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19: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建筑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等有关规定,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10‟46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能源形势与建筑能耗现状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区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能源自给率仅为1/

4、石油和天然气几乎100%依赖区外、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从区外调入近6000万吨煤,节能任务异常艰巨。我区建筑能耗已经从2000年约290万吨标准煤快速增长到2009年超过1470万吨标准煤,占广西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3%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21%。“十二五”期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在快速、持续推进的阶段,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促使建材业、建筑业快速发展,由此造成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用能、建筑材料运输用能、房屋维修建造和拆毁、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用能,预计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0%~30%。

在建筑50~70年的使用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造过程 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如建筑物照明、采暖、空调和各类建筑内使用电器等耗能。建材和建造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建筑运行直接由人控制管理,除技术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外,人的行为对能源消耗高低有很大影响。“十二五”期间,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建设规模增大,建筑用能还将持续增长。因此,通过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照明节电技术和建筑运营管理等手段推进的建筑节能工作,是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战略决策,确定了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推进目标、组织体系和实施措施,并通过完善节能机制、节能配套技术标准、抓好节能试点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工作的框架,为我区在建筑节能领域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明确目标,完成任务

我区于2006年制定了“十一五”建筑节能累计节约142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陆续出台了《广西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具体工作方案》、《广西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工作方案》、《广西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 2011年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12年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关于从规划阶段开始加强我区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的通知》(桂建科„2009‟45号)、《关于加强我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桂建科„2009‟1号)、《广西建设厅2009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及《关于做好2009年9-12月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桂建科„2009‟31号)、《关于公布2008年各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中建筑节能有关内容评分结果的通知》(桂建科„2009‟3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表彰和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以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措施为重点的工作目标。截至2010年年底,我区累计完成建筑节能161.05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建筑节能总目标任务的113.42%。

2.成立领导机构,编制技术标准

“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广西建设厅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转发了《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08‟192号),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5/221-200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T392-2007)、《民用建筑节能检验规范》(DB45/T393-2007)、《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 检测规范》(DB45/T394-2007)、《广西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建筑外保温构造图集(一)》(桂06J301)、《广西建筑防水构造设计图集》(桂05J201)、《非承重轻质条块构造》(桂06TJ501)、《自隔热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型及墙体结构构造图集》、《屋面隔热保温构造》、《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45/T586-2009)、《预拌砂浆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DB45/T569-2009)、《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45/T567-2009)等二十余项相关的地方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图集,为我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标准依据和技术支撑。

3.加强新建建筑监管,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十一五”期间,我区对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建立了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要求新建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关于加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管理的通知》(桂建科„2008‟2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管的通知》(桂建科„2008‟36号)等文件精神,要求全区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并开展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截至2010年年底,我区执行建筑节能要求的城镇新建建筑面积8000多万平方米,设计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100%,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为95.2%,完成了全区设区城市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100%和施工阶段达到或超过95%以上的“十一五” 目标任务。

4.完善组织机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十一五”期间,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关于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意见》(桂建科„2009‟43号)和《广西绿色建筑评价》,并专门成立了广西建设厅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一名正处级领导专职负责绿色建筑推广工作。我区在全国率先成立的绿色建筑分会—“广西建设科技协会绿色建筑分会”于2009年被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评为“先进机构”。2007年,南宁“裕丰〃英伦”房地产项目成为我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试点项目,被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评选为“绿色建筑十佳设计项目”;2008年,我区第一个绿色星级物流园项目—凭祥物流园,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2009年科学技术试点示范项目、绿色建筑与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项目;2009年,我区首批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可以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召开了“广西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会”,组织了2010年广西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评选出华蓝奕园等12个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确定了南宁市“裕丰〃英伦”住宅小区和北海“止泊园”住宅小区达到了广西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评价标准,并在项目公示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绿标办备案。我区对上林、田阳等40多个县的现有路灯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节电率达到22%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绿色照明示范县建设。5.加强试点示范,推广建筑节能

根据我区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以政府机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为突破口,率先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开展节能改造试点示范工作,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2008年至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项目以奖代补资金4200万元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00万元等用于建筑节能示范改造;2010年,自治区财政安排了2600万元的建筑节能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组织了广西建筑节能试点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共有78项建筑节能试点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6.加强能耗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大型公共建筑

2007年以来,我区先后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700多万元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审计、公示和分项计量工作。至2009年底,共完成1079栋建筑能耗统计、187栋建筑能源审计、181栋建筑能效公示、33栋建筑分项计量楼宇的安装、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数据监测中心和平台建设、9项配套制度编制的工作。2010年,完成了全区50栋建筑能源审计、20栋建筑能效公示及20栋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7.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化成果丰硕

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5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6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县级示范的通知》(财办建„2010‟34号)精神,我区及时组织了项目申报工作。钦州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分别获2009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共获得国家0.68亿元资金支持;南宁市、柳州市和岑溪市、灵川县分别获2010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共获得国家1.96亿元资金支持。

8.结合实际情况,推广节能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我区组织相关技术力量,结合广西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及经济实际,重点推广技术成熟、经济适用、适合广西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建筑节能技术。自2007年以来,在建设领域重点推广了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空调节电、自隔热混凝土砌块、页岩烧结多孔砖、空心无梁楼板、新型建筑防水、新三级钢、高性能混凝土、照明节电等10项建筑节能技术,打破了技术研究与推广严重脱节的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区建筑节能工作侧重于研究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计建造节能建筑,对建筑节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建筑节能先进技术、绿色建筑理念还没有得到公众认知,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建筑节能的舆论氛围,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难度大

我区既有公共建筑多是能耗大户,节能潜力大,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其改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对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有待加强。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较低

由于技术、成本、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原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使用尚处于试点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建筑用能中比例偏低,需要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工作。

4.建筑节能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我区的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缺乏,建筑节能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产品开发及推广使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都跟不上节能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建筑节能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验收等环节尚有很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十二五”建筑节能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建筑节能、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重点,把建筑节能作为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靠科技、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强宣 传,努力开创我区建筑节能工作新局面,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原则 1.气候适应性

针对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夏季漫长冬季短暂,太阳辐射较强烈,长年气温高的“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十二五”期间开展建筑节能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考虑建筑选址及朝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空调、照明及其他用电设备的节能等。

2.经济适用性

针对广西总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特点,开展建筑节能的关键要以节约为主,开发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符合广西实际的高效节能、经济适用的用能设备与产品,大幅度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3.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

建筑节能是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包括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等各个环节,应注重短期经济投入与长期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地改善建筑居住舒适度和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城乡统筹发展

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抓好村镇的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加强新型建筑材 料、太阳能、浅层地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村镇建筑中的应用,统筹城乡建筑节能发展。

5.政府的强制与激励措施并举

充分发挥政府对节能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策、法规和标准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和节能产业化的发展。对新建建筑,通过严格的节能设计和验收标准,引导建设单位自觉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对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要求进行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通过采取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建筑节能的发展。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巩固“十一五”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与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措施,实现“十二五”建筑节能总目标:累计实现节约22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新建居住建筑节约112万吨标准煤,新建公共建筑节约64万吨标准煤,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约16万吨标准煤,采取其他措施如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和一体化应用等节约28万吨标准煤。

2.工作目标

(1)到2015年底,新建建筑全部按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和验收,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8%,5年内新建建筑争取实现累计节能176万吨标准煤。(2)创建一批节约型校园、节能型宾馆、节能型住宅小区,到2015年底,累计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绿色建筑示范小区)30个以上。

(3)以既有办公楼、商场、宾馆等类型的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为重点,以广西建筑节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为平台,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约16万吨标准煤。

(4)以既有办公楼、商场、宾馆等3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为重点,普及中央空调节电技术、照明节电技术以及其他设备节电技术,力争“十二五”期间普及建筑用能重点单位的能耗监管。

(5)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创建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农村地区示范县。

(6)在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以照明为主要负荷单位的公共设施中,大力推广照明节电技术的应用;在城镇化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普及应用路灯照明节电技术。

(7)引导农民自建住宅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组织太阳能、浅层地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村镇建设中的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积极支持在农村与偏远地区发展太阳能综合应用技术。

四、“十二五”建筑节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监督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 督促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严格审核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检测、节能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

加强对新建公共建筑的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室内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对公共建筑的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室内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专门提出审查意见。在新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时,空调房间均应具备温度控制功能,在可自主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和区域,应设计安装带有温度显示功能的室温控制器。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村镇建设节约用地,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在农村地区开展建筑节能的宣传、培训,组织太阳能、浅层地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村镇应用技术中的研发及示范推广,积极支持在农村与偏远地区发展太阳能综合应用技术。

2.促进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的规模应用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构建和完善广西绿色建筑的标准与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及评审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建设,鼓励打造低成本绿色建筑。引导建设方由被迫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向自觉建设低能耗建筑转变,争取到2015年底,累计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绿色建筑示范小区)30个以上。3.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

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改造对象、进度计划、资金筹措方案和保证措施。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率先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开展节能改造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加强节能运行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定期对建筑物供能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监测、保养及更新置换,保证供能系统的运行符合相应的标准,切实降低运行能耗。

4.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 建全和完善广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积极推进我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和能效公示等工作进展,促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和改造。研究并制定针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效公示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能效公示制度,研究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

5.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规模化

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展一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立自治区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构,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自治区级能力建设。整体考虑 城市的节能工作,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为总体目标,开展广西主要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基础研究,科学分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我区主要城市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城市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应用专项规划的指导意见,加强技术人员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知识的培训。

6.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应用

建立和完善我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的相关政策体系,大力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加大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研究的工作力度,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应用标准体系文件,建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7.继续推进绿色照明工程

督促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照明功率密度(LPD)目标值,鼓励既有建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政府机关率先更换使用节能灯,逐步安装照明自动控制开关;在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以照明为主要负荷的单位大力推广照明节电技术的应用;继续在全区开展照明节电技术城镇化综合应用示范县工作。

8.做好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广西发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广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的基础性研究”等重大(重点)项目,以广西建设科技行动计划和广西建设 科技试点示范项目为载体,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和既有建筑节能低成本改造技术研究,进行建筑门窗综合节能技术、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空调等设备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9.加快能效测评及标识管理机制建设

按照《广西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推广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通过编制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能效检测技术研究,完善能效测评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广西能效测评及标识管理机制。

10.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根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家工商总局、技术监督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推广、限制、淘汰公告制度,加强对我区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及技术的监督管理。同时,引进第三方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由第三方的建筑节能监督机构参与到建筑节能材料、产品、技术及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扩大建筑节能监管范围,促进我区建筑节能的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全面推进绿色建筑

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建设,鼓励打造低成本绿色建 筑,争取到2015年底,累计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绿色建筑示范小区)30个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执行,推进绿色建筑在我区的规模化发展。

2.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

“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率先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开展节能改造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改造重点一是增强建筑物围护结构(含墙体、屋顶、门窗等)的隔热性能,加强遮阳措施;二是提高中央空调、照明、电梯和热水供应等系统的效率;三是适当考虑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造形式一是增加屋顶隔热和窗户遮阳设施,采用优化系统运行、安装系统调节、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二是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定期对建筑物供能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监测、保养及更新置换,保证供能系统的运行符合相应的标准。

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

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展一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并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能、浅层地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的建筑节能领导机制

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配合、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要对全区的建筑节能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出重要政策建议,制定实施意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建筑节能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广西的实际,出台有利于绿色建筑推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能效标识与节能认证制度、绿色能源制度、合同能源管理等有关制度,建立和完善《广西节约能源法实施条例》、《广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等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我区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效的建筑节能激励和约束政策机制,是引导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利用自治区人民政府统筹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用于建筑节能标准的编制、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绿色照明和新能源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引进第三方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由第三方的建筑节能监督机构参与到建 筑节能材料、产品、技术及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扩大建筑节能监管范围,促进我区建筑节能的发展。

(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和培训

把建筑节能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在主要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进行系列报道,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建筑节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能光荣”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在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建筑节能知识培训,通过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熟练运用建筑节能标准、熟练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能力,为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提高建筑节能的能力建设

创新机制,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体系,整合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实践经验的建筑节能科研单位和教学机构等各方面力量,鼓励各地有能力的建筑节能中心、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节能服务企业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和完善广西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的作用,协助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第二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9‟2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办发[2009]43号)精神,有效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行政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现结合我厅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湖北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

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央和省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以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为重点,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照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排查。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完善一批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堵塞管理漏洞,着力解决城乡规划管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在工程项目中不健全、不落实,履行 工程监理职责不到位,施工中擅自变更工程设计,质量检测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及行政监管薄弱等问题;着力解决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深化城乡规划、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规范建设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使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房地产开发规划审批环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势头有效遏制,逐步实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

二、工作任务、主要措施和责任单位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着重解决未批先建、违规审批等突出问题,促进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

主要措施:

1、加强对执行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委托工程监理合同备案、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建设项目依法建设。

2、加强建筑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相关制度,强化对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管。

3、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推行项目审批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单位:厅城市规划处、村镇建设处、勘察设计与科技处,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招标投标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着重解决招标投标从业机构、人员的规范管理。

主要措施:

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强中介组织管理,规范招标代理行为。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三)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工作任务:着重解决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擅自改变城乡规划、改变土地用途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违规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

主要措施:

1、严格落实省建设厅、省监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对相关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

2、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法》,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各 类规范性文件,完善《城乡规划法》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抓紧制定出台《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研究制定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及违反城乡规划行为分类及处罚量化标准。

3、加强对城乡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全省城乡规划效能监察专项检查工作,不断完善规划公开、公示、听证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办法。研究制定监督检查和行政责任追究及受理投诉举报等相关制度。

责任单位:厅城市规划处、住宅与房地产业处、村镇建设处、监察室

(四)加强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的管理

工作任务: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薄弱、擅自变更设计、不认真履行施工监理责任、建设质量低劣和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主要措施:

1、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监管。推行职责明确、高效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

2、加强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管理,规范设计变更。

3、加强对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规范工程监理行为。

4、完善质量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落实工程质量 领导责任制。

5、完善安全管理法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细化安全措施,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

(五)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建立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着重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搞“暗箱操作”,以及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公开透明。

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工程建设重要信息公开,及时公布项目施工工程管理、合同履约情况、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结果等相关建设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利用各种媒体,建立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共建共享,并将相关信用信息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

3、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全省各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综合性数据库。

4、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省建设信息中心,厅办公室、城市建设处、监察室

三、工作步骤(一)动员部署阶段

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炳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占世良,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建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厅监察室、办公室、城市规划处、城市建设处、勘察设计与科技处、住宅与房地产业处和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省建设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组成。厅机关党委副书记曲波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建设主管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制定工作方案。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项治理工作部署安排情况和相应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人员及工作联系电话、联系人等情况要在10月20日前报省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周密部署安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精 心组织实施。

(二)自查整改阶段

对照标准要求严格自查督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进行自查排查。重点督促2008年以来各级所有竣工和在建的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的上述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开展自查。自查工作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行。自查时间截止至2009年12月底。各地要将自查排查情况于2010年1月底前书面报告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自查情况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进行督查。

认真整改解决突出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及时进行纠正。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内容,积极推动,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各环节的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健全各部门有效联动、密切监控的监督机制。要大力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认真查处违法违规案件。

(三)巩固提高阶段

认真开展“回头看”检查。对专项治理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搞形式、走过场,达不到规定进度和目标要求的,要按有关规定处理。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认真总结专项治理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及时把比较成熟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出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加强日常监管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做好总结验收。在专项治理工作临近结束时,各有关单位要对专项治理工作认真进行自我总结,市州要做好对所辖县市区工作进行复核检查,省厅在市州验收的基础上进行验收点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步骤总结好的的做法、成效、经验、问题和解决办法,及时报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落实任务分工。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配合抓,形成专项治理工作合力。

(二)加强政策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专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政策界限,实施分类指导,破解工作难题。要抓住专项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症结,提出对策。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认真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推动专项治理工作。

(三)加强统筹协调。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查办案件,解决突出问题。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要把排查问题、进行整改、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有机衔接起来,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风建设年和能力建设年活动、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确保专项治理实效。

(四)加强督促检查。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工作落实。对治理工作迟缓的,要重点督查,促其整改;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报送省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厅

文件

陕建发[2012]111号

关于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建设规划局(建委)、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西咸新区建设规划局、西安市市政公用局、西安市地铁办: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建质[2012]1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2]2号)要求,结合我省建筑安全生产实际,现就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政府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活动,自觉践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把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置于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统一。要指导督促建筑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把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技能和素养,以安全发展促进企业健

康可持续发展。要深入推进建筑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要求,督促建筑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督促工程建设单位履行安全责任,确保工程合理工期、合理造价,并及时支付安全生产费用。督促监理企业熟练掌握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实施施工现场安全监理。要切实履行建筑安全监管职责,加大层级督查和现场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定期通报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督办约谈工作不力的地区和企业负责人。对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的部门工作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坚持预防为主,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预防理念,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效能,强化事故预防。督促建筑企业加强监测监控和预报预警,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组织工程项目有关人员排查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及时实施治理消除。督促工程建设单位积极协调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并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积极配合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肃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真正发现生产安全隐患,并切实督促企业认真整改。加强对重点工程的监管,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并强化对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责任,积极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四、加强“两场”联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建筑市场、施工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资质资格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机制,持续依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活动中的非法违法行为。积极开展以预防工地脚手架垮塌、起重机械倒塌、建筑坍塌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工程招投标环节中的围标、串标、虚假招标行为,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行为,严厉打击肢解发包、恶意压价、压缩合理工期的行为,严厉打击企业无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证书范围承接工程、从业人员无资格证书从事施工活动的行为,严厉打击不按强制性标准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严厉打击不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等法定建设手续的行为。公开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的不良行为信息,引导工程建设单位选用信誉好、能力强、安全生产状况好的企业,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大执法力度,严肃认真查处安全事故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了解核实并报送事故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工作,提出事故处理意见或建议。依法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企业和人员的责任,加大对企业资质和人员执业资格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切实发挥事故警示教育作用,及时公布事故查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六、注重安全基础,不断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夯实建筑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加强建筑安全科技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筑安全科研投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强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及装备。着力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建筑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注重建筑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实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制度,提高施工现场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加强建筑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来源,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建筑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创新。

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各项工作。要对本地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有关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11月10日前书面(含电子版)上报我厅质量安全监管处。

联系电话:029-87290157

电子信箱:ybq@shaanxijs.gov.cn

第四篇: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住建[2010]180号

关于开展2010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市建委、局,省直有关部门,厅直属各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辽人社[2010]101号)精神,经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现将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凡在我省从事建设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并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等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申报参加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二、评审专业及评审标准

省建设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共开设16个评审专业,分别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装饰、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结构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地质、给排水、采暖通风、建筑电气、建筑机械、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安装、煤气热力、建设管理。

2010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关于印发〈辽宁省建设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的通知》(辽建发[2007]37号)及其他有关职称文件进行。

三、相关政策

1、继续对民营企业未评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步到位评审政策,只要满足相应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并符合相应级别评审标准条件者,即可直接申报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评审。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成果、论文等主要以近5年内取得的为依据。

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博士毕业满2年,或硕士毕业满7年,或本科毕业满10年;

直接申报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硕士毕业满2年,或本科毕业满5年,或大专毕业满7年;直接申报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本科毕业满1年,或大专毕业满3年,或中专毕业满5年。

2、获国家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星火奖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星火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可不受学历、资历和原有职称限制,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

评审。

3、申报人员所提供的获奖证书,应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奖励项目,否则无效。集体奖励项目须提供个人参与项目程度的原始材料及相关证明。

4、申报人员所提交的论文,应为国家或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论文。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均可替代论文。

5、职称外语政策仍按照《关于完善职称外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2007]11号)执行。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职称外语考试须A级合格。符合免试条件的,须提供免试证明。申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者,职称外语不作为必备条件。对按规定可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但仍取得外语合格证书者,在评审时将赋予一定的量化分值。

6、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取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级证书或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两个模块考试合格。申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须取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中、初级证书或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个模块考试合格。符合免试条件的,须提供免试证明。

7、原已取得乡镇企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凡满足现行职称评审标准条件者,可按原专业同级转评,取得新的专业技术资格。

8、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以及公务员身份不变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没有政策规定的情况下,不得参加职称评审。

9、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变动等原因,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原职称系列发生变化时,须按新的工作岗位重新进行职称评审。专业相近的,可直接申报参加上一级别职称评审。专业不相近的,须重新评审同一级别职称。

四、组卷要求

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分为主卷和副卷两部分。

(一)主卷装订材料按顺序进行装订

1、《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两份,装订一份,不装订一份)。破格申报人员另须填报《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见附件1,一式两份,装订一份,不装订一份)。

2、学历资历证件。包括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外语合格证书、计算机合格证书等的复印件。外语、计算机免试人员另须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

3、业绩成果材料。包括取得本级专业技术资格以后所获得的业务奖励证书、科研成果证书、所完成工程项目的原始材料、经济效益(财务)证明等的复印件。证书上未标注个人姓名的集体奖励证书,须提供充分的个人参与项目的原始材料,并在个人姓名处作出明显标记。申报人员应选择3—5个规模较大、级别较高、最能代表个人水平的项目进行填报。组卷时要按《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第三项“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填报项目的顺序进行装订(图纸等较厚的工作业绩原始材料可另外单独装订)。

4、主要论文著作。包括论文、著作、译著、教材、获奖论文证书、技术标准或技术报告等的复印件(复印件应有刊物的封面、刊号、目录和论文内容)。

5、其它材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2007至2009年,每年1份)、国家机关分流人员人事和工资调转手续、其它有关材料复印件等。

(二)主卷不装订材料

1、《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贴好照片,一式三份,不准复印,将申报人身份证号码写在首页右上方)。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

3、《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正常晋升人员除外)。

4、省直各部门、各市建委《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报卷汇总表》(见附件2,一式一份)。

5、申报人一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可贴在评定表首页左上方,用于办理职称证书)。

(三)副卷材料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教育证书、获奖证书、外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论文、著作、有关证明材料、工作业绩原始材料等原件均装入副卷袋内。如装不下,可另外增加材料袋,并请作好标注。

五、申报程序

各市申报人员须经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建委初审。市建委初审后统一报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查,审查合格的,再由市建委按规定时间统一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直各单位申报人员,经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直接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无主管部门的申报人员,可由省、市人才中心代理审核。实行一次性报卷,不得补报。未经以上报送及审核程序的材料,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委会不予受理。

六、报卷时间、地点

报卷时间安排如下:

7月5日: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

7月6日: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

7月7日: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

7月8日:朝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

7月9日:省直单位及其他人员。

请严格按规定时间将评审材料报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过期不予受理。

报卷地点: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三好街93号金源大厦六楼(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南100米),电话:024-23974387。

七、其他事项

1、申报人员学历和任职资历计算到2010年12月31日。

2、各市、各单位要对申报人员严格把关,经公示无异议的,方能推荐上报。

3、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资格复审后准予提交参加高级工程师评审的人员,须参加答辩。答辩时间初定2010年8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答辩地点: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8号)。

4、本文件已在辽宁建设信息网(网址:)上发布,相关表格请登陆网站下载。评审通过人员,也将在该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

5、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称办电话:024-23448627;联系人:王莉、黄宪卓

6、未尽事宜,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1: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

附件2: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报卷汇总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湖北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厅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厅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厅直单位,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开服务过程中,依法向社会公众以及管理、服务对象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厅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坚持“一事一审,先审查、后发布,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应做到“合法、真实、便民、及时”。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属性认定和保密审查工作实行源头管理,与公文运转、信息发布程序同步实施。各类信息形成前,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负责保密审查”的原则,由主办处室(单位)在提交办公室审核的同时,就是否公开、公开的范围、公开的形式等提出初步意见,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未经保密审查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所有以厅名义发文的文件,在拟稿环节必须标注公开属性,即标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中的一项。不予公开的,应当说明理由。文件正式印发时,应标注信息公开类别。

一般信息由办公室审核确认;规范性文件和重要的业务信息经办公室审核后,报厅分管领导审定;涉及敏感问题或者重大事项的信息,应当经厅务会议研究决定。如有必要,由厅办公室上报省保密局和住建部进行认定。

第六条 保密审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和内容一律不得公开;

(二)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的事项,应报有确定权限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三)涉及业务工作的,要听取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遇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拟公开事项,要与有关部门协调会商;

(五)对密码电报、标有密级的文件等属于国家秘密且尚未解密的政府信息,一律不得公开。密码电报确需公开的,经发电单位批准和保密审查后只公开电报内容,不得公开报头等电报格式。

第二章 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厅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厅主要领导担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

第八条 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推进、协调监督全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审定相关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研究解决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厅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组织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二)组织协调各处室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受理、分办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四)负责厅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核和依申请公开答复文书的审核;

(五)督促、检查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推动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运行;

(六)承担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第十条

厅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为:

(一)信息中心负责厅门户网站的技术保障,收集、编辑、发布、更新各类政府信息,在厅办公室的指导下,编制、发布厅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二)厅法规处负责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的合法性审查,协调、配合相关处室、单位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三)各处室负责职责范围内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办理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各厅直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三章 公开内容与范围

第十一条 厅机关主动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机构职能类:厅机关机构设置、机构职能、领导分工、权责清单、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录用等(责任单位:办公室、法规处、人事处);

(二)规范性文件:厅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及其解读,包括业务文件和政策解读等(责任单位:法规处、文件的起草牵头处室、单位);

(三)规划和计划类: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责任单位:规划处);

2.厅机关组织编制的省内跨行政区域规划(责任单位:规划处);

3.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中、长期专项规划(责任单位:计财处、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4.计划:厅机关制定的各行业工作要点或工作计划(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四)行政执法监督类:

1.厅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2.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业普法的有关制度规定(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法规处);

(五)行政许可类:

1.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办理机构及其地址和联系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申请表格或者示范文本、审批结果(责任单位:审批办、注册中心及相关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2.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目录、依据、标准(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六)其他:

1.厅工作总结(责任单位:办公室); 2.厅机关财政资金信息,包括部门预算、决算,三公经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政府采购、招标采购、集中采购、招标公告、中标公告等(责任单位:计财处);

3.依法应当公开的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相关统计数据信息(责任单位:计财处、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4.各类评比、表彰结果(责任单位:评比、表彰的组织处室和单位);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责任单位:各处室、单位)。

第十二条

除本细则第十一条规定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可向本厅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文件规定不得公开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第十四条 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但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除涉密内容后,可以予以公开。

虽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但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四章 主动公开方式、时限和要求 第十五条 属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各处室、单位应当在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应当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或者其他相关会议;

(三)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四)公告栏、公开栏、电子屏幕、触摸屏等;

(五)政务公开指南或办事指南;

(六)其他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十七条 信息中心和厅直单位的网站管理部门要建立政府信息发布登记制度。在门户网站上发布政府信息,承办单位应向网站管理部门提供保密审查机构的审查意见和单位负责同志的审批意见。网站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应记录备查。

第五章 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办理程序和要求

第十八条 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窗口”(以下简称窗口)设在厅政务服务大厅,并由专人负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根据本细则第十二条申请 获取政府信息时,可以在窗口当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窗口代为填写),也可采用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提出。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申请人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的电子文本格式可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下载,以方便申请人提出申请。

第十九条

厅办公室负责受理申请人的申请。窗口接到申请后,应在当日内将申请送厅办公室办理。

第二十条

厅办公室接到申请后,应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分管厅领导批示,并在2个工作日内交相关处室、单位办理。

第二十一条

承办处室、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定,对申请提出办理意见,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厅法规处合法性审查、厅办公室审核、分管厅领导审签后,于收到申请后13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承办处室、单位要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 复。因正当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经分管厅领导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人补正信息或调整申请的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的,期限中止,障碍消除后恢复计算。

第二十三条

申请处理:

(一)收到申请后,承办处室、单位要对申请内容进行审查,对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要书面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二)对属于本机关掌握的政府信息,并明确可以依申请公开的,应在办理期限内书面答复申请人;

(三)申请获取的信息如果属于本机关已经主动公开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四)对不属于本机关掌握的信息,应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如果知晓掌握该信息的其他机关,告知申请人联系办法;

(五)属于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应书面告知申请人不 予公开的理由;

(六)申请公开的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七)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存在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八)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向本机关申请公开同一信息,已经作出答复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受理。

第二十四条

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书面征求相关权利人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予公开。但是,经承办处室、单位提请厅务会议研究决定,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二十五条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该信息存在的实际状态提供,一般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以及向其他行政机关和申请人搜集信息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政府信息已移交省档案馆的,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处理

第二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第二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厅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每年对不予公开的信息以及依申请公开较为集中的信息进行全面自查,发现应公开未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可转为主动公开的应当主动公开。

第三十条

厅办公室组织信息中心每年对各处室、单位信息主动公开情况一次总结通报。厅人事处要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所占分值权重不低于4%。

第三十一条

厅机关各处室、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厅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对应栏目空白或未按时间节点更新的,依申请公开承办超时或不愿办理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信息公开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第七章 附则

本细则由厅办公室负责解释。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物价局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 (闽建房[2011]4号) 各设区市房管局(建设局)、物价局,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平潭......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 加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豫建建〔2013〕67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管理,提高......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规范建设项目选址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河南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 (试行)的通知 豫建„2010‟25号 各省辖市建委(建设局),各有关扩权县建设局: 为加强对建筑边坡与深基......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执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执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的通知 川建质安发[2011]353号 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苏建城〔2010〕9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徐州、苏州、宿迁市水务局: 近年来,全省......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皖建质安„2011‟5号 关于四季度建设工程质量巡查情况的通报 各市工程质监站(局): 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吉建造[2011]18号各市(州)建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维护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