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纳税评估方法之如何运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 2008-6-17
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通知中明确纳税评估方法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其中包括:
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各类票证比对结果等。
这里明确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报表数据是税务部门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在此就从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如何运用于纳税评估分析进行简要阐述。
一、往来帐款与纳税评估分析
1、往来帐款: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
2、企业会计报表往来帐款余额变动分析
①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应作销售仍挂于预收帐款中。
②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已经收讫,应作销售而未申报,记应收帐款贷方。③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故意混淆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科目正确运用,反记应付帐款借方、预付帐款贷方,达到不申报纳税目的;特别是分析企业月末、年末往来帐款余额变动金额幅度大,且同时在二个往来帐款余额发生相应数据变动现象。
注:上述可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进行对比分析。
④ 分析应收款项科目年初余额,企业是否存在在年初更换新账时有作假现象。虚列或虚增部分应收款项,则就能将部分不开票的现金销售收入或其他收入通过该部分虚增的应收款项收回来入帐,偷逃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对照往来帐款年初科目余额与上年末科目余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年初更换新账时在往来帐款之间相互调整余额的作假现象。
⑤ 分析评估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是否符合条件。
3、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塑料编织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余额如下:
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预付帐款120万元,原材料320万元,应付帐款580万元,预收帐款85万元;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年初余额中预付帐款0,原材料240万元,应付帐款465万元,预收帐款0。原材料、预付帐款、应付帐款和预收帐款2005年初余额较2004年末余额分别减少80万元、120万元、115万元和85万元。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2004年8月份购设备支付120万元,未取得发票,未作固定资产入帐; ② 2004年11月收受某物回公司虚开的废旧物资发票二份,货物废塑料,金额80万元;
③ 2004年8-12月销售给某农资公司编织袋85万元,未开具发票申报纳税,挂预收收款。
二、资金来源与纳税评估分析
1、资金来源:“银行存款”、“现金”、“短期借款”等反映的资金。
2、企业会计报表资金来源余额变动分析
企业进货和库存资金占用较大,但资金来源反而少,并在往来“应付账款”等账户中数额也不大,资金需求与物流量有明显较大的悬殊,在资产负债表即可发现其不匹配的现象,就此情况,需究其根源;从而分析企业(投资者)是否有不愿把自有资金或各种借款放在账上反映,达到销售不入账、帐外经营等违法目的。
3、货币资金的流量变动分析
① 货币资金的流量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渠道分析结合现金流量表来了解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并进而分析其对纳税的影响,发现疑点,从而深入评估;
② 货币资金的本期增减绝对额与历史数据相对比较,结合各期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也能够发现问题。
4、案例分析
案例2 某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短期借款125万元,较年初增加75万元,且企业经济总量及经济指标较去年未发生相应变化。
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短期借款相关书证材料,另对提供短期借款的企业侧面了解,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提供给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短期借款的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从事轮胎模具加工,成立时间2004年8月,规模较小,存在巨额短期借贷资金可信度较低;
② 轮胎模具有限公司2004年8月职工集资45万元组建轮胎模具加工小规模企业,另将设备磨床一台30万元、存货磨坯一批45万元投放到了小规模纳税人处,作企业启动。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帐务处理:借“现金”75万元、贷“短期借款” 75万元。轮胎模具加工企业为其加工模具,以加工费抵顶设备、存货款,双方都不开票申报纳税。
③ 设备磨床30万元8月份投放时为帐面净值,但未作帐务处理,仍提折旧至今。
三、存货与纳税评估分析
1、存货: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
2、企业会计报表存货余额变动分析
存货余额变动是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主要依据。① 工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A、材料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B、估价入帐材料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C、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材料、燃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不考虑购进材料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因素;不考虑在产品、半成品余额是否含工费的因素。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C)/销售收入 ② 商业流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A、库存商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B、估价入帐库存商品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销售收入 注:本方法适用于采用进价核算库存商品的企业。
3、案例分析
案例3 某轻型商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1-6月销售收入17893.32万元,上期留抵677.47万元,销项税金3041.86万元,进项税金3964.51万元,已纳增值税50.33万元,进项税转出16.19万元,期末留抵1634.26万元。存在疑点是期末留抵税金大,是否存在商品发出而未开票申报纳税的现象。
经根据企业2005年6月份会计报表数据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书证材料,分析结果如下:
① 上年留抵余额为677.47万元;
② 2005年6月底存货余额较年初新增5351.81万元,其中:新增材料存货(包括外购件)3190.34万元,增加留抵税额542.36万元;新增在产品存货(不含工费)892.99万元,增加留抵税额151.81元;新增产成品存货1268.48万元(其中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为92.48%),增加留抵税额199.43万元;另外2005年4-6月材料存货估价入帐数980万元,减少留抵税额166.60万元;
③ 综上1-6月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677.47+542.36-166.60+151.81+199.43=1404.47万元;
④ 纳税申报期末留抵与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差额229.79万元,其原因是:2005年1-6月“折扣与折价”1353.18万元,虽部分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销货折让证明单”,但皆尚未开红冲发票给购货方,却已在申报销售额中扣减,涉及销项税金230.04万元,应补增值税230.04万元。
案例4 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1-12月份及2005年1-6月份企业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数据以及企业约谈说明相关资料如下:
① 2004年度销售额34648.41万元,实现增值税532.94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存货期末较期初增加2707.81万元,其中原材料增加1988.3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38.02万元;产成品增加210.68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3.71万元;在产品增加508.8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6.50万元;
② 2005年1-6月份销售额37428.67万元,其中: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实现增值税1423.27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影响销项税金389.46万元;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2309.62元,其中原材料减少1884.11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20.30万元;产成品增加76.34万元,影响进项税金12.33万元;在产品减少501.85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5.31万元;
③ 评估对比分析2004年度与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评估测算得2004年度增值税税收负担率:(532.94+338.02+43.71+86.50)/34648.41=2.89% 评估测算得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1423.27+389.46-320.30+12.33-85.31)/37428.67=3.69%
则评估测算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2005年上半年较2004年度增加0.8%。
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纳税评估分析
1、固定资产: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评估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
2、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3、企业会计报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余额变动分析
① 固定资产与生产经营情况(生产经营收入、商品附加值)、产能之间是否配比; ② 固定资产余额减少,评估固定资产清理回收的残料是否入帐、出售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税法规定计算交纳了增值税;
③ 固定资产余额变动与累计折旧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正确计提折旧,是否有故意调节成本、利润的嫌疑;
④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累计折旧之间数据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有未完工在建工程而预提折旧的情况;
⑤ 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评估分析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人企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⑥ 无形资产是否按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摊销。
五、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与纳税评估分析
1、预提费用: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2、待摊费用:是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指已经支出,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费用。
3、企业会计报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余额变动分析
① 预提费用年终是否有余额,是否有故意调节当期成本、损益的嫌疑; ②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中是否有擅自将期间费用或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转入此科目处理,从而达到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损益;
③ 待摊费用与开办费,评估分析开办费是否按期推销,着重针对新开办企业而言。
4、案例分析
案例5 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纺织品与服装,为新办商贸企业,经国税批免新办商贸企业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50万元。2005年6月对其2004年度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经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审核分析,发现下列几个疑点:
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总额619.91万元,利润总额147.6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23.81%;销售利润率偏高,是否存在少结转销售成本现象;
② “待摊费用”余额为0,主要指“开办费”;
③ “固定资产” 余额为0,是否经营场所为租赁,租金是如何支付的。经企业约谈说明,排除相关疑点,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销售利润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咨询服务收入141.02万元,占总收入的22.74%,且其成本费用较低;
② 2004年2月一次性支开办费5.17万元列“管理费用”,未按规定摊销; ③ 经营场所为租赁,年租金12万元,按合同规定年初支付,取得发票在2005年1月,租金列2005年1月“管理费用”。
六、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与纳税评估分析
1、短期投资: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2、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购入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
3、企业会计报表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变动分析
① 针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数据发生额,评估分析企业的投资方式,如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检查是否按规定交纳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
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税法不允许扣除;
③ “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帐面价值之比,如投资报酬率较低,需进一步评估分析企业“投资收益” 真实可靠性。
七、所有者权益与纳税评估分析
1、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2、企业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余额变动分析 ① 对实收资本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与产能是否匹配,了解企业的投资各方,从而掌握其关联企业情况,为关联交易的分析奠定基础;
② 资本公积主要评估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如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差额、债务重组收益、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会计上都计入了资本公积,而在税法中规定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③ 盈余公积主要评估分析计提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将收入隐匿计入该账户等情况,分析其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八、存货、应付帐款、进项税额与纳税评估分析
1、进项税额控制数变动分析
① 生产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本期耗用材料+期末库存-期初库存)×增值税适用税率+动力×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② 商品流通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数(减少用负数)+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帐款较期初减少数(增加数用负数)] × 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注:不考虑期间费用中除运费外的可抵扣增值税部分。③ 进项税额控制数-申报表进项税额≥0
如<0,评估虚抵进项和商业企业未付款抵扣进项和工业企业未入库抵扣进项的问题;
2、销项税额控制数指标变动分析 申报销项税额-评估销项税额≥0
评估销项税额数为企业开具的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所列税额合计。可结合损益表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申报表销售额与发票开具额分析。
如<0,则可能漏申报销项税额。
3、进项税额与销售额增长率配比分析 进项税额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1
评估分析是否存在虚假抵扣或隐瞒收入的问题。
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与纳税评估分析
1、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 产品销售收入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
2、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毛利率=(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收入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毛利率×增值税税率×商品销售收入-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
注:该种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应与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
3、成本分配方法与纳税评估分析
① 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擅自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
② 结合材料(商品)、产成品明细表余额、材料(商品)盘存表,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有多结转成本现象。
A、有数量无金额; B、有数量但金额为红字;
C、没数量、没金额又无具体原因。
4、案例分析
案例6 某热合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金属材料(镍),商业流通企业。2005年10月对企业2004年度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纳税评估。
经对企业2004年度会计报表数据和纳税申报表的评估分析,发现二个疑点: 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10319.35万元,已纳增值税11.43万元,平均税收负担率0.11%,期末留抵30.74万元。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且留抵税金偏大,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列进项现象;
② 2004年利润总额744.43元,销售利润率0.001%;应纳税所得额19.22万元,应纳、已纳企业所得税6.34万元。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成本费用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列支现象。
根据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及企业约谈说明资料加以评估分析: ① 增值税评估分析
A、运用存货变动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A)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33.3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5.66万元;
(B)估价入帐材料期末较期初减少252.0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2.84万元;(C)期初留抵0.65万元,期末留抵30.74万元;
(D)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43+0.65-30.74-5.66+42.84)/10319.35=0.1795%.B、运用商业流通企业毛利率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A)年度商品销售成本10196.55元,商品毛利率1.19%,毛利率较低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B)年度期间费用中运费32.50元,抵扣进项税金2.45元;(C)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9%×17%×10319.35-2.45)/10319.35=0.179%.C、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与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
② 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
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 A、商品镍毛利率较低;
B、期间费用较大,其中运输费全年支付32.50万元; C、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调整后应纳税所得19.22元。③ 自查补税说明 发出商品40.85万元应在2004年9月份确定收入实现,却在2005年4月份确定销售,销售成本40.50万元,毛利0.35万元,税费0.02万元,应调增应税所得额0.33万元,补企业所得税0.11万元。
十、损益表与纳税评估分析
1、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
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去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销售额 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1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非应税项目,未计提销项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异常问题;
B、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正常;
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
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
2、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率=(本年累计销售收入-本年累计销售成本)/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
正常下降幅度商业在-35%,工业在-20%以内,如低于该幅度,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销售价格偏低或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等。
3、销售利润率分析:
销售利润率=本年累计利润总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
将销售利润率和以前年度(特别是享受税收优惠期间)进行纵向比较,若小于0,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等问题。
4、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超出同行业变动率正常峰值的(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可认定为异常,从而初步判定企业隐瞒收入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
5、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应纳税额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1 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
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收入未计提销项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额等异常问题;
B、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负时,则正常;
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二者都为正时,则正常; 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
北京国锐信达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06
第二篇:出口企业纳税评估方法
附件1
外贸企业退税评估指标
一、出口价格评估
(一)目的:本项评估旨在通过对外贸企业某一商品进货、出口价格与同期本地区同类商品的进货、出口价格的比较,以及对商品的换汇成本、进销价格差异异常情况的分析,对企业进货数量、出口价格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评估指标:1.出口单价差异率;2.进货单价差异率;3.进销差价差异率;4.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5.换汇成本差异率。
(三)数据来源:在进行上述评估之前,税务机关应按建立本地区外贸出口商品综合信息库,汇总本地区外贸企业当年出口商品的主要涉税指标,作为评估本地区单个企业、单个出口商品的基本参数.(四)评估方法:
1.出口单价差异率
出口单价差异率=〔某一商品代码的出口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出口平均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出口平均单价×100%
该指标考察企业某商品的出口价格与本地区、本企业该商品平均出口价格的差异情况。如出口单价差异率超过预警指标值上限或下限,都属于异常情况,需具体分析是否存在企业并单出口或将赔款直接在出口中扣减、供货企业通过抬高或压低供货价格虚抵或偷税、申报数据录入错误等原因。
2.进货单价差异率
进货单价差异率=〔某一商品代码的进货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进货平均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进货平均单价×100%
如进货单价差异率超过预警指标值上限或下限,都属于异常情况,需具体分析是否存在供货企业通过虚增进项抬高供货价格或配单错误等原因。
3.进销价格差异率
进销价格差异率=(某一商品代码出口人民币单价-对应进货单价)/对应进货单价×100%
如进销价格差异率超过预警指标值上限或低于预警指标值下限,则要分析是否存在出口商品属于紧俏或滞销商品、配单错误等原因。
4.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
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出口单价差异率/进货单价差异率—1
本项评估实质是对上述“出口单价差异率”、“进货单价差异率”两项指标的综合分析。
一般情况下,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越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单价与进货单价的差异偏离越小,二者成同方向运动,疑点越小。
如果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大于设定的预警指标值上限,则说明二者成同方向运动,只是前者比后者变动幅度大,此时要考虑供货企业有无通过虚增进项抬高供货价格,骗取抵扣的问题;如果进销单价差异变动系数小于设定的预警指标值下限,则说明二者成反方向运动,但不能确定前者是否比后者变动幅度大,此时可分析是否为紧俏或滞销商品、进项是否存在虚假等。
5.换汇成本差异率
换汇成本差异率=(某一商品代码进货换汇成本-对应商品代码本地区同期平均换汇成本)/对应商品代码本地区同期平均换汇成本×100%
如换汇成本差异率高于设定预警指标值上限,则可能企业经营亏损,可以分析企业有无虚报进项、有否配单错误问题等;如换汇成本差异率低于设定预警指标值下限,则可能存在企业偷税行为,也可分析企业是否配单错误等。
二、出口增长评估
(一)目的:本项评估旨在通过对单个外贸企业某一商品不同或同一不同时期的增长异常情况的分析,对单个企业的某一出口商品的出口异常增长的情况进行评估。
(二)评估指标: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中本期某一商品代码美元出口额/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中基期同一商品代码美元出口额×100%.公式中的基期可以选择上年同期,也可选择本年上一时间段,时间段可以为一年、半年、季度、或月,但必须保证基期和本期同一口径。(下同)
(三)评估方法:
本项评估指标可以通过数据查询来组织、提取数据,由评估人员按照工作需要选择评估企业代码和本期。
如出口增长率超过预警指标值,则可能存在虚假出口、套汇、买单经营或发生借权、挂靠经营等问题。
三、货物国内流向评估
(一)目的:
本项评估旨在通过对同一笔出口业务所涉及的供货企业所在地和报关出口口岸所在地两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进行合理性分析,对货物国内流向异常的出口业务进行真实性评估。
(二)评估方法:
本项评估通过对进货货源地和出口口岸所在地区域代码的比对来获取异常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进货出口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如,某外贸企业在本地购进出口货物而本地有海关可以办理通关手续,但该外贸企业却从异地报关且该海关与其外商所在国别的运输路径属于绕道等。
存在货物流向异常情况的,则可能存在虚假报关、虚假进货、买单业务或其他“四自三不见”业务等问题。
四、报关口岸评估
(一)目的:
本项评估旨在通过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报关口岸异常变动情况的分析,对企业报关出口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评估指标:同口岸出口增长率
同口岸出口增长率=(单个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中单个口岸本期美元出口额—同一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中同一口岸基期美元出口额)/同一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中同一口岸基期美元出口额×100%
(三)评估方法:
本项评估指标可以通过数据查询来组织、提取数据,由评估人员按照工作需要选择评估企业代码和本期。
如出口增长率超过设定预警指标值,则可能存在虚假报关、“四自三不见”
业务或其他“买单”业务。
五、出口未申报退税评估
(一)目的:出口未申报退税评估是通过对外贸企业超过规定期限仍未申报退税的出口货物进行监控,作为调查核实及补征税款的依据。
(二)数据来源:由于出口货物报关单001信息是由企业提交的,不能完整反映企业出口情况,所以应使用出口货物报关单003信息或海关统计数据作为取数来源。
(三)评估方法:由系统或人工筛选出用户设定的全部或特定出口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出口的货物,至评估当日仍未申报退税且已超过退税申报期限的出口信息,作为调查核实及补征税款的依据。附件2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评估指标
一、出口离岸价格评估
(一)目的:本项评估旨在通过对生产企业某一商品出口离岸价格与同期本地区同类商品的出口离岸价格的比较,以及对商品的换汇成本异常情况的分析,对企业出口离岸价格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评估指标:出口离岸单价差异率
(三)数据来源:在进行上述评估之前,税务机关应按建立本地区生产企业出口商品综合信息库,汇总本地区生产企业当年出口商品的主要涉税指标。
(四)评估方法:
出口离岸单价差异率=〔某一商品代码的出口离岸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出口离岸平均单价〕/同期本地区(或本企业)该商品代码出口离岸平均单价×100% 该指标考察企业某商品的出口离岸价格与本地区、本企业该商品平均出口离岸价格的差异情况。如出口离岸单价差异率超过预警指标值上限或下限,都属于异常情况,需具体分析是否存在生产企业通过抬高或压低出口货物价格骗取我国出口退(免)税或偷逃进口国关税、企业并单出口或将赔款直接在出口中扣减、申报数据录入错误等原因。
二、出口增长评估
(一)目的:通过此指标的评估,分析企业的出口增长是否异常,有否虚报出口的现象。
(二)评估指标:出口增长率;出口结构变动指标;出口贸易方式指标
(三)评估方法:
1.出口增长率指标
(1)数据来源:根据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将当年和上(以前)所属月份、企业的出口金额(美元离岸价)提取出来并按月进行汇总。
(2)指标关系:根据所取得的数据得出当年和以前的各个月份的出口额合计数,将当月出口额与上月出口额、与历史同期进行比较,分别计算出企业出口额的当月出口比上月、比上年同期的增长情况,以及当年累计比上年同期累计的增长情况。
(3)指标分析:根据月增长率和之间的同期增长率,分析企业的出口增长情况,对增长较高的企业,进行核查,确定企业的出口增长是否正常,是否有与其出口量相应的生产能力。
2.出口商品结构变动指标
(1)数据来源:根据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和出口商品代码,提取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商品代码的出口金额。
(2)指标关系:将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出口商品代码的出口金额进行金额汇总并计算出不同出口商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以及本期不同商品代码的出口额与上(以前)同期进行比较。
(3)指标分析:通过企业出口不同商品的变动情况,可以分析企业生产和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情况,尤其对新出口的商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以及新出口商品与原出口商品的不同之处,分析企业生产工艺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外购商品出口。
3.出口商品贸易性质变动指标
(1)数据来源:在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按照贸易性质提取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贸易性质的出口金额。
(2)指标关系:将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贸易性质的出口金额进行金额汇总并计算出不同贸易性质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以及本期不同贸易性质的出口额与上(以前)同期进行比较。
(3)指标分析:通过企业不同贸易性质出口金额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原因,尤其是变动比较大的。
三、报关口岸评估
(一)目的:通过企业出口货物报关口岸所处的位置,分析其出口货物生产加工地点是否正常,报关出口是否正常,是否有非自产产品出口和虚假报关出口。
(二)评估指标:报关口岸指标
(三)评估指标来源:根据出口货物报关单信息和出口海关的关别码,提取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海关的出口金额。
(四)评估方法:将本期(当年)和以前(上年)不同海关出口金额进行金额汇总,计算出各海关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并将本期各海关的出口额与上(以前)同期进行比较。分析企业通过不同海关出口金额的变动原因,尤其是舍近求远到离本地区(生产加工点)较远的海关报关出口的原因,分析其出口商品的生产加工情况和报关情况是否正常。
四、进料加工手册核销评估
(一)目的:该指标通过对进料加工手册核销情况的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错误。
(二)评估指标:
手册分配率差异=本手册实际分配率-已核销手册平均实际分配率
(三)评估方法:
实际分配率小于0或者大于100%的原因:第一,进口料件申报不全;第二,申报补税边角余料过大;第三,结转至其他手册的金额过大;第四、出口货物价格持续下跌;第五,其他。
手册分配率差异负偏差大的原因:第一,进口料件申报过小或不全;第二,补税边角余料过大;第三,结转至其他手册的料件金额过大;第四,出口货物价格上涨;第五,结转至其他手册的成品金额偏大;第六、残次品金额偏大;第七,企业有意高估计划分配率;第八,其他。
手册分配率差异正偏差大的原因:第一、进口料件申报过大;第二,补税边角余料过小或者申报不全;第三、结转至其他手册的料件金额过小;第四,出口货物价格持续下跌;第五,有本手册出口未申报退(免)税的情形;第六,其他。
进料加工手册逾期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取得手册延期证明;第二,拖延手册税务核销的时间。
五、应退税额比重评估
(一)目的:该指标旨在通过应退税款在免抵退税中的比重计算,找出退税比重较高的企业,分析原因。
(二)评估指标:
应退税额比例=应退税额/实际免抵退税额×100%
(三)评估方法:
应退税额比例连续过高可能存在以下原因:第一,评估期前和期内集中进货导致进项税额较大;第二,评估期前和期内取得虚开进货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进项税额虚大;第三,评估期内出口未申报退税导致免抵退税额偏小;第四,评估期内出口的计划分配率偏高导致免抵退税额偏小;第五,其他。
第三篇: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定,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治理行为。财务会计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表分析的基础,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财务会计表;财务会计表分析;纳税评估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告条例》要求,每个会计,企业必须至少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财务会计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表分析的基础。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为了加强对纳税人的治理,税务机关推行纳税评估制度。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定,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治理行为。纳税评估必须要有数据来源,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而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中,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因为,财务会计是目前唯一的能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告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可靠信息的系统,财务会计表是在会计核算中,根据财务帐簿记录的有关资料编制的具有一定指标用以反映经济实体的财务情况、成本水平和财务成果的告文件,能综合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经营行为和资产负债情况,及现金流动情况。因此,财务会计表分析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变化与利润表的销售总额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资产总额增加而销售总额减少的,应进一步分析资产总额的组成及变化,其中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增加和负债中短期借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增加从而对应存货大幅增加的,应注重其账外销售、延期确认销售的问题。
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化之比,可发现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误差。分析时结合现金流量表进行,根据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分析企业税收的变化趋势。
3.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定主营业务成本结转的准确性。存货应是纳税评估分析的重点,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的综合,因此分析时最好结合总账进行。在生产正常,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数量、总价应该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因此,假如发现某期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不大,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留抵票的情况下,变化应该不大。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贷方发生额应该变化不大。因此,假如发现某期原材料地贷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考虑生产周期的情况下,产出没有大的变化,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防止企业改变原材料用途,而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或未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在投入正常的情况下,产出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假如库存商品期初、期末数量余额变化不大,则本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应该是变化不大,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不会有大的变化,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应有大的变化。假如发现某期销售数量增加,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不增反降,应重点分析。在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本期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假如发现某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有大的变化,应重点分析。
4.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判定生产能力增加有没有引起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生产能力应该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假如没有,则应防止成本核算不准确或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
5.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增减幅度变化之比,可能发现账外投资和账外资金拆借的情况。
二、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倒过来看,净利润+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治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比较,从中可能发现一些不协调因素。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很大,但毛利率很小,甚至亏损,应作重点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抓住主营业务成本的形成,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保持一致性,是否规范。
各期生产的产成品成本单价有无大的变化,在原材料及主要费用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应防止企业将产成品成本单价的变化与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变化“共振”,即当期净利润提高,当期生产的产成品单价也提高的问题。
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数量、单价,与结转的产成品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单价是否一致或相关。
2.营业利润。假如主营业务利润正常,则问题可能出在其他业务利润和三项费用中,重点在三项费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费用的超大。分析方法是:
将企业采购规模及运费进项税与营业费用的运输费、装卸费相比;
将治理人员的工资及全公司人员的劳动保险费开支与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及劳动人事部门的人事档案相比;
将计提的折旧费、固定资产维修费及水电费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相比;
将研发费与企业的科研能力相比;
将利息支出、汇兑损益与长短期借款中的银行贷款本金,外汇收支规模相比;
将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率相比;
将坏账损失、资产减值与存货质量、应收账款核销相比。
3.利润总额。由于该部分大都属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额,虽然对会计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所得税影响有限,不过在分析表中,也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投资收益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之间的关系;
补贴收入与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
营业外收支与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预备之间的关系等,从中可以判定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意图以及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水平。
4.净利润。
通过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从而判定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
根据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来对照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的大小,两年内治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幅度与销售收入增减幅度之比,从而判定出纳税调整事项的内容;反之亦可通过以上表项目,判定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准确与否。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先看主表部分:
假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相当,则说明企业经营正常;假如出现大额正差,则存在收入不入账的可能;
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支付的各项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假如出现较大反差,都可能存在问题,即存在账外销售的可能;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各项目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可能少计投资收益、多计营业外支出或隐藏相关交易的可能;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各项目与财务费用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有多计或少计财务费用以调节利润、调节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再看补充资料: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是会计净利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间的桥梁,分析其中各项金额的变化,应结合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将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与治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废损失与治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废损失与营业外支出比较,财务费用与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益作比较,并从中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准确性。
以上财务会计表分析是纳税评估的探测器,通过对它的对比分析,基本可以确定问题所在的部位或区域,为下一步继续进行纳税评估指明方向。
第四篇:商品混凝土企业纳税评估方法浅析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 纳税评估方法浅析
商品混凝土,简称为“商砼(tóng),亦称预拌混凝土,是将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和料等按一定比例,经计量、拌制后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出售的建筑材料,是以集中搅拌、远距离运输的方式向建筑工地供应一定要求的混凝土。笔者从多角度对商混生产企业的评估工作进行了浅析,不足之处望各位读者指正。
一、商品混凝土企业特点鲜明,主要包含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生产流程和工艺简单。
不同型号的商品混凝土其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附加值基本一致,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强。
(二)产品品种比较单一。
商品混凝土的品种主要由混凝土强度等级来区分,用C和强度等级值表示,等级值越大强度越高。一般分为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
等品种,强度不大于C50的产品为通用品,大于C50的产品为特制品。一般商混企业生产的商品混凝土中,强度为C30的产品占多数,根据不同需求还可细分为C30早强、C30超流态、C30大体积、C30细石等。
(三)产品配方严格。
所需主要原料包括水泥、中砂、河流石、碎石、粉煤灰及外加剂。外加剂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选择添加的,主要有:泵送剂(便于泵车像高处输送混凝土)、减水剂(节省水泥并提高强度)、膨胀剂(用于减少裂缝)、缓凝剂(可以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早强剂(用于快速提高混凝土强度、防止冻裂)等。
(四)能耗相对固定。
不同企业的生产设备基本相同,多为180或双180搅拌楼(站),搅拌楼和搅拌站区别仅在于骨料是一次提升还是二次提升。其生产功耗相对固定,且由于搅拌楼(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不会停止运转(一旦停转就必须清除楼里残留的混凝土),因此生产每方混凝土的能耗基本固定。
(五)产品存放时间短。
一般不超过6小时。企业将商品混凝土生产出来后,必须及时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浇铸,其间搅拌筒也必须始终处于转动状态,否则混凝土就会凝固报废。
二、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混凝土企业一般存在以下四大涉税风险:
(一)材料采购环节风险。
商混企业生产用原材料中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的供应商相对固定正规,企业基本都能取得正规发票,但砂石的采购取得的基本上都是普通发票。并且可能存在故意取得假发票的行为,导致企业成本虚增、减少应税所得额。
(二)产品运输环节风险。
混凝土企业虽然必须使用搅拌车,但车不一定是自有的。一方面存在搅拌车辆挂靠企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租车现象,旺季时客户需用量大、时间紧,企业本身搅拌车不够用,就会发生租车现象。开票源头难以控制,租车费用及自有车辆用油费用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可能存在虚列费用侵蚀所得税税基的风险。
(三)收入延迟申报风险。商混企业大都存在货款被拖欠的现象,所以企业可能会根据货款回笼的情况决定开票申报销售的数量;并且,商混企业的客户大多是建筑安装、房地产等营业税企业,并不急需取得发票。这样就容易出现企业延迟申报的现象。
(四)收入成本配比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发生的生产成本会随着销售及时足额体现到销售成本之中,但由于混凝土企业普遍存在着收入不及时申报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 的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更有一些企业按照销售收入倒挤成本,导致账面利润严重失真,在影响增值税的同时也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三、商混企业的评估方法与技巧
(一)通过案头分析及第三方信息的采集来寻找切入点和突破点。
运用市局研发的评估模板可以直观的看到被评估企业的各项申报数据的变化,比如可以从收入变动和成本变动是否同向且波动比接近
1、费用占收入比重是否增加等方面就很容易发现成本费用列支上的疑点,并带着这些疑点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进行约谈和实地调查。
另外,商混企业投入巨大,经常出现巨额借贷,一般来说企业借来的资金都会用于购置原材料,然后生产产品并销售,所以从企业的资金流入手也能够还原企业的实际销售情况。打个比方说,某商混企业2013年新增贷款和各种长短期借款4000万元,而其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这中间就极有可能存在少计、漏记销售收入的问题。
在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商混企业与购方签订的合同大多不够详实、准确,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外调的形式,到购方取得实际资料,在这里还要注意是否存在以物易物(顶账房、顶账车、顶账水泥等物品和原材料)的现象。
(二)运用物耗法、电耗法、运费、资金(货物)流入等方法测算企业实际销售收入
1、物耗法
商混企业每生产一立方米混凝土耗用量大致都为2390公斤,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般来说每生产一立方米混凝土耗用水大概为165-175公斤。商混企业购进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都是按吨计算的,而中砂、河流石、碎石都是按立方米计算的,其中,中砂的比重为1.65吨/立方米,河流石(包含二河流石)为1.45吨/立方米,碎石为1.25吨/立方米,运用下面的公式即可得出了该企业实际混凝土生产数量(立方米)。
(水泥+粉煤灰+中砂*1.65+河流石*1.45+碎石*1.25)/2.222=商混企业混凝土实际产量
其中各种原材料为实际领用量,单位为吨,产量单位为立方米。由于齐市商混企业生产的混凝土大多以C30为主,而生产C30混凝土每立方米用水量基本在168公斤左右,所以该公式的分母就是2.39-0.168=2.222吨。
2、电耗法
可以根据企业账载电费或从电业部门调取的电费来计算企业实际生产混凝土数量。这里有几个数据可供参考:
一般商混企业生产用电为企业总用电量的90%。
工业用电价格按峰谷平计算下来的价格为1.2元/度。以商混企业常用的生产设备180或双180搅拌楼为例,其每小时理论产量为180立方米,耗电为180-210度。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较容易的估算出企业的商品混凝土生产数量。
3、运费法
前文提到了商混企业大多存在自有车和外租车同时存在的现象,所以通过运费来计算企业混凝土生产量时就要注意加以区分。企业购置的搅拌车一般能够使用8年,运输产生的油费和司机工资都有商混企业自行负担。外租车的运为25元/立方米,这里做一个推论,企业用自有车运输混凝土的费用要不大于这个费用(是否合理有待商榷)。计算过程及方法如下
(自有车司机工资总额+自有车购置费用/8+生产费用中的油费+外租车运费)/25=商混企业混凝土实际产量
4、资金(货物)流入法
商混企业的资金流入大致有以下几大途径:自有资金(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等)、银行借款、其他借款(企业法人代表、其他企业及个人)、赊账原材料等。企业流入的资金和原材料一般都要经历至少一个产销循环的过程再流出企业,所以通过这种计算方法能够较真实的还原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公式如下: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应付款+短期借款+预收账款+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商混企业生产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商混企业混凝土实际产量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甄别各种款项的来源及实际用途,不能将所有数据一并计算在内,同时由于假定的生产过程为一次循环,所以还不能保证计算出数据的准确性,本方法的参考意义更大一些。
商混企业是工业企业,所有对商混企业的检查也要从生产流程配不配比、合不合理出发,内外结合,账实结合。这样就能够比较真实的还原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达到堵塞征管漏洞、降低企业涉税风险、促进征纳双方和谐统一的纳税评估的目的。
第五篇:探析啤酒生产企业纳税评估方法
啤酒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制麦、糊化、糖化、发酵、过滤、罐装几个过程,涉及到的主要材料包括大麦或麦芽、大米、酒花、干酵母等,辅助材料包括淀粉、瓶、箱、盖、商标、水、电、汽等。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既包括从量税,又包括从价税,因此对啤酒生产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应从产销量、销售收入和进项抵扣税金等方面入手。
一、评估数据来源
1、综合征管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包括基本信息、申报的销售数量、销售收入、应纳税额、各类核定、认定、审批类文书等。
2、相关部门的第三方数据。在采用投入产出和能耗推算等方法进行评估时应注意收集水、电管理部门等外部单位数据用以核对企业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企业的相关账簿、凭证,生产经营的工艺流程,财务核算特点,成本费用核算方式等,以利于更为准确地找到评估切入点。
4、管理员日常征管工作中收集的相关信息。
二、评估方法
1、单位用水量、用汽量推算。
每瓶啤酒90%以上的成份是水,水在啤酒生产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耗用主要集中在酿造车间和罐装车间(瓶酒车间),二者用水比例基本在1:1,根据成本计算单测算,酿造车间用水单耗2.60吨/千升, 罐装车间(瓶酒车间)用水单耗2.70吨/千升;啤酒生产销售加权平均用水单耗5.6851吨/千升。评估中我们既可以从水资源管理部门取得企业实际用水数据,也可以通过企业取得的相关发票记载的数据进行评估分析。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水耗用量/单位产品水耗用量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另外,由于啤酒生产的糊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蒸汽,企业
一般要向热电公司购买,数量、金额也很大,因此,也可以通过用汽量按上述模型进行评估分析。
2、产品单耗定额分析
啤酒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包括进口麦芽、地产麦芽、小麦芽、大米等粮食,根据测算,以11度啤酒为例,每千升产品上述粮食单耗定额大约为154公斤,根据单耗定额可以大致计算出产量,但由于还需按一定比例折算为8度、10度等不同产品,因此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材料耗用量/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3、投入产出推算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原材料投入数量*投入产出率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由于啤酒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每个啤酒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酒相互结合的产品结构,品种少则几个,多的达到几十个,不同品种使用的原料又会有所区别,在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评估分析时,应注意啤酒生产的中间过程,即酿造车间生产的半成品(清酒液)经罐装车间装瓶后成为产成品。一个啤酒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可能有几十个,但酒液可能只有几种,因此只要正确区分不同酒液所用原料,分别计算投入产出率推算出不同酒液的产量,再根据期初、期末库存等数据就可以测算出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
以13.5度啤酒为例,大麦浸出率为78.8%,麦汁合理损耗率2%,即100公斤大麦芽可以获得麦汁78.8*98/=77.224公斤,可以生产啤酒77.224/0.135=572.03公斤。
4、能耗推算
电力的消耗基本上贯穿于啤酒生产的每道工序,因此,以电力为基础指标的能耗推算法可以作为啤酒生产企业纳税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以2007年6月为例,**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用电951012千瓦时,产量12795千升,单位电耗74.33千瓦时,经测算,该公司千升酒的平均电耗为70.87千瓦时。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能(电)耗量/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5、其他
饮料(酒)类产品共有的瓶、箱、盖等包装物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指标。但从目前啤酒生产企业来看,通过上述指标进行纳税评估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啤酒的瓶、箱是以押金形式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的管理对于啤酒生产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管理上的难点,再考虑到毁损、押金期限等问题,很可能会给评估工作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