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版历史会议整理
(一)党的创建时期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
内容:①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①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1922年
内容:①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纲领性质: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广州
内容:①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⑤改组国民党(组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新三民: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
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意义:①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②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二)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①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②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获得的”著名论断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
内容: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负责全军的重大军事行动
意义:①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③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陕西
内容: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洛川会议】1937年8月,陕北洛川
内容: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1945年月,延安 内容: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必修1P40)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重庆 内容:签订《双十协定》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国策
③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北平
内容:①对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②通过了《共同纲领》
(五)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9月,北京 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其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体会议】1954年12月
内容: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时期总路线(会后“大跃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⑤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③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③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邓小平开幕词(必修3P75)【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982年11月
内容: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必修1P73)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
内容: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北京 内容:①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会议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
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①
②
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
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
①
②
③
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的决定因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1.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十二五”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制定的,但它是经全国人大通过后由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来直接执行。④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项。)
2.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为我们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党重视并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B.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全党
D.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B(材料主要表明我们党深入实际,与时俱进,接近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C(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故排除②③。)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
B.它的执政地位
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4.D(自身条件是指党的性质。)
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B(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根本原因是()
1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C.中国共产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执政水平
6.A(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7.关于科学执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中国共产党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B.是指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7.C(本题考查科学执政的含义,属课本基础知识。)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
A.党要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不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D.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8.C(A、B、D说法皆有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地方换届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乡镇党委换届是否风清气正,事关整个地方换届工作进展顺利与否。历史经验,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每当我国遇到各种严峻困难时,我们党除了采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外,总是同时发挥政治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应对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严峻经济困难,除了采取各种重大经济措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作用”。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17分)
9.(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0.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分)
10.(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制定正确、有效的规划、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使规划、措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精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8分
11.(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调研制定十七大规划,能更好地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视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3)调查研究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三篇:中共历史会议汇总
中共历史会议汇总
1927.7.23 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2.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连个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1923.6中共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4年 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1927.4.27至5月9日在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五大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1927.8.7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友情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8.6-1928.7中共六大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主要是为了系统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而召开的。(古田会议)
即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由陈毅主持并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 报告。会议改选了前委,毛泽东任书记。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 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指出应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内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不良倾向,同时在组织上必须坚持 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决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规定红军的三大任务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坚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则。这个决议是 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为党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1935.1.15-17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力量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机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军,中国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5.12,中共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洛川会议)1937.8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会议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1938.9.29,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全
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毛泽东《论新阶段》),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45.4中共七大召开,正式命名了“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
1948.9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
1949.3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才具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1950.6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证据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油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条件
1956.9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5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12中共召开八届六中全会,着重纠正给予向全民所有制和向共产主义过度的倾向,以及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倾向,并决定开展整顿人民公社的工作
1958年 北戴河会议
1958年8月,河北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农业生产、农村和商业工作等问题。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宣布当年要生产钢1070万吨,比上年翻一番。会议还讨论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会后,全国很快形成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只用一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初期的人民公社带着浓厚的平均主义和军事共产主义色彩。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庐山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1959年7月—8月,江西庐山。庐山会议前期的内容是总结经验,继续纠正错误。与会者原则上拥护“三面红旗”,许多人都认为纠“左”虽有成绩但还不够,也有不少人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护短,甚至认为纠“左”过了头。7月14日彭德怀对于会议未能透彻解决问题和统一认识深感忧虑,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但是7月23日毛泽东指责他“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开始对彭德怀进行错误的批判。8月2日开始的八届八中全会进一步开展对所谓“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斗争,批判他们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反对总路线、党中央和毛主席。8月7日中央发出《关于反对右倾思想的指示》提出现在右倾已成为工作中主要的危险。全会通过《为保卫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和《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8月16日,毛泽东错误的断言:“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全会还检查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一面降低了钢煤粮棉四大
指标,一面又要求立即掀起“新的生产大高潮”超额完成计划。会后全党开展了一场“反右倾”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使“左”倾错误更加发展,并延续更长时间
196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8.1-8.12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议制定“十六条“标志”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七千人大会议)
1962年1月—2月,北京。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省、地、县四级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大厂矿和部队的负责干部七千多人。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战胜严重困难而奋斗。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和错误。报告认为这些缺点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妨碍了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报告指出全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踏踏实实地、干劲十足地做好调整工作。毛泽东讲话,着重指出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他在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集中统一。虽然在对形势的分析和对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的认识上,以及对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的估计等问题上,中央的分歧仍未解决,但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上对统一全党认识起了积极作用。
(西楼会议)1962年2月,北京。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在外地未参加,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1962年国家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问题。会议分析当时农业生产下降,市场紧张,物价高涨和国家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认为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形势将继续恶化。必须确定一个调整恢复时期,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地调整国民经济。陈云作题为《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得到其他常委的赞同,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批转各地区各部门。会后中央决定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统管财经工作。
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981.6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982.9功过国内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7.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2曰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
论写入党章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按照中共十五大提出的,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10年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重点和步骤。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髙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3.10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闸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首次将“和谐”列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八七会议(重点重点重点重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3.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4.广州起义——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杨家沟会议(十二月会议十二月会议十二月会议十二月会议)
• 中共中央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阐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方针及政策。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就是此时提出来的。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重点重点重点重点)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集中探索。八大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成功探索。(1)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提出 •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在经济建设上,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大会还采纳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3)在政治建设上,大会确定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要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方针。(4)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红军长征路线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湘江--乌江--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附:
以下会议和内容是常考点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 <共产党人 >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9、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0、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
第四篇:历史会议汇报材料
参加齐齐哈尔市高三历史备考会汇报材料
龙江二中 刘建辉 2014年3月12日
我作为历史教师有幸参加3月11日在齐市举行的高三历史备考会,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一汇报。
本次会议共有两个专题,一是对2013年全国新课标二卷作一分析,二是对二轮复习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对选择题作如下分析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知识考查:历史素养(史学常识)
教材叙述;无
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从材料出发,结合历史素养,得出结论:传说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历史。
教学启示:不局限于教材,从教材出发,结合素养,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答案】B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知识考查:土地制度
教材叙述;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以及汉明抑制措施。
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宋代放任土地兼并,自耕小农衰退。
教学启示:不局限于教材,从教材出发,结合所学,把握历史事物(小农经济)的发展脉络(历史贯通)。【答案】D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知识考查:古代商业之长途贩运
教材叙述;长途贩运兴起(这是人教版内容,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岳麓版没有此内容)
本题切入:通过新材料,紧扣教材,得出结论:长途贸易兴盛的原因是区域差异。
教学启示: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答案】D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知识考查:古代文学艺术——小说
教材叙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小说兴盛
本题切入:紧扣教材,通过新材料,得出的结论: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教学启示: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答案】C 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 2 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知识考查:京剧艺术
教材叙述;京剧的形成,京剧脸谱
本题切入:紧扣教材,通过新材料,得出的结论:京剧脸谱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教学启示: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答案】B
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知识考查:洋务运动——近代化的起步
教材叙述;洋务军事、经济、思想,很少提到外交
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以洋务运动为主题,考察洋务运动近代化属性。
教学启示:新史观渗透,完整的了解历史事物。【答案】C 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知识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农村政策
教材叙述;教材无叙述
本题切入:脱离教材考,结论在教材中无依据。
教学启示:核心能力培养是备考的当务之急。【答案】D 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知识考查:新中国的意识形态
教材叙述;新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外交,很少提到意识形态。
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从材料出发,结合教材,得出结论: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教学启示:参照多个版本的教材,从课程出发,完善教材知识。【答案】A 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知识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
教材叙述;雅典民主制度的兴起、发展、鼎盛和衰落,很少提到司法过程中的民主性。
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通过新材料,得出结论: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教学启示:参照多个版本的教材,从课程出发,完善教材知识。【答案】A 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 4
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知识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教材叙述;起因、过程、内容和影响。
本题切入:紧扣教材,得出结论:美国建国后初期,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松散的邦联制,建立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联邦体制。教学启示: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答案】D 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知识考查:19世纪晚期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教材叙述;立宪君主制度的过程、内容和影响,特点很少提到。本题切入:与教材不一般见识,考查德国立宪君主制的特点。教学启示:不局限于教材,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和总结。【答案】A 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知识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教材叙述;背景、内容和作用。
本题切入:紧扣教材,通过新材料,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教学启示: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答案】B 40、(25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 5
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考点】相对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备考启示:长效热点—科技成就与效应
1、结合时政抓热点话题
2、挖掘材料,结合教材,形成专题
3、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备考启示:
1、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2、调动所学,多方论证
45、唐朝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说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选修备考启示:脱离选修考倾向严重,考查的问题既不在考纲之内,也不在课标和教材之内。
整卷启示:
1、树立正确教材观,反对本本主义
2、搜集史料,思考历史内涵,转化试题
3、能力培养是备考的当务之急
选择题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紧扣教材,需要熟悉教材主干知识的,如第26、27、28、33、35题;二是从教材出发,不局限于教材,或是参照多个教材版本,完善教材知识,如第25、29、31、32、34题;三是完全脱离教材内容,基本上与教材没有直接关联的,考查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的,如第24、30题。概括 6
起来是三种运用教材考试的手法,紧扣教材考、完善教材考、质疑教材考。教授建议:
1、以人教版为基础,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逐个知识点进行对照,有不同的知识点拉进来,进行丰富和完善。这个过程要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做成电子文库,高三非常好用。
2、把高考和教材对照起来,除了备高考还要备考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即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3、借鉴江西临川一中的做法,在高考之前三个月左右要求教研组先把三年来的高考卷所有考点列清楚,分析角度,去变动这些考查角度(变换新角度),再进行命题,组成小卷,发给学生去做,此法具有参考价值。
4、复习备考不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而是以高考题分析为主的,引导学生自编改编试题。既可以变换设问和选项,还可以设问不变,选项不变,变换材料来改编试题。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二轮复习备考的一些策略、方法,共涉及到五个问题,一是高考研究,二是专题构建,三是核心能力培养,四是针对训练,五是克服弱项。
一、高考研究:目前高考复习资料存在着普遍现象,表面结合高考,仅限于考点、题型、分值,实质是统计,没有下文的预测,流于空想。高考题仅用于例题,没有深度挖掘高考题备考价值,高考题用于练习,寄希望于学生体验,缺乏探究和引导。教学中普遍现象是跟着教辅走,教材教辅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重点难点、易混易错、基本技能;而高考特征是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目的,以视角为方向,以情境为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一个是机械重复知识导向,一个是能力变通灵活导向,这二者并不完全一致,结果是感觉到“学了的没考,考了的没学”。因此专家建议:充分挖掘高考题的备考价值,在知识点下,将高考题分类,总结考查类题,每个类题,对应一个教材考查角度,高考题不会重复,但高考类题会重复,掌握了类题,就掌握了高考。
二是专题构建,专题的划分可以是通史专题,以时间或朝代为线索划分若干个专题,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也可划分若干话题专题,从专 7
制走向民主的历程,国际关系,中外思想等。要求结合高考、结合学术观点和论断让学生尝试完成,教师的工作是研究者、诊断者、管理者。
三是核心能力培养,这个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为,1、核心能力——解读史料,2、从零做起——逐句概括,3、合并组合——段层信息,4、开卷有益——概括教材,5、贵在坚持——时间效应。举例:老师下载材料题,分给学生,讲要求,但问题是学生回去根本不会做,怎么办?利用课内做的办法:每节课花15分钟做核心能力培养,打材料出来,每段材料四、五句话,每个学生每句话都用自己的意思写中心意思,有相同的意思进行合并,再合并成段落信息。得到的启示: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培养教师的能力,是学生在参加高考,而不是教师在参加高考。
四是针对训练,备考等于备高考加上备考生,所以训练围绕着高考来的,基于高考要求的训练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办法是变换角度训练、变形教材训练、脱离教材训练、复合思路训练,这个过程可以是自命题或者改编命题。而针对考生学情训练,基础差的考生做基础题,弱项多的学生可以针对知识弱项、技能弱项和规范弱项进行专项训练,办法是自命题或改编试题。
五是克服弱项,这个过程主要是做好题库建设,题库建设等于好题库加上错题库。从高一就开始建设直到高三,所有学生做错的题(入上眼的)都收集起来编入题库,按教材章节编写目录,其实这就是错题库,什么是好题?师生认为是好的题目也按教材目录编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和使用。
第五篇:历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1958年轻率发动的一次严重失误的群众运动,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群众性的盲目蛮干。它打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1960年冬,大跃进运动被迫停止。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国家带头人的前苏联经济发展也异常迅速,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英国。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超额完成,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这使我党主要领导人产生了冒进主义思想。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代表会议。会上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定下了15年钢产量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1958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会议还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议错误预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一个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为了实现产钢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约有9000万人投入土法炼铁炼钢。一切现代化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打破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秩序,大搞群众运动。尽管1958年全国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但只有800万吨是合格产品,同时还损害了大批树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全国各行各业都搞“全民大办”,都要“大跃进”。农业生产也竟放“卫星”,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为了达到高指标,避免被树为“白旗”单位,有些单位开始弄虚作假,出现亩产
13万多斤的试验田,超级玉米和巨无霸南瓜,一颗白菜重250斤和千斤大萝卜。这些造假当时不仅没有被批评,反而被树立为典型,从而,严重破坏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给思想领域造成了极大地混乱。
在“大跃进”的同时,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未经试验,仅用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全国农户的99%以上加入了公社。号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将合作社财产及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甚至房屋都归集体所有,又人民公社统一调用、统一安排、统一分配,大搞平均主义。人民公司的典型做法是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这被当作共产主义因素。但是,当时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大跃进的结果导致基建投资、职工总数猛增,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和生产遇到很大困难;同时人民公社化大大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极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为此,国家不得不花费5年多时间进行经济恢复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