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局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情况介绍
夯实根基强保障 依托技术助监管
——宁波局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情况介绍
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入我们生活的点滴,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经营业态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网络订餐、送餐上门的消费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然而,网络订餐存在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监督责任等诸多难题,在央视315晚上会,网络订餐成为第一个被曝光的对象,订餐平台背后的黑作坊也随之浮出水面,由于第三方平台把关和管理不严,部分入网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差,食品加工和送餐行为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甚至无证从事餐饮活动,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加强对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整治与规范势在必行。如何将网络订餐这个“风险点”打造成“安全岛”,已成为新常态下监管部门重中之重的任务。
一、网络订餐的“前世今生”
要对网络订餐进行监管,首先我们要了解何为“网络订餐”,网络订餐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网站,app等工具进行线上订餐,不同于传统的电话外卖,网络订餐借助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以外卖资源整合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外卖信息以及便捷的外卖服务,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健康、快捷的外卖美食;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了新的销售和宣传渠道,能够在已有的营业额基础上实现规模的巨大扩张。网络订餐是“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影响与改造“鲜活示范”,类似的还有网络约车、网络金融等等,网络订餐是传统订餐(电话订餐)的改造升级,通过订餐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新菜品,各类价格一目了然,网络订餐以其快捷、便利、优惠等优点迅速占领消费者的电脑与手机屏幕,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工作节奏加快,网络订餐成为众多年轻网民尤其白领阶层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订餐的优点不言而喻,但如同网约车、互联网金融一样作为新生事物,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不规范性,因此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需要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而非因咽忘食、谈虎色变的去考虑遏止与取缔,无论是在今后关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立法以及执法、司法实践中,都应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给予它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是遏制,而是引导与培育。
二、整治背景
宁波的网络订餐最早兴起于高校与各大CBD周边,到2014年各大平台纷纷进入宁波市场,群雄混战,最初有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百度外卖、外卖超人、淘点点、订餐小秘书、零号线等将近8家主流平台,各平台为抢占市场,增加市场份额,一方面针对客户使用大量优惠促销手段,烧钱赔本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针对餐饮服务单位,平台方为了份额,业务员为了业绩,放松了入网资质审核,将相当数量无证或证照不全的餐饮单位纳入了平台经营,而这导致了后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随着激烈的竞争,在甬主流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洗牌之下已形成美团外卖(大众点评)、饿了么(口碑外卖)、百度外卖“三强并立”的势态,其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总部在北京,饿了么总部在上海。
2014年,宁波全市共有持证餐饮单位25567家,其中经营面积在150平米以下的小餐饮单位共17797家,占餐饮单位总数的70%以上,小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小餐饮单位后厨“脏乱差”,而无证小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更是不堪入目,而网络订餐的兴起给了这些“问题”餐饮单位新的生机,有了新的“藏身”之所。2014年底,全市共有近2万家次餐饮单位进行网络供餐,证照公示率仅60%不到,这就意味着剩余的40%未公示证照信息的餐饮单位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无证照的餐饮单位。
三、宁波网络订餐监管探索的“上半场”
2014年网络订餐在宁波风起云涌,但伴随着的是乱象频出,宁波本地新闻媒体跟踪曝光以后,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刘奇同志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批示;市场监管部门对于网络订餐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部门于网络订餐在宁波风起云涌之际便已介入,着手摸底了解全市网络订餐平台发展情况;之后在下属镇海区宁波大学周边网络订餐监管进行了试点,2015年初全市推广“镇海”经验,该年度里更是连续3次约谈在甬主流第三方平台,宣教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提出工作要求;另外还开展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你点我查”,可以说网络订餐监管宁波一直“在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们逐步摸索出了: 立足“互联网+”,积极转变监管思路,在难点整规、制度创新和宣教培训三方面下足功夫的经验,使网络订餐监管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一)在难点整规上下足功夫,突破顽固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三同步”。
一是摸清订餐平台底数,推行“线上线下”监管同步。要规范管理网络订餐,保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关键在于以督促各平台规范经营,严格审核把牢准入关为抓手,专项行动期间宁波市约谈了3家网络订餐平台在甬负责人,宣讲《食品安全法》、《浙江省第三方交易平台网络订餐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将各网络订餐平台纳入监管,并同第三方平台签订了规范网络订餐承诺书,承诺坚决不让无证餐饮单位进入订餐平台,强化平台的规范操作,共同确保网络订餐市场正常秩序。二是加大对订餐平台“信息公开”的规范,实现“线上线下”信息同步。将监管关口前移,通过约谈、微信群宣教等,及时将相关法律法规、媒体报道,问题餐饮单位信息等传达到各第三方平台,增强各平台规范经营意识,要求全市所有入网餐饮单位的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门头照等信息在网站和app平台的“店家证照”专栏公示,实现“线上线下”信息同步,杜绝无证餐饮单位网络送餐行为的发生。三是开展网络订餐“你点我查”,力推“线上线下”社会共治。宁波市推行的餐饮食品安全“你点我查”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作为重要主题纳入其中,邀请了社会监督员,餐饮协会专业人员、媒体记者一起通过外卖app随机选取和订购外卖样品共22份,送宁波市检验检疫局检测中心进行定量检测,志愿者随机抽取4家线上网络订餐单位作为检查单位,检查组分成两组,对抽取的餐饮服务单位实地检查。
(二)在制度创新上下足功夫,突破管理弱点,实现规范管理“三个一”。
一是建立网络订餐一套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建立了网络订餐准入制度、入网信息审查公示制度、网络订餐投诉处理制度、入网餐饮单位信用评价奖惩制度、网络订餐行业和企业规范自律制度等一套制度,从线上线下准入、内部管理、信息公开、投诉处理等全过程,对网络订餐行为进行规范提升。二是实行对第三方平台备案和对线下企业的审核,实现日常监管规范化。针对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区域负责人、业务员流动性较大的情况,对在宁波市辖区内开展网络订餐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备案登记,从第三方平台的资质、负责人、办公地点等信息进行详细备案登记。同时通过各基层市场监管所,对入网餐饮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从餐饮单位证照情况、经营范围、送餐条件和食品安全保障等全面进行检查,确保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三是制作《餐饮单位送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实现送餐行为规范化。逐步在全市所有开展网络订餐单位的店堂醒目位臵张贴《餐饮单位送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对送餐资质、送餐品种、加工操作、送餐时间、送餐工具、送餐人员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要求,实现送餐活动的规范化。前期共制作并发放《餐饮单位送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5000余份,向辖区网络订餐的餐饮单位进行派送。
(三)在宣教培训上下足功夫,突破常规套路,实现宣传教育“三个重”。
一是重点突出对第三平台的约谈培训。通过不定期约谈,微信、qq等平台,加强同第三访平台的负责人、业务员的指导与沟通,对阶段性的网络订餐监管工作、网络订餐抽查结果进行通报,商讨网络订餐活动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就餐饮单位准入、资质等方面进行实时有效对接,防范无证入网餐饮单位监控的真空。二是重点突出对餐饮单位的培训管理。不定期约谈入网餐饮单位代表,并对入网餐饮单位进行培训,全市共约谈问题餐饮单位负责人455人,结合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对餐饮服务食品操作规范、送餐活动要求等进行强调,对后厨环境卫生、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着重指出,不断强化餐饮服务单位作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三是重点突出对学生、白领的宣贯。利用媒体宣传报道、“市场监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方式,深入白领商务楼、高校园区等重点单位,着重突出宣传的生动性和针对性,推送食品安全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白领等主要消费人群的科学安全饮食意识,专项整治期间共有媒体近200篇次,各类相关曝光30余篇次。
四、网络订餐监管的“困局”
虽然在2015年度我们面向网络订餐监管做出了多组组合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相关工作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但是作为监管部门的我们,对于全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情况心里是没有底的,对于第三方平台的配合情况是不满意的,对于整治取得成效并不感到乐观,因为专项的行动解决不了网络订餐量大面广与监管力量短缺之间的矛盾,因为单一的行政约谈解决不了面向第三方平台处罚治理的力度有限与平台阴奉阳违之间的矛盾,因为低效的人工排查解决不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监管手段有限之间的矛盾,具体展开来说这重重“困局”主要表现为:
(一)“矛盾”重重,监管工作相对滞后。
一是网络订餐“新”与监管意识理念“老”之间的矛盾。作为新生事物最先进入我们的生活时,监管部门的监管“嗅觉”尚不能最快时间内跟上,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如何监管从认知到重视需要一个过程。二是网络订餐发展“快”与法律法规“慢”之间的矛盾。网络订餐发展壮大极其迅速,而对应的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原《食品安全法》对于网络订餐没有具体的管理规定,让监管人员的相应要求与措施缺乏法律依据的后盾,直到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才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三是网络订餐单位“多”与监管力量“少”之间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各大第三方平台共有网上订餐企业近万家次,由各县市区分区域属地监管,就算这些餐饮店每年检查一次,也得耗去基层市场所大量的精力,这还不包括对平台入网餐饮单位网上排查需要占用的精力。《此处加入高新区局办理线下无证黑窝点的案件例子》
(二)“困难”重重,监管工作需要抓手。
一是平台负责人变动频繁,工作沟通联系困难。宁波局连续4次约谈订餐平台时,有两大平台4次来开会的人都不同,这些平台宁波办事处的负责人、业务员变动十分频繁,监管人员不得不一次次重新普法,而这些负责人、业务员的频繁变动后更谈不上对入网餐饮单位标准审核流程的严格把关了。二是全国各地监管松紧不一,工作要求落实困难。其实早在央视今年三一五曝光饿了么平台之前,宁波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网络订餐,约谈第三方平台,要求他们开展网上资质审查,“证照平台公示”,并开展网下多次清查。然而,由于这些平台的总部在北京、上海等地,对宁波的餐饮监管不太重视,对于宁波单独一地的“严格”要求不以为意,证照网上公示等工作进度较慢。三是网络订餐平台属地管理,违法违规查处困难。由于网络订餐平台注册地在外地,在宁波只有一个办事处或联络点,没有主体法人资格,只能抄告到注册地所在的市场监管部门,由后者协同执法,宁波不能直接执法和处罚,由于相关抄送量巨大,对平台的对应处罚相对较慢;因为不能直接处罚,导致了平台配合度低,阴奉阳违;因为处罚烈度较低,导致了违法成本低,顶风作案。
(三)“隐患”重重,整规工作需要多方共治。一是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入网审核把关存在隐患。部分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法律意识淡薄,未将食品安全防盗平台发展的核心位臵,抢占市场为主,以入网量为考评核心,纯粹是经济手段刺激,对自身平台肩负的监管主体责任没有履行到位。各平台与入网餐餐店签订的合同文本,尽管格式各家有所不同,但主要涉及的还是商业利益,平台的监管主体责任、商家的食品安全状况甚少涉及,有的干脆只字未提,无法守住“食品安全”这根底线。二是网络外卖的配送缺乏规范,配送过程存在隐患。入网餐饮单位的网络订餐配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店家人员配送,一种是承包给专业团队人员配送,外卖配送时限、配送餐饮的范围,还有外卖配送人员的健康证、配送保藏设施等都需要规范。三是消费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对入网餐饮单位选择存在隐患。消费者在网络订餐消费时,缺乏先在平台上查看证照,再进行点餐消费的意识,导致了部分无证餐饮单位的有机可乘,同时在遇到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食品问题时主动投诉举报的意识不足,觉得餐品味道好就可以,不重视供餐单位的合规问题,消费时还是将餐品图片美观、价格实惠等作为首要依据而不重视供餐单位资质、使得消费者这个最大的“监督”群体没有发挥出足够的效用。
五、正在进行的“下半场”
面对重重困难退缩推脱绝非出路,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找准对策,找好抓手,找对发力点才能逐步规范提升整个网络订餐行业,才能进一步保障群众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随着2016年“315晚会”对于网络订餐乱象的曝光,我们的整治正式进入了下半场,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整规与示范结合,强本固源保安全。
入网餐饮单位绝大多数属于小餐饮,而线上餐饮单位的问题重重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线下餐饮单位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宁波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小餐饮整规提升工程,宁波局按照“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开展小餐饮整治和取缔无证餐饮活动,结合社会网格化管理工作,以属地政府为主导,按照“政府统一领导、街道牵头组织、日常全面监管、综合强力执法”的思路,在各地推行综合执法,整合食药监、城管、公安、卫生、环保等行政执法资源,发挥部门综合优势,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出击,变一个部门“单打一”为多部门“组合拳”,对无证餐饮经营开展重点整治,通过行动,6500余家小餐饮单位完成整规,取缔问题餐饮单位448家,全市小餐饮单位持证率从不到80%提升至93.9%,中心城区无证餐饮实现“动态清零”。同时我们还结合餐饮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及带动辐射作用,目前已建成4个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11条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15条宁波市餐饮特色示范街区,78家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数量和质量列全省第一,其中鄞州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通过重点在校园、核心商圈、居民聚居区周边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使得全市餐饮单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无证餐饮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整规提升与示范创建相结合使得一批线上无证餐饮单位按照许可标准改造后取得了证照,使得一批原本“脏乱差”的小餐饮单位整改后从量化等级C提升到了B级甚至A级,可以说通过整治提升与示范创建工作线上的餐饮单位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严打与重处并行,重拳出击强威慑。
虽然面向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我们多次开展行政约谈,面向入网餐饮单位我们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但仍存在着工作配合力度有限,入网餐饮单位“证照前台公示”进度缓慢,无证入网餐饮单位大量存在等问题,面对问题我们积极转变思路,同市稽查支队联系,谋求对第三方平台未履行入网审查义务等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指导要求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入网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入网餐饮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对于伪造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犯罪行为加强同公安部门的配合协作,做好刑行衔接,及时移送公安。
《以下举查处三大平台的例子,以及北仑(或者江东)区移送公安的例子》
截止2016年底,全市线下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9起,移送公安5起,案值8.78万元,罚没款达91.21万元,其中三大在甬外卖平台更是因未依法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和审查许可证被各罚款12万元,通过加大案件办理力度,让第三方平台、入网餐饮单位看到了监管部门对于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整治的坚定决心,相关单位对于监管部门工作配合度得到有效提升,整治工作得到快速有效开展和推行。
(三)抓取与分析同步,技术支撑助监管。要完成对入网餐饮单位的排查整治工作,单单依靠几百人的监管力量,通过登陆订餐软件一一上网进行证照信息比对,每家至少耗时5分钟以上,导致监管效率十分低下,这成为了宁波乃至全国餐饮监管人员的巨大困扰。2016年9月,宁波局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在网络订餐监管中的应用,立足以网管网念,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发“网络订餐监控大数据抓取分析监管系统”。该系统被群众称为网络订餐的“照妖神器”,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实时监控,自动比对。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采集和图片识别技术,24小时自动采集、保存和识别网络订餐平台所有目标商户的经营信息(营业执照、许可证、店铺名、地址、经营餐品,销量等要素),自动地与监管部门证照许可信息进行比对,完全实现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监管的目标,2秒钟即可完成一家餐饮单位的比对工作,较人工比对效率提升了二百余倍,管控效能大大提升。
二是精准定位,高效整治。监管部门通过该系统能精准、快速、持续地识别出订餐平台上商家缺证、假证、证照过期、经营超范围等违法、违规情况,将这些问题餐饮单位通报给第三方订餐平台,要求其立即下线问题餐饮单位;同时通过该系统的自动地标注功能,违规单位标的店名、地理位臵等信息及时推送至监管人员手中,便于线下执法;另外由系统排查分析得出的数据有利于监管部门针对高风险餐饮单位、餐品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检,从而有效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度。
三是全面排查,倒逼规范。系统未开发前,各大第三方平台普遍存在着侥幸心理,在市场占有率、绩效考核等逐利思想影响下放松了对入网餐饮单位的严格审查,认为监管部门不可能全面掌握实际数据,导致了部分不合法合规的餐饮单位仍有机会通过网络订餐平台获取生存空间,系统开发后各大平台认识到入网餐饮单位的信息更为公开透明,全市所有入网餐饮单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网络订餐平台不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各大平台对于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配合落实更加主动到位,倒逼了平台自查自纠规范经营。
截止3月底,经过该大数据抓取分析软件排查,近期全市无证、假证、证照过期等问题入网餐饮单位数量明显下降,三大主流平台累计下线无证照或不规范的餐饮单位5000余家,入网餐饮单位证照前台公示率已达到97.8%,并还在快速提升中;该系统的开发应用情况被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得到一致认可。同时,系统在浙江省网络订餐监管现场会上演示后,已陆续在省内多个地市落地试点,省外20余个地市也已签订应用协议,并将在6月国务院食安办的“双安双创”成果展上进行演示,给力全国各地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有机会为全国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六、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永远都是“进行时” 虽然我们目前来看,我们在网络订餐监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在部分缓解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宁波模式”,但我们的监管永远都是“进行时”,对于食品的保障永远没有“终场哨”,我们还将在下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现“三个”同步推进,力保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一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在我们要求所有入网餐饮单位必须做好网络订餐平台“证照信息”前台公示的基础上,我还将逐步要求推行门头照、店堂照、后厨照、健康证照等“四照”前台公示,使网络订餐消费者享有更多知情权;另一方面我们还将加强“线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与抽检,从而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监管同步;二是规范与查处同步推进,在要求各平台规范落实准入把关的同时,下一步我们还将要求各平台入网把关时严格限制餐饮单位超范围经营等行为,要求各餐饮单位依照餐饮服务许可内容进行经营,不得超范围经营及配送,一经发现入网餐饮单位超范围配送将进行及时的查处,依法增加处罚力度,加大其违法成本,增强监管威慑力,使其不敢阴奉阳违、顶风作案;三是监管与建设同步推进,宁波市餐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小而美”的典型示范单位,这些单位经营规范,品牌服务意识强,宁波市将推过示范单位打造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更多的餐饮单位实现规范经营,保障食品安全。
(二)引入“三个”监管手段,确保监管效能提高。网络订餐监管工作需要更多的“手段”,单单依靠监管部门目前广撒网的排查,很难实现网络订餐监管的高效管控,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引入以下“三项”技术:一是通过开发大数据抓取分析系统2.0版本,通过该系统实现街景地图查看,准确定位入网餐饮方位,通过ip地址比对物理地址实现黑窝点判定,通过手机版app开发助力监管人员实时在线抓取提升现场执法效率等等。二是探索实行网络订餐“明厨亮灶”,将我省正在推进的在线“阳光厨房”工程进行有效,将入网餐饮单位后厨的操作过程通过网络在订餐平台上全程直播,接受社会公众的全面监督,让公众吃得更放心;三是探索监管信息共享,宁波市监管部门将与各主流订餐平台合作,尝试把监管部门的人员健康者信息、网络订餐消费安全警示、日常监管信息(包括量化分级、监督检查,抽检情况、案件处罚等)公示在各平台上,让消费者在入网餐饮单位点餐时,可以实时了解该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从而有效引导消费者选择规范经营的餐饮单位进行订餐。
(三)依托社会共治,有效实现网络订餐全员监督。广大消费者作为网络订餐消费的主力军,只有让每位消费者成为监管部门的“监督员”,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一方面是科学宣教,通过食品安全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知识,同时还将通过移动短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媒体,向网民们推送科学饮食、消费维权等知识,让广大消费者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订餐消费观念,一旦发现网络订餐违法行为,就能通过12331、12315平台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投诉,共同维护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是积极开展“你点我查”,邀请消费者、社会监督员、媒体共同参与,通过现场参与监督检查,现场参与约谈等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通过媒体曝光、宣传,让忽视食品安全的网络订餐平台无法立足,让优秀的网络订餐平台健康茁壮发展,此外,推广“吹哨人”制度可以填补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匮乏和之后,提高食品监管的效率。
第二篇:XX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XX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规范网络订餐餐饮服务行为,保障广大公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省局文件要求,现决定从4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此次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全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网络订餐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以下简称第三方平台)、网络订餐平台入网餐饮服务单位(以下简称网络订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网络订餐经营行为,有力打击网络订餐法违规行为,有效降低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整治重点
督促第三方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规范第三方平台和网络订餐单位的经营行为,重点打击未开展实名登记和资质审查、无证从事餐饮服务和其他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三、整治步骤
此次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2016年4月至8月,为期5个月,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即日起至5月上旬)。各地监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各第三方平台开展法律法规宣贯、约谈等行动,督促第三方平台切实开展自查自纠,把好平台所辖网络订餐单位“上线准入关、日常检查关、知识普及关”,重点履行以下主体责任:
1.严格实施网络订餐单位实名登记、资质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建立入网订餐单位主体信息档案并及时更新,定期核实更新;在网站醒目位置公示入网订餐单位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
2.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并执行网络订餐单位主体资质审查、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处理、消费者赔偿等管理制度,并在平台上公开上述制度。
3.对平台内经营信息进行检查,发现网络订餐单位存在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发现入网经营者无证经营、经营禁止性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违法行为,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4.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提供网络订餐单位的有关信息。
同时,各地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和现场排查相结合、网络在线与线下实体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的网络供餐单位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已掌— 2 —
握的网络订餐单位,要做好宣传引导,并在店堂醒目位置张贴《餐饮单位网络订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附件1)。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6年5月中旬至7月底)。在第一阶段工作基础上,开展第三方平台和网络订餐单位专项检查。各级餐饮监管部门应突出检查重点,全面排查,防止监管盲区和空白。
1.网络订餐单位是否持有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含餐饮服务许可证);
2.是否在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真实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文字信息及图片;
3.网上公示许可证与实际许可证是否一致,网上公示的经营地址、项目等信息与实体店是否一致;
4.网络订餐单位加工操作过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原料采购、餐饮具消毒、食品用包装材料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
对检查中发现的第三方平台和网络订餐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依法进行查处。检查、抽检和违法查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屡教不改、问题频发的第三方平台和餐饮单位给予曝光,发动消费者共治监督。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6年8月)。
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把好的措施、做法和经验制度化、常态化。针对辖区网络餐饮监管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巩固专项清理整治成果,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回潮。
— 3 — 同时,各地要将网络订餐检查工作作为日常监管工作重要内容,长期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明确任务。网络订餐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互联网食品经营行为,在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乱象。各级餐饮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将网络订餐专项整治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结合辖区网络订餐市场特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
(二)依法行政,确保实效。整治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一方面督促引导第三方平台规范经营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第三方平台依法进行严肃查处;一方面强化网络订餐单位的整顿治理,对无证经营的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坚决予以查处,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等情况的,要限期进行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一是要加强与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合作,实现监管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形成监管合力。二是畅通网上订餐投诉渠道,将投诉内容及时汇总反馈给第三方平台和网络订餐单位,促进相关单位及时改进。三是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建立联络,鼓励与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提高资质审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鼓励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和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明厨亮灶”,公布厨房照片或实时视频,使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加工操作情况。
(四)强化宣传,正确引导。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大力宣— 4 —
传专项整治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营造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强化经营主体法律意识和公众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要加强媒体沟通和舆情监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现负面舆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负面舆情的发酵或炒作。
请各单位于5月15日前上报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阶段性工作小结及摸底调查清单(附件2),于9月10日前上工作总结和整治情况统计表(附件3)。
附件:1.《餐饮单位网络订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
2.《网络订餐餐饮单位摸底调查清单》
3.《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统计表》
4.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责任指导意见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6-08-23 13:34 来源:阿拉善日报 浏览:224 原文:
核心提示:内蒙古自治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网络订餐行为,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10年第71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292号令)、《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第5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范围内从事网络订餐服务以及提供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服务,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网络订餐,是指餐饮服务经营者通过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接受的送餐订单,制作并配送餐饮食品的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以下简称网餐服务经营者),是指已取得食品经营许可(餐饮服务类)的食品经营者,自行设立订餐网站、移动客户端或在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开设网上店铺,制作并配送餐饮食品或委托第三方物流配送餐饮食品的餐饮服务经营者。
本办法所称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以下简称第三方平台),是指在网络订餐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提供网页空间、虚拟经营场所、交易规则、信息发布、配送等相关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提供者。
第四条 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指导全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并指导所属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本地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做好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和第三方平台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食品安全标准和本办法的规定从事网络订餐服务,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六条 鼓励第三方平台采集和应用各级政府及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数据,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逐步开放食品经营企业行政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数据接口,为第三方平台按照上款规定采集和应用政府食品安全数据提供便利。
第七条 相关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和督促从事网餐服务经营者和第三方平台依法从事网络订餐活动,保障公众网络订餐消费安全。
第二章 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服务经营者
第八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食品经营许可有关规定,取得食品经营(餐饮服务类)许可以及网络经营许可项目,并严格按照许可的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网餐服务经营者的实际经营地址、经营项目等应当与其取得许可时所核准的经营地址、经营项目等一致。
第九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自入网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自行设立网站或者所在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网址、IP地址,书面告知颁发许可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餐饮服务类)许可证。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画面清晰,容易辨识。
上款规定公示的信息发生变化的,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及时更新。
第十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加工制作餐饮食品,网餐服务经营者和第三方平台应履行记录义务,如实记录网络订餐的有关信息,包括所加工餐饮食品的名称、下单时间、送餐方式、食品流向等。
接受批量订餐的,应取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许可。网餐服务提供者每单供餐同类餐饮食品数量超过30份的,应自行留样(每个样品100g)并冷藏保存48小时以上,同时做好留样记录。
第十一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制作餐饮食品应当在本经营场所食品加工操作区内完成,不得委托他人加工制作。
第十二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自行送餐的,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送餐人员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送餐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鼻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事相关送餐活动。
(二)经营需保鲜、保温、冷藏、冷冻等特殊要求餐饮食品的,应当采取保证食品安全的贮存、运输措施,或委托有经营资质,具备相应贮存、运输能力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无相应贮存、运输措施的不得配送冷食类、生食类食品、冷加工糕点(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寿司等)、预拌色拉等高风险餐饮食品。
(三)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消费者送餐。网餐服务经营者应当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标示食品制作烹饪时间和安全食用时限(保存条件为10℃以下或60℃以上,烹饪至食用时间应当在2小时以内),并提醒消费者收到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四)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为无毒无害的食品级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并能提供购进票据。对重复使用的食品储存容器等送餐设备应及时清洗消毒,确保食品在送餐过程中不受污染。
(五)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销售凭证;征得消费者同意的,可以出具电子化形式的销售凭证,以此作为处理消费者投诉的依据。
第三方平台或者第三方物流等接受网餐服务经营者委托从事送餐的,应当具备上款一至四条规定的条件,网餐服务经营者不得委托不具备上款条件的第三方平台或者第三方物流送餐。从事送餐活动的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应制定送餐管理制度,加强对送餐人员规范操作的培训和检查,确保送餐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十三条 鼓励网餐服务经营者在其网站或第三方平台公布量化等级公示牌、厨房照片或者实时视频,使消费者直观了解经营管理水平和食品加工操作的情况。
第三章 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第十四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主体资质审查及其经营活动检查、交易管理规则、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处理、消费者赔偿等管理制度,并按照规定在平台上公开上述制度。
第十五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对申请加入平台的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资格审查,并及时更新《食品经营(餐饮服务类)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应当申请加入平台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实体店进行现场核实。
鼓励第三方平台将平台中网餐服务经营者的许可信息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许可数据进行比对,提高资质审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十六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对网餐服务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记录其社会信用代码、食品经营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核准名称、地址、经营项目等信息。
第十七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以通过签订入网合同等方式,向网餐服务经营者明确其应遵守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制订入网合同示范文本。
第十八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者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网餐服务经营者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检查核实。
第三方平台发现网餐服务经营者存在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向所在地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网餐服务经营者存在无许可证经营、许可期限到期未进行延续、经营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并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第三方平台对于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网餐服务经营者还可采取调整搜索排名、暂时或永久停止提供平台服务等措施。
第三方平台应定期向盟市或企业所在地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平台内网餐服务经营者的有关信息。必要时,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
鼓励第三方平台通过对网餐服务经营者的上传信息、消费者点评等大数据分析,获得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线索,并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第三方平台报告的线索开展重点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平台内网餐服务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入网餐服务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情况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条 鼓励第三方平台在平台上公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网餐服务经营者实施的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监督抽检、违法行为记分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鼓励第三方平台开展网餐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和餐饮从业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由实施食品经营许可的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未经许可从事网络订餐的经营者,由其所在地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内第三方平台由其营业执照所在地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外埠第三方平台由其在自治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办事处所在地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其在辖区内从事的订餐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门机构,配备监管人员,开展网络订餐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负责管辖第三方平台的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第三方平台执行食品安全法律、规范、规章和本办法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网餐服务经营者的许可资质和与网络订餐相关的经营行为,以及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的送餐服务开展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发现网餐服务经营者在网络订餐活动中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及时通报负责该经营者加入的第三方平台日常监督管理的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三方平台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相关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责令平台改正,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外埠第三方平台在本市的网络订餐活动中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发现重大违法行为应及时向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发现第三方物流的送餐服务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由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对委托送餐的委托方进行责任约谈。
第二十八条 自治区食品药品举报投诉受理中心接到举报第三方平台或者其网餐服务经营者的投诉后,应分别转交负责第三方平台以及网餐服务经营者监督管理的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
第二十九条 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通信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第三方平台是否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中的规定从事网络订餐活动进行监测。
监测中发现存在涉嫌违法行为的,盟市、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第三方平台,责令其限期核实,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第三方平台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核实,并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网餐服务经营者进行处理。
第三十条 自治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网络经营餐饮食品纳入抽检计划,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抽检。
第三十一条 自治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与通信管理部门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第三方平台作为网络订餐平台提供者,其违法行为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吊销许可证情形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移送通信管理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网餐服务经营者将制作任务委托给他人或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经营者进行加工制作,由旗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对网餐服务经营者、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现网餐服务经营者存在涉嫌变造、伪造许可证的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发现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进行处罚;网餐服务经营者和第三方平台涉嫌犯罪行为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第三十四条 第三方平台未对网餐服务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处罚。
第三方平台应当采取措施,建立消费纠纷解决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餐饮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各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第四篇:网络订餐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指南
网络订餐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指南
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餐饮单位应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并按证照核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网络送餐仅限个人订餐,企事业单位批量供餐应向具有相关资质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订餐。
二、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单位应当在网络经营活动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经营地址。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画面清晰,容易辨识。
三、食品加工过程应符合《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加工制作食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加工能力。
四、送餐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取得有效健康证明,送餐时应穿着清洁工作服。送餐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鼻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不得从事相关送餐活动。
五、不具备冷链配送条件的,送餐品种不应有冷菜、生食(如醉泥螺、醉虾、醉蟹等腌制生食水产品、生鱼片、拌黄瓜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寿司等)、预拌色拉等高风险品种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
六、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客户送餐,使食品可在加工完成后2小时的安全时限内食用。入网餐饮单位应在第三方平台醒目位置标明外送范围和送达时间,按照标示的事项提供外送服务。建议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标示食品加工时间和消费时限,并提醒消费者尽快食用,切勿长时间存放。
七、送餐容器和包装应清洁、完好,确保送餐过程食品不受污染。直接接触的成品的包装和餐具应当清洁、无毒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八、送餐人员应按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明,送餐时应穿着清洁工作服。
第五篇: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安全责任(xiexiebang推荐)
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责任
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从事经营活动,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从事互联网订餐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保证食品安全。
二、建立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主体资质审查及其经营活动检查、交易管理规则、投诉举报处理、消费者赔偿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平台上公开上述制度。
三、严格实施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实名登记、资质审查并进行现场核实,及时在网站更新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与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签订入网合同,明确其应遵守的食品安全责任。
四、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提供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有关信息。
五、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对入网经营者实际加工地点与平台标示的地址是否一致进行核实,对其在平台上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核对。
六、发现入网经营者存在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及时主动制止;发现入网经营者无证经营、经营禁止性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违法行为,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服务。以上情况均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七、对于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入网经营者,将采取调整搜索排名、暂时或永久停止提供平台服务等措施。
八、建立健全平台内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情况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九、鼓励第三方平台在平台上公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实施的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监督抽检、违法行为等信息。
十、建立消费纠纷解决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鼓励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建立消费预赔金制度,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十一、鼓励平台开展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和餐饮从业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十二、第三方平台如开展送餐活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送餐人员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等规定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送餐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鼻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不得从事相关送餐活动。
(二)从事送餐活动的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应制定送餐管理制度,加强对送餐人员规范操作的培训和检查,确保送餐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三)不具备冷链配送条件的,不应当配送冷菜、生食(如醉泥螺、醉虾、醉蟹等腌制生食水产品、生鱼片、拌黄瓜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寿司等)、预拌色拉等需要冷藏保存以保障安全的食品。
(四)应当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消费者送餐。鼓励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标示食品制作烹饪时间和安全食用时限(10-60℃条件下,烹饪至食用时间应在2小时以内),并提醒消费者收到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五)送餐容器和包装应当清洁、完好,确保送餐过程食品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