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统一认识 强化改革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2009年,鹰潭市各级财政非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打造世界铜都的目标,克服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对我市的影响,狠抓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现就我市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充分认识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化,在新形势下,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推进改革和谋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重要基础。建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既是全面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明确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中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有关规定,我市在依法筹集的基础上,对非税收入实行分类规范管理。我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1)行政事业性收费。(2)政府性基金。(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4)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5)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6)主管部门集中的收入。(7)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8)其他政府非税收入。为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我市先后出台了《鹰潭市市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鹰府发[2006]25号)和《鹰潭市市直行政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鹰府发[2007]17号),对非税收入进行分类规范管理。对于不同性质的非税收入,按政策规定,进行不同管理,该进国库的进国库,该进专户的进专户。
(三)“收支两条线”监管工作得到强化。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强廉政建设,优化经济建设环境,整顿财政分配秩序,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市非税收入管理全面推行“银行代收制”,实施“票款分离”。实践证明,“银行代收制”基本上解决了执收单位及个人截留、坐支或不及时上缴资金等问题,并为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收入账户管理方面,取消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过渡账户,由市财政统一在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各项非税收入收支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非税收入通过银行代收网点及时划解财政专户,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有效地遏制了收入资金分散在各部门单位存款账户上而难以监管的现象。
(四)打造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我市在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非税(预算外资金)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将全部合法的非税收入项目、标准、征收范围、对象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形成项目库,对非税收入项目和执收单位进行统一编码,建立非税数据中心,与代理银行联网。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账务处理及时、准确,较好地完成了非税收入的归集、记录、结算等工作任务,通过系统运行,实现了财政部门与代理银行、执收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用科技手段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征收行为,加强了监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收费票据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收费票据管理是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的源头和基础。首先,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票据领用和缴销制度,对各种票据严格实行“按月审验,验旧换新”制度,并视单位特点,严格控制发售数量。单位缴销票据时,严格核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上缴财政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停止供应票据,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对不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的,按规定严肃处理,达到了以票控管、以票控监的目的;其次,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清理了所有收费项目和各单位银行代码,并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发放的《收费许可证》核定各单位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实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遏制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促进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地上交国库或财政专户,同时也有助于防范收费单位开具虚假票据、私设“小金库”等违法乱纪行为。
(六)加强监督,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监督稽查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收支两条线”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规范征管秩序,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切实开展日常监督稽查工作,通过票据发放、核销的审核,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执收、解缴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遏制非税收入征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二是认真开展专项稽查工作,重点对专用票据使用大户及征管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稽查;三是按照市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我局积极配合市纪检、监察、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人民银行、市银监会等相关单位开展“小金库”治理的各项工作,并于7月16日起至9月21日对全市689户行政事业单位中的176户进行了重点检查,其中地市级 61户,县及县以下 115户。全市共查出“小金库”个数8个,金额为218万元。其中市本级3个,金额95万元。
二、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非税收入涉及面广、项目多,征收方式复杂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征管主体不明确,征收行为不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票据开据不规范,多人收费、多人开票现象普遍。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以费养人”局面,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行为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臵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甚至擅立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随意减免,收人情费等,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二)重“收”轻“支”,资金管理不到位。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上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分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三)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四)处理处罚决定难执行。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级别较低,在外来压力的干涉和作用下,正常工作开展有困难,有些单位有恃无恐,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问题甚至重复发生,再加上处罚时对单位处罚的较多,很少涉及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给处罚执行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五)少数部门单位收费票据管理仍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少数部门单位对收费和罚没票据管理松懈,不按规定使用财政统一收费票据,有的开票收款长期不结账,有转让、代开、串开、遗失票据等现象,有的单位不用规定收费票据,直接坐支收费款。
三、未来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思路和意见
通过对我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及监督制度。
(一)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即成立专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承担起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职责,主要负责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计划的编制、执行,决算的审核、汇编,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执收稽查,并对下进行工作指导。
(二)加快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相关法规,就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立项、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需要,对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正和补充,以形成包括立项制度、审批制度、征收制度、预算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以“金财工程”收入管理系统为依托,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兼顾与其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相衔接,设计开发出以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子系统为核心,银行代收子系统为前台,票据管理子系统、会计核算子系统、单位执收台账子系统、单位对账查询子系统为辅助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透明、运转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三)创新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模式。非税收入是各级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规范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财政收支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当前非税收入尚未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过渡阶段,政府应加大非税收入的统筹力度。要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与其他财政收入形成的财力一同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统筹安排,实行真正统一的财政预算,把“收支两条线”落到实处,从而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分配格局,从机制上解决以前那种受部门利益驱动,乱收、乱罚、乱支等现象。总之,非税收入管理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很多,必须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执收单位的利益,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又要规范其执收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税收入管理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四)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是票据管理改革。针对现行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的状况,改革票据使用种类和使用办法,建立起以票证合一的“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为主体、专用票据为辅助的新型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体系,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实现“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督促单位依法收取。二是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清理银行账户,统一财政专户管理,由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开设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专户,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从账户管理上堵塞执收单位转移截留政府非税收入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的漏洞。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要求,创新征管方式,大力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办法,实行票据使用与执收项目相结合,票据发放与专户管理相结合,票据管理与稽查相结合,切实做到“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
(五)部门单位主动入位,加强内部核算与审计监督。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负责管理本部门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对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性服务收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和管理,并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分开核算。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强化财政监督,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规定,进一步规范财政收入征管的监督检查,按照“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基本思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强化财政监督,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成效。同时,建立服务标准、考核标准、岗位职责、责任追究、内部监督等内部管理制度,从严约束工作人员执法行为,以优质服务树立良好执法形象,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严格执法,对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行为,除了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要真正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以对责任人的处理来促进事的规范化。
四、明年工作打算
回顾2009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积极地、创造性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对照2009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核对清理非税收费项目,加强收费项目管理;开展定期不定期的非税收入管理监督检查工作;规范非税收入收缴,定期召开非税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不断提高非税收入预算执行能力;细化非税收入预算编制,规范非税收入资金管理;加强对县(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指导。
(二)加强财政票据管理。不断完善票据管理办法,做好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与金财工程的有效衔接工作,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规范票据的保管、领用和核销程序,强化以票管费功能;开展票据年检和专项检查,加大监管力度。
(三)开展非税收入专题调研。围绕新时期财政中心工作,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为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增强干部职工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篇:关于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
关于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
2013-11-28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目前县级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
方。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未按照要求将所有非税收入收缴都纳入收缴系统中运行,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处于一种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如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个别罚没收入未纳入收缴系统,通过财政局综合科(股)直接上缴国库,不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导致了多种信息系统、会计核算途径,财政部
门难以通过同一系统及时掌握整体非税收入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2、系统中的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不能按照每年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时调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每年都会有所调整,但是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不能相应的及时作出调整,造成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收入信息和预算科目编码、名称不一致,不能正确划转国库和财政专户,不利于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
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
3、代收银行的预审功能不足,不能发现收费项目代码不符、科目名称错误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代收银行经办人员素质不一,在代收非税收入时不认真检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是否填写完整,部分收入数据传送到财政部门后,因为不能确认缴款单位、收入项目名称等非税收入信息造成系统无法确认记账,待结算收入金额较大,查找收入单位,收入
项目的工作量非常大,不能保证非税收入信息的实时、准确。
4、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对账不及时。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财政部门通过执收银行传递过来的信息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但是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未建立定期对账的制度。财政局的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足,只能做到每1-2个月银行与对账一次,不能主动与执收单位对账,部分未达账项金额
较大且长期存在,未能及时进行处理。
二、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长期积累形成的。从长远看,必须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的深层次矛盾,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从近期看,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非税收入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1、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将改革推进到所有执收单位和收入项目。建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数据收缴管理体系,清理仍在系统外运行的非税收入,按照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目标要求逐步完善,确保所有的非税收入均通过统一的系统收
缴、核算。
2、明确非税收入范围和分类口径。
科学界定非税收入范围,统一非税收入的分类口径,是做好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每年统一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确保非税收入能
准确缴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正确划解、入库。
3、加强对执收单位和银行的业务培训。
执收单位错填缴款书和银行的预审功能不足是造成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待结算收入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执收单位和银行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让执收单位明确缴款书填写的规范要求,银行明确重点审查的几个项目,如缴款单位及编码、收入项目名称、预算科目和编码等是否缺项,才可以有效的减少无法确认记账的收入,减轻核查的工作量,提高非税收入入库效率。
4、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定期对账。
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应建立定期对账制度。非税收入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的与执收单位核对收入项目、金额,可以采取寄送电子对账单的形式,由执收单位核对后寄回非税局,发现差距及时查找原因,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收入频繁的单位,每月至少对账一次,其他单位可以每季度或者每半年对账一次。每月和银行对账,查明未达账项的成因,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真实、完整。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山东省财政厅 文件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鲁财综„2009‟105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系统
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各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要求,现就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 1 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一)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依照规定程序批准,按照规定的项目、标准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等依法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费(包括证书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勘查登记费、采矿登记收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登记费、征(土)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地质成果资料费、土地评估师考试考务费、土地评估师考试费、测绘成果成图资料收费、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测绘仪器检测收费及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山东站借用的职业技能鉴定费等。
(二)国土资源系统政府性基金。指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新菜地开发基金等。
(三)国土资源系统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指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单位利用占有的各种形态的自然资源、公共资源向社会提供经营服务、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以及其他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信誉、政府权力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出租、出让、转让国有资源使用权取得的收2 入等。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出租、出让、转让等有偿使用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等有偿出让使用收入;利用杂志、影视制品、网站等各类宣传媒体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利用人力资源、资质、技术与知识资源等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地况评估与分析、地矿勘测(察)勘探和其他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权力开展强制性行业培训和行业服务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信誉或单位职责开展对外服务、对外合作取得的收入;闲置场地、矿区出租、出让取得的收入;各种场地、建筑物空间广告权出租、出让收入;其他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四)国土资源系统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指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单位将所占有的各种形态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以及投资等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出租、出让、处置收入;机械设备、专用仪器、勘测(探)设施、车辆等施工、办公用固定资产出租、出让、处置收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现金、债券、股权等资产直接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应缴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五)国土资源系统罚没收入。指国土资源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土资源法律规定的行为实施处罚所取得的罚款、没收的现金收入以及没收的物品变价收入。
(六)国土资源系统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指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
(七)国土资源系统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指国土资源部门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利用行政权力集中的所属单位的收入。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各项收入进行全面梳理,凡属于上述范围的,都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和“票款分离”要求,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或坐收坐支。
二、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征缴管理
(一)规范征缴程序。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依法收取各类政府非税收入时,应首先到同级财政部门申请非税收入项目编码,然后向缴款人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并根据代收银行加盖收讫章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向缴款人提供“山东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登记非税收入辅助账簿,对收费情况按月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核对。
(二)规范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山东省财政票据管理暂行办法》(鲁财综„2008‟54号)要求,对财政票据实行严格管理。一是设置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台账,指定专人负责票据领购、保管、发放、登记和销毁等工作。二是规范财政票据使用。“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是国土资源系统征收非税收入时向缴款人(单位)出具的唯一合法财政票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财政票据填写必须内4 容完整、字迹工整、印章齐全。严禁使用“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收据”、作废票据以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收取非税收入。三是强化财政票据内部缴销管理。票据管理人员要按照财政部门要求领购财政票据,定期(月或季)组织清查和盘点,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对账,确保财政票据领购、发放、使用、结余对应一致,财政票据使用数量、票据存根与缴入财政的非税收入数额对应一致。四是认真清理已停止使用的空白旧版财政票据和超过保管期限的票据存根,及时登记造册,按规定报财政部门批准后销毁。
(三)规范非税收入资金管理。一是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对国家和省依法设立的非税收入项目,不得随意取消或停止征收,也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单位不得随意减免属于本级的非税收入。对应征不征或未足额征收的非税收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以直接征收并缴入上级财政。二是严格非税收入账户管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暂行规定》(鲁财库„2003‟19号)设立和使用资金账户,严禁擅自设立非税收入过渡账户,严禁把单位基本账户和其他账户作为过渡账户使用。三是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票款分离”征缴制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必须直接通过“山东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 5 缴入财政,通过征管系统实现自动分成。对未通过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上缴的各类非税收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拒绝接受,并责成相关国土资源部门通过非税收入征管系统缴纳。四是严格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部门预算改革要求,将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个人不得截留、坐支、挤占和挪用非税收入。
三、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征缴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对国土资源部门非税收入征缴和财政票据管理相关工作给予积极指导,主动协调代收银行,帮助国土资源部门及时解决征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加强系统内非税收入征管人员和票据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财经法规和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确保非税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征缴,严禁滞压、挤占和挪用。省财政厅与省国土资源厅将加强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非税收入征缴、银行代收、票据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要及时向财政部门反映。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主题词:规范
国土资源
非税收入
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 主动公开。抄送:省审计厅
山东省财政厅办公室 2009年12月11日印发
第四篇: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 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与县(市)和乡镇与企事业以及乡镇其他经济单位之间在收支划分和财政、财务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乡镇财政分配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振兴和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认真调查研究乡镇财政体制现状,分析其利弊和主客观原因,积极探讨解决对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九江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自2007年全面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经过三年多的运转,运行秩序良好,既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规范了“三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坚持了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增强了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现了乡镇政府由单一管理转为多元化的服务性政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所有惠农、支农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进一步的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成效
(一)乡镇贫富差距缩小,经济薄弱乡镇财力显著增长。在体制执行期内,县财政对经济条件好,财力有增长的乡镇,适当多集中部分财力,同时在体制结算、转移支付等方面,对经济条件差的经济薄弱乡镇进行倾斜,从而通过合理调节财力,促进了地区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二)创新了乡镇财政管理理念。各乡镇把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作为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规范理财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推进了财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财政发展新理念。引导乡镇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杜绝了乡镇举债搞建设,超前消费的错误行为,从而,为不断提高乡镇理财、聚财和管财工作水平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乡镇所有银行账户取消后,各种渠道资金都进入财政专户,便于资金“捆绑’使用,为政府统筹管理资金和运用财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克服了资金分散所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财政预算的编制核定及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化、防止资金流失与挪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四)规范了乡镇政府理财行为。一是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上缴县级财政集中管理和核算,确保了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促进了乡镇收入有效增长。二是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和拨付资金。三是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核定粮补面积,在基层信用社为农户统一办理“一卡通”,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惠农政策的落实。四是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财政所监督,提高了乡镇遵守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的自觉性。
(五)规范了乡镇会计工作秩序。过去,乡镇由于受资金分散、分配主体多元化,以及乡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会计核算工作很难达到《会计法》、新会计制度和新财务制度规范化的要求,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填制报表等专业性强、规范性和技术性要求高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专职会计完成,促使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也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运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六)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村级财政补助支出实行报账制,由村书记审批,乡镇政府、财政所双重监督。进一步规范村级支出行为,确保了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积极引导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调动农民“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七)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发挥。“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所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其业务工作不再单纯是“征收税款”和“上划下拨”,而是面向基层,服务为主,认真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管理工作,使基层财政服务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财政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到位。一是存在坐收坐支现象。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该上缴的不及时上缴,该划拨的不及时划拨,致使各乡镇隐匿了大量财政收入,影响了县级财政对乡镇实行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二是乡镇税收征管成本大。乡镇通过给税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等形式,变相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四是财政监管不到位。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经常性财政、财务大检查,没有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责任,致使财经纪律难于执行。
(二)乡镇可用财力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乡镇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乡镇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乡镇的支出控制难度较大。二是乡镇每月的可用资金有时和实际工作不对称,乡镇资金的调度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
(三)配套改革进展缓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须同乡镇机构改革、化解乡镇债务等改革配套进行。从我县目前的实际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导致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部分乡镇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意识很强。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乡镇培植税源创收的积极性不高,化解乡村债务缺乏主动性,存在着依赖上级财政解决的现象。
(四)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我县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已逐年提高了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但还存在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过低,村干部每月报酬800元左右,难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村级自主收入难以监管,村级土地承包费、公产租赁费收入由村级管理,自有资金游离在政府和财政监管之外,使乡镇政府和财政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五)乡镇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人事管理缺乏流动性。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了两倍,但乡镇财政人员却严重不足,个别乡镇甚至不足3人,管理和监督难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实施,财政资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乡镇财政干部有些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原地踏步,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
三、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科学界定支出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支出范围。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乡镇事权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含津补贴)、公用经费、场镇管理运行经费、医疗经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村(居委)干部补贴、村(居委)办公经费、乡村道路维修费、低保配套费、优抚经费、五保户供养费等。并且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二)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入。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增值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分成比例,并把能征收的税种尽量留给乡镇。二是根据乡镇事权范围每年确定乡镇支出基数。按当年预算超收确定一定比例进行县乡分成,乡镇留足刚性支出基数和超收分成的部分后,余下的上缴县财政;属收不抵支的乡镇,由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三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
(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一是严格财经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财政部门要及时划拨权属乡镇的资金,必须当年划拨兑现。二是严格财务监管。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转引税收;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力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乡镇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议扶持经济薄弱乡镇的政策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得到继续贯彻,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平衡。县财政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更多考虑贫困乡镇,加大支付力度,保证贫困乡镇财力不断增加,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基本平衡,做到“富乡镇有肉吃、穷乡镇有汤喝”。二是关注乡镇用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乡镇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既费神又花钱,想做点事财力又不允许,压力比较大。建议县政府对乡镇用于解决民生方面的投入予以关注,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帮扶。三是尽力实现财力下移。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尽可能地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
(五)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顺序。按照“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要求,在预算共编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支出“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民生”的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增加基层财政公用经费。近几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的操作与监管,全部由基层财政所承担监督职能,加大了工作业务量,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公用经费,工作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财政干部服务职能的履行,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保障财政所的公用经费,才能实现基层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统一。
(七)减少乡镇事务负担。用体制激励乡镇发展经济,但也要注意在当前乡镇收入来源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轻乡镇事务负担,给乡镇减压松绑,让乡镇休养生息,以利今后发展。收入任务不与乡镇挂钩。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
(八)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要按照“简政放权、理顺关系、规范分类、加强基层”的原则,将能下放的权力尽量下放乡镇,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人头经费标准,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充分发挥;提高基层福利待遇,推进乡镇干部合理流动,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研活动,深感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与县(市)和乡镇与企事业以及乡镇其他经济单位之间在收支划分和财政、财务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乡镇财政分配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振兴和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认真调查研究乡镇财政体制现状,分析其利弊和主客观原因,积极探讨解决对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九江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自2007年全面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经过三年多的运转,运行秩序良好,既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规范了“三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坚持了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增强了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现了乡镇政府由单一管理转为多元化的服务性政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所有惠农、支农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进一步的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成效
(一)乡镇贫富差距缩小,经济薄弱乡镇财力显著增长。在体制执行期内,县财政对经济条件好,财力有增长的乡镇,适当多集中部分财力,同时在体制结算、转移支付等方面,对经济条件差的经济薄弱乡镇进行倾斜,从而通过合理调节财力,促进了地区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二)创新了乡镇财政管理理念。各乡镇把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作为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规范理财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推进了财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财政发展新理念。引导乡镇领导树
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杜绝了乡镇举债搞建设,超前消费的错误行为,从而,为不断提高乡镇理财、聚财和管财工作水平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乡镇所有银行账户取消后,各种渠道资金都进入财政专户,便于资金“捆绑’使用,为政府统筹管理资金和运用财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克服了资金分散所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财政预算的编制核定及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化、防止资金流失与挪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四)规范了乡镇政府理财行为。一是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上缴县级财政集中管理和核算,确保了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促进了乡镇收入有效增长。二是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和拨付资金。三是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核定粮补面积,在基层信用社为农户统一办理“一卡通”,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惠农政策的落实。四是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财政所监督,提高了乡镇遵守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的自觉性。
(五)规范了乡镇会计工作秩序。过去,乡镇由于受资金分散、分配主体多元化,以及乡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会计核算工作很难达到《会计法》、新会计制度和新财务制度规范化的要求,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填制报表等专业性强、规范性和技术性要求高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专职会计完成,促使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也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运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六)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村级财政补助支出实行报账制,由村书记审批,乡镇政府、财政所双重监督。进一步规范村级支出行为,确保了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积极引导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调动农民“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七)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发挥。“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所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其业务工作不再单纯是“征收税款”和“上划下拨”,而是面向基层,服务为主,认真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管理工作,使基层财政服务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财政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到位。一是存在坐收坐支现象。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该上缴的不及时上缴,该划拨的不及时划拨,致使各乡镇隐匿了大量财政收入,影响了县级财政对乡镇实行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二是乡镇税收征管成本大。乡镇通过给税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等形式,变相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四是财政监管不到位。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经常性财政、财务大检查,没有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责任,致使财经纪律难于执行。
(二)乡镇可用财力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乡镇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乡镇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乡镇的支出控制难度较大。二是乡镇每月的可用资金有时和实际工作不对称,乡镇资金的调度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
(三)配套改革进展缓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须同乡镇机构改革、化解乡镇债务等改革配套进行。从我县目前的实际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导致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部分乡镇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意识很强。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乡镇培植税源创收的积极性不高,化解乡村债务缺乏主动性,存在着依赖上级财政解决的现象。
(四)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我县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已逐年提高了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但还存在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过低,村干部每月报酬800元左右,难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村级自主收入难以监管,村级土地承包费、公产租赁费收入由村级管理,自有资金游离在政府和财政监管之外,使乡镇政府和财政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五)乡镇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人事管理缺乏流动性。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了两倍,但乡镇财政人员却严重不足,个别乡镇甚至不足3人,管理和监督难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实施,财政资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乡镇财政干部有些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原地踏步,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
三、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科学界定支出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支出范围。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乡镇事权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含津补贴)、公用经费、场镇管理运行经费、医疗经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村(居委)干部补贴、村(居委)办公经费、乡村道路维修费、低保配套费、优抚经费、五保户供养费等。并且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二)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入。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增值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分成比例,并把能征收的税种尽量留给乡镇。二是根据乡镇事权范围每年确定乡镇支出基数。按当年预算超收确定一定比例进行县乡分成,乡镇留足刚性支出基数和超收分成的部分后,余下的上缴县财政;属收不抵支的乡镇,由县级财
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三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
(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一是严格财经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财政部门要及时划拨权属乡镇的资金,必须当年划拨兑现。二是严格财务监管。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转引税收;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力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乡镇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议扶持经济薄弱乡镇的政策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得到继续贯彻,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平衡。县财政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更多考虑贫困乡镇,加大支付力度,保证贫困乡镇财力不断增加,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基本平衡,做到“富乡镇有肉吃、穷乡镇有汤喝”。二是关注乡镇用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乡镇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既费神又花钱,想做点事财力又不允许,压力比较大。建议县政府对乡镇用于解决民生方面的投入予以关注,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帮扶。三是尽力实现财力下移。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尽可能地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
(五)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顺序。按照“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要求,在预算共编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支出“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民生”的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增加基层财政公用经费。近几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的操作与监管,全部由基层财政所承担监督职能,加大了工作业务量,而这部分资金根本
无公用经费,工作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财政干部服务职能的履行,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保障财政所的公用经费,才能实现基层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统一。
(七)减少乡镇事务负担。用体制激励乡镇发展经济,但也要注意在当前乡镇收入来源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轻乡镇事务负担,给乡镇减压松绑,让乡镇休养生息,以利今后发展。收入任务不与乡镇挂钩。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
(八)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要按照“简政放权、理顺关系、规范分类、加强基层”的原则,将能下放的权力尽量下放乡镇,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人头经费标准,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充分发挥;提高基层福利待遇,推进乡镇干部合理流动,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研活动,深感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