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学试卷(范文)
《宏观经济学》A 卷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2、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与之间存在着反方向 变动关系的曲线。
3、IS-LM 模型是说明与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4、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新发展。
5、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假说为基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则以假说为基础。
6、繁荣的最高点是,萧条的最低点是。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后就得到国内生产净值 A、直接税B、间接税C 公司未分配利润D 折旧
2、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为()
A、平均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边际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3、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A、0.25 B、0.75 C、1.0 D、1.25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5、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税收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6、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
A、C+I=C+S B、I+G=S+X C、I+G=S+T D、I+G+(X-M)=S+T+Kr
7、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由()提出 A、杜森贝里B、希克斯
C、莫迪格利安尼D、弗里德曼
8、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最显著的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9、LM 曲线成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10、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A、投资对利率不敏感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D、货币对利率敏感度较大
11、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变为水平线
12、现代理性预期学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A、萨缪尔森B、弗里德曼C、卢卡斯D、拉弗
13、基钦经济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4、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5、因政府支出水平提高等引起的通货膨胀也称为()通货膨胀。A、需求拉动B、成本推进 C、结构性D、隐性 第3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题:(共6 题,每题3 分)
1、国内生产总值
2、投资乘数
3、总需求曲线
4、凯恩斯陷阱
5、经济周期
6、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设C=1600+0.75YD,I=1000,G=2000。(1)当T=800 时,求均衡国民收入。(2)当税 率为t=0.2 时,求解均衡国民收入。
2.假定某经济中,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第5 页(共7 页)
3、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函数为P=80-2Y/3,总供给函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形式,即可表示为Y=YF=60。求:(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2)如果保持价格水平不变,而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得分评阅人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哪些局限?
22、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3、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宏观经济学》B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2、乘数是指增加所引起的增加的倍数。
33、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变动。
4、总供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变动。
5、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以假说为假设前提的,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以 假说为假设前提。
6、繁荣的最高点是,萧条的最低点是。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0
2、如果MPS 为0.2,则投资乘数值为()。A、5 B、0.25 C、4 D、2
3、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储蓄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4、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最显著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5、如果政府支出有一增加()。
A、对IS 曲线无影响B、IS 曲线向左移动 C、IS 曲线向右移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6、根据简单凯恩斯模型,货币需求取决于()。A、实际收入和实际利率B、名义收入和实际利率 C、名义收入和名义利率D、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7、“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8、LM 曲线成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9、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变为水平线
10、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价格下降
11、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格下降
12、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3、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15、马尔萨斯等认为经济衰退或萧条的根源是()。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
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投资乘数
2、GDP
3、均衡产出
4、资本—产出比:
5、LM 曲线
6、经济周期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已知某国宏观经济中消费函数C=150+0.5Y,投资函数为I=150-400r,货币的交易需
求函数为L1=0.25Y,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为L2=50-100r。政府支出G=50,实际货币供给m=180。求均衡国民收入Y、利率水平r、消费C、投资水平I 以及货币交易需求L1 和货币投机需求L2。
2、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0.8(1–t)Y, 税率为t=0.25, 投资函数为I=900–50r, 政府 购买为800, 货币需求为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500, 试求:(1)IS 曲线;(2)LM 曲线;(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已知IS 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计算:
(1)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新旧均衡收入分别是多少?(2)IS 曲线如何移动?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2、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3、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
4、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5、GDP 核算体系存在哪些局限?
6、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15 分)
1、试比较IS-LM 模型与AD-AS 模型。__
《宏观经济学》C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反映GDP 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3、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与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 关系的曲线。、凯恩斯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动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假说为基础;凯恩斯主义总供 给模型以假说为前提。
6、提出了一个经济稳定增长的模型,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与国内生产净值相比,国民收入中扣除了()。A、直接税B、间接税C 公司未分配利润D、折旧
2、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储蓄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3、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A、0.25 B、0.75 C、1.0 D、1.25
4、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与()。A、MPC 同方向变动B、MPC 反方向变动 C、MPS 同方向变动D、以上都不
5、其他条件不变,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不变D、变为垂线
6、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7、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最显著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8、LM 曲线水平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9、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 陡峭而IS平缓B、LM 垂直而IS 陡峭 C、LM平缓而IS 垂直D、LM 和IS 一样平缓
10、IS 曲线斜率不变,LM 曲线斜率越小,则财政政策作用效果()。A、越大B、越小C、零D、为负
11、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2、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13、朱格拉经济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第3 页(共7 页)
15、工资上涨等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通货膨胀。A、需求拉动型B、成本推进型 C、结构性D、隐性 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国民生产总值
2、挤出效应
3、投资乘数
4、经济周期
5、资本——产出比
6、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设C=1600+0.75YD,I=1000,G=2000。(1)当T=800 时,求均衡国民收入。(2)当税率为t=0.2 时,求解均衡国民收入。
2、假定某经济中,生产函数:Y=14N-0.04N2 劳动力需求函数: N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 Ns=70+5(W/P)
求解:(1)当P=1 和P=1.25 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是多少?(2)当P=1 和P=1.25 时,经济的产出水平是多少? 第5 页(共7 页)
3、假定在某经济中,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局限。
2、简述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
3、什么是“节俭悖论”?你如何看?
4、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六、论述题(共15 分)
1、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__
《宏观经济学》D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某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全部的的 市场价值。
2、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
3、IS-LM 模型是说明与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4、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变动。
5、经济周期划分中,朱格拉周期是一种______ 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______ 周期,基钦周期是一种周期。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税收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2、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投资乘数为()。A、2 B、4 C、1.0 D、1.25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第2 页(共7 页)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4、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提出的。A、杜森贝里B、希克斯
C、莫迪格利安尼D、弗里德曼
5、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 陡峭而IS平缓B、LM 垂直而IS 陡峭 C、LM平缓而IS 垂直D、LM 和IS 一样平缓
6、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
A、C+I=C+S B、I+G=S+X C、I+G=S+T D、I+G+(X-M)=S+T+Kr
7、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最显著的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A、投资对利率不敏感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D、货币对利率敏感度较大
9、LM 曲线成水平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10、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价格下降
11、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2、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A、战争和收成不好B、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C、技术创新D、太阳黑子
13、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A、供给B、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C、储蓄D、储蓄与投资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15、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第3 页(共7 页)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边际消费倾向
2、政府支出乘数
3、资本边际效率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通货膨胀率
6、经济周期 得分评阅人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比例所得税税率t=0.25,(单位均为10 亿)。
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2、已知IS 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计算:
(1)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新旧均衡收入分别是多少?(2)IS 曲线如何移动?
3、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第5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四、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2、推导IS 曲线。
3、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4、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7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六、论述题(15 分)
1、简述乘数——加速数的基本作用机理。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那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D)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3、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全对
5、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D)。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6、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B)。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7、财政部向(D)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8、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属于(A)。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9、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量会(B)。
A.一直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10、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D.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D)。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12、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B)。
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息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13、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的原因是(C)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D.私人投资减少
14、如果债权人预计第二年通货膨胀率为6%,这时他所愿意 接受的贷款利率为(D)。
A.4% B.5% C.2% D.6%
15、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B)
A.0 B.1 C.10 D.无限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B D)。
A.提高法定准备金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C.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D.降低贴现率
2、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A C)A.下降表现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B.下降表现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C.上升表现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D.上升表现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3、生产率的决定因素(A B C D)。
A.人均物质资本 B.人均人力资本 C.人均自然资源 D.技术知识
4、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者将是(A C D)。
A.债权人 B.债务人 C.领取固定工资者 D.持现款的人
5、GDP没有衡量下列哪些指标(A B C D)。
A.闲暇 B.厨师为家人做的饭菜的价值 C.环境质量 D.社会收入分配状况
6、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包括哪些(A C D)
A.债券市场 B.期货市场 C.银行 D.共同基金
7、货币的职能有哪些(A B C)。
A.交换媒介 B.计价单位 C.价值储藏 D.流动性衡量
8、通货是指(A B)
A.铸币 B.纸币 C.活期存款 D.定期存款
9、经济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A B C D)
A.繁荣 B.萧条 C.复苏 D.衰退
10、GDP的组成部分(A B C D)
A.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GDP 2.CPI 3.摩擦性失业 4.乘数效应 5.菲利普斯曲线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
GDP(Y)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恒等式:Y=C+I+G+NX
CPI是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指工人寻找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为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如政府购买时,由于政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此时的政府购买对总需求就有一种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逻辑适用于改变GDP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英国发表文章,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低失业的年份往往高通货膨胀,而高失业的年份往往低通货膨胀。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假定GDP等于10万亿美元,消费等于6.5万亿美元,政府支出为2万亿美元,预算赤字3千亿美元。计算公共储蓄,税收,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和投资。
公共储蓄 = T-G =-0.3万亿美元 税收T = 2-0.3 = 1.7万亿美元
私人储蓄 = Y-C-T = 10-6.5-1.7 = 1.8万亿美元
国民储蓄 S = 私人储蓄 + 公共储蓄 = 1.8-0.3 = 1.5万亿美元 投资 I = 国民储蓄 = 1.5万亿美元
2、一种物品:玉米。经济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Y = 800 蒲式耳的玉米,V不变。2008年,M= $2000, P = $5/蒲式耳2009年,美联储货币供给增加5%,增加到2100美元(1)计算2009年的名义GDP和P,并计算从2008年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
M*V=P*Y 即 2000 * V = 5 * 800, V=2 2009年:
名义GDP = M * V = 2100 * 2 = $4200 P =(M * V)/Y =(2100 * 2)/800 = $5.25 通货膨胀率 =(5.25-5)/5 * 100% = 5%
(2)假设技术进步使2009年的产出Y增加到824,计算从2008年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
P =(M * V)/Y =(2100 * 2)/824 = $5.1 2009通货膨胀率 =(5.1-5)/5 * 100% = 2%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自然失业率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各国的自然失业率不同?
失业率围绕它波动的正常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的失业量。
自然这个词仅仅是指,这种失业即使在长期中也不会自行消失。它既不意味着这种失业率是合意的,也不意味着它是一直不变的,或是对经济政策不产生影响的。
各国的自然失业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上的。因为各国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等因素不同,各国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不相同。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假定政府给投资提供税收激励,请用适合的图形及文字分析该政策如何影响:真实利率、资本净流出、真实汇率及净出口。
政府给投资提供税收激励,投资及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加,真实利率上升,使资本净流出减少。资本净流出减少使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也减少,真实汇率上升,净出口下降。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例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人称这是中国进入了第三个消费的黄金时期。“80”后在中国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来详细地论述“80”后所带来的经济思索。关键词:“80”后、失业、消费、储蓄
“80后”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其实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于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为什么“80”后如此广受关注?原因很简单,“80”已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经济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阶段,受思想解放的影响,他们的职业观、消费观,和储蓄观等与前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区别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方向。
一、“80”后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很多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失业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现象。那就是失业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由于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很多人都无奈地从岗位上退下来,人们第一直觉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应集中于四五十岁。应该是那些无法紧追时代潮流更新思维方式,以致被淘汰。但没想到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80”后成了失业人群的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有另一原因,“80”后的思想较为活跃,很难在一个企业好好地干上几年。而且在工作时的态度也与前人迥然不同。就拿对加班这件事的态度来讲,稍年长点的职员对加班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宁可牺牲掉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70”后便是这部分人群的代表,网络上号称是“拼命三郎”。而作为“80”后,加班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且认为加班是没有效率的表现。从对待加班的态度这一点,不难看出,生活于不同年代的“80”后,在职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更追求自由、舒适。
近两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些有关招工难的新闻报道,“80”后既是失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人群。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有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就业人以不同于以往,企业急需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招工策略,以引起“80”后的关注。
“80”后的这种职业观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年轻一代失业率的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损失便是实际国名收入的减少,而这一批失业的群体又恰巧是最具有潜力,且劳动力较为庞大的“80”后,这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招工未满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源没得到充
分的利用,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国民收入水平,而即使失业率得到缓减,那部分失去的经济也无法得到弥补,这才仅仅针对那些真真失业的人群,还有那部分工作不稳定、追求舒适自由的人群,他们游离在社会上,使得劳动力不能够集中,这也阻碍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二、所谓的消费黄金年代是福是祸
居民储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历来提倡“藏富于民”,因而它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资料显示:25-34岁展整个消费比例的33.4%,是我国绝对的消费主力。
据巴黎百富勒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消费高峰,依据是计划生育以来,即1978年之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骤增,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在消费上追求舒适便利与品牌形象。中国的消费结构随着“80”后生一代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显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80”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他们已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更具有个性与思想,喜欢具有独特风味的商品,这一特点,使得很多商家都为之而疯狂,毕竟他们是这一消费时代的主角。不仅如此,“80”后的消费者花钱比较洒脱,尤其是这一群体中的女生,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就越冲,追求时尚,展露个性,服饰重款式,香水看香型等等。除了这种个性消费外,“80”后还热衷于娱乐消费、潮流消费、体验消费、成就消费等等,“80”后很多的消费都属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80”后的这种消费模式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的趋势,而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国家把握住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学中,长将消费、投资和进口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消费的权重最大,因此政府经常通过一些干预来促进消费,比如减少税收,加大采购等等。“80”后这种消费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他们的这种消费是建立在冲动、攀比等一系列不理性的想法之上,所以如果简单地认为这种消费是积极的,是不正确的。拉动消费,需建立在较好的就业状况之下,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而政府所需做的应是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三、储蓄变零、变负的背后
“80”后被冠以很多理财的美名,如“月光族”、“日光族”、“三光人士”,甚至是什么“透支狂”之类的。这些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理财观念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用宏观术语来讲就是预防性动机,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都不怎么懂得花钱,只希望将钱存着,为将来不能预料的意外事或者儿女买房买车之类做下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高储蓄渐渐使得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当然这部分人群大多属于“80”后的父辈们的一代,而“80”后,他们所想的便是如何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储蓄并不那么热衷。这主要由于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况且,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工作的薪酬,另一方面是父母多年的储蓄。而这两者之间后者往往成为了“80”后们“坚强”的后盾。
“80”后的零储蓄与负储蓄让很多专家议论纷纷。储蓄率的适当降低固然很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低储蓄率意味着国民的消费水凭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像“80”后的这种消费趋向与过度消费,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是建立在牺牲父母消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啃老”一说。这种意识,已趋向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而当信用消费过度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所以“80”后的这种消费意愿远大于储蓄意愿的经济行为使信贷业务和内需过快地发展,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总结
“80”后新一代的价值观念,让一部分人感到担忧,害怕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受到严重挫折,在这部分个人眼中,“80”后是那么的不沉稳、不实干和不理性。而作为“80”后的后继者们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80”后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何种评价,“80” 后的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我们只有认真地去了解与分析“80”后的价值观念,把握住这群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实时动态,了解他们独特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其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才能培养后来者们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而让中国经济在历史的长流中得以不断地前进。
参考资料:吴建安《市场营销学》
市场经济论坛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还是以美国的 6000 亿美元为例,我们知道它会冲击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但 CPI 是多少?美元会贬值多少?我们无法量化一个冲击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动。最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科学,它很少设计价值判断。但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取舍的问题。取舍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宏观经济学在这方面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