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沙科洋 姜春玲 管丰文 吴蕾 赵春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民生。胶州市人民政府2008年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兴办的10件实事中,有6件重在建设新农村。胶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城乡“一盘棋”,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将村容整治、创新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1、过去的一年,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
2007年,我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村投入,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0396公顷,增长0.9%。粮食总产量421017吨,比上年增加14.1%。
2007年畜牧业肉类总产量94381吨,牛羊奶总产量28830吨,禽蛋总产量71107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40公顷,森林覆盖率35.8%,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000公顷次。
水产品总产量142290吨。其中,捕捞产量33050吨,养殖产量109240吨。海、淡水养殖面积9000公顷,增加6公顷。机动渔船达363艘。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811个,农业机械总动力954907千瓦,增长4.3%,农用拖拉机18510台,农用汽车2214辆,农村用电量97375万千瓦时,增长7%,地膜覆盖面积11803公顷。
2、新的一年,新农村建设号角鼓舞人心。
2008年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吹响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推动胶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今年将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1)突出一条主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十七大报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牢牢把握生产发展体系建设这一主线,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农业项目出亮点、特色种植扩规模、整体效益上水平的要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格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水平,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步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强化二大机制,提高农业运行质量。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化经营机制。重点是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三大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经营新体制。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积极推进“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大监督检测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控制和过程有效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提升三大能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巩固提高15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1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严格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强土地承包、农村集体“三资”、农民负担和农资市场管理,提升法制化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村级债务清理化解等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实现四大突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白菜连片种植,促进胶州大白菜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品牌建设新突破;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新突破;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快实施“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新突破;积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特点,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实现“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3、标准化农业园区强力辐射。
今年春天,胶莱农民历史性地实现“刷卡”浇地,由青岛、胶州、胶莱三级投资900多万元在胶莱镇广袤的农业园区建设了万亩节水灌溉区,这在在青岛地区是第一家。胶莱镇近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沿大沽河岸畔的40多个村播种脱毒马铃薯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成为青岛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全镇今年规划建设总面积5万亩高标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节水灌溉区域将向南延伸到小高管区至308国道北侧。青岛沙梁蔬菜批发市场辐射本镇和周边县市蔬菜种植面积60多万亩,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小高于家村去年投资200万元新建立青岛小高蔬菜批发市场,今年预计交易额达到2亿元。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支不断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44元,增长13.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53元,增长11.4%。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39元,增长16.3%。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4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88%。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96787人,增加296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16588人,增加1559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2835人,增加11128人。
卫生保健系统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处(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4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拥有医疗床位209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44人,其中,医生1089人,护士84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60万人。
2、敬老院里笑声多。
2月29日,阳光灿烂。走进杜村镇敬老院时,这里的老人们正三三俩俩围坐在院子里拉呱、说话。89岁的崔洪功老人是从寺前村来的,走进老人的房间,记者看到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崭新的被褥轻柔暖和,地上是排列整齐的暖瓶、脸盆架,毛巾、牙刷、香皂都是统一发放的,柜子里盛满了饼干等物品。崔洪功老人说:“这里就是俺的家了,在这里生活过得很舒心。”
和他同住一个房间的老人王培严72岁,从王家屯村来,他高兴地说:“我到敬老院已经好几个月了,吃穿不用愁,每月还发20元零花钱,日子过得真舒服。”
房间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拉呱,充满了欢声笑语。杜村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说:“理解、关爱、扶助五保老人,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杜村镇努力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状况,提高供养水平,尽最大努力给老年人尤其是五保老人以更多的关爱。”去年以来,为了扩大敬老院的供养规模,提高保障水平,在上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10月,杜村镇投资110万元,建成了这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供养120多名“五保老人”的标准化敬老院,为全镇贫困“五保老人”提供了安养晚年的理想场所。生活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年人均生活费每年2600元,自己不用掏一分钱。
同时,杜村镇还按照“残疾人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思路,以安居工程为契机构建了残疾人集中居住小区,与镇敬老院建在一起,并规划设计了康复训练活动室。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群众舞蹈《辣椒红了》,荣获首届山东省农民艺术节民间舞蹈、杂技、魔术比赛银奖;秧歌舞蹈《喜洋洋》参加了全国第四届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决赛,荣获优秀表演奖,并已通过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复赛,进入决赛;新创作了《胶州欢歌》、《扭断个腰》、《欢乐的日子》等近10个秧歌节目,创作茂腔剧(节)目2个,移植剧(戏)2部。
2、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组织了全市万人健步行活动、市直机关五项联赛活动等多项赛事,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体育中心全年举办了多项大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承办了“贺龙杯”业余篮球联赛山东赛区总决赛、中俄篮球俱乐部比赛,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体校采用以赛促训的办法,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2007年共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38名。此外,组织承办了“刘霞柔道馆杯”青岛市柔道锦标赛,田径、柔道、举重、跆拳道等项目在青岛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
3、杜村镇:“十佳”创建活动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助推器。
去年,杜村镇为确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风尚,发挥各类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创建和谐社会,引领和谐发展,在全镇开展了“十佳科技兴农标兵”、“十佳爱民奉贤者”、“十佳爱岗敬业者”、“十佳模范守法户”、“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党员带头人”、“十佳好少年”、“十佳贤内助”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宣传队广泛宣传创建“十佳”活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有力的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久安屯村文书鲁维杰是当地有名的养貂能手,在“十佳”创建中,他无偿奉献自己的技术,带领村民搞特色养殖,将该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貂专业村和科技示范村,成为“十佳爱民奉贤者”和“十佳党员带头人”的“双冠王”。现在,在各类先进的鼓舞带动下,全镇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争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4、里岔春耕兴起“新三样”。
3月,里岔镇农民已经全面开始了春耕工作,但今年春耕与往年不一样,聘请种田顾问、了解市场信息、互助春耕成了该镇春耕的“新三样”。
在该镇后良乡村,镇蔬菜协会农业示范园负责人赵桂玉说,该村种植黄瓜、土豆、大白菜等蔬菜总产达1.1万公斤,年收入5万多元。他说:“现在,种地光靠经验,不行了!得讲究科学,靠技术。”他自费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山东科技报》等近10种报纸杂志,但还觉得不够专业,又专门拜镇农技站技术员为师,并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担任种田顾问,以便随时请教。
高木寨村农民小宋则在镇里农经网办公室电脑前浏览各地的黄烟信息,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以前,我们种植黄烟,不管市场只管种,往往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累死累活也发不了财。现在镇上给提供了免费网络查询,我们就可以及时了解行情,甚至都可以在网上签订订单,今年肯定能发财!”小宋兴奋地说。赵家乔村、良乡一村等村庄均掀起了“互助春耕”的热潮。由于许多农户青壮年劳力多数在外工作,到了像干种土豆这样的田地活时缺少主要劳动力,显得颇为吃力。因此左邻右舍的农户就合到了一块,你帮我,我帮你,“互助春耕”在该镇蔚然成风,不仅加快了春耕生产的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群众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加拉近了农户心与心的距离。
四、“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住整洁房”为重点,建立市、镇、村三级“六化”目标工作责任制,对农村街道硬化、沼气池建设及改水、改厕、排污进行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全部村庄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五化”标准。在具备条件的村先行按照“一池三改”要求实现沼气化,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农村全部“气化”,达到“六化”标准。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村村通油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村村通油路”工程作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去年共完成投资7220万元,硬化农村道路47条、181.65公里,超出计划58%,新增通达村庄78个,使“村村通”工程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加强组织,广泛发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交通牵头、部门配合、市乡联动的领导体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交通、公路、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村通”建设指挥部,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安排部署。把“村村通”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要办的实事,指挥部办公室调度各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加大物资、人员、机械投入,全力以赴开展工程建设。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筑功能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从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建设市区连镇办、镇办连村庄的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道路网络。在硬化道路时,尽量使硬化的路面一直通到村里的学校、敬老院、集市等,切实方便群众出行。把“村村通”工程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建设、贫困村扶持相结合。新硬化的34条道路涵盖了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0多个农业园和30多个专业村,为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助推作用。
(3)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管理。规定全市农村公路工程全部进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标,对所有的道路工程选择有三级以上的道路施工资质且信誉好的单位进行竞标,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为确保工程质量,市交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全方位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公路建设工程管理目标责任状》,将工作目标要求具体细化。为加强社会监督,聘请了社会专职监理人员进行施工监理,统一实行了“村村通工程民主监督小组”制度,将村村通工程建设置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直接监督之下,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起到良好作用。
(4)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去年以来,市交通局针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胶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胶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机构队伍,筹措养护资金,严格考核奖惩,在青岛地区率先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机制。在全市1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站,设立了办公场所,配置了养护工具,并按照每2公里路程配备1名养路员的标准,聘用了211名养护人员,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共完成农村公路路肩培土318公里。
2、“一池三改”沼气工程拉长农民致富产业链。
今年以来,市农业局把“建设户用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这一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实事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突出重点,培育亮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技术培训,加强督导服务,严格项目管理,使这一项目得以稳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市农业局将其列入重要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进度到位、督导检查到位。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并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包镇处、技术人员包片、包村、包户的工作责任制,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建设标准。结合“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重大意义,使这项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为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把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作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从每个建设村抽调一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沼气建设指导员队伍,层层举办培训班,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2007年,以胶北镇为沼气建设示范镇,全市将投资600万元,承建30多个村庄,新建户用沼气池2000个,并建设沼气配套项目。所建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建池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使门前“三大堆”和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有根本性改观,基本形成“养殖——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利用——种植”生态产业链。
(3)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社会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沼气建设职业准入制度、工程建设全程承包责任制、“一户(池)一卡”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四项制度,切实加强沼气池建设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同时,以统一配备专用沼气出料设备为抓手,加快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沼气管理、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专业化施工、产业化发展、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新机制。在此基础上,抓好沼肥(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重点围绕畜牧养殖和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不断发展壮大沼气产业,推进全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引人注目。
前韩哥庄村紧靠胶州市大沽河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呈增多趋势。为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建设靓丽新农村,该村多方筹集资金130多万元,完善了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同时在村西建起了日处理污水200吨的污水处理厂,免费收集和处理村民的生活废水和污水。处理后的水均达到排放标准,可直接作为工业用水或用于农田灌溉,保证了村内两季土豆的用水需要,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前韩哥庄村的这一做法在《农村大众》等媒体刊发后,受到周边村庄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纷纷派出工作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2007年9月6日,在该村支部书记韩丰佐的带领下,6名日本农村整备事业部门的专家实地查看了该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的整个运行流程,看着天蓝色的环保车载着巨大的垃圾箱“呜呜”地开出村口后,访华团领队大串合纪连声说“吆西!„„”
在村干部带领下,专家们看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又来到前韩哥庄村的污水处理厂,在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并亲眼目睹了调节池内还是浑浊不清的脏水、到了出口池便成了清澈见底、毫无异味的清水的场景后,专家们口中再一次响起“吆西”声。领队大串合纪高兴地说:“我们要把前韩哥庄村的经验带回日本,让更多的日本人通过前韩哥庄村的做法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新农村。”
五、“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1、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农村干部治事理政的本领。
(1)把加快发展当作“第一要务”,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千能力,万能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各级干部的第一能力,广大农村干部必须增强发展观念,善当富民强村的组织者和率先致富的带头人。加快发展,首先要选准路子。要找准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本村发展思路,城区边、园区边、镇办边的“三边”村庄要抢抓机遇,借风行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靠品种、品质、品牌增加收入。加快发展,还要练就率先致富的本事。要找准解决农民增收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点,大力实施“三培双强”工程,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造就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干部。要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资金筹措难、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把以人为本当作“第一追求”,提高服务群众、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现在,许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集中在基层,基层干部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对构建和谐农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干部在群众眼中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关心农民,体贴农民;乡镇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沟通交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对群众的困难要真心帮,要关心群众疾苦,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对农村的“五保户”、特困户、病灾户等弱势群体,更要全力帮扶。对惠及群众的实事要真心办,凡是有利于群众致富和农村发展的好事,哪怕是再难再繁琐,也要多办、快办、办好。
(3)把落实政策当作“第一责任”,提高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利益能力。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现在群众的政策观念正在不断增强,都懂得用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对政策打折扣,搞截留,群众就会把对政策的不理解转化为对农村干部的不满。因此,农村干部必须吃透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在同群众打交道时,把各级给予农民的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落实到每一个农民身上,用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工作。当前,特别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政策,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对违背政策的现象和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4)把公开、公平、公正当作“第一原则”,提高民主管理、治村理事能力。现在农村工作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村干部与村民不再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过去“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被现在“民主协商式”所代替。因此,要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工作中就必须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拍板决定村里各种事情时,要公开,让群众有知情权,不能捂着、盖着;对扶贫解困、安排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要公平,一碗水端平,不能有远有近;在处理邻里纠纷时,要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扩大基层民主的同时,广大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和带头人,特别是对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进行。
2、胶莱镇基层组织建设生机勃勃。
“牵牛要牵牛鼻子”。该镇党委把农村班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探索推行基层组织建设“过程化管理”,使基层组织建设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超前规范村干部行为。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农村干部廉政承诺制度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村级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组织“村官考试”,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成为农村的“政策通”、“法律通”。搞好事中监督。通过实施“廉政承诺”,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日”活动,实现干群“面对面”对话。同时,完善《村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主要工作目标与民主评议、争先创优和违规违纪行为“捆绑”考核,最大限度地催发了村级班子队伍的活力。
近年来,该镇党委针对农村干部队伍致富能力不强的实际,积极实施“经济小能人”工程,选拔“经济小能人”125名。目前,有49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2名条件成熟的“经济小能人”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有15名“经济小能人”引进了项目,“能人”成为该镇基层组织坚强的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胶州市农业局
第二篇:颍东区林业建设蓬勃发展1
颍东区林业建设蓬勃发展
一、“十一五”林业建设成就。
(一)、造林绿化成就。近年来,颍东区紧紧围绕“生态产业,绿色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绿色长廊工程、长防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区有林地面积1042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2%,林木绿化率17.6%,先后赢得了“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单位”、“安徽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和“全省绿化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林业产业发展。在搞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区林业产业发展达历史最高水平,木材精深加工、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发展迅速,林业总产值达到4.83亿元。
二、“十二五”林业工作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认真贯彻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强省”战略,落实省政府提出的“5年造林1000万亩”的“森林增长计划”和森林覆盖率提升5个百分点的总体目标,重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五项计划”:
“一个中心”就是: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促进林业生态和产业双轮并驱、快速发展。
“五项计划”就是:2012年以创建国家级绿化模范区和3000亩项目造林为重点的“造林攻坚计划”;2012—2015年以1.5万亩森林抚育和3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为重点的“提质增效计划”;以木材深加工、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为重点“产业振兴计划”;以村镇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秀美乡村计划”;以农田林网和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的“大地增绿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1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2%;林木绿化率达到20.1%;林木蓄积量达到12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10亿元。
三、2012年林业工作重点
一是围绕创建国家级绿化模范区,促进城乡绿化上台阶、上水平。重点做好:绿色长廊建设、农田林网精品工程、茨淮新河及颍河堤坝的项目造林、集镇绿化美化等五项工作,确保国家级绿化模范区创建成功。
二是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实现全区林业建设提速增效。
重点是项目造林3000亩,森林抚育项目15000亩,使全区森林面积快速提升,林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三是围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区绿化新亮点。
重点搞好济河沿岸、总干渠沿岸、颍河沿岸绿化美化工程,突出抓好小游园、小公园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广场、绿色走廊,努力打造宜居颍东、生态颍东。
四是围绕林业产业发展,打造林业经济增长新高地。
1、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模式,确保每年新增面积2000亩以上,努力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区”。
2、做大做强林业企业。依托金木工艺等龙头企业,将木材精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打造“林业产业先进区”。
颍东区林业局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字体:大 中
门及直属商会
小 】
湖南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11
湖南省工商联
2006年初,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开始有组织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全省工商联会员企业中掀起了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的热潮,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把亲情、乡情、热情融合在一起,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回报家乡,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 条新的渠道。到2007年初,全省共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040个村(点),实施项目1500多个,投入资金4亿多元。
2007年3月,为了把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联合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
一、“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基本情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这一 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民企参与踊跃,成效初步显现
参与队伍更加广泛。参与“万企联村”活动的队伍包括了工商联会员企业、光彩会成员单位和广大民营企业,并吸收了一些省外境外的企业参与进来。
思路更加清晰。活动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拉动、项目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体现项目带动、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的特点,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五个方面的重点,引导一批优势企业与农村进行项目对接,走出一条海内与海外、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非公人士与农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路。
成效更加显著。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5865家非公有制企业与8473个村(含产业联村)实现对接,实施对接项目4707个,投入资金277亿元。“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村企双方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据统计,2009年联村企业产值比上年增加了347亿元,纳税额比上年增加了12亿元,对接村平均集体收入比2006年增加5.2亿元,活动开始之初,对接村农民平均纯收入3565元,2009年增加到5326元,转移和扩大就业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62万多人,捐赠资金近4亿元。同时,还积极争取得到了农办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省工商联、省光彩会与省农业银行、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三家涉农银行在三年内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保证提供100亿元贷款。目前已落实到位80%多。长沙、衡阳、岳阳、娄底、郴州等地也与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签订了协议,2007年以来,各市州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扶持上已提供贷款超过100亿元。
2、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引导有力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7到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先后三次专门听取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活动的工作汇报。2008年,成立了全省性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省直三十多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同时,省委、省政府“两办”发文全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专项资金,并将“万企联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探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此外,还积极帮助参与企业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如衡阳等市积极争取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了绿色便捷的通道。
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是“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中负责联系民营企业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发动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成立联合办公室。为做好推动工作,联合办公室多次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专题活动,如银企合座谈会、村企对接洽谈会、“万企联村”表彰活动,等等。2009年初成立了“万企联村”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内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知名专家学者108人担任顾问,巡回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咨询。通过多方位开展企企联姻、村企合作、专企对接,银企洽谈等活动,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万企联手、千村共进、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3、政策鼓励扶持,典型示范带动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我省各地借势而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充分调动了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06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组织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给予三项优惠政策:企业对帮扶村捐赠的资金、物资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税前列支;参与企业可享受娄底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列入有关部门的支持范围。长沙、岳阳等地政府也专门发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税收、征用地、用水用电、捐赠慈善事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为加大推动力度,我省还确立了典型示范带动的战略。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全部分级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州)一级抓好1-2个示范村的工作,县(市)区一级认真抓好1个示范村的建设,省一级则在湘潭、张家界等市建立了四个示范村。示范村建设不求多,务求精,求实效,通过村企结对双赢,切实起到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岳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劲夫负责联系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平江县的示范村工作。几年来,岳阳市10家民营企业已与示范村实施对接项目15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依靠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来,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全省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创建示范项目、示范村活动,全省70个示范项目,70个示范村由省里统一授牌。同时,还编印了两辑共40多个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这种分级办点、领导带头、典型推介的做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开展“万企联村”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主要做法
1、以村企对接为重点,不断拓展参与新领域
“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开展智力帮扶、企业家回村兼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产业联村,项目带村,实现村企对接,不断拓展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域。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民营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各级“万企联村”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市场+基地+协会+农户”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长沙县北山镇投资3.1亿元,流转土地1.1万多亩,以种养殖业为基础,以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共涵盖北山镇6个村,1.2万多人。目前已完成农田整理8300亩,修建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沟2.7万米,修整河道21公里,修建村级公路共32公里,完成了所有机耕道建设。土地流转后,改小丘为大丘,既新增耕地面积10%以上,又可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杜绝了土地滥用和抛荒现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了土地。公司现在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及第三产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公司的股东兼员工,有持续稳定的工资收入,还可参与分红。据统计,仅工资和分红收入,当地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圣毅园现代农业项目给村企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公司将在今后三年内完成转流土地3万多亩,打造湖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工业生产;鼓励、支持在农村的工业企业,乡办、村办工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在城镇的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建立产品配套与协作工厂。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在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先后办起了搪瓷、保温瓶、不锈钢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集团计划在石门村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亿元,安排600多名农民工就业。醴陵市华鑫电瓷电器有限公司在联系村三铺村先后创办了切割片、电瓷电器、花炮生产、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全村1400多个劳动力全部就地就业,同时,还为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湖南广安(集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联系村长沙县上杉村投资170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饲料自动化生产线,配套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建设。湖南万盛发针织厂是2008年从广东东莞把原厂迁回家乡浏阳市北盛乡燕舞州村的,原本外出广东打工的员工也多是该村的青年,工厂整体回迁后,员工既可吃住在家方便照顾家人,还可按计件把加工工作带回家给家中的老人来做,农民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工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村企双赢,同时,还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在村企对接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托乡村的青山绿水、古村古貌,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2006年10月,湖南金荣企业集团投资50万元对岳阳县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进行维护,近两年又投入200万元开展品牌提升,加强环境设施的改善,将张谷英村打造成著名的明清古村旅游项目。长沙市千龙湖旅游度假有限公司首期投入1.1亿元在望城县格塘乡综合开发2800亩水面和400亩山林,兴建集垂钓娱乐、运动休闲、农业开发、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农村旅游示范点。
(4)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村商品物流水平,是实现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国际市场有效对接,活跃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各级工商联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商品超市,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等计划,发展农贸物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农村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湖南湘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投资1000万元成立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复合肥专营连锁店231家,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建立连锁经营配送网,既解决了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又降低了农资产品成本,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慈利县芙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年时间内在我省湘西地区乡村建立了220家芙蓉连锁农家超市。常德市金大地农资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农资销售网点1200家,每个网点安排农民工1-2名,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方便地购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
(5)开展智力帮扶。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职业学院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怀化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万昌中专,建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85个乡镇建立了联络站,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常德市工商联会员单位常德同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二是引导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和企业,帮助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湘潭“仁和”医院从2007年来投入1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医务人员。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定了3个广安新农村建设科技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广安班”,同时与光大纵横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培训计划,计划五年内培训2000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三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科技服务。长沙利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向农民免费推广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促长剂、地力增效剂等无公害绿色环保新技术,并将逐步在全省乡村实施“生态沃土种植富民工程”。
(6)鼓励企业家回村兼职。引导民营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回乡兼任村支书、村主任或经济顾问,帮助更新发展理念,加强经营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市场,直接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郴州市北湖区开展了“选拔、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部分行政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活动,得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益阳市有50多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任村主任、支书或经济顾问。岳阳市引导33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职,17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联系村经济顾问。湖南派力斯集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建初于2006年6月主动回到家乡桃江县兴坪村担任村主任,投资2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投资20万元修建村支部和文娱室,投资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业,投资10万元创办村级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兴坪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7)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全省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改造、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沼气池、村部,建设新村镇和新农居。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2007年来,衡阳市集中组织53家工商联会员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66个村的公路建设。湖南兴光冶炼有限公司在郴州市永兴县农村投入2000万元,兴建20多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公路和整体改建1个村的村民新居。此外,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2、以项目带动为支撑,积极探索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突出产业带动,项目联村,积极探索村企对接的有效形式,逐步形成了搭建对接平台、实施整村推进、围绕重点突破、集中联片开发、省外境外联姻等对接途径和方法。
(1)搭建对接平台。一是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围绕民营企业投资意向需求和农村可以提供的对应项目来进行洽谈对接。2006年8月,湘潭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率先在全省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活动。民营企业家与农村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洽谈,134家民营企业与118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160多个。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在全省推广。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长沙举办了全省“万企联村、村企对接项目洽谈会”,组织省直500多家会员企业与市州推荐的联系村点70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有416家企业与511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534个。二是开展村企项目网上对接。2007年9月,我省正式开发出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项目对接软件,并于11月举行了全省项目对接网上洽谈会,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建立企业拟向农村投资的重点项目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库以及建立农村需要帮扶的项目库,截至目前为止,共有600多对项目自动生成匹配成功,另有1000多对库存项目供村企双方选择。实现项目网上洽谈、网上对接,为村企对接、项目对接提供了简便、快捷的通道。
(2)实施整村推进。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实施帮扶项目,进行全面参与、全面推进。各级工商联领导办的示范点,一般都是采取整村推进,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以“产业富村、文明美村、和谐新村”为目标,全面推进桐梓坪村的建设,现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理集约开发,综合开发建设“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
(3)围绕重点突破。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一个重点或一个主要方面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推进。衡阳市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在2007年6月与市交通部门联合开展了“百企联三农,共建致富路”活动,有53家民营企业参与66个乡村的公路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4)集中联片开发。各地积极探索,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在公路沿线等一些相邻相近的乡村实行集中连片结对开发,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开发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怀化市组织20家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沿怀黔经济走廊沿线成片对接20个村。先由当地党委、政府对这2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开发主要产业项目。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了12个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5)省外境外联姻。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工商联组织网络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拓村企对接的新渠道,引导省外、海外、港澳台企业参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与桐梓坪村结对共建,倾力打造“华西”式庄园社区,与美国长期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中央轴承公司分别签订了建设桐梓坪服饰加工区和“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意向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2.6亿元、20亿元。香港荣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衡阳市珠晖区解放村、大众村合作兴建“衡阳玉泉绿之韵生态农业科技园”,进行冬枣种植、南瓜粉加工,第一期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邵阳市引进美国纽曼公司北京区总部投资3000万元在邵阳县乡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及旅游开发。湖北省长阳县锰业有限公司将湘潭县月塘村作为帮扶支持村,先期投入48万元硬化村道4.8公里,投资2000万元在该村创办的制鞋厂已经动工开建。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加强服务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持,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我省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万企联村”活动作为统一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把它作为服务会员和民营企业的一件实事来抓,从争取重视,争取支持,到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农村与企业的关系,各级组织都是服务优先,走在前面,让会员企业真实感受到“万企联村”活动确实是一项旨在推动村企双赢、共同发展的活动。
2、协调关系,积极引导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与农办、国土、交通、电力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企业参与“万企联村”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更大的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各级组织从宣传发动入手,从争取各方扶持立足,从村企共赢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产业联村、项目带动是实现村企双赢的重要前提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在全省实施推进已有3年多时间,加上此前省工商联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万企联村”活动始终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带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延伸等。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符合我省农村当前实际情况、符合我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是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特别是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4、大胆尝试、创新模式是推进村企双赢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新举措,民营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农村资源开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村企对结、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确实为农村和企业提供了互利双赢的良机。我省在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中积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推进民营企业以产业、产品、技术或地域为依托,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如“天泉公司的股田制”、“国进农产品合作社”、“开源·象鼻嘴村经济合作社”、“千龙湖经营公司”、“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加盟经营”、“双佳科技公司+合作社”等模式经全国工商联和我省的案例推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万企联村”活动通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平台,拓展了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新渠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找到了更多发展商机,得到了更快发展。农村、农民在与民营企业对接共建中,更新了发展观念,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1、在组织引导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前段,我们对各级统战部、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统战部、工商联的一些干部仍存在某些模糊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它们有职、有权、有项目、有资金,应由政府部门去统抓、统管,统战部、工商联缺乏必要工作手段,企业难组织,工作难推动,只做一般地号召、应付就可以了,不必要这样实打实地去抓。这种模糊认识,导致有的地方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动面不广,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2、民营企业呈现冷热不均现象
在调查中,90%的民营企业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参与中,涉农企业,与农村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并有实际投入。一些非农企业,与农村没有什么联系的企业,则徘徊观望,缺少实际行动。呈现涉农企业热,非农企业冷。同时,处在乡镇、县市区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近,联系紧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多;处在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远,联系疏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少。呈现上冷下热。
3、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规范和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长期指导、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企业各自为战,自发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亟待党委、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全局指导和总体部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产业整体布局、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在工业用电、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也需要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扶持。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绝大部分项目是租用土地,企业向银行贷款,要求企业以城市的产业用作农村新开发项目的贷款抵押不现实,但银行的贷款抵押是硬性规定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出台新的贷款支持政策。
4、有些地方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民营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最大受益者。有的地方农民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是积极响应,不主动作为,总希望民营企业多捐钱,多捐物。一些农民还认为,民营企业到农村是来发财、赚钱的,不配合,不支持,个别的甚至故意刁难。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团结、带领农民落实民营企业的帮扶计划和援建的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
5、缺乏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这一阶段,一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统战部、工商联的感情认可。还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是出自其他一些方面的考虑。如何长时间、持续地调动民营企业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务求取得实效,还需要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6、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办好。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引进一些企业争先恐后去开发资源,结果资源挖空了,山体挖垮了,植被破坏了,溪流污染了。有的企业到农村去开发项目,摊子铺的大,资金缺口大,最后完不了工,收不了场,甚至成了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有的忽视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个别少数现象,但影响大,后果严重。因此,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结合当前实际,优先培植重点
2008年,我省的长株潭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一化三基”,构建和谐湖南的整体思路,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我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多地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围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战略目标培植优先项目,是我省“万企联村”活动今后的工作重点。
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现“村企共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因此,在工作中要积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靠网上项目对接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突出产业带动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民营企业和农村的长远共同发展。产业带动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保证。在鼓励、引导工作中,要更加突出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更加突出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重点引导一些产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与乡村进行对接,促进企业和对接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4、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民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掌握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
5、争取政策支持,出台配套措施
目前,我们正与省经委、国土厅、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会商,准备出台一个文件,鼓励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这类项目,有关部门在融资、征用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将给予政策倾斜。
6、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构建互帮互助机制
我省“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从今年开始将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合作,通过企业与农村基层组织构建互帮互助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作用,推进“万企联村”活动的新发展。
7、加强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凝聚各方力量智慧
2009年初,我省成立了“万企联村活动专家顾问团”,省内20多所大专院校和10多所省级科研机构共108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我省“万企联村”活动的智囊。去年暑假期间,许多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深受村企的欢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排忧解决难。
8、大力开展宣传表彰,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激动考核机制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宣传取得的成效,宣传典型人物,大造声势,扩大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总结表彰活动,奖励先进,推介典型。同时,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光彩事业表彰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形成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怎么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这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然而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的恶化,给新农村建设大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农村消费环境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民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农民消费者戏称为农民“消废”者,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消废”市场之严重。因此,新农村要建设好,首先就要“消除”农村的“废品”,开展一场农村消“废”运动。
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经荡漾在农民脸上的绿色优势已经不在,更多的是:痛苦、呻吟。如今的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从理论上讲,这是典型的现代商业伦理的扭曲和畸形消费心理的变异而导致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和倾销心理上的侥幸行为。一方面是农村市场准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不完善和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商业道德、商业伦理的或缺,有的甚至以身试法,把农民当作废品消费的载体,也暴露出一些为富不仁的商贩人性的泯灭;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的攀比心理、摆阔心理、求贱心理给“消废”市场提供了土壤。“消废”品在农村市场上的恶性循环,也反映出我们的工商、技监、药监、教育、文化等部门在农村市场管理上的疏漏。
消“废”运动,政府应首当其责。就是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政府部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那么,在当前构建农村消费安全环境中,我们的政府部门应着重做哪些工作呢?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商贩的处罚力度,要让其在难以赔付的成本中束手就擒。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凡是向消费者倾销假冒伪劣商品者将其罚得倾家荡产。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物流配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从源头抓起,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再次要加强对农民“预防、识别、消法维权等”方面的宣讲和培训工作。(可组织一批优秀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去宣讲)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第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意识形态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跟踪服务管理制,实行层层负责,并且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尤其是监督机制。
如今该是向农民吹响“自我预防、自我维权、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号角的时候了。要还农村“消废”者为消费者的本来面目,还乡村消费市场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