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全面监测并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促进建立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确保这项制度正常、稳定、可持续实施,根据《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运转协调、管理规范、快捷高效、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信息登记、传输、应用、维护、质量控制等制度,建设“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数据中心”)和“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省、地、县、乡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进行奖励扶助信息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在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导下,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第五条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档案,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登记、上报、审批、变更、年审等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建立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管理财务档案,做好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预算、拨付、决算和审计工作。
委托代理发放机构负责建立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档案,做好奖励扶助个人账户管理和专项资金发放工作。
第六条 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按照规定的接口规范,相互交换必要的管理信息,协同开展奖励扶助工作。
第三章 奖励扶助对象信息
第七条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凡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在下一年度年满60岁并要求进入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的人,应在每年5月31日前到所在村(居)委会登记,填写《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详见附表1,以下简称《申报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于6月30日前将经过村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示的奖励扶助对象的《申报表》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对村级上报的《申报表》进行初审并张榜公示,7月31日前将《申报表》上报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表》进行严格审核,并在张榜公示的基础上于8月31日前完成资格审查并最终确认奖励扶助对象。
9月30日前,县级将最终确认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报地级人口计生部门;地级人口计生部门在汇总各县(市、区)奖励扶助对象名单的基础上,于10月15日前,上报省级人口计生部门;10月31日前,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将汇总的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报省级财政部门。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一式三份,分别由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和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保存、归档、管理。
第八条 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人及配偶的姓名、性别;
(二)本人及配偶的出生年月;
(三)本人及配偶的公民身份号码;
(四)本人及配偶的户口性质;
(五)本人及配偶的婚姻状况;
(六)现有子女数量(含收养子女等);
(七)曾经生育子女数量;
(八)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情况;
(九)领取独生子女证日期;
(十)家庭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
(十一)奖励扶助资金个人账户账号及建立日期;
(十二)奖励扶助资金代理发放单位及联系电话;
(十三)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及领取情况;
(十四)所在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名称及联系电话;
(十五)其他。
第九条 加强对奖励扶助对象个人信息档案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个案信息变更情况,信息应保证至少每半年变更一次。公民个人有关信息发生变动时,应及时报村(居)民委员会。村级计划生育专干应及时将不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情况张榜公示,确认无误后如实填写《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详见附表2)上报至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具体上报频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公示、审定后,将本辖区的《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上报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个案信息需要变更的情况仅限于经村、乡、县三级审核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人。本年度新增的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但因故未纳入本年度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的,原则上应纳入下一年度的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第十条 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和《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等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并按时上报至国家数据中心统一存储管理。各地《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数据上报国家数据中心的截止日期是每年9月15日。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参与奖励扶助对象审批的人员,对已经录入的信息进行核对,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审批信息与实际书面审批信息完全一致。
第十一条 省、地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负责督促所辖各县(市、区)及时上报数据。
第四章 奖励扶助资金信息
第十二条 每年2月1日前,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将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上报到地级人口计生部门;地级人口计生部门经过审核、汇总后,于2月20日前上报省级人口计生部门;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在汇总地级上报的基础上,于3月1日前向省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并同时上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十三条 每年9月30日前,人口计生部门将本辖区内奖励扶助对象汇总信息和个案信息(见附表3、4)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代理发放机构。
省级人口计生部门于10月31日前将下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需求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并同时上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登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奖励扶助标准及各级财政负担比例信息(见附表5),按照奖励扶助对象总数计算本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见附表6)和下一年度资金预算(见附表7)。然后,将本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拨付代理发放机构,并将预算资金拨付情况(见附表8)同时通报同级人口计生机构和代理发放机构。
第十五条 每年4月30日前,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将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提供给代理发放机构。代理发放机构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奖励扶助资金个人账户,并将财政部门拨付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于5月31日和9月30日前分别按奖励扶助金标准的50%划拨到个人账户,并将建立个人账户(见附表9)和资金发放情况(见附表10)及时反馈给地方财政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
代理发放机构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和10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和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报送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并录入到“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六条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每年1月1日至20日为年审时间,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核实上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领取情况,填写《奖励扶助对象年审表》(详见附表11)。
第五章 信息管理
第十七条 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应同时使用书面(书面传输)和电子(管理信息系统内部传输)两种格式。书面格式的资料,均需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第十九条 建立信息处理、利用、发布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和安全责任。妥善保管密码,不得越权获取或处理信息,不得擅自对外提供信息。在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机器上不得玩游戏,不得使用盗版软件。加强预防计算机病毒意识,建立病毒防范应急处理机制。
第二十条 要将各种书面工作资料保存入档,并定期进行电子信息的备份,长期、妥善保存,形成安全可靠的备份信息资源。
第二十一条 有条件的地方,要与奖励扶助资金代理发放机构的信息系统、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等进行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协调小组。
填 表 说 明
一、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本表一式三份,由符合调查登记条件的人填报,由村(居)民委员会签注评议意见并加盖公章,同时报乡(镇、街道)。
符合调查登记条件的人应填写表头地址和个人信息(本人及配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民身份号码、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婚姻变动年月、曾经生育子女数、曾经生育子女情况、现有存活子女数、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情况、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签字并填写填报时间。离婚、丧偶的,不填写“配偶信息”。
夫妇双方如都符合调查登记条件,双方分别填写各自的“申报表”。具体项目填写要求如下:
在右上角照片区域粘贴本人近期标准1寸或2寸照片。“性别”,填写“男”或“女”。
“出生年月”,填写出生具体年月。如1940年2月出生,则“出生年月”填写“1940年2月”。
“公民身份号码”,据实填写身份证号码。
“户口性质”,据实填写“农业”、“非农业”或“其他”。畜牧业户口填写“农业”。“婚姻状况”,填写汉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述情况之一:初婚、再婚、复婚、丧偶、离婚、其他。
“婚姻变动年月”,填写最近一次婚姻变动的年月。如1991年2月丧偶,则填写“1991年2月”。
“夫妇曾经生育子女数”,按“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地区目标人群调查登记表”中“曾经生育子女数”的相同要求填写。
“夫妇现有存活子女数”,填写该夫妇目前存活的子女数,包括亲生(含送养、寄养、判随前夫或前妻)和收养的子女数。本项有两个格,第一格填写男孩数;第二格填写女孩数。
“夫妇曾经生育子女情况”,指该夫妇双方一生中总共生育的子女数,包括送养、寄养、已死亡、判随前夫或前妻的子女,不包括收养的子女数。按子女出生日期的先后顺序编号,并逐行填写每个子女的“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年月”、“是否亲生”信息。“姓名”,填写子女的正式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年月”,填写子女出生、死亡的具体年月。如1980年2月出生,则“出生年月”填写“1980年2月”。对现存活的子女,不填写“死亡年月”。“是否亲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本人及配偶亲生,本人亲生、非配偶亲生,非本人亲生、配偶亲生。
“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填写。“家庭地址(门牌号)”,只填写门牌号。
“联系电话”,据实填写(不包括区号)。没有联系电话的,填写“无”。
二、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
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掌握奖励扶助对象因户口性质改变、子女数量增加、迁出、死亡等原因而不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情况,并将其有关情况填入《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
首先填写表头地址,具体项目填写要求如下: 奖励扶助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民身份号码等项目的填写同《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村民小组名称”,填写其本人所在的村(居)民小组。
“退出类别”,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代码。退出原因为子女数增加(包括收养、过继、婚姻变动导致子女数增加)的,填“1”;本人户口农转非的,填“2”;迁出本地的,填“3”,并在备注栏填迁出地址;本人死亡的,填“4”;审批错误的,填“5”;其它原因退出的,填“6”,并在备注栏填写详细原因。
“退出年月”,填写退出时的具体年月。如2004年2月退出,则填写“2004年2月”。最后填报人签字并填写填报时间。
三、年度奖励扶助对象人数
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在每年9月30日前,根据本辖区该年度第一次发放期汇总的实际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第二次发放期汇总的实际奖励扶助对象人数以及预测的下一年度奖励扶助对象的情况,分别填写本表,并且在表名括号中打“√”进行区分。如汇总“第一次发放期”奖励扶助人数,在表名括号中“第一次发放期”下面打“√”;同理,如预测下年度奖励扶助人数,在表名括号中“下一年度”下面打“√”。
首先填写表头地址,具体项目填写要求如下: “下级行政单位”,填写具体的乡(镇、街道)名称。
“现无子女”、“只有一个孩子”、“只有两个女孩”,分别汇总填写符合该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人数。
应当注意的是,年度同一发放期的“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应于“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中的人员总数保持一致。
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四、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
首先填写表头地址,表名中要根据发放期的不同进行打“√”选择。
奖励扶助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民身份号码、家庭详细地址等项目的填写同《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个人帐户建立日期”,填写委托发放机构为每个奖励扶助对象建立个人帐户的具体年月。如2004年8月建立,则填写“2004年8月”;如果还没有建立个人帐户,填“无”。2004年第一次发放期,该项空填。
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五、各级财政奖励扶助资金分担表
本表由财政部门负责填报,首先填写表头地址。
“奖励扶助标准”,填写当地规定的每个奖励扶助对象的年发放标准,如每人每年600元,填写“600”。
“国家负担”、“省级负担”、“市级负担”、“县级负担”,依次填写国家、省、市、县四级分别承担的每个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标准的部分,这四级负担的总和应与“奖励扶助标准”保持一致。
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六、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表
本表由财政部门负责填报,首先填写表头地址。“下级行政单位”,填写下级行政单位具体名称。
“奖励扶助对象人数”,指各级财政部门确认的奖励扶助人数。
资金需求和来源构成,分别填写“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财政部门各自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各级投入的资金占需求资金总额的比重。
应当注意,表中“总额”=“中央级”+“省级”+ “市级”+ “县级”,各级比例之和为100。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七、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预算表
本表由财政部门负责填报,填写要求同《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表》。
八、年度奖励扶助资金拨付表
本表由财政部门负责填报,填写各级财政预算和实际拨付的资金,单位为元。
九、年度发放奖励扶助资金个人帐户花名册
本表由委托发放机构负责填报。委托发放机构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奖励扶助个人帐户,并将财政拨付的奖励扶助资金划转到个人帐户。按照奖励扶助资金发放规定,奖励扶助资金每年发放2次。
首先填写表头地址。委托发放机构填报本表时,首先要在表名中标记是本年度第几次发放,打“√”进行确认。
具体填写要求如下:
奖励扶助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民身份号码、家庭详细地址等项目的填写同《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个人帐户建立日期”的填写同《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
“奖励扶助资金发放金额”,填写委托发放机构实际拨付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帐户的奖励扶助资金总额。
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十、年度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情况
本表由委托发放机构负责填报,由委托发放机构汇总各级机构实际发放情况得出。委托发放机构填报本表时,首先要在表名中标记是本年度第几次发放,打“√”进行确认,然后填写表头地址。
具体填写要求如下:
“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同人口计生部门确认的人数。
“应发放资金”,指根据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发放标准计算出的资金总额。“财政拨付资金”,指财政部门已经拨付到委托发放机构帐户的奖励扶助资金。“本次发放金额”,指委托发放机构本次实际拨付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帐户的资金总额。
“资金节余”,指财政拨付资金扣除本次发放金额后的余额。最后填报人签字,填写填报时间、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十一、年度奖励扶助对象年审表
本表由村级组织奖励扶助对象进行填报。首先填写表头地址。
奖励扶助对象的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项目的填写同《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应奖励金额”,指奖励扶助对象上年度按当地规定应得到的奖励扶助资金。“领取方式”,本人领取的填“1”,亲属代领的填“2”,邻居代领的填“3”,乡村干部代领的填“4”,资金委托发放部门投送的填“5 ”。
“未到帐金额”,指资金发放单位未将资金打到账户上的金额,设置此项是为了防止发放单位出现差错。
“截留金额”,指明确知道资金被发放单位或其他部门截留的金额。
“未确认原因”,没有足额到帐的填“1”;没有去查或不知道帐上资金是多少的填“2”;不知如何领取的填“3”;被县乡村截留的填“4”;单位截留的填“5”;其他的填“6”。
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2004年8月9日印发
第二篇: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发布单位】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1-15 【生效日期】2005-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人口计生委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促进建立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5]77号)的有关规定,我委重新修订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请及时向我委反馈。
联系人: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 韩俊丽
联系电话:(010)62046622转4401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全面监测并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促进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确保奖励扶助制度正常、稳定、可持续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5]7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第二条 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运转协调、管理规范、快捷高效、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信息登记、传输、应用、维护、质量控制等制度,完善“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条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试点期间试点地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资金代理发放机构进行奖励扶助信息的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第四条 在国家和各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导下,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明确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委托代理发放机构的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第五条第五条 县以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内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审定工作;发展规划(规划统计)部门负责统计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组织维护“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进行统计调查;财务部门负责联系财政部门和代理发放机构、编制资金需求计划、掌握和监督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
第三章 奖励扶助对象信息
第六条第六条 对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分为个人申报、村级审议公示、乡级初审公示、县级审查确认四个步骤。
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但因故当年未纳入资格确认程序的,原则上应纳入下一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
第七条第七条 每年1月31日前,个人申报。上未纳入奖励扶助、本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报,填写《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申报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上的奖励扶助对象,原申报信息发生变化涉及到资格认定的,要重新申报。
第八条第八条 每年2月28日前,村级审议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对本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和上的奖励扶助对象,都要逐户逐项上门核实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公示内容至少应包括:申报人及配偶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户口性质、生育状况、现有子女情况以及举报电话)。
公示结束后村级签署审议意见。对本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但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符合条件的,要将《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
对上的奖励扶助对象,本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并填写《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见附件2,以下简称《退出报告单》),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有关信息虽有变化但仍然符合条件的,要将新的《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
第九条第九条 每年3月31日前,乡级初审公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村级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并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将经审定的《申报表》、《退出报告单》等资料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审查确认。
第十条第十条 每年4月30日前,县级审查确认。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和公示,确认本奖励扶助对象。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每年5月31日前,信息录入和变更。经确认具有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和因故退出奖励扶助的对象,由县级依据《申报表》和《退出报告单》,将其信息录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省、地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登录“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督促所辖各县(市、区)及时录入上报信息,并对下级数据进行必要的汇总分析和数据下载工作,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单进行备案。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每年6月10日前,报送信息。人口计生部门要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代理发放机构提供当年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和汇总信息,即:《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表样见附件
3、XML格式见附件8)、《奖励扶助对象(预测)人数汇总表》(见附件4)。
第四章 奖励扶助资金信息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每年6月30日前,中央财政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将所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下达到试点省份。7月31日前,地方财政负担的配套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每年8月31日前,代理发放机构应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将专项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填写《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花名册》(见附件5)。每年12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金发放信息录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或将表格以电子文件(XML格式,见附件9)方式传送反馈给人口计生部门,由人口计生部门将信息导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在奖励扶助资金划拨到个人账户之前,发现奖励扶助对象信息有误,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应立即终止向该对象发放资金,并填写《退出报告单》,立即作退出处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每年1月31日前,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即:《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6)。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奖励扶助资金需求预测预报制度。可根据几年间60周岁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等信息,制定具体预测方案,预测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并根据奖励扶助金标准,预测下一奖励扶助资金需求。省级人口计生委于每年9月30日前,国家人口计生委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下奖励扶助对象汇总信息(见附件4)和下资金需求计划,即:《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计划表》(见附件7)。
第五章 信息管理与质量监督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对本部门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人口计生部门应对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工作和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准确、及时发放。资金发放情况的检查可与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年审结合进行。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应同时使用书面和电子两种格式。书面格式的资料,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建立信息处理、利用、发布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和安全责任。妥善保管密码,密码至少每半年更换一次,不得越权获取或处理信息,不得擅自对外提供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将各种书面工作资料保存入档,并定期进行电子信息的备份,长期、妥善保存,形成安全可靠的备份信息资源。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鼓励奖励扶助对象的管理与代理发放机构的信息系统、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各地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中49周岁以上的个案信息应长期保存,10年后提示必要工作信息。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人口厅发〔2004〕64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一)含义:指在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计划生育奖励制度。
(二)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
1、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是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3、是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是年满60周岁。1933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对象符合其他三个条件可以申请省奖励扶助。国家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上四条。
5、再婚夫妇各有一个独生子女,同时符合1、2、4条的也纳入国家奖励扶助对象。省内奖励扶助对象的条件:在同时符合1、3条的基础上,1933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且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的夫妻。
(三)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政府给符合奖励扶助政策的对象每人每年发放720元奖励金(2008以前是600元,从2009开始增加为720元)。国家奖励扶助对象每人每年发放960元奖励金。
(四)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1、个人申报(每年1月15日前)。
2、村级评议公示(2月15日前)。
3、乡级初审公示(3月15日前)。4县级审批确认(3月31日前)。
5、省市备案(4月30日前)。
(五)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退出范围:
1、子女数增加(包括收养、过继、婚姻变动导致子女增加);
2、户口农转非;
3、迁出(迁到省外);
4、死亡;
5、审批错误等。奖励扶助对象发生以上条件之一的,奖励扶助金发至当年年底。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一)含义: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开展长期扶助。
(二)特别扶助对象应满足四个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女方年满49 周岁;
3、只生育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伤残。
(三)特别扶助发放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发给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救助金(现在为每月120元,每年1440元),直到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发给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救助金,直到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救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每年发放一次。甘肃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政策
(一)含义:对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二女结扎户由于子女、父母死亡、伤残、患特殊疾病造成家庭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给予经济上和生活上的照顾。
(二)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条件:
1、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死亡的;
2、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一个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3、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夫妻双方或一方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
4、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自愿结扎后,夫妻一方或其子女因意外伤残或者患特殊疾病的。
(三)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标准。
1、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4000元的救助金;农村夫妻不再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自年满60周岁起,享受奖励扶助政策。
2、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一个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夫妻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再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救助金,自年满60周岁起,享受奖励扶助政策。
3、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夫妻一方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夫妻双方均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的,按家庭每年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至其年幼的子女年满18周岁止。
4、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按规定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夫妻一方节育后,夫妻或其子女因意外伤残或者患特殊疾病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救助金。农村二女节育户3000元奖励
(一)2004年10月1日以来,农村生育了两个女孩后节育的育龄夫妻给予一次性3000元奖励。奖励对象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和家庭户口本及绝育措施证明和生育保健服务证。
(二)申报程序:对当年落实了二女户节育措施的奖励对象按照宣传发动--个人申请--村级审议公示--乡镇初审公示--县级审查审批--上报市人口委审核,抄送县财政局,乡镇签发《农村二女节育户光荣证》。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奖励费
(一)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条件
育龄夫妻双方自愿终身只生育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可在其独生子女十六周岁以内,到女方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标准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妇,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2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支付
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分担;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另一方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全部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职工所在单位发放;夫妻双方均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由其住所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所需资金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
(四)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程序
一孩出生当月申报户口--向行政村递交申请书,填写“自愿只生一个孩子审批表”--行政村初审(签字盖章)--乡镇计生办审批、签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第四篇:关于转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望计生字〔2006〕4号
关于转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信息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计生办: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建立完善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5]77号)的有关规定,国家人口计生委重新修订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望江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六年元月二十三日 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信息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全面监测并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情况,促进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确保奖励扶助制度正常、稳定、可持续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5]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运转协调、管理规范、快捷高效、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信息登记、传输、应用、维护、质量控制等制度,完善“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试点期间试点地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资金代理发放机构进行奖励扶助信息的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在国家和各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导下,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明确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委托代理发放机构的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第五条 县以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内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审定工作;发展规划(规划统计)部门负责统计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组织维护“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进行统计调查;财务部门负责联系财政部门和代理发放机构、编制资金需求计划、掌握和监督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
第三章 奖励扶助对象信息
第六条 对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分为个人申报、村级审议公示、乡级初审公示、县级审查确认四个步骤。
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但因故当年未纳入资格确认程序的,原则上应纳入下一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
第七条 每年1月31前,个人申报。上未纳入奖励扶助、本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报,填写《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申报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上的奖励扶助对象,原申报信息发生变化涉及到资格认定的,要重新申报。
第八条 每年2月28日前,村级审议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对本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和上的奖励扶助对象,都要逐户逐项上门核实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公示内容至少应包括:申报人及配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户口性质、生育状况、现有子女数以及举报电话)。
公示结束后村级签署审议意见。对本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资格但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符合条件的,要将《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对上的奖励扶助对象,本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并填写《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见附件2,以下简称《退出报告单》),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有关信息虽有变化但仍然符合条件的,要将新的《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
第九条 每年3月31日前,乡级初审公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村级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并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将经审定的《申报表》、《退出报告单》等资料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审查确认。
第十条 每年4月30日前,县级审查确认。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和公示,确认本奖励扶助对象。
第十一条 每年5月31日前,信息录入和变更。经确认具有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和因故退出奖励扶助的对象,由县级依据《申报表》和《退出报告单》,将其信息录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省、地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登录“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督促所辖各县(市、区)及时录入上报信息,并对下级数据进行必要的汇总分析和数据下载工作,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单进行备案。
第十二条 每年6月10前,报送信息。人口计生部门要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代理发放机构提供当年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和汇总信息,即:《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表样见附件
3、XML格式见附件8)、《奖励扶助对象(预测)人数汇总表》(见附件4)。
第四章 奖励扶助资金信息
第十三条 每年6月30日前,中央财政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将所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下达试点省份。7月31日前,地方财政负担的配套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四条 每年8月31日前,代理发放机构应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将专项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填写《奖励扶助金发放花名册》(见附件5)。每年12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金信息录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或将表格以电子文件(XML格式,见附件9)方式传送反馈给人口计生部门,由人口计生部门将信息导入“奖励扶助信息管理系统”。
在奖励扶助资金划拨到个人账户之前,发现奖励扶助对象信息有误,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应立即终止向该对象发放资金,并填写《退出报告单》,立即作退出处理。
第十五条 每年1月31日前,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即:《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6)。
第十六条 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奖励扶助资金需求预测预报制度。可根据几年间60周岁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等信息,制定具体预测方案,预测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并根据奖励扶助金标准,预测下一奖励扶助资金需求。省级人口计生委于每年9月30日前,国家人口计生委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下奖励扶助对象汇总信息(见附件4)和下资金需求计划,即:《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计划表》(见附件表7)。
第五章 信息管理与质量监督
第十七条 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对本部门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人口计生部门应对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工作和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准确、及时发放。资金发放情况的检查可与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年审结合进行。
第十九条 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代理发放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应同时使用书面和电子两种格式。书面格式的资料,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第二十条 建立信息处理、利用、发布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和安全责任。妥善保管密码,密码至少每半更换一次,不得越权获取或处理信息,不得擅自对外提供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将各种书面工作资料保存入档,并定期进行电子信息的备份,长期、妥善保存,形成安全可靠的备份信息资源。
第二十二条 鼓励奖励扶助对象的管理与代理发放机构的信息系统、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各地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中49周岁以上的个案信息应长期保存,10年后提示必要工作信息。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人口厅发[2004]64号)同时废止。附件:
1、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
2、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
3、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
4、奖励扶助对象(预测)人数汇总表
5、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花名册
6、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汇总表
7、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计划表
8、《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XML格式
9、《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花名册》XML格式
10、填表说明
第五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吉人口字〔2005〕96号
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修改的通知
各市、州人口计生委:
根据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2004年和2005年试点工作情况,参考外省、区、市的规定,对《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试行)》(吉人口字[2005]13号)做如下修改,请各地以修改后的规定审核确认2006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一、删除的内容
《确认条件》“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中“
(一)符合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数量生育的子女有生育行为后死亡的,该死亡子女计入现存子女数”一条删除。
二、修改的内容
“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中“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的“2.单身(未婚、离异、丧偶者)收养子女的”,改为:“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4.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现离异无配偶的”,改为:“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增加的内容
在“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的“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中增加“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附: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修改稿)。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修改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结合我省试点地区经验和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政策规定,本着从严把握的原则,确定本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如下。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基本条件
夫妻及丧偶现无配偶者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一)为农业户口,有承包责任田,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2001年12月29日(不含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数量生育行为。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或者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1933年1月1日(含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现为农业户口的农、林、牧、副、渔场不再领取工资的原职工,有承包责任田(山林、牧场、水面等),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2.承包的责任田被征用,夫妻双方仍为农业户口,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3.聘用、合同干部、工人仍为农业户口,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4.无子女的,与符合奖励扶助基本条件一方结婚,有生育条件而未生育的。
5.夫妻生育的子女(含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与合法收养的子女合计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
6.夫妻离异现无配偶的。
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的。
2.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
3.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当事人。
4.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
一)送养的子女与现存的子女合并计算。
(二)再婚夫妻(包括2001年4月28日[不含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颁布前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稳定婚姻关系,属于事实婚姻的)再婚前后生育的子女合并计算。
(三)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未达到间隔规定生育的、1988年7月31日(含31日)以后早育的、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的,推迟一年发放奖励扶助金。
(四)夫妻双方户籍不在同一地的,分别在本人户籍地申报。
(五)年龄计算以本人户口和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每年的奖励扶助对象为当年12月31日(含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
(六)是否有超过数量生育行为,要按照同时存活过的子女数量计算。
(七)最后一胎为双包胎或者多包胎的,按只生育一个子女确认其是否超数量生育。
四、法律规范和政策适用要求
(一)1974年4月28日(不含28日)以前生育子女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以1974年4月28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吉革发[1974]39号)的规定为依据,确定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二)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的生育行为是否符合生育数量规定,以各个时期有效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予以确认。
(三)1992年4月1日(不含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视为合法收养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以后,未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子女的,视为违法收养子女。
(四)从外省(区、市)迁入我省的,以生育子女时所在省(区、市)的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