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时间:2019-05-13 19:1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一篇: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为:信访事项的提出、信访事项的受理、信访事项的办理和督办。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具体工作程序的参照标准为:登记,告知,受理,办理,复查与复核,督办,立卷归档。

一、登记

登记是信访工作初始阶段的基本工作。《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同时,规定对采用口头形式提出的投拆请求,应当记录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

登记基本内容的参照标准:一是信访人的基本情况,包H括姓名、住址、邮政编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二是基本事实,即信访人反映的主要事实情况;三是具体要求,即信访人提出信访事件的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相应理由和依据;五是信访事件的来源,即信访事项由信访人直接提出,或由上级信访工作机构转送;六是信访事项的处理方式,属于受理范围的事项应当受理,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关机关提出;七是信访事项受理、答复的规定期限等。

二、告知 告知是指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件后,在法定的期限内,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判断该事项是否属于其受理范围和该级管辖,从而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告知信访人。判断信访事项是否予以受理的参照标准:一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受理的范围;二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本级有权受理的事项;三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本地区有权受理的事项;四是信访事项是否已经过终结性的信访工作程序;五是信访事项是否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请求;六是信访事项是否已经受理、正在办理。

关于应当告知的情形,《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对本条例第15条规定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

三、受理

受理,是指信访人工作机构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信访事项属于受理范围,决定进行处理的行为。特殊情况下,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信访行为、集中投拆行为,或即将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事项,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未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信访事项前,可以根据相关的信息和线索主动受理。受理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转送。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于决定受理的信访事项,根据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级别管辖,将信访事项转到有权对信访事项的实体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处理意见的部门。《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抄送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转送适用两种情形:一是对依照法定职责属于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的信访事项;二是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

转送程序的参照标准:首先,明确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一是指由于作出具体或者抽象行政行为而引发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即通常所称的责任机关;二是指依上下级隶属关系或管理职能,有权进行层级监督的行政机关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三是由于信访工作机构自身引发的信访事项,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也是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其次,直接转送至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同时抄送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二)交办。

《信访条例》规定,对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交办适用情形;一是对于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属于本经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二是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

交办信访事项应当附正式的交办函件,制定交办函件的参照标准:包括交办函件的文号、交办的信访事项、指定的办理期限、对办结报告的要求等基本内容。办结报告有两个参照标准:其一,形式标准。包括交办件的文号;信访人陈明的事实、意见和要求;调查核实的事实;办理意见、办理依据及办理意见的落实情况或落实计划;签发人等。其二,实质标准。一是事实清楚,即信访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问题的前因后果清楚,证据材料确凿;二是办理意见所依据的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三是形成办理意见后,办理机关在报送办理结果时,应当注明办理意见是否落实或落实的计划与期限。

(三)通报、报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报转送情况,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报告转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其目的在于:一是便于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全面掌握本辖区范围内信访事项的基本情况。信访工作机构除了了解本级受理的信访事项外,还应该了解属于本级受理范围但是信访人向上级信访工作机构提出的信访事项,只有全面了解本辖区内信访事项的总体情况才可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本级人民政府更好的开展各方面工作,为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便于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监督、指导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过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的报告,了解一下级信访工作机构对其转送、交办信访事项的办理、落实情况。

四、办理

办理是指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职权,对已经受理的信访事项进行研究论证或者调查核实后,依法作出处理意见、予以处理的行为,这是狭义的办理。广义的办理还包括复查、复核,是指行政机关受理信访事项后、信访终结前所有的程序性活动。办理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开展信访调查。《信访条例》规定,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同时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

信访调查步骤的参照标准:一是事前通知。办理机关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或者第三人到场陈述或提供文书、物品等相关资料,或者召开听证会之前,都应当以适当的形式通知当事人,以便其能够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是表明身份。在开展信访调查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表明自己享有调查者的合法身份,而且遵照调查的基本规则,信访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三是说明理由。信访调查人员应当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理由、法律依据,同时告知其在调查过程中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等各项权利,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配合。四是实施调查。如询问当事人、调取资料等。五是制作笔录。信访调查结束之后,调查人员应当制作相应的调查笔录并交由当事人签字。对于比较复杂的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还应当制作调查报告,基本内容的参照标准:其一,调查的事项和问题;其二,信访人陈述的事实和理由;其三,信访当事人、第三人所作的其他说明和提供的材料;其四,办理机关经查核认定的事实、意见以及予采纳的事实、意见,并说明理由;其五,对信访事项的初步处理意见及依据。

(二)作出办理决定。《信访条例》规定,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

1、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

2、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3、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

作出办理决定的形式要求:第一,经调查后作出。信访调查是作出办理决定的法定前置程序。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要按照行政程序法规定的“先取证、后裁决”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充分辨别的基础上依法作办理决定。属于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还必须在举行听证后作出办理意见。第二,以书面方式作出。《信访条例》明确规定,对信访事项的办理意见必须书面答复信访人,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知情权、申辨权的保护。

(三)送达与执行。送达,是《民事诉讼法》对行政文书的送达与诉讼文书送达的通用性规定,信访行政文书也适用此规定。信访处理意见的送达主要采用邮寄的方式,即办理机关将要送达的处理意见书通过邮局挂号寄给信访人。同时,办理机关也可以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执行,是指信访人的请求得到支持的,处理意见作出之日起即可执行。《信访条例》规定,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行。根据法律,行政机关的处理意见作出后,在未被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改变或撤销之前,都要承认其效力,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以保证行政管理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五、复查与复核

(一)复查。《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复查机关是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如果原办理机关是非垂直领导的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复查机关可以是办理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办理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如果办理机关是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则复查机关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如果办理机关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复查机关只能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复查程序的参照标准:

1、申请。信访人向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请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信访人不服信访事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意见;二是有具体的复查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查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申请复查的期限的范围之内。

2、审查。其一,形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复查申请的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行政机关不予复查,同时告知信访人相关理由;接受符合条件的复查申请,申请事由部分不清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在合理的期限内补正。其二,实质审查。审查关于信访事项的事实认定是否准确,办理意见是否合法(含政策规定)与适当。复查机关必要时,可以根据《信访条例》第31条的规定,享有办理机关相同的信访调查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信访人、办理机关的意见。

3、作出处理意见。复查机关对信访人提出的有效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查意见:一是办理意见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恰当的,处理意见维持;二是办理意见事实不清、依据不足或者处理不恰当的,依职权直接变更原办理意见或者责令原办理机关重新办理。复查机关责令原办理机关重新办理的,办理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或理由作出与原办理意见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见。复查意见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

(二)复核。《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是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与信访复查机关一样,根据不同情况,复核机关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也可能是一级人民政府。复核程序的参照标准:

1、申请。信访人向原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复核请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申请人必须是不服复查意见的信访人,不服办理意见的只能先申请复查,不能越级直接申请复核;二是有具体的复核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核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的;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复核申请的期限范围之内。

2、审查。其一,形式审查。审查复核申请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不符合复核申请条件的,收到复核申请的机关不予复核,同时告知信访人相关理由;对符合复核申请条件的,接受复核申请,申请事由部分不清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在合理的期限内补正。其二,实质审查。审查办理机关、复查机关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是否准确,办理意见、复查意见是否合法与适当。必要时,复核机关同样可以根据《信访条例》第31条的规定,享有和办理机关相同的信访调查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信访人、办理机关、复查机关的意见,或者举行听证。

3、作出处理意见与公示。复核机关对信访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核意见:一是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恰当的,处理意见维持;二是复查意见事实不清、依据不足或者处理不恰当的,直接变更有关处理意见或者直接责令有关机关重新办理。复核机关直接责令有关机关重新办理的,该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或理由作出与原办理意见、复查意见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见。复核意见应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如果复核期间举行了听证的,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信访条例》第35条第2款规定:“复核机关可以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举行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向社会公示。”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作出公正的复核意见提供程序保障。通过听证与公示,使有关行政机关对该信访事项的处理活动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其作出的处理意见必须指明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政策依据、说明相关的理由,避免了随意性。二是信访人可以通过听证与公示发表意见、陈述情况、当面质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提高信访人的法律意识,将极少数人利用信访无理缠闹的情形公之于众,让社会和群众作出客观评价,起到教育疏导作用。

六、督办

《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

1、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

2、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

3、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

4、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

5、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

6、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收到改进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未采纳改进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

督办的主体专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督办的对象是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既包括了对信访事项有权作出处理意见的行政机关,也包括了信访处理意见的执行机关,还包括了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督办的内容是信访事项的处理(包括执行)情况,包括对信访事项个案的督办和对信访事项总体处理情况的督办;督办的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实地督办、联合督办。督办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跟进督促。信访事项交办后,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主动对有关办理和执行情况进行一般性的跟进督促,或者要求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代为跟进督促直至办结;如果发现行政机关在处理信访事项的过程中有轻微不当的行为,要及时通过电话或函件形式予以提醒和督促纠正,以使信访事项得到妥善处理。

(二)专门立项。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在对信访事项处理情况进行跟进督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信访条例》第36条所列6种严重不当的情形,要予以专门立项,及时督导。立项时要明确督办的理由、内容、目的、对象,并提前将有关材料汇集整理,提出初步意见。必要时,可以将专门立项的决定通知被督办的行政机关,要求其准备配合督办工作。

(三)调查协调。对已立项的督办事项,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针对其情形进行调查,分清缘由,了解办理、执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情况复杂、有关行政机关处理信访事项有困难的,可以予以协调帮助。

(四)提出建议。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专门立项督办的信访事项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后,应当针对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一是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办理机关未按期答复信访人办理结果的,应当建议依法书面答复;对关键事实认定不清的,应当建议重新调查核实等。同时,《信访条例》规定:收到改进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未采纳改进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二是提出责任追究建议。《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在信访工作中推诿、敷衍、拖延、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五)审核结案。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认为信访事项处理完毕的,应当向交办、督办机关(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交办、督办机关对办结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依据有关规定决定是否结案。审核结案程序的参照标准。

首先,办理机关按规定向交办、督办机关提交办结报告。《信访条例》第21条第1款第四项明确规定:“对转送的信访事项中有比较重要的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因此,信访事项处理完毕,办理机关应当及时向交办、督办机关提交办结报告。

其次,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办结报告后,应当对交办事项所反映的事实情况、处理程序、处理意见等内容进行审核。审核的参照标准:一是事实清楚,即信访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问题的前因后果清楚,调查全面充分,证据材料确凿;二是依据充分,即办理意见依据的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充分;三是处理适当,即办理意见要考虑到信访事项的特定情节或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宽严适度;四是意见落实到位,即办理机关在报送办理结果时,应当注明办理意见是否落实或落实的计划与期限。

最后,作出结案决定。如果需要向上级机关或领导同志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反馈,然后再作出结案决定。

七、立卷归档

信访事项结案后,应当组成案卷归档,有条件的,应当输入信息系统,以备查索。立卷范围的参照标准:信访工作大事记领导批示;重要会议材料;信访事项所有登记记录;信访数据统计;信访工作定期总结报告;信访信息、专报、交流;信访事项交办、通报函件;信访事项结案报告;经签发的所有文件。

信访档案立卷归档之后,应当建立相应的保管制度、措施,防止损毁档案的各种因素发生,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首先,应当有适合档案存放的固定场所,应当有科学的管理和存放方法,做到即查即用。

其次,应当建立信访档案保密制度,防止泄露国家秘密和泄露需要为信访人保密事项的情形发生。

第二篇:信访工作程序

信 访 工 作 程 序

接待、处理学校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的来信、来访是学校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由综合室具体负责。按渠道和形式的不同,信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来信(含电子邮件,以下同)、来电;二是个人或集体来访。现根据两种不同情况,将处理办法和程序规定如下:

一、来信、来电处理

1、未写明具体收件人的信访件,由综合室信访工作人员负责拆封、阅读、登记。属于一般性意见或建议的,可由信访工作人员报请分管领导同意后直接处理;内容重要、涉及到具体人和单位的信访件,由信访工作人员填写《信访处理工作单》,由分管领导报请有关校领导或签转到有关职能部门处理。

2.、写明收件领导姓名的信访件,由收件领导本人拆阅。需要解决处理的,收件领导做出明确批示,由综合室进行登记,填写《信访处理工作单》,按照领导批示直接处理或转呈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3、对于匿名或虽署名但无法与来信人取得联系的信访件,一般由综合室登记。内容重要的,报请有关领导或签转有关部门阅知,可以不做进一步处理。

4、凡列入正式信访处理程序的信访件,由综合室负责信访的工作人员进行督查、督办。由校办转至有关单位处理的信访问题,承办部门应尽快处理,并在 15 日内将处理意见或结果反馈校办和信访者本人。处理意见或结果由学校办公室综合室登记、备案。

5、对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的电话,办公室“首接人”应如实做好电话记录。能立即处理的,应立即处理,并在处理完毕后填写《电话信访登记单》送综合室备案;如不能立即处理的,可将电话记录移交综合室信访工作人员处理,处理办法和程序参照来信处理程序办理。

二、来访处理

1、个人来访或集体来访,由综合室信访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必要时,可请办公室主任参加。接待地点视具体情况可在办公室或会议室。

2、耐心听取来访人的陈述,并对来访人、联系方式和事由等作详细记录。

3、请来访人核实记录内容并签字确认。

4、信访接待人员要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将来访人和内容向有关领导或部门报告,征求处理意见。如果能立即处理的,可请有关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出面接待,亲自处理;不能立即处理的,信访接待人员要耐心说明理由,随即将来访记录会同《信访工作处理单》转呈有关领导或职能部处处理,处理程序参照来信处理程序办理。

第三篇:信访工作程序的若干规定

内发„2010‟10号

中共内黄县委 内黄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

信访工作程序的若干规定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县直机关各单位,县管各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岗双责”制度,深入一线规范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经县委研究,决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信访工作程序。具体规定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分包乡(镇、办事处)、分管局委的县级领导是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办事处)、局委的主要领导是信访

时预约接访。各级领导干部下访前要了解信访案件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法律政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访接待群众时,必须依据反映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先进行调解和政策引导,调解一定要耐心细致,政策引导要有理、有据、合法、合理、合情,不得违法、违纪、违策解决信访问题。下访接待信访人的全部过程(怎么做工作,怎么政策引导,怎么调解,怎么答复,怎么处理)都要以文字形式一式两份,由信访人签字后,一份交信访人,一份存档备查。下访接访活动的全部过程要做好文字记录,必须有信访局人员参与接访,信访局人员也要记录全过程,有条件的进行现场录音、录像,搞好相关资料的归档保存,做到有据可查。

3、劝访。凡发生赴上三级集体上访和赴京到省非正常上访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到现场进行接访劝返。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要到现场接访劝返;特大信访案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到现场进行接访劝返。对牵涉多个单位和部门或归属单位不明确的,由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以文字形式明确接访劝返单位,相关单位必须无条件服从。

(二)立案交办

1、立案。县级领导周三接访和下访恳谈接待的案件,均由负责接待的县级领导干部及时立案确定办理单位、签署办理意见、明确时限要求。

2、交办。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接访领导立案批办意见及时交办给相关乡(镇、办事处)局委,相关单位必须无

上访前,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要及时把反复做工作的全部材料送交信访局,信访局要及时派人将各级领导做工作的资料报送市、省、国家信访部门,并详细汇报做工作的情况。办理单位要对案件办理进度和处理结果,及时向签署意见的县级领导和分管、分包的县领导进行沟通汇报。

3、审结。案件处理结束后,责任单位要带处理意见和处理问题的政策依据等文字资料,向第一责任人汇报审结,第一责任人要对责任单位的处理结果认真审核把关,签署结案意见。

4、引导。如果案件属涉法涉诉案件,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县级领导要给当事人讲清楚案件的性质,引导信访人按程序反映问题,一式两份出具文字答复或告知材料由信访人签字存档,并协调指导相关司法部门对群众反映问题依法解决。要强化审理解决责任,明确解决处理时限,安排和督导好监控稳控,及时回访见面,认真搞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不属涉法涉诉的要引导其进入终结程序,引导终结要讲清政策、讲清程序、讲清时限、讲清权利和责任。对一些久拖不决或结而不服的案件,或缠访缠诉、无理上访的案件,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要反复主动找信访人做工作至少五次以上,讲政策、讲道理、讲法律、讲怎样反映问题对解决问题有利。每次做工作都要认真做好文字记录一式两份,由信访人签字后,给信访人一份,存档一份。经反复做工作,信访人仍不同意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要及时把反复做工作的所有材料交信访局,信访局在信访人没上访前把有关领导和

符合规定应当受理的,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告知信访人及被复查人(指原办理责任单位)。

2、复查。对确定受理复查的信访案件,由县复查委员会主任明确相关分包乡(镇、办事处)、分管局委的县级领导负责该案件的复查工作。对信访案件的复查主要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案件可以按照《信访条例》规定举行听证。负责案件复查的县级领导需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拿出明确的复查意见,并组织安排与信访人见面,书面反馈复查处理意见。

3、告知。信访人同意复查处理意见的,该信访案件即为终结。若信访人不同意复查处理意见,负责案件复查的县级领导以书面形式告知信访人,在接到《复查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向市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申请复核,并引导、帮助信访人尽快进入复核程序,使案件尽快终结。

(六)督查督办

1、督办。上级交办案件、县自立案件、申请复查的案件办理时限为1个月。时间过半未办结的,由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第一责任人所在的办公室下发书面督办通知,由该办公室人员签收后对县领导提示督办。

2、督查。对1个月不能办结的,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该案转交县委督查室,由县委督查室进行督查,对案件的直接责任人下发书面督查通知。对案情复杂、限期内确实无法结案

录的,视为没有处理问题,出现重复越级上访的从严追究责任,对第一责任人通报批评三次。

4、凡发生30人以上来县集体上访、赴上三级集体上访或围堵县委、县政府大门的,第一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劝返处臵和协调化解,并按照程序规定完善好相关手续,否则视为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况追究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5、内两次被通报的责任单位,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扭转被动局面,并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在扭转被动局面前不得调动、不得提拔重用。被通报两次涉及同一具体责任人的,免去该具体责任人职务。内三次被通报的责任单位,免去直接责任人的职务。责任单位被通报五次和第一责任人被通报批评五次的,第一责任人取消所有分管工作,并将取消第一责任人分管工作的理由以书面形式报告市委。

附:1.内黄县信访工作程序规范基本流程 2.内黄县领导干部下访恳谈登记表

第四篇:教代会基本程序

教代会基本程序

发表时间:2005-10-11 08:28:40 编辑:匿名 点击/评论:4824/0

教代会预备会基本程序(以换届首次代表大会为例)

(1)报告大会筹备工作情况;(2)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

(3)选举大会主席团(休会片刻,主席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本次大会议题、议程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4)通过大会议题及议程;(5)通过大会其他有关事项。教代会预备会议的主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大会主席团未选出之前,由工会主席或副主席主持;选出之后,由大会主席团推派执行主席。另一种是教代会换届后,设立常任主席团(即届内各次教代会不重新选举主席团),届内历次代表大会预备会均由主席团主持。教代会正式会议的基本程序

(1)宣布大会开幕,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上级领导或有关方面致辞;(3)校长做学校工作报告;(4)副校长做分管工作报告;

(5)提交大会审议方案或有关事项的说明;(6)工会做教代会工作报告;

(7)提案工作委员会(小组)做提案工作报告;(8)大会表决或选举事项;(9)教职工代表大会发言;(10)学校领导讲话;(11)宣布大会闭幕。

教代会正式会议的会期,一般来说,不少于四个单元。教代会正式会议期间安排一定的空隙时间,主要用于教职工代表讨论、主席团活动以及学校领导研究教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

福华小学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基本程序

来源:福华小学 作者:刘琼 时间:2009-12-16 Tag: 点击:

705 福华小学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基本程序

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教代会必须接受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

教代会每三年为一届,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一般按下列基本程序进行:

一、大会的筹备

1、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届中召开教代会的筹备工作由工会负责)。

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开展工作。筹备领导小组由学校党组织负责人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党政工有关人员和教师代表。

筹备领导小组根据需要设立秘书、代表资格审查、提案、会务等若干个工作小组。

2、提出召开教代会的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教代会代表的产生办法及列席代表、特邀代表的名额分配;大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大会日程、议程;校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方案等。

3、代表的产生。

根据实际,以年级(或科组)、部门设选区,并分配名额。代表名额一般占教职工数的30%左右,其中教师代表一般应占代表总数的60%,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一般不超过代表总数的20%,女教职工和青年教职工应占适当比例。

各选区通过酝酿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由教职工直接采取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票数超过选区教职工半数才能当选。学校党政工主要负责人一般应选为代表,但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到有关选区参加选举,不能设“当然代表”。

届中教代会代表缺额的要进行补选。

各选区将选举结果报学校工会后,由代表资格审查小组进行代表资格审查,确定后张榜公布。

代表产生后要对代表进行培训。

4、确定教代会中心议题。

教代会召开一个月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学校党政工联席会议,提出教代会中心议题的建议。

5、提案的征集。

教代会召开一个月前,校工会或提案小组发出征集提案的通知,并将提案表印发给教代会的代表。

提案小组收到提案后,应及时登记、分类、整理,并对提案进行审理、立案。

6、印发有关资料征求意见。

需提交大会讨论、审议、通过或决定的文件,在正式会议前十天印发给代表,广泛征求意见。

7、确定大会主席团候选人名单。

主席团候选人建议名单由筹备领导小组(届中由工会)负责提出后,交教代会预备会议通过。

8、履行召开教代会的报批手续。

向上级教育工会呈报关于召开教代会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应写明教代会的届次、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要议题等内容。结合教代会进行工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还应同时上报“工会委员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呈批表(一式两份)并取回批示。

二、预备会议

1、教代会预备会议由工会主持,全体教代会正式代表参加。预备会议一般采取举手方式表决。

2、预备会议主要内容:

(1)听取工会报告教代会筹备情况;(2)通过大会议题和议程;

(3)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小组关于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和代表增补情况说明;

(4)通过大会主席团、秘书长和执行主席名单;(5)通过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干部方案。

三、正式会议

1、核实到会人数。

与会代表超过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方可宣布开会。

2、大会议程。

(1)宣布大会开幕,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上级领导及有关方面致辞(3)校长作工作报告

(4)副校长作分管工作报告

(5)总务主任作学校财务收支情况报告(6)提交大会审议的方案或有关事项的说明(7)工会作教代会工作报告(8)提案小组作提案工作报告(9)大会分组讨论

(10)大会表决或选举事项(11)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干部(12)教职工代表大会发言(13)学校领导讲话

(14)宣布大会闭幕,奏《国际歌》 以上议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增减。

四、会后工作

1、教代会闭幕期间,属教代会职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可召开教代会联席会议协商处理,有关决议、决定提请下次教代会确认。

2、会后15天内向区教育工会上报《教代会报表》。工会换届选举的应呈报关于工会换届选举结果的报告并取回批复。

召开教代会工作流程图

成立机构

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和各职能小组

筹备领导小组提出召开教代会方案

提出方案

分选区酝酿提出候选人,教职工无记名投票,资格审查,张榜公布名

选举代表

召开一月前,党政工联席会提出议题

确定议题

召开一月前,印发提案表并收集提案

征集提案

召开十天前,印发提交大会讨论 审议的文件,广泛征求意见

印发文件征求意见

筹备小组提出主席团候选人名单

确定主席团名单

向区教育工会呈报召开教代会报告,换届选举须报委员候选人呈批表

履行报批手续

召开预备会议

报告筹备情况,通过召开教代会事项

召开正式会议

听取报告,讨论审议,表决选举,民主评议

会后十五天内报送《教代会报表》,换届须报选举结果及分工情况报

上报报表

第五篇:行政处罚基本程序(本站推荐)

我国行政处罚基本程序探讨

【摘要】: 通过行政程序对行政权进行规范,保障相对方合法权益、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提升行政效率是当代行政法和公共行政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在行政程序的理论与制度框架中,行政程序违法责任又是核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探讨成了现代法治政府建设中不可跨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从我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行政程序法制的良性发展。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是一项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其价值就是为公民实现行政法上的实体权利提供有力的程序依据和制度保障机制,体现现代行政法制的公平正义精神。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内涵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将据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诉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样一种程序性法律行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是一种行政程序,其核心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可能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法律设定一种程序来保障当事人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当事人在此基础上行使辩护权和防卫权,以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权力。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是行政公开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关键词:行政处罚 程序 行政法 行政主体 当事人 合法权益 知情权

一、我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行政处罚中的事先告知程序,是对行政程序的完善和行政法发展的突破。该法第31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告知上述法律规定的事项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1条进一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31条、32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阵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阵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对是否给予了告知应负举证责任。通过对上述法律规定的认真梳理分析,结合我国的行政执法实践,笔者认为我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未规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的方式。告知的方式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行政处罚法没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程序中采取何种方式履行事先告知义务,致使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采取在询(讯)问笔录中告知,有的是采取在处罚前使用简易表格的方式告知,有的是采取公告告知方式,甚至于采用电报或电话、网站查询告知方式,如备受关注的“杜宝良现象”,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违章者的告知方式就是采取由当事人自己上网查询。[2]告知方式的不统一必然导致在执法实践中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告知内容告知不全面、不完整或不及时,事实上侵犯了当事人的被告知权。告知方式的不统一也是导致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其它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告知期限的缺失。在《行政处罚法》中唯一表述了告知期限的是该法第42条第1款第1项“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对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缺少针对性的规定,如陈述权、申辩权应当在什么期限内行使,现行的理解就是当事人必定在告知时当面向行政执法人员提出,否则视为放弃权利,难道说当事人就没有权利当得到行政机关将作出对自己不利的处罚时去咨询法律知识、了解情况后再去行使陈述权和申辩权?

(三)、未明确规定利害关系人享有被告知权。

我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的当事人不包含利害关系人;《行政处罚法》对“当事人”没有明确规定是指何人,但从立法者的本意来看,这里的“当事人”应当是指行政机关认为有违法行为,将给予行政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行政处罚法》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这里的当事人指的就是受到行政处罚的人。

(四)、未规定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法》第41条的规定是对行政机关不履行告知义务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所做的规定,也就是当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31条、32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阵述、申辩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对当事人不产生法律约束力,但由于没有进一步规定告知错误、告知欠缺等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再者也没有规定行政执法人员不依法告知和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因此在执法实践中导致部分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不重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对告知采取敷衍了事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完善我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思考

(一)、应明确规定采用书面告知的方式,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送达。

笔者认为《行政处罚法》应明确规定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必须使用书面告知的方式,并且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送达。口头告知方式只能起到辅助性的解释、说明作用,电话、电报、网站查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可以作为告知程序前联系被告知对人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作为告知方式本身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1、内容和形式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内容就要求有什么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也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则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3]《行政处罚法》第31条的规定可以说内容相当丰富,如果采用诸如简易表格、电话查询等方式根本不适合,必然阻碍法律确立的告知目标的实现。

2、履行告知程序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对是否给予了告知应负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的行政诉讼规则,《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如果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履行了告知义务,就要为此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采用书面告知的方式就能较好地解决在发生争执时的证据问题。

3、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采取实际告知为主推定告知为辅的告知制度。行政程序法是随着行政权的扩张而逐步完善的,在传统法学理论的观念和体系中,程序法的概念根本不被重视。即使在重视程序的英美诸国,也较少从国家法制的高度予以重视。[4]行政程序法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大部分群众对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缺乏了解,特别是在农村,很多群众对法律尤其是程序法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还享有被告知权这项程序性权利,在执法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当事人采取外出打工、拒绝签字等方式回避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行政处罚法》应明确规定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送达载有告知内容的书面文件。但在适用上应确立一种先后次序,在实际告知无法进行或需要很大的行政成本时,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推定告知,也就是说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送达方式中,送达人也不能随意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而只能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送达方式。

4、有利于宣传法律。正如以上所述,我国的国情是相当多的群众缺乏法律知识,甚至许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书面告知方式可以给被告知人留下书面的依据,便于被告知人去对照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研究或咨询其他群众、律师,因此不但有利于对当事人宣传法律,而且有助于教育广大群众。

(二)、完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告知期限

告知期限对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行政机关告知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辩护,应当是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基于现代行政权理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是享有被告知权的自然延伸,如果不能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的被告知权将是不完整的。但是行政实践是复杂的,何谓充分的准备时间需视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同时告知期限与告知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针对告知期限的缺失,《行政处罚法》应根据具体的告知方式规定不同的告知期限。如公告告知可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经过60日,被告知人不行使陈述权、申辩权或要求听证的,应视为放弃权利。

(三)、明确规定利害关系人享有被告知权

所谓“有利害关系”,是指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利害关系人负有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行政处罚可能涉及到的利害关系人,一般是受违法行为侵害的人,他与违法行为人(即当事人)同时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受到当事人的侵害是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的条件,根据过罚相当原则,利害关系人的损害大小是行政机关决定对当事人是否给予处罚和给予何种处罚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对当事人的处罚也是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应当对当事人予以行政处罚而没有给予处罚或给予过轻的处罚,也就意味着对受害者合法权益没有保护或没有给予充分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可见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利害关系人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于行政诉讼,享有救济权,因此为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行政诉讼、提高行政效率,应明确规定利害关系人享有被告知权。

(四)、规定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5]法律责任规范着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力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力,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公正行使权力,因而明确规定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对于保障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具有重要意义。告知瑕疵主要包括没有告知、告知错误、告知缺失、送达瑕疵等情况,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设定相应的处分,即依照告知瑕疵的程度不同和对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的大小分别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在承担责任的主体上应区分行政主体的责任和执法人员的责任,如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行政处罚法》笫31条、32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阵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就是行政主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造成损害的还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但行政机关在履行赔偿义务后应依法向承办人员进行追偿,即由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中犯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执法人员承担全部或部分损失,同时应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处分。

注释

[1]孟昭阳,赵锋《论行政告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参见北京娱乐信报文章《杜宝良起诉西单交通队理由是违章告知书仅24项》光明日报文章《追问“杜宝良现象”》[3]肖明《哲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241页。

[4]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97页。

[5]崔卓兰、杨平《行政处罚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79页。

下载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仲裁基本程序

    仲裁基本程序是怎样的? 1、受理: 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诉书后,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将决定在7日内通知当事人。被受理的争议案件,当事人应按时交纳仲裁费用,被诉人应在收到......

    入党基本程序

    发展新党员基本程序 中共七里街道工委编印 2011年5月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材料1:入党申请书),申请主要写个人简历、主要家庭......

    入党基本程序

    入 党 基 本 程 序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党组织接到申请后,应派人与申请入党人谈话(一般在十五天内)进行教育和鼓励。注意:......

    公路建设基本程序

    公路建设基本程序 一、编制规划及公路网建设规划。 二、根据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 三、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

    入党基本程序(精选)

    入党基本程序 (一)自愿提出申请(二)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数量较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选拔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要扩大民主,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

    发展党员基本程序

    入党基本程序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入党的条件 ,党章第一条规定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发展党员基本程序

    发展党员基本程序 一、入党申请人培养教育阶段 1、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书后面应附一页写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和本人的简历。注意男同志的家庭主要成员为:父母、......

    发展党员基本程序

    发展党员程序 1、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和自传(要求本人亲笔手写,不得打印、代写)。 2、党支部填写入党申请人登记表。 ★3、递交申请书至少3-6个月后,经党支部讨论,确定入党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