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全
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行政执法案件立案制度
第一条
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效率,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根据《行政处罚法》和省局有关立案监督管理规定,结合本局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局办案机构依法查处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第三条
本局法制机构负责本局行政处罚案件立案的监督管理,并建立立案及不予立案登记册,统一办案科室的案号发放,案件统计及核查。
第四条
办案科室应当及时将通过投诉、申诉、举报、其它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及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案源予以登记,同时开展核查。
第五条
办案科室应当在发现案源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结束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十五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六条
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相关材料(投诉材料、申诉材料、举报材料、上级机关交办或有关部门移送材料、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监督检查记录、已核查获取的证据等),由分管副局长、局长批准,办案科室负责人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处理。
第七条 经批准立案后,办案机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将立案审批表及相关材料送本局法制机构办理立案登记,法制机构应当予以登记,并按批准的先后编号。
第八条
立案登记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立案编号;
(二)当事人的名称(姓名);
(三)案发地;
(四)案件性质;
(五)案源登记时间;
(六)立案时间(或销案时间及理由)。
第九条
对不予立案的投诉、举报、申诉,经机关负责人批准,由办案科室将结果告知具名的投诉人、申诉人、举报人,并将相关情况报办公室作出书面记录留存。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科室及人员予以批评,构成过错的,依照本局有关制度处理。
(一)未经立案批准,或者未办理立案登记,擅自进行案件调查取证的;
(二)已经立案的案件,压案不查,或者久拖不结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撤销已经立案的案件的
行政执法案件取证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调查取证行为,细化调查取证工作程序,提高行政处罚案件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执法调查取证,是指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在行政职权范围内,对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称当事人)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进行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的活动。
第三条 调查工作应当全面、客观、公正,收集的证据应当真实、合法、有效。第四条 调查取证工作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二)应做到用语规范、举止文明;(三)向当事人告知执法依据和当事人应有的权利义务,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四)执法人员如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五)不得滥用职权,干扰或影响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六)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第五条 在调查取证中,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走访、询问有关人员,听取有关情况的说明;(二)进入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摄像、照相等;(三)可采取抽样和先行登记保存的方式收集证据;(四)查阅或者复制有关材料;(五)组织技术检测、鉴定;(六)向有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第六条 调查取证基本内容包括:(一)当事人身份等基本情况;(二)调查当事人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方式、后果等;(三)调查当事人行为经行政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审批情况;(四)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五)违法行为的量罚情节;(六)其他有关事实。
第七条 收集证据种类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八条 调查取证中应当当场制作现场笔录和询问笔录,如实记录有关情况。(一)制作笔录时,不得对有关人员进行诱导、欺骗、强迫。(二)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应当单独进行。
(三)笔录制作完成后应当由执法人员、当事人等有关人员核实,并签名或盖章。第九条 书证应当收集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收集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被提取书证的当事人应当在书证上签名、盖章确认,对需要解释说明的,应当附说明材料。第十条 收集物证时,应当提取原物。在提取原物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提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它证据,并由被提取人签名或盖章确认。
第十一条 在收集证据时,对于数量较多的同一类型物品,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式。抽样取证的,应当填制抽样取证凭证,经执法人员、当事人等有关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名或盖章确认。
第十二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的,应当制作《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送达当事人。
第十三条 提取电子信息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应当使用该资料的原始数据或原始载体。复制件在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情况下,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第十四条 测量、检测、检验或者鉴定等涉及专门性或技术性事项,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出具报告,所出具的报告可以作为证据。
第十五条 收集证据时,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能签名(盖章),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应当邀请其作现场见证并签名,或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注明情况并签名或盖章。
第十六条 取得的证据材料,应当进行真实、合法、有效性审核。如有必要,应当进行补充调查取证。
第十七条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一)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取得的证据;(二)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包括剥夺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听证权利而取得的证据。
第十八条 应当妥善保管调查取证中取得的证据材料,并立卷归档。
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审理、复核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设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称案审委),负责对立案查处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集体审理。
第四条 案审委应当由五名以上的单数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一名。主任委员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
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人员编制等实际情况设臵案审委委员。案审委委员应当由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担任。第五条 案审委审理案件实行会议制度。案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
第六条 对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决定的,或者情节复杂、影响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对其他行政处罚案件,可以由三名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第七条 案审委应当下设办公室(或者专职工作人员,下同)。案审委办公室(以下简称案审办)应当按照查审分离的原则设臵。案审办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初审;
(二)召集案审会议,组织整理审理记录;
(三)按照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组织案件承办机构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并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
(四)组织行政处罚案件复核及听证工作;
(五)组织对下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批案件的审查;
(六)承担案审委的其他日常工作。
第八条 案件承办机构应当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以及案件的全部材料提交案审办进行初审。
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案由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经过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
(三)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主要证据;
(四)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申辩事实及理由;
(五)违法行为性质及定性依据;
(六)拟处理意见及其依据;
(七)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条 案审办应当自接到案件材料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案件的初审工作。初审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
(二)违法主体认定是否准确;
(三)办案程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四)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执法文书是否规范;
(五)适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
(六)处理建议是否合法、适当;
(七)处罚裁量是否合理、公正;
(八)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并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第十条 案审办对案件进行初审后,应当提出初审意见,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的规定报请案审委集体审理。
案审办初审时发现案件需要进行补充调查或者案件材料需要补正的,应当向案件承办机构提出补充调查或者补正的建议。第十一条 案审会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会议主持人宣布本次会议参加人员是否符合规定,说明本次会议审理案件的数量及审理程序等;
(二)案件承办人员介绍案情及拟处理意见;
(三)案审办介绍案件的初审意见;
(四)参加会议委员对案件的管辖权、违法事实、证据、办案程序、法律依据、当事人申辩事实及理由等内容进行审议,并发表意见;
(五)参加会议委员对拟处理意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议,并形成结论性的处理意见;
(六)会议主持人宣布案审会议结束。案件承办人员可以列席案审会议。
第十二条 案审委应当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并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二)对违法事实不能成立、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或者违法主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四)对违法行为需要由其他部门进一步处理的,向有关部门提出行政建议;
(五)对违法行为依法不属于本部门管辖或者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或者司法机关;
(六)对违法行为需要补充调查或者案件材料需要补正的,提出补充调查或者补正等处理意见。
案件审理可以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的专家意见。专家意见应当记录在案。第十三条 案审会议应当形成审理记录,经参加会议的案审委委员确认签字,存入行政处罚案卷。具备条件的可以同时采集录像、录音等视听资料,作为文字记录的辅助材料存入案卷。
第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案审会议结束后,根据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建议、案件移送等相应的执法文书。
作出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建议、案件移送等决定的,应当报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告知内容未提出陈述、申辩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要求听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报请案审委主任委员批准后送达并执行。
第十六条 当事人提出新的申辩事实及理由的,案审办应当组织进行复核,并报请案审委重新审理。
经过听证的案件,案审办应当报请案审委重新审理。
第十七条 案审委对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案件重新审理后,维持原处理意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法送达并执行。案审委改变原认定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或者处罚种类及幅度的,应当重新履行行政处罚告知程序。
经复核重审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报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决定一经作出,不得擅自改变。确有法定事由需要改变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经案审委重新审理决定,并报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行政处罚执行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本局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既具有法律效力,行政相对人应当在行政处罚规定的期限内履行。
第三条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第四条行政相对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可采取下列措施;(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额3%加处罚款;(2)依法将查封,扣押的物品拍卖,抵缴罚款;(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条 行政相对人却又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行政相对人书面申请,审委会审批准,可以延缓或者分期缴纳。第六条 依法没收的物品,应先行填写《物品登记表》,依法没收的物品必须按有关规定公开拍卖或变卖。
第七条 执行情况应当记入《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笔录》。
行政处罚备案制度
一、为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及时防止和纠正执法过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局具体工作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应于我局和受局委托行使处罚权的乡镇监理部门。
三、局法制科负责局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工作,同时负责我局行政处罚向盐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法制部门的备案报送工作。
四、我局各执法部门做出的当场行政处罚应当在做出处罚决定之日起三日内报法制科备案。
五、局法制科对下列行政处罚必须报保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备案:
1、责令企业停止生产或使用;
2、吊销许可证的;
3、罚款30000元以上的(不含当场行政处罚的);
4、依照有关规定,应当进行听证的;
5、盐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认为应当备案审查的。
六、局法制科应当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七日内或举行听证七日前,将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听证通知书盐城市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备案。
七、局法制科应对各部门报送备案的当场行政处罚,就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1、行政处罚的主体程序是否合法;
2、是否符合我局的法定权限和局内界定范围;
3、运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
八、法制科对报送备案的当场行政处罚,可以根据需要询问办案部门办案过程的实际情况。
九、对报送的当场行政处罚决定认为有过错的,法规组应立即报告局长召开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经审定后在规定时限内做出维持、撤销或变更原处罚决定的意见。
十、法规组应根据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调阅报送备案行政处罚决定的卷宗的要求,及时送审有关卷宗和材料,办案部门应提供方便。
十一、法制科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及时报送行政处罚案件统计报表。
十二、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执法监察制度
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执法监察主体:以惠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主体依法实施执法检查,根据工作需要,各中队与有关科室,与镇办、开发区安监站或与部门实行联合执法。
二、执法监察时间安排:按照执法检查计划安排落实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任务,对镇办、开发区负责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抽查。可结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安排适时调整。
三、执法监察范围:县安监局负责监督管理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
四、执法监察的内容:主要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主要按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的十九项内容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检查,或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项进行执法检查。
五、执法监察采取以下方式:
1、听取汇报,调阅案卷和其他资料;
2、进入生产现场,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3、在职权范围内采取的其他方式。
六、在执法监察中发现问题,按下列规定办理:
1、能立即整改的,责令立即整改;
2、不能立即整改的,责令限期改正;
3、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幅度和程序,按照管辖权限,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4、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扣押;
七、按《惠民县安监局科室、中队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实行考核。对违反工作纪律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学习培训制度
1、每周五下午为安监执法大队学习时段,如遇特殊情况可另行调整,凡急需传达贯彻的省、市、区有关文件或会议精神不受规定时间限制。
2、学习方式:采取全队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提倡鼓励自学。集中学习必须提前一天通知。
3、学习内容: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政治、业务、法律知识学习及本局有关规定。业务学习由大队组织,分管领导主持。
4、周四下午学习时间纳入正常考勤,若无故缺勤视为旷工处理。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无故不参加学习者,记缺勤。未经分管领导或者大队长批准,不得无故缺席,否则按旷工处理。
5、建立专用学习笔记,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考核,保证学习质量。
6、严格学习纪律,学习期间不得随意讲话、闲谈、议论、打瞌睡。
7、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局组织安排的学习、培训,有关费用,按局规定执行。
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满足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结合大队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教育培训对象。主要是新队员的业务培训和全体队员日常培训。
2、教育培训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政治理论、安全法律法规等其他知识。
3、教育培训的时间。新安全生产执法人员上岗前不少于半个月的教育培训;大队队员每年一次为期10天的集训。
4、参加教育培训人员的待遇(1)、队员参加学习要与其任用、提拔、升级、转岗结合起来,实行优胜劣汰,经培训为合格者不得上岗执法。
(2)、参加学习培训期间,一切工资福利和其他待遇与在工作岗位上的队员一样。
5、执法大队队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区局宣传教育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
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1、局成立党组学习中心组。人员构成为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党办、局办负责同志。
2、要制定学习计划,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天,全年不少于25天;
3、要搞好学习记录和考勤登记,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一旦缺席,要进行补学。
4、中心组学习以专题学习为主,每名成员都要建立学习笔记。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同工作、调研和决策相结合。
5、每名领导每年至少要写出一篇对自己分管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
安全宣传教育制度
为建立安全事故与伤害预防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在每年的重点时期(夏季:防雷电、防汛;冬季:防火、防冻)和重大节日(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节)期间应开展有关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2、宣传培训内容包括宣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家居、消防、交通、老年人、儿童及学校、社会治安等实用安全知识,大力倡导安全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的浓厚氛围。
3、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通过宣传橱窗、知识讲座、发放安全宣传品、横幅海报、宣传栏、横幅标语、印发安全知识传单、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张贴安全温馨提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
4、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月”等专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5、各类宣传教育工作要及时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包括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和电子资料),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及时归档。
会议制度
1、全体人员会议由分管领导主持,大队全体人员参加,大队负责做会议记录。一般每周召开一次。
2、会议主要内容
(1)传达、学习、落实上级有关重要指示、文件以及局长办公会议精神、研究决定的有关事项。
(2)大队汇报前期工作完成情况和近期工作安排,布臵下一阶段工作计划。(3)研究大队行政工作的重要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4)其它需要研究部署的工作。
3、会议纪律
(1)未经队长批准,不得无故不到会,否则按旷工处理。
(2)会议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中途退场,不得喧哗、议论、打瞌睡。
(3)会议要求严肃认真,认真做好会议笔记,会后写出会议纪要,上报局办公室。
(1)严守组织纪律,不得泄漏需要保密的事项。
4、召开会议必须使用专用记录本,注意保存和归档。
党组会议制度
一、党组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特殊需要可临时召开。
二、党组会议由党组书记确定和主持。
三、党组会议由党组成员参加,必要时可吸收有关同志列席会议。会议须有党组成员半数以上到会方能举行。决定班干部任免不得采用非会议形式,正式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党组成员到会方能讨论决定。
四、会议在决定问题时,应经充分讨论后做出决定,如对需要决定的重要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一般应缓议,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和交换意见后再作决定。必须决定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党组成员不能出席会议或对会议议题有意见和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五、每次党组会议均作会议记录,记录经会议主持人签字后存永久档案。
六、党组会议讨论的情况和决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需要向外传达的,要严格保密,需传达贯彻的,可由分管的党组成员或党组指定专人按工作程序进行。
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
一、民主生活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和上级要求可以增加。全体党组成员参加,必要时可吸收部分机关党小组成员和科级干部列席参加。
二、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要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广泛征求党内外、机关内外、班子成员意见,选准生活会主题,然后同党组成员打招呼,使大家做好充分准备,要求有书面发言提纲。
三、党组民主生活会议题及召开时间确定后要向市直机关工委、市委组织部成员招呼,请他们派人参加指导。
四、生活会上要求党组成员认真学习和对照《党章》和《准则》检查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互相帮助、增进团结、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提高班子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目的。
五、民主生活会由党组书记主持,要认真做好记录。会后要形成会议纪要上报有关部门,同时要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向全体党员和班干部通报生活会情况,以便党内外监督和检查。
局务会议制度
一、局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
二、局务会议由局长、副局长和各科(室)科长出席。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决定和部署全局的重要工作;
(二)讨论制定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及措施;
(三)通报全区安全生产形势;
(四)讨论其他需由局务会议讨论的事项;
三、局务会议的议题由局长确定,或由办公室会同有关科室提出初步意见,报局长确定。
四、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
局长办公会议制度
一、局长办公会议每周召开一次,根据日常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
二、局长办公会议由局长、副局长和各科(室)科长出席。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部署全局的重点工作;
(二)传达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和上级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意见;
(三)研究讨论区政府交办的事项和需报请区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
(四)审议重要会议的工作报告和需要提交会议讨论的重要文件;
(五)分析全区安全生产形势;
(六)研究、讨论重、特大事故的调查处理报告及批复意见;
(七)讨论各科请示的重要事项和需要提交局长决定的其它事项。
三、各科室提交到局长办公会议的工作计划,要形成书面材料,并报局长、分管局长和办公室,最后由综合科负责整理存档。
四、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并对会议决定的事项负责催办、检查和反馈。
物资器材管理制度
一、人人都要自觉爱护统一配臵的办公桌椅、文件橱、微机、打印机、传真机、饮水机、电话等,做到不人为损坏、不丢失。
二、微机、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设施,由内勤人员负责,不得对外及个人私用。
三、微机、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等物资器材必须按程序操作,并定期保养、检修和维护。上述设备出现故障不得盲目操作与拆修,由局办公室负责联系维修。
四、检查仪器设备装备统一保管,由相对固定人员使用,搞好维护保养,人为损坏或丢失要按原价赔偿。
五、检查设备外借使用时,由大队长批准,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外借。
限时办案制度
一、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期限
1、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2、从立案进行事故调查之日起3日内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鉴定、检验、检测等特殊情况例外)。
3、第四至七个工作日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第八个工作日,事故报告先后由大队负责人、法制科、分管局长负责审查。
5、事故调查组会议讨论通过后,立即制定行政处罚告知书,当事人需要听证的,三日内向法制科提出申请,法制科应立即通知大队并组织实施。
6、如果当时人不要求听证,自告知书领取之日起,3日后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7、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日起,15日内上缴罚款,逾期按罚款总额3%收缴滞纳金。
8、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90日内,特殊情况180日内拒不执行或部分不执行的,办案人员将案卷移交法制科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简易程序及一般程序处理期限
1、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经大队负责人口头批准后实施,并于实施之日起5日内报荣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一般程序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办理完毕,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的,经局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90日,特殊情况经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延长至180日。
3、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日起,15日内上缴罚款,逾期按罚款总额3%收缴滞纳金。
4、当事人对下达的行政处罚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的,办案人员将案卷移交法制科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制度
一、执法文书档案实行一企一档,立案查处的案件要一案一卷;现场处罚案件一般一案一卷,对在同一时间同一现场办理的同类案件,经领导批准可数案一卷。
二、各中队确定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形成的执法文书以及其他资料于检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归档,并建立登记台账。
四、案卷由案件承办中队负责整理立卷,于结案后15日内交档;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审查归档并建立登记台账。
五、案卷字迹工整、清晰、装订规范、整齐。
六、案卷立卷归档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抽取、涂改和销毁案卷材料。未经大队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阅案卷。
七、档案到期需要销毁时,由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列明清单,报领导批准后,由2人以上监督销毁。
八、大队每季度组织档案管理情况检查,发现问题,落实责任,认真整改。
安监局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有效地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正确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错案责任追究,主要指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有下列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形之一,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应当实施责任追究:
(一)超越、滥用法定职权的;
(二)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适用依据错误的;
(四)行政裁量明显不当的;
(五)违反法定程序的;
(六)其他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形。
前款所称的行政执法行为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是指行政执法行为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行政复议机关等有权机关的决定予以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生产经营单位、中介机构等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致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无法作出正确行政执法行为的;
(二)因有关行政执法依据规定不一致,致使行政执法行为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不当的;
(三)因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未履行法定职责的;
(四)违法、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或者不良后果被及时消除的;
(五)按照批准、备案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工作计划、现场检查方案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程序已经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
(六)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已经依法查处,因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拒不执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指令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
(七)生产经营单位非法生产或者经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已经依法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取缔或者关闭的;
(八)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已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九)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已经依法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议的;
(十)依法不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二、承担责任的主体
第四条 承办人直接作出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第五条 对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分别按照下列情形区分并承担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批擅自作出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按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二)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者承办人提出的意见错误,审核人、批准人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以纠正,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承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审核人、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三)审核人改变或者不采纳承办人的正确意见,批准人批准该审核意见,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四)审核人未报请批准人批准而擅自作出决定,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审核人承担责任;
(五)审核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批准人作出错误决定的,由审核人承担责任;
(六)批准人改变或者不采纳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批准人承担责任;
(七)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由批准人承担责任。
第六条 因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指派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单位或者人员执法,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指派部门及其负责人承担责任。
第七条 因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人集体研究决定,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参与作出决定的其他负责人应当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人擅自改变集体决定,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该负责人承担全部责任。
第八条 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共同作出违法或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由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员承担次要责任;不能区分主、次责任人的,共同承担责任。
因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内设机构单独决定,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该机构承担全部责任;因两个以上内设机构共同决定,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有关内设机构共同承担责任。
第九条 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内设机构会签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分别按照下列情形区分并承担责任:
(一)主办机构提供的有关事实、证据不真实、不准确或者不完整,会签机构通过审查能够提出正确意见但没有提出,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主办机构承担主要责任,会签机构承担次要责任;
(二)主办机构没有采纳会签机构提出的正确意见,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主办机构承担责任。
第十条 因执行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指示、批复,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作出指示、批复的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承担责任。
因请示、报告单位隐瞒事实或者未完整提供真实情况等原因,致使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作出错误指示、批复的,由请示、报告单位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下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其不当或者违法责任由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承担。
第十二条 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改变、撤销下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有关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依照本章规定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区分并承担责任。
三、责任追究的方式与适用
第十四条 对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内设机构的责任追究包括下列方式:
(一)责令限期改正;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包括下列方式:
(一)批评教育;
(二)离岗培训;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五)调离执法岗位;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十五条 对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内设机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责任追究的时候,应当根据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有关规定决定。
第十六条 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情节较轻、危害较小的,对行政执法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离岗培训,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情节较重、危害较大的,对行政执法人员予以调离执法岗位或者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十七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内设机构在年度行政执法考核评议中被确定为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行政执法人员在年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离岗培训、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十八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行政赔偿费用。
第十九条 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或者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依照《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辞退处理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所规定的职责,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三)积极配合责任追究,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四)依法可以从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因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的;
(三)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干扰、阻碍责任追究的
(四)对检举人、控告人、申诉人和实施责任追究的人员打击、报复、陷害的;
(五)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的;
(六)依法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其他情形。
四、责任追究的机关与程序
第二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其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追究;所属内设机构和其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由所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追究。
第二十四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自行政执法行为被确认违法、不当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当事人的情况书面通报本部门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机构;
(二)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机构自收到法制工作机构通报或者直接收到有关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的举报之日起60日内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提出责任追究的建议,报本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三)负责人事工作的机构自责任追究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落实决定事项。
法律法规对责任追究的程序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责任追究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由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机构草拟,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作出决定。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写明责任追究的事实、依据、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离岗培训和暂扣行政执法证件的,还应当写明培训和暂扣的期限等。
第二十六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前,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机构应当将追究责任的有关事实、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送到当事人,以及当事人所在的单位和内设机构。责任追究决定作出后,作出决定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派人与当事人谈话,做好思想工作,督促其做好工作交接等后续工作。
当事人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公务员法》等规定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六条 对当事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人事工作的机构应当将责任追究的有关材料记入当事人个人档案。
行政执法回避制度
一、行政执法人员是办理案件当事人的近亲属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二、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中发现当事人与自己或自己的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时,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三、当事人认为行政执法人员或者其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权提出执法回避申请。
四、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中队负责人决定。中队长的回避,由大队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之前,具体承办案件的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五、被通知执法回避的人员不得干预其他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
六、执法回避应当排除各种法外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保证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
重大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
1、较大、重大案件合议应遵循合法、及时、公正、公平和便民的原则,由局办公会对案件的查处情况进行讨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得出处理意见。
2、合议领导小组组成:局领导、执法大队大队长组成。
3、较大、重大案件范围:(1)采取一般程序的案件;(2)影响较大或案件关系复杂的案件;(3)超过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的案件;(4)其他。
4、局长办公会对较大、重大案件的合议程序是:
(1)听取办案执法人员的汇报;(2)向办案执法人员提出询问;(3)进行讨论和研究;(4)决定合议结果。
5、合议后将合议结果通知执法大队,由执法大队具体实施。
6、合议人员实行回避制,凡是与案件当事人有直接关系的人员应主动申请回避。
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计算机安全保密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
二、工作人员要熟悉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计算机安全保密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
三、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讯中泄露本单位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本单位秘密,不准通过其他方式传递本单位秘密。
四、涉密机器要配备必要的保密措施,尽量采用成熟的、经有关部门认可的综合技术防范手段。
计算机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
二、计算机所用软盘、U盘由单位统一提供,其它软盘、U盘不准进入机房,严禁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和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三、要保持设备的整洁,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系单位贵重财产和精密设备,由专人负责,为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二、计算机软件、硬件及其相关物品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确保机器的正常运作。
三、非本单位人员未经计算机管理人员批准不得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
四、对计算机及其外设应当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保证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靠。
五、定期进行防病毒、查毒工作,做好重要数据备份工作。
六、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不得利用本单位计算机炒股、玩游戏、聊天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七、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随机文件。
八、使用人员如发现计算机系统运行异常,应及时与计算机管理人员联系,非专业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开计算机调换设备配件。
九、请电脑公司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及外设进行维修时,应有人自始至终地陪同。
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强安全意识,应协同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各种用电设备和门窗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电、防雷,防水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廉政建设制度
一、必须勤政守纪,严格遵守工作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有事须按规定请假,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二、必须认真学习,掌握业务知识,按岗位职责的要求,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坚持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质量,自觉履行职责,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三、必须爱岗敬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岗位工作守则,遵纪守法,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四、安监执法人员在安全执法监察中,必须严格遵守“九不准”的工作纪律。“九不准”的具体内容包括:不准以任何理由违反规定收取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礼品,严禁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不准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及由监管监察对象支付费用的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严禁参加任何形式的赌博;不准以任何形式从事安全生产评价及其他中介活动,或收取中介机构提供的钱物;不准违反规定向监管监察对象集资、摊派、拉赞助、推销产品、索要钱物、接受馈赠或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准到被监管监察单位报销应由本单位或个人支付的费用;不准滥施行政处罚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不准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私自处理、留臵罚没财产;不准徇私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或对监管监察对象故意刁难和打击报复;不准在企业入股“分红”或提供有偿技术咨询服务。
五、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和监管服务对象监督。
六、任何行政执法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根据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严肃处理,性质和情节轻微的,责令书面检查或通报批评;性质和情节严重,影响较坏,群众意见大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调离执法岗位直至辞退;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2007-10-
31一、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指导我局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根据我局的职责权限,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交通执法检查或对其违反交通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科室,均应遵守本制度。
三、本制度中的交通行政执法科室是指我局下设的执法大队、货管科、客运科、出租科、修管科、北务公路交通检查站。
四、执法检查应遵守的规定:
(一)执法人员应取得交通行政执法资格证件。在执法检查时主动向被检查人出示证件,表明身份。
(二)交通执法检查应在本辖区内实行双人执法,并在执法检查中使用规范的告知词。
(三)在执法检查中要文明执法,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发现被检查人有违反交通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要按交通行政处罚的有关执法程序进行。
五、实施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应遵守的规定:
违法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依法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处罚的,可按照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同时向当事人开具《交通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
六、实施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应遵守的规定:
(一)执法检查阶段
执法检查时,执法人员发现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同时填写《检查笔录》由当事人和检查人员共同签字,并向当事人开具《交通违法违章行为通知书》,要求当事人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
对于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进行收集时,须填写《先行登记保存清单》,并由当事人和
检查人员共同签字。
对有关证人询问时,应填写《询问笔录》,由证人签字。
对于未经批准擅自经营的违法行为,需对车辆及其它物品进行暂扣的,须填写暂扣手续,由当事人和检查人员共同签字。执法人员同时须填写《立案(销案)审批表》报交通行政机关负责处理的部门审查。
(二)案件调查处理阶段
案件调查人员应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认真核实。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成立的,应予以采纳。违法行为调查终结,对拟给予吊销从业资格证件、车辆营运证件、经营许可证件、个人罚款一千元以上、法人或其他组织罚款三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同时开具《告知听证通知书》及时送达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署意见,按照要求履行有关程序。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填写《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案件调查人员在对每一案件作出处理决定之前,根据案情的不同,应依法填写《案件处理审批表》或《重大案件处理审批表》交有关部门负责人按照审批程序签署意见。
对违法行为涉及其它行政部门管理范围的,填写《案件移送单》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三)案件处罚执行阶段
案件处理审批决定作出后,依法应予处罚的,须制作《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及时送达被处罚人,要求其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罚。如不能直接送达,应采取邮寄或委托送达等方式。
被处罚人在法定期限内拒绝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制作《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执法人员在对违法案件实施行政处罚时,还应遵守《交通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其它规定。
七、执法文书使用的规定:
(一)案卷制作标准
1、行政处罚主体合法、认定准确;
2、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3、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正确,并准确引用到条、款、项、目;
4、行政处罚程序合法。
(二)立卷归档标准
1、行政处罚案卷一案一卷,一卷一号;
2、卷内文书只存一份正本,使用蓝色(黑色)墨水的钢笔、炭素笔、签字笔书写。
3、卷内文书的排列顺序:一种是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送达回证放在前面,其余文书按照办案时间顺序排列;一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送达回证在前,其余文书按照法律文书、证据文书和其他文书分类按序排列;
4、破损文书应修补或复制;
5、卷内文书采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编写;
6、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填写规范,案卷装订无金属物,并符合《国家档案法》的有关规定。
八、执法标准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本市地方性法规、交通部、建设部的有关部颁规章,并参照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执行。
九、内部监督应遵守的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及部门有关制度实施。
十、各科室应结合各自的行政执法工作特点,制定其它相应的规章制度。
十一、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更好地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和指导我所交通行政执法, 提高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为依法、文明、公正合理 履行运政执法职能, 根据我所职责权限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 运输条例》、交通行政法规、规章及《江西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适用规则》和《细化标准》 ,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凡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交通运政 行政执法检查或对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运输条例》 及交通行 政法规、规章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股室、站均应遵守本制度。第三条:本制度中的交通运政行政执法股室、站是指我所下设并授权 的各股室、站。
第四条:交通运政行政执法股室、站应当加强辖区区域内源泉管理, 对道路运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和行政执法业 务。第六条: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经交通行政执法岗前培训, 考试 合格取得交通行政执法资格证件, 在执法检查时主动向被检查人出示 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第七条: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按规定着装,执法动 作规范, 语言规范, 佩戴统一的执法标志, 做到仪容整洁, 形象良好, 风纪严整,举止文明。
第八条:运政执法检查应在本辖区内实行,应有两名以上人员参加, 并在执法检查中使用规范的告知词。
第九条:运政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 可以在公路路口检查运 输车辆,查处道路运输违法行为,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选择安 全地点进行检查, 不得双向拦车检查, 不得同时拦截三辆以上车辆进 行检查,指挥停车时,应站在中线左端,面向来车,在与来车相聚 150米时,连续发出停车检查信号,指挥车辆到达指定的停靠位置。
第十条:在执法检查中要文明执法,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不得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在公路路口进行检查时,不得随意拦截正常行驶的 车辆。
第十一条:发现被检查人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 交通行政法规、规章的行为,应给以行政处罚的,要按交通行政处罚 的有关执法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实行标准应按照《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及《交通行政执法 工作规范》严格实行。
行政执法调查取证、案件审批制度
第一条:为提高运政执法水平和指导我所行政执法工作, 提高运政执 法人员办案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交通行政 处罚程序规定》 根据我所的职责权限和依据江西省 《交通行政处罚自 由裁量适用规则》及《细化标准》 ,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按程序立案或者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检查发现的案件, 办案人 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的进行调查、收集、调查取证,并可以依照 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首次向案件当事人收集、调查取证的,应 告知其申请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力。
第三条:办案人员办理案件不得少于两名。办案人员调查取证时,应 当出示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四条:证据是指能够证明交通行政处罚案件的真实情况的材料, 办 案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证件包括以下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五条:办案人员调查取证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合法主体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取得的事实,并且符合法律、法 规、规章等关于证据的规定;(二、客观事实;(三、和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关联并对证明其违法行为具有实 际意义的事实。
第六条:办案人员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的应当个别进行, 应当制作询问 笔录、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制作完毕, 应当有当事人和证人核对,核对完毕后应当由当事人、证人、检查人 员共同签字,并向当事人开具《道路运输违法行为通知书》。要当事 人到指定的地点处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进行收集时,需填写《证据 登记保存清单》。
第七条:案件调查人员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认真核 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成立的,应予以采纳。
第八条:案件审批时, 执法机关和法制机构要按合法办理程序进行审 批。第九条:执法人员在初步调查立案结束后, 认为证据证明违法事实成 立的, 应当报执法负责人审核, 执法负责人对违法事实主要证据和处 理该案件所援引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具体条款审核后,做出立 案或不立案的决定。
第十条:执法人员制作调查报告后,对调查报告审核后,执法机关和 法制机构应当做出审批意见。
第十一条:案件处理审批决定做出后,依法给予处罚的,须制作《道 路运输行政决定处罚书》 , 《文书送达回证》并及时送达处罚人,要求 其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 如不能直接送达的, 应采取邮寄和委托的 方式送达。
第十二条:重大案件需要集体讨论的, 应当经重大案件领导小组进行 讨论,按集体做出的决策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行政处罚案件执行完毕后,办案人员应填写《处罚结案报 告》 ,认为案件处理完毕予以结案的,行政执法机关审批后,应依照 法定程序给予结案。
第十四条:执行标准按照《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和《交通行政执 法工作规范》的规定执行。
行政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 提高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水平, 根据《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结合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特制 定本制度。
第二条:交通行政执法文书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 规定,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准确,表述清楚,用语规范。
第三条: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应当使用公文语体,语言规范、简明、严 谨、平实,不得使用推测性或含义不清的词句。
文书应当使用蓝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做到文字规范、字迹清 楚、文面整洁。
第四条:文书使用标准应当行政处罚主体合理合法,认定准确,事实 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行政处罚程序合理合法。
第五条:行政处罚案卷一案一卷,一卷一号进行组卷,材料过多的可 一案多卷。第六条:卷内文书材料应当齐全完整,无重份或多余材料,案卷应当 制作封面,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封面(题名应当由当事人和违法行 为定性两部分组成。
第七条:卷内目录应包括:序号、题名、页号和备注内容,按卷内文 书材料排列顺序逐件填写,卷内公文排列顺序, 《行政处罚决定书》 和《送达回证》放在前面,其余按照办案顺序一致排列。
第八条:对破坏文书应当修复或复印好。
第九条:卷内文件材料应当用阿拉伯数字从” 1”开始,依次用铅笔 编号,页号、正页在右上角,背页在左上角,统一使用 A4纸编号。第十条: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填写规范。案卷装订前要做好文书材料的 检查、装订无金属物,整齐、美观、固定、不松散、不压字迹、不掉 页,便于翻阅,并符合《国家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完卷后应及时向 档案室移交进行归档, 归档后不得私自增加和抽取卷内材料, 不得修 改案卷内容。
第十一条:执行标准,按照《交通行政执法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制作 要求执行。行政执法考核奖惩制度
第一条:为认真做好我所的执法工作,根据《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 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行政执法考核对象是指我所下设执法股室、站执法工作人员。第三条:行政执法考核工作在所行政执法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 行,考核领导小组由分管行政执法的副所长任组长,成员由各股室、站负责人组成。
第四条:考核执法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 事实求是, 要按统一的标准, 全面准确地对执法人员公平地作出评价。
第五条:考核标准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
(一、优秀(90分以上
1、严格遵守执法依据、范围、权限、职责和程序依法行政。
2、熟悉本职业务,工作认真负责,能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 章。
3、执法公正廉洁,不以权谋私,能严格遵守党风、行风廉政制度。
4、不任意处罚、滥施处罚。
5、工作勤奋,办事效率高。
6、严格遵守执法纪律。
7、管理相对人反映好。(二、称职(60-89分
1、严格遵守执法依据、范围、权限、职责和程序依法行政。
2、比较熟悉本职业务,能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
3、不以权谋私,能严格遵守党风、行风廉政制度。
4、不任意处罚、滥施处罚。
5、工作勤奋,办事效率高。
6、严格遵守执法纪律。
7、管理相对人反映好。(三不称职(59分以下
1、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本职工作要求。
2、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执法任务。
3、有任意处罚、滥施处罚后放纵等违法行为。
4、有违反所党风、行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
5、管理相对人反映不满意。
6、受警告或警告以上处分的。
第六条:被评为优秀的执法员应给以奖励, 并授予 “优秀执法工作者” 荣誉称号,被评为不称职的行政执法人员,停职学习三十天,连续两 年被评为不称职的,应调离执法岗位。
第七条:对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分每季度考核和每年考核, 每季度考核 一次和每年考核一次。
第八条:行政执法人员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一、行政执法人员写出个人工作总结。(二、群总评议和听取管理相对人意见。
(三、所领导在此基础对被考核人员写评语,提出考核意见。(四、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员。
第九条: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有异议, 可在十日内向所行政执法考核 领导小组申请复核,复核决定为最终结论。
第十条:考核结果交由所行政股进入个人档案备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第一条:为提高本所依法行政水平, 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 执法行为,确实规范执法文书制作水平,提高执法人员办案能力,按 照《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结合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实际,特制 定本制度。
第二条:案卷评查人员应当客观公正、事实求是,准确的对各股室、站的执法文书进行评查。
第三条:由我所成立的法制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对各股室、站的案卷 进行评查。第四条: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应当加强对各股室、站的行政执法案 卷的评查工作, 案卷评查工作应做到定期进行。每月或每季度组织进 行一次。
第五条:案卷评查人员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议检查, 执法文书评查 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按文书评查标准实施评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实体内容
1、主体是否适当。
2、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3、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4、程序是否合法。
5、是否超越法定权限,滥用职权,显失公正。
6、其他有关内容。(二、形式内容
1、文书格式是否统一、规范。
2、文书材料是否完整、要件无一遗漏。
3、卷宗内容是否填写齐全。
4、是否有卷内目录,材料是否有序,是否有页码。
5、纸张是否无破损,装订是否整齐。
6、书写文书是否耐久的墨水填写。
7、其他有关内容。
第六条:执法案卷评查应当对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表, 由评查人员对 执法文书逐项打分,并填写考评意见,考评意见应当结合实际。第七条:评查期间, 行政执法案卷由专人保管, 履行借出、收回手续。第八条:评查人员在案卷评查时,应当对照标准,逐卷做出优秀、合 格、不合格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经评查小组认定实体内容违法案卷,应按照《江西省行政执法监 督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
第九条:被评查的股室、站应认真听取评查人员的考核意见,经评查 认定不符合有关形式内容要求的案卷, 有关股室、站按评查组织机构 的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和规范。
第十条:对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应严格按照 有关规定落实执法责任。
第十一条:执法案卷评查完毕,评查人员认真核对后,应在行政执法 案卷评查表上签字,并注明评查日期,被评查的股室、站对案卷评查 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总结、分析。
第四篇: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制度
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制度
为了将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势,切实做到加强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的工作力度、丰富我区长效管理“二次创业”的内涵,确保“用心执法”品牌的全面落实,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的领导。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由局领导分工负责,由9个中队和监察科分别对应10个街道办事处。各中队长和监察科长在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中,要及时向分管局领导报告工作。
二、会议制度。中队(科)长参加所对应街道办事处与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有关的会议,根据会议要求负责安排队员进社区完成工作任务。街道办事处城管科长参加所对应中队的有关会议,了解执法局有关工作任务情况,适时发动居民群众协助执法。
三、建立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档案。
1、建立联系网络。将办事处办公地点、书记、主任、城管科长的联系电话、手机等有关内容制表登记,以便于联系。
2、建立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会议记录簿。记录参加例会的情况(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会议内容等)。
3、建立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巡查登记,并认真记录。
4、建立协助执法工作任务登记并认真记录。
四、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纪律。进社区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我局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交给的工作任务。对违反纪律或因工作不认真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当事人及所在中队领导的责任。
五、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的考核。行政执法进社区工作纳入局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方式按现行的考核方式结合办事处的评议,进行综合评价。
市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4年9月10日
协助执法工作任务记录
城管进社区工作巡查表
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安排
第五篇:平遥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七项执法工作制度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七项执法工作制度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制度
一、为全面掌握全省交通系统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定本制度。
二、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交通管理机构应在每年初制定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安排和计划,并将执行情况于每年6月31日和12月31前分两次向上一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下级交通管理机构的工作报告应抄报上级交通管理机构。
三、执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内容包括:
(一)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情况(行政处罚的实施情况、行政许可的开展情况、处罚决定的执法情况、行政复议工作开展情况、行政应诉工作开展情况等);
(二)交通执法检查情况;
(三)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四)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情况;(五)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六)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七)发生的交通典型案例及其处理结果;(八)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中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四、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相应机构具体负责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制度的落实工作。因工作需要,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报告执法工作。
五、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制度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对于逾期不报告的单位,由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补报。
对于交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六、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一、为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指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交通执法机构和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检查。
三、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相应机构是本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四、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定期检查每年一次。不定期检查作为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
五、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必须接受监督检查。
六、现场行政执法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实施情况;(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否明确具体,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三)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执法文书是否规范;
(四)作出的具体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五)执法活动所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正确;(六)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
七、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责令发布单位撤销或者修改;
(二)对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作出的违法和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决定纠正或责令其改正;
(三)对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履行或者不严格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其履行。
八、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行政执法重大行政处罚
决定备案审查制度
一、为加强对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监督,根据《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是指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五千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日的次日起十五日内报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四、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向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时应提交备案报告和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备案报告应包括主送机关、备案内容及说明、备案的年月日及备案机关等内容。
五、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罚是否在处罚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
(二)适用的处罚依据是否正确;(三)执法主体是否合法;(四)处罚程序是否合法;
(五)事实是否清楚,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齐全。
六、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可调阅报备部门的有关行政处罚的案卷和材料,报备部门不得拒绝。
交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一、为保证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加强交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为实施交通行政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法律规范。
三、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在发布后三十日内向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报备。
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报备资料包括:规范性文件文本五份,规范性文件起草说明三份。
四、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报备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二)规定的内容是否超出其职责、权限范围。
五、省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经审查发现的问题,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一)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责令撤销;
(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内容超出制定部门职责、权限范围的,责令限期修改。
六、对不按本制度规定备案的,责令其补报。对拒不执行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决定的,可建议其所属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七、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行政赔偿案件备案审查制度
一、为保证国家赔偿法的正确贯彻实施,加强对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赔偿的监督,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交通行政赔偿案件是指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时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赔偿的案件和人民法院判决其作出行政赔偿的案件。
三、交通行政赔偿案件实行报备制度。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作出的行政赔偿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判决其作出行政赔偿的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报备。
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材料包括案件的备案报告、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赔偿决定书副本或者人民法院判决书副本一式三份。
五、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报备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是否属于国家赔偿法中确定的行政赔偿范围;(二)赔偿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三)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是否明确;(四)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是否合理、适当;
(五)赔偿费用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
(六)其他应审查的内容。
六、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下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赔偿决定中不属于国家赔偿法确定的行政赔偿范围、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不合理、赔偿费用支出不符合规定等问题,责令下级限期更正;(二)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赔偿判决不合法,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诉;
(三)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赔偿后未及时追究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经济和行政责任的,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下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七、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对执行行政赔偿案件备案制度情况的监督处理:
(一)对在规定期限内应备案而不备案的,可由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议其所属机关或者直接对该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
(二)对拒不执行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监督决定的,由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议其所属机关或者直接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作出行政处分。
八、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实施情况报告制度
一、为及时了解新颁布的交通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根据《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交通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一年后的一个月内,负责实施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上一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该交通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
三、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颁布后学习、宣传情况;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中取得的效果;(三)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而制定的配套文件情况;(四)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四、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应根据报告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协调促进立法和执法工作。
五、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时作出报告,对逾期不报的,上一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并责令补报。
六、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
一、为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中的错案追究工作,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错案是指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作出的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对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的案件。
三、错案追究制度是指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作出错案的单位或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其行政和经济责任的制度。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交通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工作,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交通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工作。各部门法制机构应设立交通执法投诉电话,受理交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的投诉案件。
四、错案追究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实事求是,有错必究;(二)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三)错案追究与加强行政执法相结合;(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于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于其违法执法行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
六、错案的认定:
(一)经过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撤销或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二)经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关、复议机关、监察机关撤销、纠正或责令撤销、纠正的行政行为;
(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自行撤销、纠正的行政违法行为。
七、错案责任的承担:
(一)由于案件承办人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错案责任由承办人负责,单位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
(二)由于案件承办人的领导索贿受贿、徇私舞弊、利用职权命令、指使案件承办人枉法裁决,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错案责任由主管领导负责,案件承办人负连带责任;
(三)案件承办人办案正确,而主管领导予以否决的案件,由主管领导承担案件错案责任;
(四)经集体合议研究、行政首长决定的案件,由单位或行政首长承担错案责任。
八、错案的究责方式:
(一)情节较轻、造成较轻危害后果的,可由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其所属机关或直接对错案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二)情节较重、造成较重危害后果的,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建议其所属机关或直接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等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绐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执法人员承担全部或部份赔偿费用。
九、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