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兴起原因
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闲暇增多和景点吸引。
1.收入增长。这主要反映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均生活收入的增长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也体现了社会财富未来分配的潜力。
十年来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95年比85年增长468%,每五年增长100%以上。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前提下,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进行出游活动。
2.观念改变,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人们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人们闭关锁国,安土重迁,出游意识十分淡漠,旅游动机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封闭式的家庭娱乐逐步受到开放式的户外旅游影响。“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人们在旅游中受益非浅,又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观念的改变,为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
3.闲暇增多。闲暇时间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自95年我国首次对工时制度进行改革以来,职工工作时间由一周六天工作逐步改变为一周五天工作的双休日制,若算上法定假日,职工每年法定休息日为116天,若加上各单位职工带薪休假日及特殊节假日,每年休息日至少为130天,大中小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则长达190多天。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在观念改变和收入增加的推动下,形成了外出观光度假的旅游热潮。94年、95年每年1亿多人次的增加速度也充分体现了闲暇时间增加对国内旅游业的催化作用。
4.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起步比国内旅游业早。外资的进入,使我国旅游业设施的发展,一开始便与国际接轨,旅游景点的开发也瞄准了入境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的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种推力、拉力作用之合,促使我国国内旅游业进入九十年后迅速形成大气候、大产业,这不能不说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态势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1、全面超额完成“十·五”旅游计划。“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 ;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
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 ;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全省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岗位150多万个,为缓和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文化、体育、信息、物流、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率先发展红色旅游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十·五”期间,我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发起并联合有关省市签署《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举办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新形象--2004中国红色旅游万里行”活动,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5年,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2005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176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7%和42.86%,占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4.54%和34.37%,约相当于全省GDP的2.7%。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希望我省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中起良好示范作用。省旅游局局长王忠武荣膺2005年中国旅游业十大新闻人物。“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形象品牌以其无限的激情和无尽的魅力在国内乃至境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达2.6亿元,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全省开发的古村落已达40多个,涌现了婺源古村、乐安流坑、青原渼陂、安义古村群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的乡村,婺源江湾、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浮梁瑶里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改变了面貌的乡镇。
我省庐山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鄱阳湖列名《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07个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其中4A级14个,3A级6个;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全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景区的数量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专项旅游线路。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1、机遇和条件。一是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更受广大国际游客的欢迎;二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
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五是“十·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六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七是国家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
2、困难和挑战。一是我省入境旅游精品及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二是加入WTO的最终承诺完全兑现将给我省旅游企业带来不小冲击;三是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四是我省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五是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总结“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成绩,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十·五”期间,我省对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旅游产业定位。2001年,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200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显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二是旅游形象定位。我省确立旅游整体形象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认同,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我省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红色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打造“红色摇篮”品牌,对我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全面发展,既促进了各类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江西旅游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四色”交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又有力地开拓了客源市场。2005年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中,红色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占34.8%和35.2%。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我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认真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二星以上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用水同等价格和三星级以上饭店电费降低0.15元/度的优惠政策,对从事旅游客运定点的汽车在2010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我省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江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步入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了要利用红色旅游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我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发起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从行动上开启红色旅游的先河,江西立刻成为中央高层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奠定了江西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地位。2004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我省又一次抓住这一机会,发起了“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车队先后穿越14省(市),行程1万余公里,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高潮。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本次活动“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2005年再次趁势作为,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大型盛会,强烈凸现了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品牌,全面展
示了我省旅游“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精髓,为全国红色旅游搭建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博览会吸引了海内外3000多家旅游企业、4万多名代表参展,观展人数达10多万。
成绩和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一是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二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三是一批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四是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五是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四、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旅游业是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在国内发展及其迅速,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 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 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中国正 面临着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输已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 的界限。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 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 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作为21世纪崭新的商务模式,其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产生划时代的变化,同时 也改变着企业未来的生存方式。旅游业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很强依赖 性的行业,信息网络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尤其明显。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旅游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虽然电子商务运用于旅游业仅有数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
这个社会分工日益明细的社会,专业不仅表现在技术上,在市场布局也是一样。就像“国美电器”及一些大型超市一样,形成了一大批强大的专业买场,并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口碑。从而形成了人流量,带动了销售,这就是专业市场的最大好处。
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旅游门市最为专业的旅游买卖交易场,汇聚了大量的游客客源,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将旅游行业进行了细分,精致打造,为游客提供了专业的旅游服务。其强大的资源数据库、交易平台及多种游客出游必备的查询功能,成为客人出游的专业指导网站,每天巨大的客流,是您在网上开店展示、宣传及销售的最佳窗口。
旅游大卖场一个免费的旅游广告发布场所,汇聚了大量的旅游业同行和出游者,每天发布旅游咨询,询价信息,线路报价信息,寻找合作伙伴,等旅游相关信息。
旅游社区,驴友的 集结地,聚集所有出游者。
第二篇: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
摘要:西藏地处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而位置偏远, 区位条件闭塞;地域辽阔,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 是西部省市区中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但西藏民风独特,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极富魅力, 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发展旅游业, 无疑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将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西藏 旅游业 优势 探讨 评价
1.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根据经济学原则, 在考虑经济发展战略时, 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分析本地区经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比例恰当;二是量力而行原则。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 , 自然条件恶劣, 环境闭塞, 经济基础薄弱;人、财、物力短缺, 不可能所有产业一起上, 如果战线搞得过长、规模过大, 必将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本身不具优势;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但现有牧场状况不好、改良草场和科学养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时间也较长, 只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但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却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高原、高山、雪山、冰川、森林、草地、湖泊、温泉、地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奇景;壮观的寺庙和古建筑群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藏族的民风民俗, 构成了独具异彩的人文奇观。概括起来, 其优势突出表现“ 高”、“奇”、“神”、“特” 四个字。以“高’晾世, 以“奇” 闻名, 以“神”催人向往, 以“特”促人旅游。“高”有5 84 8 m的珠穆朗玛, 5 座8 km以上的冰峰,4 0 多座7 km以上的雪山, 就平均海拔高度而言也在4 km以上;“奇” , 有奇特的地质地貌, 奇异的藏族传统习惯, 风俗人情, 奇妙的民族建筑、民间歌舞;“ 神” , 有神秘的民族渊源、古老传说、自然天候以及古寺古刹;“ 特” 是指西藏独有的特色: 万年冰川, 千年雪山, 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 湛蓝的苍弯, 丰富宜人的日光等, 这些, 不但在我国,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不仅令一般的旅游者心仪向往, 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登山、探险、科考的绝佳场所。可以说, 西藏具有吸引全世界的魔力。
1.1拉萨市旅游发展优势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中国西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城市之一。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旖旎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天然的旅游吸引力,推动着拉萨旅游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拉萨市找准定位促进三产大发展,目前,拉萨市全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拉萨市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精品——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要把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拉萨作为西藏旅游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拉萨市正加快“三大建设”: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集团国际化。
1.1.1旅游收入逐年递增
多年来,拉萨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投入,立足把拉萨建设成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拉萨市旅游局局长江华介绍,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上半年拉萨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较好。与往年同期相比,国内旅游稳中有升,入境旅游实现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拉萨市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措施,有效刺激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功推出了一批以避暑休闲和民俗旅游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和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1.2吃、住、行、游、购、娱空前发展
为了拉动旅游消费增长,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拉萨市积极鼓励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拉萨市旅游配套设施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还将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八大重点旅游发展片区。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娱: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幸福在路上》等大型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1.1.3民俗旅游:拉萨旅游新亮点
以雪顿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宣传推动节庆和假日旅游,建立和开通了拉萨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优势,宣传拉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旅游宣传和旅游服务。
2.日喀则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
日喀则地区素有“千山之宝,万水之源”的美誉。境内群峰林立,湖泊众多,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东西,万峰之首———珠穆朗玛峰昂然耸立;被称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景色迷人;历代**锡地扎什伦布寺金碧辉煌;江孜十万佛塔;宗山抗英遗址。日喀则地委、行署充分利用以珠穆朗玛峰为主的雪峰、以雅鲁藏布江为主的“圣湖神水”,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促进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日喀则地区努力实现年均经济增长20%的发展速度,到2005 年争取实现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7757 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当年旅游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形成支柱产业,推进全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地区拥有国营旅游企业8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25家,拥有各类客房1400 多间,床位3600多张,年接待能力达20多万人次。近年来,全地区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行业实现直接收入达1156 亿元,年均增长87%。
现在,旅游业成为日喀则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地委、行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完善江孜、亚东、聂拉木、萨迦等11个县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环境卫生、规范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旅游外部环境。抓好以珠峰、嘎玛沟为核心的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日喀则、江孜、萨迦为中心的人文景观区建设,以雍则绿措湖、曲登尼玛为主线的神山圣湖旅游区建设,以亚东康布温泉、拉孜锡钦温泉为代表的集医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六条旅游线路,做好雅江流域生态旅游、珠峰观峰台、扎什伦布寺广场、吉吉朗卡后藏民俗风情一条街、东风林卡公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定日县扎宗村、贡嘎镇、曲当乡建立了日喀则地区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达到了开发一个旅游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今年萨迦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萨迦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扩大了以萨迦寺为主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影响,增加农牧民收入。今年上半年旅游业收入达100多万元。截止到10月份,该乡农牧民旅游收入达20余万元;定日县今年1至9月仅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就达11657多万元,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群众对旅游业的热情,使群众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目前,日喀则全地区掀起了县县抓旅游,乡乡设旅游景点,家家办“农家乐”,人人参与旅游业,处处找经济增长点的新高潮。
3.山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山南地区因位于雅砻河流域而得名雅砻,这里是藏民族文化发祥地,是吐蕃王朝和帕竹王朝的发迹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然而,在拥有西藏众多“第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南,旅游业发展却较为迟缓,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3.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的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日前在山南地区召开的旅游产业研讨会上,地区行署副专员普布顿珠一针见血地指出:“山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大部分景区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这严重阻碍了山南旅游业发展,因此,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改善和提升旅游发展条件放在首位。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告诉记者,旅游景区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投入总量偏少制约了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巴珠提出,必须加快“东环线”和“南环线”沿线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泽当――桑耶,错那县城――勒布沟,浪卡子县――洛扎――措美,隆子――扎日,加查――拉姆拉错等旅游公路建设,为游客进入和旅游招商创造条件。
3.2加强核心景区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把打造旅游品牌作为重要突破口。山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滞后,到目前还没有一处成规模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山南各县、各级旅游部门在景区打造、包装推介上应学习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围绕雍布拉康、桑耶寺、藏王墓、拉姆拉错神湖和羊湖做文章,推出叫得响、名气大的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山南旅游,精品路线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游客,提起山南,知道的仅仅是几个“第一”,来山南旅游基本上当天到当天回,没有像样的特色路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投入,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用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支撑旅游业发展,着力推动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上水平。山南要依托藏源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利用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高原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勒布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山南一流红色旅游板块;依托雍布拉康、桑耶寺宗教文化资源,建设国际知名宗教文化旅游板块;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建设沃卡温泉等休闲旅游板块;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湿地、峡谷、民俗等地质构造和文化资源,建设雅鲁藏布江风情旅游板块。
3.3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开发拓展市场空间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促销是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往,山南地区倡导“神奇西藏、藏源山南”的旅游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节庆、搞会展”等更加积极的促销模式,取得了实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下一步,还应在传统促销方式上,更加注重细节宣传,全面深化游客对西藏山南的认识,提高知名度。业内人士认为,山南旅游业发展,必须加强创立“藏源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南的地位。加强策划组织,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会。加强与区外主要客源地、旅游机构及媒体合作,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市场推广格局。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南旅游业还必须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加强旅游统筹协调,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加强队伍管理,引进旅游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只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前景定会灿烂辉煌,让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4.那曲地区旅游发展优势
近年来,那曲地区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和那曲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给那曲旅游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总体原则,按照“以青藏线为轴心,向周边开发延伸”的旅游发展思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着力提升那曲旅游品位,实现那曲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开展资源普查,做好旅游规划。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全面、详细地掌握那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评价,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围绕塑造“神奇藏北、魅力羌塘”的旅游主题形象,倾力打造以格拉丹东、唐古拉山口、措那湖、卓玛圣谷、恰青赛马艺术节、牧家乐为主的中部铁路公路沿线观光民俗体验游;以班戈县纳木措、娘热溶洞,申扎县错锷鸟岛、黑颈鹤湿地保护区、马窖藏羚羊栖息地、色林措,尼玛县达果雪山、当惹雍错风景区、绒玛温泉、加林山岩画、石棺古墓群,双湖普若岗日冰川、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西部草原风光猎奇探险游;以比如县娜秀民俗文化自然风景区、嘉黎县尼乌自然风景区、巴青县鲁布寺苯教文化旅游区为主的东部生态民俗文化游。围绕这三大旅游区,以著名景点为基点,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和感受那曲独特的韵味、神奇的魅力。重点抓好藏北野生动物观赏园、纳木措北部景区深度开发、措那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古象雄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卓玛圣谷二期工程等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普若岗日冰川、比如娜秀文化旅游区、藏北风情园、野生动物标本展馆项目前期工作。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旅游与文化相有机结合,用绚丽多彩的草原民族文化来丰富那曲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支撑旅游业发展。对具有藏北特色的民族习俗、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服饰饮食等文化资源作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快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原生态歌舞、民俗村、牧家乐等特色项目,拓宽展示藏北民俗文化的渠道[3]。面向市场,大力开发藏毯、服饰、牛羊骨工艺品、唐卡、金银铜器等彰显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紧紧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走得了。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优化软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打造安全教育、安全预警、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四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宽旅游投入渠道。树立通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来增加投入的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招商。将旅游招商纳入地区整体招商工作中,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合资、独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投资经营方式,多方寻求投资合作伙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外部资本和民营资本,特别是信誉好、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以便尽快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旅游人气。围绕“神奇藏北、魅力羌塘”这个旅游主题形象,开展促销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打造“不到那曲就不算到过西藏”的声势,吸引游客走下火车,尽兴旅游。通过各类媒体、旅游展销、洽谈会、推介会和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窗口,做好主打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面向区内外客源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尽快使那曲特色旅游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快推进农牧区旅游业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创建特色乡村旅游工程”,逐步建立农牧区旅游“孵化器”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小额信贷、贷款贴息等措施,扶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群众开发具有当地特点的旅游项目,动员和引导当地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牧家乐、假日帐篷等旅游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依然保持着纯朴的风俗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牧家乐”、“农家乐”在拉萨悄然兴起。
5.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
昌都地区是三江(怒江、澜长江、金沙江)并流的主要区域, 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本区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昌都地区独特的/康巴文化0。昌都地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古老而神秘的茶马古道赋予了这一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0 发端于唐朝, 兴盛于明清, 是西藏高原与祖国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表征。其沿线人文与自然景观奇绝独特, 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品味, 在历史上及藏区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也是我国/ 三横0 旅游线路最南端、最神秘、最后开发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昌都地区地处著名的横断山区, 新构造活动明显, 有众多海拔高度在6 000m 以上的山峰, 地表相对高差大, 山势陡峻、奇险、壮观。昌都地区西、南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岗日嘎布主峰的海拔高度超过6 000m, 最高达6 956m, 具有景价值的山峰有梅里雪山(6 740 m)、达美拥雪山(6 324 m)等。海拔高度为5 600 m以上的山地往往有现代冰川发育, 其中以岗日嘎布(然乌湖南)、念青唐古拉山和梅里雪山的现代冰川最为集中, 有较大的山谷冰川。而在然乌湖流域的现代冰川区共有现代冰川45条, 面积达418113 km2。其中亚龙冰川又叫来古冰川, 此冰川的海拔高度上限为6 508m, 而雪线的海拔高度为4 800m。该冰川由6条支冰流汇合而成, 每两条冰流之间有一条中碛发育。冰流与中碛黑白相间, 蜿蜒而下, 十分壮观。该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3 960 m, 两侧森林密布, 农田纵横交错。上游为白茫茫的一片银色世界;而下游之然乌湖, 水域浩淼, 波光粼粼。来古冰川长36 km, 面积175127 km2, 它的融水是然乌湖水重要的补给及调节来源。无论从长度还是面积来看, 来古冰川堪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最大的山谷冰川, 也是西藏境内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
6.阿里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势 6.1宗教旅游
阿里是一个著名的宗教圣地, 古老的阿里文化对佛教、印度教、苯教的形成与兴盛起过很重大的作用,各教派在阿里的交互与融合为阿里留下了许多神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西藏被神化的山峰很多, 冈仁波齐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的氛围, 被奉为神山, 据说朝拜冈仁波齐, 围绕神山转一圈, 可以洗净一身罪孽。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历尽路途艰辛来朝拜。玛旁雍错,西藏语意思为永恒不败碧玉湖, 曾经被引用为世界江河湖泊的母亲, 也被称作为圣湖。圣湖周围有五座寺庙, 奇乌、楚古最为出名。圣湖周围有四大浴门, 信徒们认为, 这里的圣水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等。
6.2遗产旅游
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区两公里外的一座土山上, 东西宽约为600米, 南北长约为1200米, 占地的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年代约公元11~ 17世纪。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里面约有400座库存堂房屋和近千孔窟洞, 58个碉楼、4条暗道, 还有各类佛塔和其他一些建筑物。可以依据阿里的这个旅游资源开发一个遗产旅游产品。具体内容为参观古格王国遗址, 体会千年古国。针对对象为全体游客。可以把古格旋舞加入这个遗产旅游路线, 也可以把古格旋舞单独列为一个新6.3文化产品。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旅游文化商品化的一个过程, 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 所以, 旅游开发者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 因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其实是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 所以, 阿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设计一些独特的旅游线路。
7.林芝发展旅游的优势
西藏高原地质地貌是丰富多采、色彩斑斓的。林芝地区更是镶嵌在西藏高原上亮丽的明珠 ,由于海拔从 1 55— 7787m差异人造就生态类型多样;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质原因湖泊众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影响 ,气候温和 ,四季不同 ,处处奇花异草 ,宛若江南 ,因而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特殊的地域造就特殊的民族 ,特有的民旅习俗。全地区有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傈僳等十多个民族及等人聚居区 ,民族间生活习惯、人文文化各异。[1]这不仅对林芝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特别是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丰富,包括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眼球和引起了更多的高素质者的生态旅游动机。
7.1 外貌特征
独特的高山生态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连结 ,使得本地区地质地貌特殊 ,从而造就了有世界著名的南迦巴瓦峰;有典型的古代冰川和现代冰川地貌;有世界闻名落差最大的马蹄形大拐弯一雅鲁藏布大拐弯[4];有瑞士风光之称的鲁朗沟;有胜过天池风光的错高湖、易贡湖;色季拉山杜鹃花海等。
7.2 生物特征
高原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本地区植物类型繁多 ,垂直带谱分布明显 ,因而本地区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类型多、物种饱和度大、特有种多、代表性广、开发价值高等特点。极高的森林覆盖率 ,以及较少受到人类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使得这里的原始森林为大量极具经济价值 ,特别是大峡谷地区观赏价值的森林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场所[2]。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野生菌类种类丰富 ,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丰富、多数具有药用价值 ,经济开发潜力大[5]。
7.3季节特征
四季分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每升高 1 0 0m温度降低 0 57— 0 6 1℃。林芝地区平均海拔 30 0 0m以上 ,四季分明 ,春夏季湿雨霏霏 ,秋冬季艳阳高照 ,属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区 ,冬暖夏凉 ,正是驱寒避暑的好去处。尤其到了盛夏 ,区外正为酷暑难熬发愁时 ,林芝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 ,蓝天碧水 ,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犹如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7.4风俗特征
别具韵味的民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居住在林芝的十多个民族因居住地域的不同 ,饮食、服饰等有很大差异 ,如门巴族人喜欢吃薄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 ,蘸辣椒水;珞巴族人喜欢吃生牛肉干、奶渣;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青稞酒;服饰是识别门巴、珞巴最简便的方法 ,门巴男女都穿绛红色氆氇长袍 ,头上有绛红底、桔黄边、山字形小帽;洛巴男女穿着简单 ,一般是毛皮服饰 ,喜欢佩带装饰品 ,戴竹管耳环是他们最大特征;好客、热情、豪爽是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点。在交往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融入汉藏建筑风格的各种寺庙便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林芝森林生态系统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林芝地区经济总体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开展生态旅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原则对于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来说 ,生态旅游开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是保护自然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手段;对于旅游业来说 ,物种丰富 ,景色优美 ,富有挑战 ,人类影响较少地区的强大旅游吸引力已经毋庸置疑。环境与流动人口量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 ,随着旅游群体无组织散乱涌入势必对本地区资源、环境有一定的干扰或破坏。
8.西藏旅游业发展评价 8.1基础薄弱, 观念保守
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 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落后, 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足, 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无力去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 囿于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 自给自足, 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8.2交通不便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 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 接待规模和功能都急需提高。如拉萨市现只有假日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喜玛拉雅饭店, 雪莲饭店 等几家宾馆饭店, 在夏季旅游高峰期供不应求, 且服务质量较差, 游客颇多怨言。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匾乏, 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 使旅游行程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8.3远离客源市场西藏地处
“地球第三极” , 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 交通费用支出大。虽然其奇异的风情、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令人向往, 但西藏路途遥远险恶, 加之高原反应, 令绝大多数游人不敢问津。
8.4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投人, 西藏经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 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 并且因认识方面的原因, 使很多人认为凭借富有旅游资源就能发展旅游业、创造效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人, 造成旅游业景点开发滞后, 旅游商品档次低, 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工作条件艰苦,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奇缺, 从整体上制约了西藏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赵垦田,方怀龙.西藏林芝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80-82.[2] 胡海燕,陈波.西藏50年:旅游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 [3]张涛,赵嘉.藏羚羊自助游:西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64-270.[4] 汤海帆.最后的探秘: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0:26-38.[5] 孙继霖,杨帆,左林.西藏林芝地区生物资源的特点及价值[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1):59-61.
第三篇: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
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
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这三种环境都是旅游资源,应并重开发。如今,大家都认准了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有的一个省就设了40个旅游开发区。比如神秘的西双版纳是我国宝贵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一个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风景区,但近十几年的毁林开荒,伐木取薪,使森林面积急剧下降,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已降到临界限。旅游资源的掠夺性砍伐、文化遗产的人为破坏。此外,据对中国42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的调查,其中31处存在严重的旅游垃圾污染问题,占被调查总数的73.8%;污染比较严重的有4处,只有8处的环境破坏与污染较轻,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9.05%。
人们对于同属旅游环境的社会环境,在现代旅游开发中,比起自然资源来,对游客的影响往往更加认识不足。破坏社会环境也是破坏旅游资源的道理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还有,法律环境也有待改善。一国旅游环境中种种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心理的因素,但其中起决定作用是法律因素,因为上述各种因素,主要是通过一定法律体制和法律规定,对外国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贸易投资者直接予以影响。
(二)缺乏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
旅游业实际上是跨国性的行业。只有消除国际旅游的障碍,保证国际旅游人数增加才能为国家赚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外汇。而优质、高效、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又是保证国际旅游者重复消费的重要条件。而中国目前正缺乏这种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例如,签证手续烦琐、海关和边检的效率低下、兑币地点少等。另外,就是旅行社市场较为混乱。比如,无序竞争中的竞相压价、高额回扣、价格欺诈、非法经营、违规经营、违规操作;服务贸易方面的“降格服务”等。
(三)缺少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更不等于旅游业。开发旅游业必须树立旅游产品的观念,而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方面有机组成的综合体。不注重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旅游业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例如自然景观,国家认定的风景名胜区512处,只重视开发使用,而不注意管理保护。
(四)旅游商品供应存在问题多多
国际旅游商品创汇占旅游收入的40 – 50%,香港高达60%,我国大陆这一比例平均为20%。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而购物则是旅游过程中的延伸和旅游感受的物化,这就要求旅游商品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纪念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收藏性等特色,至少具备一项,兼有多项更佳。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样式陈旧,品种单一;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缺少地方特色,市场趋于雷同;商品文化含量、艺术品味不高,等等。
(五)旅游业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里所指的素质:一是队伍素质;二是产业素质,包括景点建设,商品开发,旅游规则,产业格局,市场网络,企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等等。如果不提高,将无法经营好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旅游。
三、缓解我国旅游贸易逆差措施
(一)实施旅游人才培养战略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还要依靠人才优势。且新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靠大量高素质 的人才。因此,建立健全新的旅游专业人员和经营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已势在必行。这种模式必须适应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全球化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要适应逐渐缩 短的知识更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综合型人才。为全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作出贡献。
(二)要注意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
虽然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在“量”上已经达到“旅游大国”的水平。但在“质” 上。与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重视旅游服务贸易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创新管理和服务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小金.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下的汇兑损失及不利影响U1.价格月刊,2013(6): 54—56.
【2】章家清,谭鹏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探析Ⅱ】.生态经济,2009(1): 155—157.
【3】刘丁有,刘信信.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田.开发研究,2012(1):32—35.
【4】P小金.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分析与思考U】.中国商贸,2012(8):144—146. 【5】杨军.出境旅游与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经济学思考Ⅱ】.桂林旅游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2006(3):281—285.
第四篇: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旅游局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09年,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5%,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第8位,居中部六省和中西部地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0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0.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
全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3个国家5A级景区),10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29家旅游星级饭店(其中五星级10家),旅游从业人员120万人,基本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切实将其摆上了重要工作,加大了组 织领导和支持力度。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经常督促,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重在对交往活动中,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把旅游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并亲自做旅游推介。今年4月18日,国家旅游局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李克常务副省长在签字仪式上签字,省委卢展工书记出席签字仪式。为办好2010第二届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省政府专门在北京召开了驻华使节联谊会,郭庚茂省长致辞,孔玉芳副省长主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二是政策支持到位。
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2007年省政府连续召开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具体意见;2007年省人大出台了《河南省旅游条例》;去年5月27日,我省召开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财政支持有力。2008年投入1.2亿元,主要用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贷款财政贴息、红色旅游交通公路建设等。2009年起我省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年省财政安排资金1.05亿元,其中5000万用于旅游宣传促销,5000万元用于旅游项目补贴,500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各市共安排3.5亿旅游专项资金。2010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推介,大的项目 资金另行申报。
(二)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没有项目支撑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高次层的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项目和品牌建设。今年省委卢书记在会见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大抓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全年新建或扩建旅游项目118个,总投资额为352.2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全省共推出旅游招商项目80个,总投资额为480.72亿元,全年签约金额145亿元,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对旅游系统下达旅游投资和引资的“双百亿”任务。去年9月22日,省旅游局又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签订了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我们又制定了全年旅游投资、引资双双超过“200亿”的目标任务。上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300余个,完成投资106亿元。招商引资亿元以上的合同项目8个,合同金额156亿元。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我省共签约合同旅游项目7个,签约金额95.9亿元;签协议项目11个,金额353.7亿元。在旅游项目投资和旅游招商引资上,我们主要是实行了“两个倾斜”。一是向精品景区倾斜。继续着力打造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黄金线路;深入推进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通过资源整合、联合捆绑营销等手段,提高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南太行景区的整体品位。二是向新兴业态倾斜。先后协助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河洛风》、《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旅游演艺精品 节目。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投资共3.5亿元,一期演出项目投资1.2亿元,全部为民营资本投资。省旅游局下属的少林寺武术馆推出的原创舞台剧《少林武魂》开辟了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高端演艺市场的新路子,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奖”。2009年进入美国高端演艺市场—百老汇侯爵剧场,武术馆与上海东上海影视集团合作在美国购买了田纳西州大雾山景区剧院,《少林武魂》作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落地的文化项目将常年在美国演出。特别是去年全省签定了温泉休闲度假项目合同金额7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辐射全省的温泉经济带,河南旅游的转型升级将大大提速。
(三)扩大对外开放,开拓旅游市场。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拓境外和省外市场,大力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一是积极搭建旅游开放平台。成功举办了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来自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的96个国外城市、126个国内优秀旅游城市共222个市长或代表共同签署了《郑州宣言》,使得这一论坛最终固化落户河南,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召开了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签署了《河南宣言》,组织了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及巡游等大型活动;组织承办了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办好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国际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扩大了旅游交流合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二是推出旅游优惠措施。2009年,为应对危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加上全省数百家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 游企业全年打折让利面额价值达70多亿元,其中郑州市发放旅游消费券、优惠券30亿元,进一步激活了旅游市场。去年“五一”期间,全省共接待省外、境外游客530万人次,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今年,平顶山市推出了全市旅游景区4月份错峰免费游和“五一”假日大优惠活动。据统计,4月份平顶山接待游客数量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0%、224%。二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组团参加了“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原文化宝岛行”、“中原文化澳洲行”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省内外知名媒体开辟旅游专栏,强化宣传营销,拉动国内旅游市场。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地举行的大型促销活动,协调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加大我省旅游产品和线路在海外的推介力度,将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10多个精品景区纳入国家对外旅游宣传总体布局,加快了河南旅游市场与国内外的衔接。经过努力争取,我省成为赴台旅游开放区域,新郑机场被确定为赴台包机航点,6家旅行社获得赴台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今年上半年,豫台互动游客达4.5万多人。三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与北京、陕西等9省(市)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交通共联、客源互送。与福建省旅游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小三通”旅游线,以专列形式开辟台湾游市场,首批“小三通”旅游专列,已于今年3月7日从郑州始发。利用郑西高铁开通的契机,与陕西省旅游局联合推出了“郑西高铁一线牵,古都旅 游新体验”系列活动,召开了豫陕两省旅游合作恳谈会,双方签定了郑西高铁开通后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的协议。四是提高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制定了《河南省旅游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旅游包机最高奖励6万元、专列最高奖励3万元,对入境游贡献大的旅行社最高奖励150万元。
(四)组建旅游集团,壮大市场主体。
在省政府的推动下,我们和当地政府一起,借鉴上海锦江、北京首旅等大型旅游集团的运作模式,以国有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采取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2009年12月10日,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洛阳交通旅游集团和洛阳航空旅游集团三家旅游集团同时挂牌成立。去年12月26日,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揭牌成立。去年12月27日,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些旅游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省旅游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实质步伐。今年5月27日,省政府公布了5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实现IPO的重点后备企业名单,在150家企业中我省有6家旅游企业进入。分别是河南中原第一漂流旅游集团公司、南召县莲花温泉旅游集团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交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以运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而著称的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五)紧贴游客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把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环境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旅游业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郑州至尧山、安阳至林州等高速公路,加快了通往重要景区干线公路建设,全省形成了包括航空、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通向景区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旅游景区的通信、供电、给排水、消防、旅游标示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争先创优”等活动,加强旅游安全检查,旅游业行风不断优化。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2009年,我们对服务质量差的20家旅行社进行了注销经营许可证的处理,对7家达不到标准的饭店取消星级。三是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开通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建设完善了河南旅游资讯网,与超级旅行网、河南旅游资讯网英文版、河南旅游资讯网手机版、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联合,形成了河南旅游资讯网络集群,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二、我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入境游人数少、比例低。
入境游一直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09年的数据看,虽然我省接待游客达2.3亿人次,但入境游客只有126万人次。航线少尤其是国际航线少,是造成入境游偏低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市场主体弱小。我省虽然景区较多,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较少,特别是缺乏大型旅游集团,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三)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各市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不足,在国内大型媒体上及境外宣传促销不够。同时,宣传促销的手段也比较落后,针对性不够强,震撼力不够大。
(四)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省旅游服务中心已经奠基,但还未形成省、市、县和区域节点四级旅游服务中心联动网络,难以有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旅游统一服务、咨询、调度和指挥。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及服务配套设施不够,还不能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方式的多样消费和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近期工作重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四个重在”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乡村游为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水平和素质。具体目标任务是: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达到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5万人次,旅游创汇5亿美元,同比增长15%以上。突出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
把旅游延伸到农村,不仅因为我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有现实条件、需求和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有资源和条件的乡村探索一条靠旅游致富,特别是探索一条农业大省就地就近就快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路子。基于以上考虑,今年我们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扶持商丘民权画虎村、洛阳孟津牡丹画村、漯河南街村等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力争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这项工作已纳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我们已于今年2月25日举行了启动仪式。目前100个旅游村的策划方案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评审,其他工作也全面展开。
(二)突出抓好旅游项目建设。
旅游业已成为投资和消费热点,借鉴去年经验,我们将重点抓好旅游招商引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的大发展,力争全年完成旅游投资、旅游招商合同金额双双突破200亿元;推动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合作授信的200亿元资金落实到位。
(三)继续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主要抓好4件事:一是加强豫台旅游合作,努力实现“互动10万人”目标。二是召开“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年会”,这是继去年召开该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年会。
(四)加强区域合作,拉动国内旅游市场。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地举办旅游推介和项目招商会,开拓国内高端市场,引进大集团投资我省旅游;加强与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五)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
积极开发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温泉疗养及汽车露营地等新型业态。在做好现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演艺节目的基础上,支持引进一批雅俗共赏的小型演艺节目在落户郑、汴、洛等城市,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夜间休闲需求。加快平顶山鲁山温泉、汝州观光医疗温泉、南召莲花温泉、信阳汤泉池温泉的建设进度,尽早在全省形成优势突出、互为呼应的温泉康体旅游经济带。
(六)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帮助协调刚刚组建的洛阳三个旅游集团、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郑州港中旅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开封等市、县组建旅游集团;引进喜来登、香格里拉等2—3家国际著名酒店参与我省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今年,美国的万豪和喜来登已确定进入河南。5月20日,喜来登酒店签约仪式暨美盛中心奠基仪式在郑东新区举行。这些国际品牌公司的进入,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七)推进旅游集聚区建设。
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不断放大旅游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根据省委常委会的决定,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优化升级的原则编制郑州环球美食城、南阳卧龙岗、平顶山香山文化旅游等12个集聚区的规划。
(八)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开展“2010河南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重点抓好“旅游质量万里行”活动和旅游服务质量交叉检查活动;抓好省旅游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对万名乡村游导游、“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第五篇: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自我省07年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针08年实施建设计划10年国务院针对海南建设发展“国际旅游岛”提出的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自建省以来便是我省龙头产业的旅游业。“国际旅游岛”这一重大的战略发展定位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也给海南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更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小组为了响应号召通过社会实践分工合作来探究海南旅游业的现状在发展中存在的利弊以及整理资料并对未来海南岛的建设前景作出了展望。首先是海南旅游业的现状。
一、特色景点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海南新建、扩建和改建了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呀喏哒热带雨林风景区、兴隆热带花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火山口公园、澄迈鳄鱼湖公园等一批集海南岛屿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点并形成了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高尔夫球场和以博鳌为中心的高中档会议旅游度假区。目前海南已初步划定国家级风景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可以作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开发的山岭28处奇石异洞旅游资源18处江河湖泊旅游地21处野生动植物基地21处已确定的名胜古迹31处社会民俗风情9处。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潜力还很大。截止到2009年海南有星级饭
店4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已有250多家。客房3.36万间。环岛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一南一北两个国际机场电信基础网络全部实现 数字化。
二、旅游企业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不断增加。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9年海南省有旅游企业1360家比1999年增加850家增长65.7占第三产业的11.5占社会服务业的41.5。其中旅馆业668家。目前海南的星级酒店已经达到25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54家。加上正在评定的五星级酒店据预计到20210年海南五星级酒店将达40家而5年内海南五星级国际水准的酒店将达到60家以上。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07家占全部旅游企业的29.5私营企业256家占24.6外国和港澳台企业151家占14.5有限责任公司129家集体企业90家股份合作、联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是28家、22家和51家。海南的旅游企业目前仍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新兴旅游产业的雏形初现。近年来海南不仅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特色的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每年举办的三亚国际婚庆节、中国海南省欢乐节、横渡琼州海峡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
一些特色项目也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博鳌旅游度假区是世界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的江河入海口作为举世瞩目的“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为海南会展经济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南山文化区则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产品它既注重环境的保护又注意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是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结合较好的项目。以上是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弊端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一、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混乱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旅游行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近几年由于扩大内需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再加上“黄金周”的实行以及“国际旅游岛”的提出。旅游行业得以迅速发展许多从业人员或缺乏必要培训、或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在经营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具体表现为部分旅行社业务操作不规范一些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差旅游市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差、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等问题如有的导游员解说内容低俗接待人员擅自改变旅游和增减旅游项目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以及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收取高额回扣费用等形式损害旅游者利益引发投诉纠纷“黑社”、“黑车”、“黑导”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同时旅行社的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旅行社内部管理松散由于旅行社多数原是国
有资产主管部门对低利润的旅行社重视不够管理的随意性大。新兴的旅行社本身就严重缺乏业务骨干而现存的业务骨干变动又多使旅行社的相当部分业务骨干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关心较少。在近几年缩小核算单位、明确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承包制。部分旅行社出现了从招徕、计调、接待到结账一手清的小而全的业务体制有的甚至出现了个人内部承包出现“部中部”的现象。这些一手清的个人承包方式致使少数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混乱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引发三角债等纠纷短期的经营行为严重影响旅行社的信誉和进一步的发展。而由此形成的恶性削价竞争则是导致当前旅游市场混乱诸多问题的根源。
二、旅游业带来的购买力仍然不足。海南是一个新兴的、远离客源市场的海岛型度假旅游目的地。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省旅游企业实力较弱对世界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得不够对海外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对国内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活动很少导致海南旅游针对岛外客源地的宣传促销做得还很不够。从总体来讲海南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较少在互联网上、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上宣传力度不够难于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同时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如“大蓬车”等短期热闹一阵长期效果就不明显有经验的宣传促销人才缺乏使得旅游宣传促销上难于出新、出彩与岛外省区市政府部门或
组团社没有建立起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是目前旅游部门和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在政府已经通过制定计划在全省各地打造市内免税店有望进一步加强“国际旅游岛”的商品输出。
三、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和地球空间。因此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也同时受到自然界的约束。发展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我们在改造自然时必须注意遵循自然规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只有不断提高现有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水平不断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并且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省的发展与建设。首先要提高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的认识防止旅游资源开发的过度“耗支”海南的旅游业大部分是建立在对旅游自然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基础上如果环境遭到游人的破坏和企业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无异于“杀鸡取卵”海南旅游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景观外一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它的耗损一时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已。自然风光破坏后不复存在在开发旅游项目时需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保护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把住旅游项目开发关禁止对生态破坏
严重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随着“国际旅游岛”这个名号的逐渐打响海南的前景将如何呢
一、交通愈加便捷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到目前为止海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海南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还远没有被释放出来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飞机的高交通费用和火车加轮船的长时间消耗将很多闲暇时间不多、收入有限的工薪阶层挡在了海南旅游市场的大门之外。“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由于海南是岛屿省份远离客源市场游客来海南交通费所占的比例较大。根据2002年对我省国内旅游者花费情况的抽样调查游客交通费占在琼花费的27.1。粤海铁路的修通将为进出海南的人流提供了一个比乘飞机省钱、比乘轮船省时的空间巨大的新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国大部分省区的普通消费者来海南旅游的门槛儿因而势必极大地有利于海南境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对近距离的广东珠江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的进一步改善拉近海南与广大客源市场的距离海南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全国人民的度假村”促使海南整体旅游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繁荣、兴旺起来。旅游业将成为粤海铁路最直接的受益者。对外来说我省将不断申入多条国际航线构建通向世界旅游市场的便捷通道全面落实免签证、航权开放政策为游客来海南创造便利条件。
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海南旅游整体新形象涌现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发展趋势今后将是越来越复杂化
和多样化旅游经营单位也将随之越来越专业化品牌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让海南真正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仅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是不够的还要有细分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不断扩大的知名度。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刚起步前两天在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尔夫文化点化下沉睡在海口的万年火山岩地开始焕发出阳光健康、超越自我的文化魅力也展示出产业发展、财富创造的活力。海南虽然建省时间不长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民族的文化积淀。比如:有着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黎锦民俗文化去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流传三百多年的琼剧戏曲文化有以苏东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为代表的封建王朝的贬官文化有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蓝色海洋文化有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有琼崖革命武装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革命文化有在中国现代史上享誉世界的宋氏三姐妹洋溢着女性靓丽与智慧的人文之美还有以世界小姐大赛、高尔夫运动等为代表的现代时尚文化。这些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潜能。下一步海南将把创意策划、挖掘提炼、实业投入、包装推介作为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主攻方向。假以时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将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海南旅游业对海南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做出的贡
献是显著的。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据测算旅游产业每增加一万元的产出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全社会总产出3.02万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关联着70多个行业是带动面最宽的产业其发展本身也因此受到相关的行业的制约。孤军发展旅游业是不能持久的必须协调好它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比例、规模和结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小市县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在“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当中旅游业将会紧紧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拉动起整个海南的经济。可以说海南旅游业的前景是广阔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未来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