引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并且在原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哪些危机信息可能引发公共危机事件以及可能给政府危机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对那些容易引发危机事件的潜在危机信息进行有效的防护,力求在短时间内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不仅使危机事件的发生得到了有效的预防,还给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对于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舒缓公众的恐慌心理
公共危机在爆发的过程中,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公众迫切希望第一时间听到政府权威的声音。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告知准确的危机信息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大大地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公众无法从政府权威的渠道获取准确的危机信息,那么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就会严重误导公众视听,不仅使公众感到紧张,还不利于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
3、有利于促进危机事件的快速应对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处置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媒体将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置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及时、准确地公布于众,不仅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还会促进危机事件的快速应对。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需要社会各界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当政府将地震受灾情况通过主流媒体公布于众时,社会各界都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使灾区很快度过难关,重建家园。
三、从“H7N9禽流感” 事件看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现状
(一)“H7N9禽流感”事件回顾
今年3月底以来,“H7N9”成了网络热词、新闻焦点和民众关注的重点。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
1、政府防控方案 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当日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实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报告制度。自4月4日起,在已报告确诊病例的省份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通知要求,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报告,并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情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2、政府采取的措施 2013年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已按照相关预案和方案开展防控工作,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预检分诊工作,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相关疫点进行终末消毒,并储备必要的药品、器械,做好病例救治准备工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继续密切关注疫情进展,根据疫情形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公众健康。上述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和有关国家通报。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北京市流感发病已成下降趋势,从实验室监测情况来看并未发现有H7系列病原出现,根据卫生委昨天对人感染禽流感的通报,将于2013年4月1日起加强对该流感病原的监测,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而言,将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关注,一旦发现疑似该病毒感染者的患者须及时上报。
和十年前“非典”疫情相比,这一次我国政府的应对显得更为从容有序。通过准确的新闻发布,使公众及时获知了包括疫情未出现大规模扩散、尚未发现人传人证据、H7N9病毒不耐高温公众无需过度防范等多方面的信息。由于有了真实、准确、及时更新的疫情信息,公众对疫情表现出了相应的理解与淡定。事实证明,谣言止于公开,互信缘于透明。
(二)“H7N9禽流感”事件反映我国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公众的公共信息公开意识不足
我国政府现如今对于公共危机的信息公开意识明显不足,对于民众往往是持隐满、压迫的态度。同时,民众对于自己的知情权也没有维护意识,对于政府的行为无有效的维权行为。政府一方面是从政府官员的角度出发,在现在的政府官员中,仍然有一部分人没有完全摒弃“官老爷”的思想和习气。虽然我国政府在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观念,但是,在现实状况中,许多政府官员还有就封建时代的官员形象,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成主体,不尊重民众的权利意识,而这种意识和思想往往是建立在政府官员自身狂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意识的代女性表现就是蔑视公众的智力,认为公众的教育水平以及判断能力都不适宜承担事实的真相,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这部分政府官员就认为,一旦公众面对公共危机的事件真相,将会引起更大大范围的社会集体恐慌。,由于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相应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公共危机信息的发布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随意隐满、压制、谎报,甚至处于对记得利益的考虑而以他们的方式和时间进行特别处理。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民众缺乏尊重,对于相应的政府信息,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为了部门和个人私利,而对相应的信息进行隐满,欺骗公众,隐满事件的真相,行为方式极其恶劣,一切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不是社会和民众出发。
2、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1)尚未出台普遍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法》指导政府信息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能知道一般性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但是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同时也缺少了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期对特殊信息需要例外公开的相关规定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它与《政府信息公开法》仍不能相提并论。目前,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以及保证其正常实施的配套的办法和法规,然而反观我国的现状,就事实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仍旧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中。
(2)缺乏紧急状态法律中对危机信息公开的规定 当前,我国还缺乏-部完整意义上的《紧总状态法》,我国在紧急状态方面的空白,对于我国整体的安全来说足一个隐患。因为没有专门的法律,其它法律对于危机的发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必须设定专门法律,清晰的规定行为人的权力和相应应该承担的责任,把每个违法行为都处于法律的制裁之下。用专门的法律规范政府包括社会团体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的权力与责任。如果缺乏专门的法律,就会导致行为者在公共危机信息报告、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责行为,但并不但没有办法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制裁,而且受到损失的广大民众更是救济无路,赔偿无门,同时,这样的一种现状更是无疑又赋予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公开方面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3、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我国政府实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一称,信息往往集中在某此部门,为这些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发生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时,职能部门分割、地区消息封锁、信息相对集中、不对称性严重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和严重,对于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资源的互通、对流存在层层壁垒。正是由于信息资源在各职能部门缺乏共享,跨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又极其困难,所以不同部门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行政效率往往因相关事件信息的滞后和不完整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决策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
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属于高度单一化的管理,中央集权比较严重,层级比较多,当中央政策颁布实施后,往往出现失真的情况。而地方政府报送的信息也因层级过多,人员冗杂,导致了向上报送的信息不及时。尤其严重的有的地方政府出于本部门的利益,特别是在遇到公共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对地方利益的考虑,或者官员出于对个人既得利益的考虑,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甚至有意隐满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或者避重就轻,把重灾报成轻灾,把大难报成小难;或者选择拖延上报信息的时间。由于政府本身上下级之间缺乏合理有效、快速高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机制,当公共危机爆发时,相关机构对信息,尤其是公共危机信息的灵敏度和共享性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水平和速度,而且吋常会由于层级节制过多,而出现信息误传和漏传。
4、政府网站在公共危机信息发布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服务度仅为22.6%。尽管很多政府门户网站都建立了信息公开的相关板块和栏目,何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这段特殊时间段内,政府网站上有关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内容却极其的单一和高度概括,大都是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事态进行一个大概的报道,很多具体的信息都模棱两可,令人难以捉摸,而至于那些较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府控制公共危机的方式手段等内容更是没有进行充分的公开和公布,也没有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这一有利平台对民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从而给广大的公众造成了现在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信息公开的感觉;虽然政府对某次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确实有公开,但公开的相关信息不全面、不具体;虽然政府对现有的互联网网络和门户网站都有利用,但利用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正是由于政府网站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以及信息更新过慢、常年无人问津等问题。影响了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发布的重要作用,甚至没有人会去在意政府网站上都公布了些什么,加剧了政府门户网站的“空心化”和“形式化”。
四、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
(一)增强政府官员及公民对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意识
政府官员对于信息公开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相应的相信,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消除民众对于危机事件的恐慌。因此,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的监督和督促,对于下级部门应当主动公布信息而未公布的现象,应当顺应民意要求,及时推动和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避免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负面情绪和揣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和骚动;另一方面,要在广大的地方政府及其政府官员中继续强化信息公开的正确理念,抛弃原有愚昧的信息公开观念,树立“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正确取向,明确既不能为了公开而公开,也不能擅自缩小公开的范围工作原则。在公共危机发生的特殊时期,要针对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有关信息不充分以及公共危机的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公众普遍高度关注等特点,及时的通过新闻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及时向社会民众公布公共危机事件具体的情况,透明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一方面消除了民众对于公共危机的恐慌,另一方面也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社会的帮助,减少国家解决危机发生后压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和不安,相反的是,全国一心,共同援助汶川地区,行政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的良好局面,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与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充分透明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信息发布相关制度 在判断出公共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后,相关部门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按照公共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系数向社会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了政府部门在发布相关预警时应当采取多形式、多方位、立体式的通知形式,以加快和扩大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事件的发生。通过及时、并且充分准确的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的公开,不仅能够安抚公众恐慌的情绪,还能够赢得公众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理解和支持,还能够有效防止行政应急权力的滥用,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危机公关,有效的提升政府的权威度和公信力。相反,如果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应对不及时,并且没有公开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那么便给各种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政府部门在主观上给接下來的工作人为地带来许多困难和麻烦,这样不仅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和解决,甚至会变为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所以,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应当秉着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充分、真实、客观地公丌与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的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大众舆论导向,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公共危机事件在最短时间内的顺利解决。
(三)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危机信息发布体系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要遵循梯度原则。即:首先由政府最高层发布信息;其次是公共危机涉及的具体职能部门发布信息;然后是公共危机应对现场的总负责人发布信息;最后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发布信息。
根据信息发布梯度理论,我们认为,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不同层次组织人员的不同工作内容和各自责任,充分发挥信息公开的稳定民心、赢得支持和教育公众的重要功能。
(1)政府最高层发布信息省长、市长等;分管副省长、副市长等;政府首席发言人危机爆发初期,事态不甚明朗之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最重要的原则是:信息要真实,立场要一致。
(2)危机涉及的具体部门安监、环保、公安部门的负责人或其首席新闻发言人危机应对初期。
(3)危机应对现场的总负责人事故处理小组组长调查组组长等危机蔓延时期(危机应对的过程中)。
(4)专业技术人员发布信息安全监督员、消防人员、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等。恢复时期、结束时期或者是常规时期持续时间较长,作为危机预防和危机教育的一部分。
(四)维护和完善政府网站,扩大危机信息公开渠道
地方政府官员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政府网站在危机信息公开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定期接受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加强对地方政府网站的应用和维护,提升地方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地方政府官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进而完善地方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等。地方政府网站要时刻关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例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并根据公众的真实需求提供相关的信息,便于公众查看。尤其是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网站更要起到为公众服务的作用,便于公众查看危机信息,做好危机防范和应对工作。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飞速发展,地方政府网站必须以分秒必争的观念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危机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当发生危机时,地方政府网站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抢占话语的主动权,充分的利用新兴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危机信息,告知公众危机事件的灾害程度、影响范围、最新发展情况,地方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以及公众的防范策略等,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导向,号召公众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危机事件的应对工作。公众通过查看地方政府网站,便可了解真实的危机信息,既避免了公众的恐慌,又使谣言不攻自破,有助于危机事件的快速化解。
五、结论
“危机”这个词孕育着绝地逢生的机会,然而其本身却又危险重重。如果能够确认识、妥善处置,危机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甚至危难会演变成加深政府与人民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契机。对政府而言,认真总结历史危难经验教训,努力将突发危难事件转变为机遇,积极改革及创新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从建立完善法律制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主动开拓信息传播途径、正确对待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加强政府及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意识几个方面着手,以更加理智的心态对待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信息公开,以更加细致、亲民的方式处置公众危机,从而全面化解公共危机,并且树立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舜禹,王泽宇.地方政府机构编制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1:58-59.[2]徐晓明.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公开中的政府供给机制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13,08:31-40.[3]曲丽.法治视角下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责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4]王轶.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合法权益之程序保障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8:16-17.[5]邢啸天.浅析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问题与完善[J].知识经济,2010,13:38.[6]白清礼.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评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08:41-44+95.[7]梁芙蓉.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中美档案利用服务比较探析[J].山西档案,2011,04:61-65.[8]刘可文,杨涵雯.新媒体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论析——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6-20.
第三篇:论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天津北洋大学为例
论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天津北洋大学为例
摘要: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北洋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发展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卫生工程人才,并且筹设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在参与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北洋大学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实现犬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北洋大学;公共卫生;卫生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6-0113-05近代以来,公共卫生成为城市发展中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人们评价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最早产生于沿海开放城市的租界中,天津市作为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早在19世纪末便出现了以租界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公共卫生事业。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掀起了市政建设的热潮,为天津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其中北洋大学就是最早关注城市公共卫生的机构建设的新型大学,该校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在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培养标准等方面均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因此获得“东方康奈尔”之称,是我国近代享誉海外的知名高校。北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关注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公共卫生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开创了办大学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先河,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办好大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大学的发展要与城市协调发展,才能推进自身发展壮大。
一、打造卫生工程人才培养平台
北洋大学建校之初,便将城市公共卫生工程作为工科专业必修科目,并重金聘请外国专家授课,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卫生工程专业毕业的阿瑟·布雷德弗德·毛理尔(arthur b.morrill)等。因此,北洋大学的早期毕业生,普遍具备一定的公共卫生工程知识。民国时期,著名工程教育家李书田担任北洋大学校长后,明确提出将公共卫生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李书田在《卫生工程人才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文中,将公共卫生所需的人才分为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工程人才和卫生工程人才三类:“公共卫生人才,须受具体之应用生物学、卫生生物学、细菌学、卫生设施、卫生行政技术、生命统计、工业卫生等学科训练。公共卫生工程人才须受具有系统之细菌学、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工业卫生公共卫生行政及基本的工程技术等学科之训练。卫生工程人才应习知给水清水等工程与污渠工程及秽水及废物处置工事之设计、建筑、养护与管理。对于卫生设施之全领域及其与公共卫生之关系,亦需加以相当之注意。土木工程学术之各部门,凡与卫生工程建设之有关者,均须受此训练。机械及电机工程之有关抽水厂与清水及净污等厂设备选购事宜部分,亦应具有相当之训练。”李书田并根据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指出,各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有不同的分工侧重。他“分别聘请在国内素著之大学医学院及工学院的教授,造就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工程暨卫生工程人才。”即北洋大学应以
工科优势为基础,要侧重培养卫生工程方向的人才。
193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洋大学在土木工-程学系设水利与卫生工程专业,同时着手设立卫生工程实验室。将卫生工程与水利工程共同设置在一个专业中,这是具有前瞻性、跨领域的专业设置,其中包含着学校对于自身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大城市发展的需要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天津城历史上水灾频仍,近代以来更是多次威胁天津城市的安全。在1917年的特大水灾中,市区五分之四的面积被洪水淹没,受灾人口达八十多万。因此,水利工程人才一直是北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就天津市的情况来说,20世纪初,公共卫生事业的重点是控制导致传染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水患引起的防病防疫是天津地区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课题。因此,学校参考国际上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特别是较早开设公共卫生工程专业的美国高校,如康奈尔大学水利卫生工程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以公共卫生原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打造兼具利与公共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为了加快新设学科的建设步伐,学校引进了一批优秀师资,聘请时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的李赋都为专任研究教授,徐世大、涂允成为水利与卫生工程专业兼任教授和专任副教授。徐、涂二位教授均毕业于北洋大学本科,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利卫生工程。重返北洋大学后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为水利卫生工程专业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抗战爆发以前,北洋大学水利卫生工程专业共培养出两届20名毕业生,为探索我国卫生工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校长李书田还积极筹备成立“中国公共卫生协会”,“以协力研究公共卫生学术,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及增进国民健康。”学校还围绕公共卫生这一课题,进行了跨学科研究的探索。1935年,北洋大学教授涂允成受学校委托赴河北省定县做卫生状况的调查,并撰写论文《定县卫生调查》,[习对当地的饮水、食物、空气质量、垃圾排放、污水处理、动植物防疫等公共安全要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记录,为研究和改进乡村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北洋大学以科学方法进行社会考察的重要尝试,也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县调查”的重要补充。
二、积极筹办北洋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20世纪30年代,天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30万人口的大都市。伴随人口增长,城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1937年,天津市各级医院床位总数仅有400余张,远远没有达到当时直具备的卫生标准:城市中应每千人拥有一张病床。这一医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天津市政虽日渐进步,然卫生及医院设施,犹未臻完善。„„我天津市虽有市立、租界立、私立及教会立各医院,然究无尽美尽善之医院”。医疗设施的不足已经成为当时天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个难题。
另一方面,医学院的设置对于北洋大学自身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具备3个学院或9个以上系科者为大学。由于北洋大学当时未能满足其要求,同年被降格为独立学院,北洋大学改称“国立北洋工学院”。虽然如此,北洋工学院并未放弃重新恢复大学称号的努力。早在改名当年的1929年8月16日就聘请王宠惠、王正廷、李煜瀛、王劭廉、赵天麟、茅以升等7位知名校友为“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恢复大学称号的准备工作。李书田到任校长之后,制订了《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详细规划,并着手分阶段实施。截止到1937年以前,已经完成“整饬充实发展工学院与筹设理学院”的工作,并将设立医学院作为学校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要恢复北洋大学,医学院的设置也成为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关键布局。当时计划“至筹设医学院 及附属医院„„俾可于二十七年夏季招考本科一年级学生”,“本校名称拟即自二十六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恢复十七年夏季以来之旧称‘国立北洋大学’。”
医学院初步规划学生总数不超过300人,每年招收学生40名为限。附属医院作为学校产业,同时也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设有床位150张、手术室、药局、剖检室、实验室、门诊处及x光室等。按照当时大学组织规程,医学院初建时暂不分系,“嗣后于医学系之外,添设公共卫生学系”。学生5年毕业,于第6年前往医院实习,并提交毕业论文。医学院建成之后,还将与天津市政府合作设置卫生所,卫生所与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处保持密切联系,既充实了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又为北洋大学相关学科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在医
学院与附属医院的设立规划中,贯穿了北洋大学一贯注重实用人才培养的育才思想。按照计划,为完善医科体系,还将设立生物与生理学系以及医药学系,扩大学科的外延,并以医科为中心,继续设立药学、生物等专业,并独立设置公共卫生工程系,在此基础上成立“国立北洋大学研究院”,使“理、工、医三系之各系组,互相联系,综合成为一有机的学术集团。”为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搭建了平台。
在筹办北洋大学医学院过程中,北洋大学采取以依托天津市既有的教育资源为主、国家拨款为辅的办法,对占份额不大的办学经常费用,申请列入国家岁出教育文化预算之内。而新学院第一年开办时的启动资金,则利用原天津北洋海军医学校的校产来补充。北洋海军医学校前身为北洋海军医学堂,1930年该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将这些经费用来筹建北洋大学医学院。“天津昔有陆军与海军医学校两所,后或迁京或停办,以百三十万人口之大都市,而尚无医学院及市民可以托命之医院,殊与文化水准及促进公共卫生有碍„„天津应有完备之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各一所。”这样在解决启动资金的同时,也整合了地方原有的教育资源。
在筹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过程中,北洋大学也加强了与天津市各界之间的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北洋大学因庚子之乱中,校舍被德军占领,被迫于1903年迁往距天津城北10里处的西沽,此后便长期位于郊外。学校认为“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必须设于市内,以便诊病与就医。”目因此决定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迁回原北
洋大学的校址。由于时过境迁,原校址产权涉及多个单位和私人宅地。为争取回迁顺利,学校及校友会成员多方奔走,并积极与天津市政府进行沟通,表明北洋大学与城市共谋发展之意。“天津为华北一大都市,将来北洋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于本市亦一重要贡献,将期与贵市政府之市政建设相得益彰。”北洋大学的真诚意愿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积极支持,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对北洋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规划方案非常赞成,认为“极属有益地方之举,允协助进行。”张自忠特别派出秘书马彦翀和参事边洁清作为市府代表。与北洋大学校方共同商议在天津市内购拨院址事宜。除市政府支持之外,北洋大学也得到了天津本地知名人士的支持。卢木斋、娄鲁青等得知北洋医学院选址涉及自己的房产后,均欣然同意出让,并在价格方面给予了相当优惠。
北洋大学筹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还有另—个目的,就是在全国各大学的激烈竞争中得以壮大发展,实现“以其与匕海同济医工,南北并美”的期望。按计划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建立应自1938年起,5年内完成。“本校拟于=十七年夏季正式添设医学院,开始招生„„一切设备及附属医院,务期于三十—年夏季完成。”由于地址临近中山路,“中山先生又曾医人医国,则定名为国立北洋大学中山医学院。岂非千秋万世,弥资纪念哉!遗憾的是,由于不久之唇抗日战争爆发,该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三、北洋大学与天津城市建设共同发展
“九一八事变”以后,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城市上空。随着战争的迫近,化学武器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威胁着人们。当时的化学武器主要以各种毒气为主。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气,主要用于欧洲战场,毒气的使用对交战双方及平民百姓造成了重大伤害。由于毒气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战后各国列强都将毒气作为主要战争武器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早在1932年日本侵华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军突袭中国驻军,侵占上海市闸北。当时有传言日军将使用毒气,造成了极大恐慌和社会混乱。“一二·八之战,沪地人民,唯恐日人施用有悖人道之毒气,此乃由于吾人平素对于毒气之防御无相当准备之故。”这次事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有必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毒气的防御,以减少民众由于对毒气的了解不足所造成的损害。
北洋大学首先在校刊上刊登有关毒气的防御和治疗方法的文章,普及相关知识。继而在军事工程研究会机械化学研究小组下特设毒气化学研究系。北洋大学教师王子祜撰写了论文《毒气战争概论》,详细介绍了毒气的历史、种类、效用、防毒措施和原理等知识。其中特别提到普通居民遇毒气攻击时,“须立将住室之窗户及其他与外界相通之处,严为封闭(需事前准备),以免毒气侵入,然后攀登楼上或较高之地,或用浸水或稀薄酉全溶液之手帕,封住口部及鼻孔,权当简单之防毒面具”。
北洋大学的高乃谦教授则在其论文《军用毒气之化学浅说》中详尽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毒气的成分、分子排列、中毒症状等。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军用毒气之防御》中不但
介绍了防毒面具的制作方法及各种应急防护措施,而且前瞻性地提出目前以活性炭为主的防毒措施,是建立在未发现活性炭所不能吸收的毒物之基础上,未来有可能出现针对现有防毒措施的反制办法。“恐将来之毒调必能夺取活性炭素之能力;否则必将以活性炭素为促进化学反应之媒介,而利用其机能,发明适当之混合剂,导致此炭素之上,使面具内起猛烈有毒之化学反应,以资反制。”不仅教师,在校学生齐玉亭也以战场出现率最高的糜烂性毒气为题,在丁绪淮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糜烂性毒气制法及防御}---文。战争同样引起了北洋大学的学者对于城市供水安全的担忧。作为沿海商埠,天津市是中国较早出现自来水系统的城市之一,早在1898年,英国仁记洋行发起成立了主要以租界内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天津自来水公司”,这也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自来水事业。然而自此以后,天津市自来水事业一直掌握在私人和外国人中。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市内自来水供应商主要有英租界工部局自来水部(原“天津自来水公司”)和济安自来水公司,两家公司均由外资控制。其中济安自来水公司依仗外资特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跨越老城区和各国租界的城市供水系统,垄断了除英租界外几乎全部的城市供水业务。
面对近代中国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种城市供水完全为外资垄断的现实引起知识界的忧虑。曾经在北洋大学读书的马寅初先生,在《北洋理工季刊》发表论文,指出自来水事业对于城市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倡国有以代替私人或外国资本控制。“试想中国各大都市的自来水,是由私人来办,假设若掌握在几个私人
第四篇:以极限教学为例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以极限教学为例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摘要】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和学生学好高中数学课是十分重要的,而目前的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极限的含义,使用具体的案例,对高中和大学的极限教学做出对比,并对如何做好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衔接进行探讨。
【关键词】极限教学 高中数学 大学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6-02
近年来,大学新生纷纷表示难以适应大学数学教师的教课方式,导致数学成绩严重下滑。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升学率,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因此,如何解决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尤为重要。
一、极限定义
极限包括两个方面:函数极限和数列极限。而我们主要是通过对高中数列极限和大学数列极限的分析,来认识极限问题。
高中数列极限的含义:当n无限增大时,如果数列{an}的一般项an无限接近常数a,则数列{an}收敛a,如果n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an-a|能小于事先给的任意小的正数,当n无限增大时,an无限接近于常数a。而大学数列极限的定义:设为一个数列,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时,不等式|Xn-a|<ε都成立,那么就称常数a是数列的极限,或者称数列收敛于a,即为Xn→a(n→∞)。
二、高中与大学的极限教学对比
高中和大学的数学的极限教学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方面,高中的数学教育是以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为主要内容,只注重让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具体的相关试卷题目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淡化了知识结构。而大学数学教学中更加侧重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第二方面,高中数学对数学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比较浅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推理能力达不到大学的标准要求。在教师教课的过程中,中学教师往往会对某一个知识点反复的讲解,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同一个问题上,使同学很难在短时间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重点。而相对于大学来说,这一现象就不存在,大学课堂的学习内容侧重于某一个知识难点的讲解,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知识点,并留给学生课后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极限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贯穿在大学数学分析中[1],因此,要在高中时期学好极限知识,做好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衔接,才能在大学的数学中得心应手。
三、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对比
(一)教学对象不同
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目的为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做准备,学习的内容较为浅显。高中时期,学校会定期的进行周期性的模拟考试,并通过考试筛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公开表扬并且颁发证书或者奖状之类的作为奖品。这种现象违背了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与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在大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课程都是通过研究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讲解知识点再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在新生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考上大学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主动性下降。进入了大学之后,课余时间较多并且相对自由,加之,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缺少监督,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下降。因此,高中与大学时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计划[2]。
(二)教学方法不同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中老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思想仍然存在,如果教课的过程中不注重内容的侧重点,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就会导致高中与大学数学学习能力断层现象。而大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深奥,在教学上更加注重知识拓展,注重对概念、定理和结论的分析要求,把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目的不同
高中教学注重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学中会增加学生的习题练习数量,而大学与高中不同,大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实际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高职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立足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出发点,解决学生的数学计算问题。在课堂的教学中,高职教师要充分挖掘习题中的重要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做好高职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四、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衔接的思考
(一)对教师的思考
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高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数学课程之外的知识,不固步自封,防止发生与大学数学学习的脱节现象。同时大学教师,要做好从中学数学到大学的过渡,通过举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差别,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导师,在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衔接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数学学科之外的重要知识,更加系统的学习。首先,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之前,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有计划的听课,对自己预习时候的难点多听,多做笔记,提高听课效率,方便课后复习。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知识难点,仔细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分析老师在讲解难点时候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要认真落实课后复习。课后对课堂上记录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掌握住一类知识类型,做到“举一反三”[3]。
(三)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虽然,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在难度上有差异,但是教学思想方式上有很多共性。大学的数学课程有部分都是在高中时接触到的,虽然大学的数学更加复杂难懂,但是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是相同的。数学方法是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使用的方式。数学思想是数学方式的实际精神,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简单有趣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数列的时候,可以说阿基里斯是希腊跑的最快的人,却追不上100米前面爬行的乌龟,利用有趣的故事讲解,让学生对数列{an},当n无限大时,an接近常数a,那么就说a是数列{an}的极限。
(四)对数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高中数学过于注重教学的定理证明和解题技巧。高中课程中教课45分钟,先是由教师讲解一个定义和例题,学生再进行大量的习题演练,然后根据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测试。大学数学同样是由教师讲解定义和例题,但不同的是,老师会讲解大量的例题,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没有课前复预习,很难充分理解学习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调整学生的心态。在开始阶段,教师要放慢教学脚步,让大部分同学跟上步伐,接着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详细讲解,让学生慢慢的适应教学的方式,主动适应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五)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思考
“数学建模大赛”在我国开展了20多年,对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新生学习时应该渗透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例如,在大学第一堂“函数”课程的学习中,可以使用函数建模的方法来讲解,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为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基础。此外,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在基础课程中加入数学建模思想,在平常的习题练习、理论知识讲解中引入数学建模习题,或者对数学建模开设课程,集中系统的学习,同时安排课程作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大学数学课对大学理工科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要想做好高中和大学数学的衔接,一方面要做到思想衔接和知识衔接,另一方面要做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因此,大学数学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在授课时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注意课程讲解的讲课方式,提高同学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丹.以极限为例谈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J].林区教学,2014,(7):75-76.[2]倪诗婷.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4,(2):42-43.[3]汤琼,刘罗华,刘霞文等.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92-94.
第五篇: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三次年会交流论文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白德位 刘美珍 高福宁
[摘要] 创新是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本文根据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服务现状与自身的特点,从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环境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关键词] 服务创新;图书馆;高职;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实用人才,这类人才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根据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创造性地开展读者服务,本文结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邢职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和特点,谈谈该馆在构建新型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环境,使之成为学术交流、素质教育及文化休闲场所等方面是如何为广大师生提供创新服务的。
一、服务理念的创新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想基础。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读者工作的服务环境、服务手段的变化,其服务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邢职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读者进行,即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理念。并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培训与自主学习,使图书馆员统一与坚持新的服务理念,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行动上,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图书馆形成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馆风,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学习、服务的需求,促进读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服务方式的创新
1、营造更好的学习空间
再好的服务理念也需要有空间来实施。良好的学习空间是图书馆得以不断服务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邢职图书馆位于学校的中轴线上,坐西朝东,周围是绿地,交通便利。图书馆为5层框架结构,高24米,建筑面积18370平方米。建筑外型气势雄伟,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底层古拙敦厚的石墙,馆周围的绿化区,馆前的喷泉、花坛、荷塘,既显得古朴典雅,又散发现代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全馆设有9个书库、16个阅览室、6个研究室、1个报告厅、2个展览厅。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读者提供了良好信息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图书馆分为静区和动区。静区包括阅览区和个人研究室;动区包括学习共享空间、文化休闲空间。阅览区,为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自由的徜徉在书海中,还可以享受着图书馆无微不至的服务。个人研究室,是为了满足个人研究者对安静环境的需要而设立的。配备有电脑、网络接口或无线网卡、书桌、电脑桌、椅子和耳机,并可提供深层次的一对一的研究帮助和培训。学习共享空间是邢职图书馆为满足读者团队学习和研究而提供的场所,分布在几大阅览室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个人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就显得身单力薄了,它需要团队合作、协作才能去完成。学习共享空间的设立,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集体学习和讨论的需要,为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课题组人员提供一个隔音的讨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用作小教室,由馆员以教学的方式小范围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巧,也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探讨课题使用。文化休闲空间,分布在图书馆的大厅和走廊上。当前,学生不是不爱学习,而是缺乏激发学习兴趣的空间,文化休闲空间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图书馆一楼设有文化艺术长廊,每个馆藏悬挂着艺术挂画,让读者进入图书馆就感觉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起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图书馆的一楼开设了咖啡厅,提供茶点、轻音乐,阅读中可适当放松休息,与人交流聊天。
2、电子资源服务
为了跟踪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邢职图书馆除了加大重点图书的采购(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等)以外,还根据本校的品牌专业建立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设计与加工等特色数据库,与此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与校园网连接的任一台微机登录图书馆主页浏览查询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如:书生之家电子图书(包括文学艺术类、计算机类、生活百科类、社会科学类)、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美星外文电子图书、维普考试题库、河北高校数字图书馆、CNKI系列数据库(其中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图书馆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并且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使读者通过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提高了文献查询和利用的效率,给读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体现了邢职图书馆“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以知识为单元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通过手机短信服务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用户对信息获取的实效性、个性化的需求。
3、专业群馆员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读者对自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对新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发展,需求就更加强烈了。邢职图书馆积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时推出了专业群馆员建设计划,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学院的示范性建设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图书馆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划分了六大专业群服务区域,其中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中每个专业群配了三名图书馆兼职馆员,他们不仅为这些专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还在自身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项目。在专业群服务中,图书馆不断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特色性,积极提高服务的技巧和水平,扩大专业群服务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同时,邢职图书馆把专业群馆员服务延伸到了服务需求程度并不高深、但最容易产生效益的学生读者,引导他们认识各种信息源以及探索、评价和使用各种信息,提高他们查找信息和专业信息的综合能力。
4、建立了特色馆藏服务体系
现阶段,高职高专图书馆馆藏可以不求多,但必须在馆藏特色上下功夫。有限的经费、有限的馆藏空间可能对建设规模化、系统化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却影响不大。因此,高职高专图书馆馆藏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性,要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馆藏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邢职图书馆以“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为宗旨,藏书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宗旨展开。根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建立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设计与加工等特色数据库;为了减少读者在馆内为寻找文献而来回走动的时间,书库的藏书,按照学科体系、分类、文种、文献类型进行典藏;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性,使所有文献都能供读者随时查阅,图书馆设有馆藏阅览室、外文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5、开展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邢职图书馆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从细节做起,让管理与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安静、舒适的图书馆大厅、休息区和走廊摆放着供读者休息和学习的座椅和桌子,使读者走进图书馆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为了克服经费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大家“互助友爱”的传统发扬光大,图书馆成立了“诚信互助书苑”,同时为了鼓励大家行动,图书馆规定:捐赠图书文献5本以上者,图书馆按规定发给赠书者“捐赠图书荣誉证书”;为了方便读者还开设了一些自助服务,比如:图书馆大门口设置了24小时还书箱、存包柜、便民箱(白纸、笔、像皮、针线包等),电子阅览室内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对读者遗失图书的赔偿,采取只要能买到原书或是类似的书均可的处理原则;每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无一不体现了邢职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和 “尽可能有利于读者,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 的办馆原则。
6、全方位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以外,图书馆利用学术报告厅和电子阅览室开展图书馆系列讲座。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知识讲座。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开展读者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比如网络会议、网络讲座、网络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自然的讲授和自由的交流,培养读者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三、服务环境的创新
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创新体现在突出文化和艺术氛围。
1、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设在一楼大厅,由图文信息工作站、艺术长廊与书画室、学术报告厅、咖啡厅组成,集图文信息浏览、文化艺术交流、学术交流、业余讨论及娱乐休闲为一体,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艺术氛围的学习、交流和休息的空间。
1.1建设图文信息工作站
在原来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在图书馆一楼新建图文信息阅览室(工作站),可以同时为130名读者提供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检索、浏览,还可以不定期举办有关信息检索和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训,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既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又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1.2咖啡厅,用于读者休息和交流的休闲场所
在图书信息工作站的南面建成咖啡厅并开始营业。提供咖啡、茶水等餐饮服务,并播放轻音乐,为读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1.3建设艺术长廊、书画室
在咖啡厅对面建设艺术长廊,四面墙围成一周,墙上镶挂学生设计的艺术作品,墙前面的展览桌上摆放学生设计的各种包装盒、包等小饰品。根据需要,艺术长廊还可以为校内、校外的名人提供个人作品展和专业作品展。书画室是为爱好书画的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还可以不定期邀请书画名家或老师来指导。艺术长廊和书画室即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又浓厚了图书馆的文化艺术氛围。
1.4学术报告厅
2、图书馆整体文化氛围建设
2.1阅览室、自习室、书库、楼道大厅摆放绿色植物,墙上都镶挂艺术画 这些作品都是经学校和图书馆的艺术专业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的摆放也是由专业小组设计的。
2.2楼道大厅、走廊都摆放供读者学习和交流的书桌和椅子 2.3文明标语和指示牌
3、图书馆特色文化建设 3.1校史展 3.2服装展厅 3.3诚信互助书苑
总之,为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需要,图书馆不断地更新与改进管理模式,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图书馆事业才会更加蓬勃发展,才会更好地为读者学习、阅读和科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参考文献
[1] 燕姣云.长尾理论: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理念创新的基石[J].图书馆建设,2010,(3):56-59.[2] 王韦力.试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0,(1):1059.[3] 于文莲.基于新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0-92.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白德位(1955-),男,河北柏乡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联系电话:0319-2273164 *** 电子信箱:baidw@163.com 联系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钢铁北路552号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刘美珍(1973--),女,本科,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高福宁(1978--),女,本科,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