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法地位研究
【摘要】卫生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卫生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意义和标准
重新构思的基础,认为卫生法在职能、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上都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尽管作为独立的卫生法
法律部门难以成立,但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以卫生法律规范和卫生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综合的卫生法学学科。
【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损害赔偿;保险费
【中图分类号j f’840.684; r0
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2—0032—05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the legal status ofthe health law.chen shao-hui.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 nt,jiang
xi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wine,330006
【abstract】 it is a hot topic of the health law study whether it is an independent legal department.on the basis of re—
fleeting on the purpose,implication and standard of dividing leg department,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health law is not an in—
dependent legal department in terms of function,adjustment object and adjustment method.although it can t exist as an in—
dependent health leg department,it can be an independent and comprehensive science of health law with research focus in
health regulations an d health law problems.
【key words】health law,the science of health law,gal department,gal position
卫生法的地位,即卫生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卫生法理论研究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可
以说卫生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都无法绕开该问
题的解答。具体而言,卫生法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予
以界定,一是卫生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是不是一个独
立的法律部门:二是如果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
他法律部门有何关系。前者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后者的解答,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前者。
卫生法是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至今尚无定论,甚
至这还是一个充满争论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种观点
认为卫生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卫生法所调整的医
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应分别由民法和行政法
调整,卫生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上都不能成为独
立的法律部门。反对的观点认为卫生法有独特的调整
对象,即卫生(医事)法律关系,应属于独立的法律部
门。后者的观点主要见于卫生法学界的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和发表的若干论文中。但在主流法学界,学者们
一般也不认为卫生法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之
纳入行政法的范围内。
卫生法是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首先涉及法律部
门划分问题.即为什么要划分法律部门以及如何划分
法律部门。只有明确法律部门划分的意义和标准,才
能为问题的解答提供理论依据。
一、关于法律部门划分的若干问题的反思
(一)法律部门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法律部门的划分,无论是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
作者简介】陈绍辉,助教,主要从事卫生法研究。电话:+86—791—7118861: e-mail: laowei3375@sina.com.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看,还是从世界各国法律比较的角度看,都不是普遍的法律现象。在古代社会,诸法合体,民刑合一,不存
在法律部门的划分(古罗马是例外,但其法律的分类
也仅限于公法与私法之别)。在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
盛行法律部门的划分,而英美法系国家却不存在像大
陆法系国家那样的法律部门划分。然而,古代法和英
美法系并不因为无法律部门
划分而影响其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不能仅以是
否划分法律部门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国家法律的优劣
和法律体系完备与否,甚至也不能以某类法律规范是
否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来判断该领域立法完备与否
以及理论研究的深浅。
法律部门划分首要目的是实现法律内部的分工
与合作。古代法之
所以未作法律部门的划分.一方面是
因为古代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产生划分法律部门的需
要;另一方面是古代法较之近、现代法,在调整范围上
尚不广泛,在内容上尚不纷繁复杂,在功能和手段上尚
不多样化。但进入近代、现代,法律的调整范围不断扩
大至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且内容日益复杂化。于
是,为优化法律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法律的各
种功能,追求法律不同功能的协调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就产生了划分法律部门的强烈需求。法律部门的划分就是通过对众多法律进行分类组合,需求法律
内部分工与合作的最佳结构,实现法律体系的和谐与
统一。【 】正因为如此,法律部门划分的界限只具有相对
意义,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应当具有相容性,因此,研究
法律部门划分,不应当以“争地盘”的意识为指导,刻意
从其他法律部门划分出某些“新”的部门法。
法律部门划分的意义可以从下述3方面来理解。
1.对法学研究的意义。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热衷于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是学者。可以说,法律部门的划分无非是学者们对众多法律规范所做的归类分析
和系统化研究。通过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可以相对集中
地对具有相同特质的法律规范作专门的研究,便于学者
门在法学研究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法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法学学科
划分与法律部门划分是对应的。但也必须看到,某一
学科所研究的法律规范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并
不影响学者们对该领域法律规范的研究。同时,即使
某一学科将特定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作为其研究对
象,并不应该排除其他学科同样将这些法律规范作为
研究的对象;尤其是随着一些边缘学科的兴起,不同
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必然存在交叉和重叠,学科间的交
叉研究和共同合作也就成为必然。如果,我们仍然强
· 115 ·
调学科间绝对的界限只会导致学科间的壁垒和无休
止的、徒劳无益的争议。因而,某一法学学科是否有相
对应的法律部门并不是判断该学科是否为独立学科
惟一标准,也不会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该学科的发
展。我们应摈弃将法律部门作为划分法学学科惟一标
准的陈旧观念
2.对立法的意义。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一定法律部
门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法律部门的划分亦即法律体系的构建。研究法律部门划分,有助于立法者设计法律
体系和制定立法规划,可以为立法者检测立法是否完
备及其完备程度提供参照体系,可以指导立法者从事
某项具体立法时根据该项立法的部门法属性做出制
度设计。但是立法实践中,某一社会问题可能不再局
限于某一法律部门,而是跨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法
律部门,如果将规范同一问题的法律规范分别纳入不
同属性的部门法中去,只会导致部门法的分割而不利
于该问题的解决。因而,实践中也存在只围绕某一主
题或针对某一事项专门立法而不考虑法律部门划分的立法实践。
3.对法律适用的意义。进入现代、当代,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纷繁复杂、汗牛充栋,而对于具体案件能
够适用的条文可能就那么少数的几条,法官在处理案
件过程中要迅速找到适用依据并非易事,但依据部门
法寻找法律依据无疑是一条捷径。
总之,划分法律部门有其必要性和意义,但这种必
要性和意义也是相对,既不可忽视,也不宜过分倚重。
(二)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划分法律部门的关键,是划分标准问题。对于法律
部门的划分标准,过去过分强调形式标准,即法律的调
整对象、调整方法等。而对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实质标
准,即某一法律部门是否有特定的职能,却被忽视。
事实上某类法律规范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
部门,首先应看其实质标准,即看其有无必要的、特定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只要是具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
必要的特定职能,并且该职能在既存法律部门中不存
在,也难以为既存法律部门已有职能代替,那么,该类
法律规范就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同时,法律部门的划分也要考虑形式标准。对于
划分法律部门的形式标准,理论和实践中一般考虑以
下因素:
1.调整对象。调整对象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这已是法学界的共识。某一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内容
是划分该法律属于哪一部门的重要标准,如果某类法
律法规有着共同的调整对象(即调整同一性质的社会
· 1l6 ·
关系),那么就可以考虑将其划分同一法律部门。但是
任何一部法律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不
能因此得出具有特定调整对象的法律就属于某一特
定的法律部门.某一法律或某类法律能否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还要考虑该法律部门是否有独特的职能,后
者更具根本性。
2.调整方法 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虽是很
重要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但仅仅以此为划分标准
还是不够。以为它们既无法解释一个法律部门(如刑
法)可以调整不同种类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解释同一
社会关系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一法律现象。因
此.划分法律部门。还需要将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作
为划分标准。在实践中,一个法律部门往往采取多种
调整方法,一种社会关系也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调整;
同一种调整方法既可为不同法律部门所采取。也可以
用来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3.同类立法数量。划分法律部门还要考虑同类法
律法规的数量.数量不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
门。因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必须要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
法律规范的规模或数量之间保持大体的平衡,不能使
某些法律部门法律数量特别多,而某些法律部门的法
律又特别少。
二、关于卫生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立论的不足
卫生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即使在卫生法学
界观点也未统一。但从现有的卫生法教材看,绝大多
数的教材都持肯定态度。也有学者专门撰文予以论
述,但在这些论文、论著中对该问题基本上停留在定
性的层面上。即仅仅做出肯定回答,至于为什么是独
立的法律部门则语焉不详。甚至一笔带过而不予论述
和说理。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还是基本上可以总结出
主张卫生法是独立法律部门主要理由:(1)卫生法有
特定的调整对象。即以卫生活动领域的社会关系为调
整对象。卫生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涉及卫生组织关系、卫生行政管理关系、卫生
发展和服务活动关系。因而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调整的:【3](2)在调整方法上,卫生法不像其他有些法律部
门一样.因调整社会关系的单一而采取单一的调整方
法和调节手段.其既有纵向的调整方法也采取横向的调整方法;(3)随着多年的立法实践,我国的卫生立
法已获得了很大发展。各级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已制
定了大量的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已初步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4)法律部门的划分不
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无论从何种角
度看.卫生法比经济法有着更多的特殊性,它更有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格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门类。
我们认为卫生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关键是
看该法律部门是否有特定的职能。即在划分法律部门
时应坚持法律部门划分的实质标准。如果卫生法具有
必要的、特定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则可以考虑将其划
分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例如,经济法之所以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因为经济法具有规范政府与市场互动的职能.这种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弥补市场和政
府双重缺陷所必要的。这也是民商法和行政法所不具
有的职能:而经济法也正是为弥补现有法律在解决市
场失灵方面的不足而产生和兴起的。具体到卫生法,我们认为卫生法并不具有现有法律所不具有的独特
职能和作用。相反,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可以
分解到其他法律部门由相关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调
整。如,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关系可以由民法调整,卫
生行政管理关系可以由行政法调整,国家对生物医学
领域的监督、管理和调控关系也可以纳入到行政法的范围内。
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是否可以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重要标准?我们不能说某一法律规范具有特定的调
整对象就认为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任何法律规范
都调整一定的甚至是特定的社会关系。某类法律规范
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仅要看它们是否具
有共同的调整对象。还要看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
关系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不会为其他法律部门
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囊括。因此,对于卫生法是不是
独立的法律部门。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卫生法以卫生
关系为调整对象就认为卫生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这
样明显缺乏说服力。例如。合同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
间的交易关系. 即以平等主体间交易关系为调整对
象。但我们不能说合同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事实上,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并不具有独立性,其总体上
可以分为两大块:医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而
这两大块分别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因而卫
生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具有独立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
不能认为某类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而得出它们应划分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结论,否则如此推理我们会得出荒谬的结论。例如,《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既调整行政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管
理关系。也调整行政机关与消费者之间的指导服务关
系。还调整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消费关系。可见,《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
性.它既调整纵向的行政监督管理关系也调整横向的消费关系。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该法是独立的法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律部门。实际上,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多种
社会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属于经济法律部门的地位.
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法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 — 即国
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我们之所以说医患关系法和卫
生行政管理法分别是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的范畴乃在于医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体现了民法和行政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确实是划分法律部门时应
当考虑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现代立法内容日趋复杂.
往往一个立法主题涉及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也
不可能在立法中采取单一的调整方法.否则难以适应
现代立法的需要。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我们一般将具有
独特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划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如制裁方式、法律责任等。但调整方法在法律部门划
分中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些法
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众多而认为其应该成为独立的法
律部门,关键是该调整方法具有独特性.是其他法律
部门所不具有的。综观卫生法的调整方法不外乎纵向
调整方法和横向调整方法的结合,但随着围绕一个立
法主题的综合性立法的兴起.这种调整方法在众多立
法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经济立法。因此,纯粹根据某
一类法律规范调整的多样性就认为其属于独立法律
部门的立论是缺乏依据的.否则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立法的出现.在法律体系内将会涌现多少个法律部
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卫生法并不是独立的法律部
门.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别纳入其他法律
部门的调整范围内.其法律法规也分别从属于其他法
律部门。
三、对卫生法地位研究的若干反思
(一)关于卫生法地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受传统法学学科理论的影响,在构建某一学
科的理论体系和开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
将其与该学科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是否为独立的法律
部门作为研究的重点甚至是核心,尤其是学者们为了
论证该学科的独立性往往不惜代价、费尽心机寻求各
种论据去证明与该学科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是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逻辑上讲这无疑是论证学科独立性的一条捷径— — 既然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独立的法律
部门。那么以该法律部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当然是独
立的啦!但这种研究思路也很可能使我们置客观实际
不顾而去刻意地划分法律部门,从而脱离实际需要划
分出形形色色的所谓的“新”的法律部门,而这明显脱
离了法律部门划分的初衷和目的。划分法律部门的主
· 1 17 ·
要目的是实现法律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实现法律
体系内部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从
实际出发,不应以争“地盘”的意识为指导.抢占某一
学科的“势力范围”。如此不仅不能实现法律体系的合理构建,也不利于学科间的分工与合作。
卫生法地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卫生法是否为独
立的法律部门。对于卫生法是否具有部门法的独立
性,卫生法学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陷入了以上法
学研究中的误区。卫生法学者们为了强调卫生法学的学科独立性也自然不自然的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
式— — 试图以论证卫生法的独立性来证明卫生法学的学科独立性。由于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理论支
撑,在论证卫生法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时,学者们显
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语焉不详,即
使有所论证也不够充分,往往简单地套用法律部门划
分的形式标准分别予以论述。
法律部门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同时我们认为
某类法律规范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并不会影响
以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发展.也并不会
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该学科的独立性。同样.卫生法
是否是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也并不决定卫生法学学科的独立性.也不会影响卫生法学的发展。理论和实践
中.卫生法与卫生法学相互混淆.使我们在理论研究
中产生这样的误解: 如果卫生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
门.卫生法学也就不可能是独立的法学学科。
“卫生法”这一术语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卫
生法律法规;二是指以卫生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
卫生法学。在一般情况下.卫生法与卫生法学并不作
区分.尤其是我们习惯性地将卫生法学称为卫生法。
但严格说,卫生法与卫生法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卫
生法仅仅指的是国家机关所制订的与卫生相关的法
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属于规范
性法律文件:而卫生法学属于一门学科,它是以卫生
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卫生法的制定及其发展、完善离不开卫
生法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卫生立法就缺乏
理论基石和前瞻性;同样,脱离其研究对象的卫生法
学也就失去其存在基础和依托。但两者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卫生法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
部门.也并不会从根本制约卫生法学的发展,卫生法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必然决定卫生法学在法学
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卫生法不属于独立的法
律部门.但并不影响卫生法学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的存在。
· ll8 ·
(二)卫生法学是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学学科
必须指出的是.“法律部门”与“法学学科”是两个
不同的法学范畴。法律部门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法学学科是研究特定领域法律规
范所形成的法学门类。传统上,法律部门的划分与法
学学科的划分是一致的。有一个法律部门,就有一个
与之相对应的法学学科。例如,研究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法律部门,形成宪法学、民法学、刑
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学科。这是因为.过
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一类法律问
题通常仅产生于一个法律部门,通过对这个法律部门的研究,成立一个相应的法学学科,就可以顺利解决
所有的这类法律问题,研究领域无须扩大到其他法律
部门。可见,在社会关系简单、法律调整范围有限的时
代,以法律部门的划分决定法学学科划分的做法具有
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进入现代,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日益
复杂。一个法律问题的缘起往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
法律部门,而是跨越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法律部门。对
于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已不是通过单独研究某一法
律部门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对分散于各个法律部
门的多种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应对.由
此而形成的综合性法学学科的研究范围必然涉及多
个法律部门。因此,现代法理学也不再强求法律部门的划分与法学学科划分的完全一致,尤其是对于一些
交叉学科,更是如此。如此,虽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卫生法”法律部门.但并不排除形成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卫生法学”学科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卫生法涉及民法和行政法中的众多法
律规范.而且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又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如果仍沿用传统的做法,一味简单地通
过研究某一种法律规范— — 无论是医患关系法还是
卫生行政法.都无法彻底解决卫生活动中的法律问
题.也不利于卫生法理论研究的综合平衡发展。因此.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在研究范围上,我们有必要打破公法与私法的界限,成立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卫生法学”学科。
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卫生法学”学科意味着.卫生
法律规范既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其他相关法
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医患关系既可以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可以是民法学的研究对象:卫生行
政管理关系既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可成为
行政法的研究范围。可以说.这种研究对象上的交叉
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确认卫生法学与其
他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可以相互交叉的观点.有助
于消除学界关于卫生法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在调整
对象上的抽象、无谓的争论。也就是说,各种卫生法律
规范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应分别归人民
法和行政法律部门,而不可能同时形成一个独立的卫
生法律部门,但是卫生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则完全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卫生法律规范加以综合研
究。事实上,对于卫生法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医
疗纠纷,如果排斥民法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这些问
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卫生法学研究品位的提高有赖于更多的其他法学学科领域学者的介入,如果卫生法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自我封闭,卫生法
理论也必将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
综上所述,虽然作为独立的卫生法法律部门并
不存在,但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综合的以卫生法
律规范和卫生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卫生法学学科。
鉴于此,我们认为,对于人们通用的“卫生法”这一术
语.只能认为其具有“卫生法学”或“卫生法律规范”之
意,而不能作“卫生法律部门”之解。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 .
[2] 张文显.法理学[m]●e京:法律出版社,2000.(80)
[3] 吴崇其.达庆东.卫生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6)
[4] 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处理医事纠纷的特有原则 .医
学与哲学,2000,(4】
(收稿:2004—05—11;修回:2004-09—28)
第二篇:卫生法学习心得
卫生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和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基本原则是卫生保护、预防为主、公平、保护社会健康以及患者自主原则。
虽然我们学习卫生法学的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五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医生这一行业的相关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没有达到精深的地步,但是我相信,对于我们日后的医生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学习了《执业医师法》我了解到医生必须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才能独自进行临床诊疗,而如果没有获得便是属于非法行医,是要追究医疗责任的;还有《母婴保健法》是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权利,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了解帮助我们在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麻烦时可以帮助我们将事情和平解决。而且在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前,我们还有很多的法律程序要走,无论是到医院工作还是开私人诊所,我们都必须依据某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执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是我们面对医疗事故的指南,帮助我们处理各种纠纷。
并且,当我们医学生刚刚步入实习的医院是,由于对于医学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的掌握较为欠缺,因此在整个医疗活动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误诊或伤害,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发生。而此时我们通过对卫生法的大概了解,可以避免我们犯一些低级的、不必要的错误,培养尽职尽责严谨认真的态度,则可以大大的减少实习生给患者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或许现在的我们对于卫生法学的了解还是很浅薄,还有做到详细的认识,但是,这作为一个契机,在了解到学习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后,我们会自发的在平常的课余时间对相关的卫生法进行学习与了解,强化我们的法律意识,以使自己在进入医院时能使自己可以在平常的医疗活动中避免各种因法律知识不熟而导致的医患问题,同时,在遇到医患纠纷时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三篇:卫生法论文
卫生法学习心得体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卫生法在医务人员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将来规范自己工作不可缺少的法律准则。作为一名将来要从事医务工作的医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里学习了卫生法规这门课程。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增强了自己的法律知识,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的从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所有的课程中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卫生法学基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知识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等等。在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分析违反法律事件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会分析简单的一些案件,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例,区分什么是侵害患者权利的举止,那些医疗操作的不规范,越权行为等等。并且了解了卫生法的立法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在课程的所有环节尤为重要的是执业医师法律制度,从中了解了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条件及注册的相关事宜。以及执业医师应有的权利及应该履行的医务,以及考核和培训等等。也学习了在从医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接下来一年后自己报考执业医师时,奠定的基础。执业医师法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所涉及,我们在卫生法的规范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知法懂法不违法。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了解自己在从医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能够用法律规范自己,直到自己和周围的人依法行医,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合法的处理医患关系,并且安全的工作。
面对着每天频频爆出的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我们更要学好卫生法学,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帮助我们在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麻烦时可以帮我们将事情和平解决。在真正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法律程序要走,无论是到医院工作还是将来有能力开私人诊所,我们都必须依据相关法律程序进行。我们学习的医疗损害处理法律制度,作为我们处理相关事件的指南。接下来我们毕业后进入医院,由于对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较为欠缺,因此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可能给患者造成误诊和伤害,通过卫生法的大概了解,可以避免我们犯一些低级的,不必要的错误,培养尽职尽责的态度,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马上步入社会,我们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还很少,要做到详尽的认识,就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对相关法律的学习,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将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知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用正确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011级中医3班余远江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在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当今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的现状所决定,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所决定的,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都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
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大的模范的榜样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抱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注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让我们聚拢思绪,共同感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地位。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2年10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第六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预防精神障碍发生、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等工作。
第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
第十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照本法的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并对所在地人民政府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予以协助。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精神卫生志愿服务,捐助精神卫生事业,兴建精神卫生公益设施。
对在精神卫生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八条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对服刑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等,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对本法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的单位履行精神障碍预防义务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
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十一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 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精神障碍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精神卫生监测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精神卫生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十五条 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
第二十六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
第二十七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第二十八条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 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
第二十九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第三十一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
第三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第三十三条 鉴定人应当到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四条 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
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三十五条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在相关机构出具再次诊断结论、鉴定报告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第三十六条 诊断结论表明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没有能力办理住院手续的,由其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患者属于查找不到监护人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由送诊的有关部门办理住院手续。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其监护人不办理住院手续的,由患者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办理住院手续,并由医疗机构在患者病历中予以记录。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制定治疗方案,并向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第四十条 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
第四十一条 对精神障碍患者使用药物,应当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不得为诊断或者治疗以外的目的使用药物。
医疗机构不得强迫精神障碍患者从事生产劳动。
第四十二条 禁止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一)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
(二)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第四十四条 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医疗机构认为前两款规定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宜出院的,应当告知不宜出院的理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仍要求出院的,执业医师应当在病历资料中详细记录告知的过程,同时提出出院后的医学建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签字确认。
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医疗机构认为患者可以出院的,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及时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者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第四十五条 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除在急性发病期或者为了避免妨碍治疗可以暂时性限制外,不得限制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病历资料中如实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资料;但是,患者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可能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除外。病历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年。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的其他疾病。
第四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 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就下列事项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一)相关人员、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法要求;
(二)诊疗行为是否符合本法以及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的规定;
(三)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程序是否符合本法规定;
(四)是否依法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前款规定的检查,应当听取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的意见;发现存在违反本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或者责令改正,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十一条 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二条 监狱、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获得治疗。
第五十三条 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
第五十四条 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并为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有关精神障碍康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上述工作给予指导和培训。
第五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为生活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提供帮助,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患者及其家庭的情况和要求,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患者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第五十七条 残疾人组织或者残疾人康复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需要,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活动。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就业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对患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
第五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在看护患者过程中需要技术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康复机构应当提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精神卫生监测和专题调查结果应当作为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依据。
第六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和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机构。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三条 国家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
第六十四条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精神医学的教学和研究,按照精神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精神医学专门人才,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第六十五条 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康复的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更新精神卫生知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
第六十七条 师范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医学院校应当为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第六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资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简化程序,实现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结算。
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民政部门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
第六十九条 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对属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供养、救助。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有困难的,民政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为已经康复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国家对安排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七十一条 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并按照规定给予适当的津贴。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死亡的,其工伤待遇以及抚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精神卫生工作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 大过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三条 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擅自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相关诊疗活动,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七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责令有关医务人员暂停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执业活动:
(一)拒绝对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作出诊断的;
(二)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患者未及时进行检查评估或者未根据评估结果作出处理的。
第七十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给予或者责令给予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有关医务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违反本法规定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的;
(二)违反本法规定,强迫精神障碍患者劳动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或者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四)违反本法规定,侵害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的;
(五)违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将非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的。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
(一)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
(二)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
(三)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
(四)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心理咨询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中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给精神障碍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给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他公民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将非精神障碍患者故意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治疗的;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遗弃患者,或者有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三)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侵害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的;
(四)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人身自由的;
(五)其他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七十九条 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应当住院治疗而其监护人拒绝,致使患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者患者有其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情形的,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十条 在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鉴定过程中,寻衅滋事,阻挠有关工作人员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扰乱医疗机构、鉴定机构工作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其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三条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是指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担任监护人的人。
第八十四条 军队的精神卫生工作,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管理办法。
第八十五条 本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