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
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
——北京经验
代恒猛
2012-10-25 14:56:2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济南)2009年2期
【英文标题】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Policies: The Experiences of Beijing
【作者简介】代恒猛,中央编译局在站博士后(北京100032)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新贫困现象”,直接催生了我国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的出台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整合与配套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基于北京市的相关情况,研究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和制度衔接,整体效能发挥的问题,在分析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城乡分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社会救助/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城乡分割
中图分类号:D6;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2009)02-0116-08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只能实行社会保障多元化的制度安排。本文基于北京市情况,对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救助的政策转型与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社会救助政策的综合效应
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制度安排逐步打破,而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由此造成制度真空和社会的断裂与失衡。这种断裂的后果,就是市场经济的高风险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发生了突发性、大规模的“下岗潮”和“失业潮”,形成了严峻的“城市新贫困现象”。据估算,2000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的总数约为1350万人①。城市贫困问题直接推动了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是运用规范化的保障措施达到真正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目的”②。
1996年7月,北京市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后,又相继建立了粮油帮困、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城市流浪乞讨救助、应急救助和灾害救助等一系列制度,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02年4月,市政府批转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全面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向农村。2009年4月末,北京市共有城市低保户73577个,146013人;农村低保户42100个,78321人;农村五保户4476个,4675人。月计划支出城乡低保金、农村五保供养金分别为5161.7万元、1194.1万元和134.1万元③。事实表明,面对大量存在的社会贫困问题,社会救助因其救助方式的直接性和针对性,实际上扮演了比社会保险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当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也将进入转型发展和制度建构的深入发展阶段。目前的问题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应急性、零散性和分割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形成重复保障和救助盲点并存的局面,造成效率的损失、资源的浪费和新的社会不公问题。2005年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各种救助项目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加快“构建体系完整、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如何适应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政策的部门衔接、制度衔接和城乡衔接,放大社会救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制度效应,是当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改革发展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社会救助政策的“碎片化”问题
社会救助是一项操作性非常强的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和强化与相关社会政策的衔接问题。当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碎片化”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救助政策具有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和城乡区域分割等特征,影响和制约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部门分割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部门职能定位的影响,北京市社会救助工作一直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虽然明确民政部门的牵头地位,但由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和存在部门利益阻隔,这种“多龙治水”的工作格局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难以形成统一决策监管机制。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涉及众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发挥主管或牵头部门的强力监管职责,才能推动社会救助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本市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市民政局负责本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和对外发布”。同年,成立由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25个部、委、办、局组成,辅之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全市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但由于其并非是常设性的实体机构,而民政作为社会救助牵头部门,依靠其下设的救灾救济处和低保中心统筹全市救助工作,缺乏法律层面的统一、明确的界定,加上民政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在统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难免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难以发挥真正的主管或牵头职能。
2.政出多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决策监管体制,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和利益出发,分别设立救助机构和配备人员,存在着谁出政策谁做事,谁募集资金谁使用的状况。大体说来,民政部门负责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民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等;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卫生部门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农委扶持农村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建委负责廉租房救助;教委落实教育救助;工会开展困难职工帮困;残联和妇联实施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救助;慈善机构吸收捐助和开展慈善项目。在一些交叉性的社会救助方面,如医疗救助方面,实行民政主管,卫生部门落实,而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市职工最低工资与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困难企业患大病职工开展医疗救助——这种自行其是、政出多头的执行机制,增加了救助环节和运行成本,带来了新的社会不公。
3.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目前,对社会救助实行内外监督和约束的主体繁多。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监管,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负责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妇联、残联等组织,发挥群众团体、专业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作用,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社会化监督。监督主体过多反而造成了职责不明、群龙无首的弊端,同时由于目前社会救助过于分散,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管理和效绩考核机制,无法对部门救助工作作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
(二)制度分割问题
长期以来,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遵循“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思路,即根据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和需求的不同层次,先建立单项制度,力求覆盖,再以点带面,衔接整合各个单项制度,构建完整的救助制度体系。目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正处于从覆盖到衔接的阶段,制度分割问题成为攻坚工作的核心议题。
1.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分割问题。社会救助不仅仅局限于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保障,也对由于医疗、就学、司法诉讼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顿进行适度保障。但在实施医疗、教育、就业、司法、住房、灾害等方面的配套救助制度时,为了降低成本和便于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地与低保挂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多达二十多项优惠政策与低保直接挂钩。这种简单对接,直接导致了低保救助的“悬崖效应”,即一旦享有低保,其收入将大大高于临界于低保之上的边缘户的家庭收入。而这些救助制度本身,也缺乏相互的衔接配套,如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与应急救助、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低保与就业援助等相互间的制度分割。如低保和救助援助,有研究指出,现行的救助制度存在着不利于激励受助对象通过公开的劳动增收和退出受助行列的因素,即多重救助的简单叠加和劳动所得对救助待遇的简单替代④。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制度分割问题。低保与社会福利属于两个不同保障层次,但其救助性质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一般是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和五保对象,另外还有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与最低生活保障具有共同之处。救助性社会福利的充分发展,无疑将减轻社会救助的负担。但长期以来,北京市尚未完全形成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和服务网络的缺失,致使社会救助承担了过多与自身定位不相符的保障职能。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养老床位总数可达5万张,但与占总人口4%的老人希望集中养老相比,缺口仍然很大。当然,这种情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变。如2008年,北京市财政投入13.4亿元,让55.9万名60岁以上的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享受每月200元的福利金;投入2亿元,保障老年人享受文化娱乐、卫生服务、居家养老福利服务等优待。2009年开始实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成年后安置办法,按照每人15万元的标准,解决他们的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3.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制度分割问题。社会保险是以缴费为条件,以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不至于为临时风险所中断,而低保则是无需任何缴费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以说,社会救助构成了社会保险无法保障,或保障后家庭收入仍然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群体的一种“兜底”保障。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实施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的运行。如在医疗救助方面,北京市规定,凡属参保范围人员申请低保时,应出具社会保险缴费凭据;职工和征地、拆迁人员领取的一次性经济补偿费用中,先扣除社会保险缴费金额,再计入家庭收入。近几年来,北京市建立“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如何本着“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在资助低保对象参保参合的基础上,搞好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这是当前医疗救助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4.社会救助与社会慈善的制度分割问题。慈善救助是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大力资助各级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捐助工作,积极引导和协商慈善资源承接和开展一些政府救助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对慈善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2006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首都慈善事业发展意见》,提出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慈善事业经费发展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资助慈善公益组织重点扶助老人、贫困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众,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公益救助的有效衔接”。反观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在从事慈善活动,有关部门在本系统实施救助工作时,没有及时通报受助对象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合理调配发放各种救助款物,也造成重复建设或多重救助等问题。
(三)城乡分割问题
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社会救助长期以城镇居民为重心,农村社会救助严重滞后。当前,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无论是制度建设、救助水平,还是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城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1.救助制度简单移植,针对性不强。2002年以来,北京市依照城市低保制度,先后发布《关于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的意见》,以及《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的通知》,建立了包括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医疗、养老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特点,过于依照城市救助制度和运行模式实施农村社会救助,无疑会带来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低保标准测算难,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难,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农民救助的定性问题,流动和跨区域就业的农民群体的救助问题,以及农村五保供养与社会救助衔接问题,等等。可以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救助制度改造和创新,使之符合农村具体实际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总量偏低。北京市农村救助资金来源一般由区县和乡镇两级财政负担,部分区县由区县财政全部承担。如朝阳区农村居民低保资金由区财政和乡财政各负担50%;丰台区、怀柔区农村低保资金由区负担60%,乡镇负担40%;顺义区、大兴区农村低保资金由区、镇两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别负担。农村社会救助财政负担的比例关系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区县和乡镇之间职责划分不清,而财政投入主体的下放,也使救助资金保障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救助资金投入的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同城区相比,财政投入仍相对较低。如2009年4月份,朝阳区城乡低保资金支出分别为2506.8万元、193.6万元;海淀区分别为1401.0万元、171.6万元;丰台区分别1640.1万元、123.4万元;门头沟区分别为2320.9万元、154.9万元⑤,城乡社会救助财政资源配置严重不对称。
3.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市农村低保标准由市民政局每年发布一个基本的标准,具体数额由各区县参照这一标准,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能力自行决定。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实力较强的近郊区县,如朝阳、海淀、丰台,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农村救助标准随城市目前统一为410元。而在一些远郊区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1920-2530元不等,与城市标准差距明显。如2009年第一季度,顺义区农村低保标准月人均210.80元、年人均2530元;门头沟区、大兴区,月人均200元,年人均2400元;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平谷、延庆县等5个区县,月人均为170元,年人均2040元;昌平区,月人均160元,年人均1920元;农村救助标准分别为城市低保标准的51.4%、48.8%、41.5%、39.0%⑥。
三、政策选择: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衔接问题虽然只是个案,但却反映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框架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下,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构建部门协作、制度统一、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社会救助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
(一)整合救助职能,推动部门协作
适应社会救助向综合、多层次的救助发展需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建立社会救助的专职监督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能,规范救助程序,构建统一领导下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
1.加强救助立法,为社会救助政策整合提供法律依据。在国家层面,加紧出台《社会救助法》,明确社会救助的定性与定位、制度体系、政府和部门责任、经费保障问题、公民权责、监督机制,以及救助程序、法律责任等,为省市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操作提供法律依据。各省市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救助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细化和明确。
2.整合部门职能,建立集中、统一的社会救助监管体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大部制”改革思路,逐步对当前分布于各个部门单位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剥离、整合。在民政部设立社会救助管理局,集中监管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在各省市层面,设立实体性质的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省市领导任主任,负责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民政相关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专门的业务经办机构,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救助指导和服务,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各相关部门作为参与执行主体,配合民政部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的组织实施。
3.规范救助程序,完善“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强化街道(乡镇)的综合救助职能,各种社会救助待遇,统一由申请人向户籍地街道(乡镇)提出申请;各项救助活动,统一通过街道(乡镇)实施,各种救助款物由街道(乡镇)调配发放;各类救助信息通过街道(乡镇)统计,由民政部门汇总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形成“一口上下、规范有序”的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彻底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
(二)强化内外衔接,确保制度统一
按照构建制度完整、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目标,强化低保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救助,以及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等制度的衔接与配套,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制度衔接,集成和放大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制度解困效应。
1.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内部制度整合。社会救助是建构在底线公平基础上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综合性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由其他各项救助制度来配合和补充,而其他各项救助制度需要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基础。这一特点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作用。在确定救助标准和实施范围方面,要避免单项救助或优惠政策与低保资格的直接挂钩,而是根据每个单项制度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标准和范围,同时积极开展低保边缘户的针对性救助,实施阶梯式救助,缩小和弱化社会救助的“悬崖效应”。
2.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外部政策整合。立足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框架体系,重新对社会救助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进行梳理,逐步退出一些与社会救助自身职能不相吻合的领域,专注于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职能。比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趋于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将会转化为社会福利和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救助的重点将会转向非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城乡医疗保险的日臻完善,医疗救助将转变为经过医疗保险承保后仍难以承受个人费用支出并造成暂时贫困的人群。其他如住房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等,也必须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作相应的度调整。在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始终要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最低退休金标准、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协调一致,科学对接。
(三)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
由于社会救助具有“兜底”保障的同质性,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突破,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注定是大势所趋。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尊重城乡现实差距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和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
1.推动农村救助制度创新,提高救助实效性。立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创新,重点完善救助标准确定和动态调整、家庭收入核算、征地和流动农民群体救助,以及农村分类救助等制度,规范低保的入口与出口,强化动态管理,打造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加大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理顺区县、乡镇等各级财政职责,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财政投入比例关系。在中央和省市区层面,要把农村救助工作放在整个救助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进一步将救助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农村倾斜,形成稳定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
3.强化城乡社会救助政策衔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强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配套,逐步突破城乡管理体制的分割局面,推动城乡居民救助关系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转,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的无缝对接。当然,社会救助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尊重城乡差距的现实,近期还只能在救助范围上实现城乡覆盖,在救助项目上体现城乡配套,在救助标准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论
经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正处于从覆盖到衔接的政策整合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救助必须理清自身的职能定位,加强政策整合与配套,优化资源配备与传递,集成和放大综合制度解困效应,切实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困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体制障碍问题也将最终得到有效解决,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也将最终定型。
注释:
①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②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③民政部网站:《2009年4月份民政部统计月报》,http://cws.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976625456.htm
④郑功成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⑤民政部网站:《2009年4月全国县以上农村低保情况》,http://cws.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976642721.htm。
⑥民政部网站:《2009年第1季度社会救济标准表(县级)》,http://cws.mca.gov.cn/download/200903xjbzh.htm。
第二篇:社会救助政策
正确选择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困难人员应根据造成困难原因,有针对性正确选择救助政策。
一、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基础,是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政策,是按家庭人均收入和最低生活标准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差的社会救助制度。只要户口在本县且常住本县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能维持家庭生活基本生活困难人员,均可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二、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家庭成员中有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达到一定额度,自负金额超过家庭负担能力,就可按政策规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医疗救助。
三、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暂时出现特别困难,经各种“保险”、“新农合”、“城医保”等报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和社会帮扶后,基本生活依然难以维持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基本生活救助。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临时救助。
四、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政策,是确保灾区灾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医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常住本县的公民,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吃、住、穿、喝、医等生活困难的,均可向所在地村(社区)、乡(镇、街道)申请自然灾害救助。
五、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是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义务人的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学)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因此,符合上述“三无”条件的村民均可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和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农村五保供养。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临时救助须知
临时救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基本生活救助的制度。
一、申请临时救助的条件 因临时性、突发性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特别困难,经各种保险、“新农合”、“城医保”等报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和社会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家庭。
二、临时救助范围、标准和救助机关
1、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的,由乡(镇、街道)政府参照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解决期限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
2、家庭成员中有遭遇溺水、火灾、交通事故等人身意外伤害的,由乡(镇、街道)政府参照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解困期限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
3、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无处居住的,由县民政局参照自然灾害倒损房屋补助标准发放修建房屋补助;
4、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最低寄宿生活费用的,由乡(镇、街道)政府每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性救助300—800元;
5、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由乡(镇、街道)政府每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300—1000元。
三、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临时救助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但同时一事由不能重复申请临时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每年申请临时救助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
2、初审评议。村(居)民政联络员负责临时救助申请的初审,符合救助条件的经村(居)民委员评议、公示无异议的填写《庆元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签署初审、评议、公示结果后报乡(镇、街道)审核;
3、审核。经村(居)签署意见的申请或直接向乡(镇、街道)提出的临时救助申请,乡(镇、街道)民政办经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直接受理的申请需公示和填写《庆元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汇总后按权限报乡(镇、街道)领导审核或领导集体研究;
4、审批。经乡(镇、街道)领导审核或领导集体研究通过的临时救助申请,根据授权分工,乡(镇、街道)责任范围内的直接予以批准救助。县民政局负责救助的签署意见并汇总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5、发放。临时救助以现金形式通过银行机构发放为主,必要时也可采取实物形式救助。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须知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户口在本县且常住本县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生活困难人员。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入保障范围:
1、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2、法定赡(抚、扶)养人有赡(抚、扶)养能力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
3、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须品外的非生产性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倍以上的;
4、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管理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核查的管理制度。即农村居民低保对象实行按季申请审批、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实行按月申请审批,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核查的管理制度。
三、申请、审批、发放程序
(一)申请。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下列证明材料:
1、户口薄、身份证等证明家庭成员属性的证件和资料;
2、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材料;
3、县以上医院出具的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残疾证;
4、赡(抚、扶)养协议或法律文书等证明材料;
5、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二)审查。社区(村)低保联络(救助)员对申请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社区(村)委会根据联络员调查情况召开低保评估会议,对申请人情况进行评估,经公示后报乡(镇、街道)政府审核。
(三)审核。乡(镇、街道)政府根据社区(村)上报的材料,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收入进行核查,经集体研究并公示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四)审批。县民政局根据乡(镇、街道)政府上报的材料,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批,经批准列入低保范围的人员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布。
(五)资金发放。由县民政局通过县信用联社或邮政储蓄直接发放。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医疗救助须知
医疗救助是政府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的对象:为户籍在庆元县范围内参加“新农合”的下列人员:
(一)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费用不享受医疗救助:
1、“新农合”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支付范围以外的费用;
2、由于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3、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4、正常生育、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及变性、整容、矫形、镶牙、配镜、保健、康复、婚前检查等非疾病治疗项目;
5、未经许可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者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所发生的费用;
6、出国及港澳台地区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困难人员医疗救助计算标准:救助对象当年符合“新农合”开支范围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类报销、补助及经济赔偿、补助部分之后,在一个自然内(上的11月21日-当年的11月20日)累计医疗费用自负金额减去其家庭经济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收入额部分后,根据当年筹措医疗救助资金情况按一定比例给予帮助。全家庭累计救助额度不超过30000元。
四、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
(一)申请。申请人在当11月20日前向户籍所在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下列材料:
1、“出院记录”等医疗证明;
2、“新农合”或“城医保”按规定报销后的发票原件;
3、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
(二)初审。乡(镇、街道)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委托村(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报县医疗救助办公室审批。
(三)审批。县医疗救助办公室对乡(镇、街道)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核,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批准情况以文件形式公布。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
(四)医疗救助金发放。医疗救助金通过信用联社或邮政储蓄直接发放。六、五保、低保对象享受即使医疗救助 五保、低保对象凭“低保卡”在县两医院就医享受即时救助,即病人出院医疗费用结账时,医疗救助金和“新农合”报销一并结算,无需另行申请救助。在其他医院就医的当季按程序申请救助。庆元县医疗救助办公室
2014/5/26
申请法律援助须知
发布日期:2012-04-18信息来源:象山普法网浏览次数:
96字号:[ 大 中 小 ]色调调节:
法律援助 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收费用的法律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人员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对象: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对象应具备一下条件:(1)申请事项属于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2)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确需法律援助的;(3)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经济困难的标准,参照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虽然生活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因天灾人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也可以认定为经济困难。
可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请求赔偿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离婚的。
公民可以就本条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向规定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五)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六)刑事诉讼中申请法律援助的人员,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亲属协助提供。
法律援助的形式: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仲裁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申请人应当提供的有关证件、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四)法律援助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
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或者有疑问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审查、决定依据:
(1)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2003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
(1997年5月20日)
(3)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7年4月9日)
(4)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1999年4月12日)
(5)《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2001年1月1日)
(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26号)
(7)宁波市政府《关于适当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的通知》(2005年4月7日)
第三篇:社会救助有关制度政策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政策、法规。具体承办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接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各项救助的申报,并对申请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入户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索取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相关表册,形成记录。
三、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情况进行集体评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者形成初步意见上报街道、乡、镇的社会救助办公室。四、三榜公布,分别公布申报、审核和审批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并对举报者保密。
五、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救助工作的台帐登记、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
六、向其他社区提供“人户分离”申请户的相关调查材料,积极协助配合调查。
七、搞好城乡低保户动态管理,对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生活情况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上报到乡、镇、办社会救助办公室。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八、协助落实救助对象的相关配套优惠措施。
九、按时完成上级社会救助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街道社会救助对象资格的审核工作。
1、对社区上报的经评议的社会救助名单,组织人员(不少于2人)入户复查,复查率必须达到100%,并将复查后的救助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张榜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
2、对张榜公布后没有异议经重新调查后填注复查结果并注明,同时在各项社会救助审批表上签署“符合救助条件”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意见后,上报区社会管理救助局审批。
二、根据区社会管理救助局的安排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家庭收入的定期核查工作,搞好本辖区内低保户的动态管理。
三、委托社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四、负责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为本街道居民提供社会救助政策咨询服务。
五、负责社区有关人员的思想和法制教育。调查处理社区有关人员骗取、冒领社会救助款物及优亲厚友、借低保乱收费等违法违纪事件。
六、按照“渐退帮扶”政策的要求,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的服务。
七、统计上报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情况和数据。
八、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制度
(一)凡本市内持有非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由户主申请办理有关申报审批手续。
(二)在本市范围内,申请对象的户口所在地与经常生活居住地不一致的,向户主户口所在地申报。一家多户口的,向家庭经常生活居住地申报。家庭成员中有在属地管辖规定中规定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工作的,向单位申报。一户不得多地重复申报。
(三)申请享受低保的对象,由户主于每月上旬向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证明:
1、申请书;
2、城市居民户口簿、户主及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查验原件、复印件后,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民政部门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对象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由所在单位的劳资人事部门出具收入证明;
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提供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件或者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下岗职工生活费或者的失业保险金的证明。
3、破产、改制企业人员,失地、失业居民提供政府或者单位给予的一次性补偿证明;
4、重病病人提供住院证明。医药费发票原件、复印件。查验原件、复印件后,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
5、离、退休人员提供领取离、退休养老金的证件或者有关凭证;
6、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的人员由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提供就业状况证明;
7、残疾人提供残疾人证;
8、家庭成员中有农业户口的,提供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土地承包及农副业收入证明;
9、因夫妻离异涉及有关扶、抚养义务的,由法院判决离婚的提供离婚判决书,协议离婚的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
10、人民法院判决具有法律效力的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方面的法律文书;
11、退役军人是转业干部的提供干部转业证,是士官转业的提供士官转业证,是义务兵的提供退伍证; 12、18岁以上的在校学生需提供学校证明或学生证明复
印件。
(四)低保申请对象在提供申报所需资料后,要与居委会签订冷水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诚信承诺书。若不签订诚信承诺书,低保管理机构有权不接受申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制度
(一)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市低保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负责具体实施。
(二)动态管理实行123三个档次分类管理。1类对象至少半年走访一次,一年审核一次;2类对象每季度至少走访一次,每半年审核一次;3类对象每季度审核一次,并且3类对象每个月需到居委会登记一次,连续三次未登记的,视为低对象自动放弃享受低保待遇。居委会要对走访和登记作详细记载。每年底对所有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年检。
(三)动态管理坚持对低保法规、政策、制度和低保对象负责的原则,采取定期不定期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调查了解保障对象家庭生活、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变化等情况,按季度办理保障金增、减、停发手续,并将所有情况及时登记入低保台帐。
(四)动态管理中办理保障金增、减、停发手续,按照保障对象申报审批程序办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制度
(一)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设立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应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低保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居民代表等9-15人组成。社区工作人员在评义小组成员中不得超过半数。
(二)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应挑选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敢讲真话、群众基础好、威信高、有责任心并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人员担任;要善于学习和努力工作,熟悉低保业务知识和辖区内的情况。
(三)每次评议到会人数不得少于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总数的五分之四,评议结果必须是评议小组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四)民主评议小组的工作对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依据政策、法规、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申请对象的申报情况、入户调查情况逐一进行评议,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每年进行一次评议,经过集体民主评议,提出是否享受
(五)在民主评议过程中,要完整记录评议依据、理由和结果。
(六)经民主评议符合享受低保的对象,应将申请、调
查、评议结果等材料一并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单位工会部门。
(七)经民主评议暂不纳入保障范围的对象,由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单位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通知申请低保对象,并负责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群众监督制度
(一)各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应将有关低保工作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名单及职责、申请低保工作程序等在办公场所公布上墙,让群众知情,接受群众监督。
(二)市低保办、街道(乡、镇)、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设立低保举报电话、街道(乡、镇)和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增设固定性“低保举报箱”,社区居委会和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在居民生活密集区明显位臵增设固定性“低保公示栏”,随时欢迎和接受群众举报监督。
(三)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批过程实行“三榜”公布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即第一次公布社区调查评义后的情况,第二次公布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工会复核后的情况。第三次公布民政部门的审批情况。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住址、家庭月收入、低保类别、家庭月保障金额。公布的时间不少于3天。
(四)对张榜公布的结果,任何单位和个都可以提出异议。社区居委会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要认真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并分别逐级反馈到作出结论的单位。对
有异议的,负责作结论的单位要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五)对民政部门审批结果自公布之日起5日内无异议的,由民政部门颁发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入户调查制度
一、各乡镇民政办、村(居)委会受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委托,承担农村低保对象入户调查工作,入户率应达到100﹪。区社会救助管理局对乡镇上报对象实行随机抽查,入户率应达到30﹪。
二、入户调查时,区社会救助管理局、乡镇民政办、村(居)委会及政府驻村(居)干部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工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
三、入户调查的方式:看家庭生活状况询问家庭共同生活成员的构成、收入等情况,听本人和周围邻居反映的相关情况等。
四、调查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调查人和被调查对象须在调查记录上签字,做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五、调查人员应积极宣传目前农村低保相关政策。对明显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对象,调查小组有做出不提交(居)民主评议小组评议的权利,但必须做好申请对象的思想工作。
社会公示制度
为切实搞好城市低保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城市低保工作的透明度,特制定城市低保社会公示制度。
一、公示方式。各街道、社区设立固定的公示栏。①区社会救助管理局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政府网站公示全区城市低保情况;②街道集中公示审批后全街道低保情况;③社区把城市低保用为居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实行“三榜”公示。第一榜为“申报审查”榜,主要公示经民主评议后准备上报街道审核的申请人员的名单、申请原因,第二榜为“审核呈报”榜,主要公示经街道审核后准备上报民政部门审批后享受对象的名单、姓名(包括户主)、家庭人口、家庭住址、救助类别、拟救助金额。
二、公示内容。①城市低保救助有关政策、申请审批程序、享受城市低保救助具备的条件;②申报审查过程中,按要求需公示城市低保救助对象的相关情况;③区、乡两级监督举报电话:
三、公示时间。城市低保救助的有关政策、申请审批程序、申报具备的条件等长期公示。区、街道、社区对当年审定后的享受对象和监督举报电话长期公示。社区第一榜、第二榜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档案管理制度
一、分级管理。
区、街道、社区一级建立完备准确的低保档案和台帐,区级建立低保档案、内容包括文书档案、业务工作档案、低保家庭档案、电子档案,做到一户一档、资料齐全。街道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和工作档案,重点是低保台帐、入户调查记录、审核表等,社区要有档案盒,有对象名册、群众评议记录等资料。同时,区民政部门要及时将低保各类情况录入低保信息系统,逐级上报至市低保处备案,建立统一的低保对象数据库。
二、具体要求
(1)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档案要做到分类清楚,排列整齐、查找方便、安全保密。
(2)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守则,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做好档案的八防,即防火、防盗、防鼠、防虫、防潮、防尘、防晒、防霉变等工作,室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易腐等杂物,进出必须关好门窗。
(3)及时收集整理本办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对综合性文书档案,做到收集齐全、整理系统、分类准确、编目清楚、案卷整洁、书写工整、装订整齐美观。对专项性的文书档案,做到资料成本、数据成册、材料成套。
(4)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编制必要的档案检验工具,更好地为机关和基层服务,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5)按照档案保护有关要求,每月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经常性保持档案室(柜)内整齐整洁,空气畅通。
社会救助配套优惠政策
1、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中的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救助政策;城市低保户高中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减半收取学费;正规考入国家高等院校的,为其提供一定的助学金;武陵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助学金按专科2000元、本科3000元的标准予以执行,其它区县(市)的助学金标准以相关文件规定的为准。
2、城市低保对象在当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基本医疗诊治时,免收挂号费,减半收取诊疗费。
3、卫生防疫部门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免费防疫。
4、自来水公司为城市低保对象每月免费提供4吨生活用水。
5、电力部门为城市低保对象每月免费提供8度照明用电。
6、城市低保对象收取有线收视维护费每月不得超过11元。
7、资助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部分的资金。
8、资助城市“三无”对象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应负担部分的资金。
9、城乡低保户、农村五户凭《低保金领取证》或《五保供养证》可在当地定点慈善药店购买常用药品时享受让利优惠。
信访受理制度
1、低保工作人员应积极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关于低保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信访处理台帐。
2、群众提出的问题属本级低保工作机构能解答的,应摆清事实,讲清政策依据,耐心细致予以答复,避免越级上访的发生。对不能立即答复的,应讲清原因并开展调查或上报,经调查核实清楚或上级予以回复后及时予以答复,必要时应做出书面答复。
3、对群众来信来访的情况要认真对待,依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处理。对待领导和上级下转的信访件要认真调查,照实处理,及时回复。
4、接待来信来访人员态度要诚恳,讲解要细心,政策要透明,做工作要耐心。
5、接待来信来访资料要妥善保存,保守秘密,凡不信来访要做到件件有回音。
6、保护来信来访群众的人身权利,不得进行打击报复,否则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监督举报有奖制度
为加强城乡低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优化社会救助工作环境,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确保救助对象的准确率,及时有效地为真正困难的弱势群体服务好,决定在全区普遍建立城乡低保监督举报有效制度。
一、监督举报范围
1、民政部门“应保漏保”的对象;
2、民政部门“重保错保”的对象;
3、享受对象不公示、暗箱操作的对象;
4、民政部门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及乡镇、社区、企业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优亲厚友和利用职务之便克扣、挪用、挤占低保资金的问题。
二、监督举报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举报人对举报事项,应先向被举报人所在县社会救助管理局或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2、实名举报原则。举报人应实名举报,未报真实姓名的民政救助机构原则上不予处理,举报内容要真实、道听途说、打击报复等不负责的举报,民政救助机构查清情况后要对举报人予以批评教育。
3、举报保密原则。对举报人要严格保密,对泄密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
第四篇:社会救助政策及操作规程
社会救助政策及操作规程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
持有本县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400元),均可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对城市“三无人员",家中有重病病人、严重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有子女上学的低保家庭实施分类施保。
(二)享受城市低保待遇需提供的材料 .
1、申请人提供书面申请书;
2、家庭成员的户籍证、身份证;
3、申请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和全家合影照片各3张;
4、近期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书、病历(诊断书、病历是复印件的必须加盖医院病例专用章);
5、申请人家庭的各种相关证明材料。(下岗证、残疾证、离婚证及子女抚养协议或相关裁决判决材料、死亡证明等)
6、住房情况证明(楼房的提供房产证、无房的由社区出具无房证明的同时,申请人提供租房协议);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各类证明。(三)办理城市低保的程序
个人申清——社区入户调查初审、社区张榜公示,上报——乡、镇(街道办)审核材料——入户调查,所在社区张榜公示——填写《申请审批表》——县民政局审查——入户核实——县内张榜公示——办理证件——乡、镇,(街道办)发证、建档——兑现。(四)低保金的发放
低保金由民政局按季度拨付街道办或乡镇民政站,民政站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办法,每月在二十日之前将低保金拨入低保对象指定银行个人账户。被批准的低保对象,持低保证、存折每月到指定银行领取低保金。(五)低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从政府获得救助、保障其最低生活的权利。
2、有向民政局咨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权利;
3、可依法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每月从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机构领取低保金,还可以按相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学救助等待遇。
义务:
1、向乡、镇(街道办)递交低保申请时必须做出诚信承诺,对自己提供的家庭情况真实性负责;
2、必须申明如果虚报、瞒报冒领低保金、不履行城市低保对象应承担的义务,将承担相应的处罚;
3、如实提供办理低保待遇的相关证明材料;
4、必须服从乡、镇(街道办)的管理,定期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变化情况;
5、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应当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凡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农村困难家庭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重点对未纳入五保户,家中有危重病人、残疾入、无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进行保障。
(二)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需提供的材料。
1、申请人提供书面申请书;
2、家庭成员的户籍证、身份证;
3、提供4张申请人近期的一寸免冠照片;
4、提供近期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书、病历(诊断书、病历是复印件的必须加盖医院病例专用章);
5、申请人家庭的各种相关证明材料(优抚证、残疾证、离婚证及子女抚养协议或相关裁决判决材料、死亡证明等);
6、应当记入家庭收入的各类证明。
(三)办理农村低保程序。
个人申请——村级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张榜公示(村级)——乡、镇审查——填写《申请审批表》——县民政局核实审批——办理证件——发证、建档——兑现。
(四)低保金发放。
低保金由民政局按季度拨付街道办或乡镇民政站,民政站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办法,每月在二十日之前将低保金拨入低保对象指定银行个人账户。被批准的低保对象,持低保证、存折每月到乡镇信用社领取低保金。
三、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一)救助对象
1、农村五保及孤儿对象;
2、城乡低保对象;
3、重点优抚对象(不含l—6级残疾);
4、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其他城乡特殊困难群众;
5、经县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医疗救助的其他农村和城市特困群众;
(二)城镇与农村医疗救助病种
(1)大病、重病。包括以下病种: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急性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肝炎;严重脑外伤;危及生命的良性脑瘤;血液病;重症精神病;消化道出血;心衰竭;呼吸衰竭;严重意外创伤;高危孕妇住院分娩;器官和组织移植;严重内风湿;癫痫持续状态;脑栓塞;脑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严重皮肤病。
(2)慢性病。包括以下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及尿病合并症;慢性肝炎;高血压(II期以上,含II期);高血脂症;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活动性肺结核;严重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晚期;严重支气管哮喘;冠心病。(三)救助办法及标准
城乡医疗救助采取住院救助、资助参合(参保)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
1、住院救助(1)农村五保及孤儿对象,自付医疗费用给予全额救助;(2)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l—6级残疾),自付医疗费用在封顶线以内给予一定比例救助;
(3)其他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自付医疗费用在封顶线以内给予一定比例救助。
2、资助参合(参保)救助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个人应缴纳费用给予全额资助。
3、医疗救助标准对上述救助对象因患重病、大病及长期慢性病的,在城市和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剩余的医疗费用给予相应救助。具体标准为:城市和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剩余药费在2000元至20000元的按50%救助,20000至50000元按55%救助,50000元至l00000元按60%救助,l00000元以上的,救助70000元。城乡救助对象每人每年累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70000元。各乡镇初步审核上报低保办,低保办复核后,由民政局研究审批,向财政局申请拨付资金,通过社会化发放的形式把救助资金发到患者手中或定点医院。(四)申请、办理程序
(1)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申请人(户主)写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县合作医疗办发放的合作医疗证复印件、合疗审批表、工疗报销结算单、户主和患者户口薄及身份证复印件、低保证、五保证等有关凭证(所需证件一式两份),报所属乡镇、街道办及社区民政工作站。(2)乡镇、街道办及社区民政工作站、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报销票据逐项审核,符合条件的每季度第三个月(3、6、9、12月的20日前)上报县民政局;不符合条件的,签注理由后逐级退回申请人。
(3)县民政局对乡镇、街道办及社区民政工作站上报的救助对象每季度审批一次,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救助,资金由民政局下拨到各民政站,实行社会化发放。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政策(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救助对象范围
1、城市低保对象;
2、农村低保对象;
3、农村五保对象。
(二)吴起县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救助标准。
1、农村五保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发生的自付医疗费用给予全额救助:
2、城乡低保对象因病住院治疗发生的自付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给予救助,救助比例为0元至50000元的按50%救助,50000元至100000元按55%救助;100000元以上的按60%救助,每个救助对象在一个自然内救助金额累计不超过70000元。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病种范围的,不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三)“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救助程序
1、备案登记、审批。
(1)入院备案登记,救助对象凭定点医院开具的住院通知书、户口薄、身份证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吴起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或《吴起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的原件和复印件(一式两份)。到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专门服务窗口进行填表(一式两份)登记备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对救助对象和有效证件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平台在网站(http://l0.108.0.44或http://117.36.101.142:8005/)登记备案,并将申请表和复印件留存,在季末结算时将其中一份报县民政局进行对账。
(2)县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局依据定点医院网上登记备案结果进行网上审批。
2、出院即时救助。救助对象出院时,首先在定点医院依据陕西省医疗费用结算收据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报销手续,然后凭陕西省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收据、延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结算单或吴起县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审核审批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到医疗救助专门服务窗口进行救助费用结算。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对救助对象提供的证明材料核实无误后,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准确录入相关资料、数据,系统自动计算医疗救助金,打印住院医疗救助结算单(一式四份:医院、民政局、财政局、救助对象各一份);救助对象和经办人员在住院结算单上签字盖章,救助对象领取医疗救助金。定点医院将救助对象的陕西省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收据、延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结算单或吴起县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审核审批表、位院救助结算单留存。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不予救助。
五、临时救助政策
(一)临时救助对象包括:
乡低保边缘户、城乡低保家庭、五保供养对象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从救助对象遭遇困难种类来看,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或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或遭遇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高中阶段经各种帮扶措施仍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被国家认可的全日制院校正式录取的应届大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入学费用的,或因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出现临时性较大困难等五类家庭。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救助的应通过既有渠道解决,不在临时救助范围之内。
(二)临时救助的方式
临时救助采取现金救助或实物救助的方式。一般以现金救助为主。当年救助原则上不超过两次,救助标准视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救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0000元,因特殊困难的,经县政府或主管领导同意,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三)申请审批程序
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评议——张榜公布——填写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报乡镇审核——张榜公布——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兑现。(四)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居民户口簿及身份证复印件;(2)低保证、五保证、残疾证等有关证件;(3)家庭成员收入及致贫原因证明;(4)重大疾病支出证明(医疗费用结算单据及清单的复印件、享受市级医疗救助后医疗救助结算单据原件及复印件、病历等相关证明材料);(5)贫困家庭支出的学生上学学费证明,以学生所在学校出具的发票为准;(6)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六、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一)供养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l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或者其法定瞻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二)供养内容:l、分散五保户生活补助为每人每年4000元,集中供养五保户生活补助每人每年6000元;
2、五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经合疗办报销后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全额报销;
3、办理丧葬事宜(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一次性发放其原享受的一年供养金,作为丧葬补助费)。
(三)提供材料:申请人一寸照片两张、户籍证明及残疾证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l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提供所在学校证明)。
(四)申请审批程序: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评议——张榜公布——报乡镇审核——张榜公布——填写申请审批表——县民政部门审批——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兑现。
(五)监督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七、孤儿供养政策
(一)供养对象:孤儿是指父母双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公民。
(二)申请审批程序: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评议——张榜公布——报乡镇审核——张榜公布——填写《吴起县孤儿申请审批表》——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审批。(三)上报需提交材料:①孤儿身份证、户口薄(包括首页)复印件②监护人身份证、户口薄复印件;③父母死亡,需要公安部门的死亡证明;④父母失踪,需要法院或者公安局出具的失踪证明;⑤孤儿二寸彩色近照三张;⑥接受教育的需提交所在学校证明。
(四)上报时间:孤儿于每年3月前上报。
(五)供养标准:从201 1年1月1日起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800元。
第五篇:社会救助政策宣传
邮电支路社区社会救助宣传月活动总结
10月16日是“社会救助月”集中宣传日,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是全市的统一行动,目的是要通过宣传,进一步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救助的政策、内容和要求,扩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面,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并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困难,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社区根据本社区的情况将10月20日作为本社区的社会救助宣传日,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领导重视
成立了社会救助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进行了部署和分工,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板等形式营造氛围。
二、活动方式
1、在中心路悬挂过街横幅标语。我社区工作人员一早将社会救助的标语悬挂在中心路电线杆上,请来的文艺队为群众激情的表演,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文员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做到声音入耳,政策入心。
2、设立了政策问答咨询台。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认真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各个问题。同时我们请来的社区医院的医生为居民免费量血压。
3、向群众发放了社会救助的相关资料。宣传内容主要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医疗合作等为主,重点要将享受资格、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办理内容、办理地点、受理主体、监督电话等让群众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4、摆放社会救助展板。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悬挂横幅标语4条、摆放计生展板4块、设立咨询台2处,发放宣传资料200份,为群众测量血压100多人次,接待咨询群众100多人次,社区医生对血压偏高的同志,分别给予了指导,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这次活动宣传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深得群众的称赞与好评。社会救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联动、丰富宣传形式,才能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我社区将再接再厉,争取将明年的社会救助月活动搞得更好。通过散发传单、办板报、开展讲座和走访困难群众等方式,对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让社会救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邮电支路社区
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