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

时间:2019-05-12 01:2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

第一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

一、对年度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比对

1、纵向比对

要求企业提交2008、2009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对评估企业2008年、2009年的纳税申报表、利润表分别进行比对,对变动比较大的事项,尤其是税前列支事项,是否存在与收入增长不匹配的变动,比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是否有不正常的变动,并向企业核实原因。

2、表表比对

将2009年的纳税申报表上的“利润总额”之前的数据与利润表上的数据进行比对,核实其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判断企业对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有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不一致,向企业核实不一致的原因,并判断不一致是否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了影响。如产生了影响,应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

3、关注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

将2008、2009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比对,关注与纳税申报表相关的科目的变化情况,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应付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等科目。

二、认真阅读企业的税审报告

对企业提交的税审报告,仔细阅读。重点关注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所包含的内容,判断其所包含的内容能否在税前列支及能否享受相应的免税优惠。重点关注对各类纳税调整事项及产生调整的原因,判断其调整是否符合相应的政策。对在阅读过程中有疑义的地方,可通过约谈等方式进一步核实。

三、专项审核

(一)不征税收入审核要点

1、审核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1)通过纳税申报表确认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审核附表三第14行“不征税收入”项目、第19行“其他”是否进行调减,核实第19行“其他”调减是否包含不征税收入的调减。附表三第15行“免税收入”有调减金额的,重点审核附表五免税收入的“其他”项目是否有应确认为不征税收入而作为免税收入的。

(2)通过第三方信息确认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根据第三方信息数据来源,比如根据管理所掌握或货物和劳务税科提供的当年已审批的享受软件生产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名单及已退金额,核实企业确认的不征税收入是否大于已退金额,如果大于,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核实是否存在符合不征税收入确认条件没有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而作为应税收入或免税收入填报的,要求企业进行调整,必须要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填报。

2、审核不征税收入是否符合相应的条件

不征税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报领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财政补助收入;②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款;③其他企业取得的财政拨款。

(1)审核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不征税收入是否符合的条件 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不征税收入,主要核实是否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等列入不征税收入的范围。对于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列入不征税收入的范围的企业,对比非营利组织的名单,对其是否获得非营利组织的资格进行判断。对取得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的,要求企业备案后调整申报表,将其作为免税收入。对没有取得非营利组织认定的,应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审核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款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款作为不征税收入的,应核实以下两个方面:①企业的软件企业证书是否在有效期限内,且通过2009年软件企业年审。可通过CTAIS系统减免税文书查询,判断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②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款作为不征税收入的,是否按规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如果没有,则不能作为不征税收入在税前调减。

(3)审核其他企业取得财政拨款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①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

②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③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在核实时,应让企业提供资金拨付文件、资金管理办法或要求以及单独核算的证明材料,来判断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3、审核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是否在税前扣除

(1)通过纳税申报表确认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是否在税前扣除 审核附表三第38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第43行“固定资产折旧”、第46行“无形资产摊销调增的数据,并核实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调增是否因为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折旧、摊销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产生的。

(2)软件企业的即征即退增值税款是否作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由企业提供研发费用资金来源的说明,核实附表五第9行“

三、加计扣除额合计”项目第10行“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数额中是否包含了即征即退的增值税款用于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所形成的支出,如存在,要求企业调整加计扣除数据。

(二)投资收益审核要点

1、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审核

(1)通过申报表判断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查看在附表五第1行“

一、免税收入”项下第3行“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否有填列数据,如有,肯定存在免税的投资收益。其次,可以核实附表五第1行“

一、免税收入”项下第5行“

4、其他”是否有填列数据,并核实享受减免的内容,是否包含免税收益。

(2)审核是否符合投资收益的条件 对经过判断,存在免税投资收益的企业,应要求其报送投资合同或协议、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有关证明的复印件,判断所享受的免税投资收益的数额是否正确。对于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股票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着重判断其连续持有时间是否超过12个月。若连续持有时间未达到12个月,则不能享受免税收入的优惠政策。

2、对于股权转让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的审核

(1)通过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判断是否存在股权转让收益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期初金额相比,期末金额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否金额减少。若存在减少的情况,与企业核实原因。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①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其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损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审核企业是否通过附表三第1行“

一、收入类调整项目”项下第7行“6.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损益”进行调增。②投资企业因转让长期股权投资,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的,审核投资企业是否将该种变动体现在附表十一,在会计和税法上都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判断企业确认的股权转让收益是否正确

审核附表十一存在“投资转让所得(损失)”的行次第13列“投资转让的税收成本”是否与第4列“初始投资成本”一致,如不一致,应核实企业原因。一般情况下,税法上的股权转让收益应为股权转让收入减去初始投资成本得到。如果投资转让的税收成本与初始成本不一致,应要求企业就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工资薪金支出的审核要点

1、审核工资薪金的扣除口径是否为实际发生(1)查看资产负债表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职工薪酬项目是否存在余额,若存在,需重点核实企业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否为当年实际发生,实际发生的工资薪金包含当年计提且当年实际发放给职工以及以前年度计提在当年实际发放给职工的。对于当年计提计入费用,而未实际发放的,不得在税前扣除。以后年度发放的,在发放年度准予税前扣除。

(2)查看资产负债表的预计负债科目

查看资产负债表预计负债科目的期末数据相比期初数据是否有增加,对比年度纳税申报表,查看企业有否进行相应的调增。核实预计负债所包含的内容,如预计负债为辞退福利的,则不能做为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除了纳税调增外,还得相应调整职工福利费等的扣除基数。

2、审核发生调增调减事项的原因(1)针对国有性质企业审核其调增事项

在对国有性质企业的工资薪金进行审核过程中,应要求企业提供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关于其工资薪金额度的文件,审核其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否比确定的限定数额要大,是否进行纳税调增。

(2)针对工效挂钩企业审核其调减事项

对于实行工效工资制度的企业,2009年度若是动用以前年度工资储备发放的工资进行纳税调减,应重点审核以前年度申报表是否已进行了纳税调增。

(四)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审核要点

1、审核附表三相应科目税收金额填报口径是否正确 审核附表第23行“职工福利费支出”的第4列“调减金额”是否有数据。若有数据,核实调减的原因是否因为职工福利费支出的账载金额小于工资薪金总额的14%,而企业在填列税收金额时,按工资薪金总额的14%填列。如果是这种情况,应要求企业修改申报表上相应的税收金额数据,补缴税款。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也参照上述操作处理。

2、审核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支出的税前扣除口径是否为实际发生

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栏次期末贷方余额大于期初贷方余额数额的,向企业核实是应付职工薪酬所包含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支出是否计提计入费用,但未实际发生的情况,且并未对相应项目进行纳税调增。若存在以上情况,要求企业进行纳税调增,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五)资产损失的审核要点

1、审核附表二来判断企业资产损失的情况(1)查看一般企业附表二营业外支出项目

对于一般企业应审核附表二(1)中的“营业外支出”相关明细项:主要包括第17行“1.固定资产盘亏”、第19行“3.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第20行“4.债务重组损失”、第22行“6.非常损失”。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审核:一是损失是否属于国税发[2009]88号文件中第五条规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二是若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税前扣除的损失,是否取得税务机关资产损失的批复。如果损失既不属于自行扣除的损失,也没有取得税务机关的批复,则不得在税前扣除,应进行调增。

(2)查看金融企业附表二营业外支出项目

对于金融企业,应审核附表二(2)中“营业外支出”的明细项:主要包括第46行“固定资产盘亏”、第47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第48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失”、第49行“出售无形资产损失”。主要审核方法与第1点相同。

2、审核资产损失“税收金额”与当年税务机关审批的数据是否一致

审核附表三第42行“1.财产损失”第2列“税收金额”的数据与当年税务机关审批的数据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分析产生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根据国税函[2009]772号文件的规定,追补确认以前年度的资产损失,并在2009年度进行税款抵顶的情况。对该种情况,应要求企业提交税务机关追补确认以前年度资产损失的批复。如没有批复,或追补确认的损失金额大于批复上允许税前扣除金额的,应要求企业修改纳税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二是根据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规定,存在可以在税前自行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情况。对该种情况,应要求企业对自行扣除的资产损失提供相应的说明或者凭据,证明其符合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的规定。如经过核实,其资产损失不属于自行扣除范围的,应要求企业递交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申请,追补确认。在获得批复之前,应修改申报表,补缴相应税金及滞纳金。三是企业将未获得批复或不属于自行扣除范围的资产损失自行在税前列支。对该种情况,要求企业及时调整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相应税款及滞纳金。

3、审核是否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少,是否存在股权投资损失(1)查看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期初金额相比,期末金额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否金额减少。若存在减少的情况,与企业核实原因。对由于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等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企业在会计上确认损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的,核实企业是否在税前扣除,在税前扣除之前是否取得了税务机关的相关批复。(2)查看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各行次第15列是否为负数

查看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各行次第15列是否为负数,如为负数,则本期发生股权投资转让损失。核实企业在税前扣除之前,是否取得了税务机关的相关批复,批复上准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是否与企业实际税前扣除金额一致。

(六)减免税的审核要点

利用所得税管理系统,筛选出各管理所享受减免税优惠而未进行备案或审批的企业名单,逐户查证其有没有进行相应的备案,排除填错行次等原因,对未备案或审批的享受减免税优惠的,要求企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不需要办理备案和审批手续,而在汇算清缴时提交资料,就可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通过现有软件筛选出享受上述优惠而未提交资料的企业,管理所应要求其补充提供资料。对提供的资料不符合相应的政策规定的,应要求企业补缴相应税款。

第二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自查情况表填表说明

一、填表情况

对自查情况表中各指标,有比值的按表中格式填写评估期数,基期数和比值;指标不需要计算比值的,按指标公式计算评估期数和基期数,评估期:所属期为2010,基期:所属期为2009。

结合所填写指标及企业的其他生产经营情况,写出自查情况说明,表格不够可另附页。

二、指标计算口径

1.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2.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3.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4.利润率差值

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 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5.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6.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 7.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数

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平均数=(年初(期初)数+年末(期末)数)÷2 8.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9.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评估期末应收(付)账款—评估期初应收(付)帐款)/评估期初应收(付)帐款×100% 10.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评估期末主营业务成本÷【(评估期期初存货成本+评估期末存货成本)÷2】×100%.11.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

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财产)转让实际收取的价款-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转让费用〕÷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13.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14.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15.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16.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收入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第三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程序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对象、实施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估处理、反馈建议和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等环节。简述如下:

(一)确定评估对象。包括连续3年以上亏损企业以及上级机关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

(二)评估要求。对连续亏损的纳税人应加强对影响企业亏损或微利的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情况审查,重点审查成本、费用扣除凭证的真实性,成本费用分摊的合理性,分析连续微利或亏损的原因,并加强与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比较,与增值税税负紧密联系。对达不到增值税税负预警值且连续亏损的企业,要实行定率或定额征收,不能在所得税和增值税都钻空子。对涉税事项、税收政策运用、资产计税成本是否正确,有无故意避税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核查。

(三)做出结论。对于一般性申报问题,通知纳税人及时纠正、补缴税款;对一般性违法,依据税收征管法有关条款按程序处理;对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四)总结上报。及时进行工作汇总统计、分析总结,为今后评估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二、当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我局今年开展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评估人员对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且日常税收工作片面注重税务稽查和征收环节,个别分局对评估工作重视不够,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实际工作仅停留在表面或根本未开展,未取得应有成效,更谈不上发挥纳税评估应有的作用。

(二)人员素质与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技能需求不适应。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政策要求高、技术要求精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会计和税收业务知识。但是,目前我局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税源变动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够,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表、翻帐、核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方法、手段不科学。只求评估户数,不求评估质量,轻率出具评估报告,以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将评估简单化、程序化、任务化。评估前调查分析不细,评估中习惯就企业提供的数据开展纳税评估。未针对不同行业的评估对象,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评估方法、运用行之有效手段。有的约谈记录只记几行字,有的甚至直接问纳税人有没有偷税。还有一些税务分局没有充分利用税负预警值提供的重要线索开展纳税评估、解剖税负异常原因,而是一味地要求纳税人“自律”,使一部分存在偷逃骗税侥幸心理的纳税人蒙混过关。

(四)所得税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不畅。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五)对大型企业的评估难以开展。

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较为复杂,对其实施纳税评估需要制定专门的评估方案和应运用更为规范的技术手段。此次评估共安排了2户大型企业,主要是对2户企业归并、整合进行的前期评估核查。根据评估结果来看只是对企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齐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附表及项目、数据填写是否完整、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税率及各项数据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等内容进行了浅层次的评估核查。对审核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等更深一层的评估,仅凭我局现有的力量无法做到。

三、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提高对业所得税实行纳税评估的认识,并从评估机构上予以加强。一是要正确理解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涵义。二是要充分认识纳税评估工作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力度,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依法治税的有效途径。三是市(县)局成立所得税专门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纳税评估专业队伍,让一批懂所得税政策及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充实到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中来,以此解决制约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加强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抓好培训,强化业务是开展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必要环节。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明显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笔者认为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是前提,一是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干部队伍。二是狠抓参评人员专项业务知识的评前培训,对各类企业可能实施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辅导相关的会计和税收政策,才能使每位参评人员专项业务知识技能和水平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提升,才能使参评人员迅速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建立纳税评估典型案例评析制度。要定期召开纳税评估案例分析会,通过典型剖析、行业解剖,掌握企业(行业)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对纳税评估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交流和推广,不断积累行业所得税税源控管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税收管理部门的日常税源监控水平,堵塞管理漏洞。

(三)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所得税纳税评估要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或人工进行纳税评估。如:通过纳税申报表与其附表、附列资料、财务报表等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关系分析;与同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与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与类似或相近行业进行配比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数学模型分析;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经验分析;项目评估、整体评估或分行业评估等等。

(四)依靠科技手段广泛采集各方的信息。在现有征管资料的基础上,要重视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进一步拓宽资料的来源渠道,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政府等部门的横向联系,获取最新数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和资金投向等信息资料;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信息,了解结算资金变化情况,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监控,为评估工作提供有效的核查证据。

(五)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制度,加大核定征收力度。对微利企业和连续几年亏损,且增值税达不到预警值的企业实行定率或定额核定征收,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我们确定一户一般纳税人从2009年开始定率或定额征收,要求企业健全帐簿,辅导企业的财务核算,逐步规范,最终达到查帐征收的目的。这无论从增强纳税人的税法意识还是增加税收收入、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诸方面看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六)对玉门油田分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的所得税评估需要更高层级税务机关组织实施。在我局实施初评的基础上,应由更高层级的税务机关和我局一道,并结合增值税一并进行评估核查和清查。

70891222009-8-22 20:23:20 58.20.161.* 举报 1.纳税评估的意义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搞好纳税评估,是基层税务机关和管理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和相关信息数据,并辅之以必要的日常检查,了解情况,分析企业销售(营业)、库存、成本、实现利润、实现增加值等指标与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关系,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通过分析比较,摸清规律,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率和各税种相对于其税基的平均税负等评估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评估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2.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

主要掌握纳税评估指标的含义、分类、分析指标及其预警值的设置方法。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

(1)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营业外收支增减额,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付)账款变动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资产负债率等。上述指标可分为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和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五大类。

(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由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根据各自征管范围设置。国税机关主要设置增值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特定分析指标。

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有: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进项税金控制额,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等。

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有: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所得税贡献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等。

外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有: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资本金到位额,境外应补所得税发生额,生产性企业兼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划分额,借款利息,出口销售毛利率,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关联出口销售比例,关联采购比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额,融通资金关联交易额,关联劳务交易额,关联销售比率,关联采购变动率,关联销售变动率等。

(3)分析指标及其预警值的设置方法

各地税务机关还可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征管工作的需要设置细化的纳税评估指标。纳税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配比分析。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由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一窗式”管理是税务机关以信息化为依托,通过优化整合现有征管信息资源,统一在办税大厅的申报征收窗口,受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受理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纳税申报和 IC 卡报税),进行票表税比对,比对结果处理等工作。

“一窗式”管理一律实行“一窗一人一机”模式。基本流程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纳税申报(以下简称申报)受理、IC 卡报税、票表税比对及结果处理。

3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不是一回事,虽然都是对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检查,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从纳税评估方面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中《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办法》规定,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

按照《办法》规定,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被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纳税

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户责任开展。

在对评估结果的处理上,《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但对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按照《办法》规定,对重点税源户,要保证每年至少重点评估分析一次。

第二,从税务稽查方面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5〕226号)中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释,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

《规程》规定,税务稽查对象中经初步判明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均应当立案查处: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以及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税收流失的;未具有前述所列行为,但查补税额在5000元~20000元以上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根据本地情况在幅度内确定);私自印制、伪造、倒卖、非法代开、虚开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伪造、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其他税务机关认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第四篇:服务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要点

服务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

一、行业介绍(一行业定义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达程度,也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高水平的服务业更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三次产业不断融合,服务行业交叉叠加,服务业的外延不断拓宽,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内容往往也有所不同,对服务业内涵准确界定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我国目前用第三产业的统计体系代替服务业统计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不断融合,目前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中的部分服务业,尚未纳入第三产业统计范畴,因此事实上服务业的范畴大于第三产业统计范畴。

(二企业类型划分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三行业经营规律

服务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紧密结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经营上的特点:范围广泛。由于服务业对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所需要 的服务产品都应当经营。因此,在经营品种上没有限制。服务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业务,因而也没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会分工中,是经营路子最宽、活动范围最广的行业。综合服务。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连带性。如旅店除住宿外,还需要有通讯、交通、饮食、洗衣、理发、购物、医疗等多种服务配合。大型服务企业一般采取综合经营的方式;小型服务企业多采取专业经营的形式,而同一个地区的各专业服务企业必然要相互联系以形成综合服务能力。业务技术性强。分散性和地方性较大。服务业多数直接为消费者服务,而消费是分散进行的。因此服务业一般实行分散经营。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差别,特别使一些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地方色彩浓厚,因而服务业

又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二、纳税评估方法模型(一信息来源

1.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等。2.取数口径:(1行业代码为“6300 批发业”;

(2剔除重复申报数据(多次申报,只取最后一次申报数;(3评估模型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户。(二风险点识别

根据批发行业的特点,所有风险指标预警值根据企业年销售收入规模分两档设定,具体划分为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和1000万元以下。评估样本企业必须持续经营满两年(评估加评估上以上企业。

1.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增值税销售收入异常(1原理

通过企业全年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和增值税销售收入总额进行对比,发现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小于增值税销售收入总额,展开进一步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

两税收入差异额=全年所得税应税收入-全年增值税销售收入(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评估期应税 销售收入 CTAIS系统

2003版增值税纳税申报 表(适用一般纳税人 申报表列为“一般货物 及劳务-全年累计数”, 栏为第1、5、7、8栏“按 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 务销售额”合计数。2 评估期企业

所得税应税 收入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纳 税申报表(A类 附表一(1:收入明细 表(适用于一般企业, 第1行“销售(营业 收入合计”+第17行“营 业外收入”。(4预警值设置

两税收入差异额预警值为0。差异额大于等于0为正常;差异额小于0为异常,(5评分标准

对被评估企业的两税收入差异额为负数,该项指标为满分;差异额大于或等于零,该项指标为0分

(6应用要点

一般来说,企业所得税的全年应税收入应大于或等于增值税销售收入,如两税收入差异额为负数,说明企业可能隐瞒所得税应税收入。

2.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1原理

通过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与行业税负预警值的比较,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

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应纳所得 税额 CTAIS系统

2008版企业所得税年 度纳税申报表(A类 主表

申报表主表第27行“应 纳所得税额” 利润总额 CTAIS系统 2008版企业所得税年 度纳税申报表(A类 主表

申报表主表第13行“利 润总额”(4预警值设置

对行业平均所得税税负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 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平均值。

(5评分标准

对被评估企业所得税税负按低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且低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高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企业税负-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将批发业评估期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与当地同行业同期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企业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可结合其他相关指标深入分析。本指标还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A.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行业景气度;B.企业注册资本及营业收入规模;C.企业的营销模式等。

因此,在运用该项指标时应参考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判断。3.销售成本利润率(1原理

通过企业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与评估期行业销售成本利润率的对比,筛选出差异较大的企业,用于判断纳税人成本的真实性。

(2数据模型

评估期销售成本利润率=评估期利润额÷评估期销售成本×100%。(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销售成本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 类

《企业所得税纳 税申报表》附表二(1 第1行“销售(营业 成本合计” 利润额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 类

《企业所得税纳 税申报表》主表第10

行“营业利润”(4预警值设置

对销售成本利润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以离散系数是否小于等于0.6参考,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或预警值=平均值-0.6×平均值。

(5评分标准

评估企业销售成本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确定为异常,按低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积满分;高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销售成本利润率-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根据该行业的经营特点,本指标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4.营业收入费用率(1原理

通过企业收入费用率与评估期行业收入费用率的对比,筛选出差异较大的企业,用于判断纳税人收入、费用的真实性。

(2数据模型

评估期收入费用率=评估期营业费用÷评估期营业收入×100%(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营业费用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 类

《企业所得税纳 税申报表》附表二(1 第26行“销售(营业 费用” 营业收入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 类

《企业所得税纳 税申报表》主表第1 行“营业收入”(4预警值设置

对收入费用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以离散系数是否小于等于0.6参考,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或预警值=平均值+0.4×平均值。

(5评分标准

评估企业收入费用率高于预警值确定为异常,按高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高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积满分;低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收入费用率-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要与所得税税负率、资产所得税贡献率等指标配合使用,以便进一步判断该指标的风险。

5.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比值(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

(1原理

通过企业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与同行业成本收入弹性系数对比,筛选出差异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结合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等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00%(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主营业务 成本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类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表》附表二(1第2行“主 营业务成本”。2 主营业务 收入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类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表》附表一(1第3行“主 营业务收入”。

(4预警值设置

对行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区间[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平均值。

(5评分标准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大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小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或少计收入等问题。

A.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为正,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为负,该项指标得满分。B.对被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正,且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高于预警值上限,且超过预警值幅度为0.6倍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

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0.6|。

C.对被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负,且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低于预警值下限,且低于预警值幅度0.6倍以下的,该项指标为满分。

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一,了

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6.管理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比值(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

数(1原理

通过企业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与评估期行业弹性系数对比,筛选出差异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结合管理费用、销售收入等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

管理费用变动率=(本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10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管理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管理费用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类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表》附表二(1第22行“管 理费用”。2 主营业务 收入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类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表》附表一(1第3行“主 营业务收入”。(4预警值设置

对行业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 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平均值。

(5评分标准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大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管理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小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管理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或少计收入问题。

A.管理费用变动率为正,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为负,该项指标得满分。B.对被评估企业管理费用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正,且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高于预警值上限,且超过预警值幅度为0.6倍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0.6| C.对被评估企业管理费用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负,且管理费用与主

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低于预警值下限,且低于预警值幅度0.6倍以下的,该项指标为满分。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损益表》管理费用的若干资料分析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

7.综合折旧变动率异常识别(1原理

通过企业综合折旧变动率与评估期行业综合折旧变动率对比,筛选出差异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结合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

综合折旧变动率=(本期综合折旧-基期综合折旧/基期综合折旧×100%。(3数据采集

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 序号 数据项 操作系统 原始凭证 数据项描述 1 综合折旧 CTAIS系统 2008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A类

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 调整明细表(适用于一般企 业,第1行“固定资产”的 “本期折旧、摊销额—税收” 列,提取评估期数。(4预警值设置

对行业综合折旧变动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 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平均值。

(5评分标准

对被评估企业财务费用变动率按超过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高于预警值上限且超过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在预警值范围内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营业收入成本率-预警值÷(预警值×0.6|(6应用要点

综合折旧变动率用于反映企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变化趋势,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综

合折旧变动率应差别不大,对综合折旧变动率超过预警值范围的企业,预示着企业可能存在加大折旧,扩大当期税前扣除等问题。

(三风险评定 1.指标权值设置

(1两税收入差异额指标权值为10;(2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指标权值为15;(3销售成本利润率指标权值为10;(4营业收入与费用率指标权值为15;(5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指标权值为20;(6主营业务收入与管理费用弹性系数指标权值为20(6综合折旧变动率指标权值为10;

2、评定公式模型

纳税人的总积分M=∑指标权值×单项积分,根据纳税人的总得分,分别确定风险等级。

三、主要税收风险点(一隐瞒应税收入

1.隐瞒商品销售收入。如商品批发企业可采取不开或少开发票隐匿销售收入,形成“账外循环”;折扣、折让、返利等涉税处理不符合政策规定,详细内容见批发业增值税评估模型。

2.隐瞒视同销售收入。对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不做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处理。

3.虚列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将本应属于所得税应税收入作为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进行处理,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额。

(二虚增主营业务成本。批发企业成本采取售价法核算的,一是通过虚增库存商品及售价金额,致使商品销售后多结转主营业务成本;二是在终了不将商品进销差价冲减主营业务成本;或通过人为降低进销差价率,少冲主营业务成本。批发企业成本采取进价法核算的,通过人为调减毛利率,达到多列主营业务成本。

(三扩大营业费用。批发企业可能将资本性支出或不可扣除项目列入营业费用,或将广告和宣传费等限额扣除费用没有进行进行纳税调整,或将一些销售费用跨进行结转。对营业费用变动异常的,要审核金额发生变化的原因,重点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对运输、装卸、包装费等与经营销售规模密切相关的项目异常增长的,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进一步查证。

(四虚增财务费用。批发企业存在在建工程的,可能存在将资本化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进行税前扣除;对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不做纳税调整进行税前扣除;对从关

联方的借款,超过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扣除;对应由投资者个人负担的利益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五增加综合折旧。批发企业可能存在固定资产分类不符合税法的所属类别;折旧年限小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而不做纳税调整;没有经过备案而采取加速折旧方

法,扩大折旧扣除额;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没有经过税收确认而以评估价计提折旧;之间人为调高残值率,扩大扣除金额。

四、纳税评估指引

(一两税收入差异额与企业应税收入有关。发现应税收入有问题的,应结合销售毛利率和库存销售收入测算数等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综合折旧指标,与企业成本、费用扣除有关。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动率测算,可以排除项目绝对额对统计分析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主营业务成本异常可结合库存商品的变动率及存货周转率进行进一步分析,看库存商品变动率与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变动是否同步。营业费用异常要关注限额扣除费用是否做纳税调整问题,以及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销售佣金、代理手续费以及运输途中合理损耗是否偏高,是否以虚列的方式扩大费用范围和金额。财务费用异常变动应结合在建工程、关联方借款等账户进一步核实,关注有无将资本化利息进行费用化处理。综合折旧异常要进一步分析固定资产是否为企业所有,是否存在将经营租赁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要结合资产项目,分析折旧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对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异常的企业,应进一步分析所得税税收负担变动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等指标。所得税税收负担变动率异常的企业,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对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变动较大的企业,应关注企业是否处于所得税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影响期间,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第五篇: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供电企业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供电企业开展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和内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第三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第四条

纳税评估资料的收集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财务核算形式、纳税方式、所属全资企业、分支机构情况,被投资企业和持股比例情况及对内一套机构对外两块牌子等。

(二)生产经营信息

企业销售电力以及其他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及金额等情况;

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待处理资产等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卡片登记情况。

(三)财务管理信息 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处理办法等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比率、资本结构、周转比率等。

(四)关联方交易信息

资金融通利率,产品购销价格、提供劳务价格、转让财产价格以及交易的方式、数量、金额等情况。

(五)历史数据信息

包括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长期投资变化情况等。

(六)收入方面信息

1.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及增长情况;

2.企业接受捐赠供电设施入账及纳税申报情况; 3.投资收益情况;

4.对本单位职工及多经企业售电收入计价情况;

5.随电费收取价外收费项目的上交或使用情况及有关部门管理情况;

6.向用户收取的电费保证金、电表保证金、临时接电费、负荷控制管理费、开户费、增容费等纳税申报情况;

7.电费违约金、罚款及代维收入确认情况;

8.其他业务收入的构成及确认,包括供电材料、器具等销售收入的确认情况。

(七)成本费用方面信息

1.企业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2.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农电工工资列支情况; 3.企业清产核资资料,资产评估报告;

4.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运输、代维护等费用列支情况; 5.住房公积金提取及上交情况;

6.劳动保护费、取暖费、降温费、通讯费等人均发放及报销情况;在工资科目之外发放奖金、误餐费、伙食补贴以及其他津贴、补贴等,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及纳税调整情况; 7.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8.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八)纳税申报信息

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结论; 5.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6.汇总纳税反馈情况; 7.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8.其他涉税资料。

(九)其他方面信息 1.营业外收支情况;

2.收回己税前扣除坏帐入账情况; 3.上级拨入运行维护费支出情况;

4.在建工程运行情况,农网改造还贷资金提取、上交和使用情况; 5.内、外往来账项发生额及结余情况;

6.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第五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体系

(一)利润变动率

1.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100%;

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2.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3.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4.利润总额变动率

利润总额变动率=(本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提示:通过对上述4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瞒报利润等疑点。

(二)营业收入变动率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免税收入变动率

免税收入变动率=(本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100%; 3.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在购售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疑点。

(三)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提示: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在上网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虚列或多列主营业成本等疑点。

(四)费用变动率

费用变动率=〔本期费用-基期费用〕÷基期费用×100%。

提示:通过费用(应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行分析,市级供电企业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合并为“生产费用”)变动率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期间费用、资本性支出计入费用、向关联方单位支付超过非正常交易价格的费用等疑点。

(五)折旧率变动率 1.折旧率

折旧率=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2.折旧率变动率

折旧率变动率=[本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100%。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率变动率(可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等生产设备、其他生产工具等3类)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折旧办法,超标准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疑点。

(六)往来账款变动率 1.应付款变动率

应付款变动率=年末应付款总额÷年初应付款总额×100% 提示:通过应付款变动率(包括应付账款变动率、其他应付款变动率、内部往来贷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把应付款中的上级拔入款、随电价收费、向用户收费等专项资金以及无法支付的款项直接转入资本公积,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情况。2.应收款变动率

应收款变动率=(本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应收款变动率(包括应收账款变动率、其他应收款变动率、内部往来借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未及时结转收入,转移收入或藏匿收入等疑点。3.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 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本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的分析,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利息支出资本化与财务费用之间的变化是否异常。

(七)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账户中的应税收入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申报纳税等疑点。

(八)投资收益变动率

投资收益变动率=(本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100% 提示:通过投资收益变动率分析,发现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否存在减少收入、代支费用和转移利润等影响纳税或规避税收的疑点。

(九)税负变动率 1.宏观税负率

宏观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100% 2.名义税负率 名义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含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3.实际税负率

实际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剔除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4.税负差异系数

税负差异系数=名义税负率-实际税负率

5.税负变动率 [本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100%。

提示:通过上述5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少报(瞒报)收入、多扣除成本费用、未按规定纳税调整等手段,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目的等疑点。第六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第七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分析

(一)按照购电量、售电量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购电量变动率=(本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变动率的分析,与售电量、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正比关系。2.售电量变动率=(本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售电量(城网、农网)变动率的分析,在线损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免税收入变动是否异常。

(二)按照售电率、线损率和售电均价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售电率变动率

售电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100% 售电率=售电量÷购电量×100% 2.线损率变动率

线损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100% 线损率=线损÷(线损+售电量)×100% 3.单位售电均价

单位售电均价=售电收入÷售电量 提示:通过从供电企业客服中心等单位取得的数据资料对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是否随购电量的增加、售电量的增长及时结转销售收入,以及可能存在利用线损、售电均价少报或瞒报销售收入的情况。

(三)按照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当期购售电量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100% 购售电量差异率=(购电量-售电量)÷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的分析,在购售电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调整用户类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情况。

(四)根据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当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100% 2.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企业收入总额(含免税收入)×100% 3.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 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本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在收取电价时是否存在扩大农村电网维护费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以及将应税收入划入农村电网维护费的情况。

(五)通过售电单位成本分析供电企业成本结转情况 售电单位成本=售电成本÷售电量

提示:通过售电单位成本计算,分析可能存在成本与收入结转不匹配,多结转成本等情况。第八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应侧重于下列问题:

(一)收入确认方面

1.通过基础资料分析供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通过电费台帐、用户档案、供电所记录以及电费收缴、电量统计、用电检查、报装增容、用电监察、用电调查、生产计划与统计等资料与财务账簿核实,分析企业供电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2.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工程补助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工程定额补助”、“一户一表定额补助科目”与“预提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企业转入定额补助收入、工时定额补助、工时补助费等扣除差旅费、营业税后,是否并入当期应税所得申报纳税。3.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装表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一户一表专项资金、分时表资金”,与“银行存款”等科目对应关系,分析企业一户一表用电客户收入和安装的分时表收入以及临时用电客户收入,在申报缴纳增值税时,是否按规定并入总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4.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代建工程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用户代办工程”,与“银行存款”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供电企业代建工程收入扣除相应的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5.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对外劳务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外协定额补助”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对外提供的劳务收入,扣除营业税、材料费等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6.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费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等 科目,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取的贴费、电力建设基金、城市公用附加以及农网还贷资金等是否按规定上交,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和无法支付款项以及到期不需要归还的款项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7.通过其他应收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取得的其他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分析企业价外收费、向用户收取的“代收有关配套资金”、“校验电表收入”以及收到的保险公司赔款、处置资产等收入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8.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账户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提取使用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会计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标准及用途,在财务上是否单独核算,对超标准收取以及未单独核算的,是否并入当期收入申报纳税。

9.通过用电检查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处罚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用电检查、用电监察情况及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对用户加收的违约金、滞纳金、罚款,违章、违约用电追缴加收的电费和其他费用收入以及对窃电追缴的电费及罚款是否按规定计入收入并申报纳税。

10.通过企业内外往来、资本公积等账户资料分析供电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在不同科目对接受捐赠的核算,分析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二)税前扣除方面 1.通过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分析供电企业资本化情况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计价的办法,分析供电企业是否随意改变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将资本性支出列入修理费用,直接在当期税前扣除;大修理费用未按规定资本化或记入长期待摊费用。2.通过应付款项或合同分析供电企业关联方交易规避税收情况 提示:通过供电企业履行合同或协议向关联方支付费用的标准,分析关联方业务交易是否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物业管理费、手续费、劳务费、租赁费等费用和货款,或代付保险费、修理费、工资性支出等款项,特别是租后回租、售后回租、售后回购等业务的交易情况。

3.通过差旅费分析供电企业各种津贴、补贴等工资性支出发放情况

提示:通过“差旅费”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误餐补助、交通补贴、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支出,在“差旅费”等科目中列支,直接在成本费用中税前扣除,未按规定并入工资总额申报纳税。

4.通过保险费用分析供电企业个人商业保险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管理费用”、“工资”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个人商业保险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税前扣除。

5.通过成本、费用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成本及有关费用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在成本费用科目中列支属于“农村电网维护费”范围的费用,如农电工工资、低压农网维护支出等情况。6.根据工效挂钩方案分析工资扣除情况

提示:结合企业工效挂钩方案,按“两个低于”、上级拨入包干和实际发放原则,超支部分、结余部分及改变用途部分是否进行纳税调整。

供电企业支付给未被接收人员的各种费用(包括分流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是否按规定未在所得税前扣除。

(三)纳税申报方面 1.分析企业利润申报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前所得”与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的利润总额与纳税调整前所得的一致性。2.分析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应税收入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应税收入申报的完整性。3.分析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的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数据与报表中技术开发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的合理性。4.分析坏账准备金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扣除的坏账准备金,按税收规定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坏账准备金扣除计算的准确性。

5.分析企业投资收益的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业务、投资业务、农网还贷业务、融资业务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纳税申报的投资收益的真实性。第九条

纳税评估的方法

根据行业税收管理特点,各地国税机关对供电企业开展纳税评估根据本地情况采取谈检结合、评查结合等有针对性的评估办法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内外结合,注重外部信息在评估中的运用。国税机关根据已掌握的供电企业行业经营信息和从工商、物价、审计、财政部驻皖专员办事处等部门以及房地产、新增用电户等取得的管理信息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财务报表等户管资料进行比对,寻找疑点,发现问题。

(二)上下结合,发挥分级评估在征管中的作用。针对供电企业行业财务核算的特点和会计处理的独特性以及销售产品的特殊性,可采取上下联动式的评估,有利于发现个性疑点,确认共性问题,提高纳税评估的效果。

(三)账实结合,重视历史数据在评估中的运用。根据供电企业报送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处理办法,分析企业之间财务指标和申报数据的变动情况,再将其与企业计划执行情况或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核对,发现企业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四)账表结合,发挥户管资料在评估中的作用。把供电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数据与会计核算资料逐项进行比对,查找数据差异类型,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五)两税互评,防止共性问题在评估中的遗漏。供电企业既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又是增值税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开展评估时,可把对“两税”的评估同时进行或将增值税评估出的问题作为企业所得税评估的疑点,减少评估的盲目性,提高评估的效率。第十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指标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思考范文大全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思考 【内容摘要: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纳税人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后,税务机关通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从收入、 成本、费用、利润以及其他相关......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省局制定了《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

    安徽省国税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最终定稿]

    安徽省国税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和......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常见问题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常见问题分析 开展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在实际调研、评估中,发现这些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合法凭证支付费用......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要点提示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要点提示 (居民纳税人填报用) 为了帮助纳税人顺利完成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我们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内容、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税务机关申报系......

    企业所得税纳税案例分享

    1. 法人持股除了能免交个税,另外的好处是: A B C D 实力强对抗性强灵活性强稳固性强 2. 通过收入环节发票套现,对有些收入不做账,目前很多国际大公司都利用的账户是:A B C D 秘密......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企业所得税采取按年计算,分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办法。 一、季度预缴申报: 在每个季度终了后15日内,企业应到主管国税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手续(......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大全)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皖国税发„2007‟168号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 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