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创新
目
录(示例)前言………………………………………………………………..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研究目的和意义………………………………………………5 2 ******………………………………………………………………6 2.1******..…………………………………………………………6 2.2******..…………………………………………………………7 2.3******..…………………………………………………………8 3******………………………………………………………………9 3.1******..…………………………………………………………9 3.2******..…………………………………………………………10 3.3******..…………………………………………………………10 4 结论与建议..………………………………………………………..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3
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创新
摘要:最近几年,接连发生周老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石首事件、钓鱼执法事件、小学生被绑架事件、瓮安事件,还有拆迁、绿坝和今年初在贵州安顺关岭县发生的警察枪杀村民事件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公共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公众的神经,引发社会热议。这些事件的热议都和一个大家熟悉的词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网络”。网络问政由此自然而然地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网络问政是指通过网络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
一、网络问政发展概况
2008年是网络问政登堂入室开始的一年。2007底年,广东发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讨论。
这场大讨论,掀起了广东网络问政的浪潮。网民在“捎给汪(洋)书记的话”这个网民与省委书记的互动板块中发表了大量政见。2009年,已经出现网络问政的高潮,这一年比较重大的网络问政事件有:
一是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和网民视频交流。
二是广州首次网上公布部门预算。有几位公民向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只有广州市财政局一家作出正面回应,在网站公布了ll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这是—个典型的网上问政的案例。
三是绿坝预装受阻。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个人电脑预装过滤软件,遭遇网民的普遍反对,后放弃强制安装。
这是一项影响巨大的公共政策在网络问政中因尊重民意而搁浅的事件。
四是上海放弃钓鱼式执法。这种执法曾实施多年,遭网民的猛烈攻击,最终市政府决定放弃。
五是广东省委召开网络“交协会”,让问政从听政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天津、云南等地相继效仿。
六是拆迁条例被判将废除。由于拆迁引发一系列重大悲剧性事件,拆迁条例成为众矢之的,在广大网民的压力下,有关部门表态该条例将废除。
七是广东出现网络发言人。广东省工商局产生全国第一个网络发言人,网民可以在线向厅局咨询、投诉和问政。
八是广州番禺暂停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这是通过官民互动解决矛盾的成功经验。
九是广东召开首届网民论坛。这个论坛有108名省内外知名网友、44名特约观察员和民间智库成员参加,在网络现场直播,极大地扩展了网络问政的形式,使网络问题有了稳定的平台,问政更加有序。
十是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举报网站,成为网络反腐的里程碑,点击率日均100万次。
2009年中国网络问政十大事件中,广东占了一半。年底,新华网发表长篇通讯《解读网络问政的广东经验》。12月9日,《光明日报》记者在报道中说:“目前,网络问政与‘学习论坛’交相辉映,在广东蔚然成风。”不少杂志和专家都力挺广东网络问政的探索。
广东河源市是发起网络问政的先行者:
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被人称为是“骨灰级”的网民。
在2008年8月上网时发现有网友建议他在河源网开个信箱,方便网友直接发信向他反映问题,还取了一个信箱名叫“华哥信箱”。信箱开通后,很快火爆,他第一次就在去广州的车上回了4O多封来信。媒体报道后,来信更多,开始几个月,他每天平均亲自回复约20封,最高纪录100多封。后来实在忙不过来,由信箱管理员每天给他挑1O~15封。他给自己定下回帖不讲套话、空话、官话,只讲实话;不居高临下发号召,踌躇满志摆功劳,信誓旦旦空承诺,认认真真走过场;网民反映能办的事尽快办,一时难办的事“晾家底”,不回避困难,不推卸责任,甚至承认“我不是万能的”。一个县上的网民反映盼望修一条县通市的高速公路,他回帖说这件事我比谁都着急,在说明招标以来的过程后说:“有什么办法呢?!看来干大事还得有耐心,急不得啊。”
他回帖很认真,网民也很喜欢他的帖子,有时一封公开的回信当天的点击率就有1700多人次。有网民提醒他不要被工程老板拉下水,他回信说:“我取人一文就不值一文,说到做到。”现在“华哥信箱”的名气越来越大。华哥的感受是:“网络不是虚拟的,是实在的,我收到的来信没有一封是胡说八道的,99.9%都是实实在在反映问题。”网友评论:
“华哥信箱”所突破的是传统民主政治的单向性,这不仅是双向的,更是以平视相对、平等相待、平和相洽的态度对话。
到了2009年,来信实在太多,陈建华书记将“华哥信箱”扩容为“公仆信箱”。党政主要领导、各区县党政领导、市直属部门领导都建信箱,共有186个,“公仆信箱”在河源遍地开花。每一个领导每天都要开信箱,看来信,抽时间回信。从2008年l2月1日到2009年12月1日,“公仆信箱”共收到有效信件10906件,平均每天30件,已办理10512件,占总数的96.4%。所处理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2009年12月1臼,“公仆信箱”再延伸到乡镇,现已有1020个信箱了。群众戏称将市、区、县、乡镇官员全部“一网打尽”了。陈建华书记说,开通“公仆信箱”不是一时之需,应付门面,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时之所需,势之所需,是在数字时代走群众路线的探索,是数字河源建设的开端。
二、网络问政的含义和特征
网络问政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它的含义是指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
网络问政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建立公共管理的全新的物理平台或称技术平台,为公民表达政见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问。在不同的国家,网络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英美等发达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通过普选制实现,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化的信息平台,用来交友、从事电子商务等活动,网络问政这种虚拟民主,他们的兴趣不大。中国则不同。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公民还难以直接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在2009年的年度“字”选择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推选了“被”字,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很多“被”,如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公务员、被开心甚至被自杀等。人们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经常被“被”,现实民主得不到满足,便将兴趣转移到虚拟民主领域。网络成了公民可以自由参加的“议会大厅”,在那里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是在网络问政中,网民处于平等的地位。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在网线上问政的网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网线上,无论你是国家总理,还是各级党政领导,或是专家学者,大家都是平等的网民,也可以称为“网络公民”。中国的公民,在现实中是分等级的,很少有机会和领导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但在网络上,不同的等级地位消失了,公民的平等地位则出现了,能够得到“我们都是公民”的体验。
三是网络问政具有“互动”的特征。现在的网络问政中,存在多个互动:(1)官民互动。问政的一方是党政官员,另一方是老百姓。网络之外,官民互动的领域是很有限的,网络问政则大大扩大了官民互动。(2)报网互动。报纸和网络都是媒体,如果只在网上,不上网的人看不到。现在的报纸,经常刊登网民的“帖子”,“帖子”在报上一发表,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引起“轰动效应”。(3)线上线下互动。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问政中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现实的。线上提的问题,在线下解决,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例如,2008年l2月14日,网民在网上揭露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抽名烟、戴名表,他的问题随即曝光,原是个腐败官员。经查处,周久耕被判刑11年。(4)智慧互动。网民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经过网络讨论,产生思想碰撞,既能消融隔阂,又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真知和智慧大量蕴藏在民间,通过网络,原生态的草根智慧得到集纳和传播,使其在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网络问政具有便捷性的特征。便捷性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1)容易实施。网络问政是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中国的政府改革进行多年,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在政府运作中实施网络问政,只要政府愿意,可以立马起步,在实施过程中再逐步改进和完善。(2)不需要付出专门的行政成本。网络是现成的技术平台,实行网络问政,经济成本、技术成本、社会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3)民间和官员的沟通非常便捷。以往群众要向领导反映问题,无论是信访、上访、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反映等途径,都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常在中问环节受阻,网络问政则可以一步到位,直达领导。同样,以往领导要了解民情,无论是通过考察、调研、会议、接见等途径,都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网络问政将社情民意直接送到领导面前,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以往任何途径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网络的诸多特点,使网络问政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在产生的很短时期内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在公共管理中迅速发挥相当显着的作用.三、网络问政的意义
网络问政这种简单、便捷、可行的公共管理创新形式,30对公共管理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提高政府效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大家知道,我国从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对比来说,社会权力相当弱小,形成的是强国家一弱社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利益群体。伴随多元利益群体,也就出现了多元社会群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结构下,社会群体和政府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公民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申诉,非理性的群体事件频频发生。发生利益冲突的事件时,为了控制事件,有的政府部门的惯性思维是开始时尽可能隐瞒,隐瞒不了时则含糊其辞,事件爆发后又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实施控制,结果反而更加深和扩大了事态。怎样化解社会矛盾,成为政府经常需要面对的难题。而网络问政,事实证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广州番
禺区暂停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2009年9月,广州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将开建的消息传出后,厂址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3O万居民忧心如焚。通过网上发帖、集体上访等方式进行抗议,广东及全国各种媒体纷纷介入。网民发帖要求区委书记到业主中来。区委书记应邀走进社区。经过多渠道对话,广州市政府已叫停该项目,表示“环评不通过绝不动工”。一次可能爆发的重大群体事件通过官民理性互动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一轮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控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政府从实施管控的主人转变为公仆,对于政府部门和官员来说,这个转变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提出多年,但成效不大,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提高,政府诚信甚至反而下降了。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可行路子,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来通过网络问政是一条有效的路子。
服务型政府是什么样子?简单地说,就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政府。群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网络问政中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广东省开展网络问政后,几个月内省委力 厅就收到l0多万条帖子。省委认为,网友已不满足于自己提出的建议有人昕,他们还希望有人办。省委办公厅将网友的帖子经过整理、分析、筛选后加以归纳。然后召开交办会,职能部门被要求在3个月内反馈交办意见和进度。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第一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向相关部门交办5个方面17个问题。2009年9月18日,省委办公厅召开第二次交办会,向有关部门交办了20个问题。到年底,两次交办会37个问题全部办结。省委承诺,今后交办会原则上一年召开两次,如遇反映问题集中或急需解决,可以加开或协调有关部门开专题会。要求各部门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不等不靠,主动收集网络民意,主动办理跟进,形成长效机制,推动“网络行政”的更快实施。
三是培育政治文化环境,逐步走向市民社会。从宏观来说,我们现在经常讲中国正在走向社会大转型,大转型就是从权威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转型前的社会,靠政府权威控制。那时政府也能控制,因为社会没有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公民也没有自觉到可以利用社会权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经济陕速发展后,利益群体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越来越激烈,政府管控已感力不从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扩展民主,运用民主使利益群体相互制约。但政治民主化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政治社会化,并经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没有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作为基础,所谈论的民主只能是抽象的。
由抽象、空洞、模糊的民主观念激发出来的民间行动,必然造成政府和民间社会的悲剧性冲突。这种冲突发展下去,政府的合法性会受到严重的挑战,社会形势也会越来越危险。
有人认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就是实施西方国家的普选民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现在实现普选民主的时机还不成熟。中国现在的社会转型,是从政府权威管控的社会向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转型,通过这个转型建立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培育起来后,社会有了政治文化的基础,才能实行普选民主。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走发展经济—— 公民社会— —普选民主的道路。
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政治社会化,形成健康的政治文化环境。这既需要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更需要政治实践。只有在政治实践中,才能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而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既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在实践中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从网络问政起步,从问政而参政。现在有些地方的人大政协,已经开始增加网民界别代表,就是开始参政。通过网络问政参政,在政府的主导下,将民众吸引到政治生活中来。这对培育政治文化环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四、网络问政的实施
在我国,网络问政还处在开始阶段,虽然已经呈现出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其推广和成熟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开始阶段不认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时髦”、“作秀”,一哄而上,网络问政这种新形式有可能成为一种偶然的点缀,在短期内夭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注意开始实施时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妥善处理,使网络问政这种新形式健康发展,由此发展出中国社会民主的新局面。为此,在实施网络问政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实施开始时存在的问题。提到网络问政,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网络条件。其实,在物理的或技术条件方面并不存在多少问题,问题主要在人的方面。网络问政中的人,一方是党政官员,另一方是网民。
在党政官员这一方,真正主动要求实施网络问政的官员恐怕是不多的。对某些只关心现实名利的官员来说,网络问政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名利,甚至有人担心因“触电”而受到伤害。认真工作的官员,对网络问政也存在诸多疑虑。首先是认为现在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实施网络问政,又要熟练地操作电脑,又要天天开电脑看信,还要回信。回信针对的又是个别网民提的问题,而不是面对大众。
认为这是增加麻烦,没有必要。其次是认为群众反映问题,现在纸质来信已经不少了,能处理好纸质来信就很不错了,网络问政是多此一举。最后是认为在网络问政中,网民普遍用网名,真实身份隐匿起来,又不受监督和约束,发牢骚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比比皆是,陷阱遍布,一旦“触网”,说不定会遭遇“不测”。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网络问政的官员这一头热不起来,也就不可能开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主要领导带头、带动和做表率。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视频交流,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广东河源市委书记开通邮箱,现在广东很多市、县主要领导都带头网络问政。只有这样,网络问政才能保温升温。
在网民这一方,我国的网民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差异也不小。广东网络问政的开展,与具有庞大的网民队伍和思想解放形成较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解决网民这一方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切实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网民这一方要热起来其实也不难。二是注意问政和施政的结合。在网络问政前,网民在网上发帖已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中,网民利用网络传播“段子”,进行“人肉搜索”,被人们称为“网络暴民”。进行网络问政,说明网民开始利用网络对公共事件进行理性反思,已经是一大进步。但在网络问政的开始阶段,这一形式的主要作用还只是网民通过网络直接表达诉求,领导干部则能直接了解民意民情。领导从网络获取基层的真实信息,可以起到调研的作用。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获取信息的“问”,其现实意义仍难于显现。实际上,领导获取真实信息对决策是很有意义的。而当从网络信息到领导决策时,问政就向施政转变了。这里说明,问政中已经包含施政的因素。问政的问题在施政中解决,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问政的效果,对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网络追问追出
学生绑架案真相的案例很有说服力。
2009年1 1月中旬,深圳网站上一则帖子称深圳发生多起学生遭绑架撕票。这一消息在网络飞传,很快衍生成让全城恐慌人人自危的公共事件。到l2月初,香港媒体披露这一传闻,纸质媒体亦纷纷跟进。在信息时代,这其实是一种常态。在全国强烈关注下,深圳警方被动发布信息,证实发生了3起小学生被绑架案。但媒体对官方开始时发布的信息很不满,报纸和网络舆论层层推进。经一波三折,终于促成官方建立公共安全事件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深圳警方也展开为期80天的校园周边整治行动,局势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从网民“拍砖”到官方决策行动再到公共安全事件得到较好解决的生动样本。这一个案说明,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平民还难于直接参政时,互联网恰晗提供了这一渠道。事实证明,网络产生的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权力,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三是进行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网络问政要能持续下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网络问政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并不是由上面设计后自上而下推行的,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地出现的。如果任其自发开展,很可能走向无序而自生自灭。从广东的实践看,网络问政之所以暂成气候,与各级领导及时建立制度作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由网络问政催生的制度,现在已经有公共安全事件发布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交办会制度,还有网民论坛制度、公仆信箱制度、各负其责分级管理制度、限期办结制度等。许多制度的建立都不是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是由现实的实践要求应运而生的。在制度建立之初,难免粗糙,在现实32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组织和人员作保证。例如,广东省工商局在全国厅级部门第—个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发言人背后就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在进行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应等工作。制度中还规定了发言人职责、网络意见回复期限、下属工商分局工作对接等具体操作内容。
四是探索网络问政发展的前景。网络问政,可以将其看作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至2001年,主要以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为特征,称为“孤岛化”信息建设,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没有建立起来。2001年起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政府内部建立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第三阶段从2005年起,主要特征是政府的网络系统面向公众服务,以提高政府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政府网站面向公众后的短短的一两年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网民。在这个基础上,2008年起进入网络问政阶段。
对网络问政,我们应将其放在“网络行政”的大视野下来考察。问政只是行政的开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问”和“听”,主要功能是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问政开展起来后,网民必然很快不满足于“被听”,还要求他们的建议被重视、被跟进、被采纳、被处理。也就是说,继以问政为重点之后,必然要求以施政为重点。问而不施,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但就问政和施政而言,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的、具体的公共事件。从网络施政再提高一步,则是网络行政,即网络进入政府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整个行政系统,真正建立起电子政府。
网络问政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缺陷和脆弱是正常的。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网络问政体现公共管理创新.doc000
目录
1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2
1.1网络问政概念的提出...........2
1.2网络问政发展概况.............2
2网络问政的特点..............3
3网络问政体现公共管理创新...........3
3.1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3
3.2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4
参考文献..............4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问政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逐步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且被寄予较高的希望。网络问政开创了公共管理创新的新局面,体现着公共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问政公共管理创新
1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1.1网络问政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它所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网民表达观点、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网络问政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逐步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且被寄予较高的希望。网络问政,是指通过网络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一个双向参与过程,不是不问不答,也不是问了不答,也不是答非所问,而是有问有答。网络问政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通过网络了解舆情民意、问计于民;另一方面是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评政、问事于政府。
1.2网络问政发展概况
2008年是网络问政登堂入室开始的一年。2007底年,广东发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讨论。这场大讨论,掀起了广东网络问政的浪潮。网民在“捎给汪(洋)书记的话”这个网民与省委书记的互动板块中发表了大量政见。2009年,已经出现网络问政的高潮,这一年比较重大的网络问政事件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和网民视频交流;广州首次网上公布部门预算,有几位公民向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广州市财政局,在网站公布了ll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上海放弃钓鱼式执法,这种执法曾实施多年,遭网民的猛烈攻击,最终市政府决定放弃;广东召开首届网民论坛,这个论坛有108名省内外知名网友、44名特约观察员和民间智库成员参加,在网络现场直播,极大地扩展了网络问政的形式,使网络问题有了稳定的平台,问政更加有序;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举报网站,成为网络反腐的里程碑,点击率日均100万次;近些年来,有不少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012年的“表哥杨达才”、“重庆官员艳照门”、“16万切糕”等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公共管理新模式,网络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不但可以宣传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同时还能够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2网络问政的特点
一是建立公共管理的全新的物理平台或称技术平台,为公民表达政见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问。在不同的国家,网络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英美等发达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通过普选制实现,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化的信息平台,用来交友、从事电子商务等活动,网络问政这种虚拟民主,他们的兴趣不大。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公民还难以直接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在2009年的“字”选择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推选了“被”字,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很多“被”,如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公务员、被开心甚至被自杀等。人们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经常被“被”,现实民主得不到满足,便将兴趣转移到虚拟民主领域。网络成了公民可以自由参加的“议会大厅”,在那里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在网络问政中,网民处于平等的地位。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在网线上问政的网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网线上,无论你是国家总理,还是各级党政领导,或是专家学者,大家都是平等的网民,也可以称为“网络公民”。中国的公民,在现实中是分等级的,很少有机会和领导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三是网络问政具有“互动”的特征。现在的网络问政中,存在多个互动:(1)官民互动。(2)报网互动。(3)线上线下互动。(4)智慧互动。四是网络问政具有便捷性的特征。便捷性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1)容易实施。(2)不需要付出专门的行政成本。(3)民间和官员的沟通非常便捷。正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网络的诸多特点,使网络问政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在产生的很短时期内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在公共管理中迅速发挥相当显着的作用。
3网络问政体现公共管理创新
3.1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凝聚民心,汇聚民智
网络问政,促使我们进入一个全民表达、全民发言、全民都是记者、全民都拿着麦克风的时代,促使民意民智来得更加直接和快捷,从不同层面凸显着政府管理模式向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转变。网络问政可以增强网民乃至国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民众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和素养。
(二)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网络问政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成全民参与的可能性,也就进一步促使政府适时根据网络民意动向,调整公共政策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公共权力的净化有重要的影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公共政策的缺位,及时纠正公共决策的偏差,从而使行政当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偏离或歪曲政策,也使公共决策在利益分配与调整中更加公平更加具有秩序。总之,网络问政,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质量,有利于公民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三)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重要平台
网络问政的出现,为网民发泄不满情绪、释放社会压力提供了虚拟平台。通过网络问政参与政治,表达心中不满,有助于释放不合理情绪,降低在现实社会中宣泄情感的危险性。通过网络问政的社会心理宣泄渠道,缓解社会心理冲突,消除社会心理障碍,促进公众心态日趋成熟化和理性化,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加以综合调节和平衡,使社会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
3.2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
在我国,网络问政还处在开始阶段,虽然已经呈现出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其推广和成熟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对网络问政,我们应将其放在“网络行政”的大视野下来考察。问政只是行政的开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问”和“听”,主要功能是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问政开展起来后,网民必然很快不满足于“被听”,还要求他们的建议被重视、被跟进、被采纳、被处理。也就是说,继以问政为重点之后,必然要求以施政为重点。问而不施,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但就问政和施政而言,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的、具体的公共事件。从网络施政再提高一步,则是网络行政,即网络进入政府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整个行政系统,真正建立起电子政府,从而使得公共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为民服务。网络问政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缺陷和脆弱是正常的。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孙景峰,王锐.电子政务建设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9,(1).[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翻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4] 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三篇:关于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引用: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014年3月1日,四季春城昆明不冷不热,一片祥和。祥和的同时却正值美国总统接见完**喇嘛,疆独藏独两股势力沆瀣一气;乌克兰局势变幻莫测,引发美俄两国剑拔弩张;国内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安保工作日渐升级。然而,当晚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目前,云南官方将该事件被定性为恐怖袭击活动。
事件发生后,引起国内社会强烈反响。当事网友及后续记者陆续通过微博、论坛、贴吧、微信等网络互动媒体第一时间传递出这起暴力事件的细节和进展,网络舆论一片哗
然,纷纷谴责暴徒反人类的行径,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逝者安息。
总的来说,此次国人面对恐怖事件,除了愤慨和悲痛之外,在对事件后续的聚焦讨论中,理性面对恐怖事件的情绪得到了很好地彰显,众多网络正能量得到了很好的传递,这其中主要来源于开放性的讨论环境。媒体及时告知事件进展,意见领袖主动提倡守土有责,传播防暴自救手册。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只要有度、有责反而有利于公民社会心态的建立。在今后类似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当应慎堵,慎行。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网民与日俱增,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人们在网络上接受信息并发表者自己的言论。古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舆情相当于水,国家相当于舟,所以遇到类似的事件,官方新闻媒体要把握方法策略,主动介入弄清真相,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主动设置与事件相关的议题,通过吸引网民进行讨论,用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建设性发言,通过讨论帮助网民明辨是非。
网民通过网上舆情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让政府看到了开辟网上平台让民众参与政治的可行性。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 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
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无论是习近平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李克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今年关于网络问政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是两会了。全国31个省区市两会陆续闭幕,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全国两会日渐临近,网上舆论氛围渐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等各种媒体平台纷纷发力,各大媒体通过微博和微信征集两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解读分析两会看点。在微博上,“两会微问答”、“两会微访谈”等栏目吸引网民关注,传统媒体官方微博陆续推出两会策划,代表委员们纷纷开通个人政务微博,设置议政议题,征求网民意见。在微信上,“两会代表”、“两会记者”、“两会直通车”等公众账号每天推荐解读文章为两会预热,对两会进行及时报道。网
民对新一届政府的期待较高,一致希望代表委员多发出反映基层问题、关切民生的两会“好声音”。
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一位新华网友认为,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等形式自由表达意愿,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政府领导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也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实实在在倾听人民呼声,时时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时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考。
政府要想更好地倾听民意,利用网络舆情的平台进行网络问政将是个极好的方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由此可见通过网络进行问政,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虽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进行民主政治,但是人民代表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由于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人民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向国家反映民意。如今,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政,能让政府乃至国家直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网络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化,加大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网络力量之巨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问政的同时不免会有一些负面的舆论出现,在一定限度内的负面舆论政府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出现了例如煽动民族分裂,推翻国家,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等的舆论,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的制止。健康的网络问政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四篇: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
1、政府态度积极;
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
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
1、加大沟通,以了解民情、完善管理、引导舆情;
2、吸收民智,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三、“网络依赖症”指干群沟通渠道过分依赖网络,互动机制畸形发展。一是干部有以网络民情取代下基层的倾向;二是网民过分倚重网上信息和诉求。
四、学者担忧网络问政的理由有:
1、网络普及率和覆盖人群有限;
2、网民结构在城乡、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失衡;
3、干群上网沟通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信息少、更新慢、影响力不高;
4、平台共通难,有效信息整合分类难度大;
5、存在网络水军操纵民意,影响政策的风险;
6、存在网上泄密和外国干涉内政的风险。
五、就“官员A”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遭遇拟写一份微博留言稿,作为他回复广大网友的参考。(10分)要求:1.体现诚意,说明实情,赢得理解; 2.简明、通俗,利于网民理解; 3.不超过200字。
尊敬的网民朋友:感谢你们的关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的批评永远会警醒和促进我们的工作。确实,身为公务员,仅仅对校车惨剧表示痛心是不足的。尽管这次事故是由责任人违法超载和违规行驶造成,但我们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交代。同时,给广大网友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加强校车管理,从严防范此类事故。
【赋分说明】
1、整体上按表达谢意、承认不足、说明实情、工作安排的逻辑顺序作答,语言得体给3分;作答环节不足或顺序混乱、语言不够得体酌情给分。
2、表示感谢给1分,承认不足1分,说明实情给3分,工作安排2分,共7分。关键点分别为:警醒和促进、不足、违法超载、违规行驶、监管不到位、善后事宜、加强管理。
六、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有:
1、主体不对等、功能单一。政府大多“以我为主”发布信息,互动少,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少;
2、文风呆板、回应迟钝。官话套话多,内容单一,有用信息少,消极逃避不同意见;
3、规范缺失、监管不力。有的微博为了名声和利益,肆意炒作;防范泄密等风险能力不强。
七、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有:
(一)、统一制度,完善机制。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2、规范实施细则,形成固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责任到人,加强监管。
1、完善平台,增加互动和网民参与力度;
2、改革文风,坚持讲真话、办实事。
(三)、加强学习,提高效率。
1、学习网络知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学习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八、有人认为:网络世界信息发布充分及时,使人兼听而明智;网络问政更是当前揭露贪腐官员,倒逼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的最好平台之一。因此,网络空间应该是不受管制 的自由领地。请你针对这种观点,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自拟题目,中心明确; 2.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内容要点】
1、网络空间巨大优势:交流充分、个性解放、参与方便,干群有效交流的全新形式。
2、网络世界的弊病: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各方利益主体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平台。
3、网络空间是自由的,但也是有边界的,需要适度监管,应以促进国计民生为导向。
4、可以结合以上各方面全面论述,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深入论述。
维护网络自由政府当有为
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术,从书报广播到网络微博。交流媒介的变革过程,就是我们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我们自由空间的拓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政府网站的建立和政务微博的兴起更是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问政成了实现人民民主权力的最新形式。与通过著书立说、报刊杂志和上访等传统渠道相比,网络问政参与方便,准入门槛低,交流直接,是实现干群充分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008年以来,许多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走进BBS论坛、开设博客或个人邮箱、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凡此种种,都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全新形式,大大促进了干群和谐和执政效率。
网络问政需要依法有序。网络行为有其先天弱点。当前,网络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网上规范更没有深入人心,网上言行杂乱无序。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虚张声势,虚实难辨是其主要缺点。
另一方面,网上言论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大多数片面偏狭,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利益的诉求平台。欺诈行骗,网络盗窃等非法行为更是防不胜防,对个人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就需要政府在风气引导、信息鉴别和监管方面有所作为。一要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力量,坚决打击欺骗行诈、煽动闹事的不法之徒;二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技术,积极保护网络世界的真实健康;三要创新形式,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理性引导,增强其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其辨别力和防范意识。
政府的有效监管,是维护网络世界自由畅通、纯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网络自由是人民群众发出诉求,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监督的有效平台,也是实现干群有效沟通的崭新形式,更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契机。因此,网络自由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府应是保护网络自由的积极力量。
第五篇:网络问政
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超过3亿。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
生态环境。
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上网交心、下网服务。
网民发帖留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公民表达情感、观点或者诉求的一种途径。妥善办理网民留言,既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又对公共事务大有裨益。
“网络问政”需要“魅力语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络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也开始以“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各种形式,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更是引发了广大领导干部和网民的参与热潮,一股“网络问政”新风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兴起,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
那么,领导干部在“网络问政”中,如何才能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共谋发展”方面,实现其效能最大化呢?我们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尊重每一个网民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满怀诚心地面对网民,心怀责任感地去履行职责之外,还需要在“网络问政”时使用“魅力语言”。具体而言,应把握好“四化”。
大众化
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大道至简”。因此,领导干部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包括一些大众化的网络语言。不管面对的是普通网民,还是基层干部,都应力求语言通俗、大众化。即便面对的是有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如果尽是用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也会影响交流效果。“曲高和寡”,无论言论水准多高,但如果语言不通俗,深奥难懂,就很难受欢迎。只有生动、鲜活、群众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其感染力,引起共鸣。
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的《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就体现了语言大众化这一特点。汪洋、黄华华在信中写道: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毋庸置疑,这封公开信的内容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应该算得上是语言“大众化”、实现网络有效沟通的典范了。尤其是“灌水”、“拍砖”等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拉近了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此信一经发布,网上人气独占鳌头,有建言献策的,有高度评价的,仅奥一网一家网站3小时就有17万网民点击浏览,1000多网友跟帖发言,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进行了转载。更有专家评价:省委书记省长上网邀网民“灌水”、“拍砖”,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领导模式、领导魅力的一个创新。
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阅历、才华、性格、气质以及语言修养的集中表现。网络交流中,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语言,领导干部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而那些缺乏个性化的语言,即使是满篇漂亮的词藻,长篇累牍地引用名家名言,恐怕也难以吸引网络人气,更难引起网友共鸣。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在荆楚网等网站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被称为“史上最牛的省长访谈”。访谈中,李鸿忠省长侃侃而谈,积极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既意高旨远,又妙语连珠,可谓个性十足。其中,李鸿忠在谈到网络作用时一再强调,“网络是政府决策的一个富矿”;听到网民积极参与“对话省长”活动时,李鸿忠表示,“网友如此热情是湖北兴旺发达的表现”、湖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很强;在谈到经济危机时这样给湖北网民鼓劲,“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在农民网友反映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强调,“农民朋友要据理力争,要投诉”;在谈到搞经济建设的态度时,他说“要想办成事,要有一种韧劲、耐力和精工细作的精神”;在对湖北人文化精神的评价时说,“湖北人既具有秦岭巴蜀的强悍,又具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文雅”; 谈到发展与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政府工作最终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这些话令人振奋、催人向上,表达出了李省长对湖北发展的一种信心,又体现了他雷厉风行、意气风发,讲求闯劲、速度和效益的个性化特点。
人文化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网络问政”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尊重、关心、爱护网民,替网民着想。“网络问政”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全新课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态度问题。领导干部是站在网民的立场上,为网民着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网民,还是高傲自居,“官气”凌人,热衷于讲官话,讲大话、套话、空话,其效果截然不同。如何与网民互动交流,真诚听取意见?温家宝总理为广大领导干部做出了示范。
2009年2月28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温总理一开始就说:“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所以应该诚实,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温总理以“诚实用心”的姿态和温情、知性的话语与网民互动交流,博得了亿万网民的好评。毫无疑问,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像温总理那样,平和朴实,充满人文情怀,与百姓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从而确保“网络问政”更有实效。
形象化
所谓形象化,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或者较难理解的、枯燥无味的内容加以形象化处理,给人以较直观的感受。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讲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属于谁时,以种桃树、浇桃树、摘桃子作比喻,说明胜利果实是属于抗战军民的,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有力。邓小平同志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猫白猫论”等表述,凝练而形象,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而且记得住,容易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网络问政”中,领导干部面对的群众面比较广,且涉及老中青幼、各行各业,因此,要达到交流效果的理想化,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语言“形象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经做客东方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互动时间里,俞正声就网友关注的问题,认真作答,真诚交流,其中不乏“形象化”语言。网友“外地人”向俞正声提问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计划„过冬‟,这连带影响到了许多行业,如旅游、金融保险等,上海市政府有什么计划?”对此,俞正声风趣地说,“是不是要准备过冬了?我只能说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问题是你的伞张得及时不及时,你的伞管用不管用。”这个回答,巧妙地借“雨天打伞”来比喻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既形象地说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又表达了从容应对危机的心态和信心。真可谓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自然得体。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不仅创新了民主形式,而且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网络问政”的语言魅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领导干部广泛的“知民度”和温暖的民生情怀,那种“打官腔”式的语言,只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