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以来,我区抢抓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发展重点,加大资金投入,狠抓规模养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科技推广等关键环节,全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480万头只,同比增长4.2%。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8.7万吨、1.41万吨、1.85万吨、910吨,分别同比增长6%、4%、8%、1.1%,畜牧业产值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500元,增长12%。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全产业链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建设方案,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发展需求,明确发展重点,调优产业布局,确定了以XX等乡镇为主发展20万头肉牛产业基地,以XX等乡镇为主的南北部沿山百万只肉羊产业基地,以XX乡镇为主的优质商品猪产业基地,以XX等乡镇为主的蛋肉鸡产业基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XX区现代循
环畜牧产业园,政府重点抓好配套完善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进企业,力争形成3万头肉牛、5万头奶牛、20万只肉羊和10万口生猪的养殖规模,打造现代畜牧业标志性样板产业园。
(二)加大饲草基地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XX区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饲草料资源丰富,年种草面积16万亩,按每亩年产1000kg青干草计,年可产优质牧草16万t。年产农作物秸秆143万t,酒糟等农副产品120万t。国家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的实施,为草食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全区在16万亩人工草地的基础上,同时引进10多个适应当地条件、质量优良、产量高的牧草新品种,使得牧草品种和数量均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牧草质量在不断提高,建成高标准青贮氨化窖48130座99.9万立方米,配备铡草机等实用机械2.5万台套,配套建设沼气池1.9万座,养殖基础不断夯实,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狠抓畜禽规模养殖,促进产业扩量增效。坚持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现代设施畜牧业。借助世行畜牧贷款项目、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的实施,各类养殖场(小区)累计439个(其中肉牛219个、奶牛9个、肉羊63个、生猪95个、禽类22个、综合31个);新增养牛大户930户,扶持肉羊养殖大户2000户,全区各类养殖大户累计达31775户。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
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六化要求,深入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四级创建工作,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省级5个、市级34个。全区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0家,占全市畜产品产量的45.7%。
(四)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立了以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站为支撑的三级良繁体系,建成肉牛冻精授配点95个,年改良授配母牛12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22个,奶牛、能繁母猪全面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奶牛性控冻精授配广泛应用,年授配奶牛1.2万头,猪人工授精5万头,建成省级种畜禽生产企业17家,其中种猪4家、奶牛5家、肉蛋鸡3家,肉羊5家,猪、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75%以上。
(五)注重产业龙头建设,增强产业增效能力。一是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全区已初步形成集畜牧养殖、畜产品及兽药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畜牧服务业等畜牧大产业。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带动农户1.5万户;全区建成肉类加工龙头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以XX牧业为重点的3万头奶牛繁育、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XX农牧和XX清真为重点的3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10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二是专业合作组织成为
畜牧业发展主体。养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全区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52个,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6181人,畜禽饲养数量达15.6万头只,带动农户数1.5万户,创建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8个,培养市场经纪人120多名,年交易畜禽80万头只。
(六)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强力支撑。一是政策扶持体系较为完善。政策扶持导向明确。自2008年以来,XX区被列为全省牛产业大县,市、区政府提出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战略,区政府制定了《XX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自2011年以来,区委连续5年下发“1号”文件,区财政累计拿出3500万元,从基础母牛保护、幼犊繁育、疫病防控、养殖大户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青贮氨化窖建设等方面对序幕产业全程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能繁母牛“零费用配种”、动物“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同时将序幕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三位一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确保畜牧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负责、专门的部门承担、专门的队伍去干、专门的支撑条件保障。项目推动作用明显。近年来共向上争取畜牧业项目122个,到位国家无偿资金10978.8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亿元,起到了明显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金融资金支持加大。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实现银企对接,协调金融资金注入肉牛产业,与多家金融机构衔接,为规模养殖企业、大户协
调肉牛养殖贷款近30亿元,为畜牧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招商引资牵引发展。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建成甘肃牧沅清真肉食品公司、沅博活畜交易市场等6个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2013年以来,先后引进建设香港东银发展有限公司3万头肉牛养殖场、四方力欧牧业公司3万头奶肉牛养殖场、北京中地种畜有限公司2万头奶牛场建设、甘肃亚盛实业有限公司2万头奶牛场建设、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加工生产线和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对全区畜牧产业上规模、提档次起到了极大地牵引和推动作用。XX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已启动建设,36公里主干道已建成投入使用,主电网已经区电力部门勘测,正在规划电力架设方案;已入驻XX等8家养殖企业,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二是畜禽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抢抓国家加强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政策机遇,大力加强畜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区、乡畜牧站XX个,配备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220人,为选育配种、疫病防治、饲料调配等生产实用技术推广提供了有效支撑。从2003年开始,区财政编列专款,全面实行“零费用”免疫制度,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技术保障。三是动物卫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实行区、乡、村行政技术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指标、定任务,对防疫工作实行行政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基层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了
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建立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全面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扎实组织开展春、秋季集中免疫和夏季消毒灭源工作,不断深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严格调运检疫,总结形成了“群防群治、全民防疫、集中防疫、整村推进”的工作经验,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产地检疫率、运输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动物防疫承诺制,严格落实执法监管责任,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打击私屠滥宰行为、“瘦肉精”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畜禽引进调出管理办法,着力规范动物贩运管理,积极推行动物检疫证明网络化传输管理和兽药饲料经营备案登记制度,实施兽药GSP认证41家;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审查,“瘦肉精”和生鲜乳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几年来,全区没有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畜产品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禽养殖自动化设施化水平不高。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只购置安装较为普通的生产、防疫、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设施,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普及率低,没有实现全环境控制和全自动化设备操作,畜禽生产环境控制较差,畜禽生产水平较低。
(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我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
链不长,增加值少,加之,管理经验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骨干。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全区的龙头企业、养殖业主、专合组织、基地等没有真正建立起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制约了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三)专合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区的专合组织其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多数专合组织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四)银行贷款难,手续繁琐。大多数养殖户发展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借款。银行贷款担保手续繁琐,担保范围非常受限,养殖户苦于贷不到款,缺乏周转和发展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良种化、规模化发展进程,制约了现代化养殖的快速发展。
(五)土地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仍较为突出,一些地方畜牧业与工业、畜牧业与种植业争地的矛盾还较为突出。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用地无法确权登记,家庭牧场的登记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发展融资需求,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意见建议
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只有推进现代畜牧
全产业链发展,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畜牧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份额;只有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实现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甘州区现代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抓重点,扶强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将现有的龙头企业,扶强扶壮,增强其开拓创新,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力争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开拓市场上下功夫,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骨干。三是鼓励支持农民合作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其他企业向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茁壮成为畜牧龙头企业。
(二)重规划,狠抓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而围绕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取得显著进展,必须注重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一系列的畜禽发展产业带,做大做精畜禽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并能长期稳定市场供给量,最大限度保持市场占有率。
(三)重引导,壮大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必须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引导畜牧龙头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联系,使畜牧专业合作社成为养殖农民利益的代言人,通过谈判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培育、规范运作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介组织,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真正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共同体,担负起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重任。
(四)强服务,为养殖业发展护航。建议各级政府要为畜牧产业化经营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畜牧产业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畜牧部门要继续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市场需求信息,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帮助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牧龙头企业搞好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畜牧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力。各乡镇要对养殖业主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抓统筹,完善利益机制。要把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与壮大专合组织结合考虑,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推广机构+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起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有基地提供畜禽产品,有企业加工增值,有市场促进营销,有科技作保障的良好格局,实现畜产品商品价值,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六)重投入,夯实产业化基础。一是加大对畜牧兽医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在增大畜禽养殖圈舍改造、良种引进、人员培训等投入基础上,增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需的办公设施(冷
链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提高基层技术装备水平,健全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保障畜牧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对专合组织建设投入,重点是将支农项目资金倾斜扶持畜牧专合组织建设,帮助专合组织壮大自身实力。三是加大对组建畜产品信息平台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畜产品信息平台,引导农户与市场对接,规避风险、增强其免疫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大的有功之臣,实行奖励,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力,专合组织运作等方面分别实行奖励。
第二篇:深化畜牧业改革 实施畜牧业全产业链
深化畜牧业改革 实施畜牧业全产业链
促进牛羊大区建设
近年来,我区畜牧业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扩规模强基础, 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畜禽养殖总量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一、畜牧业改革成效显著
(一)畜牧业经济主体地位巩固提升。至2015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525.5万头(只),比2011年增长17.5%。其中牛、羊、猪、禽饲养量57.6万头、194.3万只、97.9万头,1170.1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12.7%、35.5%、15.1%、15.6%;出栏分别达14.6万头、80.9万只、68万头、681.9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39.4%、36.5%、11.8%、15.9%;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0029.2吨、14581.9吨、19624.3吨、941.9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25%、16.2%、35.4%、6.1%;畜牧业总产值达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9%,占农业总产值的35.5%;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2930元,比2011年增长46.6%。
(二)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生猪、奶肉牛、肉羊、禽类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畜牧养殖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了繁殖、育肥、加工、销售的畜牧产业体系,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初步成形。
(三)饲草料基地建设奠定养殖基础。饲草料资源丰富,年种草面积18万亩,按每亩年产1000kg青干草计,年可产优质牧草16万t。年产农作物秸秆143万t,酒糟等农副产品120万t。建成高标准青贮氨化窖48130座99.9万立方米,配备铡草机等实用机械2.5万台套,配套建设沼气池1.9万座,养殖基础不断夯实,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现代设施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养殖场(小区)累计达439个(其中肉牛219个、奶牛9个、肉羊63个、生猪95个、禽类22个、综合31个);规模养殖大户累计达31775户。创建标准化示范场50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6个、市级39个。全区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0家,占全市畜产品产量的45.7%。
(五)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加快。建立了以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站为支撑的三级良繁体系,建成肉牛冻精授配点95个,年改良授配母牛12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22个,奶牛、能繁母猪全面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奶牛性控冻精授配广泛应用,年授配奶牛1.2万头,猪人工授精5万头,建成省级种畜禽生产企业17家,其中种猪4家、奶牛5家、肉蛋鸡3家,肉羊5家,猪、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75%以上。
(六)全产业链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初步形成集畜牧养殖、畜 产品及兽药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畜牧服务业等畜牧大产业。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带动农户1.5万户;建成肉类加工龙头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以前进牧业为重点的3万头奶牛繁育、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沅博农牧和牧沅清真为重点的3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10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52个,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6181人,畜禽饲养数量达15.6万头只,带动农户数1.5万户,创建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8个,培养市场经纪人120多名,年交易畜禽80万头只。
(七)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自2011年以来,区委连续5年下发“1号”文件,区财政累计拿出3500万元,对畜牧产业重点扶持。实施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能繁母牛“零费用配种”、动物“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争取畜牧业项目125个,到位国家无偿资金10978.8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亿元,起到了明显的“四两拨千斤”的助推引导作用。5年来协调养殖贷款近30亿元,为畜牧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建成甘肃牧沅清真肉食品公司、沅博活畜交易市场等6个大型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已入驻10家养殖企业,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加强畜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配备 专业技术人员220人。实行区、乡、村行政技术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基本建成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畜产品安全”。
二、多措并举促进改革
(一)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近年来,我区改革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饲养,着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传统饲养方式转变。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方针,整合国家和省级强牧惠牧政策资金,采取引导鼓励扶持的办法,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鼓励养殖大户以区建场,以区带户,以户促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合作经济组织等,加快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和一体化经营主体,大力改善养殖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了万禾、玺峰、恒源、前进等一大批大型养殖企业。全区畜牧业实现了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经营为主的重大转折,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阶段,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3%。
(二)着力推进产业投融资改革。积极改革普惠性、常规化的政策扶持方式,加大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快打造一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无偿资金10978.8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 亿元,协调金融机构贷款30亿元。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与上海海尔融资租赁公司合作,计划今年为我区草畜产业融资5亿元,做大做强龙型经济,至目前已为万禾、玺峰等10家肉牛养殖企业成功融资1.8亿元。
(三)着力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以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全国草牧业、粮改饲试验示范试点建设项目为引领,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构建粮经饲三元发展模式,狠抓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国有集体农林场等土地资源,鼓励种养大户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18万亩;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种粮农户开展青贮饲用玉米、燕麦等当年生饲草,特别是全株青贮玉米订单生产,着力推进以养带种的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新模式,2015年全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27.12万亩,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25:60:15调整为20.2:60:19.8;创新秸秆饲料化利用体制机制和生产模式,加大青贮窖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于青贮窖池建造和机械设备购置给予补助;建成14个专业青贮饲料加工企业,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完成秸秆青贮135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
(四)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主攻空挡短板、创新产销机制、研发优势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方面狠下功夫,着力解决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上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一是巩固提升沅博、牧沅、中天等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屠宰加工骨干企业,想方设法解决流动资金和市场开拓两大难题,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生猪10万头的生产规模。二是积极创造条件,2015年引进首农集团三元公司与甘肃黑河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奶制品加工企业,争取总投资7.4亿元,日处理鲜奶500吨的乳制品加工项目,计划2016年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建成投产。三是全力打造“互联网+”现代畜牧业新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张掖市优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家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拓展市场空间,加大畜产品营销力度,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三、下大力气深入推进畜牧业改革(一)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落实养殖场建设备案制度,“十三五”末,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500个。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0个、省级12个、市级60个。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疫病发生,降低发病率,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有效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积极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招商入驻,力争园区入驻企业达20家,形成10万头肉牛、5万头奶牛、20万只肉羊、10万口生猪和50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力争建成以前进牧业、下寨合作社、黑河农牧、亚盛康益为重点的4万头奶牛繁育、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沅博农牧、牧沅清真为重点的3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10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流通。以“互联网+现代畜牧业”为平台,拓展畜产品销售渠道,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措施,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响做强“祁沅春”、“龙美滋”、“紫家寨”等商标品牌,提升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3.大力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依托粮改饲和草牧业试验试点项目的实施,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大力推进牧草生产加工和牛羊规模养殖,着力推进以养带种的种植结构调整,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全区年加工秸秆100万吨以上,努力构建种养循 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
4.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种养循环技术,提倡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增加畜禽粪便的利用渠道及途径。2020年全区规模养殖场要实现粪污达标排放标准,实现粪污排放减量化、资源综合利用化、病害处理无害化、环境条件生态化。
(二)强化畜牧业安全生产监管
1.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动物防疫双规责任制,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全区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健全疫情测报和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疫苗等防疫物资储备。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站硬件设施建设,落实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村级防疫员补贴。
2.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健全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明确质量监管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投入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综合服务、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网络体系,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规范畜禽生产行为。加强产地、运输和屠宰检疫。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力度。扎实开展“瘦肉精”和生鲜乳专项整治。做好渔业监测工作。切实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3.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动全区绿色无公害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养殖环节监管,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企业达到35个,全区三品一标覆盖率达到46.5%。完善饲养管理规章制度、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健全完善生产记录和养殖档案,严格按规定使用畜禽投入品;强化畜产品产地监测,全区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健全完善畜牧业投入机制
1.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紧盯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力争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粮改饲、草牧业试点建设等项目的实施,5年内争取国家资金2亿元。
2.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招商引资项目。重点抓好甘肃黑河农牧与三元乳业合作建设的万头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及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前进牧业与贵阳三联乳业合作建设的万头奶牛场建设。二是本地重点项目。重点抓好张掖市发忠牧业牛羊肉精细分割及深加工产业化建设、甘肃河鑫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养殖区建设、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张掖市华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20万只蛋鸡养殖场建设和北部园区甘肃聚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场、张掖市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万头良种肉牛繁育场建设等6个重点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
3.积极争取金融支持。依托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政策的实 施,及时掌握国家政策,争取政府支持,从政策供给层面调整和完善畜牧业融资机制,协调金融机构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担保方式,提高养殖户信用度和还贷意识,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资金达30亿元;重点抓好海尔金融租赁公司30亿元融资项目,实现“造血”与“输血”功能的良性循环牧业发展融资难题。, 10
着力破解畜
第三篇: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汇报
新乐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的工作汇报
按照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确定了“一种五化”和“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精神 加强组织推动
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真正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摆在重要位臵,紧紧围绕转变畜牧业发展转变方式,结合我市实际,研究部署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督导制度,负责督导工作进展,各有关部门科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责任,从各个层面确立目标以及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关键环节和政策措施。
二、抓好关键环节 健全体系建设
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我市农牧局健全完善了“四大体系”。
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成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原畜牧兽医工作站编制17人全部纳入疫控中心。今年动物防疫经费预算30万,现已落实20万。
2、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2009年7月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站,编制人员10 名,每年5万工作经费。监测站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仪器室(天平室)、前处理室、收样室(留样室)等,购臵全自动酶标仪、紫外线分析仪等配套设备30台(套)。自建站以来已开展了生鲜乳、肉品、饲料等三聚氰胺、瘦肉精类违禁品、水产品孔雀石绿和药残类磺胺二甲嘧啶等速测工作。监测工作实现联网实时监控。
我市申报的农产品综合质检项目将于近期招标,项目建成-1-
后主要承担我市及周边县市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
3、饲料兽药保障体系2011年,根据(新机编[2011]2号)文,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6月与畜牧执法人员合并共11人,其中自收自支事业5人,全额事业人员6人。
4、良种繁育体系生猪良种方面:建立了县级畜禽良种服务站1个、集中供应点4个、村级配种站点31个,有效解决了生猪精液配送问题,提高了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奶牛良种方面:现有奶牛配种站点19个,2012年规范提升县级配送中心,达到《石家庄市配种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的标准要求;10个乡(场)配种站点达到《石家庄市改良站点鉴定验收标准》的要求。目前建成省级标准化的配种站点1个,3个正在整改当中,年底完成4个省级标准化站点改造验收工作,2013年争取达标6个省级标准化站点。
三、全面推进工作进展确保取得实效
1、根据《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编办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意见的通知》(新政办[2004]125号),2004年底,组建了“新乐市动物防疫监督站”,下设区域性分站,为市动物防疫监督站的派出机构,垂直管理,具体实施辖区内的动物防疫、检疫、疫情监测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由市畜牧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编制共32名;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现有编制3人,动物防疫监督基层分站同时承担畜牧技术推广职能。按照要求,完成了县、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落实了基层畜牧推广技术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并按养殖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实行了村级防疫员、技术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三员合一”,村级防疫员补贴年补贴金额1500元,按时发放落实。
2、示范养殖场、企业创建工作:一是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了我市示范场创建工作,二是制订了实施方案,三是通过摸底,筛选上报示范场创建名单。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确定了标杆示范养殖场5家,市级示范场6家,县
级示范场15家。正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建成兽药经营示范企业1个,即:“新乐市牧达兽药店”,已通过GSP验收,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饲料生产示范企业是新乐市友好饲料厂,经营示范企业为绿海之舟和通辽岳泰饲料门市,到目前,正按创建标准整改到位,准备迎接市局验收。
3、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链条升级和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紧紧围绕畜牧主导品种,筛选生产势头好、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培育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截至到目前,我市取得市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为新乐市飞腾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河北省新乐市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和河北双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我们积极按照龙头企业抓项目、养殖基地抓规范、利益联结抓机制、组织程度抓强化、终端产品抓名牌的思路,完善和升级生猪和肉牛肉羊业两大产业链条。在生猪产业方面,重点解决生猪养殖基地与我市飞腾肉类加工企业的对接问题,重点发展规模养猪,建设标准化养殖场。规范建设9个养猪专业合作社,搞好疫病防控,严格投入品使用。在肉牛肉羊产业方面,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新建、扩建大规模、高标准的肉牛羊养殖场3个,加强投入品管理,确保畜产品安全。坚持一手抓规范提高,一手抓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截至到目前,我市已发展24家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
4、村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室建设情况:目前,我市农牧局下设区域站,负责所辖区域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200名村级防疫员开展了农牧渔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已能承担牧渔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服务、协管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设立村级监管工作室,把监管工作做得更细范围更广。
5、奶站建设情况:我市19个奶站已经完成“四统两分”建设,完成率100%;每个奶站都配备驻站监管员,加强对奶站的日常工作监管;由于设备故障等原因前段时间开机比例不
足70%,继续强力推进奶站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规范运行和升级改造工作,提高开机比例,充分发挥对奶站的监管功能,选择新乐市鸿运奶牛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和兴牧奶牛专业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做为视频监控网络系统提升项目试点,督促其进行前端设备升级改造,全部更换红外线高清摄像头,增加可视对讲设备,提高了图像传输质量和监管水平。兽药、饲料统一招标工作正在进行中,将鸿运奶牛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和兴牧奶牛专业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做为统一饲料兽药试点,督导他们共同进行饲料兽药招标采购,加强对奶牛用药执行休药期的管理,严厉打击奶牛养殖场使用违禁药物、假劣兽药和不执行休药期以及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确保了投入品安全,为生鲜乳质量安全奠定了扎实基础。
6、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我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三位一体”强制防疫体系,春防中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若干免疫小分队,逐村固定免疫日并公开,基层站人员携带防疫物资按照免疫时间表带领免疫小分队到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展强制免疫,既保证了免疫密度、又确保了免疫质量。同时自主设计、开发了“动物防疫管理系统”软件,防疫工作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5月份开展了集中消毒月活动,累计消毒达158.15万平方米,使用消毒药6.9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抗体监测,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口蹄疫(O型)血清样品分别为240份、240份、160份、34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96%、86%、90%,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我市兽医实验室已于去年一次性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并发放证书,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我市奶牛“两病”净化工作采取由疫控中心牵头,动监所、质管办、畜牧科等相关科室协管的综合治理方式,于每年的10、11月份集中开展。
7、基层所站规范化建设情况:基层站已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检测、畜牧技术推广“三站合一”,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进行建设,落实了“四统一、六化”。其中邯邰站、马头铺站等3个基层站建设标准高,布局合理,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对照创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规范化建设项目示范所要求正在进一步规范中。
8、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全员轮训活动开展情况:优质奶牛和生猪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全员轮训年”活动中,农牧局制订了专门的学习培训计划,多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依托“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对象500人,年初对基层站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业务、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春防前对200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培训等。截至目前,对内部人员以及管理相对人普遍进行了一次培训,培训近2000人次。
9、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农牧局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考试。完善了宽立案严销案、证据优化等八项制度,内部执法衔接配合,逐步完善农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已经成立移送案件预审小组,主动加强了与工商、商务、质监、公安的沟通与执法协作。建立执法人员管理档案、日常执法检查工作档案、行政处罚案卷档案,严格做到“六项规范、二十八个统一”。进一步加大了农畜产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0、牧渔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自主设计、开发了“动物防疫管理系统”软件,免疫工作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免疫、检疫、饲料、兽药等信息实现共享;畜禽生产和价格分析工作有专人负责,设立了监测点,通过软件定期直接上报;奶站视频实现实时监控;按照全省农业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项目建设要求,我局已经投资近10万元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通过省农业厅测试。
我市的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经营粗放向集约式发展、加大保障资金、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等。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2012年6月25日
第四篇: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在打造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的基础上,做透“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的第一副业链”、“利用副产品开发生物工程的第二副业链”和“鸡粪发电的第三副业链”,从而实现了零废弃、零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福建圣农集团正在形成的“一主三副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说,“圣农模式”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体化、标准化、企业化、生态化,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近日,CCTV7农业节目五一特别节目走进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介绍,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07年3月底,公司资产总额12亿元,占地面积6000余亩,60个生产基地场,员工5000人。目前年肉鸡饲养能力4500万羽,年肉鸡加工能力1.2亿羽。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了圣农的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及农业系统化。”柯炳生说。
一体化,从种禽饲养、孵化、饲料加工、饲养、屠宰、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圣农集团实现了畜牧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实行了高度的一体化经营。高度的一体化经营,使得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增强。2006年上半年我国由于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的影响,肉鸡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圣农集团凭借一体化优势,降低了不利影响。
标准化,公司不断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肉鸡饲养和食品加工设备,现在拥有现代化自动控制鸡舍400多幢,基地场、厂全部实现现代化、标准化饲养和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的种鸡、肉鸡饲养、饲料、屠宰加工和运输销售生产体系已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和欧盟食品安全HACCP体系三大认证。
企业化,在这个体系的各个环节中,都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管理,尤其是在养殖环节,也实行企业化经营,避免了一家一户散养所容易发生的问题。
生态化,圣农肉鸡产业已初步实现了良好的零废弃物生产体系,形成了三条副业链:一条是以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以生物质(鸡粪)发电的副业链,其中有机肥年产6万吨,以鸡粪为原料的发电厂正在建设中,总设计规模为48MW,这是国内首创,开启了国内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思路。另一条是生物工程回收,包括以鸡下脚料利用为主的蛋白质回收系统和研发SEM圣农益生微生态制剂,从鸡胆中提取胆红素、从鸡肠子中提取胰蛋白酶、从鸡羽毛中提取氨基酸的生物工程系统。第三条是以鸡的废弃物(鸡毛、鸡肠、鸡血)和屠宰下脚料(鸡壳、鸡油、鸡骨架)开发利用的副业链,实现了肉鸡产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柯炳生表示,“圣农模式”的最主要启示在于,质量竞争力是核心目标,畜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体化、标准化、企业化和生态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措施;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最终会实现了社会效益好、企业效益高的理想效果。
(摘自 中国农业信息网)
第五篇:全产业链新模式
中国房地产商务联盟开创全产业链服务新模式
1月11日下午,中国房地产商务联盟在“2010-2011中国家居及房产配套产业创新峰会”上正式成立,出席仪式的嘉宾有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董事会联席主席兼总裁周忻、中房信联席总裁兼新浪乐居总经理罗军、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房商集团总经理文东、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秘书长杨红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徐鹏、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赵晓等。这一标志性事件,表明长久以来开发商和供应商服务商所期望的采购对接,有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推动力,由此将掀起房地产业链在2011年的整合浪潮。
房商联盟启动现场
在成立仪式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指出,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企业长期在不确定性中勃发生长,并将能继续勇往向前。他说,房商联盟是广阔的平台,应运而生,顺势而上,使得行业的发展能更有效率地把握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下的历史发展机遇。
中国房地产商务联盟启动
此外,苗乐如强调,在新形势下,房地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还有特殊的使命,如结构调整,包括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苗乐如称:“从转型来说,房地产业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因而面临着很重要的题目,特别是是供应商配套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和开发商的项目对接起来,做到信息畅通,产品推广,技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房商联盟平台是应运而生的,而在房地产还有发展的前景下,我们的合作也应该应运而生。旨在衔接产业链信息鸿沟的房商联盟,由中国领先的线上、线下房地产信息及咨询服务供应商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发起主办,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及中国房地产研究会进行指导。房商联盟的宗旨是:搭建房地产业链平台,推动地产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商务交流与合作。房商联盟的核心服务价值就是快速推广相关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的应用,促进不同行业间资源整合及标准制定的完成,为各个行业企业提供健康高效的品牌发展之道。
从现在开始,房商联盟将在各个协会的联合下,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新浪地产网(联盟官网)及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客营销通路);线中平台《地产界》(联盟官方刊物)及新浪房产百事通(房地产全产业链服务中心);线下平台高端论坛、考察采购活动、经理人沙龙、联盟商学院等交流平台的高端商务服务为联盟成员提供最优质的信息交流服务系统。所有参与商务联盟的各方,都将从中共享产业整合平台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