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门应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的浅议
财政部门应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
长效机制建设的浅议
自落实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具体规定的通知》(财监字[1995]第29号,以下简称《通知》)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在治理“小金库”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2010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就开展“小金库”治理的范围、重点和政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党中央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之间的经济往来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复杂化,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却未及时建立健全,一定程度上为“小金库”的滋生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给治理“小金库”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小金库”定义的新理解与新分析
(一)对“小金库”定义的新理解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精神,“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他形成的资产。这一规定是判定是否“小金库”的新定义和新标准,从这一最新、最权威的定义可以看出,不管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的或违法的,只要不纳入单位规定账簿核算管理,就是“小金库”。
(二)当前“小金库”现状及基本特点
近年来,由于加大了“小金库”的查处力度,尤其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的推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通过该体系运行,基本处于财政的全程监管之下,有效地减少了各部门、各单位私设“小金库”的条件,极大地增加了“小金库”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私设的“小金库”更具有隐蔽性,形式更加多样化,资金存放周期短、周转快,难以确定其属性,为查处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当前“小金库”具有以下新的共同的特点:
一是手段狡猾,更具有隐蔽性。随着党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小金库”的存在也更加具有隐蔽性。比如做账外账、假账,甚至不做账、公款私存等,仅限个别主要领导与具体承办者知道,即使案发后也都有着共同的防御心理和“攻守同盟”行为,给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其存在领域具有集中性、特定性。经过多年的清查治理,各单位普遍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已大大减少,“小金库”现象正在向掌握着资金分配权、国有资源管理权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行业集中,诸如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
三是“集体负责”,具有小团体共伙性。利用“小金库”实施违纪违法行为,由过去主要领导、财务人员等极少数相互勾结发展到单位领导集体与财务人员串通一气,让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共同以奖金和补贴等名义私分国有资产,可谓是“利益均占,风险集体共担”。
四是问题难定性。通过查处“小金库”多数单位都是领导假跑项目,以请客送礼和业务往来为名,行自己贪占、个人得好处之实。用假发票、白纸条,在“小金库”如数报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这些钱的性质兼而有之,分辨不清难以定性,只好以违纪处理。
(三)“小金库”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开支去向 “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及形成大多与其职权、职能、资产的所有权有关。利用这种权力搞账外收入,甚至其权限大小同“小金库”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呈相关性。“小金库”的资金多从如下渠道而来:一是收入不入账,即“瞒”、“截”。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即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的方法,把正常的经营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隐瞒或截留下来,账外设账、逃避监督;或把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预算外收入转移到下属单位或业务往来单位,甚至私放私存,形成“小金库”。二是虚列支出。通过弄虚作假、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如一些单位通过编制虚假开支名目和开支对象,截留、套取、骗取财政资金(工资、福利、救灾款物等);一些单位以劳务费、办公 费、工程费等名义,通过直接购买假发票虚列支出;有的单位利用建设项目的机会,由分包单位开出假工程结算单计入成本,转移资金存入“小金库”,套取现金,将款项转移到账外。三是以收抵支。这其实是收入不入账的一种变化形式。如将支出直接与应收款相抵,既逃避了税收,又逃避了监督,在账外形成了“小金库”;将房屋等资产出租给酒店等市场经营者,对应收取的租金部分或全部不收取,而通过在承租方开支招待费、或由承租方提供等值物品等进行收支相抵,双方既隐瞒了收入和支出,又少缴了税金。四是转移隐匿。如在“工会账”、“食堂账”中列收列支,将“工会账”、“食堂账”变成其私设“小金库”的“避风港”;或将账外资金委托他人保管;或以项目费、协作费等名义将资金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其他单位开支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小金库”的存在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实物、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外币、资产等等。“小金库”的资金通常有如下去向:一是以为职工谋福利为借口乱发奖金、补贴。二是用于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上级部门领导付账,名曰为公,实则为私,今天给人以方便就是图明日自己的便利。三是小团体旅游的费用。四是购臵不便公开的商品。五是少数几个人私分。六是用于领导经手的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七是为本单位职工发放工资、奖金缴纳应由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结果等于二次发放工资、奖金等。
(四)“小金库”的危害以及产生根源
1、“小金库”是违纪违法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小金库”为少数领导者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条件,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一是腐蚀了党的领导干部。由于“小金库”管理和支配往往掌握在党员领导干部手里,且普遍存在公款私存、随意进出、收支混乱无帐等现象,这样,不仅使一些人挥霍无度、无所顾忌,而且给少数人挪用、私分、侵占甚至贪污制造了“良机”、带来了“便利”;二是助长了“拜金主义”。“小金库”已成为一些单位领导干部游山玩水、乱奖滥发、隐瞒报账内容等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对“拜金主义”思潮的滋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损害了干群关系。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凭借“小金库”请客送礼、侵占私分、贪污挪用等不法行为,一旦被揭露,在群众中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这种损害领导干部公仆形象的行为,同样也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2、“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在“小金库”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小金库”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截留或转移的各种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中央对“小金库”禁止与查处,可谓是三令五申,但却屡禁难止,其原因有三:(1)部门利益驱动是“小金库”存在的思想根源。部分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意识淡薄,自我监督意识不强,在思想上不重视财经政策、法规和规章的学习,对财经政策、法规不熟悉。工作中忙于事务,不重视管理,特别是财政财务管理,放任自流,有些内部控制不健全,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受部门利益驱动,臵国家财经法规于不顾,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满足一己私用。(2)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为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近年来实行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清理单位银行账户,但部分单位执行制度不严格、不到位,私存部分资金,设臵账外账,这些资金既未纳入财政部门监管,也不向本单位职工公开,非常隐蔽,难以发现和查处。(3)外部监督不健全。在外部监督方面,制度不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情况依然存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没有达到全面、全程监控的程度,监督的广度、深度都有待加强,还存在领导干部任职多年从未监督的死角,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违规设臵“小金库”、账外账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等问题的责任追究尚未形成一种态势,往往只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对个人责任追究较少。(4)内部监督不到位,致使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尽管相当多的部门都制定了财务务管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就百色市近年来查处的“小金库”案件来看,6 大部份都设有内部控制制度,但都得不到执行,从而产生了“小金库”的行为。
二、当前财政部门在防治“小金库”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当前财政部门在防治“小金库”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一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虽进展较快,但由于对改革的认识未完全到位,各项配套措施欠完善,技术保障水平较低,在改革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治理“小金库”成果。二是目前单位现金支付仍处于财政动态监控视野之外,一些预算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套取现金,设臵账外账,规避监管,成为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一个“盲区”,为“小金库”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三是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后期监管的力度乏力,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没能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有机的结合,加之目前实行零余额账户与基本账户双轨并行,造成对单位的违规转账行为监管困难。另外就目前的账户管理情况看,单位基本建设账户管理混乱,一个单位有一项工程就开设一个账户,有的单位基建项目早已竣工决算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撤户,造成了基建账户多、管理分散,不利于监管和规范核算。四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打捆下达,一方面不利于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资产拨付流程长,时间久,容易造成资金的截留、挪用。五是部分国有资产(资源)收入管理办法不够完善,为滞留、挪用留下了漏洞。六是监管乏力甚至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金库”的发生。目前“小金库”越 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狡猾,单靠一两个部门难以应付,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不仅如此,有的地方无法从财政上确保行政执法部门和单位的经费,因此就默许其从收费、罚款中自行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便“大胆”操作,并善于“发挥”,毫无顾忌地设账外账,明目张胆地搞“小金库”。
三、进一步加强治理“小金库”的对策及建议
要彻底根治“小金库”,必须从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入手,消除其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财政部门应建立包括思想教育、制度保证,组织协调和监督惩处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
(一)加强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从主观上认识到“小金库”的危害性,做到警钟长鸣。要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认识到搞“小金库”不仅违纪,而且违法,损害的不仅是单位、部门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通过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警示教育,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二)继续加强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保证财政资金快捷畅通,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的滋生。
一是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上下级专项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机制,建立专项资金的账户体系和支付模式,同时利用支付系统的全程跟踪、动态监控的强 大信息功能,有效的保障在满足转移支付资金的规范运作的同时,避免资金的滞留、挪用,更好地实现专项资金所承载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是加快建立公务卡制度,把预算单位的现金支付纳入财政动态监管的视野范围内。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建立公务卡结算账户、零余额账户以及整个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机结合,通过公务卡结算产生的电子转账信息,使单位的现金支付具有“雁过留声”特点,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的作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能及时掌握现金支付的全部信息并实现有效的监管。
三是清理各种过渡性措施。首先,逐步取消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行“新旧账户同时运行”的过渡办法。撤销预算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将单位零余额账户视同单位“基本存款账户”进行管理;其次,研究对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之前预算单位历年累积的年终财政结余资金(包括历年滚存留归预算单位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结余、项目经费结余和基建投资包干结余等)的处理办法,对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和没有具体用途的预算结余资金要及时收缴国库,减少“小金库”滋生的资金来源。
四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工作。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的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改革的需求,尤其在动态监控上缺乏后劲。下一步需要研究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内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把转移支付账户体系、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体系以及各系财政部门的账户全部纳入大系统 的监控之中。相应的账户申报、审批、年检等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也实行网上逐级申报、财政逐级审批为主。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位账户体系,夯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同时实现账户的透明管理,铲除“小金库”的滋生土壤。
五是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金和对下级调度现金等财政资金也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并且使其支付申请、审核、拨付各项要求统一起来,规范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和拨付办法。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按照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要求,建立健全分配、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杜绝“小金库”的关健。
六是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首先要加强非税收入立项审批的管理,明确执收范围,为加强征收制定制度基础;其次注重强化国库管理职能,变被动接受资金缴库为主动通过执收系统全面、及时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使资金通过汇缴专户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内运行,达到有效的避免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贪污挪用等情况。
七是必须加强对票据的管理。从近几年来所查处的“小金库”案件的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产生的“小金库”都是与票据管理有关,不是虚开税务发票,就是收入不开具财政票据,支出乱开票据,因此,加强对告诉票据的管理就会达到从源头控制“小金库”的作用。
(三)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建立由监察部门牵头,财政、审计、人民银行、税务、公安参加的,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在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
1、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结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清查工作,认真落实财政部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臵收入、对外投资收益、出租出借收入等国有资产收益情况,并严格按照《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意见》,对各部门、各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坚决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2、强化各种监督,实行阳光作业。所有财务、政务可以公开,尽可能公开,可以量化的尽可能具体,不留死角。防止“暗箱”操作。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各有侧重,互为联动,协调发挥作用。
3、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今后再新发现私设“小金库”,依据额度、结合情节,对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给与相当的处分,把追究的重点放在私设“小金库”起主导作用的领导身上,凡发现设“小金库”的领导干部一律不得提拔,并对其进行按党纪政纪 进行处分,使其从思想上尽快实现“小金库”不敢设、不能设、不愿设的转变。
4、提高全社会治理“小金库”的意识。治理“小金库”是反腐败关口的前移,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要提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全民自觉抵制有可能产生“小金库”的各种行为,做到对人民群众宣传到位,形成强有力的全民监督。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对建设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体会
(天津边检总站 于娟娟)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近年来,通过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清理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加大追究责任人力度,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得到一定纠正,但现实中,仍然会发现个别单位禁而不止,变换形式,私设“小金库”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治理“小金库”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对“小金库”的清理和打击力度,并坚决予以制止,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期待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下面,我从“小金库”的危害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小金库”的危害性
“小金库”虽小,但危害极大,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公款沦为“私房钱”,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滋生腐败,为谋私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单位为了谋取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重金铺路,送好处费、发红包、给回扣,大肆行贿,“小金库”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小金库”的资金甚至成了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为滋生腐败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等等。
(二)损害形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它确实为一些单位领导带来了方便,某种程度上便于他们做工作办事情,但他们有时大肆挥霍资金,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严重损害干群关系,最终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
(三)资产流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小金库”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属于监管的盲区,很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加紧张。尤其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扭曲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坚决消除。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边检总站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设立及产生,与此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为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警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同志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小金库”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卷入违法违纪的案件,损害的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从而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各边检站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并与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各边检站站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站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必须形成相互制衡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那些想设“小金库”的单位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总站督察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总站民警和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民警、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边检站严肃处理,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
(四)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各边检站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落实账户集中审批和统一开户制度,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各边检站自行开户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银行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
总之,“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清理整治“小金库”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同时还要依赖于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力争做到防范于未然,更好地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三篇: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
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我单位按照彻底清理“小金库”的工作要求,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的发生,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的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标本兼治。要在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的同时,全面深入,不走过场,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把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我单位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高度重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是“小金库”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把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积极推进、贯彻始终,认真落实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任务。
二、加强教育。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从加强教育引导入手,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提高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将防治“小金库”的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研究制定防治“小金库”教育工作指导性意见,明确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将防治“小金库”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财经纪律教育有机结合,强化领导干部遵纪守法观念、廉洁从政意识和财经业务素养;建立完善警示教育制度,丰富警示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制度。全面总结“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产生“小金库”的原因,找准容易滋生“小金库”的重点环节,建立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源头治理。
1、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收支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账户、现金、票据、会议费、工会经费、“三公消费”、固定资产等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合理设置内部财务工作岗位,明确会计和出纳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交叉控制机制,提高资金资产使用及财务核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结合实际,积极完善相关制度,调整各项经费列支标准,加强财政经费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各种公款消费,重点加强对会议费招待费支出管理,消除建立“小金库”的诱因;
3、加强财务收支、银行账户、资产收益和财务票据管理,专人专管,责任到人,提高制度执行力;
4、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约束。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和“公务卡”改革,规范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减少财政资金使用上的“跑冒滴漏”。
四、强化监督。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内部运行的监督制约,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建立健全了财政预决算和单位财务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对“小金库”违法行为责任追究。
二零一一年九月六日
第四篇: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
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顾国家财经纪律,采用截留各种经营收入、虚列支出、虚报冒领,以及隐匿“佣金”等手段将收入截入“小金库”,成为个人请客送礼、挥霍浪费,以至贪污、行贿的“保险柜”。它不仅肢解了财务资金,造成体外循环,小金库“已成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干部被腐蚀的”诱发源“,是滋生违规、违纪、违法活动的土壤和温床。根除”小金库",实际上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措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小金库”进行剖析,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
一、我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小金库”的来源及流向
“小金库”在我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小金库”的来源如下:(1)截留收费、罚没款收入。(2)截留销售产品等主营业务收入。(3)截留维修、运输和技术服务等劳务、服务收入。(4)没收财物变价收入。(5)出租店面、房屋、场地和车辆等的租金收入。(6)出售报废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残次品、边角废料和旧报纸、杂志等非主营物品收入。(7)单位创办经济实体的创收收入。(8)对外投资收益。(9)虚报冒领款。(10)公务和业务关系中的“手续费”、经济往来中的“回扣”收入。(11)赞助、集资、摊派款和接受捐赠收入。(12)上交、下拨款项。(13)向下属单位所收取的款项和下属单位以种种名义所送的款项。(14)违约金、逾期押金收入。(15)将单位的资金以某种名义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特别是联营单位或下属单位,然后再从对方收回或存于对方作“小金库”资金。(16)公款私存的利息收入。
(17)开发票时采取“大头小尾”方式。(18)虚报夜餐补助费、招待费、会务费、加班费等。那么小金库里的资金都流向了哪里呢?“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二是购建资产;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五是礼品礼金支出;六是私分。
二、“小金库”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无视法纪。一些单位领导为便于“搞活”和提高福利待遇,片面认为不是独落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还有一些单位为偷逃税款或截留收入,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想方设法私设“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其次,制度缺失成为“小金库”存在的最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小金库”一直挑战现行制度、机制和体制,利用制度、机制和体制中存在的缺失或漏洞,借助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对财务经济信息和权力的优势,实现谋取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目的。三是道德操守。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设“小金库”反而不正常;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不得以的行为,要解决“迎来送往”、要相互交流学习的开支,这些开支没有来源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来设立“小金库”解决;还有些人认为“小金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无法根除的病症,只要不是装到自己腰包里去,也不要太过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四是社会非公平性。因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巨大偏离,不仅仅体现在地区、行业、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国家机关在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因权力属性的差异而导致办公环境、收入和福利的巨大差异,各种因素导致的“攀比心理”都会使各自领域内的管理者做出利己的选择,有些部门超出了其他部门的福利待遇时,就会起到示范作用而使得其他部门不择手段的效仿;就那公务员来说,从理论上讲应该所获的工资及福利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地区的公务员工资多不一样,要相差几倍。事业单位就更不用讲了,差异会导致管理层压力去谋求解决途径,从而使得各行各业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去实现团体福利尽可能的福利最大化等最终诱发“小金库”不断产生。五是缺乏监管,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做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短”,所以财会人员在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小金库”原始记录,逃避调查,设置取证障碍。六是处罚不力。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小金库”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重罚,大凡私设“小金库”,都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因此查出来后,要想处罚到某一个人的头上,就让执法执纪机关倍感为难。加之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为了不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脸上“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的“好人主义”思想,在较大程度上又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单位“顶风违纪”的不良风气,“小金库”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如何预防和治理“小金库”
“小金库”是个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一个“顽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的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小金库”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营造防治“小金库”的社会氛围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财务制度与财经法规的认识,用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来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约束财务行为,规范财经秩序。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剖析典型案件,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媒体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宣传,使设立“小金库”违法、违纪、容易诱发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自觉抵制设立“小金库”的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问题发生
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制度,并不断改进完善,认真执行。
1、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应编制部门预算。凡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必须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报市财政局备案。各镇所属事业单位也应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纳入镇级财政综合预算。不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镇财政所要代编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各单位编制的预算应全面反映收支内容,不得隐瞒、肢解财政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2、规范收入征管。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项、国有资产出租和处置收入,以及因工作职能收取的捐赠、赞助款项和业务活动中取得的各种回扣、手续费、劳务收入必须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各执收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征收政策,不得擅自多收、少收、缓收或不收,不得隐瞒、截留、滞留、挪用和坐支,也不得在执收对象处结报费用进行抵算。
3、从严支出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应严格执行财务开支标准,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规定的审核办理。严防多头支出和无计划开支。凡超过1000元支出除经办人、证明人签证外,还必须附有购置清单和支出用途;重大项目支出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并附集体讨论意见。
4、依法建账核算。各镇各部门要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册,不得少设、私设会计账册。单位或单位内部人员代表单位行使职能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册上统一登记、核算。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核算的,其会计账册应及时打印装订。会计账册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处置。
5、加强结算审核。各部门所有结算事项必须经过财会人员的审核和经办、证明人员的签证。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退回,抵制无效的应向所在部门纪检组和市财政部门报告。资金支付和结算凡超过1000元结算起点的,必须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行政事业单位只允许开设一个银行账户,严禁多头开户。确属工作需要增设账户的,须经市财政局批准。
6、规范票据使用。各单位要严格把好收费票据使用关,严禁使用非法票据。票据所收款项要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及时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7、加强资资金管理。各单位要规范资产核算,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每年清查不少于一次,资产增减要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凡本单位购置、接受或实际使用的资产,纳入本单位法定账簿核算管理的,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帐。
8、完善信息公开。各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加大财务公开力度,编制财务公开目录,增强财政、财会工作的透明度。定期召开本单位干部职工大会,通报财务开支情况,通过党务、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9、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检查机制。审计、纪检、法规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财务监督力度,要加强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增加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违规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0、抓好重点领域。根据“小金库”的特点,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广告促销、废弃物资处理、宾馆酒店、会议接待等项目是“小金库”的高发之地。这些项目资金流量大,涉及领域广,财务环节多,进行“小金库”检查时要重点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检查中,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不能麻痹大意。
11、实施财务公开。阳光是做好的防腐剂。实施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账目,把财务资金置于“阳光”之下,把社会各界的“目光”汇聚成最好的“清洁剂”,让“小金库”现象无藏身之地。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置“小金库”
各级党委要把查处私设“小金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实行一票否决。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联席会的作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合力。
1、要经常性开展突出稽查活动。根据对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部门职责、行业特点、单位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周密安排,根据掌握的线索资料,掌握好时机和对象,准确判断资金存放的地点进行突击。检查时要注重两个结合:一要与清理收费票据、现金支票、空白支票和转账支票存根、作废存根等资料结合起来;二要与保管的实物资料相结合。盘库时还要注意保险柜中保管的房产证、土地证、有关资料证明、笔记本、信封、钥匙等实物资料。对于存放于保险柜的存折、存单,不管是单位户或是个人户,都要进行深入查证。当判断现金会存放在多个保险柜时,应安排几个盘点小组同时进行。如果发现账款不符现象,应追查到底,查清原因。
2、定期对分管负责人批报的票据进行审核确认。对未按制度办理或超越权限办理的事项可行使否决权,对有重大过错的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3、强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纪委、财政、审计部门要根据职能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强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4、并积极畅通“小金库”信访举报渠道。在纪委、财政等部门设立防治“小金库”举报信箱和电子举报邮箱,受理群众举报,对于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弄清事实,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对发现单位私设“小金库”的违规问题,要组织力量,迅速介入,做到分类处理,一查到底。一经查实设立“小金库”问题,严肃依纪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篇: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
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防治小金库 自2009年4月下旬以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开展,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机制上治本清源,坚决防治“小金库”。
一、“小金库”的概念、性质及其特点
所谓“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新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帐簿登记、核算”。由此可见,“小金库”是账外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性质是严重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行为。“小金库”的主要特点有:隐蔽性强,不易被检查发现;资金来源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危害性大,是极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涉及面广,发生数额有增无减等。
二、“小金库”的表现形式、主要手法及其资金使用方向
(一)“小金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一是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二是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三是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四是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事业收入、接受捐赠、赞助等取得的资金,劳务收入、价外费用、正常或不正常的折扣、折让、佣金、回扣等。五是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六是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七是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主要手法:主要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支出,套取、转移资金,捣腾往来,假票支出,乱开账户,滥用现金,账外循环等手段来设置“小金库”。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1
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二是购建资产;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购置不便公开的商品。三是以为职工谋福利、留住人才为借口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小团体旅游的费用。为本单位职工发放工资、奖金缴纳应由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五是礼品礼金支出,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有关部门付账;六是私分;七是其他。
三、“小金库”的动机及其成因
私设“小金库”是一个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但为何久禁不止,其动机十分明显,就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是产生小金库的直接动因。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财经法规制度不熟悉不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对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账外账”反正是账,搞一点变通无关紧要,并且认为“小金库”比较隐蔽,一般不会被查出,存有侥幸心理,能设就设,能逃就逃。
第二,部门和个人利益驱动,是产生“小金库”的内在动因。如何给职工谋点奖金福利,如何处理一些不合规的支出费用,一些单位领导认为,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置“小金库”。从查处出来的“小金库”资金去向分析来看,大部分是用于发放本单位的职工奖金福利支出、请客送礼费用支出等等。
第三,财务监管力度加大,是产生“小金库”的外部动因。随着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财政统管力度的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对招待费用等支出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一些部门、单位就觉得手脚完全被捆死,从而出现财政、纪检等部门管理越严格,部门单位产生私设“小金库”的动机就越强烈。于是个别单位,少数领导总要千方百计地研究对策措施,留一点“活钱”,为个人谋一点“福利”,为开支不合规支出找一条“渠道”,不管风险多大,就是铤而走险,私设“小金库”。
第四,查处力度不够,是产生“小金库”的间接动因。目前,查处出来的“小金库”,一般只是给予单位一定的经济处罚,大多没有与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罚、经济处罚挂钩,结果造成有关部门、单位存在无所谓的思想,总认为即使“小金库”被发现了,无非就是单位罚一点款,没有触及个人责任,不伤筋骨,进而未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震撼作用。
第五,财会人员执法不严,是产生“小金库”的辅助动因。一个部门、单位有“小金库”,与其财务人员失职和业务不精也有很大关系。一些财会人员原则性不强,明知私设“小金库”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但是往往惧怕得罪领导,不敢向领导讲清财经纪律规定,或者发现本单位“小金库”没有及时向领导提出加以纠正,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从而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
四、“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
坚决取消“小金库”,既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和整顿财经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反腐建设,坚持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机制上治本清源,从根本上彻底杜绝“小金库”的产生。
(一)、必须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坚持预防教育为先。
财政、审计监管部门要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财经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财务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财政财务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和辅导,着力增强他们自觉遵守财经法纪意识;新闻媒体要加大《会计法》等一系列财经法规的宣传报道力度,大力营造坚决取消“小金库”的强烈氛围,使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部门单位“一把手”能够充分认识到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充分认清取消“小金库”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取消“小金库”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依法办事,规范运行,筑牢防治“小金库”的思想防线。
(二)、必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坚持制度化管理。
一是要强化财务收支管理,严格把好收支控制关。要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抓好“票款分离”工作,严禁截留、隐瞒、坐支、挪用各项收入,严禁弄虚作假、虚支虚提支出费用;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努力前移监督关口;建立健全部门单位内控和监督的机制,严格收支核算管理;大力推行行政公务卡消费改革,减少现金结算方式,促进公务消费内容明细透明;切实抓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建立分级会计结算中心,逐步取消部门、单位会计核算机构,努力建设一个“简便易行、快捷高效、监控有力”的核算机制,使“小金库”无生存之地。
二是要强化票据管理,严禁使用非法票据,严格把好收费票据使用关。行政事业单位凡是使用非财政部门印制收据收费的,一律视同乱收费,付费单位必须拒付。
三是要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严禁乱开乱设账户,财政及有关金融机构应严格把好各部门、各单位银行账户开设关,一经发现擅自开设账户的,要严肃查处。
四是要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把好“阳光操作”关。进一步加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力度,对小额零星工程也要一律实行公开竞争,并且要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审核和监督,搞好工程决算的审计。
五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健全和完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夯实防治“小金库”的管理工作基础。
(三)、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全方位监管。
一是实行监督信息化。建立电子监督平台,逐步实行审计、财政、电子监察联网监督,实现软件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放大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网络功能,整合电子监察、审计、财政、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联网功效,适时监控各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远程监管,通过运用财务收支、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基础信息和
绩效成果等电子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规行为,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是实行监督常态化。部门单位财务监管工作要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对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以及内部监督检查、考核、整改等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负责。财政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组建专职监管机构,有效促进财政监管专业化、制度化。审计机关要在每年审计项目计划制定上,应强化对执收执罚权比较集中部门的监督检查,突出“小金库”这一审计工作重点。纪检部门要将“小金库”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坚决杜绝部门单位侥幸心理。
三是实行监督立体化。建立财政、审计、纪检等执法部门立体监督体系,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加强对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监督检查,把握“小金库”检查的切入点,从检查收入、支出、对外投资、收费票据、银行账户、延伸检查下属及往来单位等途径入手,充分运用突击盘存法、收入核实法、支出追查法、账户核对法、清查票据法、审阅相关资料法、调查询证法、分析比较法、现场勘察法、延伸检查法、利用举报法等主要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小金库”专项检查,切实做到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纪检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为内容的监督体系,全方位、多形式、经常性地开展财务检查活动,不留死角,才能有效地制止私设“小金库”行为。
四是实行监督公开化。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部门预算公开、审计结果公开、财务收支结果公开制度。部门单位对重大重要财务事项都要及时公开,预算、决算、重大财务事项、财务绩效等都要向职工大会报告,每月的财务收支明细要在单位内部公布,各项支出必须经单位民主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机构审核,不合理或违规支出不得报支并予以纠正。涉及公众财务事项要向社会公开。有收费收入的单位,要向
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项目、标准、依据和减免条件等事项,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五是实行监督多元化。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应全面建立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奖励制度和保密制度,开辟多条监督途径,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及时捕捉私设“小金库”信息源。建立信息资料库,及时跟踪检查,在举报问题查实后,还要对举报人按收缴入库或认定的违纪金额的1—5%予以奖励,并为举报人保密。通过实施全方位监管,真正建立一道坚固的防治“小金库”防火墙。
(四)、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动真碰硬。法轻则不能治众,建议国务院或财政部应尽快制定出台一个《关于严肃查处私设“小金库”暂行办法》的文件,建章立制,建立一个严格地责任追究制度,对“小金库”问题绝不能姑息养奸。要明确今后不管“小金库”数额大小,只要一经查出,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对单位“一把手”实行先停职,后处理,对收入不入账,放在单位规定账簿之外列收列支的“小金库”资金,依照规定全额没收上缴国库,同时要对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一是通报批评,提出警告,向社会公开曝光;二是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单位以法规规定的最高处罚幅度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也要相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三是必须给予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一定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不敢私设“小金库”,真正达到望而却步,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