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沼气的起源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其它几种气体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总体积的2%。
沼气燃烧主要是甲烷的燃烧。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无毒,分子式为CH4,分子量为16.04,它和适量的空气混合后即可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发热量为34000焦耳,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并放出大量热能。
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公斤无烟煤提供的能量。由于沼气中含有硫化氢,常会闻到臭鸡蛋的气味,点火燃烧后,这种气味就没有了。
沼气燃烧就是沼气中的可燃成份(CH4,H2,CO,H2S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激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2CO+O2→2CO2
2H2 +O2→2H2O
2H2S+3O2→2SO2+2H2O 沼气的燃烧需要供给适量的氧气,氧气过多或过少均对燃烧不利。当沼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则引起爆炸。但若空气浓度低于一定限度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时,沼气则无法燃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自制沼气,观察其燃烧。其方法是将菜皮、菜根、萝卜之类切碎捣烂,紧紧地堆在一起。把一根玻璃管插在堆积物中心,堆积物周围用稀泥糊起来,封成小丘状,玻璃管的一端管口露在土堆外面。为了保证清洁卫生,可将这堆材料装在一只塑料袋里,玻璃管口应露在袋外。用一只曾吹过一次的气球套在玻璃管口,用棉线扎紧,使整套装置不漏气。如果气温在25~35℃,经过3-5天,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待气球膨大后,可将棉线剪去,取走气球。找一个瓶子,瓶口向下套在玻璃管口上,几小时后将瓶子缓缓抽出,瓶口仍应保持向下。此时迅速地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到瓶口,可见瓶内气体着火燃烧。原来,沼气比空气轻,因此我们采取瓶口向下,用排气集气法来收集沼气。当瓶子移出玻璃管口时,瓶中充满了沼气,所以点火能燃烧。
三、沼气的发展历史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沼气,但对沼气微生物的研究仅有一百年时间。1776年,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塔通过分析,测定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1781年,法国科学家穆拉发明人工沼气发生器。之后,沼气逐渐被人们所利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沼气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趋完善,沼气生产发展较快。目前世界约有农村家用沼气池530万个,一些大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迅速发展。
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沼气,但是真正开始推广应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位叫罗国瑞的人,在广东的潮梅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混凝土沼气池,并成立了“中国国瑞瓦斯总行”(当时称“沼气”为“瓦斯”),专门建造沼气池和生产沼气灯具等,推广沼气实用技术。到了3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沼气池。解放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推广沼气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兴建沼气的热潮,全国建起了600多万个沼气池,基本上都是农村家用沼气池及少量大中型人、畜粪便沼气池。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发展速度过快,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都很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能有效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沼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8年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组织1700多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规范标准的水压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使我国沼气建设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7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63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年产沼气1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探索了一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模式,将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沼气更具生命力。如广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赣州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辽宁的塑料大棚、沼气池、禽畜舍和厕所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等。这些模式将厕所、猪圈和沼气池、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排入沼气池,经发酵后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液、沼渣用来发展种植业、养猪、生产蚯蚓食用菌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很高,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1936年,由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的浙江舟山普陀山洪筏禅院内的一个125.172m3的沼气池,用于煮饭照明,发酵原料为粪便、厨房废物和青草。1958年在广东番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沼气工程,即番禹市桥沼气发电站,容积为3000m3,开动44kw的沼气发电机。1964年在我国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一座2000m3的工业沼气池,利用酒精废料生产沼气,80年代又修建了两个容积为5000m3的大型工业沼气池,使该厂拥有沼气池12000m3,贮气罐30000m3,日产沼气4万多m3,为南阳市215个单位和12751户居民提供燃气;同时利用沼气生产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1993年产量已达1020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酒精废料经厌氧消化后,COD除去率达84%以上,BOD除去率为90.8%,悬浮物降低96.5%,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南阳酒精厂大型沼气工程的示范作用下,80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糖厂、食品加工厂和畜牧厂修建了大中型沼气池。至90年代,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达到标准化。
我国沼气的基础研究始于80年代。1980年北京师范学院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培养物。接着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派人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陆续分离出多株产甲烷细菌、产氢产酸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探索了厌氧食物链中各菌类的相互关系。随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等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其中成都沼气研究所建立了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沼气发酵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使我国在沼气基础研究的某些方面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篇: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保险公司是专卖店
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
1、埃及(人身)
2、海上保险(意外)
3、中国保险的起源 同治年间
民国
中国
4、保险中介的产生 劳合社
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通100-120
高管 300(新光海航)
现代保险起源于意大利也有说是中国首创,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商人即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由镖局承运货物,收费签发“镖单”。货到目的地,收货人按单验收后,在镖单上签注日期,加盖印章,交护送人带回,以完手续。镖局的这些手续与现代保险的承保手续大致相同。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耕三余一”的思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已经产生: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该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还有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
下面是在保险的发展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几种保险:
(一)海上保险
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多数人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方式——共同海损分摊。在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立法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
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积极发展贸易及保险业务。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
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塔街附近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由于这里海事消息灵通,每天富商满座,保险经纪人利用这一时机,将承保便条递给每个饮咖啡的保险商。随海上保险不断发展,劳埃德承保人的队伍日益状大,影响不断扩大。1871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法案,使它成为一个社团组织—劳合社。到目前为止,劳合社的承保人队伍达到14000人。现今其承保范围已不仅是单纯的海上保险。
(二)火灾保险
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17世纪初德国盛行互助性质的火灾救灾协会制度,1676年,第一家公营保险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l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后改称太阳保险公司,接受不动产以外的动产保险,营业范围遍及全国。
进入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火灾保险公司大量出现,保险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为主,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随着人们的需要,火灾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也日益扩展,承保责任由单一的火灾扩展到地震、洪水、风暴等非火灾危险,保险标的也从房屋扩大到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火灾保险传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三)人寿保险
在海上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度包括人身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17世纪中叶,意大利银行家伦佐.佟蒂提出了一项联合养老办法,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佟蒂法”,并于1689年正式实行。“佟蒂法”的特点就是把利息付给该群体的生存者。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在1693年编制了第一张生命表,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提供了寿险计算的依据。18世纪40—50年代,辛普森根据哈雷的生命表,作成依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之后,陶德森依照年龄差等计算保费,并提出了“均衡保险费”的理论,从而促进了人身保险的发展。1762年成立的伦敦公平保险社才是真正根据保险技术基础而设立的人身保险组织。
世界保险的起源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众说纷纭。
据古史文稿的引证和推论,远自奴隶社会起,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约在公 元前四五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古希 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古罗马的丧葬互助会,以参加者按规定交纳的摊款,支付会死亡后焚尸和坟穴的费用。古马勒斯坦对被盗或被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公元前20世纪,古马比伦(Babylonia)时代,国王曾命令僧侣、法官及市长等,对其所辖镜内居民征收赋金,以备救济火灾及其他天灾损失之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Israel)王所罗门(Solomon)对其国民从事海外贸易者,课征税金,作为补偿遭遇海难者所受损失之用。这类各种为个体和群体利益所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方法,已开始孕育了保险的胚胎。
海上保险起源最早,导源于14世纪。当时,意大利的借贷盛行于各都市,因其条件苛刻,利息惊人,双方都负有大的风险,盈利与承担风险责任的比例悬殊,素有冒险借贷之称。逐渐传达至腓尼基(地中海东岸古国今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和古希腊船舶与货物的所有者。凡接受资本主的高利贷,当船舶及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即须偿还本金及利息;若中途船货蒙受损失,则可依其受损程度,免除借贷关系中债务的全部或一部,由于借贷利息极高,约为本金的1/4或1/3,后被教会禁止。以后便逐渐改用交付保险费形式,出现了保险契约或保险单。在地中海一带城市开始有了从事草拟和撰写保险契约的专业人员,意大利热那亚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签发的船舶航运保险契约是迄今发现的一份最古老的保险单。
这一世纪后半期爆发的两次英荷战争中,英国与荷兰的贸易遭受严重打击,尤其是1693年史密那商船队(Smytna Fleet)全部覆没,英国及荷兰的商人与保险业者损失巨大,加深了人们对海上保险作用的认识。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反复酝酿成立实力较为雄厚的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为发展保险事业进行了组织准备。经英国皇家特许批准专营海运保险的英国皇家交易保险公司(The Royal ExChs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和伦敦保险公司(London Assurance Corporation)先后成立。当时法律规定,禁止再有其他公司经营海上保险。这两家公司曾一度垄断了英国保险市场。
另一方面,个人保险业者,不但未受以上两公司垄断的影响,反而深感有设立保险交易中心的必要。如由私人保险商组成的劳埃德保险社(Lloyd's)(今译“劳合社”)组织崛起,它原由爱德华劳埃德(Edward Lloyd)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开设的咖啡馆起家。以其地处伦敦市中心,吸引海陆贸易商人、船主、航运经纪人,保险商等光顾,逐渐成为交换海运信息,接洽航运和保险业条的活动场所,进而成为伦敦海上保险业集中活动的总会。1871年由议院通过了《劳合社法》。劳合社向政府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并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劳合社会(The Corporation of Lloyd's)已发展成为英国海上保险的中心。1688年2月18日《伦敦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中,第一次披露伦敦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咖啡馆为联系地点。因此劳合社便以这天为创始纪念日。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成为国际保险业历史悠久和最有影响的保险组织。
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17世纪初德国盛行互助性质的火灾救灾协会制度,1676年,第一家公营保险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市内448亩的地域中373亩成为瓦砾,占伦敦面积的83.26%,13200户住宅被毁,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灾后的幸存者非常渴望能有一种可靠的保障,来对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因此火灾保险对人们来说已显得十分重要。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1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680年他同另外三人集资4万英镑;成立火灾保险营业所,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在巴蓬的主顾中,相当部分是伦敦大火后重建家园的人们。巴蓬的火灾保险公司根据房屋租金计算保险费,并且规定木结构的房屋比砖瓦结构房屋保费增加一倍。这种依房屋危险情况分类保险的方法是现代火险差别费率的起源,火灾保险成为现代保险,在时间上与海上保险差不多。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后改称太阳保险公司,接受不动产以外的动产保险,营业范围遍及全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物质财富大量集中,使人们对火灾保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一时期火灾保险发展异常迅速,火灾保险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为主。进入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火灾保险公司大量出现,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1871年芝加哥一场大火造成1.5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保险公司赔付1亿美元,可见当时火灾保险的承保面之广。随着人们的需要,火灾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也日益扩展,承保责任由单一的火灾扩展到地震、洪水、风暴等非火灾危险,保险标的也从房屋扩大到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火灾保险传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海上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度包括人身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
17世纪中叶,意大利银行家伦佐.佟蒂提出了一项联合养老办法,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佟蒂法”,并于1689年正式实行。佟蒂法规定每人交纳法郎,筹集起总额140万法郎的资金,保险期满后,规定每年支付10%,并按年龄把认购人分成若干群体,对年龄高些的,分息就多些。“佟蒂法”的特点就是把利息付给该群体的生存者,如该群体成员全部死亡,则停止给付。
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在1693年以西里西亚的勃来斯洛市的市民死亡统计为基础,编制了第一张生命表,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提供了寿险计算的依据。18世纪40-50年代,辛普森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做成依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之后,陶德森依照年龄差等计算保费,并提出了“均衡保险费”的理论,从而促进了人身保险的发展。1762年成立的伦敦公平保险社才是真正根据保险技术基础而设立的人身保险组织。
清代保险业(1805-1911)
中国现代保险业从海外泊入。1805年,英国商人在当时南方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设立了“谏当保安行”,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公司。1865年,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的创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打破了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由洋行代理的国外保险机构长期垄断中国保险市场。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意识到欲求富国自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1875年,由唐廷枢、徐润负责筹办的保险招商局成立,开中国人自己经营船舶、货栈、货物运输保险之先河。自办保险获得了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欢迎,保险业务迅速拓展。中华民族保险业业由此逐步发展。
在中华民族保险诞生的前后,一批有识之士如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陈炽等通过其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保险,传播保险思想,对中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以及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的先后开埠通商,上海以其地理优势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成为了清末保险业的中心。
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兴起
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西方商品经济的浪潮开始冲击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有“世界工厂”之称的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贸易输出。海上贸易的兴起需要保险的支持。最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成为中国保险业的缘起之地。
1805年,由东印度公司的达卫森(WS Davidson)发起,再广州开设了广州保险会社,又称谏当保安行。
1835年,英商宝顺行在香港开设于仁洋面保安行,也称友宁保险行。
到1838年,广州有洋行约55家,其中15家为外国保险公司(主要是英商公司)代办在华业务。
1857年,谏当保安行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大力吸收华商股份。香港知名的公司在该公司都拥有一定的股份,获利丰厚。
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再保险一般要通过上海的保险市场办理,其中相当部分的分保费都流入外国保险公司。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重庆便成为西南地区的再保险中心。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和上海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割断了与外国保险公司联系的再保险渠道。只有“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中国、太平洋、宝丰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与外国有再保险合同联系。虽然除了自身保险溢额外,也能接受部分同业再保险,但不能完全解决同业溢额再保险问题。因此,各种形式的再保险组织形式便脱颖而出。
1942年,“中国保险公司”联合太平、宝丰、兴华三家保险公司成立了“四联分保办事处”,但由于内部缺乏真诚合作,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抗战胜利之后,自行宣告解散。为了反对当时官办保险公司垄断整个再保险市场,1944年中兴、永大、亚兴、永兴、民安等民办保险公司,联合组成了“华联产物保险公司”专营再保险业务,但因参加的保险公司大多为中小公司,业务来源有限,未能到达预期目的,该公司在抗战胜利之后迁往上海并改组为“中国再保险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美在上海的保险公司被日本所接管,日本试图控制上海的保险市场,成立由数十家日本保险公司联合投资的东亚保险公司。中华民族保险公司出于民族义愤,拒绝与日本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关系,惟一的解决办法是中国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经过保险业同仁的共同努力,民族再保险集团相继成立,如1942年的太平分保集团、大上海分保集团、久联分保集团,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分保集团。
民族再保险集团的成立,加强了保险业的团结,有效地抵制了日本企图控制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目的,不仅解决了民族保险业风险分散问题,而且为民族保险业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再保险机构在抗战期间所建立的再保险集团的基础上,有了相当的调整和发展。在当时的中国再保险市场上,有三种势力控制再保险业务:一是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如“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最具代表性,且拥有大量再保险业务。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中央信托局”不仅办理强制再保险业务,而且还被赋予集中办理再保险业务的特权。1946年在华联产物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由“中央信托局”控股设立了“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均为分入合同再保险和临时再保险。二是民营的再保险集团,这类再保险集团有太平、久联、华商联合、大沪和中国等五家。这些再保险集团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部分风险的分散问题,增强了各个公司直接承保能力。三是外国保险公司。
中国保险业长期依赖外国保险公司安排其再保险业务,抗战之后民族保险公司订立的自留限额仍然很低,各再保险集团的部分公司业务还各自分往国外,列入再保险集团的再保险业务非常有限。
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国内业务不办理再保险,国际再保险业务实行国家垄断”的再保险政策。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再保险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在“十年**”期间,由于我国国内的保险业中断,因此,再保险业也遭受同样的命运。
第三篇: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的分代
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远程教育起源于英国;(丁兴富)
远程教育起源于中国(谢新观)。
1.远程教育起源于古时代中国的有关论述在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都存在以“教”、“学”,“师”、“生”异地为主要特征的远程现象。
中国古代的远程教育现象是一种古老的初始型的远程社会教育现象,同近代、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不尽相同。
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有关论述
近代国外远程教育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
1840年英国伊萨克·皮特曼首先应用函授方式教授速记。随后,各类私立函
授学校和学院纷纷设立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课程。
原因:对人才的需求,传统大学面临压力,技术的发展
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有关论述
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起源(19世纪中叶)
英国的新大学运动
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
采用自学、函授、业余夜校等方式发展校外高等教育的范例
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
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一批授地大学的创建
一种采用学分制的非住宿的业余教学的大学
远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函授教学观点被许多国家接受
美国伊里诺以斯州立大学(1874)、芝加哥大学(1891)
南非好望角大学(1873)
新西兰大学(1880)
澳大利亚女王大学(1909)
前苏联1926年11所函授大学和学院
二战后很多东欧国家额举办了类似的大学层次远程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1952),东北师范大学(1953)
3.产生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
两种观点的分歧:
古代的一些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现象。
新的问题:
什么是远程教育?
两类专家的远程教育定义所谓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
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
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4.广义的远程教育和狭义的远程教育
两个远程教育定义中存在的分歧:
是否应该将学校和教育机构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引出问题:
学校和教育机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吗?
引出对教育内涵的两种认识:
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或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是教育组织
者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社会经济生活、文化活动和人际交流中(包括学习者
自主组织、设计、实施的自我教育);
对教育的两种理解造成对远程教育的两种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定义;
狭义的远程教育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和狭义的远程教育
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
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远程教育的分代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形式化阅读活动(25分钟)
请阅读教材P22-26页,将你阅读的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用图形表示出来,标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事件或时期,并阐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事件或时期。
我国远程教育可分为4个主要历史时期:
萌芽和准备期;(解放前)
创建、起步和中断期;(1949-文化大革命)
恢复、繁荣和调整期;(1978-90年代中期)
战略革新和起飞期。(90年代后期到现在)
1.萌芽和准备期
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萌芽和准备期:
1914年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成立;
1936年旧中国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
1937年成立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2.创建、起步和中断期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起步和中断期: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前)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和
起步时期,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均建于这一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我国远程
教育的中断期
3.恢复、繁荣和调整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恢复、繁荣和调整时
期。这其中经历了:
高等函授教育的重建和繁荣;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建立及其快速发展;
我国远程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相对平稳的发展和调整时期;
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的继续发展;
对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教育的控制和调整;
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和作用。
4.战略革新和起飞期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是中国远程教育的战略革新和起飞的开始时期。
推进中国远程教育战略革新和起飞的主要因素:
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国内教育领域的普遍呼吁。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由来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1.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由来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公文中。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建设;
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
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建设;
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3.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规模;
②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类型;
③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层次;
④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专业队伍;
⑤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校外学习中心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规模
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止2002年
底,教育部已批准了67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招生人数呈快速、超常规态势增长。四年来,试点高校累计招生137.3万人,其中
62所试点普通高校招生50.7万人(4所试点院校尚未招生),试点普通高校均招生8177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86.6万人。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分布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省级行政
区为:福建、广东、浙江、北京、山东。
学生主要是在职人员,在职学习人数占总人数的 85.9%。
远程教育试点办学类型
在类型上,68所试点高校中以综合类和理工类为主。
目前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已覆盖工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共140种专业。前5种热门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等。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层次
试点高校主要招生类型是学历教育,占学生总数的97.8%。
电大主要招收成人高起专和成人专升本,分别占电大学生总数的57.4%和42.6%; 其它62所普通高校招生的层次主要包括高起本、成人高起本、高起专、成人高起
专、专升本、成人专升本、硕士研究生等
61%的试点高校招收高起本层次学生,53%的试点高校招收成人专升本层次学生,50%的试点高校招收专升本层次学生,5所试点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专业队伍
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教职工共95525人,其中电大系统参与试点工作的教
职工共11710人,普通高校参与试点工作的教职工共83815人;
试点高校本部的教职工共1156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2%, 校外学习中心教职工共
839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8%
校外学习中心
截止到2002年底,67所试点高校自己设立的学习中心共2012个,其中,中央电大
44个,66所试点普通高校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自己设立了校外学习中心1968个
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主要设立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电大和民办高校,占总数的54.4%;设在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培训中心等其他教育单位的学习中心占41.9%;设在非教育机构的占3.7%。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的批准情况
1999年,北大、浙大等5所高校
2000年,人大、北师大等27所大学
2001年,华东师大、厦大等14所高校
2002年,华南师大、南大等21所高校
2004年,东北师大随教师联网,有条件的进入试点
3.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媒体传播教学模式和学习支持模式; 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中的资源建设;
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学习组织形式;
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投入和产业办学模式。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远程教育的分代
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划分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媒体
国际上关于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
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三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分类:
广义的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存储、处理、传播、接收和呈现各类信
息的技术。
狭义的信息技术专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ICT),简称信息技术(IT)。
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第四篇: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崔瑗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时代,造就了两个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此后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钟繇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他的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孙过庭。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他的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宋元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转折时期,书家追求笔墨情趣,文人意识成为书法的主流。宋代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卓然独立的大家;元代以赵孟頫、鲜于枢、倪瓒等成就最为突出。苏轼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明清两代是书法艺术继承和求变的时期,明人书法大多以姿媚为上,标举高格,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书家。清代书法经历重大蜕变,开创了碑学,傅山、朱耷、王铎、郑燮、何绍基、康有为等都在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中国书法得发展大致就是这样几个阶段,书法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第五篇:瑜伽起源发展
一、什么是瑜伽?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原意是驾驭牛马,可以说是把马套在马车上,从遥远的古代起,它也代表设想帮助达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实践或是修炼,是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成为修行者,瑜伽的梵文是结合与统一的意思,这也是瑜伽最完美的境界,三摩地境界(SAMAD)。
从狭义方面理解:1.自我与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具体指人类本身从较低到较高的结合,或从较高到较低的结合,同自我的结合,这也意味着与宇宙最高的万物相同化;2.是控制心灵的修炼方法,在古圣贤帕坦加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3.身、心、灵三者的和谐,统一和平衡。
从广义方面理解:是一门哲学,是印度五大哲学之一,它不属于任何的宗教,它属于哲学范畴,从身体自身来领悟,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瑜伽修练追求一种精神和肉体的纯净,包括心灵的、精神的、味觉的灵敏,血液循环的畅通,人体九大系统的体康协调,这样的追求也就是有了瑜伽的饮食和思想,所以我们说瑜伽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1、瑜伽的历史背景
瑜伽(梵文中的意思是“束缚”),起源于印度一系列古老的精神练习,是印度六大正统哲学之一,同数论哲学一并出现,因此并称为数论瑜伽学派,瑜伽哲学本身的多样性使其分为四大主要分支: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以上内容只需要了解瑜伽不属于任何宗教。
2、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5000—70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
在数千年前的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静坐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
再简单一点来说,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瑜伽的习练目标是达到对自身心灵的良好理解以及调控,能熟知并掌握肉身感官,就如艾扬格在《光耀生命》中强调的达到圆融纯一的状态。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能够驾御心意,即代表能够驾御感官;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
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有规律的瑜伽练习有助于消除心理紧张,以及由于疏忽身体健康或提早衰老而造成的体能下降。因此练习瑜伽能保持活力,令思路清晰。
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当然,适度的压力也是必要的,因为压力可以激发兴趣,振奋精神,使人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这种压力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限度,身体就会感到紧张不适,自我免疫力下降,体力不支,有时还包括心理上的挫败感、肌肉紧张(可导致脊椎疼痛)、疲累不堪、呼吸短促甚至神志不清等。
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促进身体健康,有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学习如何使身体健康运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活力。此外,培养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也引导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使身体协调平衡,保持健康。
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现已能够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这些体式使人们获得良好的体格,使身体变得强健而富有弹性,不再肌肉僵硬,疾病缠身,他们还减轻身体的疲劳,舒缓神经系统,但是这些体式真正重要的作用在于他们约束及训练大脑。
许多演员、杂技表演者,运动员,舞蹈演员,音乐演奏者也拥有很不错的体型,并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但是他们缺乏对大脑,智力和自我的控制。因此,他们不能与自身达成协调一致他们当中很难找到性格均衡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的高于其他一切。以上内容需要了解瑜伽的起源和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二、功效:
1、减压养心
修习瑜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集中精神的能力,舒缓紧张、减轻压抑、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内心的平和安宁,使人的心态健康良好,通过瑜伽完全呼吸、打坐和各种体位法,调节神经系统,消除紧张与疲劳。
2、调理养生
瑜伽通过推、拉、扭、挤、伸等各种姿势对内脏器官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增强自愈力,预防各种疾病,如偏头痛、失眠、便秘、肠胃病、关节炎等。
3、美体养颜
瑜伽可以矫正由于日常的劳累或不良的坐姿造成的记住变形,可以改善不良体态,增强自信心,拉伸肌肉系统,使人体线条优美,并有减肥功效;瑜伽可以强化生理机能,调节内分泌,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良好,延缓衰老,容颜光彩照人。
4、修心养性
瑜伽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你自然地改掉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也让你充满自信、心胸豁达开朗。
功效需要熟记,有人问起时要能说的出来
三、市场上常见的瑜伽分类:
哈他瑜伽
艾杨格理疗瑜伽:强调人体生理结构和体位动作的合理结合,其中采用大量的辅助器具等进行练习,如砖、伸展带、墙、椅子等,练习过程中安全、适度、朴实无华,适合普通大众练习。艾杨格瑜伽对每个瑜伽体式都有精确、细致、系统、明晰的细节要求。用于型体的修正和矫正,并且把瑜伽应用于身体的辅助治疗,如肩周炎、颈椎病、脊柱弯曲等,收到很大效果。
流瑜伽:流瑜伽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瑜伽,在练习的过程中以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动作组合来强健身体,它比较侧重伸展性,力量性,柔韧性,耐力,平衡性,专注力的全面锻炼;它的体式之间的衔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Flow Yoga的Flow意为“流水”,所以称“流瑜伽”,既动作像流水一样,缓慢流畅,流瑜伽强调运动与呼吸的和谐性,同时引入一些动感的姿势,使整个修习过程充满动力,情趣盎然!相对与哈他瑜伽来讲力度稍大一些,所以塑型效果好一些,适合想减肥排毒的人。
高温瑜伽:高温瑜伽(由印度大师Bikam Choudhury创立),是在38—42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的经典瑜伽练习,它保留了原始哈他瑜伽的26个姿势,并把他们按照人体肌肉、韧带与肌腱的特点科学地排出牵拉加热的顺序。高温瑜伽的倡导者认为,这套动作可在90分钟内协调的把身体恢复到一个平衡的境界,使全身都得到锻炼。能够系统地把充满氧气的新鲜血
液100%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他们恢复到健康、自然的工作状态。
高温瑜伽里对人体最大的作用是其排毒过程,它通过温度和速度的练习,使人体的排汗比平时多出几倍,身体里多余的脂肪通过汗水排出来,从而起到排毒消脂的作用。是减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商卡排毒瑜伽 亲子瑜伽
产前调理产后修复瑜伽
各种瑜伽分类需要理解并能简单概括的讲给别人听
企业文化:专业 高效 安全
(教练水平专业化,练习效果更好 更安全减少损伤)身心--健康、智慧;生活--快乐、和谐
经营理念:课程多样 因材施教
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
帮助顾客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