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感题库
一、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在陪护者处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属于:B A.内源性感染
B.交叉感染
C.环境感染
D 以上均不是
2.以下有关尿路感染说法错误的是: A
A.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48小时后出现
B.症状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 以上,细菌多于105/ml
C.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D.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以下有关医院中如何进行清洁卫生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
B.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
C.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D.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顺序应由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轻的病房
4.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 A 感染患者的病房
B.厕所
C 病区中的水池
D 手推车、拖布、抹布
5.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属于哪种感染: C A.内源性感染
B.交叉感染
C.环境感染
D.以上均不是
二、医院内感染及预防 1.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 C A.12~24h B.24~48h C.48~72h D.1周2.95%以上的医院内感染为:A A.细菌所致
B.病毒所致 C.真菌
D.支原体所致
3.医院内败血症的总病死率近: C A.30%
B.40%
C.50%
D.60%
4.有关院内感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如 B 组链球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
B.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如先天性梅毒属院外感染
C.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 感染,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
D.住院时已有的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说明此感染与以前的住院有关,此种情 况应作医院外感染计
5.哪型肝炎病人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丁型肝炎 D.以上均不大
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重症监护室(ICU)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其他科室病人高: C A. 1~3倍
B. 3~5倍
C. 5~10倍
D. 10~20倍
2.以下有关ICU的肺部感染的说法错误的是:B
A.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院内感染性肺炎 B.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
C.突出的病原学特点为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
D.肺部真菌感染较少见
3.主要感染部位按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低排列最高为:B A. 肺部
B. 血液
C. 尿路
D. 手术部位感染
4.神经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为:D A.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肠球菌属
D. 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
5.ICU术后重症监护患儿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往往因手术类型不同而异,胃肠 道手术后以哪种病原最多见: A A.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肠球菌属
D. 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
6.ICU发生院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 A A. 革兰阴性杆菌
B. 肠球菌属
C. 铜绿假单胞菌
D. 肺炎克雷伯菌
7.ICU病人4个主要院内感染部位不包括: C A. 血液
B. 肺部 C. 上呼吸道
D. 尿路
8.胸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为:B A.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肠球菌属
D. 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
9.从ICU病人4个主要院内感染部位检出的病原中真菌感染多见于: A A. 学龄患儿
B. 青少年
C. 成人
D. 以上均多见
10.不同年龄患儿的院内感染病原分布也有差异,如尿路感染更多见于: D
A. 2个月或更小的婴儿
B. 1~2岁患儿
C. 3~4岁患儿
D. 5岁以上的患 儿
第二篇:院感知识题库5.pdf
参考文献:
1、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2009 年)
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 年)
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 年)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年)
1、概念
1、医院感染暴发
2、标准预防
3、隔离
4、手卫生
5、医院感染
6、医院感染监测
7、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8、空气传播
9、飞沫传播:
10、个人防护用品
11、缓冲间
12、洗手
13、卫生手消毒
14、外科手消毒
15、常居菌
16、暂居菌
17、全院综合性监测
18、目标性监测
19、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20、医用防护口罩 床单位消毒
22、终末消毒
23、潜在污染区
24、污染区
25、负压病房
26、感染链
二、判断题(题)
1、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越级 直接报告。(×)
2、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3、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 病的医院感染。(√)
4、医院应当建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责任制,法定代表人或主管院长均为 第
一责任人。(×)
5、医院发现 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于 1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 生
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 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后,应当于 24 小时内逐 级
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7、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 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的,应当于 24 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8、医院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应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 县
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10、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发现医院存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不及时、瞒报、缓报 等情形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11、医院感染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
12、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等均属于目标性监测。(√)
13、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14、医院应重点培养检验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15、医院发生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应按照《国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6、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 《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 行报告。(√)
17、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 3 个月以上。(×)
18、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9、患者感染信息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
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20、患者转出 ICU 到其它病房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 ICU 感染。(×)
21、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
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 医疗器械。(√)
22、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它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而采取的措施(√);
23、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24、感染源是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5、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26、易感人群 是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27、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
施。(√)
28、医院建筑布局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
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29、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下送风、上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
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 lOcm。门窗应 保持关闭。(×)
30、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31、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 4 人,病床间
距应不少于 0.5m.。(×)
32、佩戴防护目镜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周应清洁与消毒 1
次。(×)
33、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
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 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4、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35、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每个患者之间不必进行更换。(×)
36、隔离衣每周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37、洗手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 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
器。(√)
38、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
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 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
39、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
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 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
40、手皮肤消毒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 10-15 秒钟,流动水洗手(√)。
41、《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手消毒可以选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或 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42、《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外科刷手不必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 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
43、《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新生儿病房(室)入口处不应设置洗手设施
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不用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44、《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工作人员进入 ICU 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
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45、环境与物体表面,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 洁与消毒。(√)
46、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 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47、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
等。(√)
48、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
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49、手术室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
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50、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双手代替洗手。(×)
51、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52、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消毒,后洗手的原则(×)
53、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54、医务人员留长指甲、戴戒指不利于手的卫生。(√)
55、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之前可以不洗手,接触之后必须洗手。
(×)
56、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要洗手。(√)
57、卫生手消毒可以采用含氯制剂和碘伏消毒剂浸泡双手。(√)
58、口腔科医生给病人进行口腔治疗时必须戴手 套(√)
69、医生为病人查体前可以采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然后为病人查体。
(√)
60、医务人员为病人换药前必须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61、科室发现有疑似感染病例时,医生要及时送检病原学检查。(√)
62、标准预防的意思是不论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必须采取防
护措施。(√)
63、标准预防的措施不包括防止锐器伤及处理医疗废物。(×)64、当手被血液污染时,应立即用快速手消进行手卫生处置。(×)65、给同一病人换药后再对其进行查体,中间没必要洗手。(×)66、手术前洗手属于手卫生。(√)
第三篇:院感知识题库2.pdf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 年)
1.多重耐药菌 细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2、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 年)
3、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 年)
4、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 年)
5、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一.名词解释(10 题)
菌。
2.围手术期 阶 它以手术为中心,包含着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并将此三个段的处理衔接贯穿为一个整体,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拔出导尿管 48 小时内发 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 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 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5.血源性病原体 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 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6.职业接触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 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职业接触级别越高
致病危险性越大。
7.一级接触 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 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沾染了接触源,接触量小且接触时间较短。
8.二级接触 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 接触源沾染了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接触量大且接触时间长。或者接触类型为 接触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9.三级接触 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 接触源刺伤或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0.非胃肠道接触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
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11.普遍预防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 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 HBV、HCV、HIV 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
防护。
12.接触后预防 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 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对接触者的评价和接触
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 13.工程控制 指采用某些措施和工具隔离或消除工作场所血源性病原体危害,如
使用处理锐器的容器、自带套管的针具或更安全的医疗设施。
二、单项选择(28 题)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 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 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
部位转到清洁 部位实施操作时(B)A 不用实施手卫生
B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C 没必要实施手卫生 D 以上都不对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A 随便进行清洁和消毒
B 不用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没必要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3、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
是错误的?(D)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A)A 不必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C 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VRE))(ESBLs)(MRSA)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D 多重耐药菌
6、对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 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D)A、30% B、40%
C、50%
D、75%
7、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C)
A.标准预防+ 空气传播 C.标准预防+ 接触传播
B.标准预防+ 飞沫传播 D.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
C.术前两天
D.手术当日
8、手术前备皮时间应选择(D)
A.入院当日 B.术前一天
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与控制措施不正确的是:
(C)A、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B、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为病人吸痰前后应做手卫生 C、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天更换
D、每天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预防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措施错误的是:(C)A、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B、保持引流的密闭性,不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 C、集尿袋每天更换
D、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11、手术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是(C)
A、术后 30 分钟 B、术前 4 小时 C、术前 30 分钟 D、术后 1 小时
12、通过空调冷却水传播最常见的细菌是(D)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大肠杆菌 D、军团菌
13、病人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后,发热>38C,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临床可诊断为:(C)
0A、输血相关感染 B、局部感染 C、血管相关性感染 D、败血症
1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A)A 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 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 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 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15、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D)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1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D)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17、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首选:(B)A 左右颈内静脉
B 锁骨下静脉 C 颈外静脉 D 股静脉
18、伤口的分类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A 清洁伤口(Ⅰ)
B 清洁污染伤口(Ⅱ)C 污染伤口(Ⅲ)
D 感染伤口
19、输血相关感染不多见于(B)
A 病毒性肝炎 B 肺炎
C 梅毒
D 艾滋病
20、哪项不属于尿路刺激症状(D)A 尿频
B 尿急 C 尿痛
D 胸痛
21、哪条不是表浅切口感染(D)A 红、肿
B 热、痛 C 脓性分泌物
D 以上都不是
22、骨髓炎的诊断哪条不符(B)
A 病人有局部肿块、触痛、发热或感染灶有引流物。
B 咳嗽、流鼻涕
C 骨髓培养出病原体。
D 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23、易引起职业暴露的原因有(E)
A.针刺 B.切割 C.抽血 D.直接接触 E.以上都对
24、能发生血源感染的医疗侵入性操作有(E)
A.血液透析 B.器官移植 C.内窥镜检查 D.拨牙 E.以上都对
25、如果血培养标本不能及时运送,应暂存于何种环境?(C)A.4℃ B.-18℃ C.室温 D.0℃
26、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包括(D)A、防止污染过的针头刺伤
B、避免接触病人的体液
第四篇:三基题库之院感
sj-yg
题号:1/49
答题指南: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定的卫生学标准,下列哪项属于Ⅰ类环境 A.层流洁净病房 B.产房 C.烧伤病房 D.儿科病房 E.传染病房
答案:A
题号:2/49
消毒合格是指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自然微生物减少 A.100% B.99.99% C.99.9% D.99% E.90%
答案:E
题号:3/49
某医院只进行高危区监测的目的是
A.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于解决医院感染的关键 B.获得医院感染本底感染率 C.判断医院感染的流行
D.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警惕性 E.为卫生行政机构制定政策条例提供依据
答案:A
题号:4/49
菌群失调二度的表现 A.可逆性 B.血行感染 C.慢性病 D.二重感染 E.菌交替症 答案:C
题号:5/49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 A.医院消毒 B.终末消毒 C.预防消毒 D.疫源地消毒 E.随时消毒
答案:B
题号:6/49
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标准是 A.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B.Ⅰ类环境中≤1cfu/cm2 C.Ⅱ类环境中≤10cfu/cm2 D.Ⅲ类环境中≤100cfu/cm2 E.Ⅳ类环境中≤15cfu/cm2
答案:E
题号:7/49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常易发生下列哪种病原体感染 A.阴沟杆菌 B.隐球菌 C.肠球菌 D.克雷伯菌 E.大肠杆菌
答案:B
题号:8/49
下列哪项是机体自身原因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A.器官移植 B.糖尿病 C.血液透析 D.放射治疗 E.大量抗生素 答案:B
题号:9/49
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多长时间 A.3至5个月 B.6至9个月 C.半年至1年 D.1至2年 E.1至3年
答案:C
题号:10/49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医院各类人员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时间,实习生、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分别应达到多少小时 A.3、6、9 B.3、6、15 C.6、9、12 D.6、9、15 E.3、8、12
答案:B
题号:11/49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多少张床位以上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 A.200 B.300 C.400 D.500 E.600
答案:B
题号:12/49
医疗用品卫生标准中,接触粘膜者,菌落总数应小于或等于多少cfu/g或100cm2 A.10 B.20 C.30 D.100 E.200
答案:B
题号:13/49
有关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自我保护,哪项是错误的 A.紫外线防止对人直接照射 B.废弃物干热灭菌防止燃烧 C.有毒的消毒气体防止泄漏 D.液体消毒灭菌剂防止过敏 E.压力蒸汽灭菌防止爆炸
答案:B
题号:14/49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 A.医院消毒 B.终末消毒 C.预防消毒 D.疫源地消毒 E.随时消毒
答案:C
题号:15/49
消毒合格是指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人工污染微生物减少 A.100% B.99.99% C.99.9% D.99% E.90%
答案:C
题号:16/49
下列哪种情况需要鉴别才能定为医院内感染 A.出院1个月内发生的手术切口感染 B.输血后肝炎 C.新生儿感染
D.羊肠线吸收不佳的炎症反应 E.入院后3天发生的肺炎
答案:C
题号:17/49
下列预防静脉导管感染的措施,正确的是 A.药液输完立即拔除
B.尽量使用较粗导管以免堵塞 C.加入大量抗生素 D.加入小量肝素
E.配好的药液在8小时内使用
答案:D
题号:18/49
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A.烧伤创面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B.经产道感染的乙型肝炎
C.输液导管作细菌培养菌落数8个 D.羊肠线吸收不佳的炎症反应 E.入院后5天发生的甲型肝炎
答案:B
题号:19/49
下列哪项是多重耐药的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A.铜绿假单胞菌 B.埃希氏菌属 C.克雷伯菌属 D.沙门氏菌属 E.志贺氏菌属
答案:A
题号:20/49
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后,伤口应以下列哪项处理 A.碘伏 B.红汞 C.硝酸银 D.硫酸铜 E.环氧乙烷
答案:A
题号:21/49
细胞毒药物 A.阿霉素 B.阿奇霉素 C.螺旋霉素 D.林肯霉素 E.卡那霉素
答案:A
题号:22/49
医院感染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住院病人和医院职工 B.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 C.门诊病人和医院职工 D.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 E.陪护人员和医院职工
答案:A
题号:23/49
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是 A.金葡菌 B.肺炎球菌 C.链球菌 D.肠球菌 E.奈瑟氏菌
答案:E
题号:24/49
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 A.医院消毒 B.终末消毒 C.预防消毒 D.疫源地消毒 E.随时消毒
答案:D
题号:25/49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1000张床位以上大型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不得少于多少人 A.1 B.2 C.3 D.4 E.5
答案:E
题号:26/49
下列哪项不属于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点部门 A.手术室 B.血透室 C.ICU D.产房 E.CT室
答案:E
题号:27/49
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A.医院消毒 B.终末消毒 C.预防消毒 D.疫源地消毒 E.随时消毒
答案:A
题号:28/49
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应低于 A.7%,8%,9% B.7%,8%,10% C.1%,0.5%,0.5% D.9%,8%,7% E.10%,8%,7%
答案:B
题号:29/49
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卫生标准是 A.无菌
B.菌落总数≤20cfu/g C.菌落总数≤100cfu/ml D.菌落总数≤200cfu/g E.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答案:A
题号:30/49
目前还难以控制的医院感染来源于 A.其他病人 B.医务人员 C.陪护人员 D.病人自身 E.医院环境
答案:D
题号:31/49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 A.致病微生物 B.非致病微生物 C.芽孢 D.孢子
E.一切微生物
答案:E
题号:32/49
下列哪项是免疫抑制剂使用前必须治疗的寄生虫潜在性感染 A.钩虫 B.弓形体 C.螺旋体 D.支原体 E.蛔虫
答案:B
题号:33/49
预防医院感染需要检验科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做什么工作 A.对耐药菌株多的抗生素限制使用 B.定期统计各科室各类抗生素用量 C.定期统计公布各菌株抗生素敏感率 D.根据菌株抗生素敏感率确定进药品种
E.根据菌株抗生素敏感率确定各抗生素属于一线还是二线药物
答案:C
题号:34/49
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戚概率减少到 A.10-6 B.10-5 C.10-4 D.10-3 E.10-2
答案:A
题号:35/49
下列哪项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菌 A.肠球菌 B.埃希氏菌 C.肠杆菌 D.嗜血杆菌 E.枸橼酸杆菌
答案:B
题号:36/49
医院各类环境的空气中、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检测均不得检出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沙门氏菌 C.埃希氏菌 D.厌氧菌 E.致病性微生物
答案:E
题号:37/49
细菌易位最多见为 A.大肠杆菌 B.金葡菌 C.肠球菌 D.厌氧菌 E.芽胞杆菌
答案:A
题号:38/49
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 A.医院消毒 B.终末消毒 C.预防消毒 D.疫源地消毒 E.随时消毒
答案:E
题号:39/49
100~500张床位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与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 A.7%,0.5% B.7%,1% C.8%,0.5% D.8%,1% E.10%,0.5%
答案:C
题号:40/49
答题指南: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纸答卷正确用√错误用×表示)医疗场所过于简陋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答案:(√)
题号:41/49
无论何种内镜,为结核、肝炎、艾滋病人使用过,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和灭菌处理。
答案:(√)
题号:42/49
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医院的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率应分别低于1%,1%,0.5%。
答案:(×)
题号:43/49
各医院应由院长或副院长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并直接领导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
答案:(√)
题号:44/49
核酸检测已成为现代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快速方法,但PCR方法由于其高度敏感性,实验影响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答案:(√)
题号:45/49
菌种、毒种应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答案:(×)
题号:46/49
免疫功能低下者必须居住在单独房间是为了避免感染其他人。
答案:(×)
题号:47/49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案:(×)
题号:48/49
与脓毒血症同时或先后发生的肝脓疡属于微生态失调中的细菌易位。
答案:(×)
题号:49/49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指定专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
答案:(×)
版权所有南琼公司
第五篇:院感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介绍
一、医院获得性感染概念:简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院内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患者。临床上将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二、医院感染危害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常呈爆发流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4个国家55所医院开展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示,平均8.7%的住院病人存在医院感染,我国的医院感染率也在8%-10%。即使是在医疗技术普遍比较发达的欧盟国家,病人在医院救治时,其院内感染几率也高达10%。如在英国每年会有5000多人死于院内感染。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能否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战略发展等。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消息称.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遭受过院内感染,并有数万人因院内感染而死亡。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规定,2008年10月1日之后出院的病人,如出现以下8种情况,将不再支付医院相关费用。这8种情况包括:手术留下异物、空气栓赛、配血不合、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褥疮、血管插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以及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及其他外源性的影响等。从中可以看到,其中3项属于医院感染。也就是说,如果患者人院后,发生了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插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那么,CMS将不会支付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换言之,医院就会受到损失。应该讲,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国内实行预付费制度,即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拒付费的话(暂且不论这种方法合理与否,因为医院感染未必就是医院的原因),那么就可以使“投一份的预防费用,避免一百份的治疗费用”的理念成为现实,就可以使医务人员重视病人安全,将预防医院感染切实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这个角度讲“感染控制的推动者预计为医保部门”,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国外一些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已经标准化、系统化了,这让患者可以知晓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等。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能否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战略发展等。如: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有8例患儿由于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在2008年9月5号到9月16号之间死亡,医院赔偿每个死亡患儿家庭18万元人民币,并退还所有治疗费用,直接经济“损失”144万余元,而且,患者对医院从此“望而却步”,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三、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 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 1991年,卫生部在全国36家大型医院进行了一次用药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按药品消耗金额排位的前100名药品中,抗菌药排第1位,总金额占前100名的47%,品种32种,占1/3,排在抗感染药物前3位的是头孢唑啉针、氨苄青霉素和螺旋霉素。但在国际市场上,抗感染药仅占销售额的10%.另外,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侵袭性操作 导尿、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血液腹膜透析、内镜检查、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气管插管前无菌的气管,在插管72h后,气管内70%出现菌丝。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易感人群 老年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易感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与日俱增,老年患者在医院内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因为高龄患者身体主要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使是微小的有毒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而婴幼儿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而且生活护理主要依赖于医护人员及家长照顾,故易发生医院感染。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越长,受感染机会越多。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 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患者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此外操作用具混合使用,可造成患者间病原体的直接传染。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 在一些基层医院,医生和护士对院内感染知识不如对本专业学科重视,对院内感染的制度是被动的遵守和执行,甚至感到是一种压力。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四、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是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因为患者的一些诊疗操作、生活护理都要靠护士去完成,患者的情绪变化、病情变化都要靠护士去观察,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是护士。一旦发现患者有感染时,护士可针对患者及时施行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的扩散。所以护士既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又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如何提高护士的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共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小组)要把对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还应与医务规范教育相结合,教育医护人员自觉地培养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自觉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
2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患者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正确选择抗生素。严格按照各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并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临床细菌学诊断正确是选择用药的基础。另外,药敏试验也是选药的重要依据。(2)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效的协同作用,并扩大抗菌范围;其缺点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引起二重感染和引起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故必须严格把握联合用药特征,不得擅自用药。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特征有:①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烧伤感染等;②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③需长期治疗而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者。同时执行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换药依据。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尤其对免疫缺陷者,如为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可能避免导尿,必要时应采取消毒闭式引流系统,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引流袋应低于引流口位置,避免引流液反流。外科手术及一切侵袭性操作应严格无菌,保证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都具有微生物学安全性。操作精细、减少组织创伤、止血完善等均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保护易感人群 对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对恶性肿瘤、糖尿病、昏迷等危重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更为重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必须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缩短住院时间 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多是一些耐药菌,不仅症状严重,而且治疗上困难重重。由于患者长期住院,病房中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共居一室,共用盥洗室,造成交叉感染。因此,患者痊愈后应立即出院,以免增加再次感染机会。尤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病情稳定后尽早出院,定期门诊随访,继续治疗。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科的专职人员,每月不定期的到各门诊有关科室及各病区检查消毒的浓度和浸泡时间,无菌包的有效时间,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及处理,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检查、监督、指导。每月不定期对供应室进行抽查消毒保的消毒效果。通过检测使各个科室能对本科消毒不合格的项目及时了解,查找原因,重新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重视监测工作 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应按照卫生部医院内感染监测协调小组的要求,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将预防院内感染列入工作规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健全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医院内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如不定期的检查医护人员、病房、门诊及各有关科室的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微生物污染指标的监测情况,并定期由卫生防疫机构对医院卫生状况进行抽检,举办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和消毒隔离技术水平,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严格的手卫生制度
洗手是一门技术,一般需要达到“6步洗手法”的标准,但是,有很多医务人员自身并没有重视“洗手”。不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的确很忙,如果按标准洗
手,很可能要“耽误”很多工作时间。例如按照有关标准去洗手,那么假设一个医生每工作1个小时看20个病人,至少需要20分钟(20次洗手,每次1分钟)来洗手。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大城市里二三级医院的医生每天看50—100名病人是很常见的,要这些医生按照标准去洗手很不现实。另外就是一些医院和医护人员自己并没有把“洗手”重视起来,因为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感染事件。但是,在这样的麻痹大意下,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据有关数据统计,医院感染有1/3可通过遵循简单的洗手指南而得到预防,因此洗手依然是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方法。但有关部门在对国内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00多名医护人员调查后发现,只有41%的护士、16%的医生每天能按规范进行手卫生,而且34%的医生和20%的护士在洗手后会习惯性地在白大褂上擦。
洗手指征:直接接触病员前后,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污染或被病员的血液、体液污染后,接触不同病员间或从病员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污染物品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病员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接触伤口前、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医务人员的手未受到病员的血液、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可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可节约时间,方便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