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完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完善农村金融征
信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 5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量收缩县以下营业网点,贷款权限的上收;农村政策性银行机构改革和业务调整;邮政储蓄资金的外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农村贷款更加困难,究其原因,农村金融机构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单位,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征信制度体系很不发达,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几乎无法了解,造成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消费信贷的高风险性,贷款回收困难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目前形势下,如何将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我们认为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的完善应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有效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邓州市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的调查,分析了农村金 融征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邓州市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情况
邓州市现有信用中介机构6家,其中会计事务所2家,房、地产评估2家,土地事务所评估机构1家,信用担保机构1家。上述机构主要通过执业证书和资格资信评估业务开展对企业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提证书的审查方式进行管理;而业务经营则由颁发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年检方式进行管理。所开展业务经营活动则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内部准则进行。具体业务活动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地步。
金融机构信用建设情况
1、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全力推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根据全国统一的企业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要求,人民银行邓州市支行和辖区内金融机构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系统运行基本正常。截止XX年6月末,已录入企业、机构借款人226户。目前,辖内多数的商业银行已将查询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作为贷款决策的固定程序,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 统的建成,为该市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各家金融机构内设资信评估情况
邓州市各金融机构在信用制度的建设上主要是根据上级行社的规定在贷款的审批、发放及管理上防范可能发生的信贷风险,对信用制度的建设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的规划和具体要求。只是按上级行的要求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参加全国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
3、农村信用建设情况
邓州市农村信用联社下辖29个乡(镇)信用社、1个联社营业部。有统一的个人信贷业务处理系统,联社信贷处理系统的数据由基层30个社(部)的数据集中汇总生成。几年来邓州市农村信用联社通过创建“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始终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使农民的信用意识普遍得到提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方便农民借贷,联社在巩固和发展“信用户”的基础上,对到期的 “信用户”进行了年审;对已有的农户贷款证、小额信用贷款等服务品种进行完善,使之逐步形成体系品牌。同时,按照“规范完善、放权落责、确保质量”的思路,联社下放了信用户评定的审批权限,有力地促进了信用户评定工作。据统计,XX—XX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已发放农户贷款证分别为3.7万户、5.2万户、6.9万户、7.4万户,评定信用户3.6万户、用村 72个;至XX年5月底,全市农信社已发放农户贷款证8.4万户,占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需求农户的85%。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和协因素
农村金融征信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目前,企业、个人担保、资信评估、消费贷款、以及涉及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健全。我国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信贷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也不够具体。在涉及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也无法可依。出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给征信体系建设造成困难。
信息数据部门分割。目前,基层征信调查都是各单位、各部门自成体系,信息数据自成系统。金融部门征信调查都是独立完成。医疗、保险、养老统筹、工商、税务、法院、公安、国土、房管、水电、邮政、电信、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涉及公共事务部门的数据都是只供本部门使用,这在实践中造成信用调查评估工作的重复操作、资料不全、信息失真、标准不
一、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征信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征信人才缺乏。当前,政府、企业和个人对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经形成共识,金融机构与企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 业和金融机构对社会评级机构的征信产品认知度和信任度远远不足,企业参与评级的积极性不高。征信应是知识和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评级涉及不同的业务品种、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的法律环境,征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应非常严格。目前,基层资信评级主要是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征信管理人员是单位一般职工,资历、学历都不符合专业资信评级人员要求,评级结果不能让人信服。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和征信人才缺乏客观上制约着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市场发展。
征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发展。
一是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信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财政等部门所掌管的大量的企业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如想获取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审批,加大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征信和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加之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的信用资料数据库规模也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且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客观上无法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二是缺乏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涉农保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几乎空白。目前的信用评级主要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客户的内部评级和中介机构评级等,由于各部门评级标准各不相同,评级结果其他部门互不承认,信用评级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三是融资担保机构少,担保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四是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很大。五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其担保业务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企业贷款卡年审工作不畅。随着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管理,贷款权限上收,市场准入条件日渐苛刻,企业生产所需资金很难满足。加上银行对贷款卡作用宣传不够,企业对贷款卡认识模糊,当银行要求企业进行贷款卡年审时,经常遭到拒绝,影响了贷款卡年审工作有序进行。部分有卡无贷款企业贷款卡年审更难。有些企业办理贷款卡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未取得贷款,银行与企业无信贷业务往来,此类企业联系困难,贷款卡年审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人民银行贷款卡年审工作。
2、银行工作人员操作系统不够规范。金融机构系统操作人员进行贷前调查时,忽视了进入系统查询企业概况之功能,习惯采用传统的询问调查方式。信贷业务发生后未及时录入相关数据。有的机构系统微机出现故障,长期不能使用,无人问津。有的机构操作人员更换频繁,交接手续不完备,影响操作。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系统的有效运行,阻碍系统及时有效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信用等基本资料情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作用难以体现。
3、贷款卡申请资料真实性无法保障。企业为了取得贷款,办理贷款卡所提供的会计报表资料往往是根据银行要求填写数据,人民银行受一些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进行核实。存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有关企业数据失真现象。
三、新农村建设亟需完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
发展农村金融征信体系能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竞争、有序的市场规则,能保证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只有信誉良好的市场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断获得发展和充满活力,否则将逐渐衰退和萎缩。如果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蒙骗欺诈行为盛行,价值规律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分配作用、信息作用将会失灵,最终导致整个市场体系的瘫痪和经济秩序的混乱。由 于农村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市场的诚实守信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征信业,加快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发展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可以解决银企、社农信息不对称问题。信贷市场是开放的,是一方对多方的市场,特别是针对“三农”的农户贷款,涉及千家万户,地点分散,银行和信用社不可能掌握借款者的所有信用信息,信贷人员除了要对企业和个人做好尽职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借款人的收入状况、居住状况等情况之外,完全可以利用较为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三)发展农村金融征信体系能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就是要增强社会各阶层的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询和使用,逐步使人们意识到信用是一种商品,真正认识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一个企业或个人不讲信用,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其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很大损失,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其收益,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这样金融机构的审贷效率就会提高,不良资产就会降低,资金实力就会增强,信贷投放就会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就会加大,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村信贷难问题。目前,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减少、农村信贷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信贷风险大,回收贷款难,金融机构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从经营的角度会缩小农村信贷规模。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仅有利于防止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过度负债,防范信贷欺诈,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审贷效率,而且在方便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借贷,促进生产、消费和就业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信贷征信体系将有利于化解农村信贷风险、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是对现有的银行征信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四、加快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对策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如果没有信用机制作桥梁和起调节的作用,单纯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的市场经济将缺乏活性和效率,需要支付高昂的运营成本。建设我国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活性,提高信贷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创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开展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改善国内信用环境、培育国内征信市场的 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全社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
2、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一是央行应尽快研究出台资信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引导和监督资信评级机构规范评级,增强评级的针对性、一致性和权威性。二是要突出资源共享。征信体系建设目的是为了使用。央行可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制定信息共享方案,确定信息查询的权限、范围及内容。各金融机构要加大投入,与央行开发的征信数据中心及相关系统相连,金融机构相互间也要横向接口,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逐步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成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平台,地方信用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平台,企业和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平台。三是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征信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敏感,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当前,需要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框架,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3、明确建立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目标、有效获取信息资源。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就是要把农村信贷目标客户群:有信贷动机的所有农户和中小企业关于信用的信息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库,各种信用服务机构通过信息资料的分析和评价,最终以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的形式提供给金 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活动中决策分析的依据和参考。针对我国信息资源的发生和存在状况,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必须借助工商、税务、物价、司法、公安、教育及与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部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同时,由于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议银行等部门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
4、推进农村金融征信体系标准化管理,提高信用产品质量。
建设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应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国务院已经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信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主体的标志、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数据格式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通用标准,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信贷信用监管指标体系。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效率,加速整合全社会的信用数据,规范征信行业管理和服务,促进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由于农村金融征信系统主要是为金融机构从事信贷业务提供服务的,因此,提供的信用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需求。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要有有实力的机构或企业来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增强信用产品的权威性。解 决好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问题是农村信贷征信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之处。
5、加快农村金融征信相关立法,完善征信制度。目前,我国的征信立法相对滞后。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区分政府信用信息的密与非密、企业信用信息中的公开信息与商业秘密、个人信用信息中的公开信息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向社会特别是信用中介机构公开披露信用信息等问题无法可依,成为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前的“拦路虎”。因此,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必须同时做到既能使信用信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所用,又能对政府的国家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的隐私加以有效保护。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专项立法更是一片空白。并且这些主要是对违法行为的事后处罚,没有从事前进行约束。在信用立法方面,一是要对我国现行的一些不适合、甚至有碍于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相关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规范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信用信息与非信用信息的界定、信息披露、公共信息和征信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程序、信用中介机构行为规范、失 信的法律边界和失信惩罚机构等方面,都处于无序管理、无法可依的状态。征信立法的缺位,将会严重阻碍农村信贷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目前,应加强对国际征信立法经验和我国征信市场的调查研究,推动征信立法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关于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探讨
个人征信体系又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牵头组建,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个人征信体系的数据库的功能又是其核心内容。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有利于我国的金融、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始于2O世纪8O年代后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企业征信方面目前已建立起全国联网的企业征信系统一人行登记咨询系统,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则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不足之处尚需改进。
一、建设个人征信体系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虽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素很多,但贷款机构缺乏可靠途径,得到借款人全面、可靠的信用信息是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日益发展、借贷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下更是如此。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收集借款人在全国各家商业银行的借款以及还款记录,为他人担保信息,以及身份、职业和居住等个人基本信息,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掌握借款人的异地、跨行负债水平,全面考察其综合负债情况;有利于商业银行掌握借债人的家庭总体负债水平,综合评估其整体还款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的不良负债状况,客观评价其还款意愿;有利于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的或有负债,深入判断其潜在风险。从而帮助商业银行更加有效的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减少了放贷时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银行业风险的降低,无疑将有助于国家更好的维护金融稳定。
(二)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
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到2006年我国的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内资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全方位的竞争。目前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中资银行的主要客户和盈利来源是向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从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看,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大型企业将逐步转向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和新的盈利增长点会逐渐转向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贷款。然而,目前中资银行在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效率、风险控制手段和资产质量方面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例如,美国信用卡的发行可以做到即时甚至预先发行、住房抵押贷款3日办妥、个人信贷不良率2%以下,而我国申办一张信用卡至少需要3周、办理住房贷款近1个月、不良率近年来逐渐上升。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征信体系,而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翻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将方便商业银行获取有关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降低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进行授信时所需花费的调查成本,缩短审批时间,提高经营效率。
(三)有利于促进消费信贷和消费健康增长,改善经济增长结构
建设个人征信系统,降低银行对借款人资信的调查成本,根据风险程度合理定价,缓解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提高贷款效率,有助于扩大贷款总量和贷款范围,有利于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对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众所周知,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长期看,这种政策一是很难持久,二是投入产出的效益不高。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在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要提高中低消费居民的消费能力,发展消费信贷,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将在制度和基础建设方面,为个人消费信贷长期、持续、健康的增长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确保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对拉美等国的研究发现,如果金融体制改革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融资服务的话,金融体制改革就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目前个人贷款面仍较狭窄,基本限于满足工作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购房、购车、就业和消费等,如何满足农村城市化造成的进城农民和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融资需求,扩大贷款面,是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挑战。建立个人征信系统,记录个人信用档案并积累信誉财富,有助于在没有物质抵押的情况下为个人提供“信誉抵押品”,可以为个人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二、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历程
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最早是从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开始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4年初,井于同年l2月中旬变现l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7个城市的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经过1年的试运行,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人数已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约为3500万人。截至2005年底,收录个人信贷余额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97.5%。目前,任何自然人无论在国内任何地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留下的借款和还款记录,或开立结算账户时填报的基本信息,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审查人员均可在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后,进行查询、实现共享。许多商业银行已经将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贷前审查的固定程序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启了5.2万个查询用户终端,目前每天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量已达到ll万笔左右,在提高审贷效率,方便广大群众借贷,防止不良贷款,防止个人过度负债,以及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当前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一)个人征信业运作模式定位不清晰,面临市场与政府结合难题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地方区域性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早于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上海、深圳模式选择的是政府推动、市场运转的模式。人民银行组织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目前由政府出资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来源于商业银行,主要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其在发展模式定位上尚不够清晰。但无论是区域性是全国性,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专门的执法机构的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叉将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信用中介机构将从中受益,从而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而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介入才不会破坏现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尺度很难把握。有鉴于此,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运作将面临市场与政府结合的难题。
(二)需求与供给双重不足
中国信用业呈现出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并呈现出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缺乏现代信用意识,并没有将信用看作商品,因而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不利于征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从而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报告。而这势必会影响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三)科学的市场化的征信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专司个人征信的专业性征信公司主要是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一家,由于征信公司占据了垄断地位,其运作机制脱离不了“行政化”的影子。人民银行目前运行的个人征信中央数据库是由各商业银行无偿提供数据,使用上仅限于商业银行,且尚未进入市场运行。因此目前个人征信的市场竞争还谈不上,市场化运作机制更是远未形成。(四)行业自律不足,执业技术规范不统一,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行业协会在促进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征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业技术和服务标准,从信用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评估到查询、披露均缺乏统一的技术、服务标准,行业整体尚处于粗放经营发展的阶段。
(五)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入库信息不够丰富全面,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目前尚处于推广、试点阶段,且也只从各有关商业银行收集个人信用信息,与个人信用密切相关的纳税信息、水电费、通讯费交纳信息等尚未采集,与公安、工商、法院、海关、税务的系统尚未联网,系统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信息还不够丰富和全面,覆盖率不高。同时由于目前各行都是每月向人行征信管理局报送一次数据,系统在有关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方面无法做到实时更新,个人信用报告所反映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征信运行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信用数据信息互相封锁,开放程度不高,而且征信法制建设滞后,直接学习西方国家走市场化征信的模式难以在短期见到成效,适应不了我国当前对个人征信的紧迫需要。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及征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联合型征信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是指前期通过国家出资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基础数据库,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管理中的主导优势,以保障征信数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国内的大多数居民,并保证信用数据的全面、准确、可靠。在数据的采集上,可以把采集银行信用信息作为起点,并逐步扩大范围。目前宜以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全国数据库的建设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基础,因为人民银行有建立全国性企业征信数据库的成功经验,而且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个人信息数据库最为规范,具备联合征信的数据基础。市场运作,是指待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信用数据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健全时.考虑将个人征信系统的经营部分独立出来,成立国有控股的征信公司,允许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参股,并可考虑引进民营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经验,提高我国个人征信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也应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进入征信领域,鼓励中小资信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形成综合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征信公司并存的多层次的竞争格局,推动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征信管理局则专注于依法对征信行业的监管和服务,做到行政与市场相分离,提高整个体制的运行效率。
(二)强化信用管理局的职能,建立多层次的个人征信体系
从国际惯例来看,建立、发展和规范国家信用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征信数据资源才能顺利实现。目前我国已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征信管理局,但其职能仅限于对银行系统的征信系统的管理。应进一步强化现有信用管理局的职能,扩大其管辖的范围,时机成熟时,再在目前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国家信用管理局或信用管理委员会。信用管理局(或信用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家对全社会信用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国家的整个征信行业进行统一规范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征信公司信息产品的质量,使征信公司可以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进行良性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机制提升中国个人征信的效率和竞争力;制定个人征信业的行政规章。随着个人征信市场和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局可以进一步推动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将部分管理职能下放给行业自律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个人征信管理体系。
(三)建立合理的信用奖惩机制和和谐的社会信用文化
信用惩罚机制的建立采取法律主导的惩罚机制和道德主导的惩罚机制并重。个人征信法规的建立不仅仅是让失信者受到惩戒,更重要的是让守信者受益。因此,需要在建立合理奖惩机制的基础上,调动多方面的资源,从立法、宣传、教育、行政等多方面人手,开展信用方面的培训教育,将守信与失信的不同的后果深入到人们的道德观念中,通过法律与道德对信用的双重调节,引导并在全社会创建一种诚信的社会氛围,从而造就一种健康和谐的信用文化。
(四)成立行业协会,提升个人征信的行业自律能力和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征信体系的运行效率,真正做到行政与市场的分离,必须成立征信行业协会,将政府征信管理部门从具体的市场行为中脱离开来。征信业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协调企业征信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制定征信行业规划、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快信用产品的研发和标准规范的建设,开展信用产品、信用服务的技术标准研究、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与国际征信组织和国内外征信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加快个人征信专业人才的培训等。
(五)加快征信行业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征信业本质上是信用信息服务业。在我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刚起步且地方性与全国性征信服务机构并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制定出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技术和服务标准,使各部门、地方性、全国性征信系统的信用信息数据能互联互通,既解决重复建设问题,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又避免限制征信机构的特色发展。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出信息标识标准、信息分类及数据编码标识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
个人征信,已经越来越不再是一个十分个人的问题,在当前的中国,它开始成为一个公众的问题,成为一个金融体系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不仅更多的中国人不得不以更高的交易成本进行交易,而且还要忍受更高的风险;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发达,也使得个人在最为继续金融支持的时候,得不到金融体系的信用支持,因为金融体系缺乏足够的信息进行风险的识别;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发达,也使得金融机构在开辟个人金融业务时彷徨不前,丧失了个人金融这个巨大的业务增长空间,而在目前的国际金融界,个人金融已经成为收益最为稳定的金融业务。因此,个人征信是社会信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运作模式,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约束个人信用行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杨学昌教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李同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09,(6):38–45.[2] 晓伊.5问“个人信用报告” [J].《中国经济信息》.2009,(6):21–28.[3] 沈益昌,王裕文.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福建金融》.2009,(4):36–46.[4] 董震.浅谈商业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J].《金融电子化》.2009,(3):25–31.[5] 林愚.信息不对称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J].《中国信用卡》.2009,(3):60–69.[6] 侯爱民.关于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9,(3):58–66.[7] 王向文.中美个人征信体系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3):12–22.[8] 高明.个人征信系统优化方案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2009,(2):19–26.[9] 雷继平.个人征信系统与个人信用信息保护[J].《法律适用》.2009,(1):21–28.[10] 高强.征信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J].《浙江金融》.2010,(11):22–30.[11] 方丰.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与个人征信体系[J].《金融与经济》.2009,(9):16–24.[12] 王玉琴.发达国家征信体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33–45.[13] 黄萍.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J].《长白学刊》.2008,(5):65–74.[14] 吕罗文.基于数据仓库模型技术构建个人征信系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4):55–66.[15] 王漪.关于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8,(12):46–55.[16] 熊其康.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规划及阶段构想[J].《金融论坛》,2009,(9):31–39.[17] 冯敬阳.我国征信业发展现状、模式选择及法律构建[J].《西南金融》,2009,(8):36–45.
第三篇:浅议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引言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博弈,我们把它运用于经济生活中,建立一个简单的关于合同双方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假定甲乙两方签订了一项合同,如果双方均遵守合同,每人的收益为10万元;如果一方履行合同而另一方违约,则履约的一方损失5万元,而违约的一方却能获利12万元;如果双方都违约,没有发生交易,任何一方的收益都为0。这些假设可以用下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图来表示,每个方格中有两个数字,分别代表甲方和乙方的收益或损失。
乙方履约违约甲方履约10,10-5,12违约12,-50,0显然,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双方都选择履约是最有利的,但是,在双方对对方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自利行为却使双方都更倾向于选择违约,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方都会做这样的考虑:如果设想对方履约,那么自己履约的收益为10万元,自己违约的收益为12万,在此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选择违约;如果设想对方违约,那么自己违约的收益为0,但是自己若遵守合约反将产生5万元的损失,这时他还会选择违约。所以,无论对方采取哪种行动,对自己最有利的战略选择都是违约。这时没有交易发生,双方的收益均为0,与交易顺利完成的情况相比,双方各减少收益10万元。
现在我们设想双方对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得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确信对方不会违约,那么,双方都履约的可能性会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情况是,如果甲确切知道乙从未违约过,乙对甲也有着同样的认识,这个博弈的结局就是双赢,交易完成每一方都获得10万元的收益。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这个博弈模型复杂的多,它往往涉及到多方,而且各方的收益或是成本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所谓信息的完全对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却是生活中的常态。
现实中,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博弈的各方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其他方。而且,对于已获取的信息,还存在信息质量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信息是由交易的关联方发布的,那么信息就会缺乏可信度,因为信息发布者会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性地公布信息甚至发布假信息,损害信息获取者的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厦、中科系等事件,就是很典型也很沉重的,投资方获取的关于筹资方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筹资方或其关联方(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而这些信息往往很难保证其公正性。
二、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交易中,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如果交易双方对对方一无所知,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选择违约;同时,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更是关系重大,因为错误的信息必然导致错误的决策,信息接收方因此受损,造成社会不公平地分配。所以,市场中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与,交易的成功与否对他的利益没有影响,他只扮演信息收集者和传递者的角色,比如说定期发布信用评级报告,记录交易各方的信用历史,交易者就可以根据这个评级报告估计对方的毁约概率,并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这里的第三方,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征信体系。
征信体系可以协助建立和维护一个有信誉的市场,违约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惩罚不一定由具体的征信机构执行,毕竟他不是执法者。然而,正因为违约者的不良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交易活动中,这个违约者可能不会获得任何合同,他的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失,如果这种损失大于违约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就会自觉维护信誉,执行合同的概率上升。这才是建立征信体系的深远意义所在:它使守信者光荣,使违约者羞耻甚至胆寒,最终使人们自觉地坚守“诚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现状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履约率极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状况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一
第四篇:浅议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浅议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键词:征信体系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
一、引言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博弈,我们把它运用于经济生活中,建立一个简单的关于合同双方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假定甲乙两方签订了一项合同,如果双方均遵守合同,每人的收益为10万元;如果一方履行合同而另一方违约,则履约的一方损失5万元,而违约的一方却能获利12万元;如果双方都违约,没有发生交易,任何一方的收益都为0。这些假设可以用下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图来表示,每个方格中有两个数字,分别代表甲方和乙方的收益或损失。乙方履约 违约甲方 履约 10,10-5,12违约 12,-5 0,0显然,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双方都选择履约是最有利的,但是,在双方对对方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自利行为却使双方都更倾向于选择违约,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方都会做这样的考虑:如果设想对方履约,那么自己履约的收益为10万元,自己违约的收益为12万,在此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选择违约;如果设想对方违约,那么自己违约的收益为0,但是自己若遵守合约反将产生5万元的损失,这时他还会选择违约。所以,无论对方采取哪种行动,对自己最有利的战略选择都是违约。这时没有交易发生,双方的收益均为0,与交易顺利完成的情况相比,双方各减少收益10万元。现在我们设想双方对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得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确信对方不会违约,那么,双方都履约的可能性会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情况是,如果甲确切知道乙从未违约过,乙对甲也有着同样的认识,这个博弈的结局就是双赢,交易完成每一方都获得10万元的收益。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这个博弈模型复杂的多,它往往涉及到多方,而且各方的收益或是成本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所谓信息的完全对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却是生活中的常态。现实中,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博弈的各方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其他方。而且,对于已获取的信息,还存在信息质量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信息是由交易的关联方发布的,那么信息就会缺乏可信度,因为信息发布者会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性地公布信息甚至发布假信息,损害信息获取者的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厦、中科系等事件,就是很典型也很沉重的,投资方获取的关于筹资方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筹资方或其关联方(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而这些信息往往很难保证其公正性。
二、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交易中,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如果交易双方对对方一无所知,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选择违约;同时,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更是关系重大,因为错误的信息必然导致错误的决策,信息接收方因此受损,造成社会不公平地分配。所以,市场中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与,交易的成功与否对他的利益没有影响,他只扮演信息收集者和传递者的角色,比如说定期发布信用评级报告,记录交易各方的信用历史,交易者就可以根据这个评级报告估计对方的毁约概率,并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这里的第三方,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征信体系。征信体系可以协助建立和维护一个有信誉的市场,违约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惩罚不一定由具体的征信机构执行,毕竟他不是执法者。然而,正因为违约者的不良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交易活动中,这个违约者可能不会获得任何合同,他的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失,如果这种损失大于违约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就会自觉维护信誉,执行合同的概率上升。这才是建立征信体系的深远意义所在:它使守信者光荣,使违约者羞耻甚至胆寒,最终使人们自觉地坚守“诚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现状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履约率极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状况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一些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利用交易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大量进行信用交易,结果造成合同违约、恶性拖欠等问题。因为没有有效的惩戒机制,失信行为所获得的收益要远远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这必然又造成全社会范围内失信行为的蔓延和信用环境的日趋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秩序的紊乱。第二,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为失信行为的频繁发生,使交易者不得不非常谨慎。有些企业甚至宁愿放弃大量订单,也不肯采用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的活力,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第三,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大量数据显示,很多企业以改制、破产等理由,故意逃废银行贷款本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升高,增大了银行的运营风险。
(二)现阶段的发展近几年,全国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建设信用体系。在这方面,上海起步比较早。上海已经从1999年开始对个人的信用体系进行了试点,2000年7月1日,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出具了我国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到2002年7月,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的网站已经开通,当年年底,其覆盖人群已经达到293万。个人诚信报告被推广到人才交流、二手房租赁等领域。2002年3月28
第五篇:浅议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浅议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键词:征信体系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
一、引言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博弈,我们把它运用于经济生活中,建立一个简单的关于合同双方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假定甲乙两方签订了一项合同,如果双方均遵守合同,每人的收益为10万元;如果一方履行合同而另一方违约,则履约的一方损失5万元,而违约的一方却能获利12万元;如果双方都违约,没有发生交易,任何一方的收益都为0。这些假设可以用下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图来表示,每个方格中有两个数字,分别代表甲方和乙方的收益或损失。乙方履约 违约甲方 履约 10,10-5,12违约 12,-5 0,0显然,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双方都选择履约是最有利的,但是,在双方对对方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自利行为却使双方都更倾向于选择违约,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方都会做这样的考虑:如果设想对方履约,那么自己履约的收益为10万元,自己违约的收益为12万,在此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选择违约;如果设想对方违约,那么自己违约的收益为0,但是自己若遵守合约反将产生5万元的损失,这时他还会选择违约。所以,无论对方采取哪种行动,对自己最有利的战略选择都是违约。这时没有交易发生,双方的收益均为0,与交易顺利完成的情况相比,双方各减少收益10万元。现在我们设想双方对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得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确信对方不会违约,那么,双方都履约的可能性会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情况是,如果甲确切知道乙从未违约过,乙对甲也有着同样的认识,这个博弈的结局就是双赢,交易完成每一方都获得10万元的收益。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这个博弈模型复杂的多,它往往涉及到多方,而且各方的收益或是成本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所谓信息的完全对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却是生活中的常态。现实中,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博弈的各方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其他方。而且,对于已获取的信息,还存在信息质量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信息是由交易的关联方发布的,那么信息就会缺乏可信度,因为信息发布者会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性地公布信息甚至发布假信息,损害信息获取者的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厦、中科系等事件,就是很典型也很沉重的,投资方获取的关于筹资方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筹资方或其关联方(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而这些信息往往很难保证其公正性。
二、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交易中,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如果交易双方对对方一无所知,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选择违约;同时,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更是关系重大,因为错误的信息必然导致错误的决策,信息接收方因此受损,造成社会不公平地分配。所以,市场中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与,交易的成功与否对他的利益没有影响,他只扮演信息收集者和传递者的角色,比如说定期发布信用评级报告,记录交易各方的信用历史,交易者就可以根据这个评级报告估计对方的毁约概率,并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这里的第三方,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征信体系。征信体系可以协助建立和维护一个有信誉的市场,违约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惩罚不一定由具体的征信机构执行,毕竟他不是执法者。然而,正因为违约者的不良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交易活动中,这个违约者可能不会获得任何合同,他的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失,如果这种损失大于违约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就会自觉维护信誉,执行合同的概率上升。这才是建立征信体系的深远意义所在:它使守信者光荣,使违约者羞耻甚至胆寒,最终使人们自觉地坚守“诚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现状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履约率极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状况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一些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利用交易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大量进行信用交易,结果造成合同违约、恶性拖欠等问题。因为没有有效的惩戒机制,失信行为所获得的收益要远远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这必然又造成全社会范围内失信行为的蔓延和信用环境的日趋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秩序的紊乱。第二,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为失信行为的频繁发生,使交易者不得不非常谨慎。有些企业甚至宁愿放弃大量订单,也不肯采用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的活力,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第三,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大量数据显示,很多企业以改制、破产等理由,故意逃废银行贷款本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升高,增大了银行的运营风险。
(二)现阶段的发展近几年,全国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建设信用体系。在这方面,上海起步比较早。上海已经从1999年开始对个人的信用体系进行了试点,2000年7月1日,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出具了我国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到2002年7月,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的网站已经开通,当年年底,其覆盖人群已经达到293万。个人诚信报告被推广到人才交流、二手房租赁等领域。2002年3月28日,上海市又开通运行了国内第一个以企业信用信息为专门采集内容的企业联合征信系统,这也是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信息采集跨度最全面的综合性企业征信系统。目前这些系统运作良好,但是,也遇到了诸如法律不健全等问题。此外,北京市也开通了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广东汕头社会信用信息网也已载入全市10万多家企业的信用信息。近期,央行提出将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
用信息查询网络。系统建成后将首先为银行提供信贷征信查询服务,并依法逐步向其他具备合格资质的征信机构和其他具有合法使用目的的机构开放。与此同时,央行将加强征信法制建设,包括征信业管理法规和关于政务、企业信息披露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法规。同时央行还将加强征信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目的是为各征信系统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为各部门建立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及信息安全奠定基础。总体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了解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实践,将为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四、国外的做法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一般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这些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各国国情 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由于美国是世界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也是信用管理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所以,对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成熟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状况。
(一)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信用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征信数据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诸如公平授信、正确报告消费者信用状况、诚实放贷等问题,其中特别敏感的是保护消费者隐私权问题。鉴于信用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方面对国会出台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提出了强烈要求,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产、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等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规范与约束,而对征信行业中企业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行业则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公平信用报告法》是规范信用报告行业的基本法。该法所规范的主体是“消费者报告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的使用者”。该法规定,消费者有权充分了解任何一家信用局对自己信用状况的评价及依据,消费者具有对不实负面信息的申诉权利。对于消费者资信调查机构,最重要的规范是限制了消费者资信调查报告使用和传播的范围。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取得自身的资信调查报告和复本,其他合法使用消费者资信调查报告的机构或个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否则即使当事人同意也属违法行为:(1)与信用交易有关;(2)为雇佣目的;(3)承做保险;(4)与合法业务需要有关;(5)奉法院的命令或有联邦大陪审团的传票。对于消费者资信调查报告中的负面信用信息,法律规定在指定的年限后,可以在资信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中予以删除。该法案对负面信用信息保存年限的规定是:破产记录保存年限为10年,其他信息(偷漏税和刑事诉讼记录等)保存7年。对信用状况判别的主要依据是一系列的信用信息记录,因此,建立有效的信 用制度首先需要有充分客观的信用信息。美国的法律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特别是对有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在《公平信用报告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等法律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其中1999年《格雷姆—里奇— 比利雷法》的颁布,改变了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这将对信用行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该项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消费者告知它想同第三方共享的有关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让消费者决定该信息是否可以共享,如果在30天内,消费者没有表示不同意共享,则金融机构有权将消费者的信息同第三方共享或向第三方机构“出售”消费者的个人金融信息。《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的颁布意味着信息共享的范围会比以前更广泛,效率也更高(以前金融机构的信息若同第三方共享,必须取得消费者的同意),但同时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共享范围也开始主要由消费者个人决定。
(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信用制度必须有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组织保障。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个人资信服务领域,全国有1000多家当地或地区的信用局(credit bureau)为消费者服务,但这些信用局中的绝大多数或者附属于Equifax,Expefian/TRW和Trans Union等三家全国最为主要的信用报告服务机构,或者与这三家公司保持业务上的联系,这三家公司都建有覆盖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包含超过1.7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信用局每年会提供5亿份以上的信用报告,典型的信用报告一般包括4部分内容: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社会保障号码、工作状况)、信用历史、查询情况(放款人、保险人等其他机构的查询情况)和公共记录(来自法院的破产情况等);在企业征信领域,邓白氏(Dun&Bradstreet)是全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公司,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办事处或附属机构。邓白氏建有自己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超过全球5700万家企业的信息;在资信评级行业,目前美国国内主要有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Fitch)和达夫公司(Duff&phelps),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穆迪和标准普尔两家公司在资信评级业的历史最为悠久、实力也最雄厚,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最好,其他国家在建立本国的评级制度和评级机构时大多受到他们的影响。美国的信用市场之所以在全球最为发达,而且并未因信用交易额的扩大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发达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国的信用中介机构都是由私人部门所有,一般来说,提供个人资信信息和企业资信信息的信用局是分别建立的。每一家信用中介机构都是以一种核心业务(如消费者信用报告、资信评级、商账追收等)为主,同时提供咨询和增值信息服务。在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当地信用市场壁垒的消除和近年来信
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用中介机构的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机构数量在不断减少,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信用行业几乎每一个特定市场都已被少数几家机构垄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取。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三)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风险,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由于信用交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美国的消费者都十分注重自身的信用状况,并会定期向信用信息局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尽可能避免在信用局的报告中出现自己的负面信息。4.对信用行业的管理。由于美国有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政府在对信用行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但美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仍然起到信用监督和执法的作用,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 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和代表行业进行政府公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协 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为本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交流的 机会和场所,进行政府公共或议会的院外活动,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 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 术交流会议,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
五、结束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决定,新一届中央领导明确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部署。就当前中国社会信用状况,需要作的工作还很多,除了尽快建立征信体系,还要培育信用道德文化,加快信用法律环境建设,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实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对守信行为的褒扬,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