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2年10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第六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预防精神障碍发生、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等工作。
第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
第十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照本法的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并对所在地人民政府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予以协助。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精神卫生志愿服务,捐助精神卫生事业,兴建精神卫生公益设施。
对在精神卫生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八条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对服刑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等,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对本法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的单位履行精神障碍预防义务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
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十一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 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精神障碍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精神卫生监测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精神卫生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十五条 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
第二十六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
第二十七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第二十八条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 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
第二十九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第三十一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
第三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第三十三条 鉴定人应当到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四条 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
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三十五条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在相关机构出具再次诊断结论、鉴定报告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第三十六条 诊断结论表明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没有能力办理住院手续的,由其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患者属于查找不到监护人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由送诊的有关部门办理住院手续。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其监护人不办理住院手续的,由患者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办理住院手续,并由医疗机构在患者病历中予以记录。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制定治疗方案,并向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第四十条 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
第四十一条 对精神障碍患者使用药物,应当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不得为诊断或者治疗以外的目的使用药物。
医疗机构不得强迫精神障碍患者从事生产劳动。
第四十二条 禁止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一)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
(二)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第四十四条 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医疗机构认为前两款规定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宜出院的,应当告知不宜出院的理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仍要求出院的,执业医师应当在病历资料中详细记录告知的过程,同时提出出院后的医学建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签字确认。
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医疗机构认为患者可以出院的,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及时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者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第四十五条 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除在急性发病期或者为了避免妨碍治疗可以暂时性限制外,不得限制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病历资料中如实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资料;但是,患者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可能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除外。病历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年。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的其他疾病。
第四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就下列事项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一)相关人员、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法要求;
(二)诊疗行为是否符合本法以及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的规定;
(三)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程序是否符合本法规定;
(四)是否依法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前款规定的检查,应当听取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的意见;发现存在违反本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或者责令改正,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十一条 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二条 监狱、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获得治疗。
第五十三条 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
第五十四条 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并为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有关精神障碍康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上述工作给予指导和培训。
第五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为生活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提供帮助,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患者及其家庭的情况和要求,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患者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第五十七条 残疾人组织或者残疾人康复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需要,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活动。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就业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对患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
第五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在看护患者过程中需要技术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康复机构应当提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精神卫生监测和专题调查结果应当作为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依据。
第六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和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机构。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三条 国家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
第六十四条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精神医学的教学和研究,按照精神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精神医学专门人才,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第六十五条 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康复的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更新精神卫生知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
第六十七条 师范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医学院校应当为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第六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资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简化程序,实现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结算。
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民政部门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
第六十九条 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对属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供养、救助。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有困难的,民政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为已经康复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国家对安排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七十一条 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并按照规定给予适当的津贴。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死亡的,其工伤待遇以及抚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精神卫生工作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 大过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三条 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擅自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相关诊疗活动,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七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责令有关医务人员暂停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执业活动:
(一)拒绝对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作出诊断的;
(二)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患者未及时进行检查评估或者未根据评估结果作出处理的。
第七十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有关医务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违反本法规定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的;
(二)违反本法规定,强迫精神障碍患者劳动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或者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四)违反本法规定,侵害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的;
(五)违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将非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的。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
(一)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
(二)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
(三)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
(四)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心理咨询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中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给精神障碍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给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他公民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将非精神障碍患者故意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治疗的;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遗弃患者,或者有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三)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侵害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的;
(四)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人身自由的;
(五)其他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七十九条 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应当住院治疗而其监护人拒绝,致使患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者患者有其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情形的,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十条 在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鉴定过程中,寻衅滋事,阻挠有关工作人员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扰乱医疗机构、鉴定机构工作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其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三条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是指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担任监护人的人。
第八十四条 军队的精神卫生工作,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管理办法。
第八十五条 本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法(草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方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基本医疗卫生,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活动过程中,采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或)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医疗机构,必须要优先建设与发展基本医疗卫生,不准以任何借口阻碍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
第四条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责任,确立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中的主导地位。
第五条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
第六条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中的重要作用,必要时政府扶持祖国传统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中的建设与发展。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基本医疗卫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配套措施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八条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基本医疗卫生工作。
军队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各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基本医疗卫生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机构范围内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并接受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对业务的指导。
第十条 国家支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发展,鼓励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学术研究,提高基本医疗卫生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基本医疗卫生的国际合作。
第十一条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保障、宣传教育、社会资助、志愿服务和其他投入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建设。
第十二条国家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宣传活动。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基本医疗卫生有关人员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教育和培训,为我国实行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三条对在基本医疗卫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四条 国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制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实行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分。
第十五条同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药品、医疗器械及检查设备、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管理,分别按照有关法律办理。
第十六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必须接受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情况进行调查、抽检、现场取证等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不得泄露涉及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技术秘密、业务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阻碍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侵犯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合法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章 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
第十七条国务院领导全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将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保护、扶持、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的政策,为建设与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提供政策、资金与技术保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基本医疗卫生政策,并组织实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并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工作。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制定并实施全国基本医疗卫生建设方案与发展规划;
(二)负责组织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办法》,并会同国务院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管理办法》,并会同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及标准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三)监督管理各级各类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单位的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成立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委员会。下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定委员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制定委员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定委员会。
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建设方案与发展规划;
(二)开展对国家基本医疗卫生相关内容法制化、标准化、规划化、信息化研究工作。重点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工作;
(三)收集、分析和报告与基本医疗卫生有关内容的监测信息,预测基本医疗卫生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开展对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
(五)指导、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医疗医疗卫生服务;
(六)开展对基本医疗有关的药物、医学检查、医疗卫生服务等不良反应调查,现场处理及远期疗效评价;
(七)开展基本医疗卫生临床应用研究、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八)开展对基本医疗卫生和非基本医疗卫生的界定工作。第二十一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护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护规划和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护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医疗卫生保护计划和工作方案。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县级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保护工作。
第二十二条 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建立地道基本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基本用药。
第二十三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置或者确定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报国务院批准,承担实施基本医疗卫生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置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各级地方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的设置规划由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各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在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检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二)监督检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护规划、计划、方案的实施情况;
(三)收集、分析和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运用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监测信息;
(四)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检查、现场处理及其疗效评价;
(五)开展对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药物、医学检查、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鉴定;
(六)指导、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工作;
(七)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
(八)对被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限期改进基本医疗卫生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高等教育制度。国家支持鼓励发展传统医学教育,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大医学课程体系建设,规范教学内容和方式,强化医校管理,加强医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医疗卫生人才。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做好基本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工作。
第三章 内容与程序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家基本药物,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七条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定政策。
国家基本药物由国家基本药物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交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委员会审议,报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送国务院备案。
国家基本药物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方案》;
(二)开展对国家基本药物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工作,特别开展野生中药材、地道药材生存环境、采集时间、采集部位、药效成分及矿物质含量分析、现代药理分析等综合研究工作;
(三)收集、分析、报告与国家基本药物有关的各项信息。预测国家基本药物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五)指导、培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运用基本药物的技术水平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定要遵循安全、有效、方便、廉价、必需的原则。国家实行基本药物总量控制和定期调整政策。
第二十九条 国家基本药物的命名,一律采用药典名称,不得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命名。
第三十条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许可,未经申报和批准的企业,不得生产含有标注“国家基本药物”字样的药品。
各级地方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药物经营企业许可,未经申报和批准,不准经营“国家基本药物”字样药品。第三十一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要求生产、经营、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第三十二条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保护政策。
禁止进口药品和新上市药品入选国家基本药物。对一些治疗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用药,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禁止国外企业生产国家基本药物。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药房内,必须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在门诊药房中的使用比例。
第三十三条 国家基本药物的包装、价格、广告、运输、供应、监管,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实行。
第三十四条国家基本药物必须赁医师处方笺销售,调配使用,对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必须严格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行。
第三十五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并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制定政策。
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由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交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委员会审议,报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送国务院备案。
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目录》、《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目录调整方案》和《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设备目录》;
(二)开展对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工作,特别开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研究中医四诊、证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工作;
(三)收集、分析、报告与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有关的各种信息,预测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开展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临床应用研究、评价、提供技术咨询;(五)指导、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运用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能力,提高诊断、治疗的技术水平。
第三十七条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制定要遵循安全、有效、适用、必需、廉价的原则。国家实行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总量控制和定期调整政策。
第三十八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学常规检查认证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认证管理办法》,并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操作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有关规定,经认证合格的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人员可以在认证范围内从事基本医学常规检查。
第三十九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保护政策。
禁止进口医学检查设备和新研究检查设备直接入选《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设备目录》,禁止对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结果进行相互攻击。
第四十条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所需的设备由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统一购进。报上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加强对从事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完善检查结果的时效性,建立检查结果互认机制。
第四十二条 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必须赁首诊医师检查通知单要求进行检查。严禁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人员强行做不必要检查。
第四十三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有偿服务机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价格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收费标准》,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基本医学常规检查项目收费调整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价格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根据相关法律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定政策。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交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定委员会审议,报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送国务院备案。
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录调整方案》;
(二)开展对基本卫生服务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工作,特别开展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研究;
(三)收集、分析、报告与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关的各种信息。预测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开展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临床应用研究、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五)指导、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第四十六条 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定要遵循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原则。
第四十七条 国家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收费减免政策。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价格部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收费调整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合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价格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制定《免收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送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诊疗程序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操作规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护理规范》和《国家基本诊疗程序》。
第四十九条从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医疗卫生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五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必需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诊疗程序》、《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操作规范》和《基本医疗卫生护理规范》以及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作。
第五十一条 国家实行首诊负责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国家首诊负责,并制定《国家首诊负责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十二条 国家基本诊疗程序制定要遵循安全性、科学性、系统性、评价性、可操作性原则。
第五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提交相关执业材料。
第五十四条 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
(二)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三)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本人6个月内的健康体检表;
(四)身份证明;
(五)医疗卫生机构聘用证明;
(六)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出具的业务水平考核结果证明;
(七)省级以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严格按下列专业特点执业:
(一)中医诊疗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主症明确,资料详尽,四诊合参,定病定位恰当,定性辩证准确,立法、用药合理;
(二)西医诊疗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五诊合参,认真体检,症状明确,初步解剖定位准确,定病恰当,治疗合理;
(三)中西医结合诊疗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两大医学体系内容,中医四诊和西医五诊合参,全方位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突出疾病螺旋式上升演变链的防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重点做好中西药合用出现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四)疑似法定传染病(源)就地隔离,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向上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汇报。
第五十六条临床基本诊疗程序是依据患者病历书写记录进行判断,从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书写病历。
第四章 运行与保障
第五十七条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基本医疗卫生运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运行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单位内的基本医疗卫生运行管理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对军队的基本医疗卫生实施运行管理。
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人口、医疗卫生资源、医疗卫生需求,根据本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基本医疗卫生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并制定《基本医疗卫生运行管理规范》。
第五十九条 设置以基本医疗卫生或基本医疗卫生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符合基本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
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 基本医疗卫生运行管理规范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二)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三)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根据本法和相关法律有关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六十一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六十二条 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筹集和使用的基本原则:
(一)强化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中央财政对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投入的比例;
(二)政府主导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筹集和使用工作,是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主要投入方;
(三)确定个人辅助投入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筹集所占的比例;
(四)加强地方财政对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五)规范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的使用,优先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救助启动资金的使用,确定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
(六)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借用,挪用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筹集和使用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第六十三条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和允许销售国家基本药物的经营企业能供应国家基本药物。
第六十四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学常规检查供应保障体系。
依据《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学常规检查的供应工作。
第六十五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应保障体系。
依据《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应工作。
第六十六条 国家建立应急救护体系。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兼职的急救人员,配合急救医疗机构工作,并落实各项应急救护工作。
第六十七条 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第五章 考核与培训
第六十八条 县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应当按照本法有关规定,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考核结果,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执业和注册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根据本法规定限期改进,并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三次改进不合格的,对该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医务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重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务人员注销《医师资格证书》,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六十九条 上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下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考核工作。
第七十条 从事基本医疗卫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执业活动中,医德医风高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事迹突出的;
(二)对在基本医疗卫生诊断和治疗中,有重大技术突破,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遇到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救死扶伤,抢救诊疗表现突出的;
(四)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七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机构或者组织,按培训计划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教育,并提供教育条件。
第六章 科研与信息
第七十二条国务院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基本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教育,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教育体系,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设立基本医疗卫生临床教学基地。
第七十三条医疗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治疗和医德医风教育。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以学习第二医学专业理论、技能等。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培养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中西医结合型人才。
第七十五条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具体办法,鼓励在传统中医药领域有突出水平和经验人员,带徒授业。
第七十六条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技术研究规划,加强基本医疗卫生科研机构建设,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重大基本医疗卫生科研攻关项目。
第七十七条 基本医疗卫生科研应当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相结合,西医临床和西医教育相结合,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等。第七十八条重视和支持传统医学文献的收集、保护、整理以及有独特疗效的传统诊疗技术的发掘、利用,加强仲景、华佗、温病医学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开发。
鼓励捐献中医文献和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对经专家鉴定确认有重要价值的中医学术专著的出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财政、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从资金上予以资助,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第七十九条基本医疗卫生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权利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及成果;未经允许,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掌握权利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及成果。
第八十条鼓励开发、推广、运用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及成果,培育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市场。权利人手持其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及成果进入市场,参与开发。其报酬按有关规定收取。
第八十一条鼓励基本医疗卫生学术团体组织基本医疗卫生技术交流,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咨询服务,搜集传统医学资料,研究基本医疗卫生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第八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根据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学术、人才、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八十三条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信产行政部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并将基本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基本医疗卫生建设规划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将网络信息化纳入到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标准内。
第八十四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信息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不足,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等有关职责。接到报告、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不足,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等有关职责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对举报基本医疗卫生有功的组织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
第八十五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信息发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
第七章 信用评价及标准
第八十六条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制度。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及标准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
第八十七条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的对象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及其监督检查人员。
第八十八条国家实行基本医疗卫生信用评价计分制。具体计分方案由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第八十九条 国家实行个人信用保密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平开个人信用信息资料。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九十条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权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报经其审批的基本医疗卫生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出示证明文件,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人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保密。
第九十一条 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履行本法规定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国家基本药物生产、包装、价格、运输、使用实行全程监督检查;
(四)负责对药品经营企业销售国家基本药物经营权的审批、登记、校验、评审工作;
(五)对本法以外涉及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规定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六)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限期改进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工作;
(七)对违反本法规定又限期不改进的检查单位或者个人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制药生产企业生产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权审批、登记、验证、评审工作;
(二)对违反本法的各种行为给予处罚。第九十二条 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依据本地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九十三条 基本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进;对限期不改进的检查单位给予公布,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
(一)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没有按照要求销售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
(二)医务人员违反《国家基本医学常规检查操作规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护理规范》和《国家基本诊疗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医疗卫生机构未按规定配备兼职急救人员和应急准备工作的;
(四)违规筹集和使用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情节轻微的;
(五)未按要求写处方和病历的。
第九十五条药品经营企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销售含有标注“国家基本药物”字样的药品,责令停止销售、整顿,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年内不予审批销售国家基本药物。
第九十六条药品生产企业未经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生产含有标注“国家基本药物”字样的药品,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十年内不予审批生产国家基本药物。
第九十七条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基本医疗卫生中,违反本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不良后果,给予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基本医疗卫生建设与发展严重滞后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九条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直接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依法履行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职责的;
(二)未依法履行基本医疗卫生监督检查报告、通报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基本医疗卫生信息的;
(三)未主动收集基本医疗卫生信息,或者对基本医疗卫生信息报告未及时进行分析、调查、核实的;
(四)发现存在基本医疗卫生问题,未依据职责及时采取本法规定的措施的;
(五)故意泄露基本医疗卫生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技术秘密、业务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第一百条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接到群众举报后,未及时组织调查的;
(二)未按要求填写现场调查报告的;
(三)未认真核查,就实行行政处罚的。
第一百零一条 违规筹集和使用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金,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处罚决定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百零三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防治机构、地方病防治机构等。
医务人员,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医疗技术人员。
(二)基本药物,是指用于基本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三)医学常规检查,是指依据人体医学理论,并经科学检验安全、合格的检查,包括中医脉象、舌诊及现代医学检查等。
(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体检、出巡诊、急救、家庭病床、常规检查、诊断及处置、指导临床基本用药、注射国家基本药物、病后调理及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五)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是指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各方利益,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及医疗卫生机构运行。
第一百零四条 基本医疗卫生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一百零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本法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
第一百零六条 本法由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一百零七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精神卫生法宣传要点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要点
一、精神卫生法是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自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心理健康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用人单位、学校、社区、家庭都要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三、心理咨询在用人单位、学校、医院、监狱等场所,以及社区或福利、慈善等机构开展。心理治疗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综合医院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服务。
四、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住院、出院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五、国家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依法免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政府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可以得到优先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最低生活保障。
六、持续治疗和康复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精神卫生法规定应建立向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社区康复机构。
七、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受教育、参与劳动、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患者个人信息及疾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八、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篇:学习精神卫生法心得体会
学习《精神卫生法》的心得体会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这个法规的颁布,就医学上的精神卫生和法律上的强制力而言,着实迈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人愿望与需求的一大步。
不过,《精神卫生法》辐射的范畴是精神医学领域,而“被精神病”则是综合性社会问题产生孵化的结果。从媒体披露的“被精神病”诸多案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正常人被非法收治和关押在精神病院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把握判断精神病人的权力出现了问题,当弱势群体执着于挑战强权利益和威严时,“被精神病”的标签就粉墨登场,这更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信访、偏执反贪等名誉、利益和权力的纠葛中,在这当中,真正出现“精神问题”的是社会监督机制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反应机制。
那么“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是不是解决“被精神病”的关键所在?如果实行新的《精神卫生法》,以前一些案例的主角都可能幸免于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精神病人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自认为没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当无人监护时会出现被人追杀等恶性场景的幻听、幻觉,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某种意义上增添了社会的精神紧张程度。也就是说法律在解决正常人“被精神病”这个问题的同时,真正的精神病人会出现“不被精神病”的现象。精神病和“被精神病”就像翘翘板的两头,法律只有恰到好处精准地处于中间平衡地带,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自愿原则的补充,两种例外即“当已经发生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的情况时”,还是要接受治疗的。那么这个判断标准的求证手段是什么,还有待法律细则的出台。
“被精神病”与“被自愿精神病”到底有多远,如果不解决各种相互交织的社会综合问题,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核心问题,他们就会是一个体制机制下克隆出的孪生兄弟,往往会“药”到“病”却没除。
《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标志着这个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西方一些国家一样,我国也在探讨逐渐淡化精神病院治疗,更多地采用社区服务康复模式,注重从心灵上抚平人们的精神创伤。我国也在尝试发起由康复精神病患者组成“绿丝带”志愿者活动,旨在从疾病学角度审慎理性对待精神病人。但所有这些,依赖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对利益分配的制衡、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并借此进行社会意义上的精神康复和治疗。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第五篇:《精神卫生法》活动小结
《精神卫生法》宣贯活动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逐步迈向法制化管理轨道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积极响应市卫生系统开展的《精神卫生法》宣贯活动,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真正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由市精神卫生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二院全力承担全市《精神卫生法》宣贯活动的具体实施,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全市精神卫生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执业,现将宣贯工作小结汇报如下:
1、认真开展相关部门专题学习讲座。4月26日下午,由市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起,市二医院组织“《精神卫生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在七楼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到了杭州第七人民医院陈致宇副院长和市法院毛耕炜法官进行授课。全市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四个县区和两个管委会精卫办负责人及专职人员、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市二院全体职工共200余人参加了讲座,对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市二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以学习《精神卫生法》为契机,市二院开展了《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卫生法律法规系列活动的通知》(舟二医办发【2013】3号),以自学、医院网站、网络在线学习、科室组织学习、医院集中辅导等方式进行学习,医院还举办了“《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来自各病区、门诊、药剂科、特检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9个科室参加了比赛,通过活动提高了全院职工对于《精神卫生法》的认知水平,为《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打下基础,同时也将促进医务人员学法、懂法知法及依法执业意识,对规范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动员各县区积极开展精神卫生舆论宣传,分发《精神卫生法》宣传海报和学习资料,在社区、机关、医院等宣传栏进行张贴宣传,做好解决病人实际困难的各类措施,为同意参与社区网络管理的病人做好知情同意签约。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