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
定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资产关系变更
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2.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3.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和工商登记
4.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多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
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5.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确认。
7.完成资产清查后,转制单位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8.转制单位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及进行产权转让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报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
9.转制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等手续。
三、财政、税收政策
10.转制单位完成转制后,在过渡期内,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原有的正常事业费是指财政部门核定的基本支出经费,不包括项目支出经费。
11.在转制过渡期内,转制单位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资金尚未解决的,转制时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
12.转制前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转制前享受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此项政策;对转制单位在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政策,在转制过渡期内,如因税制改革而发生调整变化的,按照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四、社会保障政策
13.转制单位转制后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14.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
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费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原建设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相关政策执行。
15.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在转制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照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其差额部分采取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照劳社部发〔2002〕2号文件的相关政策执行。
16.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照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照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待遇。
17.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列支。
18.转制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五、附则
19.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等转制为企业的,继续执行相应的现行转制政策。
20.本规定中的转制过渡期一般为5年,自转制单位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计算。
第二篇: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意见--7.14
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转制为企业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财务、资产关系变更
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为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2.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3.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和工商登记
4.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 1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的,要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编办发〔2005〕1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5.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和《淄博市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臵管理办法》(淄财国〔2002〕7号)及同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确认。
7.完成资产清查后,转制单位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由财政部门组织进行财务审计,审计报告按规定在原单位公示。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由财政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财政部门依据资产评估结果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8.转制单位整体或部分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及进行产权转让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报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
9.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批准转为国有企业时间即转制基准日起,由机构编制部门按规定程序撤销事业单位建制,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三、财政、税收政策
10.转制单位完成转制后,在过渡期内,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原有的正常事业费是指财政部门核定的基本支出经费,不包括项目支出经费。
11.转制单位完成转制后,承担政府委托项目的,各级财政部门将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补助。
12.在转制过渡期内,转制单位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资金尚未解决的,转制时由财政部门视财力一次性拨付或分期分批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住房分配货 3 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
13.转制前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转企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转制前享受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此项政策;对转制单位在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镇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政策,在转制过渡期内,如因税制改革而发生调整变化的,按照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四、社会保障政策
14.转制单位转制后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档案移交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其中单位及其职工未参加或欠缴养老保险费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补缴,不补缴的不视同缴费年限。截至转制基准日,转制单位给予在职职工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由其所在单位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贴标准为:转制前本人按国家规定计发的月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工作年限×0.5%×120个月。职工原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与一次性补贴一并计入本人个人账户。
15.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今后国家和省统一调整离退休生活待遇时,仍按事业单位的办法执行。其中,统筹项目内的待遇,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 4 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统筹项目外的待遇,市属转制单位中原属财政供养的离退休(退养)人员,由市财政拨付;不属财政供养的离退休(退养)人员,由转制后的单位支付。
16.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纳入转制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龄连续计算,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截至转制基准日,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法定正常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工作人员(不含合同制人员),由本人申请,按管理权限批准以后,可按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办理内部退养。内部退养人员内退期间统筹项目内的生活待遇所需资金,由单位改企业时一次性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退养人员除医疗保险应继续缴费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按退休人员对待。
17.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照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照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18.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列支。
19.转制前未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或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要按照规定补缴失业保险费至转制基准日。转制后,单位和职工应继续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
20.转制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 5 之日起,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在职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21.转企改制中处理人事劳动关系和衔接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及转制前离退休(退养)人员转制后生活待遇、医疗待遇所需费用,按原渠道解决;单位确有困难的,经审核,可由主管部门统筹解决;主管部门难以解决的,经审核,可由同级财政部门调剂解决。
五、其他事项
22.本规定中的转制过渡期一般为5年,自转制单位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计算。
23.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等转制为企业的,继续执行相应的现行转制政策。
24.各区县可结合当地实际和财力,研究制定具体转企改制政策,保持政策有序合理衔接。
第三篇: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
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
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关部署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鲁办发〔2014〕31号)等文件规定,现就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确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名单见附件1)。
二、实施时间
争取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三、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稳妥推进,成熟一个,上报一个,批复一个。
(二)明确职责、加强配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实施。
(三)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化解风险矛盾,实现平稳过渡。
四、阶段步骤
(一)前期准备(7月20日前完成)。
1.建立工作机制。转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所属转制单位的转制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并明确具体工作人员。
2.做好资产清查准备。主管部门抽调财务、资产、审计、纪检等相关人员,成立资产清查工作组,研究制定资产清查方案,做好业务培训、会计资料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结合转制相关工作,统筹安排对转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4.测算转制成本费用。转制单位要严格按照鲁办发〔2014〕31号等文件有关规定,测算转制相关成本费用。
(二)方案制定(8月10日前完成)。
主管部门组织转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拟定转制方案。方案应包括:
1.转制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编制、在编人员、资产财务状况等。
2.转制形式。具体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对于已经办理企业工商登记的转制单位,可以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为企业。
3.转制后企业名称及企业出资人。
4.资产处置意见。具体包括资产清查范围(资产权属未登记在本单位名下的,不纳入清查范围),土地资产处置方式,配合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具体措施,资产划转意见等。对于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制的单位,资产处置意见包括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事业单位法人资产和债权、债务承接方式等。
5.人事劳动关系处理和社会保险的衔接,财政、税收及其他相关政策落实意见,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等。
(三)方案上报(8月20日前完成)。转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主管部门于8月20日前上报省政府。
(四)方案批复(10月20日前完成)。省政府办公厅将转制方案批转省财政厅。省财政厅会同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机关事务局等部门对方案进行审核。省财政厅代拟批复文稿报省政府。省政府批复转制方案之日为转制单位转制基准日。
(五)方案实施(力争12月底前基本完成)。
转制方案批复后,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所属转制单位组织实施。各转制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转制方案,确保转制工作有序推进。
1.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所属转制单位严格按照鲁办发〔2014〕31号、《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企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鲁人社〔2009〕29号)等文件规定,做好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政策指导和具体业务审核。①转制单位根据省属转制单位转为企业的相关政策规定,按照转制基准日确定转制人员、内退人员、原离退休人员、辞职人员,审核确认人员基本信息,并根据政策规定计算不同人员转制待遇及所需费用;②主管部门审核后,将转制相关表格和情况说明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③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对转制单位相关人员信息及待遇等情况进行审核,核准后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专类登记和管理,驻济的转制单位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理(工伤保险除外),驻济以外的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
2.资产处置。①资产清查。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转制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组具体实施,并于方案批复日后1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由主管部门报送省财政厅。资产清查基准日为方案批复日的前1个会计月末。资产清查基准日如需变更,由转制单位提请省财政厅确定。②财务审计。省财政厅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计,主管部门和转制单位配合。③损失核销。需要核销资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结合中介机构审计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批复。符合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条件的,可按规定税前扣除。④资产评估。省财政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主管部门和转制单位配合。⑤资产划转。主管部门按照评估结果向省财政厅提出资产划转申请(须注明转制后企业的出资人),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批复。⑥产权登记。转制单位向省财政厅申请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注销手续,并按规定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于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制的单位,在省政府批复转制方案后,即可按规定发布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公告(公告中应包含该事业单位所有资产和债权、债务由相应企业法人承接的内容)。公告结束后,向省财政厅申请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注销手续,尚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按规定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3.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省编办按照规定程序撤销事业单位建制,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核销人员编制实名制信息。
4.办理工商登记。转制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五、相关要求
省属转制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事关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部门、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改革共识。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转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转制是激发单位活力、促进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维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积极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同时,要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稳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协调。各主管部门及所属转制单位是转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改革和稳定负第一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统筹谋划、明确分工、周密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省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扎实做好相关工作(省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联系方式见附件2)。
(三)严肃工作纪律,遵章循规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执行纪律不放松,确保单位不乱、人心不散、业务不断。对转制工作中出现的违反政策和纪律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加强工作调度,定期报送情况。为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改革进程,动态掌握改革进展情况,建立工作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各主管部门于6月底前将转制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及联系人报送省财政厅,并于每月10日前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省财政厅。
附件:1.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名单
2.省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联系方式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6月30日印发
阅读原文 阅读 举报
第四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12
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
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公益事业发展上,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同时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其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对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面向社会 提供公益服务和 为机关行使职能 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 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即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 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各省(区、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直属事业单位提出初步意见,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省(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以下直属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分级实施。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 机构、编制 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
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
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 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 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
要明确事业单位 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要吸收事业单位 外部人员 参加决策层,扩大参与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
对改革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 要切实履行 财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
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相应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实现工资水平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统筹,使机关 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保持 合理关系。优化工资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所占比重。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
作人员。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职业年金 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 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个人缴费比例 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第九条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单位缴费;
(二)个人缴费;
(三)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条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 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
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其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及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5-07-03山东省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5〕30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6月26日
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关部署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鲁办发〔2014〕31号)等文件规定,现就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确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名单见附件1)。
二、实施时间
争取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三、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稳妥推进,成熟一个,上报一个,批复一个。
(二)明确职责、加强配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实施。
(三)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化解风险矛盾,实现平稳过渡。
四、阶段步骤
(一)前期准备(7月20日前完成)。
1.建立工作机制。转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所属转制单位的转制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并明确具体工作人员。
2.做好资产清查准备。主管部门抽调财务、资产、审计、纪检等相关人员,成立资产清查工作组,研究制定资产清查方案,做好业务培训、会计资料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结合转制相关工作,统筹安排对转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4.测算转制成本费用。转制单位要严格按照鲁办发〔2014〕31号等文件有关规定,测算转制相关成本费用。
(二)方案制定(8月10日前完成)。
主管部门组织转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拟定转制方案。方案应包括:
1.转制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编制、在编人员、资产财务状况等。
2.转制形式。具体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对于已经办理企业工商登记的转制单位,可以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为企业。
3.转制后企业名称及企业出资人。
4.资产处置意见。具体包括资产清查范围(资产权属未登记在本单位名下的,不纳入清查范围),土地资产处置方式,配合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具体措施,资产划转意见等。对于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制的单位,资产处置意见包括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事业单位法人资产和债权、债务承接方式等。
5.人事劳动关系处理和社会保险的衔接,财政、税收及其他相关政策落实意见,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等。
(三)方案上报(8月20日前完成)。转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主管部门于8月20日前上报省政府。
(四)方案批复(10月20日前完成)。省政府办公厅将转制方案批转省财政厅。省财政厅会同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机关事务局等部门对方案进行审核。省财政厅代拟批复文稿报省政府。省政府批复转制方案之日为转制单位转制基准日。
(五)方案实施(力争12月底前基本完成)。
转制方案批复后,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所属转制单位组织实施。各转制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转制方案,确保转制工作有序推进。
1.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所属转制单位严格按照鲁办发〔2014〕31号、《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企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鲁人社〔2009〕29号)等文件规定,做好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政策指导和具体业务审核。①转制单位根据省属转制单位转为企业的相关政策规定,按照转制基准日确定转制人员、内退人员、原离退休人员、辞职人员,审核确认人员基本信息,并根据政策规定计算不同人员转制待遇及所需费用;②主管部门审核后,将转制相关表格和情况说明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③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对转制单位相关人员信息及待遇等情况进行审核,核准后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专类登记和管理,驻济的转制单位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理(工伤保险除外),驻济以外的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
2.资产处置。①资产清查。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转制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组具体实施,并于方案批复日后1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由主管部门报送省财政厅。资产清查基准日为方案批复日的前1个会计月末。资产清查基准日如需变更,由转制单位提请省财政厅确定。②财务审计。省财政厅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计,主管部门和转制单位配合。③损失核销。需要核销资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结合中介机构审计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批复。符合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条件的,可按规定税前扣除。④资产评估。省财政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主管部门和转制单位配合。⑤资产划转。主管部门按照评估结果向省财政厅提出资产划转申请(须注明转制后企业的出资人),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批复。⑥产权登记。转制单位向省财政厅申请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注销手续,并按规定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于采取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保留企业法人的形式直接转制的单位,在省政府批复转制方案后,即可按规定发布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公告(公告中应包含该事业单位所有资产和债权、债务由相应企业法人承接的内容)。公告结束后,向省财政厅申请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注销手续,尚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按规定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3.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省编办按照规定程序撤销事业单位建制,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核销人员编制实名制信息。
4.办理工商登记。转制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五、相关要求
省属转制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事关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部门、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改革共识。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转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转制是激发单位活力、促进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维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积极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同时,要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稳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协调。各主管部门及所属转制单位是转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改革和稳定负第一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统筹谋划、明确分工、周密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省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扎实做好相关工作(省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联系方式见附件2)。
(三)严肃工作纪律,遵章循规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执行纪律不放松,确保单位不乱、人心不散、业务不断。对转制工作中出现的违反政策和纪律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加强工作调度,定期报送情况。为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改革进程,动态掌握改革进展情况,建立工作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各主管部门于6月底前将转制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及联系人报送省财政厅,并于每月10日前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省财政厅。
附件:1.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名单 2.省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联系方式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6月3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