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

时间:2019-05-13 19: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

第一篇: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

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

江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事前审批”已逐步取消。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为堵漏洞、防风险,税务总局提出加强税收优惠政策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但未出台统一的后续管理规范,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责边界尚不明晰,涉税部门之间和税务机关内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和管理合力,基层一线对税收管理风险难以把控。本文从防范税收风险角度出发,通过调研分析,收集了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的必要性和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税收优惠 后续管理 风险防范

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税务部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方式随之从审批制转变为直接申报备案制。面对事前防范手段日益弱化的新形势,如何规范简政放权后的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切实防范税收风险已成为打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一、后续管理现状 持续深化的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可以说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便利了纳税人、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税务机关征管压力,但又因放管结合不到位等原因也随之带来了改革“阵痛”。

(一)简政放权的积极效应

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原先大都属前置审批制,简政放权后大部分转为备案(或直接申报)制管理或被取消,管理方式逐渐从“事前审批”向“事前服务、事中控制、事后监管”转变(见表1)。

表1 简政放权后国税系统税收优惠管理情况

项目 合计 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其他税种

合计 96 62 29 5

申报类 11 4 3 4

备案类 85 58 26 1 注:该表数据汇总江西省国税系统现有税收优惠事项

简政放权后,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大大简化,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对征纳双方而言实现了“双赢”。一方面,充分赋予了纳税人自主享受、自行申报税收优惠的权利,减轻了纳税人负担,优化了税收环境,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突出表现在“三省”:一是省时间。取消行政审批后,纳税人上报信息不用县局、市局层层流转审批,只需要携带符合规定的涉税资料到办税服务厅进行备案,就可以即时办理,办理时间较之前普遍缩短十余个工作日;二是省精力。取消行政审批后,部分纳税人报送资料减少40%以上,避免了纳税人“多头跑”的现象,办税环节、办税次数、办税时间平均减少30%以上,即办事项增加50%以上。三是省成本。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小微企业所得税、促进就业创业等税收优惠事项办理门槛降低,扩大了受惠面,提高了优惠效率,企业享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另一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也使得税务机关从繁杂的“保姆式”管理和行政审批压力中解脱出来。涉及审批各环节的税务人员不必再为纳税人提交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某种程度上大大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压力和风险。

更为可喜的是,简政放权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给纳税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经济发展的辐射效果更加显著。以江西国税为例,随着简政放权的逐步推进,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户数比简政放权前增长56.07%,优惠税额增长66.47%,均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政策实施效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基层征管一线和纳税人,我们发现,由于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到位,简政放权的政策效应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纳税人对享受政策越来越“迷惘”。出于对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和理解不到位,对后续管理要求改变的不适应,纳税人中不会、不敢、不愿享受优惠政策现象在蔓延。一是不会。由于纳税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何进行备案、应提供哪些资料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不了解,特别是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对税收相关优惠政策不熟悉或理解出现偏差等原因导致了纳税人未按期按规定备案、申报时未填或填错栏次等问题,致使企业未享受或错误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不敢。简政放权后,要求纳税人必须对自己的涉税事项潜在的风险承担全部责任,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害怕备案错误被追责而不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甚至还有个别财务人员隐瞒企业主私自放弃享受优惠权利;三是不愿。长期以来,纳税人习惯于税务部门事前的审批把关,对税务部门审核依赖性较重,不愿改变多年来的办税习惯,对简政放权后的备案制方式抵触,有的甚至要求按原方式报请税务部门进行事前审批。

2.税务人员对如何管理越来越“无措”。随着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制的推行,原有的管理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基层一线的税务执法人员对事中事后该“管什么,怎么管”困惑重重、茫而无措。一是权责划分不清。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中,没有对税务机关的权利职责以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划分,税务人员执行政策依据不清,不敢作为。如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后转为其他权力的23个事项,迟迟未进行明确和规范,税务人员只能按税务审批进行处理。二是管理规定相互冲突。有的税收管理规定与法律法规相互冲突,如在不迟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备案的规定:按取消税务行政审批相关规定,未按期备案不影响优惠享受,而《征管法》要求,未按规定报送相关资料需进行处罚。也有的政策不统一,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两个优惠目录中存在部分项目认定范围和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管理方式缺位。简政放权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办税需求的获取渠道将减少,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风险苗头不能及时捕捉,风险洞察力短期内可能减弱。同时,还存在仍沿用老办法管理新事物的现象,对如何防范纳税人违规创造条件享受优惠政策的办法不多。对纳税人自主申报的涉税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很难把控,特别是取消入户执法后,税务人员对纳税人报送的信息无法及时核实确认。

3.税务机关对执法环境越来越“无奈”。简政放权对减轻纳税人负担、营造良好税收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国税收法治理念尚未完全树立、部门本位主义较为严重、纳税人税收法治素养缺乏等,严重影响到税收执法环境,加大了简政放权后税收管理的困难程度。一是地方干预增大。随着税务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和取消,基层一线税务机关对于政策落实的权限增大,地方对税务机关干预的屏障降低,来自地方的涉税干预力度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要求允许企业违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纳税人遵从度不高。有的企业不符合税收减免的条件,但是为了享受税收减免,“创造条件”享受优惠条件。比如资产损失、投资受益和税收优惠享受等原来需要事先审批的事项改为备案制,可能存在备案不实和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税款流失。三是税收社会共治氛围不浓。部分涉税职能部门认为税收治理是税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本职工作关系不大,对税收共治缺乏主动性,时常发生推诿扯皮、应付了事的现象。尽管近年来税收共治工作不断规范化,但大多数仍存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工作,工作措施落实力度不大,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如科技部门对高新企业税收管理的配合不够,公安部门对税务部门移交的涉税案件不愿承接等。

二、问题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税务部门简政放权工作进程势头良好,力度强劲,成效显著。但由于在厘清权责、制度设计、风险防控、社会共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简政放权推行过程中“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

(一)权责未厘清是简政放权推进过程的“中梗阻” 税务部门简政放权是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社会责任权利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厘清权责边界是简政放权的关键所在。目前,税务部门仍未对行政权责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并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税务部门同纳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边界不明,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后续管理措施制定不及时、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科学、此前政策清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简政放权后执行税收政策把握口径不统一,税收政策难以准确落实到位。

1.税务权责清单出台不及时。2016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方案》,首先在税务总局等单位开展试点,要求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以清单形式列明试点部门的行政权责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等。截至目前,税务部门权利和责任清单仍未出台,税收执法权责清单、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权力责任义务边界仍未厘清,税收执法流程和税收执法程序仍不明确,直接导致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在简政放权后的税收优惠事项办理中因无据可依而不敢作为。截至目前,除7项税务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保留外,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清理完毕,其中57项予以取消,23项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但至今未全面出台明确、统一、规范的后续管理办法和措施,纳税人与税务部门权责边界不清晰。

2.后续管理措施制定不及时。2015年以来,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强化后续管理的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从后续管理的原则进行了规范,均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后续管理缺位的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建立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后续管理工作机制,对后续管理的途径、程序、内容、编制等没有进行明确,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进行后续管理中难免会感到困惑。一方面,由于简政放权后税务部门权责边界尚未完全明晰,税务人员感觉压力骤然减轻,出现了从“严审”到一放到底、彻底不管的思想波动,主观上造成税收优惠政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税务行政审批改备案后,部分税务人员感觉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少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加上近年来税收管理员因管理不到位被追责的案件日益增多,客观上造成了税务人员不愿管、不敢管的情况。对于长期“享受”税务部门“保姆式管理”的纳税人来说,习惯依赖税务人员代办、包办相关涉税事项,自身对税收优惠政策关注、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够深,在没有明晰权力责任义务边界的情况下,往往造成纳税人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未享受、少享受或因非主观故意导致违反税法被处罚。

3.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科学。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政策出台缺少必要的认证、听证程序。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过于复杂,造成不仅仅是纳税人甚至税务人员也感到理解难、操作难、享受难。简政放权后,围绕企业高新技术的一系列税收优惠,都从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在充分享受简政放权带来便利的同时,普遍感到税收风险的显著增加。如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费的加计扣除不再需要税务部门的审批,只需在享受税收优惠时自行备案即可。但企业却很难自行认定该研发费项目是否属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甚至税务部门都无法进行认定,没有科技部门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作出权威认证,企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有很大风险,一旦认定失误,企业将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另外,简政放权后,一些原有的税收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实际,但这些制度并未及时清理和废止,无形中增加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如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在新的税收形势下,其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税务部门责任风险过大、保姆式管理过多等缺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纳税人减轻甚至开脱其应承担的责任创造了条件。

(二)税收风险防控手段不足阻碍简政放权打通“最后一公里”

简政放权后,在目前纳税人遵从意识不高、外部信息来源不畅、征管措施不力、稽查手段单一的当下,可能出现虚报税收减免条件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的现象,税收风险防控手段不足的问题在简政放权后进一步放大。

1.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税务机关及其部门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税收风险防控的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至事中事后监管,但目前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与简政放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各级税务部门对风险的登记评估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形成执法风险数据库,也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使得目前的风险防控手段还十分粗放;风险防控机构仍未设立,各级税务部门还未设立风险防控中心,风险防控工作缺乏承担主体和管理机构;风险应对能力较差。目前税务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大多止于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建立。如简政放权后,税务部门仅仅注重税收优惠政策备案资料的完整性,但对资料中数据的完整性、逻辑性、关联性难以进行风险管控。

2.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税务部门推行简政放权,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做支撑,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是保证简政放权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信息系统在税务机关内部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纳税人履行义务的方面,其他方面还不够完善:数据获取渠道不畅,税务机关的信息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等第三方海量的与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信息来源渠道不广,简政放权后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将减弱,如果不能在简化办税流程、精简办税资料等要求下及时从第三方获取纳税人信息,将导致因信息掌握不全面而产生的税款流失风险;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强,对涉税数据的管理分析和比对不到位,运用大数据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的金三系统,未能完全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仍然是以省为单位建设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全国范围内的税收数据共享和交换仍未实现。

3.税收违法成本过低。简政放权后,大量的权利归还于纳税人和市场,纳税人自行确认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需要极强的纳税人自律意识,税收违法行为的惩戒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纳税人违法行为很多都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其税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有违规享受优惠政策行为,多以补缴税款进行处理,进行处罚时往往在自由裁量权之内选择低幅度进行处罚,或是以补税代替罚款,甚至是以罚款代替刑罚,导致纳税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增加了纳税人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的“积极性”,势必会给税务机关增加较大的管理难度。

(三)税收社会化管理不到位影响简政放权跑出“加速度”

税收社会化管理的推行程度决定了税务部门简政放权的推行质效,在还权还责于纳税人的过程中,综合治税强大合力尚未形成、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税务部门简政放权跑出“加速度”。

1.综合治税强大合力尚未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成型的一套税收社会化管理体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支撑不够,征管法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在法律条文规定中没有明确哪些单位和部门具有提供社会化管税的义务,以何种形式、程序进行,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社会力量得不到充分调动。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税收保障条例》《征收协助条例》等,但这些规章只限于地方,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操作性较差,其法律的权威性方面也略显不足。除了法律层面,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化管理规范、办法和具体的措施。部分涉税职能部门税收共治意识不强,参与税收社会化管理的主动性不够。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是否满足“产品(服务)范围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足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条件,税务机关难以核定,如果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核实则更具权威性;在涉及残疾人优惠政策中,由主管民政部门核实残疾人劳务合同签订情况、上岗情况、工资发放等情况,将大大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2.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简政放权后,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的准入门槛被大大降低。在税收优惠政策备案管理中,部分纳税人资料的真实性需要涉税职能部门进行验证。如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需要科技部门配合等。但现阶段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税务部门与涉税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仍不顺畅,纳税人的备案资料难以核实。特别是纳税人优惠条件发生变化后,税务部门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导致纳税人可能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由于联合惩戒机制缺失,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也间接“助长”了纳税人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的投机心理。

3.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对涉税中介机构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发挥中介力量参与社会化税收服务等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纳税人主动寻求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代理税收业务的意识不强,与发达国家税务代理相比,我国税务代理率普遍较低,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委托税务代理的纳税人不到10%。另外,涉税专业服务立法缺失阻碍行业发展,涉税专业服务的法律支撑仅有部门规章《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法律级次低,不能作为设立行政许可的依据,导致2014年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和职业核准的行政许可被取消,行业发展和作用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同时,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人员良莠不齐,无论在机构规模,职业人员的素质,还是管理制度方面,都与税务部门简政放权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对策建议

税务部门应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对取消和下放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管理,持续推进后续监管精细化和税收风险常态化,实现取消行政审批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以管理“强身”实现职能“转身”。在行政审批和办税负担上做“减法”,在后续管理和监管上做“加法”,把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持续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一)顶层设计是基础:完善取消行政审批后续管理制度

顶层设计主要内容就是要厘清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权责边界,将该放的权力放到位,将该担的责任担起来。

一是取消不适应形势的税收制度。加大税收征管改革推进力度,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进“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税收管理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取消省以下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管理事项,以权责清单形式列明税务部门、纳税人和涉税职能部门的行政权责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等,在梳理、明确税收行政权力的同时,一并清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逐一厘清与税收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职责边界等。规范税收备案管理,制定减免税备案管理办法,规范备案形式,明确备案程序、监督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责任,增强备案管理刚性。

二是制定和完善后续管理制度。加快后续管理制度建设步伐,建立规范化、程序化后续管理长效机制,明确管理权限、管理部门和工作程序等关键事项,增强后续管理制度的确定性、协调性。增强同一税种优惠政策调整的前后衔接,增强不同税种优惠政策相互协调,以利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准确理解、正确适用。跟踪评估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续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根据后续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和细化相关管理措施,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理顺后续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准确界定取消行政审批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力和责任,厘清、理顺基层纳税服务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衔接程序、时限等,实现配套跟进。注重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后相关涉税法律、法规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既要防止出现制度真空,又要防止产生新的制度陷阱和风险,为基层执法提供可执行依据,让基层敢放敢管、放权到位。

(二)风险防控是关键:持续提升税务机关后续管理效能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推进后续监管精细化和税收风险管理常态化,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根本转变。

一是依托大数据应用识别风险。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健全数据采集规范。拓宽数据采集范围和渠道,完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整合第三方涉税信息和互联网涉税信息,建立风险模型,加强数据分析,强化风险识别,按照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加强主动管理,提高“互联网+税务”时代运用大数据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能力。

二是落实扎口统筹制度防范风险。加强税收风险规律研究,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及分析识别模型。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按照风险管理流程,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有效实施风险管理。

三是强化税务稽查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增强稽查精准性、震慑力。加强税警协作,健全税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打击税收犯罪活动。

(三)社会监督是保障:以社会化思维构建共管共治新格局

实现税收社会化管理,释放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降低征管成本。

一是树立税收共管共治新理念。税务部门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实现税收职能必须依赖全社会力量,把本该纳税人负责的归还纳税人,把不该管的、管不好的交给市场或社会,依托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目前明显超出了税务部门管理职能范围的部分事项,可以放在社会分工中,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最优效果。

二是搭建税收共管共治新平台。搭建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从制度层面规范综合治税相关部门履行税收保障、提供涉税信息的主体责任。如由科技部门核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条件,并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在涉及残疾人优惠政策中,由主管民政部门核实残疾人劳务合同签订情况、上岗情况、工资发放等情况,并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税务部门认同科技、民政等部门的核实证明,但不承担核实责任。

三是构建税收共管共治新格局。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引导公众监督,依法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纳入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畅通公众投诉举报通道。建立税收违法黑名单制度,加强协同监管并对税收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曝光税收违法典型案件,落实欠税公告,强化舆论监督。发挥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纳税人使用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的涉税服务,并加强监管、规范涉税服务活动。

课题组组长:王

课题组成员:陈玉萍

徐先锋

刘占涛

第二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黔国税函〔2011〕19号

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税收优惠,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同意,在总局未下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意见之前,对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有关鼓励类优惠政策规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所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企业,仍暂执行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待总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意见下发后,按总局新规定调整执行。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涉外税收的项目优惠政策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涉外税收的项目优惠政策

一、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凡属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由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意见,经市国家税务局审核后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实行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港口码头等特定项目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站、煤矿、水利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开发经营项目(以下统称特定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凡符合企业类型和项目所在地区等条件的,可享受有关减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待遇:第一、可享受特定项目税收优惠的企业,应是直接投资建设并经营特定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对上述项目承包建筑施工的企业。第二、投资经营特定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时兼营其他一般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并申报其特定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按特定项目和一般项目所适用税率及定期减免税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凡企业不能分别准确核算申报的,或者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其核算申报不合理的,当地税务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对其应纳税所得总额,按照其特定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营业收入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比例划分各自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经国务院批准,自1999年1月1日起,将税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关于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在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减按15%税率着呢感受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扩大到全国各地区执行。

三、追加投资享受税收优惠从2002年1月1日起:

(一)、从事国务院批准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其投资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所得,可单独计算并享受税法第八条第一、二款所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免优惠:

1、追加投资形成的新增注册资本额达到或超过6000万美元的;

2、追加投资形成的新增注册资本额达到或超过1500万美元,且达到或超过企业原注册资本50%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对追加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与其先期投资的生产、经营情况应加以区分,分别设立帐册、凭证,准确计算各自应纳税所得额。凡不能合理计算各自应纳税所得额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企业收入、资产等比例合理划分各自应纳税所得额。

(三)、外商投资企业多次追加投资所形成的生产经营合并项目,按照上述规定单独计算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应自该多次追加投资中的首次追加投资所形成的生产经营项目的获利起计算减免税优惠期,并从该多次追加投资达到上述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起,开始享受该减免税优惠期中剩余年限的优惠。

文章源自中瀚石林

第四篇: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淮国税发„2009‟117号

关于印发《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

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国家税务局,市区各单位,市局各处室:

为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市局进一步完善修订了《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县(区)局、市区税源管理机构风险应对实施办法,于9月底前上报市局征管处。

第二章 管理流程 第一节 风险识别

第七条 全系统各级国税机关、各管理部门都是税收风险识别的主体,应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能,积极开展税收风险识别工作。

第八条 税收风险识别源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报送信息,税务机关采集信息、社会举报信息和第三方提供信息。各级税务机关应坚持落实“信息管税”的思路,充分利用总局、省局公布、下发的信息,以及地方政府税收征管保障机制传递的信息,不断提高税收风险识别的质量。

第九条 税收风险识别要运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税收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取和确定用以识别这些风险领域的风险特征。

第十条 税收风险分析主要有政策分析、税收分析、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等。

第十一条 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完整性、逻辑性、波动性、配比性、类比性、基准性等分析方法。

第十二条 市局确定全市范围内重点风险领域及其风险特征,风险特征由各种风险指标及其阀值组成,用于对纳税人进行风险分析。市局建立全市的风险特征库,并不断完善。在建立一般企业风险特征库的基础上,按照我市大企业的个性特点,对全市大企业建立个别风险特征库,实行特别

第十八条 各单位、各部门以及风险管理小组掌握的企业新的风险信息,需要纳入市局风险评定因素的,应在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录入,市局计统处认为有效的,作为下一次风险评定因素,特别紧急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企业的风险进行重新评定。

第三节 风险应对

第十九条 税收风险应对,实行差别化应对的原则,根据风险的高低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从税收风险等级低的企业到税收风险等级高的企业,在风险应对措施的选择上,应体现调查顺序由事后到事前、调查项目由少到多、进户频率由低到高、事项审核由宽到严的变化,使税收管理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管理力度逐步增加。

第二十条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实行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一级风险企业,遵从激励。在一定期限内,原则上不作为税收检查的对象。二级风险企业,风险控制。一方面,对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太规范的企业,主要通过对其生产经营、机器设备、发票使用、资金运营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企业基准税额,据此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对其他的二级风险企业可选择一部分企业采取案头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风险控制,比例一般不高于10%。三级风险企业,风险核查。风险核查主要是指根据纳税人风险评定

程序、标准和方法。每一轮风险应对的总体方案和结果,要经局长办公会议确认;对在一年中二次被评为四级、五级风险的,应调整应对人员或应对层级;严格控制风险应对下户行为,并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各单位的风险应对办法报市局备案。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局,市区各税源管理机构要通过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团队作用,进一步促进风险应对质量的提高。县(区)局税源管理分局,市区税源管理机构的税源管理科,设立一个税收风险管理小组,负责风险应对的具体工作。税收风险管理小组由税源管理分局负责人或税源管理科科长担任组长,配备不少于一名专职税收分析员。风险管理小组具体负责二级风险抽查、三级风险核查、四级纳税评估和五级稽查的协同工作。涉及税款计算与确认的税收管理事项,主要包括减免退税调查、所得税汇算检查、企业注销登记调查和由税源管理机构实施的专项检查等也应由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县(区)局、市区税源管理机构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税收分析员在实施风险应对和有关流程处理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违反日常税收管理规定问题的,可以直接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税收管理员具体负责日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有:税收宣传与辅导,办税提示提醒,信息采集、比对和核实,税务文书送达,税控器具或新的办税方式

员必须在税收风险管理人才库中选择。

第三十条 县(区)局、市区税源管理机构通过目标管理、团队建设、绩效评价、案例讲评等多种手段,提高风险应对水平,按规定提供风险应对分析报告。

第四章 组织与岗位职责

第三十一条 市局成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建立税收风险管理联席会议,负责重要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的审议,制定风险管理规划,并提请领导小组审定。联席会议成员为各业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税收风险管理部门联席会议下设税收风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局征收管理处和计划统计处。各县(区)局,市区税源管理机构,市局稽查局,市局办税服务厅设立相应组织。

第三十二条 市局各业务技术部门应加强协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税种管理部门负责政策分析。政策分析应按年组织实施,有重大税收政策调整应适时组织实施,并形成政策分析报告。跟踪分析和选择质疑相关风险特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处理情况,推动相关政策性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税种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风险应对或进行跟踪质疑。

稽查部门应按年提供稽查建议报告,对风险管理工作提

011-

第五篇:海口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

海口市国家税务局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省局第二次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的要求,现将我局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情况,分三部分即我局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担当的职责、已开展的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汇报如下:

一、我局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担当的职责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复杂性和多元化,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税收管理形势和变化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不求改变,问题会越积越多,风险会越来越大。在这个发展机遇与风险共存的“不上则下”的关键时期,省局领导审时度势,引入现代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海南省国家税务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指导性意见》(试行),拉开了我省税收风险管理的帷幕。

根据《海南省国家税务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指导性意见》(试行)的精神,在全省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下,我局作为基层管理局可发挥直接管理户籍的优势,根据本辖区税收风险的特

点,制定本辖区税收风险分析指标和风险应对模版,突出以科学组织风险应对为主线。我局相关处室和下属的区局都应分别围绕省局明确的六项职责,组织实施好各项风险应对策略。

为全面贯彻落实《海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实施指导性意见》,扎实有效推进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我局以“统一扎口、分类牵头、有序整合、协同部署”为原则,成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统筹指导全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各系列、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逐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二、我局已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

按照省局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初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自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局在规划和部署全年、各个阶段工作乃至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时,首先注重分析整体工作中风险最高在哪些方面,某项具体工作中又存在哪些风险点,做到“有的放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初步效果。

(一)完善纳税人基础信息的管理,夯实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和应对管理主要依据可靠的数据,我局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纳税人基础信息的管理。

1、组织清理税务登记行业信息。我局根据《海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规范税务登记行业信息的通知》(琼国税函 — 2 —

[2009]208号)的要求,明确行业信息采集的岗位权限和操作规程,组织实施税务登记行业信息清理工作,共清理漏采企业行业细类1297户,“注销”、“非正常注销”、“停业”状态纳税人错采行业细类85户,除“注销”、“非正常注销”、“停业”状态外的纳税人错采行业细类1659户,确保行业信息采集的完整和准确。

2、组织实施税种认定清理工作。我局对未进行税种登记的3487户纳税人,包括1270户分支机构,1111户非分支机构企业,1106户个体双定户逐户开展核实,除一些无需做税种登记的分支机构以外,对应做税种登记而未做税种登记的纳税人全部登记税种。

3、建立健全各类基础管理台帐和清册。我局本着“没有的要建立,已有的要完善”和“定期更新上报”的原则,从市局到区局两级都建立健全各类台帐和清册,包括《增值税减免税管理台帐》、《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台帐》、《房地产企业管理台帐》、《核定征收企业管理台帐》、《超标准小规模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台帐》和《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清册》等等,有的区局的台帐从管理员建起,直至分局、区局和市局。通过台帐把企业的基础数据纳入有效管理,改变了过去基础数据不清的落后状况,进一步夯实了管理基础。

(二)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和风险。

科学、系统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多元化和递进式的,诚挚服务和严格执法构成“递进式”的“先礼后兵”。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促进“便捷遵从、帮助遵从和提醒遵从”。为此,我局紧紧围绕省局工作部署,下大力气多措并举提升纳税服务水平,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和风险。

1、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我局按照省局部署大力推行网上办税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征管软件系统,尽量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便捷办税。目前我局网报率从最初的63% 提高到90%以上,网上审批系统、发票验旧系统运行顺畅,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也已经全部实现网上申请审批。

2、修订完善征管工作规程。我局组织修订《海口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工作规程》,并根据规程制作《海口市国家税务局征管业务流程与办理时限表》,重新梳理、调整了办理涉税事宜的承诺时限。目前96项征管业务的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572天缩短为771天,审批环节由原来的566个减少为351个。通过优化办税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间,使纳税人“便捷遵从”成为可能。

3、开展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我局每年年初都召开全局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下发全年《纳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各环节当年纳税服务工作完成目标和完成时限,内容涉 — 4 —

及树立纳税服务意识、加强税法宣传、完善咨询辅导、优化办税服务、保护纳税人权益、加强信用管理和社会协作等方面。2009年、2010年我局分别制定53项和42项纳税服务工作项目,开展率均达100%。

4、重点开展税务学堂、纳税服务志愿者和纳税咨询专家活动。2010年至今,共开办税务学堂11期,约1200人参加,主要针对新开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税务登记管理、发票使用、文书申请、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应知应会的税收知识培训;开展7期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参加人数约60人,主要分布在各办税服务厅开展办税引导及社会宣传工作;开展10期纳税咨询专家活动专业性咨询活动,注册税务师出席咨询60人次,参加咨询的纳税人约达1200人次,解答疑难问题400多条,专业地解答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的涉税难题,有效地解决了涉税困难。通过以上措施,减少纳税人涉税风险,努力落实“帮助遵从”的目标。

5、开展影响面大的专项税收宣传活动,配合重大涉税措施的出台。每次出台重大措施我局都注重做好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争取社会理解、支持和配合,消除工作阻力。此外,我局还大力推广短信应用平台,对日常涉税事项进行提醒。我局2010年1月1日开始推行短信发送平台,至今已发送短信达1,578,465条,广泛涉及税收宣传、涉税提醒、发票等方面,— 5 —

适时提醒纳税人,最大范围实现“提醒遵从”。

6、办税服务厅正规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各办税服务厅均达到“四区三窗”目标,均严格落实办税服务厅工作规范,自身办税服务制度也逐步完善,主要有《考勤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纳税服务质量评比》、《互助学习》等。各办税服务厅均已配备自助办税终端,目前3个大厅共有16个自助终端,月平均接待纳税人7500户(次)。

(三)推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执法,最大程度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纳税人、不同税种、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其中的风险特征并不相同。我局针对不同的风险特征,努力探索和实践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执法,力争最大程度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

1、针对不同类型的增值税纳税人,采取“紧抓两头,严查中间”的应对策略。

(1)强化重点税源监控。

我局税源结构特点鲜明,去年全年税收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56户企业占当税收收入74.6%。要消除组织收入的风险,必须抓住重点税源这个组织收入的“牛鼻子”。我局采取四项措施强化重点税源监控:一是建立了市局、区局、管理分局三级监控体系。按照省局工作要求,我局在市局层面设立大 — 6 —

企业管理处,并依据各区局所辖户数、税源性质、税源分布等情况,按照企业类型(大企业、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纳税人)在各区局分设税源管理分局,在分局内有些按行业(如房地产业、医药业、金融保险业、成品油零售业、涉外企业等)分类设岗,对重点税源进行管理。二是实行重点税源监控责任制。要求各税源监控级次要分别明确本级监控的内容、责任与责任人,将管户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实行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考核,层层考核并定期通报。四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出外挂于CTAIS的重点税源信息查询模块,加强了我局对重点税源的信息采集能力,有力增强了对重点税源的监管力度。

(2)加强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

一是制定年应税销售额超标准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新流程,明确规定年应税销售额超标准纳税人的数据提取部门和程序,以及申请认定的管理部门和程序;二是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提取的超标准的纳税人名单,通过编发短消息提示纳税人及时提出认定申请;三是建立相关台帐,对年应税销售额超标准的纳税人实施适时、动态监控;四是开发一般纳税人商贸企业纳税申报初步评估系统。该系统在每月纳税申报期结束后的第一天自动从CTAIS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异常企业后报送主管区局。主管区局将所掌握的情况与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结合起

来进行深入分析,再迅速派人下户进行及时、严格的检查。该系统的投入使用,既提高我局对CTAIS征管系统相关数据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的精细化,又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紧盯个体双定户定额管理。

为规范对个体双定户的征收管理,遏制“人情税”和“关系税”,我局确定了“划等分级、电脑评税、亮证经营、社会监督”的个体双定户“16字”征管办法。此外,我局按照“月查一岗、季查一分局、半年查一区局”的制度,定期组织市局和区局两级检查。去年市局通过筛选对区局263户定税户进行检查,定税指标有问题的占83.41%,按检查结果调整可增加税款66%;通过区局对分局876户定税户的检查,定税指标有问题的占28.13%,按检查结果调整可增加税款36%,对检查出问题的定税户我局给予补税和调整定额处理。今年我局已研究布置以推广定税软件系统为契机,扩大个体双定户定额调整的范围。

(4)加强对小规模企业的管理。

为加强对“中间地带”即大量的长期零、低税负申报的小规模企业的管理,我局研究开发小规模纳税人核定软件,运用“费用保本法”的原理,以纳税人的固定费用(如租金、工资劳保福利、水电、装修、运费、折旧等)除毛利率作为纳税申 — 8 —

报警戒值,将实际申报数与警戒值对比,凡实际申报数小于警戒值的系统自动提醒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移交税收管理员进行深入调查。对调查出问题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核定税额或移交稽查处理。目前此项软件只准备在有铺面实行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试行,待成功后全面推行。截止2011年3月底,各区局认定的有铺面查账征收纳税人1444户,其中实际申报数小于警戒值的1179户,占有铺面查账征收纳税人总数的约 80 %。这些实际申报数小于警戒值的有铺面查账征收纳税人的实际申报只相当于警戒值的25%,即这些有铺面查账征收纳税人要按警戒值的数值申报预计可增加3倍的税额。

2、针对企业所得税的风险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应对措施。(1)开展对亏损企业专项纳税辅导。

我局企业亏损面较大,一些企业长亏不倒。为遏制企业虚报亏损,我局专门组织对2006至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额较大的企业,以及部分建筑安装企业进行专项纳税辅导,共完成纳税辅导341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6,499,099.77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3,573.65元,滞纳金760,657.72元。

(2)开展对汇算清缴重点事项的“六必审”。

企业所得税的计征原理决定了汇算清缴的重要性。今年按照省局的要求汇算清缴工作由纳税评估处负责,我局外请专家开展汇算清缴业务专题培训,确定对汇算清缴重点事项的

“六必审”。一是审核纳税人申报的基本信息和征管信息系统登记的内容是否相符;二是审核主表和附表逻辑关系以及附报资料是否齐全和完整;三是审核不征税收入是否符合条件,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是否申报调整;四是审核税收优惠是否经过审批或备案程序以及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五是审核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或专项申报是否符合要求;六是审核准备金等纳税调整项目是否存在异常。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关系重大备受瞩目。从税务角度而言,房地产企业因其周期性和核算的复杂,是企业所得税风险高发区。我局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链条,对所辖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跟踪管理”和“台帐管理”。通过定期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走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查询海口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楼盘公示”栏和地税闭环开票系统信息等多渠道,及时采集、补充、完善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包括取得土地、规划报建、施工、预售、竣工结算等相关税源信息,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及时通知和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十五天按合理方法确定成本对象,并报我局备案登记。对发生预售收入督促及时申报预缴税款,对达到完工条件的督促其及时依法结转收入、结算计税成本和进行纳税申报。2009年我局房地产企业入库企业所得税税款18,354万元,占当年企 — 10 —

业所得税总收入12.7%;2010年入库企业所得税税款62,856万元,占当年企业所得税总收入28.84%;2011年第一季度入库企业所得税税款21,270万元,占当期企业所得税总收入34.63%,房地产企业税收收入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4)加强企业所得税清算业务的管理。

企业所得税清算是我局企业所得税管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由此带来企业所得税收入可能流失的风险。为堵塞管理漏洞,我局制定企业所得税清算业务流程,明确企业申请注销应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的八种情形,以及清算企业所得税应报主管区局备案的期限、备案的资料,进一步规范文书使用,加大审核力度,切实加强对清算注销业务的管理。目前已受理的65户企业注销申请,全部都属于法定需要清算的情形,我局将依托企业所得税清算业务流程,把好清算注销业务的“关口”。

3、以发票改版为契机完善发票管理。

去年我局发票管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发票改版能否及时和平稳。由于我局发票改版涉及面很大,共涉及19,455户纳税人,时间又很紧,稍有不慎会引发连串的问题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确保发票改版工作顺利完成,我局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并通过主流电视、主要报纸、大型商场广告视频、出租车流动广告和举办53期免费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渠

道的宣传,争取纳税人支持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期平稳完成了发票改版任务。

为了防范和杜绝虚开发票以及开票不申报的风险,我局按照省局普通发票换版工作部署,对我市普通发票统一进行换版,将普通发票种类简并为定额和机打两种发票。对于定额发票,我局要求各区局按纳税人正常经营两个月的发票用量供应,发票开具金额超过核定销售额的,要求纳税人先补申报税额方能购买发票,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纳税人开票金额超过双定额不申报纳税情况的发生;对于机打发票,由于全省已实现发票填开信息实时传送给税务机关,我局现已可以实时查询发票填开情况,同时我局按省局文件规定要求各区局每月及时开展票表比对工作,遏制纳税人开具机打发票不申报、开具大头小尾发票等问题。

此外,为了防止纳税人未按规定缴销旧版发票,造成流失发票及可能出现的使用废止发票的风险,我局通过2010年的发票换版工作,及时收缴了纳税人结存的旧版普通发票,对逾期办理旧版普通发票验旧的纳税人统一按一千元的标准进行处罚,对逾期使用废止发票的行为处以一万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据统计,自发票改版以来我局已针对纳税人发票保管方面的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处以323,800元罚款,累计涉及纳税人332户次。目前我局又再次对结存旧版普通发票的纳税人情 — 12 —

况进行清理,责成各区局对于1408户逾期未办理发票验旧缴销的纳税人在征管系统设协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罚,减少利用旧版普通发票违规开票事件的发生。

4、大力开展专项纳税评估。

从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我局对品牌店小规模纳税人行业、医药制药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等陆续开展了专项纳税评估工作,共评估233户企业,入库税款共 82,466,643.87元,滞纳金11,935,797.57 元。2010年8月,根据省局部署我局将税源管理员职责分解为日常户籍管理和专业涉税事项,将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后者从税务管理员职责中剥离,统一归口市局纳税评估处。经过调整一些事项已显现效果。如企业注销,原来涉及到要进行清算申报的以前没有很好开展,现在已重新梳理了流程,规范了文书,注销审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开展。下一步首次在2010汇算清缴专项审核中纳税评估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全面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专题学习、研讨和培训活动,包括召开业务学习讨论会、举办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讲解会等,使我局人员能系统学习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省局领导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讲话和省局相关文件,切实增强干部的风

险意识。引导干部培养和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将思想统一到省局领导战略决策中来,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多研究、广实践,并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充分融入到税收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优化纳税服务和强化执法监督工作之中,渗透到国税工作的方方面面,将税收风险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几张皮”相互脱节现象。

(二)制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各部门工作职责。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省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制定并完善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各类风险应对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分部门风险应对的计划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各部门工作职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求实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由于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业务部门和区局集体联动。在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下,我局各业务处室的具体职责明确如下:

征收核算处:负责税收风险的宏观和趋势分析、从税收总量、分量、结构、税种、税目、行业以至企业等方面进行税收弹性分析、行业税负分析和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

政策法规处:在税收风险宏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税种管 — 14 —

理和专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难点和风险点开展专项税收风险分析,并根据省局发布的风险指标特征,结合我局实际,定性描述和发布我市各税种风险特征,指导各税种风险防范和应对。

纳税服务中心: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提供广泛性、普遍性和个性化、差异化兼具的服务;为风险管理有关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

大企业管理处:负责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和重点税源风险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收入、生产经营成本、利润率、税负、财务核算、内控机制和纳税申报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个性服务的同时,指导其建立风险内控机制。

纳税评估处:围绕税收风险分析确定的内容,开展分行业、领域和自选对象的风险应对,并将应对情况反馈税种管理部门。

各区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按照市局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包括落实税源监控,依托征管软件和审批系统,归集纳税人各类基础信息数据,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具体实施基础性的税收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将情况反馈税种管理部门。

(三)认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

我局将结合省局有关税收风险特征指引,认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尤其是要组织精干人员深入研究不同时期各行业、领域和项目的主要税收风险点及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行业或若干个领域研究制定风险应对模型和业务操作模版,力争取得突破,以提炼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排序、评估和应对处理,并由此及彼逐步扩大风险应对的范围和效果。

(四)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适时召开不同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总结推进会,收集、整理和通报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总结、评价和考核。总结上阶段我局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提炼出税收风险管理规律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抓手”,用于指导下阶段的工作,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全面推动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以上是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日

下载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派出所消防管理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步幅度不大,精力物力投入少,乡镇、街道企业职工素质不高,除县区政府所在地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而火灾起数上升,损失逐年增加。分析其问题......

    派出所消防管理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步幅度不大,精力物力投入少,乡镇、街道企业职工素质不高,除县区政府所在地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而火灾起数上升,损失逐年增加。分析其问题......

    派出所消防管理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步幅度不大,精力物力投入少,乡镇、街道企业职工素质不高,除县区政府所在地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而火灾起数上升,损失逐年增加。分析其问题......

    电力营销管理现状与对策

    电力营销管理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电力的产、销、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社会、每个领域,涉及国家电价政策和各种管理体制。因此,电力营销环节就显得非常重......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2011-07-11 14:47:08侯海英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居高不下,而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已成为当今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111

    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采取各种对策,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以适应未来安全护理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护理安全;问......

    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在现代工程管理学科中,工程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大中型工程项目中,工程项目管理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管理、合理配......

    证券业后续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

    证券业后续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作者:吴顺虎中国证券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博士中国证券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最近这两年状态也不是很好,行业的商誉或者声誉在整个市场不高,我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