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7:3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

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旅游 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近几年,周口市旅游业乘势而上,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周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良好发展战略机遇,也有自身的劣势和外部的竞争威胁。周口旅游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树立文化精品意识,分区开发与资源整合相结合,“三区、两点、一线”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产品和特色商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

关键词:旅游区;文化产品;周口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现辖8县1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 173万亩,总人口1 070万人,居全省第二位。境内现存有太昊伏羲陵、女娲城遗址、平粮台遗址、孔子弦歌台、老子故里太清宫、老子升仙台、吉鸿昌纪念馆、袁世凯故居等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周口市旅游业乘势而上,投资力度加大。1992年—2001年,该市共投入景点景区建设资金2.3亿元,重点建设了太昊陵、老君台等12大景点,全市旅游面貌彻底改观,各地方县人文景观完善修复。“十五”以来,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亿多元,年均增长15%。2006年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前10个月,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多元,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1](见图1)。

近几年,周口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与河南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相比,显得相对缓慢(见图2)。2006年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39.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旅游总收入1039.39亿元,增长30.0%。周口入境游客数量不多,国际旅游收入水平低。10年来共接待国外游客不超过1万人次,根据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5年周口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是1512人次和42万美元,仅占河南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0.25%和0.19%,周口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与周边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周口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有一定基础,但是,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但还未发挥优势,景区服务建设要进一步标准化。到2006年,周口店现有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点33个,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10家,导游员70多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 000人。与河南整体规模相比,2004年河南全省已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 中国 际社32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2006年河南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2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0处。由此可见,周口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旅游产品。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 分析

2.1 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周口市地处中原,河流繁多,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洪汝河等淮河支流蜿蜒区内, 自然 龙湖碧波万顷;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异彩纷呈,全市有人文古迹寺观遗址360多处,有名的庙、寺、庵、堂、楼、台、亭、阁、城、坛、观、陵、冢、古墓达326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28处。以伏羲和老子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太昊陵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古城市建筑文化、姓氏文化以及杂技文化,为周口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口在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周口市内外 交通 格局的变化将大大提高可进入性。漯河—阜阳铁路西连京广,东接京九;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成为内地连接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106国道纵贯南北,311国道横穿东西;沙颍河复航后,船舶经淮河入长江直达南京、上海。4条高速交汇,一条铁路提升,一条河道通航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具备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2]。

2.2 劣势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游客出行注重舒适和便利性。周口不仅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定点的购物超市几乎是一片空白。单调的旅游项目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政策不健全,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能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定位和该产业的产业政策。到 目前 为止,周口还没有一套针对旅游产业投资的专门性的优惠政策。没有政策优惠,投资者利益得不到 法律 保障,故而,投资商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积极性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周口市旅游产品大多是文化旅游产品,游客易于产生单调和乏味感。旅游产品种类不丰富,缺乏文化与自然山水旅游的互补性。产品层次单一,观赏性不高和吸引力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周口市除导游人员缺少外,星级饭店中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点的策划、开发、营销和 科学 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寥若晨星,这直接制约了周口旅游业的发展。

2.3 机会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入WTO以后,中国旅游业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将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预计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 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 700亿元[3]。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社会 环境,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将为周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崛起。2003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正式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原城市群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即中原城市群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紧密圈、中原城市群辐射圈。周口离郑州只有2个小时,在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小时通达圈内。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力、带动力、 影响 力、将对周口旅游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周口文化旅游线路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华夏寻根游”、“孔子周游列国游”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又把周口定为河南省五大旅游区域——豫东旅游文化区域的核心地,这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 ,由于 自然 风化、脱落和人为的原因,周口的 历史 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景观与原貌相差甚远,使游客失去了原始古朴的视觉效果,周口 旅游 业的 发展 存在潜在的威胁。周口的文化与周围的文化存在着相近或相

似性。像山东“三孔”文化对周口弦歌台孔子文化造成很大的 影响 ,新郑“黄帝故里”也是 中国 “三皇五帝”文化的象征,对周口的伏羲文化构成较大的挑战,开封的宋都文化,许昌的曹魏文化对周口的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的压力。如何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上做文章,突出文化特色,突破阴影效应,形成区域竞争力则是周口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旅游 经济 发展异常迅速,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像郑州、开封、南阳、商丘等周边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比周口较明显,旅游资源级别较高,对周口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源分流,客流量减少。加快周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三区、两点、一线”的构想

市区近郊型生态农业旅游区——所谓“生态农业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 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周口处于平原腹地,沙颍河从市区蜿蜒而过,市区气候凉爽舒适,环境幽雅。周口属农业大市,是棉花、粮食和素菜的生产基地,市郊区与农田相近,在瓜果素菜成熟的季节,花香四溢,平原景色优美迷人。可以凭借沙颍河和平原生态景观,通过农业生态示范园、生态植物园,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优质农作物基地为依托,在市区近郊开展集体观光、娱乐、休闲、民俗于一体,以风俗人情、瓜果采摘、农具展览、荷塘垂钓等玩法为主体的“农家乐”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在这里获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妙享受。

淮阳文化旅游区——淮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级2处,县级43处。“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在这里举行,是周口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周口发展旅游的中心。淮阳文化旅游区应以太昊伏羲陵和弦歌台为依托,“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为平台,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文化旅游。万亩龙湖是豫东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水体资源。有“南有杭州,北有陈州”,“杭州有西湖,陈州有龙湖”之说。淮阳应以龙湖为支点,以水资源为依托,开展生态湖泊观光旅游。通过布置各种娱乐设施,如湖中伐舟、冲浪和采莲子等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把龙湖打造成豫东最大的水上乐园,使淮阳成为文化、娱乐、休闲、湖泊观光、旅游和度假胜地。周口是“杂技之乡”,河南豫剧“月凋”的诞生地,可以在龙湖湖畔适当的安排杂技、豫剧、挑花篮等节目的表演,展现豫东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添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气息,增加游客的旅游兴趣,开展豫东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湖泊资源,增强文化旅游与湖泊观光之间的互补优势,弥补参观太昊陵与弦歌台皆是古典建筑的重复和单调性,使古老文化建筑与自然湖泊交相互映,形成淮阳“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画中”的格局,把淮阳变成周口美丽的后花园。

项城 工业 旅游区——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开展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工厂、 企业 、公司和工程等工业生产和运营之地,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项城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是品牌价值43.8亿元的莲花味精集团的所在地,凭借自身的 交通 中心地位,以莲花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把项城建成工业旅游区。从周口到项城沿沙河南岸的“龙”体上,设置工业旅游观光园区,将周口的知名工业企业产品聚集在一起。展示像莲花味精,辅仁药业等集团的产品、种类、制作工

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开发、公司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展工业旅游,丰富周口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周口旅游产品种类,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满足 现代 旅游者工业考察、文化旅游、湖泊观光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以旅游业宣传工业企业品牌,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以工业带动和反哺旅游业,两者相互带动,长期共同发展的良好形式。

“两点”就是以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为基点和重点,让其培育成文化旅游产品的热点。最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上形成了一种 研究 老子文化的热潮。周口旅游业的发展应以此为机遇,高举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的大旗,以龙都、女娲文化为辅佐,以举办“一节”“一会”为平台,加大对伏羲文化,道教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经典的文化旅游产品,树立中国文化源头品牌。

“一线”就是在旅游线路上形成周口关帝庙——淮阳太昊陵、弦歌台——鹿邑老子故里——项城项城袁世凯故居“三角”黄金旅游线。把这条文化旅游线路进行包装,形成省内、省外、国内乃至世界的著名文化旅游线路。在周淮路两侧构建周口文化旅游带,建设周口的文化长廊。

3.2 资源整合周口的旅游资源不集中。景点分散,景区各自为政.形不成资源规模。要在分区开发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整合资源首先要对各景区服务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各景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资源的组合将七零八乱的景点、景区连成一体,划成一片,形成资源优势。在开通“伏羲文化”、“道教文化”、“孔子周游列国”等黄金线路的同时,进一步开通“陈氏”“李氏”寻根游,“二月龙会祭祀”游等线路,形成区内旅游线路网。在区域合作之间,以弦歌台为基点,以“孔子周游列国”线路为载体,将淮阳弦歌台与山东的孔府孔庙连接起来;将太昊伏羲陵与新郑的黄帝陵连成一体,推出“三皇五帝游”;使纪鸿昌纪念馆与驻马店的杨靖宇纪念馆进行合作,推出“爱国 教育 ”游。突破文化阴影效应的负面影响,实现周口与其他地区和省市的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将周口旅游区与河南“五大旅游区”对接,与中原旅游圈相连,与华中旅游圈相容,使周口旅游驰入全国的旅游快车道,弥补客源不足之劣势,进而增加周口旅游业的影响力。

3.3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要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体系,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像中国最古老的图腾泥泥狗和形态可爱的布老虎,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包装,增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商品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使旅游商品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 文献 :

[1] 穆仁先.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周口日报,2003-12-01.[2] 董光峰.开发大三角 建设新周口[N].周口日报,2003-07-17.[3] 国家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二篇: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网带输送机

[内容提要] 湖南娄底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该市也具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时代需求,因此,全面分析该市旅游业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价值。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对娄底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利用 SWOT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出了发展该市旅游业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专门给出了发展策略,以便帮助娄底市更好地发展旅

游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娄底市;旅游业;SWOT;分析。

一、引言。

当前,娄底市,作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正在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具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由于该市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发展悠久,还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此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交相辉映,使得娄底市具有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色,具有了非常宝贵的旅游发展资源。因此,本文选取娄底市的旅游业来分析这一产业的发展环境,利用 SWOT 分析获取科学合理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为娄底市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娄底旅

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类似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娄底旅游业发展环境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截至 2010 年末,娄底市境内有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 70多处,共有等级旅游区(点)5 家,比上年新增 3 家。其中,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被评为 4A 景区。娄底市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名山,也有名水,还有名洞,人文资源也有着良好的底蕴,有名迹,也有名人,因此,娄底市可以定位为旅游资源密集区和高品位区,并且这些资源还复合型为更高层次的旅游资源。从娄底市的旅游资源分布来看,主要围绕城区这一中心,以新化县作为领先的龙头区域,在中部、东部以及西部都形成了成片的旅游资源集中区。具体来说,娄底市的旅游资源有:娄星广场、火车站广场和文化广场共同组成了“璀璨娄星”组团;水府庙、白马湖作为标志形成的旅游休闲景观区;围绕紫鹊界、曾国藩故居、陈天华故居以及蚩尤故里和桃花源等重要资源形成的人文历史景观组团;包括大熊山、九峰山、古台山、龙山以及湄江等自然资源在内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组团;由梅山龙宫和波月洞为主要旅游经典的岩溶景观;

基于涟钢和锡矿山等形成的工矿旅游区等。

可以说,娄底市上述众多旅游景区共同组成了具有较好市场号召力的湘中旅游板块。正是由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和价值逐渐的显现,娄底市正积极挖掘旅游产业潜力,在市发展规划中重点突出了旅游业的地位。可以说,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日益成为湖南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发展角色,发挥该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成为娄底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

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娄底市的旅游业已经经过了启

动阶段,并于“十一五”

期间,该市的旅游业逐步踏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具体反映为该市的旅游机构、旅游景区以及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数量指标逐年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的快速拓展,更直接表现为该市的旅游总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以表 1 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为,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娄底市依靠旅游资源优势完成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年增幅都超过了 30%的幅度,显示了

强劲的发展动力。

3.旅游交通日益便捷。

娄底的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在地理区位上是湖南省的中心,这种区位方面的优越性,为该市的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该市的交通便捷,其中,在路网方面,经过该市的湘黔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沟通了东西,而洛湛铁路和兴建的二广高速公路则使得该市南北贯通。在水运方面,资水和涟水这两条河流流经娄底全面区域,使得该市的水运常年通航里程高达 200 多公里之多。在空运方面,娄底到附近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因此,娄底市的交通体系便利,为该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

4.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和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来看,娄底市的旅游业虽然发展时期较短,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该市努力学习和认真借鉴一些条件相似的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和管理经验,全面实现高起点科学规划、高质量切实开发、高水平严格管理以及高效益系统经营等措施,相对来看,少走了很多的发展弯路,尽量降低了发展成本,逐渐

体现了后来居上的优势。

(二)劣势。

1.旅游产业形象定位不明晰。

当前,娄底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品牌,还不能凸显该市的特色旅游优势。由于宣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市的旅游知名度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具体体现在该市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市场经营还难以形成归属明晰、权责清楚的旅游产权制度,在管理上还存在人员数量不够,管理素质难以满足该市旅游经营管理需要的问题。另外,对于旅游品牌的战略管理的意识较为滞后,经验管理占据的比例较大,按照以往经营按部就班的管理还较为普遍,旅游管理创新薄弱,造成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使得该市的旅游经济结构不

够健全。

2.资源开发不够精细。

娄底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快速开发的过程中,粗放式发展特点的也非常突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娄底不同地区的景点处于相互独立割裂的发展状况,区域协作不够,和一些先进地区形成的一卡通“大旅游”发展局面比较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总体来看,娄底市还没有

有效地借助于整个湘中旅游板块的区域发展优势,将地区旅游资源良好地联结起来,规模发

展。

3.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娄底市有利于旅游业的餐饮、娱乐以及通讯等产业的发展都较为滞后,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也明显不足,因此,该市旅游业仍然主要是依靠自然风景资源来致胜,使得游人的潜在消费难以在娄底的旅游景区转化为真实的消费需求。另外,当地的旅游服务意识还不够,当地居民服务于旅游的思想不足,素质较为落后,造成服务旅游时会存在一些不好的经

营行为,成为阻碍娄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负面因素。

(三)机遇。

对于娄底市旅游业来说,2010 年 5 月娄底市正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非常重要。在以后国家开展的基于游客评价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的管理流程中,获得上述殊荣的城市将成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娄底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和投入,市政府多次专门举行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等,对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使得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从新出台的政策层面来看,娄底市制定不久的《娄底旅游三年赶超行动计划(2010-2013)》中,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其中,“一体”主要是以娄底市区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中心,这一中心涉及到涟源、娄星区、经开区和水府示范区等,中心的发展宗旨在于发展山水生态旅游这一重点;而战略中的“西翼”区域主要是指新化和冷水江这两大地区,主要要体现蚩尤梅山这类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而战略中的“东翼”则主要是双峰区域,主要体现曾国藩文化这一知名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娄底市配套编制了全面的旅游区总体规划,并出台了 18 个相关的专项规划,正为全市的旅游规划

整体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四)挑战。

娄底市旅游资源和周边一些景区比较起来,较为类似却知名度上要差很多。例如,湘潭所拥有的名人故居人文资源要比娄底的曾国藩故居就具有更强的品牌知名度;或者在都有的梯田这项旅游资源来说,龙胜的梯田旅游资源比娄底的开发更早,已经在这一领域比娄底多了先发优势。这些统一区域的知名景区所具备的资源和娄底拥有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似性对

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三、促进娄底旅游业发展的合理策略。

(一)体现资源相对优势,高度定位旅游主题。

娄底的旅游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力的垄断性资源。这类资源如蚩尤遗迹,该项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增加了大熊山生态林园的神秘文化色彩。类似于这类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垄断地位,在旅游市场上造成极强的冲击力。如果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较布局分散的旅游资源,并采取良好的路线规划,整合这类资源,就可以树立娄底在旅游领域的鲜明主题形象,从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参与区域旅游链发展,增添旅游发展动力。

新的发展时期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使得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逐步兴起。这就使得娄底参与独特的湘中旅游文化板块,借助于区域发展力量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娄底参与的区域旅游链的阶段性的发展范围可以涉及娄底市的周边区域,具体来说,诸如邵阳市隆回县、益阳市安化县以及湘潭的湘乡市等地域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娄底旅游区域发展的合作对象。从长远来看,娄底可以参与新修编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所规定的湘中旅游板块的发展,成为这一湖南旅游发展战略中的最重要板块的有生力量,并借助于省级规划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湘中旅游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中部旅游的重要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娄底市通过主动融入这一城市

群区域旅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分工,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

(三)加快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开发旅游精品、名品。

娄底市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重视从当前纯粹的自然资源开发和人造景观的建设丰富按照一定的进程,逐步实现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从而借助于娄底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适宜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配备良好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从而使得娄底市的旅游品牌实至名归。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更有效地促使旅游资源转化成为符合需求的市场产品,通过持续加强该市的景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保证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娄底市应当从个别重点旅游产品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发展实现带动系列旅游产业链形成和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最终现实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多样化类型的旅游内容的全面开展,实现娄底市多样化发展的、人文内涵丰富的、符合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提供人性化的旅游服务管理,从而以游客为

核心科学发展该市的旅游业。

(三)推进配套设施配套,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展娄底旅游,要更加全面完善该市各景区或景点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降低到达各个景区的交通费用以及时间,并有效改善旅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提高娄底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通过这方面的工作,改变娄底的景区景点的“进出口”交通不畅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约娄底市景区景点开发的基础障碍,更好地从社会引入各类资本资源加入到娄底的旅游业开发,使得当地的景区景点可以更加顺畅地和区域乃

至全国的旅游市场网络形成一体,使得娄底的丰富旅游资源从“孤芳自赏”的困境中顺利走出来,为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提高夯实基础。

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娄底旅游产业发展,应在切实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各项人员培训计划,在短期内提高娄底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当地旅游业的服务能力。此外,应积极和一些旅游高等院校展开合作,为娄底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教育渠道,从而满足娄底市旅游长远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 旅游业 服务 宣传 基础设施 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3]。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表一:武汉历年客运量2500020000客运量(万人)******7年份20082009公 路航 空铁 路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由图2可以知道,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二:武汉市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折线图250200

单位:个***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表三*********720082009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合计(间)旅游星级饭店床位合计(张)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游行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

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3]。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3.2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政府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武汉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品牌景点却不多。现今,东湖比起西湖的旅游价值来是不可相提并论。但论原本的自然条件,东湖并不比西湖差:论大小,东湖占有绝对优势;论历史,东湖比西湖还久远;朱德还曾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治理力度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现状。打造品牌景点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挖掘原有景点的应该有的价值。像磨山和东湖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旅游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此外,湖北是三国时期的必争之地,武汉也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首义精神代代传承。闻名遐迩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使得古琴台地区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而宝通寺、归元寺这些景点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武汉市应当着力于品牌的创建,提高武汉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景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武汉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增加体验性质的旅游的数量。武汉周边有很多美丽的农园,可供爱好自然的游客游历,而且现在武汉周边的郊区正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从而更加规范和适于管理,为发展农园体验游提供更好的条件。低碳旅游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新形式,步行旅游、自行车旅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武汉已经采取了免费租借自行车的政策.但接车证的办理还比较繁琐,而且旅游人士不好办理。在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政策,对外地游客可以提供零时接车证.并在各大站点和景点设立志愿者岗位,提供路线和景点介绍,帮助低碳旅游者顺利游览武汉各大景区。

3.3发挥“8+1”旅游圈的作用,打破壁垒,联合经营。3.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旅游传:首先应该重视文艺作品、各大型旅游刊物,视影视作品等多种宣传手段,像《新白娘子传奇》对西湖的宣传作用就非常大,而湖南卫视的兴起对湖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极具推动作用,小说《生活秀》中对辣劲十足的鸭脖子的描述对推动精武鸭脖为全国知晓作用巨大。其次,可以采取博览会、会展、商品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来增强武汉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来到武汉爱上武汉再来武汉。而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并在城市路标特别是景区的路线图的描述上采取双语甚至多语言的形式,方便国外游客的出行。同时。还应该制作全面反映武汉旅游的系列宣传品,像旅游地图、景区宣传册等.可以在景点区低价售卖,在武汉举办会展或其他活动时进行派发,像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武汉被认定为最佳观测地点.当日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游客,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对武汉各大景点进行宣传,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旅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因而发展旅游业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需要百科全书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和过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天才的创意。因此,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视游客为上帝,要建立游客给导游及游程服务质量打分制度,多数人不满意的导游,要重新接受学习培训,多次不满意的取消其导游资格。三是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提质增效,无投诉者应予以奖励,优胜劣态。四是发挥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游客健康而来,高兴、安全而归。四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医疗、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合理权不受侵害等。

3.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

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徐梦婧.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4期∶79—82 [2] 保继刚 楚艺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张金霞.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0年 6期:150-151 [4] 彭升 刘媛.“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 23期:67-68

第四篇: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马亚翠

(中共眉县县委党校 陕西眉县 7223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

上实现突破。

【关键词】 旅游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旅游业是眉县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强力推进“旅游兴眉”战略,为突破旅游发展尽智出力,近期,我们对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努力地方向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地对策和建议,供各部门在工作中参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旅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眉县旅游业快速壮大,2001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7年成功创建成为陕西省旅游强县,目前眉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太白山旅游为龙头,张载祠文化游、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游、西部兰花园观光游等多种旅游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旅游格局。太白山旅游区目前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和汤峪旅游服务区三部分组成。汤峪旅游服务区目前拥有宾馆、饭店30余家,其中三星级3家,二星级5家,区内从业人员2万多人。从经营状况看:近五年,眉县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上交税金2000多万元。近十年间,每年入园总人数一直徘徊在20万人次左右,两园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景区门票。从客源市场看:客源市场主要以本省西安、宝鸡、咸阳旅客为主,省外游客多集中在甘肃天水、山西运城、河南、宁夏一带。客源对象均以中、高收入为主,多为周边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组团游玩,兼顾学生。年龄多以15—45岁为主。综合分析眉县旅游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规划编制超前到位。2009年,县委、县政府重新编制了《秦岭·太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产业新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为太白山旅游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太白山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等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客源市场稳定延伸。目前,已形成了以关中地区为基础市场,陕北地区、西北地区为近程辐射的一级客源市场,以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为远程辐射层次的二级客源市场和以及以沿海地区、海外市场为主的三级客源市场。

———产业效益日趋凸显。通过发展旅游业,眉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3千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从业人员近2万余人,使眉县人的市场经济意识远远超前于周边县区,太白山、红河谷森林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切实有效保护。

2、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眉县山青水秀,风景名胜颇多,特别是太白山,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名山大川的独特魅力,“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第四纪冰川遗址世界罕见。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是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历史名人众多,人才辈出。2003年在杨家村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是气候适宜物产富饶。素有“水果之乡”之称,是全国猕猴桃基地县和名优杂果县,提子葡萄、草莓、大樱桃、辣椒、核桃、甜柿子以及“太白酒”远销省内外,丰富的物产为发展旅游购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眉县东距古城西安120

公里,西距宝鸡50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310国道、法汤高速、关中旅游环线穿境 而过,西宝高铁已正在筹建之中,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9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

一是休闲旅游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新机遇。从现实看,我国休闲消费已步入大众化阶段,连续十年的“黄金周”使人们逐步养成了休闲消费的习惯,连续三年全国人均出游率超过1次。二是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眉县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关天规划提出要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五条精品旅游走廊、六大旅游精品区。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突破太白山旅游业可谓正当其时,大有作为。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央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发展,省上也制定了《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将太白山列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四大品牌之一,加快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这些都是我们突破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突破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不足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业精神亟待提高。眉县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超前,尤其缺乏敢拼敢创,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三是干部群众对突破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不强。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是旅游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太白山森林公园开发初期由于处在创业阶段,许多宾馆、饭店随意建造,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加之服务区内宾馆、饭店大都是在90年代前后建设的,多年来很少进行装修改造,设施老化陈旧,与4A级景区的要求差距较大。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深度挖掘,产品组合度低。从眉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看,缺乏攀岩、蹦极、水上娱乐、演艺、民间文化展示等互动性的体验项目,缺乏对温泉资源的深度挖掘,从战略上没有把太白山的景区与温泉的娱乐开发项目很好地组合起来,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 有的品牌效应,限制了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不够。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没有实现“一卡通”、“一票制”,从而无法形成整体经营的合力

和规模,在与外地网络、旅行社联络以及宣传推介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散兵作战的现象。同时,全县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整体旅游网络。

3、宣传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眉县的旅游市场营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旅游宣传营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蝴蝶效应”。二是对主客源市场的潜力挖掘不够。对客源市场中现实的、潜在的客户群重视不够,如果能将本县的农村游客市场、甚至全市、全省的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

一是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整合和管理。二是企事不分也束缚着两个公园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突破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举县一致,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

一是形成举县一致抓旅游的生动局面。二是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开发眉县特色自然资源、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使旅游业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2、激发活力,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高端发力、书记县长一齐抓”的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眉县旅游局,对全县的旅游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二是强化太白山旅游

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权。三是树立大太白山观念。建议把营头镇———汤峪镇沿山(现环线 以南)地区划入旅游区范围,扩大太白山旅游区的规模和容量,按县级市的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为太白山旅游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四是要解决好企事不分的问题。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事热潮。

3、规划引领,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设立突破太白山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300—500万元,加大对太白山服务区的宾馆、饭店、游乐、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二是加大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力度。通过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观光娱乐、疾病疗养等产品,使“温泉”成为太白山新的卖点。三是抓好太白山景区景点包装。要精心策划包装世外桃源、四嘴 山、七女峰、泼墨山等景点,完成三国古栈道修复。同时,要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给太白山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以现场情景歌舞戏剧、历史经典故事影视作品展演、社火、篝火晚会等文化快餐,增添文化底蕴,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年年有主题”,全方位打造体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四是加快张载祠的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张载祠的建设力度,积极举办张载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挥“名人效应”,增强旅游文化内涵。

4、创新载体,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扩大旅游品牌效应。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各企业共打“太白山”品牌,鼓励开发太白牌旅游纪念品和小商品,使企业借太白山的知名度来扩大市场,太白山借成熟企业的市场来提升人气,通过借势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加强旅游文化的发掘研究,不断提炼更多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宣传词,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宣传效果。三是对外宣传上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强调层次性。建议对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政府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针对游客中的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度的宣传 促销活动。四是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要继续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进行高密度、广覆盖的宣传促销,加大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人群的宣传,重视对学生、文化名人的宣传,通过他们的口碑扩大宣传效应。创新宣传的载体,在搞好“两节一会”的基础上,积极策划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扩大太白山的影响。五是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以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为契机,积极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借力突破。

5、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上实现突破

一是切实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0.1.12.眉县县委十四届八次全委会报告.[2] 2009.太白山旅游区工作情况汇报.

第五篇: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吴琼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 贵州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

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

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

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

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作者简介]

吴琼(1980-12),女,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旅游酒店与管理 邮编:556000电话:***

下载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

    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旅游业,是融食、住、行、购、游、娱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是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回报稳定的朝阳产业,在推动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

    浅谈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谈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 (×××学校×××学院,410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一个稳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这......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兴起原因 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闲暇增多和景点吸引。 1.收入增长。这主......

    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doc

    市场研究专家企业贴心顾问 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情况。南宁市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旅游业所占比重最大。自2001年以来,旅游业......

    浅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模版)

    浅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