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形势
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讲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这个培训会!按照会议安排,讲解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会后可以继续探讨。下面,我按照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
1、土地整治的定义: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土地整治的意义: 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坚守耕地红线,缓解用地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3、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是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是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是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是加快土地复垦。
4、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
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
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
5、土地整治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其中,尤其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
准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当前,我省土地整治投诉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农民意愿不够,政府行政干预。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论证、征求意见、公告公示环节,尽量符合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6、土地整治的分类: 按土地性质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按资金来源分为耕地开垦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
耕地开垦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增加耕地面积,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分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地方占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分为国家投资和省级投资项目。
各地在实施项目使用资金时,注重分清项目资金使用性质,切不可把新增费和耕地开垦费混合一起使用。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的类型:(1)高产农田建设(2)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3)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4)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5)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6)低丘岗地改造(7)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土地整理项目(8)灾毁耕地复垦项目(9)占补平衡复垦开发项目。
7、土地整治的工作流程:项目选址--项目测绘--可行性研究--立项--规划施工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投标--实施--验收。
二、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
1、耕地保护的定义: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其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保证土地的永续和合理利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用一句话概括:即是国家采取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施的综合性保护。
2、耕地保护的意义: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耕地保护的目标: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4、耕地保护的内容: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个类型)
5、耕地保护的措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是:土地整治是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以建设促保护的重要举措,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我省耕地面积为7984万亩,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5970万亩,人均耕地仅1.33亩,低于全国1.52亩的人均水平。在我省耕地中,优质高产稳产耕地占30%,中低产田占70%左右,在25°以上需要退耕地还林的耕地349.02万亩。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15年)》,要求我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13万亩,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15年建成2213万亩,力争建设25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近几年来,我省土地整治迅速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从2001年至2014年,国家和省级投入资金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908个,建设规模3101万亩(含今年下达的计划460万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1618个,建设规模2788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290个,建设规模313万亩。围绕中央和省农村工作的中心,按照“突出重点,培植亮点,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思路,我省土地整治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为支点,整体推进全省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咸宁召开的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上,主要做法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但是,一些地方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监管不力、违规使用资金、工程质量不高、验收把关不严等现象依然存在。仅项目实施进度而言,2001年至2014年,全省仅验收项目752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604个,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148个),占39.4%,验收规模11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971.35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58.58万亩),占36.4%,严重滞后。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非法转包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干扰了国土整治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侵害了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诱发腐败问题。如省委巡视组就发现鄂州市等地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突出问题,王国生省长、甘荣坤副省长在《巡视情况专报》上都作出了重要批示。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查找,研究措施,完善制度,认真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力度,特别是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等3个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项目的验收步伐。
按照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的原则,运用竞争性分配机制,部分县(市、区)2010年之前的项目至今没有验收,2015年暂缓安排项目。
四、关于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一)关于占补平衡。近两年来,国家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从今年开始,国家土地管理政策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减少,二是耕地占补要
求更高。从今年4月1日起,为保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开始执行“占水田补水田,占水浇地补水浇地,占旱地补旱地”的更为严格的占补政策,对各级政府都是一个严峻考验。耕地占补做不好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报批工作,耕地占补不落实,各类建设项目就落不了地。近期,我们对全省耕地占补指标库进行了自查清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全省清查项目6330个,核实存在坐标不准、占补平衡指标不实等问题的疑问项目就有6289个,占99.3%,主要原因是重复报备、坐标备案错误、部分备案信息错误。如果不整改到位,对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会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各地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加快进度,对备案信息进一步核实清理。在9月15日前,认真核实整改项目存在的各类问题。这项工作不仅影响到市(州)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同时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用地报批。
2、视条件进行水田、水浇地改造,储备耕地占补各项指标。
3、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对调整为园地的耕地,耕作层未被破坏的,按可调整地类进行管理”的试点政策,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切实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强化预存复垦经费征缴,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复垦到位,加大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
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促进占补指标优化配置,提高占补指标使用效率。复垦后的耕地纳入耕地占补指标库,在市域内通过调剂、交易等方式,实行指标有偿使用。
(二)关于下放权限
省厅按照“坚持把权力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的工作思路,下放部分审批权,创新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全过程监管,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率和建设效益。
一是下放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在《关于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项目职责优化项目管理程序的通知》的基础上,重新明确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省厅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指标分配。每年第三季度编制下一年度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计划,下发至市(州)国土资源局。
省厅安排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指标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当年“三农”工作部署和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土地整治政策性支持的要求,结合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竞争性分配工作,在省财政估算下一年度收取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以及中央拨付资金的基础上,提出预算报省人大批准后,在不突破资金总规模的前提下,估算出的建设规模,形成计划指标。
今年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计划25万亩,由于受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率、涉林审批等条件限制,在安排新建项目时,计划指标不分配到具体市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向省厅申报,省厅按申报时序审查立项,直到计划用完为止,以后不再安排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计划分解和立项审批。根据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指标,分解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解指标时不得突破下达的控制规模。组织现场踏勘、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和立项审查,每年六月底之前完成项目立项审批。逾期不报或没有下达立项批复的视为自动放弃。省厅对不能在当年6月底完成立项审批备案的,收回当年及以前的计划指标调剂使用。
市州在分解计划指标时,分解时首先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及戴帽项目,优先满足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强调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专家、预算编制、财评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立项申报和项目实施。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的土地整治项目由省厅批准立项。
国家投资项目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完成相关前期工作后,报省厅下达立项批复。
省级投资占补平衡项目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每年6月底之前申报下一年度计划,由市(州)国土资源局汇总上报
省厅,经批复同意后,按审批要求执行。
二是下放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省级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下放至市(州)国土资源局,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严禁突破原批准的建设总规模和预算总投资。如发现有超建设规范审批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情形的,对变更批复及变更工程作无效认定,并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收回其变更审批权。国家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及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由省厅批准。
三是试点下放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权。先行在荆州、荆门、黄冈、咸宁、孝感、随州等六市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上述试点市国土资源局参照《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负责本辖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省厅适时组织抽查,发现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的,作无效认定,限期整改合格后再安排财政决算评审。
市国土资源局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限于省级投资或地方自行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
国家投资项目以及其他未涉及本次试点的市(州)仍按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管理办法执行。
(三)关于土地整治建设方式创新试点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大力倡导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土地整治。为此,我厅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意识,改进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联动推进,创新建设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在土地
整治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明标明投、摇号中标”。为有效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解决部分代理公司职业操守较差,泄漏招投标信息,伙同部分地方人员操控招投标,投标单位围标、串标、违法竞标,打招呼、捞好处等突出问题,上半年,我厅赴荆州、荆门、咸宁、仙桃等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明标明投、摇号中标”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措施,大力推进,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从我省“明标明投、摇号中标”情况看,大体有以下几个模式:
1、咸宁模式。解释咸宁模式
优点:一是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的概率减少;二是缩小了范围,报名单位较少,摇号操作方便。
缺点:一是在机选摇号投标资格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性;二是短信通知报名资格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三是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报名、银行汇款过程中依然存在泄漏信息的可能性;四是容易流标;五是增加了外地单位转包的可能性。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基本上还是本地人借资或转包实施项目。这种模式如果环节中出了问题还是较大的问题,只不过发生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银行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国土部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不宜推广。
2、荆州模式。解释荆州模式。自由报名,二次摇号。
3、荆门模式。解释荆门模式。自由报名,一次摇号。荆州模式和荆门模式已运用3—4年,从投诉举报情况看,效果较好。建议标段多的用二次摇号,标段少的用一次摇号。
至于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转包等问题,但实际上可以在中标单位实施过程中是可以发现的,如果各级国土部门敢于硬碰硬、不怕阻力和麻烦、加强从业机构的考核考评、加大查处力度、开展优质工程评比,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投标保证金是“不超过项目平均标段施工费的2%”; 投标单位必须和省厅备案的名称一致;
投标项目经理必须是和省厅备案的人员一致的二级建造师或一级建造师;
不支持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投标单位收取所谓的“信息入网费”,省招投标管理局早已发文明令禁止。
二是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自建试点。在项目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前提下,通过邀标的方式,邀请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承担项目施工,促进土地整治项目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防范廉政风险。
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指导思想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进、培育、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
1.实施主体。必须是经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企业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企业可参与自建,不需在省厅备案,同企业自己选择的两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一起,实施邀标程序;如企业没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由企业自己选择三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实施邀标程序。强调农业产业化,是提高粮食产能的企业。强调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强调龙头,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强调带动作用。强调必须让项目区农民受益,而不是单纯支持企业。
2.申报规模。合理安排,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每年可以安排一个试点项目。是一个项目,不是一个项目中的几个标段。
3.“先流转、后实施”。项目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先行流转面积应不低于项目规模的70%;
4.县级人民政府的请示和专题会议纪要; 5.市州国土资源局关于试点项目的相关意见;
6.实施主体应出具承担不低于试点项目资金15%比例的自行投入承诺。强调自行投入是土地整治的配套投入,不是其他
投入。
实施程序仍按照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及规定执行。招标可以采取邀标的方式,但招标程序一定要实施,不能直接指定。
三是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试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先行在恩施市、竹山县、英山县开展试点。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总体要求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督导,乡镇主体,以人为本,保障权益,量力而行,农民施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府积极支持,采取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农民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合力。
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充分结合当地农民自身经济情况量力而行,选择实施条件相对成熟,群众积极性较高和有示范效应的地区先行试点。切不可搞摊派,增加农民负担,强行推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包括联户)自筹资金,农民以投工投劳、以物折资等方式,自发开展耕地整治工作,完成耕地整治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验收合格后,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给予适当资金。
各地国土资源局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要以试点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聚合相关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到项目区,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
项目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且不在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范围内。同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便于大规模整理的零星地块,可采取“小田改大田”的方式,完成耕地平整及相应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耕地连片,便于规模农业生产。
实施主体应按照项目规划设计、预算批复和施工合同约定内容实施项目建设,严禁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变更规划设计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报批。
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严禁扩大项目资金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将项目资金用于项目规定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项目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地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时,可先选择省国土资源厅已经下达计划的项目开展试点,将试点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年底前将总结报告报省厅。
四是开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共管共建试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核心,将财政、发改、林业、农业、水利、交通运输、供电、环保、移民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进行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申报、捆绑建设、联合管理,推行整合项目建设、整合资金投入、整合人员管理,变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由原来的职能部门到现在的县、乡两级政府的项目建设模式。国土资源局要注意从总体规划中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剥离出来,便于投资评审、验收、决算。
各地要高度注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是在项目区内进行整合,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是“各计其功”,不是把土地整治资金挪作他用,要向当地领导解释清楚。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一步我们将从健全长效机制着手,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机制和模式,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廉政建设各项措施,严格土地整治工作考核,开展土地整治优质工程评比,促进土地整治项目质量整体提高,打造土地整治阳光工程。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生长适宜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
—1—
施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指导并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投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地力培肥、土地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土壤环境保护、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批复文件抄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并接受耕地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2—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就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剥离耕作层土壤。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防止损坏耕地耕作层,保护耕地质量。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下列耕地地力培肥行为:
(一)建设绿肥良种繁育基地;
(二)有机肥和配方肥的生产、推广;
(三)耕地使用者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四)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续培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地力培肥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规划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区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地力培肥、污染防治、生态耕作方式等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对耕地使用者的指导、培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十八条 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和除草剂,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并依法登记。
耕地使用者应当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
—3—
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的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扶持和指导农作物秸秆还田,修复、改善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或者其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使用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用的,应当符合无害化标准,防止污染耕地。
第二十二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耕地质量退化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对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依法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第二十四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当地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对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方案,责令责任人进行治理。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4—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并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设立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八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督检查和约谈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相关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水平。
第三十条 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应当开垦与所占耕地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第三十一条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应当组织专家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及时出具耕地地力评定意见。耕地地力评定意见应当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耕地地力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5—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剥离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损坏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按照耕作层土壤的损坏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6—
第三篇:2016年土地估价师《管理基础》: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试题
2016年土地估价师《管理基础》: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城镇基准地价评估过程中,下列关于基准地价内涵界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基准地价内涵中的土地开发程度必须设定为全市平均开发程度
B.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在评估时应综合考虑区域内不同用途价格的平均水平
C.基准地价的平均容积率可以按级别确定,也可以全市统一确定
D.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土地开发程度应根据宗地红线内外的基础设施状况设定
2、采用成本法求取旧建筑物的价格时,首先求取在的建筑物重置价格,再计算建筑物的折旧额,将建筑物重置价格减去折旧额,得到估价对象的价值。A:建造时
B:估价工作时间 C:估价期日
D:未来某个时点 E:时间因素
3、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地价评估时,所选用的交易案例与待估宗地应具有。【2002年考试真题】 A:一致性 B:代表性 C:替代性 D:普遍性 E:时间因素
4、城市由自然环境和组成,但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需要人改造的。A:人文环境 B:人工环境 C:空间环境 D:社会环境 E:时间因素
5、采用剩余法评估土地价格,其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是否遵循了。【2004年考试真题】
A:预测原则和替代原则 B:供求原则和协调原则
C:预测原则和最有效使用原则 D:竞争原则和贡献原则 E:时间因素
6、由于没有遵循,对于在低级商业中心内开设的高档用品专业商店,因其定位不准,很难获得同类专业商店的收益。【2004年考试真题】 A:替代原则 B:变动原则 C:协调原则 D:收益原则 E:时间因素
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根据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的过程。
A.实施—规划—再实施—修改 B.规划—实施—再实施—修改 C.实施—规划—修改—再实施 D.规划—实施—修改—再实施 8、2008年3月,甲企业拟对其位于某开发区内一宗已出让工业用地厂房及配套建筑进行改建、加建,建设完成后宗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将分别由40%、0.9提高为45%、1.2。土地估价师在为甲企业提供地价综合咨询服务时应做出的正确判断是()。A.按规定办理规划建设条件变更审批手续,方案获得批准并经国土部门备案后,补缴因建筑面积增加形成的土地差价
B.按规定办理规划建设条件变更审批手续,方案批准后与国土部门重新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但不需要为建筑面积增加补缴土地差价 C.改建、加建后增加的建筑面积应补缴土地差价=容积率1.2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一容积率0.9条件下的市场价格 D.改建、加建后增加的建筑面积应补缴土地差价=容积率1.2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一容积率0.9条件下的原出让价格
9、评估一个商铺的市价,不宜采用的评估方法是。A:市场比较法 B:收益还原法 C:成本法 D:路线价法 E:合法性
10、在进行住宅用地定级时,对人口状况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时,可以不用考虑。
A:常住人口数量 B:暂住人口数量 C:客流人口数量
D:城镇最佳人口密度 E:合法性
11、因案件执行的需要,人民法院拟对某宗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处置并委托当地政府土地交易中心进行拍卖。以下对拍卖底价评估的观点正确的是。A:属于强制处分范畴,底价评估时需考虑进行价值折减 B:采用完全市场公开价值标准评估底价 C:根据法院出具的意见评估底价
D:根据案件申请执行方的意见评估底价 E:合法性 12、20日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__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A.10 B.15 C.20 D.30
13、人口增加将导致。A:土地需求增加 B:土地自然供给增加 C:土地经济供给增加 D:土地需求不变 E:时间因素
14、企业“预付账款”科目期末若有借方余额,则反映.【2004年考试真题】 A:已预付的全部货款 B:退回多付的货款 C:已结转的预付款 D:尚未结转的预付款 E:土地
15、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但降低额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最低税额的__。A.10% B.20% C.30% D.40%
16、因地价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优先支付的,故土地的贡献具有。A:优先性和完整性 B:显著性和完整性 C:显著性和特殊性 D:优先性和特殊性 E:时间因素
17、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通过__。A.市场供求关系形成 B.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C.政府机构决定 D.成本核算形成18、__是指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分界线。其既是土地利用计划的核心及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规划的基础。A.城市规划 B.城市发展边界 C.土地利用边界 D.以上均不是
19、在路线价评估中,不符合选取标准宗地的标准。A:街道转角处的宗地 B:矩形宗地
C:容积率为所在区段代表性容积率 D:一面临街的宗地 E:时间因素
20、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中,在__后,土地使用者才能取得土地使用权。A.签订合同 B.支付地价款
C.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D.签订协议
21、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的宗地价格是。A:收益价格 B:比准价格
C:成本累加价格 D:剩余价格 E:时间因素
22、根据某城市的基准地价图,市中心区商业、居住用地的土地级别分别为一级和三级,而城市边缘某新兴区域的商业、居住用地土地级别却为二级、四级,从基准地价评估的原理分析,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评价为()。
A.不符合土地使用价值相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布规律应一致的原理
B.体现了依据土地利用边际效益原则,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呈现不同空间分布规律的原理
C.体现了依据土地报酬递减原则,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变化规律
D.不符合影响土地质量因素一致,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布范围应一致的原理
2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是的主要内容之一。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D: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E:时间因素
24、在土地统计分析中,反映土地动态变化的速度分析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其中,平均增长速度是()。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的多次方根 B.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平均发展速度减100%)C.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计算
D.根据两个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的对比而得到
25、观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形成的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可以发现当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零时,土地利用进入。A:第一阶段上升部分 B:第一阶段下降部分 C:第三阶段 D:第二阶段 E:35%~50%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在情形下,土地估价机构不得接受土地抵押委托评估。A:抵押物为集体土地所有权 B:开发商销售完毕的商品房用地
C:土地使用者抵押已取得土地使用证、未设定他项权利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D:土地使用者抵押已部分抵押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E:欲以共有土地使用权抵押,但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
2、最高最佳使用原则的许可范围不包括__。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土地用途管制 D.城市规划
3、下列属于税收的主要特征的是__。A.调节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D.无偿性 E.有偿性
4、《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__以下的土地闲置费。A.10% B.15% C.20% D.25%
5、根据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应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但以下内容中的__不属于纲要阶段的主要内容。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B.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C.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D.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
6、房屋面积的种类有。A: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B: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 C:预测面积和实测面积 D:平房面积和高层面积
E:合同约定面积和产权登记面积
7、《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规定,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实现__相统一。A.数量 B.质量 C.生态僻护 D.资金 E.管理
8、下列关于国有土地所有权权能,错误的是__。
A.土地所有者代表依法将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全部权能让与土地使用者
B.国家土地所有者代表可依法通过出让、出租和划拨等方式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
C.国家对土地依法享有收益权,并保有最终处分权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国有土地行使收益权应依法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上缴土地收益
9、统计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是。A:统计项目确定 B:统计设计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E:统计调查
10、土地总登记是按照进行的。[2009年考试真题] A:基准地价区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 C:行政辖区
D: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 E:调节消费结构
11、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工商管理局的有关规定,等内容应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中予以明确。【2007年考试真题】 A:竣工时间
B:商品房项目的最高房价 C: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
D:商业项目的最低土地增值收益率 E:最低容积率和建筑系数
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为进一步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__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A.1 B.2 C.3 D.5
13、复原重置成本与更新重置成本相比较,是两者的主要差异。A:设计差异 B:功能差异 C:技术差异 D:标准差异 E:收益差异
14、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或经营、管理。A: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B:村民委员会 C:村民
D:村民小组 E:村民代表
15、《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确定,出止人应当至少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__日发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隋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A.5 B.10 C.20 D.30
16、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涉及纳税人实际缴纳的.【2006年考试真题】 A:增值税 B:消费税
C:个人所得税 D:营业税
E:企业所得税
17、城市基准地价是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A:无限
B:各用途法定最高出让 C:基准日后的剩余 D:转让剩余 E:35%~50%
18、【2006年考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应对被征地农民履行的程序包括。A:告知 B:确认 C:登记
D:依申请听证 E:依职权听证
19、在进行路线价评估过程中,估价师调查收集了若干临街商业宗地的租赁收益资料,在经过样点地价测算后统计得到下表数据,则对该表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A.表中数据可直接用于计算平均深度百分率
B.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霍夫曼法则
C.以1m为级距,则2~3m级距内的地价为7~8m级距内地价的l.230倍 D.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苏慕斯法则
20、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有。A:信用主体与服务的政策目标不同 B:资金来源与使用方向不同 C:投资的项目不同 D:投资的目的不同
E:信用资金的实现方式不同
21、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将商业用地分为等用地类型。A:金融保险业 B:办公服务类 C:综合商厦类
D:小商品与居民服务类 E:商住综合型
22、调查研究是开展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等方面内容。A:协商合同 B:现场踏勘 C:分析研究
D: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E:撰写调研报告
23、按照发行主体划分,债券可以分为等类型。A:金融债券 B:公司债券 C:私募债券 D:担保债券 E:公债券
24、已知甲、乙两块土地,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生产投入均为300元,产量相同,但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运费分别是30元和45元,按平均利润率20%计,甲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是__元。A.396 B.450 C.330 D.390
25、土地等和级的调整和最终定案宜用__。A.定量计算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第四篇: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
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
第344号
《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7月18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国生
2011年7月29日
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促进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保护耕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整治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土地整治,是指对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对废弃工矿区等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三条土地整治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全省的土地整治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具有区域特点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分别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土地整治机构负责土地整治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对土地整治从业单位的管理,建立从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与有关部门及时交换信息,共享信息资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土地整治的技术保障,加强土地整治各类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与技术培训,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自筹资金或者结合生产建设活动,参与土地整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等工作。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土地整治规划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整治规划及计划。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与农村水利综合规划、林业长远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土地整治计划应当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和上级土地整治计划进行编制。
第八条土地整治规划报送审批前,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将土地整治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考虑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九条土地整治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土地整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两级的土地整治规划,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上级土地整治规划修改情况,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土地整治规划,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或者备案。
第三章项目立项与设计
第十一条土地整治应当实行项目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计划,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库,拟定土地整治项目。
第十二条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整治规划;
(二)土地相对集中连片;
(三)项目实施后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四)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
(五)依法经项目涉及地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同意。
第十三条土地整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土地整治项目应当优先在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点区域内安排,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第十四条土地整治项目立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向有批准立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申报时应当附具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土地整治项目申报立项之前,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组织财政、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按照资金来源分别由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将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委托下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跨市(州)行政区域实施易地开垦耕地的,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市(州)行政区域内实施易地开垦耕地的,由市(州)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土地整治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的规模,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
第十七条设计单位应当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准确掌握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村民的意见,编制科学可行的项目规划设计,并将项目规划设计在项目所在地乡(民族乡、镇)、村进行公告。
第十八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当是综合设计方案,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村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含机耕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等内容。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设计,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
第十九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当报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项目预算经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按照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审查,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变更。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越权批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变更,不得先变更实施后再报批。未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审查而变更的土地整治项目,一律不予验收。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申请:
(一)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文物或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
(二)为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工艺,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工程投资;
(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四)批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项目实施与工程管护
第二十二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和公告制等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可以由项目法人组织实施,也可以由项目法人委托项目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法人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法人依据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组织编制,在项目所在地乡(民族乡、镇)、村进行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公告期满后,经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概况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三)拟采用的土地整治标准和措施;
(四)土地整治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五)土地整治资金使用与进度安排;
(六)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五条项目法人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方式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项目施工单位。
项目法人应当与项目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第二十六条项目法人根据工程投资规模,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项目监理单位。
第二十七条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应当尽量安排在农闲期间进行,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农作物的损毁。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第二十八条土地整治后的耕作层、平整度、灌排条件、道路通达条件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等,应当符合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
第二十九条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不符合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规定的标准,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出现质量缺陷,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
第三十条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整治项目区派驻代表,依法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督,对相关事务进行协调。
项目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等进行监理。
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村民有权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财政、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审计、林业等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村民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施工单位应当返工或者返修。
初步验收通过后,项目法人应当向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
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法人应当及时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明确管护责任和义务。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护主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工程受益范围和受益对象等情况确定:
(一)受益范围跨乡(民族乡、镇)行政区域且以水利设施为主的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护或者委托所属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管护;
(二)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工程,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或者委托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
(三)受益范围为一个行政村的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或者委托受益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负责管护;
(四)鼓励利用市场方式确定工程管护主体。在依法经受益农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的前提下,可依法通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多种方式落实工程管护主体;
(五)按照村民自治管理的原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灌区或者项目所在地乡(民族乡、镇)、村为单位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者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护协会,负责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各类工程设施的统一管护。
第三十三条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护主体应当按照合同规定,依法进行工程管护,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收取有关费用,不得擅自将工程及设备变卖。
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护主体的管理,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运行监测评价工作制度。
第三十四条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护经费可以按照以下办法筹集:
(一)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工程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取得的收入,优先用于工程管护;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工程管护补助资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通过从集体收益中安排适当比例的工程管护经费;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形式筹集工程管护资金,用于工程管护;
(三)其他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资金。
第三十五条实行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考核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由市(州)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定期向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结果,是审批土地整治计划和有关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土地权属调整管理
第三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权属调整的管理,尊重土地权利人的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七条整治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原土地所有权原则不变。
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在项目实施前,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自愿的原则,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依法经项目所在地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同意,并签订协议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地乡(民族乡、镇)、村进行公告。
第三十八条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集体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的分配,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同意。
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流转。
第四十条政府投资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整治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安排使用;用于农业生产的,可以优先安排给土地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十一条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可以依法作为省域内进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的补充耕地指标。
第四十二条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土地权属发生改变的,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后,土地权利人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登记申请,依法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四十三条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
本办法所称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资金。
本办法所称社会资金,是指参与土地整治的单位和个人所投入的资金。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确保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治,并聚合其他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土地整治项目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应当采取市场化运作等措施,扩大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单位和个人等社会资金依法参与土地整治。
第四十五条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实行预算和决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土地整治项目资金。
应当建立项目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的审核,批复土地整治项目的支出预算,办理项目资金的拨付,监督检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批复项目竣工决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土地整治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建议,监督检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违反有关标准、规定、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扰乱、阻碍土地整治工作或者破坏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施和设备,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擅自变更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挪用、截留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等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耕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提质的探索与实践
耕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提质的探索与实践
xxxx位于xx中部偏西,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574个村(居),111.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7万亩,人均耕地约1.4亩,是贵阳“1小时经济圈”、“黔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xxxx年初,我县抢抓国发2号文件实施的大机遇,围绕“奋战三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的目标,作出“全党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战略定位。全县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需求剧增,不断冲击着保护耕地这条红线。土地,首先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做到“保耕地保红线”与“保增长保发展”“双保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压力催生动力,问题推进改革。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xxxx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推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把管地、用地、造地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占补”两条腿走路,探索出一项实现占补平衡、向山要建设用地、向山要耕地、推进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的新机制,实现了保红线与保增长双赢互利的绝地突围。
一、前提和依据
xxxx县土地总面积28.65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全省人均土地0.76公顷、0.46公顷的35.92%和59.35%。辖区内耕地中旱地9.51万公顷,水田0.97万公顷,15度以上耕地5.09万公顷(占耕地48.5%),石漠化现象严重,达13.43万公顷,占总面积46.89%,未利用地中30.7%的裸地因缺失土壤层难以利用。呈现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耕作条件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特点。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保护耕地的形势异常严峻。
耕地耕作层是历代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后形成的优质土壤,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今年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实施范围、时间、内容、监督管理、资金落实和奖励等措施。9月22日,慕德贵副省长在国土厅立军厅长陪同下,调研指导我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为我县扎实抓好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其后,省国土资源厅董晓峰总规划师率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国土资源规划的领导和专家数次到我县指导和调研,为工作的推进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根据相关规定,我县邀请了贵州省第三设计院对全县耕作层剥离、利用工作进行规划,出台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试点推进、总体布局、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新批建设用地项目中尝试了剥离耕地耕作层,用于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中低产田土改造、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
二、措施和办法
1、精心选点。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倾力指导下,经过多次现场踏查和反复研究论证,xxxx年6月初,xxxx县决定在三甲新城区范围内开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并为这一项目投入了专项启动资金。剥离的范围在xx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属允许建设区,总面积110公顷,剥离耕作层厚度为20-60cm,剥离表土19万余方,其中11万余方就近运往官寨乡小妥倮的裸岩石砾和中低产田区域进行再利用,可净增耕地50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80亩,受益两个村三个村民组,136户596人。其余土壤将用于正在申报的乌蒙山片区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的综合效应。
2、加强领导。为保障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xxxx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和财政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全县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形成了由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农牧局负责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由县国土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由县财政统筹资金专项用于实施示范工程,做到资金保障,并确定了将耕作层剥离费用计入国有建设用地取得成本费,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再投资新的剥离。
4、利益驱动。在试点
项目工作过程中,县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列入了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除将项目工程经费在县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列支外,年终还将按乡镇实际垦造优质耕地面积给予奖励。
5、规划引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原则下,着手编制《xxxx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专项规划》,在质、量、时间、空间以及
管理措施上统筹对耕作层剥离、利用。
6、高效利用。对剥离后的土壤再利用主要有三个,即用作土地开发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土地复垦区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中低产田土及石漠化土地的土壤改良,也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壤。再利用区的选择不但考虑了经济效益,还考虑了生态效益,既符合土地规划,又要符合农业、林业等规划,尽最大可能新增高质量的耕地。再利用区项目同样按相关规范进行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
三、成效与经验
耕作层剥离,一方面减少了净减量,新增了净增量,实现了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带动所需建设用地,促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土质,进行了石漠化治理,从向山要建设用地深化为向山要耕地,使占补平衡由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迈进,并力图通过群众多年耕作来实现质量平衡,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0月16日,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局长王广华同志率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xxxx县耕作层剥离试点工作进行调研,高度肯定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提出强有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做成示范项目,为保耕地、保红线创造经验。11月28日,全省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强化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慕德贵副省长在讲话中将该县耕地耕作层剥离基本经验归纳为四条:
一是建立耕地异地循环再利用的新机制,有效避免耕作层的浪费;
二是把耕地占补从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转换,提高新开垦土地的肥力;
三再是在土地开发中,减少垦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实施耕地“空间搬家”,把占用耕地指标置换成未利用地指标。
xxxx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丰富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内涵,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耕地保护意识,以耕作层剥离为切入点,进行坡耕地改良、占优补优等,不断推进优质良田建设工程;以耕作层剥离为抓手,依托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有效防止和避免农民无序建房和占用耕地建房等行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保住耕地红线,促进耕地良性循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富民目标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地保障,实现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双赢”,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