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时评:携手世界,走出历史“三岔口”
世界各国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岔口”
兰德瓦瑟河畔,皑皑冰雪怀中,瑞士达沃斯小镇吸引全球目光。10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达沃斯舞台作了著名的判断——“事实上,一个全新的世界力量格局已经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行驶了200年后结束了,达沃斯与西方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以求汲取全球化巨变下的灵感和引导”。10年后,当习近平主席走进达沃斯会场,当年默克尔的判断,早已成为世界所习惯的现实,《金融时报》甚至称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治理的守卫者”。
“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达沃斯论坛,习近平主席再次展示了中国勇敢迈向世界市场的信念。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79年中国代表团初次来到欧洲“最高小镇”,“接轨”二字恐怕最能道出中国人当时的心境。记得1980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在会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世界说明中国引进和吸收外国资金的重点领域、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的重点行业;3年后,中国代表又在达沃斯“亮家底”:“中国有30万个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更换陈旧的技术设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融入世界、实现发展的紧迫感,在达沃斯这个开放窗口中闪现。随后行进的“中国轨迹”表明,正是毅然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一切机遇大胆开放,中国找准了自身发展路径,最终创造了发展奇迹。
伴随达沃斯“中国热”不断升温,中国贡献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当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惊恐期,中国在2009年达沃斯会议为全球打了强心剂;当2011年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专门举办的讨论会上说:“谁赢了?事实是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当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青黄不接之时,达沃斯论坛飘扬的声音已经把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以其稳健发展和锐意改革,在全球舞台上导入“中国力量”、分享“中国方案”。
如果说10年前默克尔更多从“力量构成”的视角看待中国发展带来的变化,那么如今世界看待中国的视线将伴随更多“理性而有远见的思考”。当前,世界不同角落正被影影绰绰的不确定性所困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让西方观察人士感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众说纷纭中,从雁栖湖畔的“北京共识”到钱塘江边的“杭州共识”,再到在不同场合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系列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对症下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2017年达沃斯会议举行之际,会场上的中国主张受到更多全球聚焦,不正是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期待吗?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是需要运筹帷幄、共克时艰。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世界各国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岔口”。
第二篇:人民时评:走出“道路文明”的治理困境
人民时评:走出“道路文明”的治理困境
傅达林
2013-5-7 5:38:07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7日 05 版)
行政执法的行为纠偏和矫治功能,关键不在于处罚的强度,而在于执法的密度与持久度。
闯红灯可谓现代城市治理的顽疾,如何有效纠治这一现象,让不少城市管理者伤透脑筋。在经过近一个月“缓冲期”之后,北京5月6日正式开始对“组团式过马路”说“不”,对不听劝阻、带头硬闯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分别处以10元和20元的罚款。
想铲除闯红灯这样的“城市牛皮癣”,仅仅寄希望于一场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即便是像北京那样将专项整治贯穿全年,其持久性的效果也有待观察。所以出现“组团式过马路”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迅速进入汽车时代,但道路文明水平却没有随之迅速提高。因而倡导交通文明,培养公民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和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问题在于,如何培育公民的这种规则精神?
伴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一直如影随形。执法时紧时松,一些城市的马路秩序也时好时坏,在这种执法游击战中,交管部门面临的困境在于:人人都有可能闯红灯,但执法力量不可能强大到对每个行人盯梢的地步,于是治理者往往在情况严重时展开集中式治理,寻求短期内的治理效果。一旦秩序好转,执法的松懈便导致闯红灯现象回潮,久而久之易在民众中形成误区,闯红灯是“正常”的,等红灯反倒成了“异类”,甚至在违法行为受到矫治时感到不适应,出现抗法现象。
对公民而言,尊重法律乃是第一条重要的“法律”。“组团式过马路”凸显出的是公民自利性的选择,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守让位于个人私利性的偏好,此时就需要执法予以纠偏。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法矫治,才能让公民最终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但是,行政执法的纠偏和矫治功能,关键不在于处罚的强度,而在于执法的密度与持久度。一旦执法松懈,行人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出现运动式执法的怪圈,甚至让公民产生逃避法律、规避法律的心理,使得其服从规则的行为习惯更难确立。
可见,治理行人闯红灯首先考验的是执法耐力。10元钱的罚款虽然算不上什么,但蕴含着对违章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让违法者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久而久之能够在人们内心形成一种规则意识,并转化为“理应如此”的文明操守。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公民违法行为的矫治,处罚的严密性、持久性较之严厉性更为重要。
秩序是文明与自由之母。彻底走出“组团式过马路”的治理困境,执法必须自身回归法治正途,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寻求对公民行为失范的纠偏。只有执法始终恪守本职,不缺位、不越位,秉持“愚公移山”的法治毅力,才能最终获得良好的马路秩序,也必将让公民享受到秩序带来的文明与自由。到那时,公民守法将不再出于处罚的威慑,而是出于热爱法律的德行与良知。
当然,从城市管理的善治层面看,还需在均衡路权冲突的基础上,将闯红灯行为纳入马路秩序的综合治理轨道。既要在交通设施上为行人提供足够的便利,也要同时治理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章。对公民自身而言,则需要从这场治理中懂得:法治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期待,它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之中。
第三篇:人民时评:保护秦岭,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保护秦岭,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重要生态屏障。然而,一些人在秦岭北麓私建上百套别墅,破坏山体,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近日,陕西召开大会,部署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这一问题,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批示,展现出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从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之所以常常演化为顽瘴痼疾,就在于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总想着赚快钱,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那就是在为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换句话讲,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更远的将来,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是秦岭北麓,在浅山区有一座天留村,曾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然而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当地大力开发天留景区,打造森林公园、薰衣草园、农家休闲体验园,打响了“山水桥南,天然氧吧”的名号,当地人说,“没想到金钥匙就藏在山上的林子里、溪流中”。这说明,要把生态理念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思路,还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就能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避免走牺牲环境的老路,蹚出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路。
于山水之间发现新的出路并不难,难就难在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政治责任”成为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和完善,压实主体责任、悬起追责利剑,成为推动地方践行环保政策的有效制度保障。去年7月,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严厉追责,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也为各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敲响警钟。方此之时,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前所未有,关键是地方在执行时要扛起主体责任,确保政令贯通、实现上下对称。
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因个体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会被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分担,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正因如此,无论是一个地方还是某家企业,都不应该抱有“收益是我的,污染大家担”的侥幸想法,也不应该产生“让别人保护,自己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正因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真正把环境保护当成全局的事来办,并承担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责任,才能用每个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明代画家仇英曾作《辋川十景图》,描绘了秦岭脚下秀美的风光、诗意的生活。保护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峻岭,既是为中国保留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在传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保护秦岭、守卫自然,以时不我待、间不容发的紧迫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离美丽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四篇:人民时评文章:食品安全
人民时评文章: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何时才能安全?
日前,北京丰台区食药监局查处了一处非法食品加工窝点,现场查扣食品原料及分装成品800余箱,价值约40万元,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黑作坊”将散装食品 原料分装在小包装里,封口再贴上假食品标签,就摇身一变成了休闲食品销往市场了。废弃的台球桌竟成了食品加工台,5名操作人员正在台球桌上分装柠檬片,屋 内电子秤、封口机、压盖机等加工工具正在运转。(人民网2016年3月14日)
民以事为天,每一人的基本能量都来源于食物,能量的获取固然是商家应该攥取得发财“契机”,但是利用将食品贴上假标签,甚至无视干净卫生这些条款,这样的 不法商家是我们不能容忍的社会“毒虫”。将这些违法生产看作利益的获取渠道,为谋取更多的利润,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挑战法律底线,无任何证件倒卖食品,制作无法提供产品的原料,这不仅是悬在公众头上的“利剑”,更是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危害性。
大家都在调侃,我们中国人是地沟油、毒药、亚硝酸盐喂养的一代,还有什么样的食品是我们不能入口的呢?当我们为这一个段子大笑不已的时候,反讽的时候,所 谓的良心企业、放心厂家,甚至是所谓的政府监督部门。如果你们本着为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思想监督检查流水线上的每一个商品。那么“三聚氰 胺”“大头娃娃”“地沟油”将变成人们生疏的词汇。
笔者认为,食品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特别是如今的市面发展的如火如荼,各种休闲食品供不应求,为了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问题。政府应 该必须负起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执法能力,严厉打击无证倒卖制作食品,严格惩罚这些唯利是图的商家,让他们不敢卖、不想卖。其次还必须加强公民 的宣传教育,不要贪了小便宜丢了姓名,进正规的商店买东西,注意看生产日期和发票,拥有维权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饿了么”真的“改了么”?食品卫生安全引人堪忧
老板娘用牙咬开火腿肠放到炒饭中,厨师将手指伸进锅里沾汤汁尝味道,员工协助黑作坊入驻平台……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日前网上订餐平台“饿了 么”连续发声,并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个月过去北京晨报记者多路暗访发现,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于“饿了么”平台。(人民网,2016年3月28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作时间越发紧凑,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方便快捷外卖逐渐成为人民的首选,上班者、学生,甚至家庭也都接纳并更多的使用外卖,饿了么作为外卖平台,就在这种契机下应运而生,并在近5年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问题接踵而至。
央视“3·15”曝光了饿了么存在的诸多问题,饿了么连续发声,并推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然后,我们从记者的探访中可以得知,截止目前为止,饿了么并没有真的改了?相反还在顶风作案。
不少小店卫生问题令人作呕,甚至有“饿了么”员工主动协助无照黑作坊入驻平台;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问题依旧大量出现。就餐者的健康令人担忧!企业的诚信令人质疑!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其实不仅是饿了么平台,食品卫生安全、药品安全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焦点。近些年,负面新闻不断,三聚氰胺毒奶粉、婴幼儿鱼肝油、毒豆芽、上海福喜事件不断涌 现,致使人民对国内企业生产产品越发的不信任,信任危机出现,不少市民为了安全,宁肯出国购买相关产品。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依法办事;食安办、食药监局要加大监察力度,发挥自己的职责,监管有力;上级部门应查处不作为的执法人; 商家及生产企业及种植、养殖业主须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法定要求进行经营,提升道德修养,诚信经营,不要因利益熏心造成恶果;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要依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严格审查入网经营者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经营资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 要求的入网食品经营者及行为进行制止、下架、撤销,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消费者可以举报,执法人员将进行调查。
第五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3元养老金”提供的历史视角
“每月3元”养老金这一事实,正从侧面说明“新农保”推行的现实意义
“每月3元”,海南省文昌市玉山村余亚英老人的“雷人养老金”近日引来普遍关注。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达之际,这一消息也给了我们检视从“老农保”到“新农保”发展历程的视角。
尽管有些“雷人”,但余亚英老人的养老金也有其历史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经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着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所谓“老农保”。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只有4000多亿元,所以,“老农保”当时采取的是由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及家庭双方共同筹资的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情况发生变化,于是,1998年国务院指示暂停施行。
在“老农保”全国叫停后,海南省文昌市农保局却能够一直坚持下来。遗憾的是,余亚英老人“每月3元”的“雷人养老金”却模糊了他们的形象。记者的调查为我们揭开了事实真相:每月领取3元,这在表面虽然看来钱很少很“雷”,却是与余亚英老人参保时缴费金额直接相关——余亚英1998年一次性缴费200元,2009年1月达到领取年龄,10年间本利相加大约360元,以此除以120个月,每月领取3元。
因此,“每月3元”养老金这一事实,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新农保”推行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从我们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看新老农保制度设计的背后,国家理念的变化,“以人为本”意识的生长。
而当初设计“老农保”时,就有这样一个设想,对于比较困难的农民也要鼓励他们参保,不怕交得少,主要是培养其社保意识。一旦这项制度突破“资金瓶颈”,农保制度就会很快得到推广。文昌县“3元养老金”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
与“老农保”的缴费基数低、集体补贴少相比,“新农保”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强化了“国家责任”,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因为有了政府补助,而且财政投入的规模还相当大,现在的“新农保”与昔日的“老农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老龄化社会向我们走来时,“养老”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农村老人而言,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城,以及市场化条件下土地保障弱化,“养老”的问题尤为迫切。告别“3元养老金”,从“老农保”走向“新农保”,它不仅促使农村从“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转变,也将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这将对城乡二元的消弭、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农保”及其制度理念,既连接着过去,更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