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9:0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0-06-29 18:27:0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于城市而言,小区是居民的家园,是居民家庭、财产、生活最主要的载体。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居民就无法安居乐业,也无法有一个好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产。最近,我们对xx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总体情况

近几年,xx县按照“青山、绿水、蓝天、红城”的理念,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县城建成区由平方公里扩展到平方公里,伴随城市发展的居民小区建设日xx月异,已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据

建设部门统计,全县共建成金水花园、羚锐幸福家园等13个居民小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入住10482人。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县居民小区共发生刑事案件起、治安案件46起。刑事案件多为入室盗窃和盗窃摩托车。

通过调查,作为城市治安“晴雨表”的侵财型案件高发,成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xx县各类经济活动活跃,人、财、物和信息大量积聚,小区别墅成群,美观豪华,财富外露,已发现有几个省外犯罪分子流窜到我县作案。二是小区多为外来人口“杂居”,成份复杂,相互不熟,缺乏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互相照应和帮助,发案时反应慢,给犯罪分子许多可乘之机。三是城区房屋结构以“二层一帽”的落地房为主,小区道路四通八达,给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偷盗者提供了便利,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一些居民小区面积大、地理位置复杂、居户多,仅靠常规的治安管理模式和现有的治安巡防力量很难应对当前日益复杂、艰巨的治安局势。五是人防、技防、物防投入严重不足。

二、住宅小区治安防范的成功经验

xx幸福家园、金城山庄两居民小区分别于2004年2月、7月由河南华安物业管理公司接管。接管后,小区内均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和火灾、交通事故,先后获得“信阳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河南省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等称号。其主要推行“五化”的管理模式:

一是小区封闭化。物业部门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合同》,根据实际需要,安装防护栏、防护网,修建大门、围墙、门卫室,封堵居民小区多余的进出口。

二是防控电子化。在小区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红外线防越监控系统、电子

报警系统、可视对讲装置及电子巡更系统。监控系统能够提供1个月内所监控到的情况。

三是巡逻保安化。两个小区各有保安人员3名及物业主管1名,费用主要从物业服务费中提取。小区保安通过监控中心对小区实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并对进入小区人员、车辆在门卫值班室进行进、出登记,夜间每两小时巡查一次。

四是小区警务化。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与公安派出所、消防、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定期分析治安形势,并及时向业主做好警情提示,共同维护小区安全稳定。

五是防范社会化。物业公司每月对小区进行考评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制定了《小区居民文明守则》,在区域内没有邻里不和、吵嘴、打架、乱倒垃圾、乱踏草坪、乱停乱放等行为。同时,物

业管理部门在小区配备有健身器材,建有幼儿园和一些娱乐场所,实行洗车、电动车充气等多项服务,充分体现了小区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思考

通过调查,xx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居民小区平安建设,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抓出成效。

1、小区平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则。调查中,居民对小区治安状况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方面。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小区稳则社区稳、社区安则城区安”的观念,立足“积小成大,连点成片”的思路,力求走出一条较为科学而切合实际的平安小区创建之路。

2、小区平安呼唤完善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并非一封了之,而是以封闭管理

为基础,不仅要求防护设施齐全,居民安全更有保障,还要求居民生活更为和谐、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从而在更高层面为居民创造一个宁静、和谐、安全的环境。

3、小区平安必须精心谋划管理对策。羚锐幸福家园、金城山庄的“五化”管理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居民小区不尽相同,必须摸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小区科学管理。

4、小区平安需要积极推进警务化战略。对xx建小区,按照建设部、公安部《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各房产开发商及建设用户,必须完善审查报批手续,规划好治安值班室、停车场、看车棚、安全防盗门等防范设施,并积极推广安装以电视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家庭防盗报警系统为主要手段的安全防范设施,倡导有条件的地方

与公安报警服务网络联网,逐步实现小区治安防范科技化。

第二篇: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于城市而言,小区是居民的家园,是居民家庭、财产、生活最主要的载体。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居民就无法安居乐业,也无法有一个好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产。最近,我们对xx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总体情况

近几年,xx县按照“青山、绿水、蓝天、红城”的理念,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县城建成区

由12.5平方公里扩展到17.5平方公里,伴随城市发展的居民小区建设日xx月异,已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据建设部门统计,全县共建成金水花园、羚锐幸福家园等13个居民小区,占地面积52.9286万平方米,入住10482人。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县居民小区共发生刑事案件39起、治安案件46起。刑事案件多为入室盗窃和盗窃摩托车。

通过调查,作为城市治安“晴雨表”的侵财型案件高发,成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xx县各类经济活动活跃,人、财、物和信息大量积聚,小区别墅成群,美观豪华,财富外露,已发现有几个省外犯罪分子流窜到我县作案。二是小区多为外来人口“杂居”,成份复杂,相互不熟,缺乏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互相照应和帮助,发案时反应慢,给犯罪分子许多可乘之机。三是城区房屋结构以“二层一帽”的落地房为主,小区道路四通八达,给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偷盗者提供了便利,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一些居民小区面积大、地理位置复杂、居户多,仅靠常规的治安管理模式和现有的治安巡防力量很难应对当前日益复杂、艰巨的治安局势。五是人防、技防、物防投入严重不足。

二、住宅小区治安防范的成功经验

xx幸福家园、金城山庄两居民小区分别于2004年2月、7月由河南华安物业管理公司接管。接管后,小区内均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和火灾、交通事故,先后获得“信阳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河南省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等称号。其主要推行“五化”的管理模式:

一是小区封闭化。物业部门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合同》,根据实际需要,安装防护栏、防护网,修建大门、围墙、门卫室,封堵居民小区多余的进出口。

二是防控电子化。在小区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红外线防越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可视对讲装置及电子巡更系统。监控系统能够提供1个月内所监控到的情况。

三是巡逻保安化。两个小区各有保安人员3名及物业主管1名,费用主要从物业服务费中提取。小区保安通过监控中心对小区实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并对进入小区人员、车辆在门卫值班室进行进、出登记,夜间每两小时巡查一次。

四是小区警务化。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与公安派出所、消防、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定期分析治安形势,并及时向业主做好警情提示,共同维护小区安全稳定。

五是防范社会化。物业公司每月对小区进行考评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制定了《小区居民文明守则》,在区域内没有邻里不和、吵嘴、打架、乱倒垃圾、乱踏草坪、乱停乱放等行为。同时,物业管理部门在小区配备有健身器材,建有幼儿园和一些娱乐场所,实行洗车、电动车充气等多项服务,充分体现了小区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思考

通过调查,xx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居民小区平安建设,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抓出成效。

1、小区平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则。调查中,居民对小区治安状况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方面。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小区稳则社区稳、社区安则城区安”的观念,立足“积小成大,连点成片”的思路,力求走出一条较为科学而切合实际的平安小区创建之路。

2、小区平安呼唤完善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并非一封了之,而是以封闭管理为基础,不仅要求防护设施齐全,居民安全更有保障,还要求居民生活更为和谐、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从而在更高层面为居民创造一个宁静、和谐、安全的环境。

3、小区平安必须精心谋划管理对策。羚锐幸福家园、金城山庄的“五化”管理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居民小区不尽相同,必须摸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小区科学管理。

4、小区平安需要积极推进警务化战略。对xx建小区,按照建设部、公安部《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各房产开发商及建设用户,必须完善审查报批手续,规划好治安值班室、停车场、看车棚、安全防盗门等防范设施,并积极推广安装以电视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家庭防盗报警系统为主要手段的安全防范设施,倡导有条件的地方与公安报警服务网络联网,逐步实现小区治安防范科技化。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平安建设的几点思考

平安建设的几点思考

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综治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各级、各部门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履行好平安建设的政治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总第,精心谋划好本地本部门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一、切实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履行好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 第一,要解决好领导权利和领导责任问题。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各级、各部门都建立起了维护稳定工作领导机制,对工作实践进行客观的分析,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发生影响稳定的问题,看起来可能是简单的现象,但究其原因,认真分析,实际上反映出那个地方或部门存在的执行政策、干部丽质、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问题,集中体现在那里的领导同志在行使领导权利和落实领导责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带来的实惠政绩。快捷政绩、显效政绩,在抓“中心:”工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抓“中心”工作的稳定“重心”,把“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政方针”“套牢”在P实用主义“的狭隘权利观中。这种狭隘权利观支配领导意志的分配,有了这样的权利观和政绩观,就有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和施政行为,导致有些地方在谋划、决策维护稳定工作上的”重心失衡、利弊失调、权责失重,出了问题求全责备,亡羊补牢。权利和责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载承,狭隘的权利观势必造成责任意识的淡化、弱化和权责的两极分化,在形成维护稳定工作“责、权、得“相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上政出多门、政令不通,在考察党政领导干部抓维护稳定工作能力和实绩上也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造成”“权责不分、有权无责”的恶性循环;造成领导干部在抓维护稳定工作中的思路不清、认识不足、精神不振;造成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上心不齐、劲不足。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好领导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第二,要解决好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的问题。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将赋予维护稳定工作的创新的问题。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将赋予维护稳定工作新的内涵。中央一直强调,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国内和国外的,来自经济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政领导要在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个别地方,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在抓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树的不够空白点。不注意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善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平时工作的总结和积累;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强。只是在抓具体的工作落实中盲目地借鉴和照办照抄现有的经验,循规蹈矩,沿袭老套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策略,使平安建设工作始终处于“低谷”徘徊的尴尬境地。造成落实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总结工作“按下葫芦起来瓢”的被动局面。这些都是不注重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落实工作中的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带来的后果和危害,无形中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套上了学生的枷锁。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第三、要解决好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问题。有什么样的“求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务实观”就有什么样的发行客观世界和揭示、把握客观规律的实践观。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履行平安建设工作职责中,要切实保持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个别地方在研究和决策维护稳定工作政策、方针时,不讲究工作的科学性,不注重工作的规律性,不善于客观全面的考虑、分析、判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造本地维护稳定工作的大政方针。往往造成一种展望工作形势大好,汇报工作成绩卓著,研究工作好高骛远,落实工作眼高手低的虚假、浮夸、好大喜功的工作作风。这种不良的作风造成了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上级精神和完成交办任务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这些对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和干部自身都是极其危险的。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

二、切实在完善工作措施和机制上把握好平安建设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解决好党在领导维护稳定工作中的组织建设问题。切实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实施领导责任查究的通知》,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强化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具体分管领导抓治安、抓稳定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稳定工作无小事,不允许我们不重视。但是,在具体工作落实中,有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落实或落不实的现象。有些地方的党委组织部门在研究、考核干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认真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要求,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的意见,切实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和实绩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对由于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领导干部查究不力、纠正不力、挽救不力。对真抓实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不能做到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如果不氢党的组织领导置于维护稳定工作之中,势必严重挫伤和扼杀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工作的极其被动。

第二,要解决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建设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区和各部门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不平衡,存在差异较大。有些地方缺兵少将,日常工作不堪重负,一有任务分身无术。有些地方办公条件和相关的办公设施落后,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个别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的基层单位连必备的正常工作设备都没有,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办公环境中,根本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综治工作的要求和完成维护稳定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对维护稳定工作的有关调查,个别地方存在着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有些是确属地方财政紧张,“欠账”比较严重;有些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通盘考虑和安排经费预算计划时没有把维护稳定工作的经费摆上重要的位置。另外,有些地方在按规定和政策利用社会的、经济的多种渠道筹措和规划资金来源上办法不多,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造成在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措施上止步不前。

第三,要解决好“打防结合”的关系问题。“严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建立社会治安的大防范格局,要依靠专门政法力量,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严打”和阶段性专项治理工作,确实对震慑犯罪和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直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往往在“斗争”过后的短时间内,社会治安形势又出现新迅速反弹,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不在警力有限、“人疲马困”、经费紧张等困难条件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进行再打击。这就说明我们在程度上存在着“重打轻防”、“以打代防”、“打防失衡”的现象。同时也表明,我们在工作中不善于研究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思想方法、行为手段;不善于科学辩证的分析和正确处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关系,没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真正转移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指导方针上来;对通过防范的网络化建设,在构建严密的防范网络中寻求和捕捉“打击点”,有效地减轻集中打击压力,从而促进打击的实效性和连续性,通过打击的威慑力,逐步建立起“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安防范新格局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都初步建立起了形式不同的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但在建设水平和效能发挥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治安联防队伍力量不足,专职联防员、治安员等治安联防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条件、传统思想束缚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群防群治工作在组织形式、操作手段、机制五步蛇办法不多,联防队伍由义务型向有偿型、兼职型向职业型、离退型向社会型的转变步伐相对滞后;街面控制的公安巡逻力量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有效的警力整合,使警力充分下摆;社会治安防范的“社区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社区矫正”功能相对弱化,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控制”和“社区矫正”功能相对弱化,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控制”和“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一区一警”、“一村一教”工作流于形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角度出发,走出“好人都没活干”等错误思想认识误区。这些都是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工作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

三、切实强化队伍建设水平上发挥好平安建设的人力优势 当前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培训问题。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不力,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不健全,方法和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个别干部宗旨、信念、形势任务的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理解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统揽维护稳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二是干部管理问题。干部队伍“入口”把关不严,特别是基层综治干部的选拔、使用上,没有建立起系统严密的选拔、作用、备案、任期考评和后备干部任前考察、试用等相关干部管理制度。一些单位的编制、机构、级格、待遇等干部人事制度还没有完全理顺,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自身建设问题,个别地方抓理论和业务工作能力低下,遇到问题判断不准、摆布不周、解决不力,干脆回避矛盾,交由下级或推向上级,致使很多工作陷入一级推一级,层层难落实的不利局面。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旧的传统体制及观念的影响,我们个别干部沉迷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所谓“平和心态”之中,精神状态不佳,在抓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干艰苦工作,怕下基层,作风飘浮。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平安建设工作也是一样,需要一支高素质、有激情、敢当先的干部队伍。切实在推进平安建设进程中,大力加强综治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积极性,形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氛围至关重要。

四、今后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

进一步强化“一把手”在平安建设中的首要责任,在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性约束机制,对一些没有达到一票否决条件,但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大问题不出小问题不断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行责任目标动态管理,研究制定相关的责任查究制度,也要落实相关的查究措施,使其始终处在动态监督管理之中。综治部门应与宣传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媒体监督公示制度,适时通过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对有关地区、部门、单位存在的倾向笥问题进行曝光,让社会大众参与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责任监督。也可以从离退人员、在职干部、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等社会各阶层聘请一部分综治专职监督员和义务监督员,对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平安建设的个体进行监督,形成一种民间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格局,进而融入整个平安建设的大局当中,使平安建设工作处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中,保证平安建设的健康运转。为了将“一把手”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将“五部委”联席会议扩展为“十部委办(局)也纳入到联席会议序列中来,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需要明确十部委办(局)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及任务,更进一步地深化和延伸平安建设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平安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二)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综治日常考核制度,推行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到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公共场所、敏感部位等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展综治日常督查,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以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形式,以综治委的名义将整改意见落实到各熟读苦于,敦促各相关部门及时加以整改,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综治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期达到“边学边改、边建边改、边整边改“的工作效果,把各类事故和安全隐患充分纳入视线,扫清社会治安的死角、死面。建立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工作情况日常采集制度,将社会治安的具体指标、数据动态以季报、月报等形式向各相关职能部门下达统计任务,对刑事案件、干部犯罪、、安全事故等治安形势进行及时地掌握和了解,防止因时过境迁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事端。在落实组织部门考核干部征求综治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综治部门与党委组织部、机关工委、文明办、人事局等开展综合性机关目标考核工作的部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征求意见制度,从而构建起横向联动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真正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平安建设工作考核标准做以调整,使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贴近实际、科学合理。

(三)强化激励奖惩措施

对于因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不力导致发生有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因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凶杀案件高发、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地区,要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坚决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对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实施重大问题领导责任查究,列入党委部门对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或突出治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地区,以及在系统内部考核中综治工作排名靠后、对地方平安建设总体局面造成严重影响的部门和单位,一律取消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评先先优资格,并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对虽未发生重大问题,但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或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责任人,要采取措施予以严肃处理;凡年终综治考核不达标以及受到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一律对其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谈话;对工作作风扎实、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大力表彰奖励。要通过强化奖惩措施和考评机制,切实树立起各级综治组织在党委领导下履行维护社会稳定职责的权威性,更好地推进平安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起来。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姓名:杜新祥

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马玉芳

2011年11月10日

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摘要: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我镇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严格管理,加快利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的文化经济中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运作管理利用

概述:

一、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通过本次调查,我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不断改进完善才能进一步发展提升。

二、调查对象:高楼镇委、镇规划办、引进客商、集镇村委会及村民

调查内容:小城镇建设现状、益处及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0月

调查地点:高楼镇集镇及各村

调查方法: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我们高楼镇地处苏、皖两省,睢宁、灵璧、泗县三县交界处,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26个行政村,5.36万人,其中集镇人口8500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道路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既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所以,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8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32幢,建筑面积达14800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形成“三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商住小区和住宅小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9.4%,集镇区人口达1.48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689.6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48.8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江阴市建筑设计院、淮安市规划设计院、淮安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高楼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高楼集镇“三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高楼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30公顷规划为256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26%;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高楼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无锡客商投资3684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铺设水泥路面357米,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120多万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正在兴建。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高楼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46只,配置了垃圾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

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

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

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5、要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6.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资料: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向春玲:《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央党校讲课课件。

3、仇保兴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中国建设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2006-2-25

下载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县居民小区平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中有着独......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XX县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为全面掌握全县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近期,我们组成专......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07-12-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宽从......

    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宁夏机关党建2009-2-10 10:06:5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

    建设“两新”组织党建联合会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区域性党建联合组织 促进非公党组织建设 ——无锡惠山区建设“两新”组织党建联合会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 为了探索党建工作对经济工作更大的影响力,无锡市惠山区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