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

时间:2019-05-13 20:2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

第一篇: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

附件8

社会救助政策解读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低保条件

凡持有我省常住户口的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均有权直接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享受低保。

2.申请低保

申请低保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委会可以代其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低保书面申请及其相关委托书、授权书。根据规定,申请人需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书面声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并签字确认;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及承诺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申请低保时,申请人与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有近亲属关系的,要如实申明。对已受理的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的低保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进行单独登记、备案。

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1、供养对象

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2、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五)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三、申请程序

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村民委员会经民主评议、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逐级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三、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一、保障范围

1.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且未被依法收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包括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独立生活的孤儿,以及年满18周岁,但仍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就读和正在服义务兵役的孤儿。

2.父母一方患精神性疾病、正在服刑、被强制戒毒、二级以上重残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另一方失踪、弃养或患精神性疾病、正在服刑、被强制戒毒、二级以上重残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3.父母失踪或者弃养两年以上,查找联系不到父母信息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4.未满18周岁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未成年人。

二、保障内容

凡符合条件的儿童,经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后,可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费。

孤儿基本生活费不计入家庭收入,不影响其家庭其他成员继续享受城乡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政策。

三、申请程序

由孤儿或其监护人向孤儿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申请时应提供:

①公安机关、医疗机构或村(居)委会出具的孤儿父母死亡证明。由村(居)委会出具孤儿父母死亡证明的,须同时提供2-3名邻里知情人的证明材料;属于父母患精神性疾病、正在服刑、被强制戒毒或二级以上重度残疾的未成年人,提供医疗机构、法院、公安或司法部门、残联提供的相关证明;属于父母失踪或者弃养两年以上,查找联系不到父母信息的未成年人,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宣告孤儿父母死亡或失踪的证明,或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证明。

②孤儿户籍证明(身份证、户口簿); ③孤儿本人近期免冠照片;

④申请人填写的《孤儿基本生活费申请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申报材料后,负责对申请人情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审核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原因。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申请基本生活费,由其监护人持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具的医学证明,直接向感染儿童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县级民政部门核定、审批。

父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儿童申请基本生活费,须提供由户籍所在地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材料(工伤伤残等级达四级以上,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由县级民政部门核定、审批。

四、城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一、救助范围

城乡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正在流浪、乞讨度日的生活无着的人员;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

二、救助内容

根据救助对象实际需求,按照自愿、无偿原则,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和源头预防等救助服务。

三、工作程序

公安、民政、城管、卫生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或接到群众反映有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在第一时间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救助服务。

坚持“先救治、后救助、再结算”的原则,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等病人的救治工作,确保患病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医疗救治。

五、受灾人员救助制度

一、什么是救灾

救灾即自然灾害发生前后,为尽量减少损失,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而进行的灾前防范、紧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冬春受灾困难人员生活救助等工作。

二、现行救灾工作原则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三、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的使用范围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农村居民衣、食、住、医等临时困难,紧急转移安置和抢救受灾群众,抚慰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以及采购、管理、储运救灾物资等项支出。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实行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

四、自然灾害的种类

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旱灾害,风雹、雪灾、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五、自然灾害救助对象 凡在本省内因遭受自然灾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以作为自然灾害救助对象:因灾需紧急转移安置的;因灾造成粮食、饮水、衣被困难的;因灾住房倒塌或者严重损坏的;因灾伤病的;因灾死亡人员亲属。

六、救灾款物发放方式

通过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

七、申请享受灾民住房重建救助程序

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村(居)民小组提名。经村(居)委会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居)委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由村(居)委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民政等部门审批。

六、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医疗救助对象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特困供养人员;

3、城乡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

4、因病致贫家庭大病患者;

5、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医疗救助病种

1、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不设病种限制。

2、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患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须是大病或重症慢性病。主要病种是:严重器官衰竭(心、肝、肺、脑、肾)、乳腺癌、宫颈癌等各种恶性肿瘤、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肝肾移植前透析和手术后抗排异治疗、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重性精神疾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病种等。

三、医疗救助程序

1、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凭相关证件(身份证、低保证、五保供养证等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到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经县级民政部门核对身份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救助资金支付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实现“随来随治,随走随结”的救助方式。

2、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大病患者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在申请医疗救助时,须持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本年度的诊断病历和必要的病史证明材料。

3、街道(乡镇)在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派人入户调查、审核。

4、县级民政部门接到申报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县级财政部门接到同级民政部门的审批表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打入其指定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如遇突发性大病患者,应特事特办,及时审批。对不符 合救助条件的,要书面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七、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对象

临时救助对象主要是是政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临时救助条件的外来务工者等人户分离(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家庭和个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临时救助。

二、申请、审批、审核流程

(一)申请受理。

申请受理严格按国发„2014‟47号有关规定执行,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申请临时救助。无正当理由,相关部门不得拒绝受理。

(二)审核审批。

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临时救助申请对象的审核工作,自受理申请起2个工作日内,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开展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视情组织民主评议。对非本地户籍居民,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在其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或居住地公示2天。无异议的,及时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为临时救助审批责任主体,要全面审查相关材料,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入户抽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并反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告知同级财政部门;对救助金额较小的,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对于未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并提供救助。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救助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简化审批手续,采取直接受理申请、直接审批、先行发放、补办手续等做法,为困难对象提供及时救助。

三、临时救助标准

临时救助坚持适度原则,着眼于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设区市行政区域内应实行相对统一的临时救助标准。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刚性支出额度以及解困期限等因素,分类分档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并适时调整。临时救助标准一经调整确定,应以市政府名义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篇:关于“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经验材料

关于“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经验材料

我们聚焦困难群众救助瓶颈性难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增强社会救助合力,探索“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综合实施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救助,织牢民生保障网,推进帮扶救助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政策有待整合。

现行社会救助政策项目繁多,涉及民政、人社、教育等*个部门*项救助,各救助单位之间联系沟通渠道不畅,各救助政策呈现条块分割,以“条”申报审批为主,政策与政策之间独立运行,信息存在“孤岛现象”,区、镇街、村社三级“块”上缺乏统筹机制,在救助对象审核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在救助政策的制定上缺乏相互衔接,工作中缺乏有效地协调和联系,甚至出现有的最困难、最需要的家庭未完全享受相关社会救助的现象。

(二)申请程序有待优化。

目前,全区涉及社会救助的部门单位有*个,各部门有自己的申请程序、救助流程,但部分困难群众存在同时符合多项社会救助的情况,需要反复提交申请、反复核查信息,导致困难群众来回跑路、反复提交证明,从而加重了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的负担,降低了救助的效率。

(三)数据信息有待更新。

各救助单位存在互用对象数据、重复叠加等情况,现有的条件下,只能通过互换数据,然后手工比对、剔除的方式,信息资源共享不及时,导致错救、重复救、漏救、群众多跑等问题。

(四)精准施救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社会救助无主动发现机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不够主动积极,即使群众申请了,也存在部分部门、镇街、村居的工作人员对待困难群众的诉求相互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由于社会救助政策项目多、互有关联,部分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知晓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精准施救水平不高。

二、主要改革举措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按照“三统一、两不变、一共享”的原则(“三统一”即“统一受理窗口、统一救助对象核查、统一台账管理”;“两不变”即“各救助部门政策权限不变、资金渠道不变”;“一共享”即“各救助部门共享困难群众协同办理平台信息”),探索实施“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通过社会救助资源的有效整合,破解制约社会救助难题,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

(一)搭建两级平台,畅通救助堵点。

针对救助政策项目繁多、职能部门协调渠道不畅、申请程序较为复杂等问题,通过搭建区和镇街两级平台,减化各项救助流程,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建立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区级层面,以现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席会议为基础,增加统筹协调全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工作职责,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镇街层面,建立由镇街党委(党工委)或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为联席会议第一召集人,分管领导为第二召集人,民政和社会事务、公共服务、财政、农业服务等科室为成员的镇街“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联席会议,统筹实施辖区内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共商救助事宜,构建起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和镇街协同办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做好协同救助提供组织保障。

另一方面,设立两级救助服务窗口。加强对全区*个镇街公共服务中心、*个村社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进行整合,镇街公共服务中心整合涉及救助职能的人力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教育、国土建设等窗口为唯一镇街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村社便民服务中心整合涉及救助职能的民政社保、卫计妇幼岗位等为唯一村社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负责对辖区内困难群众救助申请进行登记,确定救助项目和分事项转办,群众仅需到一个服务窗口申请、查询各项社会救助。通过窗口整合和流程再造,优化精简救助流程,提高救助审批效率,有效解决救助申请“诉求无门”的问题,让困难群众只跑一次路。如困难群众既符合低保政策,又符合教育资助政策,则只需在“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交一次申请,无需同时向民政、教育等多部门申请、提交材料。

(二)搭建网络体系,疏解救助痛点。

针对因救助信息不对称、救助资源未及时共享造成的错救、救助不合理、群众多跑路等问题,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通过研发全区协同救助信息平台,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一是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以采购形式,通过三方专业机构搭建起区级救助单位、镇街“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和有关科室、村居“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三级上下贯通,*个区级救助单位、*项社会救助帮扶事项、*万余人次救助对象全面覆盖的“协同救助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将社会救助有关的单位、人员、政策、对象等信息有效联通。二是组建大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全区*项社会救助政策涉及的所有救助对象信息录入系统,由系统按户形成全区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信息信息台账,各镇街对台账反映出的疑点信息逐一复核,集中实施救助或取消资格。最后由系统自动生成”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建卡贫困户、其他困难对象“等四个层级的原始基础信息,后期通过信息平台受理的困难群众信息,按照救助审批周期实时更新。针对叠加救助的政策,可通过大数据库直接查询所需数据,实现资源共享,无需人工比对,从而提高救助效率,避免人工操作存在误差的风险。如医疗卫生、就业等部门救助对象多为民政对象、优抚对象,可直接在信息平台中直接获取救助对象信息,不需要通过人工提取数据进行比。三是实行数据动态管理,实现全程追溯。相关救助部门设立专人管理协同救助信息平台,及时对本单位救助政策、救助信息、共享信息等更新录入,镇街窗口专职人员和相关业务经办人员负责新增等调整变化救助政策、救助信息、公示信息的实时更新录入,并对数据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确认。依托两级社会救助窗口,分类对申请对象的困难情况或主要诉求进行登记、分办、转办、反馈,相关救助单位根据救助项目的审核审批权限、政策规定及程序进行限时办理。办理情况将同步通过短信方式告知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和申请对象。开通“操作日志”,实行全过程记录、全过程留痕,实现救助“可追溯”。

(三)完善工作机制,消除救助盲点。

针对因救助对象对救助项目和政策知晓度不高造成漏救、救助不及时、识别不精准等问题,坚持把“精准救助”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着力点,实现应救尽救。一是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村社民政社保员、村社小组长、志愿者及网格员的“三级信息员”制度,通过走访调查、主动排查、现场报告等方式及时发现、报告辖区居民求助情况,提供救助政策咨询,采取帮扶、疏导和监护干预等措施,并协助窗口工作人员完善困难对象救助信息台账和落实相关救助政策,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相关救助部门可通过走访调查、日常接访等方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并将信息及时反馈至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社会组织、志愿者可为遭遇急难问题的群众提供“绿色通道”,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信息,实现快速响应,实施主动救助。二是延伸拓展功能渠道。依托协同救助信息平台,延伸拓展到微信公众号、移动 APP

等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政策资讯、服务热线、问题解答、救助公示、互动平台等服务,从而实现“主动求助”和“发现救助”。三是统一核查简化手续。依托现有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核查组织、工作机制和群众评议制度,参照现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认定的有关规定,通过信息比对、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和信函查证等方式,对困难申请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统一的调查核实和评审认定,出具困难群众基本情况及经济状况核查报告。一般情况下,各相关救助部门救助帮扶政策或项目以信息平台数据库内确认的身份为准,不再要求群众或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确保精准识别救助对象。

第三篇: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职责分工及流程 2

**县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职责分工及流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精神,强化社会救助部门协作,建立高效、有序、便捷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方便困难群众寻求救助,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目标

依托县政务大厅、乡镇政务大厅,统一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统筹协调相关业务部门,统一受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申请和申请人难以确定管理部门的救助申请,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交、转办、转介流程和办理时限,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立化解困难群众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二、职责分工

(一)乡镇政府职责

1.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负责“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受理、办理群众求助事宜和县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转交的救助事项。

2.统筹本级社会救助工作,协调相关办事机构承办相应救助

直接办理。

乡镇政府“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在接到居民救助申请或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转交的《**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后,按照如下程序办理:

(1)申请救助项目在乡镇政府能够承办的,由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居民申请确定救助项目分办。

(2)申请救助项目乡镇政府不能承办的,经本乡镇负责人同意、提前与相关救助管理机构或社会力量衔接后,由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居民申请救助项目,填写《**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转相关县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或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处理。

2.县民政部门的办理程序: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在接到居民的救助申请后,按照如下程序办理:

(1)属县民政部门承办的,由相关窗口工作人员按照政策规定程序直接办理。

(2)属县级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承办的,填写《**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转交相关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办理。

(3)属乡镇政府承办的,填写《**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按照政策规定程序办理。

3.社会力量参与的办理程序:

申请救助项目涉及社会组织或个人(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由乡镇政府或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填写《**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转介给有救助意愿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处理。

4.特殊情况的办理程序:

乡镇政府、县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均不能解决的,或对救助内容及救助责任存在争议的,县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在各有关部门反馈意见后,提出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确定解决方案。对救助事项特别复杂,救助金额突破正常救助标准的,由县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县政府领导审定。

(四)意见反馈

1.乡镇政府承办机构应当将救助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申请人反馈,同时向乡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反馈办理结果,承办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2.县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将救助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申请人反馈,同时向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反馈办理结果,承办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3.有关社会组织需要将救助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送交《**县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交)办、转介单》的乡镇政府或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反馈具体救助情况。

第四篇:社会救助政策

正确选择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困难人员应根据造成困难原因,有针对性正确选择救助政策。

一、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基础,是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政策,是按家庭人均收入和最低生活标准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差的社会救助制度。只要户口在本县且常住本县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能维持家庭生活基本生活困难人员,均可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二、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家庭成员中有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达到一定额度,自负金额超过家庭负担能力,就可按政策规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医疗救助。

三、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暂时出现特别困难,经各种“保险”、“新农合”、“城医保”等报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和社会帮扶后,基本生活依然难以维持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基本生活救助。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临时救助。

四、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政策,是确保灾区灾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医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常住本县的公民,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吃、住、穿、喝、医等生活困难的,均可向所在地村(社区)、乡(镇、街道)申请自然灾害救助。

五、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是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义务人的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学)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因此,符合上述“三无”条件的村民均可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和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农村五保供养。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临时救助须知

临时救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基本生活救助的制度。

一、申请临时救助的条件 因临时性、突发性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特别困难,经各种保险、“新农合”、“城医保”等报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和社会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家庭。

二、临时救助范围、标准和救助机关

1、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的,由乡(镇、街道)政府参照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解决期限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

2、家庭成员中有遭遇溺水、火灾、交通事故等人身意外伤害的,由乡(镇、街道)政府参照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解困期限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

3、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无处居住的,由县民政局参照自然灾害倒损房屋补助标准发放修建房屋补助;

4、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最低寄宿生活费用的,由乡(镇、街道)政府每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性救助300—800元;

5、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由乡(镇、街道)政府每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300—1000元。

三、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临时救助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但同时一事由不能重复申请临时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每年申请临时救助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

2、初审评议。村(居)民政联络员负责临时救助申请的初审,符合救助条件的经村(居)民委员评议、公示无异议的填写《庆元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签署初审、评议、公示结果后报乡(镇、街道)审核;

3、审核。经村(居)签署意见的申请或直接向乡(镇、街道)提出的临时救助申请,乡(镇、街道)民政办经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直接受理的申请需公示和填写《庆元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汇总后按权限报乡(镇、街道)领导审核或领导集体研究;

4、审批。经乡(镇、街道)领导审核或领导集体研究通过的临时救助申请,根据授权分工,乡(镇、街道)责任范围内的直接予以批准救助。县民政局负责救助的签署意见并汇总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5、发放。临时救助以现金形式通过银行机构发放为主,必要时也可采取实物形式救助。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须知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户口在本县且常住本县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生活困难人员。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入保障范围:

1、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2、法定赡(抚、扶)养人有赡(抚、扶)养能力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

3、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须品外的非生产性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倍以上的;

4、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管理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核查的管理制度。即农村居民低保对象实行按季申请审批、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实行按月申请审批,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核查的管理制度。

三、申请、审批、发放程序

(一)申请。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下列证明材料:

1、户口薄、身份证等证明家庭成员属性的证件和资料;

2、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材料;

3、县以上医院出具的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残疾证;

4、赡(抚、扶)养协议或法律文书等证明材料;

5、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二)审查。社区(村)低保联络(救助)员对申请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社区(村)委会根据联络员调查情况召开低保评估会议,对申请人情况进行评估,经公示后报乡(镇、街道)政府审核。

(三)审核。乡(镇、街道)政府根据社区(村)上报的材料,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收入进行核查,经集体研究并公示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四)审批。县民政局根据乡(镇、街道)政府上报的材料,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批,经批准列入低保范围的人员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布。

(五)资金发放。由县民政局通过县信用联社或邮政储蓄直接发放。庆元县民政局

申请医疗救助须知

医疗救助是政府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的对象:为户籍在庆元县范围内参加“新农合”的下列人员:

(一)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费用不享受医疗救助:

1、“新农合”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支付范围以外的费用;

2、由于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3、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4、正常生育、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及变性、整容、矫形、镶牙、配镜、保健、康复、婚前检查等非疾病治疗项目;

5、未经许可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者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所发生的费用;

6、出国及港澳台地区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困难人员医疗救助计算标准:救助对象当年符合“新农合”开支范围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类报销、补助及经济赔偿、补助部分之后,在一个自然内(上的11月21日-当年的11月20日)累计医疗费用自负金额减去其家庭经济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收入额部分后,根据当年筹措医疗救助资金情况按一定比例给予帮助。全家庭累计救助额度不超过30000元。

四、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

(一)申请。申请人在当11月20日前向户籍所在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下列材料:

1、“出院记录”等医疗证明;

2、“新农合”或“城医保”按规定报销后的发票原件;

3、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

(二)初审。乡(镇、街道)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委托村(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报县医疗救助办公室审批。

(三)审批。县医疗救助办公室对乡(镇、街道)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核,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批准情况以文件形式公布。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

(四)医疗救助金发放。医疗救助金通过信用联社或邮政储蓄直接发放。六、五保、低保对象享受即使医疗救助 五保、低保对象凭“低保卡”在县两医院就医享受即时救助,即病人出院医疗费用结账时,医疗救助金和“新农合”报销一并结算,无需另行申请救助。在其他医院就医的当季按程序申请救助。庆元县医疗救助办公室

2014/5/26

申请法律援助须知

发布日期:2012-04-18信息来源:象山普法网浏览次数:

96字号:[ 大 中 小 ]色调调节:

法律援助 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收费用的法律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人员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对象: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对象应具备一下条件:(1)申请事项属于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2)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确需法律援助的;(3)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经济困难的标准,参照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虽然生活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因天灾人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也可以认定为经济困难。

可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请求赔偿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离婚的。

公民可以就本条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向规定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五)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六)刑事诉讼中申请法律援助的人员,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亲属协助提供。

法律援助的形式: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仲裁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申请人应当提供的有关证件、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四)法律援助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

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或者有疑问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审查、决定依据:

(1)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2003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

(1997年5月20日)

(3)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7年4月9日)

(4)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1999年4月12日)

(5)《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2001年1月1日)

(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26号)

(7)宁波市政府《关于适当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的通知》(2005年4月7日)

第五篇:临时救助政策解读

山西省临时救助政策解读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 梁宏星

2015年12月2日 同志们:

2015年1月2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晋政发„2015‟3号,以下简称《通知》)。根据这次培训班的安排,为便于大家学习理解和贯彻实施,现就临时救助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解读如下:

一、《通知》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临时救济,尤其是随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城乡低保户”逐渐成为一些临时救助项目的瞄准对象,而一些因为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非低保家庭却难以纳入到社会救助的“安全网”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2006年3月,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06‟12号)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济、临时救助等制度。2007年6月,民政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07‟92号),明确了建立健 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对临时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标准、救助形式、审核审批及发放程序、救助资金筹措等做出了相应规定。

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对临时救助工作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山西各级政府对临时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省临时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7‟26号)把“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纳入十二项社会救助制度之一,要求各级政府要着眼于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制定或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同年,山西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生活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民字„2007‟126号),对各地积极开展临时救助工作,解决低保边缘家庭生活困难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务院2008年的工作要点把“健全临时救助”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制度。”这是临时救助制度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2009年2月,民政部在湖北省鄂州市召开“全国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工作会议”,此次会议阐述了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在之前的制度规定基础上,进一步 细化了救助对象、申请条件、救助标准、申请审批程序、救助资金保障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并对全国的临时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2012年,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07‟92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民发„2012‟45号),经过各地试点推进,从山西实际出发,制定下发了《山西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晋民发„2012‟114号),为全面推动山西临时救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山西的临时救助工作,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筹划,严密组织,狠抓了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到年底,全省11个市均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省级财政首次投入临时救助资金1000万元,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晋中5市市级财政安排了临时救助资金,为推进救助工作的深入发展、提高临时救助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将临时救助制度纳入了社会救助体系8个重要救助制度之一。10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对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作了全面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功能,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结合我省实际,于今年1月份省政府制定出台《通知》,对全省临时救助制度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益,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知》的政策要点

(一)制度定义

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二)制度目标

临时救助制度要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鼓励社会参与,增强救助时效,补“短板”、扫“盲区”,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三)功能定位

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能得到有效 保障,兜住底线。

(四)对象范围

1.家庭对象:

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

2.个人对象: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臵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五)救助程序

1.申请受理:在哪儿申请,谁来受理?

(1)依申请受理

①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以代为提出临时 救助申请。

②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即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申请救助;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没有设立救助管理机构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

③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具体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先行受理,确系紧急情况或申请对象为低保、五保对象的,也可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2)主动发现受理

①重点人群日常排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②特殊情况紧急处臵: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难处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有关部 门、社会组织、救助热线、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2.审核审批(1)一般程序:

借鉴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的成熟经验,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逐一调查,视情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对申请临时救助的非本地户籍居民,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的审核意见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应及时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以同一事由重复申请临时救助,无正当理由的,不予救助。对于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提供救助。

(2)紧急程序:

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之后,10个 工作日内应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

(六)救助方式

(1)发放临时救助金。临时救助金以社会化发放为主,凡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及时足额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救助金额低于当地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发放。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

(2)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和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对于采取实物发放形式的,除紧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3)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的社会救助窗口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残疾人保障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要及时转介,被转介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做好相关救助工作。

(七)救助标准

1.基本要求:临时救助标准应向社会公布,并随着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2.参考因素: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本地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情况,统筹考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3.制定层级:分类分档确定救助标准。临时救助属于一次性救助,原则上个人年最高救助额不超过5000元,家庭年最高救助额不超过10000元,具体救助标准由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急难情况及特殊情形由当地人民政府研究确定。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临时救助标准制定的统筹,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区域临时救助标准。

(八)资金筹集

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设区的市、县级财政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还要统筹城乡低保结余资金用于临时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结余的地方,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临时救助支出,支出比例不高于低保年终滚存结余的10%。省、设区的市级民政、财政部门应根据实施临时救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财力困难的县(市、区)给予必要的补助,对“救急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奖励。从去年开始,对“救急难试点单位进行了补助。

三、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现有制度的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切实担负起临时救助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保障和监督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临时救助受理、审核等职责。充分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临时救助工作。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司法、残联、扶贫、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抓好工作落实。民政部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核定审批临时救助对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和日常工作的规范管理及协调各部门专项救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加快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实施教育救助制度;住建部门负责加强和完善住房救助制度;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实施就业救助政策措施;财政部门负责加强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司法部门负责提供司法救助,司法行政机关提供法律 援助;残联负责一级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和一级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补贴以及残疾人的康复救助;扶贫部门负责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落实相关扶贫政策;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能力建设。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临时救助能力建设,统筹考虑常住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数量等因素,制定落实基层社会救助职责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要求,科学整合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充实加强基层临时救助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积极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基层临时救助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协助做好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公示监督等工作。要加强救助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临时救助服务管理水平。要加强经费保障,将临时救助所需工作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并列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

四是搞好制度衔接。要准确把握临时救助“救急难”的工作特点,加强临时救助与慈善事业及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相互衔接,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要积极探索开展“救急难”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加快工作进度,在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信息共享、财政税费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救急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据本通知,结合近年来临时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梳理,抓紧健全完善本地临时救助制度,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工作责任,不断提高救助水平,确保临时救助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各地要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方便群众求助。要根据部门职责建立受理、分办、转办、结果反馈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跟踪办理结果,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求助对象。要建立社会救助热线,畅通求助、报告渠道。

2.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

(1)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2)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审核甄别能力。(3)救助对象需求与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救助资源对接机制。

3、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力量,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要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大中型企业等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临时救助。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临时救助资金要专款专用。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对于出具虚假证明材料骗取救助的单位和个人,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予以记录。临时救助实施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于公众和媒体发现揭露的问题,应及时查处并公布处理结果。要完善临时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和程序,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相互推诿、处臵不及时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四)积极开展“救急难”试点

1、为什么要提出“救急难”? 面临的挑战: 一是社会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着救助盲区和救助不充分的现象。突发急难事件得不到及时救助。比如:流动人口得不到及时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难以获得救助;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人群获得救助不足。

二是制度碎片化,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比如:低保之外的低收入家庭无法获得及时救助;医疗、住房、教育救助等资源不能统筹运用。

三是相关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压力传导至社会救助。比如:药品目录限制;报销比例限制;封顶线限制。

事例:(1)因两个孩子重病无钱医治,遂宁母亲跳楼。(2)河北保定锯腿农民郑艳良。(3)安徽阜南尿毒症弟弟留给哥哥的遗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做出批示。

习近平:只要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李克强: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

李克强: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王勇:全力抓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努力解决群众各类 急难问题,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

天灾人祸造成的沉重打击,虽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何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最大限度地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事关一个家庭的安危,事关一个社区(村庄)的人心安定。当前,全国在大力推行“救急难”工作试点,这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形势十分严峻,不论是对个案的及时救助,还是出台相应的措施,均显得十分紧迫。

2、“救急难”是什么?(1)“救急难”的内涵

指居民因遭遇突发紧急事件或意外事故,致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生存面临危机的一种状态。

“难”因“急”而生: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临时性、紧迫性。

广义上的“救急难”,经常性救助和专项救助。经常性救助是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专项救助是指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狭义上的“救急难”,也就是急难性救助,主要是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之疾病应急救助。

(2)相关社会救助制度与“救急难”的关系

所有社会救助制度都具有“救急难”的性质;

常规性社会救助和“救急难”是有区别的;

“救急难”是指自然灾害之外的急难事项;

突出“救急难”主体制度的功能,包括临时救助、疾病应急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

相关社会救助制度无法涵盖所有急难事项。

(3)救急难的总体目标:当前“救急难”工作在落实上最需要突出一个“快”字,需要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回应、综合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脱离困境。让突遇不测者得周急之助、因病因灾者去生存之虞、创新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存危机,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

3、国家和省级确定的救急难试点单位

(1)国家级“救急难”试点县(市、区)名单(19个):

分别为:太原市迎泽区、万柏林区、大同市城区、阳高县、阳泉市城区、平定县、沁水县、朔州市平鲁区、介休市、左权县、灵石县、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代县、河曲县、保德县、霍州市、吉县。其中,河曲县、吉县、平陆县3个县还是民政部、国资委开展“同舟工程”的中央企业参与“救急难”行动重点贫困县,希望这3个县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2)省级试点县(市、区)名单(21个):

分别为:太原市小店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古交市,阳曲县,娄烦县,清徐县,阳泉市郊区、矿区,盂县,长治市郊区、沁源县,晋城市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安泽县,柳林县,孝义市。

各试点县(市、区)按照省里要求,认真制定试点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把“救急难”工作落到实处。

四、各地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实施情况 1、2015年1-9月份临时救助实施情况

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9.8万户次,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6370万元,平均救助水平653元。

2、地方建制情况

目前,长治、运城、大同、吕梁四个市以政府名义出台了临时救助制度,晋中、临汾2个市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全面加强急难救助工作”。3、2015年临时救助中央和省级共投入资金为13592万元。

各地加快资金执行力度,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五、需要给予重视的几项具体工作

一要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准确把握指标释义,加强与财务统计的沟通,保持与统计台账数据的一致。认真按时上报数据。

附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情况统计表 二要做好典型案例的收集

1、领导批示

2、新闻媒体关注

3、社会反响强烈 通过个案救助,反映工作机制创新。

三要做信息报送工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开展过程中遇有的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不得推诿和扯皮,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及时上报。在认真做好处臵工作的同时,按程序和规定向上级报告,确保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下载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6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一门受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有关制度政策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政策、法规。具体承办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接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各......

    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社会救助工作实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具体分工: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

    大连市《临时救助政策》解读

    昨天,我市出台《关于实施我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使我市的救助政策在对城乡低保家庭进行日常救助外,对于遭遇突发事件而导致支出过大,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支出型”困......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精选合集)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2007年06月14日 市民政局  一、目前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总体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民政部的部署和要求,2004年8月,市民政......

    社会救助政策及操作规程五篇范文

    社会救助政策及操作规程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 持有本县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县城市居......

    社会救助政策宣传[5篇范文]

    邮电支路社区社会救助宣传月活动总结 10月16日是“社会救助月”集中宣传日, 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是全市的统一行动,目的是要通过宣传,进一步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救助......

    东城区慈善救助项目政策解读[范文大全]

    东城区慈善救助项目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有效衔接市、区社会救助政策,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和《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慈善......

    2016年关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解读

    2016年关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解读 一、《办法》颁布施行的重要意义 (一)《办法》颁布施行,是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我国《宪法》规定,人民群众在年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