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刘宝龙
摘要: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启了最广泛、最深刻的改革。本文主要谈到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有什么意义,以及结合上海的实际,论述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又提到,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改革,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改革;中国梦;上海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是最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梦。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建设强大中国的热情,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接近这个梦想。
要实现这个梦想,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已经在稳扎稳打地进行着。在上海,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设立上海自贸区。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上海自贸区般属国际性及双边性,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而设立在广东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属于区域性自贸区,更多侧重于对外,着眼于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更侧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整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试点。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2)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3)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杨达卿指出,面对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美国要捍卫全球贸易霸主地位,采取三大步骤欲捍卫霸主地位,并逐步架空WTO:第一是在东半球,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建立TPP贸易同盟,第二是在西半球团结欧盟建立TTIP贸易同盟,第三是在全球建立PSA服务贸易同盟,而这三个同盟都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排除在外。中国建立自贸区既利于捍卫中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上海自贸区将促进上海成为亚太供应链核心枢纽。
全面深化改革,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在我们周围和身边,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反腐的力度与决心。习近平指出,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到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他还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过程中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的认识更为清醒,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反腐倡廉方面打出了多套‚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特点一:高层亲自推动;(2)特点二:密集出拳,“老虎”、“苍蝇”一起打。①查办;②约谈;③巡视;④清退会员卡;⑤网络举报监督专区;(3)特点三:群众参与,形成反腐的人民战争。①网络反腐成效显著;②情妇反腐成为利器;③实名举报不断涌现。众所周知,成果是显著的。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20日的110天时间里,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总共通报了209名官员违法违纪案件,平均每周就有13名领导干部被组织调查或接受处理。最突出的是2014年3月27日,这一天共通报15人,创下了目前为止单日通报人数的最高纪录。其中,在这一天通报了海南省9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被查。在这209起案件中既包括级别较低的县处级干部,也涉及中央层面的省部级高官。4月17日,案件查处栏目通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林接受组织调查。这是今年以来第7位接受调查的省部级高官,此前被调查的还有海南省原副省长冀文林、原陕西政协副主席祝作利、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江西原副省长姚木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申维辰,其中,申维辰是今年第1个被调查的正部级高官。除去大部分落马官员为政府高官外,中央及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腐败官员同样需要在今后的反腐工作中重点监管。据统计,在209名涉案官员中,有36名来自于各级企、事业单位。
总之,改革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也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二篇:为实现中国梦输送不竭动力
为实现中国梦输送不竭动力
——从两会看深化改革
2013-3-20 5:41:55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06 版)人民日报北京3月19日电(记者余荣华、程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凝聚改革共识,厘清改革方向,探索改革路径,改革再次成为两会强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早春三月的北京,一次次发言讨论,一份份议案提案,深化改革的呼声激荡会场内外。“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带来的4份提案全部围绕改革展开。浙江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代表说:“过去的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现在大家又在期待深化改革的红利释放。”
30多年来,改革从未停息。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我们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如今,改革更不能止步。代表、委员与《政府工作报告》皆有共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上下同心,“改革好声音”不断涌现,深化改革形成共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代表说:“如果说以前的改革是先从增量改起,到了攻坚期,就要改存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委员说:“政府把不该管的坚决
放掉,让‘有形的手’回到自己口袋中,就会减少对企业和百姓的束缚,激发起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实现中国梦,改革思路要廓清。酝酿多时、备受瞩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在3月14日高票获得批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只是减少4个正部级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核心是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实现中国梦,改革要啃硬骨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委员说:“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国务院新一轮改革,让各方呼吁多年探索多时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得以明确。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改革难,难在触及各方利益。深受改革影响的铁路系统200万职工,怎样看待此次机构改革?两会上,郑州北站马寨站站长郅慧说,作为一名来自铁路基层的代表,一定要准确把握铁路发展形势,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加快铁路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决策者用坚定、鲜明的改革之声和具体、有力的改革举措回应民意。有敏锐的代表、委员注意到,两会文件中强调,2013年要深入研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迟福林说,大家都对此充满期待。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召开,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内容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年内,各部门将扎实推进改革,以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将为实现中国梦输送不竭动力。
第三篇: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动力
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动力
梦想内蕴着价值,价值承载着梦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涵盖了国家富强的梦想、民族振兴的梦想和人民幸福的梦想,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极为深厚的价值内蕴。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价值内蕴的具体体现。“三个倡导”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所崇尚的一系列基本价值理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标准航向”,囊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的引领力、广泛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道路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规定和价值导向,引领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向度。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价值尺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文明为价值目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受到鼓舞、获得启迪,促使其自由健康成长。“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重要特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须关注民生、倾听民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不断彰显中国梦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精神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内在地包含着中国精神的价值诉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自觉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自信的气度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非西方独有而属人类共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追求的基本价值准则。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鲜明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资源,适时地充实到中国精神宝库中去,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升其当代性,增强其感召力。“自由”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的共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追求。自由精神闪烁着时代光芒,提升着时代精神,激发着全民族创造活力,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平等”“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梦心之所向、梦之所往。诚如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所指出的,“我们要随
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期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法治不仅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重要的时代观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源自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每一个人的理想切实关联。只有紧紧依靠亿万群众的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才能真实可感、踏实可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整合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发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重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应有的核心道德品质,释放“正能量”。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只有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性,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要以“爱国”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脉之中,使中国人对国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与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倒的精神凝聚力。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须要高扬爱国旗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陶冶爱国情操中凝聚巨大的力量。要以“敬业、诚信、友善”凝聚中国力量。“敬业”是对公民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社会成员勤恳耐劳、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既是个人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实干兴邦”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道德推动力。“诚信”是人的基本德性,它既是实现个人心神愉悦、功成名就的道德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合作、信任与发展的道德力量。“友善”是人的善良与宽容所凝聚起来的一种宽厚德性,是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相互间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它使人间充满爱,使社会充满温暖,使中国梦更具亲和力。
2013年8月17日来源:《光明日报》潘玉腾 陈赵阳(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第四篇: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姓名 张锋学号 632085216091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实现“中国梦”。这样,我们的梦想才会真正照进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也就实现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第五篇: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
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
摘 要
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深化改革,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改革,如何影响着你我他?每一个中国人,又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实现着民族的梦、自己的梦?回眸两会,我们把目光投向代表、委员中那些直面改革难题并深刻思考的人们„„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化改革;民族梦;中国梦;
目 录
一、改革的理论指导……………………………………………………………………...1
二、改革的伟大成就………………………………………………………………………4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7
四、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12
一、改革的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 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表现:(1)百姓生活大变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我国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③、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感受和启示是:(1)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4)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5)青少年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6)最根本的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7)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共产党成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5)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举的伟大旗帜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为什么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公民经济命脉,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愈益明显的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积极作用)能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每个人都应抓住有利条件,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走上富裕之路。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精彩呈现,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民主法治建设进步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 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集体领导取代了个人专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文化体育繁荣昌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 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 万名;而到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 010 万,录取新生达567 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 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 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 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 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51金21 银28 铜,获金牌榜第一名。刚刚结束的2010年亚运会,我国更是以199枚的金牌总数,稳居第一。
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 年的1.6%。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 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 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4】。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 岁多。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报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农村的新农合制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
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不断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首先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最难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是“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则进,不改则退”早已深入人心。这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中国面向未来的生存方式。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则可能前功尽弃。任何时候,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 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的新起点、改革的新课题、社会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而不能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我们要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蓝图已绘就,中国再出发。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战胜风险挑战,回应人民期待,再一次唱响“春天的故事”。
四、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推进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 9 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此,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追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要拓宽开放视野、更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路径、优化开放布局,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策略更加系统,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期待。
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慎重提出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秉持科学理念,讲究改革策略,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既要重视整体推进,又要重视重点突破,加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既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的力度不能小,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是必要的;社会的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稳步推进。同时,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红利要体现在人民切身利益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要建立在民意支持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历史新篇章,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3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 2-1 9(1).【2】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3】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4】形势与政策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