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9: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和中办发[2011]25号、中办发[2011]30号等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在内的特殊人群管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施办法》的出台,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规范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提高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把中央关于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执行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监督等主要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的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统一全国社区矫正执法、统一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矫正质量,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被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人数在逐月上升,亟需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对于积极应对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完善矫正措施,提高矫正质量,实现监管持续安全稳定,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功能,打击和惩罚犯罪,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二、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承担起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矫正人员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是对近九年来的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进一步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的新的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履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承担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县、乡是关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特别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审批,承担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提出减刑建议等重点执法事项。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要组织好社区矫正依法开始宣告和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及时考核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指导社区矫正小组开展工作;对期满解除社区矫正的,要做好与安置帮教的工作衔接。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总结和推广多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

要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实施办法》对交付接收、监督管理、处罚收监、解除矫正等社区矫正执法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按照规定程序,认真组织对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的社区矫正宣告和矫正期满时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严肃性。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审查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外出申请理由,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批准外出的,及时核实有关情况,防止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期间违法犯罪。要加强居住地变更审批管理,认真核实变更理由,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对新居住地是否具备监管条件进行审查,确保居住地变更后社区矫正措施的连续性。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要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强制性,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做到执法严格、办理及时、证据充足、事实清楚、程序完备、适用法律适当、文书材料规范。

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工作三项基本任务。对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施严格监督管理,是刑罚执行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限内报到、日常活动定期报告、重要情况随时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要定时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所居住社区,及时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要根据个案特点,科学制定矫正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调整矫正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依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创新监督管理措施,推广运用信息化核查等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确保监督管理措施及时有效。要切实发挥教育帮助的重要作用,利用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中途之家等载体,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要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修复与社区的关系;要注重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实施个案矫正,增强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要重视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研究把握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的规律,积极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措施,使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工作衔接。对拟适用社区矫正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的,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真实、客观、准确的调查评估意见并提交委托机关;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规范办理通报、告知、抄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有关事项;办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案件,要与公安、监狱等部门协作配合,确保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得到及时执行;要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并广泛动员村(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及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在内的社会力量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要重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与基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亲属、监护人、保证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提高矫正质量,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重视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社区矫正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应对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准备,按照《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慎重做好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确保非监禁刑罚的准确应用。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接收衔接和监管措施的落实,避免发生漏管、脱管;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重点人员,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组织追查;要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提高应急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对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组织领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全面实施国家法律、切实维护法制权威、有效惩治预防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组织贯彻落实好《实施办法》。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党委(组)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向党委政府专题汇报,把社区矫正实施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实施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搞好相关政策制定,做好工作安排部署,抓好任务的全面落实,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要结合本地实际,专题研 究,专门部署,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方案,细化措施,明确责任。要注重抓好《实施办法》的专题培训。今年4月,司法部将举办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要组织办好相应层次的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管理和执法水平。要加强对《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突出实效。要做好《实施办法》与本地制度规定的统一、衔接,已经出台的制度规定与《实施办法》有冲突的,要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确保《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内容得到贯彻落实。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认真研究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实施效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深入开展。

各地执行情况要及时报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定稿]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和中办发

[2011]25号、中办发[2011]30号等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在内的特殊人群管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施办法》的出台,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规范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提高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把中央关于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执行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监督等主要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的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统一全国社区矫正执法、统一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矫正质量,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被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人数在逐月上升,亟需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对于积极应对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完善矫正措施,提高矫正质量,实现监管持续安全稳定,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功能,打击和惩罚犯罪,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二、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承担起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矫正人员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是对近九年来的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进一步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的新的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履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承担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县、乡是关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特别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审批,承担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提出减刑建议等重点执法事项。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要组织好社区矫正依法开始宣告和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及时考核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指导社区矫正小组开展工作;对期满解除社区矫正的,要做好与安置帮教的工作衔接。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总结和推广多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

要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实施办法》对交付接收、监督管理、处罚收监、解除矫正等社区矫正执法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按照

规定程序,认真组织对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的社区矫正宣告和矫正期满时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严肃性。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审查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外出申请理由,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批准外出的,及时核实有关情况,防止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期间违法犯罪。要加强居住地变更审批管理,认真核实变更理由,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对新居住地是否具备监管条件进行审查,确保居住地变更后社区矫正措施的连续性。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要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强制性,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做到执法严格、办理及时、证据充足、事实清楚、程序完备、适用法律适当、文书材料规范。

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工作三项基本任务。对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施严格监督管理,是刑罚执行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限内报到、日常活动定期报告、重要情况随时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要定时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所居住社区,及时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要根据个案特点,科学制定矫正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调整矫正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依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创新监督管理措施,推广运用信息化核查等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确保监督管理措施及时有效。要切实发挥教育帮助的重要作用,利用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中途之家等载体,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要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修复与社区的关系;要注重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实施个案矫正,增强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要重视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研究把握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的规律,积极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措施,使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工作衔接。对拟适用社区矫正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的,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真实、客观、准确的调查评估意见并提交委托机关;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规范办理通报、告知、抄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有关事项;办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案件,要与公安、监狱等部门协作配合,确保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得到及时执行;要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并广泛动员村(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及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在内的社会力量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要重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与基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亲属、监护人、保证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提高矫正质量,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重视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社区矫正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应对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准备,按照《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慎重做好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确保非监禁刑罚的准确应用。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接收衔接和监管措施的落实,避免发生漏管、脱管;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重点人员,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组织追查;要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提高应急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对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组织领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全面实施国家法律、切实维护法制权威、有效惩治预防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组织贯彻落实好《实施办法》。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党委(组)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向党委政府专题汇报,把社区矫正实施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实施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搞好相关政策制定,做好工作安排部署,抓好任务的全面落实,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要结合本地实际,专题研 究,专门部署,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方案,细化措施,明确责任。要注重抓好《实施办法》的专题培训。今年4月,司法部将举办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要组织办好相应层次的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管理和执法水平。要加强对《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突出实效。要做好《实施办法》与本地制度规定的统一、衔接,已经出台的制度规定与《实施办法》有冲突的,要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确保《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内容得到贯彻落实。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认真研究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实施效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深入开展。

各地执行情况要及时报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三篇: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

【本文作者: 阅览次数:74 上传人:帮教科 上传日期:2010-6-9 17:39:07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

(二)被宣告缓刑。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其中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

(四)被裁定假释。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社区矫正。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促使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第五条 社区矫正遵循对社区服刑人员惩罚、教育和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队伍及其职责

第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成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是省、设区的市、县(市、区)设立的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矫正办,设在本级司法行政部门)是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省、设区的市、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第八条 乡镇(街道)应当设立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以及相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承担。

第九条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三)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

(二)对社区服刑人员需要减刑,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依法作出裁定、决定。

(三)对被告人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刑事案件,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审前社会调查。

(四)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进行相关教育,并责令其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五)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六)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情况进行回访。

(七)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依法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接收宣告和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二)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迁居、会客、请假等进行审批,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

(三)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的建议,依法采取训诫、治安处罚、提请收监执行等措施;对脱离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追逃。

(四)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第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三)接受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的委托对被告人、罪犯进行审前社会调查。

(四)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1、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的教育、矫正、管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2、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和权限划分实施奖惩;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矫正;

5、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6、定期向区(县)矫正办报告工作情况,报送相关信息;

7、需要完成的社区矫正其他工作。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四条 监狱管理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收监执行。

(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

(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四)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包括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司法所、区(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

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司法所、区(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社会工作者是指政府公开招聘或者接受政府委托的社团组织派遣的,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司法所领导下,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工作职责。

社会志愿者是指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政策法律水平和专业知识,经司法行政部门登记,自愿无偿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社会志愿者应当在司法所指导下,按照志愿者服务相关规定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第三章 社区矫正的决定

第十六条 对拟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前,委托该被告人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并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是否对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依据。

对拟提请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提请法院裁定前,委托该被告人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并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是否提请假释的重要依据,一并提交人民法院。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的表现情况。

(二)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所在社区群众和单位职工的意见。

(三)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意见。

(四)其他相关情况。

第十八条 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被看守所或监狱羁押的,还应当由看守所或监狱负责调查其在羁押中的表现情况,一并提交人民法院。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经过初步审理拟对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的,或者监狱、看守所根据考核结果拟对罪犯提请假释的,应当及时向被告人、罪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调查函,并附起诉书副本或生效判决书,同时将委托调查函抄送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委托调查函后,应当及时通知该被告人或罪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进行调查。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调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应当指派2名以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向村(居)委会、有关单位、家庭、学校等进行调查。经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集体研究后,提出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是否适合在社区服刑的意见,形成书面报告,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审核。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须认真审阅调查报告,对有关疑点问题须进一步调查核实。报告审定后,经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提交委托社会调查的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

全部社会调查工作须在三周内完成。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收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后,应及时审阅,并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宣读。必要时应通知调查人员出庭接受询问。

诉讼参与人对社会调查报告提出质疑的,由法庭审查并决定是否进行复核。人民法院认为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可以要求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提供材料。

人民法院自发出委托调查函至收到社会调查报告的期间,不计入案件审理期限。

第二十三条 对拟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征求罪犯家属及其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意见后,分别报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和罪犯作出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后,应当对其进行教育,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并责令其按时到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第二十五条 监狱、看守所对于被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刑满释放后需要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监所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并责令其按时到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第四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二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户籍地司法所接收管理。

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管理,户籍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社区服刑人员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八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当及时查验并登记备案。

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齐备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3日内移送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所,并将送达回执寄回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法律文书不齐备或者有误的,在3日内通知人民法院、监狱和看守所补齐或更正。

第二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已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告知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未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后再完成前款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司法所应当责令其立即报到。

社区服刑人员去向不明的,司法所应当立即查找。查无下落的,司法所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进行查找。

第五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六)接受司法所组织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

(七)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第三十二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五)接受司法所组织的思想、文化或职业技术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三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司法所认为需要公安机关批准的,出具审核意见后,报公安派出所批准。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四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设区的市的城区、县(市)。

社区服刑人员有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并销假。

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不满6个月的,由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暂住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6个月以上、未导致经常居住地变更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暂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管理。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迁居变更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经迁出地司法所审核、公安派出所批准后,由迁出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迁入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移交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由迁入地司法所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后,司法所应当确定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对其实施矫正。

司法所工作人员可以与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矫正工作小组,制定和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各项矫正和帮扶措施。

第三十九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其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情况适时调整。

对于受到奖励或行政惩戒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下,分别从宽、从严实施监督管理措施。第四十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村(居)委会,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

第四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文化、法制、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第四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需要心理治疗的社区服刑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矫正。

第四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前,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以及遵纪守法教育等。

第四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加强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责任教育和亲情教育。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

第四十五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一般为每月8小时至16小时。

第四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性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

第四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对就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帮助。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和协调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有关社会团体、社区服刑人员亲属、社会志愿者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和帮助。

第六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第四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的日常考核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监督管理和奖励、惩处的依据。

第四十九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从司法所接收之日起开始。

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缺而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患严重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以不参加考核。

第五十条 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考核,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

第五十一条 社区矫正奖励是指减刑。

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如果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并相应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

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有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第五十二条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

(一)认罪服法;

(二)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定,接受教育改造;

(三)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四)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完成劳动任务。

第五十三条 “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五十四条 “重大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五十五条 对于符合减刑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提出减刑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同时,告知县级公安机关相关情况。

第五十六条 社区矫正惩处是指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第五十七条 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视情节严重,司法所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被连续三次警告或两次记过处分,司法所应当提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八条 被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被连续三次警告或两次记过处分,司法所应当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向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同时,告知县级公安机关相关情况。

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裁定、决定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社区服刑人员送交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五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社区矫正的终止

第六十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间。

第六十一条 被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在矫正期满前30日内开展终止社区矫正考核鉴定。司法所应当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本人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出具相关鉴定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

第六十二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的,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出具书面鉴定材料,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后,交收监执行机关。

第六十三条 社区矫正期满当日,司法所应当向社区服刑人员送达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并会同公安民警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六十四条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判决认定为有罪并决定执行监禁刑罚的,原社区矫正终止执行。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附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原作出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机关,并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八章 社区矫正信息及档案管理工作

第六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司法部统一制定的样式执行。

第六十七条 各级矫正办应当根据司法部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网上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和相关要求,完成社区矫正相关信息、数据的录入工作。

第六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或迁出后,其个人档案由区(县)矫正办统一保管。

第六十九条 各级矫正办应当认真、及时完成社区矫正统计和分析、信息报送等工作。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按规定履行职责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的,对直接责任人应依法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第七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施社区矫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关部门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失职、渎职;故意妨碍社区矫正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负责解释。

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矫正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根据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浅谈一下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今年5月份,我社区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我社区有矫正人员三人,他们分别是

刘智、男;40岁;

陈添、男;24岁;

周 俊杰;男;22岁

他们因各自犯有不同的罪刑,归为我社区矫正人员,为使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个别谈话,加强思想互动,经常与矫正对象谈教训讲危害,使其迷途知返;经常与矫正对象谈未来看前途,使其热爱生活;经常与矫正对象谈理想话人生,使其回报社会。通过我们努力,可以帮助矫正对象找出犯罪根源和对社会的危害,认识到过去的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矫正对象内心世界的改造。

通过工作实践,深感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首先,需要业务素质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矫正工作者,管理矫正人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实施和完成社区矫正工作。在管理矫正对象的同时,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者又要更多思考。社区矫正工作在我社区还开始不久,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我们做的工作应该从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大局出发,在有利于保护社会,同时又有利于保障人权的前提下,结合我社区实情,更多动脑,付出很多辛苦,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认真研究和思考,用科学发展理论观点,为我社区矫正工作积累经验。

我们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纠正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和行为恶习,都要有很大的耐心而且需要做很多的细致的工作,立足于教育为主,使其认识到自己虽然在接受社区矫正没有脱离社会的同时必须按照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否其行为有违法性,例如是否与同案犯经常聚集交流及和社会闲散人员经常来往,参与赌博,参与吸毒,做违法买卖等等。我们不定期的利用通讯查访了解其活动情况,监督其行为,用走访形式,不定期走访活动场所直接考察其活动、不定期走访家庭家庭监护人了解近期活动情况,通过反馈形式,监护人及社区群众的反应了解其行为,通过谈话的形式,以定期谈话和不定期约来矫正机构谈话来了解近期活动情况,使他们从不愿意或带有抵触情绪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化到主动地自觉地接受管。

谈心:与社区矫正对象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情况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掌握平等、互动、理解的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沟通原则,掌握谈心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消除隔阂,双方都真正地理解对方;增进双方情感的沟通和融洽,从而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教育的有效开展。

王家垅社区居委会

2010.10.

第五篇: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宁海县司法局跃龙司法所 朱世余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总称,它是指将特定对象的罪犯放入社区,让其提供一定的劳动服务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是一种属于包含监督和控制的刑罚执行方法。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刑相对而言的刑罚执行方式,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有利于化解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

2007年起,我街道全面推开了社区矫正工作,通过一年的时间实践来看,总的效果是好的,得到社会、家庭的普遍认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稳定条件。但我们在工作调研中,也发现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该项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发挥,没有全面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下面就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简单的分析。

存在问题

问题

一、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密切。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但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权利义务不明确,且没有固定的统一办公场所,各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对做好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反而使工作复杂化,最后司法行政部门也只能因陋就简。

问题

二、基层司法所力量还比较薄弱。

根据规定,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县每个所基本上只有一个专职的司法行政人员,最多也只有两个人,而矫正对象多的有100余人,工作人员少制约着社区矫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问题

三、经费使用难以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强。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虽然我市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矫正对象有2000元的工作经费,但在实际使用上很难落实,导致基层对这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

四、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权,不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但根据有关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据我们统计,矫正对象一般都没有正式的工作,他们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

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根本不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报告,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使社区矫正工作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解决对策

对策

一、建议成立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

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步伐,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成立统一领导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诸部门指定人员参加,设立固定办公地点,由上述部门合署办公,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对策

二、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严格按照浙江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加大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落实体制编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司法所行政和业务归口管理,增加编制,及时补充缺编人员,充实基层,明确司法所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和公开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加强监督与制约,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大对基层司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

对策

三、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保障措施。

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将经费拨付给基层司法所,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

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

对策

四、建议全国人大对司法行政机关立法授权。

司法行政部门是行政机关,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为避免法律空白而出现工作漏洞,为维护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全国人大在制定的《社区矫正法》中,应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在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下载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又称“社区矫治”、“非监禁矫正”,国外较常见的形式有缓刑、假释、暂时释放、社区服务、工作和学习释放等,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一、问:“两院两部”联合制定《实施办法》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

    新起点,严要求,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高效发展 ----汤泉司法所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精选合集]

    新起点,严要求,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高效发展 ----汤泉司法所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

    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信息来源:社区矫正发布时间:2011-10-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

    河北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通知(5篇范文)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 河 北 省 公 安 厅 河 北 省 司 法 厅 冀 司 [2012] 34 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河 北 省 公 安 厅 河 北 省 司 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对接联动工作的实施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对接联动工作的 实施办法 1、司法行政机关对接职责有哪些? (1)、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建设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矫中心”),具体履行组织......

    广东省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5篇材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被判处管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