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操作程序的思考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操作程序的思考
作者: 丁永明 2006-12-15 14:04:15 发表于:博客中国
分类: 纳税评估经典
更新时间:2006-3-13 10:53:29 作者:张 明 张晓梅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操作程序的思考
www.xiexiebang.com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基层税务机关日常管理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税源的控管,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和异常问题,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并为税务稽查提供准确案源。今年总局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于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起到重要的规范、指导和推动作用,笔者结合《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纳税评估指标从行业指标、税收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操作程序谈几点思考。
一、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是开展所得税评估的关键 目前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评估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很好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纳税指标体系对纳税评估对象的选择和评估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行业模型。
(一)首先应加强对纳税评估指标相关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采集工作是纳税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主要数据来源为纳税人“一户式”的纳税信息、资料。如: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信息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各类票证比对结果等。目前应尽快建立统一的评估信息采集和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内、外部信息交换机制,广泛收集、汇总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各类涉税信息,包括纳税人报送的信息、税务机关通过征管信息系统采集和下户调查核实采集的信息、税务检查信息、外部相关部门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等,并将其全面纳入“一户式”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切实加强对各类涉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税收管理员还应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如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等。此外相关宏观税收分析数据、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换信息以及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他信息等都应当成为评估工作中必须采集数据。通过全面地掌握真实可靠的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才能为建立行业评估指标奠定基础。
(二)要建立切合实际的行业指标参数。在确定行业指标参数问题上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大、中、小三种规模,选取不同数量的纳税人的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计算各规模的行业参数,根据时间的推移逐步修正,使行业参数的确定建立在牢靠、科学的基础上,为选取评估、检查对象提供可靠的依据。行业指标可以由“浅”到“深”,由“粗”及“细”,抓住针对性强、效果鲜明、对比直观、公认程度高的评估指标比如成本利润率、税收负担率、税负增减变化率、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单位能源消耗比率、水电费及工资额占生产成本比例等动态指标进行分析。目前可以分步骤、分行业实施评估,对其中的财务核算健全的企业进行深度剖析,基本上掌握各行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流程、以测算各行业预警值,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运用评估方法是提高所得税纳税评估效率的基础 纳税评估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主要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抽样分析。比较分析法可以将评估年度的税种纳税额与以前年度的纳税额进行比较,计算其增减额和增长率;将评估年度的销售额与以前年度的销售额进行比较,计算其增减额和增长率;将会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与以前年度的相同项目的金额进行比较,还有比较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的增减变化等。比率分析法主要是增减变动率,如企业所得税纳税额增减变动率、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结构分析法主要指某个指标数据占另一个指标数据的比重,比如,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等。趋势分析法可以是年度中不同月份或是不同年度销售收入、成本类指标、费用类指标及纳税额的趋势分析。
总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中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也是运用了上述基本方法,通过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各项预警指标及其参数值相比较、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等。掌握了这些评估基本方法,将其充分运用到企业所得税申报的指标中可以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合理操作评估指标是增强所得税纳税评估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结合总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我们将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的归为纳税申报表指标评估、财务指标评估两大方面。
(一)纳税申报表指标。纳税评估首先要从申报资料和申报表入手,通过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和申报表进行分析,确定评估的方向和重点。纳税申报表指标,主要是对申报数据的逻辑性、收入与税额的配比、纳税调整额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因素分析包括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投资收益、期间费用、纳税调整因素、研究开发费用附加扣除因素、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减免税等等众多因素的分析,来发现申报中存在的问题、疑点。比如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中 “销售收入”数据可采取核对法,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帐、明细帐的贷方发生额总数、“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附表“销售收入明细表”中的销售收入数相核对。如果不一致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情形,再进一步通过产成品发出数量与现行单价来验证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对附表中“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是流转税应税收入,通过审查有关凭证,确定收入的来源性质,尤其是视同销售收入是否如实申报纳税。对于申报表中的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采用审阅法、复算法来看有无超范围列支的现象、有无超标准列支的现象、有无进行纳税调整。如管理费用中超标准列支业务招待费是否进行纳税调整、是否存在既计提坏账准备金,又直接核销坏账损失的现象;财务费用中审查属于资本性的利息支出是否计入财务费用、审查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利率高于金融机构的是否进行纳税调整、国债利息收入属于免税所得是否进行纳税调整等等;销售费用中注重跨期广告费是否通过“待摊费用”帐户分期摊销、广告费是否进行纳税调整、宣传费是否进行纳税调整以及佣金是否符合开支标准并进行纳税调整等等内容;通过营业外收支审查审查营业外收入来源及支出是否正常、罚没损失、捐赠支出是否进行纳税调整。此外纳税调整因素之一也是重点评估内容“工资薪金纳税调整”,主要看纳税人是否存在将工程、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计入成本费用帐户、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工资计入生产成本帐户、虚增职工人虚列工资等现象、工资总额大于计税工资总额的计算应税所得额时是否进行纳税调整。
以上只是对申报表中的项目数据单个进行审查评估,我们还可以对所得税申报表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数据结合有关指标来分析。重点包括销售(营业)成本率、所得税贡献率、所得税负担率、销售收入变动率、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期间费用变动率、应纳税所得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等指标,通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异常。比如销售(营业)成本率一般情况下申报中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应不等于财务报表中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否则可能存在未按税法规定申报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营业)成本、有无其他经营业务收入、有无视同销售行为;所得税贡献率、所得税负担率用企业不同时间的所得税贡献率进行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或与同行业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配合使用,如果出现负数或与下一个指标出现反向变动,应注意销售(营业)收入申报和成本申报的正确性。期间费用变动率可用省局申报表中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合计来计算,在生产规模无多大变化情况下不同年度应基本不变或有所下降。如果变动率增长较大一方面则要看企业经营规模有无变化,机构有无调整,运输费用、广告费用是否有重大变化,经营策略是否变化,同时应考虑费用变化与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所得的内在联系,有无虚列开支、乱摊费用等现象。
(二)财务指标。企业所得税是比较复杂的税种,涉及财务会计中众多会计科目,并且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执行上存在差异,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项目利用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更深层次的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异常。财务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增长率、投入产出比率、资产报酬率、往来帐户异常变动等等,总局的办法中也列举了一些其他财务指标。我们可以将企业的销售(营业)利润率与企业历史时期、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比较时考虑经营周期、行业特点、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然后再考虑财务会计处理因素;应用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分析企业投入(消耗)的盈利水平,可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在指标下降时,考虑是否有成本增长、费用增加等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比率,用来分析企业的生产效率。在考虑企业生产周期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比率提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需进一步分析单位产品成本的构成,如果比率下降,生产效率降低了,则应分析其原因;还可以用资产报酬率分析企业整体资产的盈利水平,在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重点分析企业资产的利用状况,在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考虑自有资产的规模,进一步分析资产的构成;运用资产负债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以上举例说明的财务指标仅仅是其中的几种,我们可以将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的指标充分运用到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通过具体财务指标的数据来了解纳税人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存在的疑点,确定纳税评估的具体项目及重点,使纳税评估更具有导向性。在具体评估工作中还应注重将纳税申报表评估指标与财务指标的配比使用分析,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三者应配比分析;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以及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具体配比分析方法总局办法中也有具体说明。总之,纳税评估工作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支撑,目前应尽快统一开发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纳税评估软件,更有利于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注重税务管理人员纳税评估能力的提高,企业所得税是复杂的税种,需要税务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税收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在税源管理中积累活的工作经验,了解行业特点、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推上新的台阶。(如皋市地税局 张 明 张晓梅)
第二篇: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供电企业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供电企业开展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和内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第三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第四条
纳税评估资料的收集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财务核算形式、纳税方式、所属全资企业、分支机构情况,被投资企业和持股比例情况及对内一套机构对外两块牌子等。
(二)生产经营信息
企业销售电力以及其他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及金额等情况;
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待处理资产等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卡片登记情况。
(三)财务管理信息 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处理办法等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比率、资本结构、周转比率等。
(四)关联方交易信息
资金融通利率,产品购销价格、提供劳务价格、转让财产价格以及交易的方式、数量、金额等情况。
(五)历史数据信息
包括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长期投资变化情况等。
(六)收入方面信息
1.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及增长情况;
2.企业接受捐赠供电设施入账及纳税申报情况; 3.投资收益情况;
4.对本单位职工及多经企业售电收入计价情况;
5.随电费收取价外收费项目的上交或使用情况及有关部门管理情况;
6.向用户收取的电费保证金、电表保证金、临时接电费、负荷控制管理费、开户费、增容费等纳税申报情况;
7.电费违约金、罚款及代维收入确认情况;
8.其他业务收入的构成及确认,包括供电材料、器具等销售收入的确认情况。
(七)成本费用方面信息
1.企业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2.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农电工工资列支情况; 3.企业清产核资资料,资产评估报告;
4.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运输、代维护等费用列支情况; 5.住房公积金提取及上交情况;
6.劳动保护费、取暖费、降温费、通讯费等人均发放及报销情况;在工资科目之外发放奖金、误餐费、伙食补贴以及其他津贴、补贴等,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及纳税调整情况; 7.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8.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八)纳税申报信息
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结论; 5.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6.汇总纳税反馈情况; 7.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8.其他涉税资料。
(九)其他方面信息 1.营业外收支情况;
2.收回己税前扣除坏帐入账情况; 3.上级拨入运行维护费支出情况;
4.在建工程运行情况,农网改造还贷资金提取、上交和使用情况; 5.内、外往来账项发生额及结余情况;
6.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第五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体系
(一)利润变动率
1.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100%;
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2.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3.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4.利润总额变动率
利润总额变动率=(本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提示:通过对上述4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瞒报利润等疑点。
(二)营业收入变动率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免税收入变动率
免税收入变动率=(本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100%; 3.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在购售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疑点。
(三)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提示: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在上网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虚列或多列主营业成本等疑点。
(四)费用变动率
费用变动率=〔本期费用-基期费用〕÷基期费用×100%。
提示:通过费用(应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行分析,市级供电企业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合并为“生产费用”)变动率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期间费用、资本性支出计入费用、向关联方单位支付超过非正常交易价格的费用等疑点。
(五)折旧率变动率 1.折旧率
折旧率=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2.折旧率变动率
折旧率变动率=[本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100%。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率变动率(可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等生产设备、其他生产工具等3类)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折旧办法,超标准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疑点。
(六)往来账款变动率 1.应付款变动率
应付款变动率=年末应付款总额÷年初应付款总额×100% 提示:通过应付款变动率(包括应付账款变动率、其他应付款变动率、内部往来贷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把应付款中的上级拔入款、随电价收费、向用户收费等专项资金以及无法支付的款项直接转入资本公积,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情况。2.应收款变动率
应收款变动率=(本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应收款变动率(包括应收账款变动率、其他应收款变动率、内部往来借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未及时结转收入,转移收入或藏匿收入等疑点。3.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 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本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的分析,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利息支出资本化与财务费用之间的变化是否异常。
(七)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账户中的应税收入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申报纳税等疑点。
(八)投资收益变动率
投资收益变动率=(本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100% 提示:通过投资收益变动率分析,发现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否存在减少收入、代支费用和转移利润等影响纳税或规避税收的疑点。
(九)税负变动率 1.宏观税负率
宏观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100% 2.名义税负率 名义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含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3.实际税负率
实际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剔除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4.税负差异系数
税负差异系数=名义税负率-实际税负率
5.税负变动率 [本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100%。
提示:通过上述5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少报(瞒报)收入、多扣除成本费用、未按规定纳税调整等手段,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目的等疑点。第六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第七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分析
(一)按照购电量、售电量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购电量变动率=(本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变动率的分析,与售电量、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正比关系。2.售电量变动率=(本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售电量(城网、农网)变动率的分析,在线损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免税收入变动是否异常。
(二)按照售电率、线损率和售电均价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售电率变动率
售电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100% 售电率=售电量÷购电量×100% 2.线损率变动率
线损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100% 线损率=线损÷(线损+售电量)×100% 3.单位售电均价
单位售电均价=售电收入÷售电量 提示:通过从供电企业客服中心等单位取得的数据资料对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是否随购电量的增加、售电量的增长及时结转销售收入,以及可能存在利用线损、售电均价少报或瞒报销售收入的情况。
(三)按照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当期购售电量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100% 购售电量差异率=(购电量-售电量)÷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的分析,在购售电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调整用户类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情况。
(四)根据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当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100% 2.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企业收入总额(含免税收入)×100% 3.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 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本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在收取电价时是否存在扩大农村电网维护费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以及将应税收入划入农村电网维护费的情况。
(五)通过售电单位成本分析供电企业成本结转情况 售电单位成本=售电成本÷售电量
提示:通过售电单位成本计算,分析可能存在成本与收入结转不匹配,多结转成本等情况。第八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应侧重于下列问题:
(一)收入确认方面
1.通过基础资料分析供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通过电费台帐、用户档案、供电所记录以及电费收缴、电量统计、用电检查、报装增容、用电监察、用电调查、生产计划与统计等资料与财务账簿核实,分析企业供电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2.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工程补助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工程定额补助”、“一户一表定额补助科目”与“预提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企业转入定额补助收入、工时定额补助、工时补助费等扣除差旅费、营业税后,是否并入当期应税所得申报纳税。3.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装表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一户一表专项资金、分时表资金”,与“银行存款”等科目对应关系,分析企业一户一表用电客户收入和安装的分时表收入以及临时用电客户收入,在申报缴纳增值税时,是否按规定并入总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4.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代建工程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用户代办工程”,与“银行存款”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供电企业代建工程收入扣除相应的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5.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对外劳务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外协定额补助”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对外提供的劳务收入,扣除营业税、材料费等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6.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费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等 科目,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取的贴费、电力建设基金、城市公用附加以及农网还贷资金等是否按规定上交,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和无法支付款项以及到期不需要归还的款项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7.通过其他应收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取得的其他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分析企业价外收费、向用户收取的“代收有关配套资金”、“校验电表收入”以及收到的保险公司赔款、处置资产等收入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8.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账户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提取使用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会计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标准及用途,在财务上是否单独核算,对超标准收取以及未单独核算的,是否并入当期收入申报纳税。
9.通过用电检查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处罚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用电检查、用电监察情况及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对用户加收的违约金、滞纳金、罚款,违章、违约用电追缴加收的电费和其他费用收入以及对窃电追缴的电费及罚款是否按规定计入收入并申报纳税。
10.通过企业内外往来、资本公积等账户资料分析供电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在不同科目对接受捐赠的核算,分析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二)税前扣除方面 1.通过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分析供电企业资本化情况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计价的办法,分析供电企业是否随意改变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将资本性支出列入修理费用,直接在当期税前扣除;大修理费用未按规定资本化或记入长期待摊费用。2.通过应付款项或合同分析供电企业关联方交易规避税收情况 提示:通过供电企业履行合同或协议向关联方支付费用的标准,分析关联方业务交易是否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物业管理费、手续费、劳务费、租赁费等费用和货款,或代付保险费、修理费、工资性支出等款项,特别是租后回租、售后回租、售后回购等业务的交易情况。
3.通过差旅费分析供电企业各种津贴、补贴等工资性支出发放情况
提示:通过“差旅费”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误餐补助、交通补贴、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支出,在“差旅费”等科目中列支,直接在成本费用中税前扣除,未按规定并入工资总额申报纳税。
4.通过保险费用分析供电企业个人商业保险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管理费用”、“工资”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个人商业保险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税前扣除。
5.通过成本、费用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成本及有关费用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在成本费用科目中列支属于“农村电网维护费”范围的费用,如农电工工资、低压农网维护支出等情况。6.根据工效挂钩方案分析工资扣除情况
提示:结合企业工效挂钩方案,按“两个低于”、上级拨入包干和实际发放原则,超支部分、结余部分及改变用途部分是否进行纳税调整。
供电企业支付给未被接收人员的各种费用(包括分流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是否按规定未在所得税前扣除。
(三)纳税申报方面 1.分析企业利润申报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前所得”与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的利润总额与纳税调整前所得的一致性。2.分析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应税收入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应税收入申报的完整性。3.分析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的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数据与报表中技术开发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的合理性。4.分析坏账准备金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扣除的坏账准备金,按税收规定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坏账准备金扣除计算的准确性。
5.分析企业投资收益的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业务、投资业务、农网还贷业务、融资业务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纳税申报的投资收益的真实性。第九条
纳税评估的方法
根据行业税收管理特点,各地国税机关对供电企业开展纳税评估根据本地情况采取谈检结合、评查结合等有针对性的评估办法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内外结合,注重外部信息在评估中的运用。国税机关根据已掌握的供电企业行业经营信息和从工商、物价、审计、财政部驻皖专员办事处等部门以及房地产、新增用电户等取得的管理信息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财务报表等户管资料进行比对,寻找疑点,发现问题。
(二)上下结合,发挥分级评估在征管中的作用。针对供电企业行业财务核算的特点和会计处理的独特性以及销售产品的特殊性,可采取上下联动式的评估,有利于发现个性疑点,确认共性问题,提高纳税评估的效果。
(三)账实结合,重视历史数据在评估中的运用。根据供电企业报送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处理办法,分析企业之间财务指标和申报数据的变动情况,再将其与企业计划执行情况或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核对,发现企业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四)账表结合,发挥户管资料在评估中的作用。把供电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数据与会计核算资料逐项进行比对,查找数据差异类型,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五)两税互评,防止共性问题在评估中的遗漏。供电企业既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又是增值税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开展评估时,可把对“两税”的评估同时进行或将增值税评估出的问题作为企业所得税评估的疑点,减少评估的盲目性,提高评估的效率。第十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指标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省局制定了《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金融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本评估指标体系所述金融企业的范围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评估指标重点介绍金融企业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运用,并将特性指标分为财务特性指标、申报特性指标和税收特性指标。通用指标的分析与运用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
金融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金融企业的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按照工作安排对金融企业开展评估,并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财务核算形式和纳税申报内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
第四篇: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皖国税发„2007‟168号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 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管理,现将省局制定的•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书面上报省局(所得税管理处)。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根据•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4‟172号)和•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7‟41)的规定,结合工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本评估指标体系所述“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该组织具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合适的设备,将采购的原材料加工,使其改变形状或性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获得利润。
第三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工业企业开展所得税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生产经营特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
第四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4‟172号)的规定执行。
38.投资收益情况。
第十条 成本费用信息资料收集
1.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2.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3.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4.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
5.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工资列支情况; 6.企业资产评估报告; 7.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纳税申报信息资料收集
1.企业所得税年(季)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资料;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处理情况; 5.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6.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7.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 8.其他涉税资料。
第十二条 关联方交易信息资料收集
企业股本结构,产品购销、资金融通、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使用权或其他业务交易的方式、价格、数量、金额等情况。
第十三条 历史数据信息资料收集
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变化情况。
第三章 纳税评估方法
第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包括:
1.对收集的纳税评估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第十九条 纳税评估峰值的计算方法
1.额度扣除指标。不设置预警值。对于计算出的多列支税前扣除额,应全额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2.变动率分析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减标准差设置为预警值下限。
3.比率分析指标。比率分析指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加标准差和平均值减标准差分别设置为预警值上限和预警值下限。
4.配比分析指标。一般将预警值上限设置为(1+α),预警值下限设置为(1-α),α为可调整变量。
第五章 一般指标分析
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参照•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7‟41)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六章 特定指标分析
第二十二条
工业企业特定指标分析包括企业内控制度分析、会计制度分析、收入指标分析和成本费用分析等方面内容。
第一节 内控制度分析
第二十三条 内控制度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目的在于确定财务会计信息和涉税信息的可信赖程度,确定评估重点领域和范围。
第二十四条 采购及支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采购业务是否由独立的采购部门负责,是否根据存储或其他授权部门填制的请购单,并经适当授权人批准后进行采购;
2.验收部门是否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并填写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是否直接报送会计部门;
3.购货短收、损坏或退回是否通知会计部门,并由会计部门按规定履行有关手续;
4.收到的货物与劳务,是否与材料入库单进行核对,期末财务材料明细账是否与仓库保管账进行核对。
第二十五条 材料领用及储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材料领用是否授权具体人经办,并有领用部门主管审批; 2.材料保管人是否审核领料单,并具以点发材料; 3.材料发出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变化,计算是否正确;
011(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提示: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比率进行比较,差异较大的,找出原因。
2.负债比例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提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如果计算的比值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2)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提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务不应超过营运资金。因此,长期负债/营动资金≤1。
第三十一条 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1.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其中,平均存货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平均数之和
2.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100%。其中,销售收入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期初、期末金额的平均数之和。
提示:该指标反映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次数。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和实际预算控制数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查明原因。
第三十二条 盈利能力比例指标
1.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其中,资产平均总额=(年初资产+年末资产)/2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提示: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进行比较,差异较大且低于预警值下限[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标准差],企业可能存在隐匿收入或多转成本、多摊提费用以及抽逃资本等问题。
第三十三条 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指标 1.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应税收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进行申报纳税等疑点。
2.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
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本期减值准备余额-上期减值准备-1415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第三十七条 能耗测算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评估方法
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八条 工时(工资)耗用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九条 设备生产能力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819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虚列工资问题。
第四十四条 单位产品耗电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电量=本期耗电总量/(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五条 单位产品耗煤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煤量=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中燃煤成本/(本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六条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耗电量变动率。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耗电量变动率=[(本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100%;
耗电量=电费金额/单价。2.分析方法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额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是处于正相关的关系。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或当比值小于[上年配比值平均数-标准差]且二者都为正时,应注意核查企业生产情况与耗电情况是否同步,是否存在产成品、半成品不入库、少入库的情况,或者少计收入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期间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其中:
223
第七章 重点行业评估内容
第五十条 烟草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评估产品销售数量,通过耗用主要原料、包装物、动力的数量,用行业定耗估算产成品数量,据此测算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对卷烟礼品和宣传支出,是否作应税收入;对收到的补贴收入是否按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期生产耗用烟叶数量,各项成本、费用指标是否正常,成本结转方法是否一致;产品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公共成本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划分是否准确;对广告费支出、商业保险支出是否按照要求做纳税调整,各项税前扣除限额费用纳税调整是否准确;有无利用关联企业虚列工资性支出或其他费用;视同销售有无多计成本。
第五十一条 火力发电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利用企业煤电转化率、煤热转换率等指标,评估测算发电量;根据机组生产能力,以机组的理论发电量和申报售电量之间的差异为切入点,对企业售电量进行终点评估;定期采集企业发电量、厂用电量、售电量计量数,确定售电量与销售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为燃煤成本、修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等。采取定额耗用的办法,通过发电标准煤耗指标,对煤炭的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折旧费用历史同期数据的比对,发现企业当期折旧列支是否正确,有无多提、少提折旧。
第五十二条 煤炭采选业
1.应税收入评估。以单位生产成本耗能、吨煤生产耗用电量等指标为切入点,评估煤炭的产量;迟记销售,自用产品未视同销售;低价销售,企业将产品低价销售给关联企业进行冲抵往来结算;煤炭副产品销售收入是否全额纳税申报。加强与煤炭市场管理部门、技监局的协作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窑明停暗采、夜间销售从而隐瞒申报收入的现象发生。
2.成本费用评估。摸清该行业固定资产划分的特殊性,注意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安全生产费用、塌陷费的支出范围是否合理;允许记提的各项预提费用(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等)年末余额是否作纳税调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是否准确。
第五十三条 水泥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的评估。调取企业化验室•水泥陪比(调整)通知单‣中的熟料配比,利用投入产出比方法;或通过从电力部门取得的耗电数据,利用单位产品定耗方法,估算评估期的水泥产量。通过税负率查看收入是否真实;通过包装物破损率推算实际使用数,核实包装水泥数量是否真实;通过成品库上车费推算水泥销售数量,并通过现金流量,查看与收入是否匹配;通过设备-26274.各项损失的评估。食品制造企业的商品保质期限和包装都有严格规定,因管理不善或包装问题很容易造成商品破损、变质不能上市。重点评估企业商品出库的用途,是非正常损失的应做转出进项税处理,没有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五十六条 家电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通过投入产出比和能耗测算等方法,测算评估期内产品产量是否真实;结合企业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实企业资金来源和用途,发现异常资金流动,以此为线索,追查有无账外经营行为;企业与其关联方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
2.成本费用评估。有无将购入的模具作为低值易耗品在当期费用中扣除,租赁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行政性罚款支出是否做纳税调整,有无将以前的费用在本年扣除,有无虚列人员工资,从关联企业借款费用支出税前扣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木材加工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的产品产量;根据企业机器设备的功率,测算企业使用的电量,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电量相比较,查找销售收入可能存在的问题值;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下角料的产量,推算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是原料成本、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根据企业往来款项,发现有无长期挂账现象,是否为虚增收购成本;通过产成品产量与出材率测算企业原料的购进数量;根据机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定额,分析企业职工数量;通过对折旧费用的比较,发现有无多提折旧费用现象。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指标体系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部分工业企业行业特点
031-
第五篇: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思考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思考
【内容摘要: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纳税人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后,税务机关通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从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等方面,对比、分析、评价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对比、分析、评价结
果进行管理服务的工作。纳税评估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
监控能力,有利于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利于税收管理员职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税务机关做好内部管理。本文针对当前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部分涉税信息一般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失真、虚假等现象。纳税人提供的信息
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
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也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隐瞒销售收入。部分企业隐瞒销售收入或不及时确认收入。一些企业通过销售挂往来的办法,既不申报销售
收入,也不结转相应成本,人为地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边角料销售未确认收入。
在税前扣除项目上做文章。一是成本多结转,会计在使用加权平均法结转材料成本时计算失误,导致多结转
生产成本。二是工资多计提。一些企业通过虚列职工人数加大工资提取数,以达到降低利润的目的。多计提工资
仅靠账面无法发现,必须到企业实地核查,结合企业的生产规模、机械设备,深入到企业车间询问职工用工状况和
工资水平,最终确认企业合理的计税工资。三是预提费用多计提。企业预提职工保险费未上缴,在账面中预提了
此费用,而称因职工不理解政策拒绝缴纳,此费用一直挂账。四是无形资产多摊销。企业购进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年末多摊销无形资产,根据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根据合同注明该土地使用年限,每年平均分摊。五是管理费用中招待费超标列支。虽然每个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已作调整,但仅局限于管理
费用中的招待费,而企业销售人员和厂长经理出差期间开支的招待费都在经营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全额列支,并未进行纳税调整,需要从企业的凭证中去收集整理。六是白条列支各类费用现象普遍,有接受以前过期作废发
票的,有接受假票的,有直接以自制白条入账的。
(二)评估所需信息资料来源不够广泛。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中要
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不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类、经营核算类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价
格类以及关联企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处理、测算、比
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对企业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对报表和
税负等面上问题有的虽有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审核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三)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当一些单位认为的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
头的税务审计,不能实地进行评估,对疑点问题的确认也可由检查环节代替,评估工作人员没有执法专用证件,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评估工作开展困难比较大。
(四)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缺乏有效配合。工作中与其他环节的联系、联动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纳
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五)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
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充
分有效的利用我们已经占有的涉税信息,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没有
充分发挥。
(六)纳税评估指标很难确定。现行的纳税评估参数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
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
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准确确定申报
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
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二、产生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存在问题其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规定有时不完全一致。会计制度和税收
政策的目的不同,两者对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的确认与计量也不尽相同。所以,《所得税条例》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也就是说,企业按照会计核算原则计算的税前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与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同一时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有时会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一差异,导致了汇算清缴结果的偏
差。二是税务部门对企业所得税重征管、轻评估。自1995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企业所得税一直由地税局负责征
管,从2002年1月份以后新办企业所得税又由国税负责征管,税务部门往往是企业申报多少就确认多少,申报质
量较低,对企业所得税缺乏严格认真的评估。直到2005年3月11日,国税总局以国税发〔2005〕43号文件出台的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才真正对纳税评估的指导思想、法律(职能)定位、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一
系列基础问题作出了理论的总结和统一的规定,纳税评估工作才有了依据。
三、发达国家纳税评估和税务审计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凭借信息化手段,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和税务审计制度,为纳税人普遍接受。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纳
税评估和实行税务审计,是我国与国际先进税收管理方法接轨的必然选择。
新加坡是推行纳税评估制度较为规范的国家,其纳税评估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纳税评估分工较细。税务处
理部门负责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纳税人服务部对个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公司服
务部对法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税务调查
部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二是重视纳税人的自查自纠,在评税工作中,都要先给纳税人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
三是评税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系统进行。
在美国,因为税收征管实现了现代化,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税务机关的重点力量放在税务审计上,税
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一半以上。纳税人申报后,税务部门必须严格审核纳税人申报的每份纳税申报表。
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审核比较。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计算错误或申报不
实者,税务部门会书面通知报税人,要求改正或选为审计对象。审计选案主要集中在信息处理中心,税务审计对
象确定的基本程序是,根据税务部门事先确定的计分标准,由电脑公正地评分,然后根据评分高低加以确定。通
常是收入越高、扣除项目越多、错漏越多者、分数就越高,成为审计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联邦税务局每年通过
审计查补仍然在三百亿美元以上。如加州特许税务委员会通过信件催报审查纳税一项收入达三十亿美元。由于税
务机关专业化的优质高效地开展税务审计工作,税务审计的威慑力较大,极大地遏制了偷逃税。
英国也是纳税评估制度推行较好的国家。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需要经过纳税申报、估税、税款缴纳
和税务检查等程序,估税是税收征管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税务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收申报不完全,则可以对其少缴的税款部分签发评税单;如果稽查员发现纳税人有利润未被估税,或者纳税人获得了无资格享受
的减免,可以对纳税人的这些应课税所得签发补缴估税单。
日本的税务审计由专职税务人员负责,审计主要分为办公室审计和实地审计两大类。当公司把纳税申报表送
来时,马上交给审计员进行办公室审计,审计员首先检查申报表中所列各项是否正确。这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
同样行业、同样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并考虑其过去的记载和其他已掌握的资料等,审计按公司及行业的类别进
行。实地审计即研究公司账簿保存、会计记录保存、商品库存的实际状况,对账簿进行详细的检查,它是在办公
室审计结果表明自核税额不太确定时,进一步采取的审计程序。
德国的税务审计人员是高级税务官员,是经严格挑选出来的,不是任何人都可到企业从事税务审计,审计人
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3-4年的工作经验,要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税务审计对象是按照计
算机打分选户进行的,对每个行业的税收负担率、盈利率进行调查测算,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等信息资料输入计
算机,通过比较后生成被查对象清册,然后根据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征税通知书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
分析,最终确定实地检查户数,按照派工制的形式将检查任务分配给检查人员,明确其检查的内容和要求。审计
人员在审计前必须熟悉被审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寻找企业偷税的疑点。如果
企业不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或资料不齐全,在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税款估算并补
税。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出来的问题逐一与企业明确。企业如果对审计情况有异议可申辩,达到双方
意见一致为止。如果双方意见争论不休分歧较大,则由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出面会谈,在双方意见基本一致的情况
下,审计人员拟写审计报告,征税部门核发“征税通知书”,对补税金额一般处以20% ——30% 的罚款。
税务审计制度的实行,为发达国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给我们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
了借鉴依据。一是纳税评估工作是一种宏观性管理工作,所适应的范围是全体纳税人,并根据纳税人的大致特点
进行分类,以保证评估效果。二是开展纳税评估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纳税评估所需要的涉税信息量非常巨大,依靠手工手段往往会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三是纳税评估要有细致准确的指标体系。案头审计分析纳税疑点,首
先依靠的是分类细致,数值准确的指标体系,减少人为因素。四是纳税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五是纳税评估要与税务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评估与检查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把案情查深查透。六是开展
纳税评估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评估所需要的信息采集面和绝对数量能够反映出纳税人动态的、全部的情况。
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几点建议
建议将纳税评估固有特性与实际相结合,依据目前的税收环境状况和自身的实际条件,分别从专业和日常两
个角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一)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
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税
收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
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
(二)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三)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纳税评估制度相结合。依托税收管理员,注重平时相关涉税资料收集整理、做好记录和案头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估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
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管理员在负责企业税收征缴的同时,负
责相应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
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
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五)优化配置,合理配备评估人员。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六)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评估
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
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
(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鼓励评估人员在评估业务方面
积极进行探索、开拓。实施能级管理,根据干部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并实行业务能级与待遇、职务
挂钩,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立足岗位、系统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八)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
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
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
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