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9: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一篇: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

浅谈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及企业经营方法,对企业扩大经营、进步竞争力、改善供给链、发现商机、增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日新月异,各地政府和各个行业都十分关注电子商务应用,广西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更是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不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

1近年来,广西借助国家西南大通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会一节”平台,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十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5.2%,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0.2个百分点。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桂林市以通讯产品为主,北海市以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式。形成了广西食糖网、林化网和中越贸易经济信息网、中国东盟信息网、广西企业商务网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务网站。十一五期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实施“139”工程,贯通了一条以桂林至北海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产业带,建设成了以北海、南宁、桂林为主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括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工程、软件产业工程等信息化与电子商务重点工程。

2.东盟电子商务市场布满商机。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进进大有可为。由于全球电子商务的急速扩张,东盟不少国家显示了利用网络进行贸易的极大需求和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东盟建立了电子商务协调委员会,决定电子商务的范围,研究民间部分的角色,并且与国际机构共同开发合作,以增进东盟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一东盟展览会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在东盟各国中,唯有新加坡在电子商务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电子商务处于中间的水平。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尚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

二、针对广西电子商务的政策及政府支持

早就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就曾经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印发《南宁市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2)》,该规划明确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南宁市作为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结合南宁市自身的特点,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在5年内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网站,60% 的企业能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国内外各种商务活动,企业网上交易额达到30%,其中对外贸易总额80% 以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同时,健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南宁市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南宁市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南宁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推动网上社保、网上税务、网上工商、网上质量监督等业务的开展,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电子商务。从而将南宁市建设成在G2B、G2C应用推动下,以B2B应用为主,兼顾B2C应用的西部地区主要电子商务应用城市;树立“数字南宁”、“信用南宁”、“效能南宁”的品牌,成为联结中国内地和东盟的电子交易、电子支付和信息化物流中心,加快实现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目标。

三、广西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

1.中小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相当落后

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人才、资金紧缺,观念落后,企业重视不够等题目。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竞争意识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对电子商务的熟悉不清,一方面表现在网络竞争意识不强,仍然把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信息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理解比较片面,如以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或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治理却没有跟上,企业的电子商务仅停留在表面的网站建设上。这需要逐步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IT企业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保障系统,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2.广西缺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广西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 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投进是巨大的,约占实施电子商务全部用度的60%以上。据对广西的梧州、百色、北海等地的一些企业的调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少企业因巨大的构建本钱而对开展电子商务顾虑重重,看而生畏。同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大企业也不是很充裕。这就需要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要利用广西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风。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发展及企业特点,培养具有先进技术和治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手段比较单一和落后

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手段比较单一和落后,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一是从结构上看,我区的物流企业以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居多,综合型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偏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和落后,仅能提供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治理、本钱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等方面均比较欠缺,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几乎一片空缺。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服务方式落后,表明涵盖多种服务模式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效率、低本钱、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增多的需要。同时,企业对各个物流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弱,难以通过对物流服务的组织化运作,达到节约本钱和时间、进步活动速度等目的,实现低本钱、高效率的“物畅其流”。因此,物流企业对产业企业进步经济效益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也是导致企业采购本钱偏高,难度偏大的重要原因。

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1.转变观念, 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企业经营者要树立知识化、信息化管理观念, 对知识经济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与应用。要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造, 实现资金、信息、实物优化组合, 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规范的网上经营体系, 使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流程化、数字化、网络化, 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从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信用环境、网络支付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措施保障。在制定规划时应注意与广西中小企业特点、广西区位优势、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相结合,为促进广西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操作中最薄弱的环节, 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如还没有实现在线支付、快速配送和安全认证, 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平衡, 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铁路、公路、航空、邮政快递可以利用自身渠道优势, 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配送中心、投送中心, 完善中小企业物流配送体系, 以高效、快捷的方式, 服务中小企业, 保证中小企业网上销售的顺利实现。

3.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人才的缺乏。要利用广西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发展及企业特点,培养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人员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机构,开展诸如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认证系统培训等,使广大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涉及商户、银行、电信、公证、ISP和消费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纠纷。要制定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电子商务规则,对其中引起的纠纷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权威的认证机构,维护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秩序,促使更多的人放心在网上购物。

总而言之,广西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近年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新机遇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发挥地缘优势、侨乡优势、政策优势以及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选择适当的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加速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生产、治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多赢

第二篇: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若干思考

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学术论坛》 2007年第05期

□ 李湘棱

[摘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尤其是广西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从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应抓住机遇,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作者简介]李湘棱,邕江大学计算机系讲师,广西 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5—0121—0

4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处于中国一东盟的结合部,资源丰富,是中国一东盟唯一水陆相交的省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交往的“大通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广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更给广西企业带来了大量新商机。广西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转变观念,把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一、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全球竞争环境,其主要是通过改变企业价值链中各增值环节,从而获得节省成本、共享资源、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以及提高顾客满意度等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不仅适合于大企业,而且对众多的中小企业也非常有利,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也由此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和潜在的效益。

2005年,广西中小企业中个体企业共103.7万家,约占广西企业总数的93%,从业人员222.1万人,提供约86%的城镇就业岗位,注册资金170.56亿元,全年完成增加值1263.02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上交税金61亿元,创造的价值占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创造的税收占广西税收总额的43%以上。以上数据显示,广西中小企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西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广西中小企业因为安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调查队对广西14个城市共155家样本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家企业拥有企业网站,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5.48%。调查数据表明,广西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处理能力还处于较弱水平,而社会对企业网站的需求却在增长。据统计,24家企业网站在2005年1~9月的总点击次数达84.40

万次,比2004年全年增长了64.2%。电子商务的便利优势也没有体现在生产经营中,在24家企业网站中,进行网络销售或提供客户网上自助服务的不到1/3;通过网络接收订单的企业仅有10家,仅占6.45%;通过网络下订单的企业有13家,仅占8.39%。对于被调查的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应用尚停留在信息内容及站点建设阶段。

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技术、法律、环境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有特殊的地方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中小企业领导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

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清,一方面表现在网络竞争意识不强,仍旧把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信息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理解比较片面,如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或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却没有跟上,企业的电子商务仅停留在表面的网站建设上。

(二)中小企业实力薄弱。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

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约占实施电子商务全部费用的60%以上。据对广西的梧州、百色、北海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的调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少企业因巨大的构建成本而对开展电子商务顾虑重重,望而却步。同时,中小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大企业也不是很充裕。广西中小企业中,只有3.8%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企业应用计算机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的层面上,很少把它升到OA和ERP以及Internet的层次上来。

(三)商业环境和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的发展跟不上,商品流通不畅

人们习惯于传统的购物模式,对网上购物普遍感到不习惯,不信任其质量和支付手段等。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生效,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使网上交易的真实性、有效性、防抵赖性等问题有法可依,保障各方的利益。但现存信用制度离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诚信原则还有一定差距,这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直是制约广西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对中小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物流配送跟不上,货物递送成本高,使得产品不具备成本优势。

二、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

当前,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三个有利的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广西具有与东盟交往和合作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吸引国内外众多外贸企业到广西来发展。2006年,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1444家外贸企业在广西各口岸大做东盟生意,把广西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从2005年的55亿美元提升到了79.6亿美元。由此可见,广西作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的作用日益增强。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及西南六省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将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新的契机。

(二)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国际和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广西中小企业从国际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中获益匪浅。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中国的转移也明显加速。由此,广西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沿海、沿边、沿江”、劳动力成本低、机制灵活等优势,把握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三)东盟电子商务市场充满商机。广西中小企业进入大有可为

由于全球电子商务的急速扩张,东盟不少国家显示了利用网络进行贸易的极大需求和发展。2000年7月东盟第33届部长级会议宣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决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东盟建立了电子商务协调委员会,决定电子商务的范围,研究民间部门的角色,并且与国际机构共同开发合作,以增进东盟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在东盟各国中,唯有新加坡在电子商务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新加坡1998年的电子商务收入为3500万美元,1999年大幅成长为10.17亿美元,2003年增至28亿美元,新加坡的电子商务市场在未来三年内将有300%的大幅增长。新加坡企业收入中有超过20%的份额是由电子商务贡献的,这一数字超过了澳大利亚、香港、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电子商务处于中间的水平。马来西亚1998年的电子商务收入为1800万美元,1999年为5900万美元,2003年达21亿美元,到2005年达94亿美元。目前马来西亚的企业约有10%已有电子商务活动,34%的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正在考虑中。在已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24%是具有直接交易能力的电子商务模式。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尚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虽然越南经济受到金融风暴的拖累而延滞不前,使得信息基础建设也停顿下来,但未来二三年内,随着外来投资的增加与经济的逐渐复原,越南的电子商务可望有较正面的发展。越南1999年电子商务收入只有7万美元,但2003年时暴涨为3170万美元。可以预测,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也将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从以上的状况分析,东盟电子商务市场充满商机,广西中小企业进入大有可为。

三、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虽然广西中小企业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但要真正开展电子商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如何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电子商务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等等。因此,要发展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必须研究有效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整体规划,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

从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确立电子认证、支付标准和电子商务立法等方面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这个阶段应该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制定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分阶段完善开展电子商务所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例如在税收、信贷、行政审批等方面向开展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倾斜,可以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建立电子商务试点,如旅游、通讯和商业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如南博网。南博网是中国一东盟贸易门户网站,以“博览东盟、网尽商机”为宗旨,通过网上网下、国内国外相结合的服务手段,为从事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及交易服务,帮助中国企业走进东盟、东盟企业进入中国。政府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南博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市场,开发商机,通过南博网这一桥梁,进一步沟通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关系,取得更大的企业效益,在广西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企业上网,畅通中小企业信息交流渠道

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人才、资金紧缺,观念落后,企业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逐步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IT企业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保障系统,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三)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广西现代物流业。使其适应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应该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而优质、快捷的物流体系则是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广西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沿海大型组合港,加快西江航运和内河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出海通道和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拓展铁路路网和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国际航空港建设,努力使广西真正成为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最为便捷、效益最佳的国际大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通道经济,依托国际大通道,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国际物流服务,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政策优势,走进东盟电子商务市场

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值得纪念的阶段性成果。2004年11月签署的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是第一阶段成果,《货物贸易协议》已于2005年7月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7年1月14日签署的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则是又一个里程碑,《服务贸易协议》将为双方搭建一个新的合作平台,营造更加稳定和开放的贸易环境,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这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对身处其中的广西中小企业更是一个发展良机。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广西中小企业利用这些有利的区域贸易政策,关注东盟这个广阔而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把握最佳时机,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贸易形式,走进东盟电子商务市场。

(五)完善边贸结算体系,降低边贸结算成本,营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角度,应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

鉴于边贸结算中人民币现钞转运问题具有较大的成本,应支持商业银行在周边地区发行包括人民币借记卡在内的其他支付工具。以此来为边贸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营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六)提高中小企业领导电子商务意识。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仅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电子商务必将取代传统商务模式,而且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在全企业树立起搞好电子商务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认识到开展电子商务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人才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点,又是难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当提高技术能力,积极招募和培养掌握一定网络和通信技术,具有新经济特征,具有市场敏感性和强烈职业道德、协作创新精神的电子商务人才。

总之,电子商务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广西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三篇:广西特产行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分析

广西特产行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其相关贸易活动,为广西农副特产产业提供了宣传平台与产销渠道。

2014年,广西进出口总额405.53亿美元,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98.86亿美元。

特色产业: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巴马香猪、百色芒果、桂林三宝、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容县沙田柚等一批具有地理性标识的特产已远销世界。

2014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72.75亿元,其中,农民人均水果收入约766元。

旅游资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及“东巴凤”生态旅游经济圈,边境钦北防滨海游等旅游资源,促进了广西的旅游消费,拉动了广西农副特产产业的发展。

2014年,广西入境过夜游客达421.18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601.99亿元。

二、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广西B2B国际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不容乐观的是,广西B2B国际化电子商务目前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经营模式不明确及人才缺乏等严峻问题。

根据商务部统计口径,2014年预估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率为12.9%,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2%,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预计2017年跨境电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

三、政策支持

针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给传统流通领域和各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广西商务厅紧抓历史机遇,积极贯彻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性提出了“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在政策支持、规划引领、环境营造和平台扶持方面全面助力,使电子商务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一是加大对电商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对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企业和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推动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千方百计做好稳增长工作的意见》(即“稳增长48条意见”)中规定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暂停征收水利建设基金。二是积极培育各类电商平台。引进中国联通、千橡集团等电商企业,推动“沃易购”、“美丽湾”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建设,在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平台开设“广西特产馆”,全面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跨境电商试点,2015年9月广西-东盟特产交易网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积极推动食糖、茧丝绸、红木、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配件等优势产品网上交易,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电商平台。推动巴马、靖西等8县市获批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桂林社区电商平台微链社区已正式上线。

为了有效打开区外市场,广西自治区商务厅积极牵头,重点推进“南菜北运”、“广西特产 行销全国”等活动和项目建设,在北京、南宁等地建成4个广西特产展示展销中心,组织14个地市轮流举办产销对接活动,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香港)推介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广西产品知名度,有效推动了广西产品走向全国。

“广西特产 行销全国”活动主要围绕“1123450”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即:突出1个主题——以“广西特产 行销全国”为主题,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广西特产外销活动品牌;编织1张网——依托淘宝、京东等强势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广西特产馆”,建设广西-东盟特产交易网,加快推进广西特产电子商务;编制2本书——组织编制《广西特产宝典》、《广西名品大全》作为宣传展示广西特产的权威指南;开拓3个重点市场——重点开拓北京、上海、天津3个核心市场,辐射带动华北、东北和长三角地区等重点目标市场;培育4个核心企业——选择广西壮乡河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作为广西特产行销全国的核心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50场全国行销活动——统筹自治区、市县和企业3个层面,组织50场遍及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国内重点市场的促销活动。

第四篇:广西林业发展

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 3

(五)总体布局

1.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西林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及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林业系统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林业发展迈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末,我区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速生丰产林面积、木材采伐指标限额、木材产量、沼气入户率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 万公顷,居全国第五位;森林面积达1342.7 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58%,居全国第四位;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500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首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把林业摆在重要位置,确立林业的“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林业“五大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战略决策。2009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确立了“生态立区,2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 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和《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造纸与木材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加快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2010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林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森林生态价值8500 亿元。2009 年,广西林业局升格为广西林业厅,重返政府组成部门,强化了林业职能。随着“富民兴桂”战略的实施,广西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愈加显现。

3专栏1 林业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四大地位“: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林业地位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进行了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五大功能“:即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文化功能。专栏2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作出了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决策,并出台了《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桂政发〔2010〕26 号),把造林绿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打造林业强区总目标,以提高国土整体绿化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实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为突破口,按照山上调结构、提质量,山下扩绿化、增总量的要求,全面加快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巩固和提升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生态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大局。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启动”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林业改革,推进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强化资源保护,扩投资、惠民生、保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林业发展新格局。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2009 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国有林场、国有企业和林业审批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自2009 年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外业勘界1227 万公顷,占总任务的9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累计发证101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配套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2010 年6 月,我区正式启动17 个县区林改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区直国有林场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绩效考核、干部交流、收入分配“三项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林场发展林业、壮大产业、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场的营造林优势,加大了在全区范围内的场外造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成为全国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三是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国有林业企业的改制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革改制后续管理工作,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林业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林业负担,优化环境。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加快开发合作步伐,基本形成了面向东盟、放眼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国有林场、科研院所、林业企业加大了对东盟的投资投入。二是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引进了世界浆纸业排名第一的斯道拉恩索、第二的金光集团公司,顺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和”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中国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等

6碳汇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等10 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完成中澳桉树科技合作项目、中日绿化合作海防林示范项目等。三是国际林产品交易进一步拓展。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国际林产品市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在增加,2010 年实现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2 亿美元。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全区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林业发展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营造林面积达到114.2 万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6 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7 亿株;到2010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6.02亿立方米。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48.4 亿元,是”十五“60.9 亿元的14 倍。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资金对林业投入总计达到154.7 亿元,是”十五“时期59.7 亿元的2.6 倍;其中中央投入林业资金107.3 亿元,是”十五“时期45.6 亿元的2.3 倍;自治区投入林业资金47.5亿元,是”十五“时期14.1 亿元的3.4 倍。”十一五“期末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77 亿元。

7图1 ”十一五“期间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发展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区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5 万公顷,封山育林16.7 万公顷,森林面积增长到1342.7 万公顷,比2005 年的1252 万公顷增加90.7 万公顷,同比增长7.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05 年的52.71%提高5.2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6.02 亿立方米,比2005 年5.1 亿立方米增加92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840 万立方米。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到了8500 亿元。一是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促进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531 万公顷,比2005 年增加297.7 万公顷,是原来的2.3倍。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0.4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31.4 亿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公顷;三是沿海防护林逐步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4.44 万公顷,封山育林0.78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2.7 亿元;四是珠江防护林促进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2.8 万公顷,封山育林1.27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31 亿元;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初显。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面积6.85 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0.2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8 亿元。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通过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优势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程度,大力推进兴林富民。一是速丰林快速发展。发展速丰林85.47 万公顷,累计达233.33 万公顷,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极大地提高了木材供给能力,使我区的森林采伐蓄积量从”十五“期的年均500 多万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的1400 多万立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南方用材林基地;二是林桨纸一体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率先在我区沿海地区发展,实现了机制纸及纸板年产量达到280 万吨,机制纸及纸板造纸业年产值85 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23%和337%,对我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木材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林板一体化趋势明显。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实现木材加工工业年产值350 亿元,其中人造板年产值150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1 倍和3.4 倍,并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林业企业集团;四是林产化工快速扩张,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林产化工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41.5 亿元,其中松脂产业累计实现185.7 亿元;香料香精产业累计实现117.7 亿元,工业用木本油料累计实现33.6 亿元。其中年产松香30 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达20 万吨,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五是油茶产业初步形成,种苗瓶颈有所突破。油茶林面积达到36.7 万公顷,年产茶油约3.5 万吨;选育出油茶优良品种20 个,建立了以广西林科院为代表的一批良种基地,为全国多个省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良种和苗木,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是花卉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花卉产业及10消费市场,建成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展示园等13 个,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67 万公顷,花卉生产企业、花卉大户等达2000 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50 万人,花农100 多万户,年产值突破60 亿元,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七是森林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基本上形成了融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新增森林公园7 处,全区森林公园达到50 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5.84 万公顷;”十一五“期间,接待旅游人数2746.28 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6%;森林旅游收入20.73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0%,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开展了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调查,编制了多项有关法规,积极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全区19.8%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显著。新建林业自然保护区5 处,新增面积4.75 万公顷;全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63 处,总面积138.5 万公顷;保护了全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33%的红树林,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几乎全部高等植物种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大力建设户用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省柴节煤灶和太阳能产品,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106万座,累计建设沼气池371 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6.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2.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8 处,小型沼气工程2005 处。推广省柴节煤灶79.7 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4 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778 处,微型水力发电272 处,节能炉3 万台。我区累计建成的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为371 多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4.8 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233 万吨,全区约有1484 万农民直接受益。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促进生态文化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猫儿山保护区被确定为”全国保护母亲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推进”绿满八桂“、”生态城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三是积极推进各类生态社团组织的发展。成立了广西大学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广西财经学院绿色先锋环保协会等,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创作、宣传队伍的发展壮大。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通过不断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加强林业种苗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升了林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一是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林业科研机构达到17 个,区、市、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83 个,新建各类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点30 多个,建成5 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选育出50 多个林木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 万公顷,获得林业科技成果80 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有效推动了我区林业科技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了我区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林木种苗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了包括林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繁殖圃、林木采种基地等一批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总面积达到1.73 万公顷;全区年产各类林木种子20 多万公斤,其中林木良种3 万公斤,良种穗条2 亿根。林木优良品种50 个;主要造林树种优良无性系100 多个。全区容器苗造林使用率在50%以上,人工造林良种使用率达65%。;三是森林火灾防控能力逐步提高。重点火险区瞭望监测和地面巡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7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综合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不断壮大,森林航空防火能力不断加强;四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1%,测报准确率91%,种苗产地检疫率99.7%;五是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依法护林成绩显著。加强了广西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破案攻坚战“、”绿盾行动“、”飞鹰行动“、”候鸟三号行动“、”绿盾系列行动“等全区性和区域性的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较好的调处解决山林纠纷问题,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林区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了森林公安的良好形象;六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稳步发展,森林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1 个地市成立了林业站管理机构,设立了64 个县级林业站,1011 个乡镇级林业站,全区木材检查站235 个,森林资源监督实现了全区14 个地市的覆盖。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运作,协调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等关系问题,将林业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在坚决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反哺和拉动种植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广大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林业生态和产业”两翼齐飞“、”两腿齐奔“的发展格局。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林业改革是一次深层次、根本性、综合性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坚持并不断完善”五级书记抓林改“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挖掘内部潜力,促进林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专栏3 五级书记抓林改为切实推进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成立了由马飚主席任组长,陈际瓦副书记、李金早常务副主席、陈章良和梁胜利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直34 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市、县均相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支部书记深入山头抓林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高位推进林改工作的良好局面。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林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也是一个集公益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产业。长期以来,林业发展始终坚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和社会的投资,确保了林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坚持走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多层次运行的林业发展道路,保证了林业科学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突出了地域特色。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我区林业法制法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地方林业法规政策体系,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林业执法和监督,加强林业纠纷的调处力度,提高了林业案件的查处率,使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工程资金监管和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林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林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加强林业队伍及广大林农的培训,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壮大林业人才队伍,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林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加大东盟区域合作的力度,将林业开发合作纳入泛北部湾区域交流与合作范畴,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广西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资源整合、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区林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竞争能力,促进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区、产业园、产业带尚未形成;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不足;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仍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未完全形成且补贴标准偏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补助标准低;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灾害防控能力不强;林业法制不够完善;林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二、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从国际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场政治经济博弈,林业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十三届国际林业大会等重要国际场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能力倍受关注。毁林开荒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为我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球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林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林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世界林产品需求与价格出现波动,加之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碳关税、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林业产品进出口产生深远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国木材供给形势更加严峻,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资源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利的条件逐步成熟。另外,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增长动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看,国内外发展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必然加剧,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央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国家和全球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 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这些政策和举措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将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林业发展看,林业在多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历史性、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林业成为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区内看,我区今后一段时间将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区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 年,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为我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决策支持,给我区林业发展的未来指明方向,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林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必将激发全区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综观国际国内区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区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采取有力的贯彻措施,我区林业发展必将进入黄金时期。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为核心,以增资源、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强支撑为宗旨,以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培育三大资源基地,打造八大产业集群,繁荣生态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强林,强化依法治林,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实现”双增“目标,实现”五个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专栏4 ”双增“目标和”五个转变“"双增”目标:在2009 年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 年森林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13 亿立方米“,即”双增“目标。”五个转变“: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从封闭型、半封闭型林业向开放型林业转变,从粗放型林业向集约型林业转变,从数量型林业向质量型林业转变,从平面型林业向立体型林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维护最广大林农利益。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佳组合。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机制,落实责任,坚持规划先导,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和服务相统一。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林业宏观调控,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发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工程,促进”身边增绿“,全面完成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任务。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通过深化林业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林业强区建设,实现我区林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提高,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初步建立;特色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实现林业强区目标;生态文化广泛传播,生态意识普遍提高,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

1.约束性指标

--森林面积增加4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增加0.5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6.5 亿立方米以上;-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547 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50%以上。

2.预期性指标

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商品材年产量2000 万立方米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000 亿元;--90%以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碳汇增加1 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达12000 亿元;--义务植树尽责率80%以上;-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林农年人均增收500 元以上;生态林建设基地供种率达到80%,商品林造林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专栏5:”十二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值 属性森林覆盖率(%)60 约束性增资源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6.5 约束性林地保有量(万公顷)1580 预期性商品材年产量(万立方米)2000 预期性木材综合利用率(%)90 预期性木材加工和造纸产业年产值(亿元)1500 预期性调结构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2000 预期性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万公顷)547 约束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6 约束性自然湿地保护率(%)50 约束性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比例(%)90 预期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亿元)12000 预期性优生态义务植树尽责率(%)80 预期性沼气入户率(%)50 预期性惠民生林农年人均增收(元)500 预期性良种使用率(%)90 预期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4.5 预期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1 预期性强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50 预期性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与管护,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通道、城镇、乡村、园区绿化美化,确保林地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促进身边增绿。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实施”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等8 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林地产出。

专栏6 ”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12345“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龙头、建设两大基地、推进3 个重大项目、培育4 个林业上市公司、构建5 大优势产业。将广西林业集团打造为全区林业产业发展龙头;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钦州、北海、梧州3 个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培育和支持广西丰林、高峰容洲、桂峰林业、梧州林化等4 家林业企业做大做强,尽快上市,成为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企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56820“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8 大特色产业集群(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开发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创作文化产品,传承生态文明。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人才开发新机制。专栏7 ”136“人才引进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136“人才引进工程:即2009~2012 年,在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培养和引进100 名博士、300 名硕士、600 名重点院校紧缺专业学士。”226“人才培养计划:即2011~2013 年,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所院校开展合作,在博士、硕士2 个层次,培养200 名硕士、60 名博士。

(五)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广西林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广西”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格局、《广西林业三级区划》,按照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三大资源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多点文化基地“。

1.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现状和主体功能区区划,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防潮能力,构筑以”两屏四区一走廊“为主骨架,以点状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专栏8 两屏四区一走廊”两屏四区一走廊“指:桂西生态屏障、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桂东北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生态功能区、桂中生态功能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桂西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沿海防护林、海洋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东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灾害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西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中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以森林生态、保护植被、水土流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重点加强以沿江防护林、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一是在桂东、桂南和桂中重点营造速丰桉、良种松、竹子等速生丰产用材林。二是在桂北、桂西重点营造良种松、杉、竹子和速生阔叶林。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特色经济林基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经济林基地。重点打造桂东北银杏柑橘柿子”三木“药材区、桂西北油茶油桐板栗区、桂西芒果茶叶竹笋区、桂西南八角竹笋杂果区、桂中柑橘八角杂果区、桂东南柑橘八角肉桂区和桂南荔枝龙眼八角区。培育珍贵树种基地。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因地制宜建设珍贵树种基地。一是桂东北建设区。包括桂林市、贺州市、柳州市北部县、河池市东北部县及来宾市金秀县,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马褂木、南方红豆杉、榉木等。二是桂西北建设区。包括河池市及百色市大部分地区,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苏木、顶果木、南方红豆杉等。三是桂中建设区。包括来宾市和柳州市大部分地区,南宁市、河池市部分地区,重点发展香椿、苏木、顶果木、蚬木、紫荆木等。四是桂东南建设区。包括南宁、贵港、梧州、玉林、钦州、防城港、北海7 个地级市,重点发展红锥、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香梓楠、柚木、格木、紫荆木、印度紫檀等。五是桂西南建设区。包括南宁市大部分县、崇左市、百色市西南部分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重点发展红锥、香椿、降香黄檀、土沉香、顶果木、香梓楠、望天树、印度紫檀等。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林业资源分布特点,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布局”沿海林浆纸,南柳竹浆纸“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一是重点在北海、钦州布局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在柳州、南宁布局竹浆纸产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木材加工产业。一是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南宁)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二是南宁、贵港、玉林建设速丰桉产品生产流通区。三是南宁、柳州市建设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桂林荔浦建设”中国木衣架生产基地“。五是柳州、桂林、河池建设杉木细木工板产业带。六是南宁、梧州、玉林、贵港、贺州打造人造板产业集群。七是崇左凭祥、东兴建设国际家具及木制工艺品产业区。八是柳州、桂林竹综合加工产业。九是南宁、百色建设中心橱柜、木门生产基地。十是促进林板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桂东南林化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构建林产化工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重点在梧州打造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在玉林、贵港、防城港打造八角、玉桂深加工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油茶产业集群。通过原料生产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油茶产业化生产工业园区。重点在油茶核心发展区建设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防城港布局油茶加工企业。打造花卉产业集群。”两区一带八特“布局花卉产业集群,即:北部湾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桂北桂西北特色花卉产业园区、广西西江”黄金水道“沿江花卉产业带;”八特“即桂花、兰花、茉莉花、罗汉松、金茶花、茶花产业化生产园区和特色盆景生产园区、特色花木园区。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一带三群“布局森林旅游集群,即: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打造竹藤加工产业集群。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定向培育、优质高产、集约化管理的原料基地,由分散加工、集中收购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布局以桂林(兴安)、玉林(博白)、钦州(浦北)为中心的竹材加工及藤芒编产业集群。打造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因地制宜布局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重点在南宁、玉林、贵港布局实验用猴驯养繁殖产业,柳州布局梅花鹿养殖产业,防城港、钦州培育金花茶繁殖利用产业。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为载体,构建多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级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地方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如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红色文化基地、民俗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主,桂东南和桂南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城市森林、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树木园、森林公园为主,充分展示区域民族生态文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国土绿化思路,在继续抓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山上造林绿化的同时,重点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加快山下绿化,形成以通道绿化为主线,城镇、村庄、单位园区绿化点缀其间,山上绿化集中连片,农田林网辐射周围的造林绿化新 格局。到2015 年,全区新造林120 万公顷,义务植树5 亿株,林分质量逐步提高,全面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的”绿满八桂“目标。专栏9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南盘江、左右江、红水河、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项目,构筑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人工造林20.65 万公顷,封山育林78.83 万公顷,低效林改造66.67 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标准海岸基干林带,保护与发展红树林,大力营造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主的纵深防护林,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规划营造林6.47 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推进《广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岩溶石山区、红水河电站库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16.67 万公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切实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坡耕地治理和土地整治。实施封山育林133.33 万公顷,荒山造林24 万公顷,建设户用沼气池48.69 万座;平原绿化工程:平原区新增造林面积46524 公顷,平原区宜林荒坡荒地绿化面积9260 公顷,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32686 公顷,农林间作6583 公顷。通道绿化: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和主要河流两岸为点,全面加快通道绿化,绿化任务1.06 万公顷;城镇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到2015 年,全区城镇绿化水平明显提高,设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绿化任务2.33万公顷;村屯绿化:以”四旁绿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到2015 年,全区农户新植树1.5 亿株以上,绿化任务1.33 万公顷;工业园区绿化工程:着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绿化,实施绿化造林0.67 万公顷。到2015 年,园区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宜绿化地绿化率达100%,实现单位庭院园林化,绿化任务0.67 万公顷。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组织实施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1.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

建立健全林地林权保护制度,强化确权发证,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加大山林权属纠纷的处理力度,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和规范森林资源产权的合理流转;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十二五“期末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分县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地籍档案;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规范林地利用秩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十二五“期间,全区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3.5 万公顷以内。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打击非法采伐,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基本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新型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2.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是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重点,是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规范林业收费、降低林农经营成本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要求,组织编制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和林业经营者四级森林经营方案,为年森林采伐限额核定提供依据,让森林经营者对森林采伐做到”五年、十年早知道“。

3.加强重点公益林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监管的长效机制,优化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标准体系,实现对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执行和落实、动态调整及管护效果等情况的监管。加快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地籍管理体系和管理成效检查考评体系。制定颁布公益林管理办法,拓展补偿基金来源渠道,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分级补偿等措施,全面落

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在大瑶山、猫儿山、弄岗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 处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监测,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以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经营试点为契机,坚持抓经营、调结构、促抚育、出效果,全面启动实施全区森林经营工程,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到2015 年,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达到75 立方米,与2010 年相比,每公顷提高17.4 立方米,提高30%。

1.全面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一是抓紧编制全区森林经营规划,开展森林经营试点,抓好营造林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森林经营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森林经营模式,带动面上森林经营工作的全面开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林木采伐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全区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繁育,培育出适合我区大面积发展的优良树种;大力营造多层次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调整树种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培育高价值的优质森林资源;着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逐步调整林分径级结构,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满足社会对木材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切实加强对新造林地的抚育和管护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按照有关技术规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方法和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保留木速生快长,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用材林木材产量和森林经营效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公益林林下杂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组成结构,逐步形成针阔、阔阔混交林,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五是加强商品林低产林改造。对商品用材林中的疏残林、”小老头“林和疏林地采取皆伐后重新造林措施,增加速丰林面积存量,从根本上提高林地生产力;对优良品种的低产经济林,通过除草施肥、抚育垦复进行改造,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品种低劣、没有培育前途的低产经济林,通过嫁接换冠或重新用良种造林等方式,提高单产和效益。六是加强公益林低效林改造。在确保公益林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公益林进行适度经营,充分挖掘公益林的经济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公益林所有者和管护者的积极性。规划期内,对现有143.89万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经营,改造低产(效)林128.81万公顷。2.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总结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一、二期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经验,加强项目管理和监测,探索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示范作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实施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继续推进林业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受损生态的修复,恢复程度达到90%以上。优先恢复重建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包括种苗生产、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设施和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重建;加强桂北和桂西北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科学制定林业灾害防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在重要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分布县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网络;新建、扩大和完善一批种源基地及珍稀动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二是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力度。重点实施15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拯救工程,建设中越边、滇黔桂和南岭3 条生物廊道,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立白头叶猴等几个种类珍稀物种保护与研究中心。到2015 年,确保9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和开展穿山甲、巨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试点,力争实现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突破;建立和维持20~30 种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种群,并实现鳄蜥、黑叶猴等部分人工繁育成熟种群的野外放归;重点实施20 种(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工程,通过实施就地、近地与迁地保护,促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的恢复;规划建设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库,并在全区63 处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建立30 个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点。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建成76 处国家级监测站,完成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建立9 处预警站,完成初检能力和预警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与决策指挥平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地方级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评估机制。二是新建5 个林业自然保护区、500 个自然保护小区,完善我区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三是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 处,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 个。四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建设,同时,组织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努力争取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全国示范保护区进行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启动实施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保护管理条件,有效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六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我区现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建设资金补助,开展保护管理、巡护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自然保护区培训、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等建设工作。七是加快保护区资源考察与总体规划。全面推进26 处尚未开展总体规划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界线确定及报批工作,完成26 处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考察和总体规划工作。

3.重点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建设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制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申报晋升国际重要湿地1 块,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 块,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 处,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0 处,省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保护小区17 处,湿地多用途管制区3 处,使我区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教、研究和体系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1 处湿地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湿地资源监测站14 个,建立水生动物定位监测点30 个、湿地植物监测点50 个、湿地生态旅游监测点20 个;广西鸟类环志站2 处、广西湿地动物疫源疾病监测站1处;建设2 座湿地博物馆、14 个湿地宣教中心,1 个湿地学校和15 个湿地培训基地,10 个野外宣教基地。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50 处。重点实施湿地生态补水、退养(耕)还滩(湖)4000 公顷、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20000.0 公顷、红树林恢复2106.8 公顷,营造红树林地4235.3 公顷;进行南流江、钦江、防城江、右江、红水河、柳江、浔江、湘江生态河流廊道系统建设;建设湿地生态滤场面积5000.0 公顷;建设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湖滨带5000.0 公顷、消涨带3000.0 公顷;建立湿地生态拦截工程200 万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缓解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拓展新兴产业。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打造9大千百亿元产业、建设12 个产业园区。到2015 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000 亿元,林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初步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强区目标。

1.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

建设千万亩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重点在桂南、桂东南和桂西南等桉树适生栽培区,大力发展、科学发展桉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定向培育人造板材及浆纸纤维材,满足林浆纸、林板一体化产业发展对木材原料的需求,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桉树林面积34.7 万公顷,期末达到200 万公顷(3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松树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东南、桂东北、桂北、桂中等松类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松类速丰林,定位培育浆纸纤维材,兼顾培育脂材两用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十二五“期间,新增松类速丰林面积14 万公顷,期末达到46.7 万公顷。建设千万亩杉木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杉木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杉木速丰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定向培育实木地板基材、木线条、杉指接材、细木工板等加工原料,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原料。”十二五“期间,新增杉木速丰林面积10.97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大力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低产油茶林改造力度,抓好良种繁育,抓好种苗管理,加快油茶良种化,扩大油茶面积,提高油茶单产。”十二五“期末,油茶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60 万公顷(900 万亩),力争达到千万亩。建设千万亩果品经济林基地。在进一步抓好板栗、核桃、柑橘橙、芒果、龙眼、荔枝等现有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突出抓好良种选育、改良、繁殖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加快实现经济林良种化。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不断提高经济林的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十二五“期末,经济林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66.7万公顷(2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香料林基地。重点进行八角、肉桂品种更新优化,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鼓励精深加工,注重品牌保护,适当控制种植面积。”十二五“期末,八 角总面积稳定在26.7 万公顷(400 万亩),肉桂总面积稳定在13.3 万公顷(2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竹林基地。在桂北毛竹适生区,适当发展毛竹速丰林;在桂中、桂西、桂东南和桂南等丛生竹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丛生竹浆纸原料林。”十二五“期间,新增竹林面积2.61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珍贵树种基地。引导、鼓励广大造林业主发展珍贵树种,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径级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为木材精深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规划到2015 年,”四旁“种植珍贵树种1500 万株,新造和定向改培成片的珍贵树种10 万公顷,总规模逐步达到33.3万公顷(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生物能源林基地。积极培育高产、稳产的生物能源树种品种,重点加强示范林建设,逐步推进能源林建设,鼓励加工企业走”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规划到2015年,建成超百万亩的生物能源林基地。

2.打造9 大千(百)亿元产业

着力抓好千亿元造纸和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加快以桉树为主的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扩大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大力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步伐;引导和鼓励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跨地区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木(竹)浆造纸,丰富造纸产品种类,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内创新技术相结合,加快装备现代化步伐,将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胶合板和刨花板,调整纤维板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家具、木地板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珍贵树种木皮加工、木制工艺品、木衣架等为重点的木制品和装饰材料制品。大力推广木材及人造板改性、防腐、阻燃等技术,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建立健全木材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重点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人造板企业,鼓励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造纸和木材加工产值达到1500 亿元,其中造纸业产值达800 亿元,木材加工产值达700亿元,人造板产量1500 万立方米。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产化工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松香、松节油以及茴油、桂油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拓展松香、松节油应用领域。充分利用桂东、桂南的传统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以林化为主的林化工业园区和流通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林产化工企业。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为主,开发林化新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林产化学工业产值达230 亿元以上,实现松脂产量48 万吨,松香产量达到38 万吨、松节油产量达到5 万吨,松香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松节油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油茶产业发展。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提高油茶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在桂林、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梧州等主要产区布局发展油茶原料基地和茶油加工重点企业,将油茶产业培育成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业优势产业。”十二五“期末,油茶林种植总面积达到60 万公顷,达产后通过精深加工和提高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值20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花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点加强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花卉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规模经营。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花卉产业,实现广西花卉产业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产业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过渡和延伸,从而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创新、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花卉生产面积5.3万公顷,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竹藤产业发展。适当发展竹藤加工企业,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竹藤加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拓宽竹藤加工领域,研发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的竹藤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扩大出口。着力抓好百亿元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森林公园为主、以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一带三群“森林旅游集群,做大做强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和湿地公园,培育开发”八桂森态庄园“品牌,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新增森林公园30 处,”十二五“期末,全区森林公园达60 处,森林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1000 万人次,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28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和扩大实验用猴、鳄类、蛇类和兰科植物、金花茶等广西优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培)育基地建设规模,加大种源储备力度,加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品流通监管工作。重点开发实验用猴、鳄类、蛇类、石斛、金花茶等药用和观赏价值高、研发潜力大、产业链长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优势物种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到”十二五“期末,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年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林-果、林-草、林-蜂、林-药、林-禽等模式,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86 万公顷,力争实现经济林产业总产值3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业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绿色生物产品、林业生物制剂等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树种,建设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形成原料培养、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林油一体化格局。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能源的产业化水平。生物产品重点推进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的林木、竹藤品种等产业化;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发展适用于林木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制剂产业,培育发展玉林生物制剂基地为龙头的示范企业;加快森林药材的种植和林下资源培育,建立一批林药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开发利用林木采伐”三剩物“发电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重点扶持12 个林业产业园区

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贺州市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中国-东盟花卉产业园、柳州柳北区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沿海林浆纸工业园、桂林竹木加工集中区、玉林木材加工工业园、百色林产工业园、崇左宁明林产工业园、梧州林化产品工业园区、柳州家具工业园、凭祥国际珍贵家具贸易城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在稳定提高入户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高农村能源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薪柴消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美好生态家园,提升农村能源建设综合效益。

1.积极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从户用沼气向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多元化沼气工程转变,建管用并重,提高沼气建设综合效益。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 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600 处,小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500 处,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400 万座。

2.创新后续服务,提高沼气使用率

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思想,创新后期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从自管自用向专业管护转变。建设自治区农村沼气科研实训基地,新建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60 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沼气服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建池、修池、管池、出渣出料、原料配送、配件更换、故障排除、沼肥加工等一条龙、保姆式的全托管服务。同时,改造修复户用沼气病废池25 万户,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

3.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在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小型沼气的同时,积极开展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微型水力发电、秸秆能源化利用、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满足农民对新能源的需求,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文化宣传,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生态科普中心、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拓展生态文化建设基地,建设5 座森林(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2 座湿地博物馆,15个湿地培训基地,14 个湿地宣传教育中心以及10 个湿地野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广西湿地文化研究中心。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新增黄猄洞天坑群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5 处国家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2.加大生态文化宣传

加强新闻宣传,及时广泛地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成就,反映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文明示范村创建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体现广西民族、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产品,大力创作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等文化产品。强化生态文化传播,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组织营造各种纪念林,培育人们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

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风貌改造“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加强乡村绿化,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创建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县、单位)、园林城市、”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等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创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贺州等7 个”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将防城港、钦州、来宾等市打造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14 个生态文明示范市,109 个生态文明示范县,以及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1.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1-2012 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办法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简化森林采伐类型;简化采伐管理环节,推行采伐许可”一站式“服务;改变采伐管理方式,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推行采伐公示制度;推进木材生产计划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允许经营期内采伐指标结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研究出台林业贴息贷款的长效机制;扶持以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的担保公司发展;加快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建立由保险监管、林业、财政合力推动,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多方参与的森林保险体系,降低林农投资风险。规范林权流转管理,正式运营北部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市、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的林业产权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推进”广西绿卡“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基层林业站提供林业公共服务的水平。指导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建立50 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2.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按事权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广西林业集团、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兼并,重组市、县小型国有林场;探索国有林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加快推进区直林业企业改制

加快推进局直属企业的改革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工作,建立责权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

4.加大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重大项目征占用林地管理中出台的改进审批方式、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和清理、规范收费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贯彻落实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标准化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提升林业发展能力。1.推进科技创新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林业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开展良种良法、基因工程、困难立地造林和森林经营技术、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油茶开发利用、桉树科学经营、速生林混交、珍贵树种速生、林业肥料、林业机械化作业等重大科技课题联合攻关,争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提高我区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使我区林业科技总体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整合林业科技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林业新品种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动建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到2015 年,全区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5%。

3.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

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为重点,健全林业标准体系,整合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物质林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在边境地区建设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大力推进标准示范县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

4.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整合林业科技人才、技术、设施、基地等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定位站、创新中心、科学实验基地等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林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林),加快推广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完善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实施”五大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专栏10 ”五大会战“"五大会战”:从2011 年开始,逐步在全区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乡镇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和区直国有林场场部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1.加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预防、扑救、基础保障、依法治火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火灾扑救系统、航空消防系统、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系统、火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森林防火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森林防火科研开发和宣教培训,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重点建设省级火险预警监测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重点火险区视频监控系统、边境沿线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扑火机具与消防装备、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消防培训基地、广西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航空护林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系统、直属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乡村防火体系。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防治法规体系和公共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自治区监测预警中心、14 个市级监测预报区域中心和50 个县级(含区直属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数据采集与气象预报服务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为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到“十二五”期末,无公害防治率高于80%,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高于85%,种苗产地检疫率高于99.7%。

3.加强森林公安能力建设

加大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公安内设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的能力。不断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赋予森林公安独立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建立健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技术体系,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体系。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实现各级财政全额保障,理顺投资渠道,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西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和森林公安培训中心。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化,切实加强警务督察、抚优抚恤等工作,提前发现和防控林区各项隐患,确保林区警民和谐稳定。

4.加强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优质种苗生产供应、种苗质量监管、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林木良种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规划期内计划每年选育珍、优、新品种10~15 个,审(认)定林木良种5~10 个。二是有效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完成全区主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库26 处,采种母树林24 处,至2015 年,母树林种子生产能力达到20 万公斤以上。三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建设20 处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年产各类良种5 万公斤。对现有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实行升级换代,选择最优的种质基因材料建设高世代种子园,努力提高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管理水平。四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建设需要,新建一批以油茶、油桐、八角、肉桂和红锥、西南桦、任豆等经济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的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实现人工造林基地供种。五是实施建设百处标准化苗圃。即具备供水、排水、温室、荫棚等设施和培育多个树种并有较大育苗规划的苗圃,加快推进苗木产业化发展,实现年产优质苗木10 亿株以上,“十二五”期末,优质苗木使用率达到90%以上。六是启动良种推广行动,确定珍、优新、良种推广品种,培养育苗技术能人,建立良种苗木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推广应用示范户、示范林等,增强人们对良种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七是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级林木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建设1 个省级、14 个市级、50 个重点林业县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种苗受检率达到100%。八是强化林木种苗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种苗服务网络,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各级林业行政机构,解决人员编制,确保行政经费开支,提高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能力,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调研成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解决好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加强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省、市、县林业站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全面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机构队伍、工作手段和服务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标准站282 个,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林业站更有效地为广大林农服务。

7.加强木材检查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木材检查站布局调整,按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进行布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木材检查站新增158 个,调整布局后达到390 个。完成全区一、二级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全区现有木材运输管理和林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建立木材运输检查新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全区木材检查站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检查执法规范化。

8.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按照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着力构建广西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和政务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建设实现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提升林业管理手段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全面应用;实现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基本完成全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实用的林业信息基础设施,确保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促进林业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9.加强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增加对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和评价指标,加快基础数表和规程规范的制定更新步伐,完善造林核查、采伐限额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公益林核查等专项核查技术方法,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加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石漠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10.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林区民生。大力实施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工程、用水安全和供电保障工程以及林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以及巡护道路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2.5 万户危旧房,建设林区道路1.8万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5.8 万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的事权,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年评估制度。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全面负责,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级人民政府签订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优。建立离任评价机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自然保护区面积、湿地保护与恢复面积等生态建设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将珠江中上游流域作为国家 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加快完善我区林业各项补偿补贴制度,落实好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 准;抓紧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财政对造林优质苗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补贴制度,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实行林业机具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实行生物防治国家补贴制度,完善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健全森林保险机制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对林业综合利用、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推进林业改革补贴政策,加大林业合作社、产权交易中心、林改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机构建设,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以我区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做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山林纠纷调处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加快推进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管理、海防林、珠防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森林旅游管理、国有林场管理、义务植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二是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份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租地造林业主林木资产权益,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侵占国有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维护林区平安和谐;三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落实和完善执法责任考评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推进林业政务公开,强化对林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四是加强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为依法治林、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致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林业生态建设投融资制度。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将林业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以造林主体投资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建立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外资投入和信贷资金投入。拓展同国内外金融组织、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林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中国绿化基金会珠江广西专项筹资作用,抓紧筹建林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投资造林绿化,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加快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林业科技体系创新,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大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力度,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速建立完善包括林业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在内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区林业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继续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林浆纸、林板等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改善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林业实用人才培训,以及林业重点改革配套培训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林业人才开发新机制。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抓住我区多重发展机遇,发挥多种政策叠加优势,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开发林业,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林业合作的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林业合作发展的新要求,争取出台税收、土地、信贷、种植及加工技术、设备进出口等方面更加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林业合作机制。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力争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全方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广西政策优势,构建林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开发,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四是建立林业合作试验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边境区域规划建设林业合作试验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影响林业全局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和市场,逐步把试验区办成广西林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的示范区;五是完善林业合作的环境。包括贯彻落实好林业政策,健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林业管理机构效能建设、整治林区社会治安等方面,为广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息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第五篇: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区着力推进农机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广西农业机械化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现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200多家,其中80%以上是民营企业或个体,产品主要有小型多功能拖拉机、微型手扶拖拉机、耕整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割机、甘蔗种植及收获机械等。目前,我区已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机械产品,如南宁五菱桂花的甘蔗割铺机和剥叶机、广西农机研究院和广西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广西开元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贵港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适合广西水田特点;桂林桂联农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背负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桂林高新区科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开发的小型农机具系列具有特色和巨大的市场前景。

2015年,我区农机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约为96.8亿元,同比增长12%;销售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12.8%。小型拖拉机产量为21.23万台,同比下降5.6%;收获机械产量为11400台,同比增长53.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农机生产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并推进项目加快实施,带动我区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主要项目有:

1.广西玉柴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00台甘蔗联合收割机装配涂装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贴息120万元。项目按年产1000台套甘蔗联合收割机生产能力规划新生产基地的厂房及配套设施,购置添加关键重要设备,建设装配线。项目可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整体质量,提高产品批量生产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2.百色市为农农机有限公司年产3万辆田间机械及拖拉机产品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贴息16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拖拉机总装、农用车厢、车身和大梁等4大车间,购置剪板机、大型油压机、等离子切割机、数控车钻床、悬挂式点电焊机、固定式点焊机、机动卷板机、空压机、冲床等生产检测设备,自制部分关键的模具生产设备,多功能拖拉机总装生产线和产品加工工艺先进,测试手段齐全。项目完成后,可使企业具备各类农用车厢、农具、田间机械、微耕机及各种拖拉机等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能力。

3.广西都安建兴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环卫装备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3700万元,自治区财政贴

息100万元。新建厂房和库房,购置冲压、焊接、涂装、组装、工艺工装设备及送电、风、水、排污等辅助设施,建设一条环卫装备生产线。项目主要产品有清洁低速货车、洒水低速货车、洒水车低速货车、垃圾收集中转拖拉机、方向盘式垃圾收集中转拖拉机等,年产2000台以上。该项目完成后,可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提供更多的适合在我区农村使用的多用、专用环卫装备产品。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企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新产品,推进实施了一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主要项目有:

1.广西河池市锐驰车辆有限公司LT184A小型多功能拖拉机的研发项目。项目总投资300万元。LT184A小型多功能拖拉机是企业根据农村市场的需要和山区的特点而开发的一款农机产品。项目新增一批检测设备、试制设备和工装器具等,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品检测和试制能力。

2.广西博白汽车底盘厂多轴大功率耕作机研发项目。项目总投资620万元。耕作机采用七轴设计,配置合金旋耕刀,传动箱体采用冲压成型,板金冲孔后焊接工艺,变速箱采用全齿轮传动技术。项目内容包括多轴大功率耕作机设计、样机制作、机器的性能测试和技术鉴定,以及可靠性验证等。

3.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旋磨式深耕粉垄多功能机械研发项目。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内容包括市场调研,产品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样机试制、验证,产品技术鉴定,以及深耕深松粉垄作物栽培效果(效益)对比试验等。项目申请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4.广西贵港动力有限公司1GYF-200型甘蔗叶还田机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80万元。通过对引进的甘蔗叶粉碎还田机核心技术与设备在广西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坡度类型对比试验,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粉碎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92%(甘蔗叶段长度≤20㎝),降低作业成本5%。

5.百色市为农农机有限公司1WGH6型多功能微耕机的研发项目。项目总投资600万元。产品采用前驱后滚结构,旋耕箱采用齿轮传动,且正反可调节,可进行中耕、培土、施肥、开垄、松土、除草、运输等旋耕作业,其关键结构设计进行了专利申请。产品适用于平原、山区以及坡度不大的丘陵地带、水田、旱地等田间管理工作。

(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快发展 一是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根据产业规划引导农机企业重点发展水稻种植、水稻收获机械、农用内燃机、甘蔗种植及收获机械、小型拖拉机、耕整机及其它畜牧饲料机械,喷灌机具、微滴灌设备、渗灌设备等节水灌溉机具,以及水果

保鲜、储运、加工设备等先进适用产品。二是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新型适用的农机产品,鼓励农民购买本地农机产品,促进我区农机工业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技术水平不高。我区农业机械企业数量多,但普遍规模不大,工艺装备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力量薄弱,许多同类产品同质化严重,容易出现过度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除南宁市鼎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柳州华力等少数企业外,其余企业多数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优势和资金实力,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条件差。

(三)产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尤其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起步比较晚,目前虽然在深耕、深松、播种施肥、中耕施肥、中耕培土、收割(分段式)及蔗叶粉碎还田等技术已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但这些只适宜在少部分比较平坦而且地块较大的蔗区应用,大部分蔗区的小块坡地及丘陵地要靠小型机械才能作业,甘蔗收获机械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结合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和进口依存度高、低端产品过剩和质量差的局面。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甘蔗收获机、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

(二)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机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提升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

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

(四)扩大农业机械产业国际合作

鼓励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区农机行业,加快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五、相关建议

(一)加快广西面向东盟的农业机械产业基地建设。广西是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产业规模与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差距很大,农机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上升空间。东盟国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与广西相近,甘蔗机械、半喂入式微型水稻收割机、插秧机和其他小型农机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建设广西面向东盟的农业机械产业基地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积极规划农机产业发展和农机产业园区,吸引一批区内外有实力的农机企业入园,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机配套产业。一是在开展编制我区机械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升农机工业的地位,把做大做强我区农机工业发

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二是要支持农机产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已有或在建的农机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同时规划布局好新的农机产业园区,吸引竞争力强的主机企业和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入园。

(三)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机企业做大做强,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改变我区农机企业“小、散、乱、差”的局面。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机企业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提升企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二是支持农机企业组建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下载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初探

    流通网络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初探 现代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平台,也可以成为企业售后服务的沟通平台。企业只有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个......

    电子商务背景及发展

    电子商务背景及发展 电子商务的定义即是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中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我是根据自己做销售,总结企业为什么不做电子商务所思考出来的问题,希望对企业家有用。 为什么讲‘势在必行’,我是拆分开来理解这个成语......

    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

    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摘要: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高新产业,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纵观电子商务发展历史,其分为五个阶段:电子邮件阶段......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1、1999年-2002年 萌芽阶段 2000年时中国网民仅1000万左右,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还仅仅停留于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的阶段。市场未成熟,以8848为代表的B2C电子商......

    滨州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滨州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业态,目前在我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电子商务是新兴行业,我市对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体系还不健全。通过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滨......

    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

    缙云县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实时性、透明性等突出优点。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是转变缙云县经济增长方式、......

    街道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报告

    寺巷街道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报告电子商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更是我街道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对进一步繁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