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时间:2019-05-13 19: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第一篇: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一、自然人

(一)党政机关

1、公务员(禁止)

《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因此,国家公务员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虽然公务员不能因个人营利目的担任企业董事、监事、经理,但是可以根据上级的决定,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包括担任董事、监事、经理职务)。

2、党政机关的干部和职工(禁止)

根据《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除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特殊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因此,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不得投资公司成为股东。《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二条规定,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

3、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有条件禁止)

根据中央纪委《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解释》(中纪发[2000]4号)、《关于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执行)》(中纪发[2001]2号)和各地市纪委《关于区、县党政机关局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投资兴办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企业。

4、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禁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禁止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的(离)休干部,不得兴办商业性企业。因此,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的退(离)休干部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

5、国有企业领导人(有条件禁止)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下列行为:(1)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6、国企领导人配偶、子女(有条件禁止)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防止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业利益行为的发生。不得有下列行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在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7、现役军人(禁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第127条规定,军人不得经商,不得从事本职以外的其他职业和传销、有偿中介活动,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文艺演出、商业广告、企业形象代言和教学活动,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和办公设备从事证券交易、购买彩票,不得擅自提供军人肖像用于制作商品。《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3章第3节27条:参与经商或者偷税漏税,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级)、降衔(级)、撤职、取消士官资格处分。

8、银行工作人员(有条件禁止)目前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工作人员投资其他企业,但各商业银行对其员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规定。目前银监会正在征求意见制定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指引(征求意见稿)》第十条,坚持以客户和所在银行(公司)利益为重。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申请回避,或向管理层、利益相关人充分披露利益冲突信息,以保障业务处理的公平合理。从业人员如果与客户有亲属关系,批准贷款时应回避;不得在其他公司兼职(本行或本公司委派的除外)或从事第二职业;不得在工作时间炒股票;不得在所在银行(公司)外参与经营性或营利性活动。

9、在职教师(允许)

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规定教师不可以做股东。教师也不是公务员,他们只是有些待遇按照公务员或者不低于公务员对待。所以,他们可以投资做股东。但是,不可以做公司的职员,也不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利益。

(二)其他情形

1、职工持股会(禁止)

2000年7月6日,民政部民办函[2000]110号《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会团体法人登记的函》中特别规定,“由于职工持股会属于单位内部团体,不应再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各地民政部暂不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此前已登记的职工持股会在这次社团清理中暂不换发社团法人证书”。据此,职工持股会不具有社团法人的主体资格,其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缺乏法律依据。2000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亦在其《复函》中指出:“职工持股会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

2、国有企业职工(有条件禁止)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规定,(3)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鼓励辅业企业的职工持有改制企业股权,但国有企业主业企业的职工不得持有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4)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职工可投资参与本企业改制,确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级改制企业股权,但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且不得作为该子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

3、未成年人(允许)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7年6月25日《关于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的答复》(工商企字131号):《公司法》对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其股东权利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但是要注意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家庭成员(有条件允许)

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共同设立公司由于涉及到财产的独立性问题,存在公司性质模糊(可能是一人公司)及权利处置(夫妻离婚后的股权分置)的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以各自拥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本,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登记时需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者协议。

二、法人

1、分公司(禁止)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对公司制企业、集团所有制企业投资,但其所设立的分公司不能对外投资。

2、一人公司(有条件允许)

一人有限公司原则上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公司,而且该一人有限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公司。

3、商业银行(有条件允许)

商业银行原则上不能成为非金融机构的股东,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司法判决或抵押质押等不属于主动投资行为。

4、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允许)拟上市股东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其法人资格并未就此消亡,营业执照的吊销只说明其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旧存在,因此不影响其对股份的持有。但因为营业执照被吊销,可能存在法人资格丧失的风险,由此导致股权的不确定性。因此拟上市鉴于股权的稳定性考虑,若出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股东,还是建议转给他人。

5、非营利性非企业法人(有条件允许)

总体上来说,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非企业法人都可以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但是一般来说,国家政府性质的非盈利性的非企业法人不具备股权投资的主体资格。

6、基金公司(允许)

基金会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7、个人独资企业(允许)

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设立分支机构。不得投资设立非公司企业法人。

8、外商投资企业(允许)

出资额已缴足、已经完成原审批项目、已经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作为发起人。

三、合伙企业

1、合伙企业(允许)

合伙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2、中介机构(禁止)

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不得设立公司。《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规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不得作为资产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

四、国有资产

1、事业单位(禁止)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29条规定,各部门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其他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和维持事业正常发展的资产对外投资。

2、高校(禁止)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科发[2005]2号文),该文对部属高校做出了如下规定: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

3、社会团体法人(允许)《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必须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也可以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会团体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

4、村民委员会(允许)

目前没有禁止性规定。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全面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意见》,中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作为股东或发起人设立公司”。由此,可以初步推定村委会作为发起人应该是可以的。三房巷(600370)公司实际控制人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村村民委员会持有控股股东三房巷集团95%的股权,同时拥有第二大股东100%的权益。

第二篇: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专题研究: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一、自然人

(一)党政机关

1、公务员

《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因此,国家公务员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虽然公务员不能因个人营利目的担任企业董事、监事、经理,但是可以根据上级的决定,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包括担任董事、监事、经理职务)。【百润股份公务员持股转给其老公,科士达转让给实际控制人弟弟等案例。】

2、党政机关的干部和职工

根据《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除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特殊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因此,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不得投资公司成为股东。《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二条规定,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

3、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

根据中央纪委《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解释》(中纪发[2000]4号)、《关于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执行)》(中纪发[2001]2号)和各地市纪委《关于区、县党政机关局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投资兴办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企业。

4、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禁止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的(离)休干部,不得兴办商业性企业。因此,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的退(离)休干部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

5、国有企业领导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下列行为:(1)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6、国企领导人配偶、子女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在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7、现役军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第127条规定,军人不得经商,不得从事本职以外的其他职业和传销、有偿中介活动,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文艺演出、商业广告、企业形象代言和教学活动,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和办公设备从事证券交易、购买彩票,不得擅自提供军人肖像用于制作商品。《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3章第3节27条:参与经商或者偷税漏税,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级)、降衔(级)、撤职、取消士官资格处分。

8、银行工作人员

目前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工作人员投资其他企业,但各商业银行对其员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规定。目前银监会正在征求意见制定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指引(征求意见稿)》第十条,坚持以客户和所在银行(公司)利益为重。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申请回避,或向管理层、利益相关人充分披露利益冲突信息,以保障业务处理的公平合理。从业人员如果与客户有亲属关系,批准贷款时应回避;不得在其他公司兼职(本行或本公司委派的除外)或从事第二职业;不得在工作时间炒股票;不得在所在银行(公司)外参与经营性或营利性活动。

9、在职教师

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规定教师不可以做股东。教师也不是公务员,他们只是有些待遇按照公务员或者不低于公务员对待。所以,他们可以投资做股东。但是,不可以做公司的职员,也不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利益。

(二)其他情形

1、职工持股会

2000年7月6日,民政部民办函[2000]110号《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会团体法人登记的函》中特别规定,“由于职工持股会属于单位内部团体,不应再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各地民政部暂不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此前已登记的职工持股会在这次社团清理中暂不换发社团法人证书”。据此,职工持股会不具有社团法人的主体资格,其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缺乏法律依据。2000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亦在其《复函》中指出:“职工持股会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

2、国有企业职工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规定,(3)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鼓励辅业企业的职工持有改制企业股权,但国有企业主业企业的职工不得持有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4)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职工可投资参与本企业改制,确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级改制企业股权,但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且不得作为该子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

3、未成年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7年6月25日《关于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的答复》(工商企字131号):《公司法》对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其股东权利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但是要注意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共同设立公司由于涉及到财产的独立性问题,存在公司性质模糊(可能是一人公司)及权利处置(夫妻离婚后的股权分置)的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以各自拥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本,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登记时需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者协议。

二、法人

1、分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对公司制企业、集团所有制企业投资,但其所设立的分公司不能对外投资。

2、一人公司

一人有限公司原则上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公司,而且该一人有限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公司。

3、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原则上不能成为非金融机构的股东,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司法判决或抵押质押等不属于主动投资行为。

4、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

拟上市股东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其法人资格并未就此消亡,营业执照的吊销只说明其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旧存在,因此不影响其对股份的持有。但因为营业执照被吊销,可能存在法人资格丧失的风险,由此导致股权的不确定性。因此拟上市鉴于股权的稳定性考虑,若出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股东,还是建议转给他人。

5、非营利性非企业法人 总体上来说,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非企业法人都可以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但是一般来说,国家政府性质的非盈利性的非企业法人不具备股权投资的主体资格。

6、基金公司

基金会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7、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设立分支机构。不得投资设立非公司企业法人。

8、外商投资企业

出资额已缴足、已经完成原审批、已经项目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作为发起人。

三、合伙企业

1、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2、中介机构

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不得设立公司。《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规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不得作为资产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

四、国有资产

1、事业单位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29条规定,各部门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其他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和维持事业正常发展的资产对外投资。

2、高校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科发[2005]2号文),该文对部属高校做出了如下规定: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

3、社会团体法人

《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必须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也可以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会团体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

4、村民委员会

目前没有禁止性规定。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全面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意见》,中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作为股东或发起人设立公司”。由此,可以初步推定村委会作为发起人应该是可以的。三房巷(600370)公司实际控制人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村村民委员会持有控股股东三房巷集团95%的股权,同时拥有第二大股东100%的权益。

第三篇:公司股东资格认定问题解析

公司股东资格认定问题解析(上)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1年06月01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

公司股东是基于出资而产生的一种法律人格。具有股东资格是公司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前提条件。认定股东资格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质条件与形式条件。

实质条件是投资人有取得公司股东资格的真实意思表示;形式条件是投资人需要履行的特定行为方式。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成为合法的公司股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在公司章程中被记载为股东,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第二,实际履行出资义务或者合法继受公司股份;第三,在公司登记机关审查登记的公司文件中列名为股东;第四,在公司成立后取得公司签发的出资证明书;第五,记载于公司股东名册;第六,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其中,第二、第六属于实质条件,其余为形式条件。可见,股东实际履行出资义务非常重要。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产生的大量股东纠纷,与股东出资问题(包括实际未出资和瑕疵出资等)密切相关。

公司股东实际未出资对于公司股东资格的影响

这里应当注意正确区分两个概念,即认定公司股东资格与确立公司法律人格,不能因为公司股东资格问题直接否定公司法律人格的存在。

公司股东实际未出资可分为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3种情形。拒绝出资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合同成立而且生效后拒绝按约定出资;不能出资是指因投资者客观条件的变化不能履行出资义务;虚假出资是指投资者无合法依据,无代价取得股份。

公司股东出资是投资人意思表示的具体行为之一。如果公司股东存在出资问题,会导致投资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这自然会影响到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有观点认为,投资人如果实际未出资,则股东资格不成立,投资人不得以股东身份获得公司红利,理由是现行法律设立了公司法定资本制度,同时需要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错误:把认定公司股东资格与确立公司法律人格两个问题混淆了。

公司法定资本制度属于公司法人制度的组成部分。认定公司股东资格属于确立一种民法关系,主要是保护私人利益;确立公司法律人格属于确立一种经济管理关系,主要是维护社会利益。公司股东资格是指具体公司的股东资格。如果公司的法律人格被否定,不仅实际未

出资的投资人无法获得公司股东资格,而且即使已经足额、如期出资的投资人也将失去成为公司股东的载体,这时被否定的已经不仅是股东资格问题,还包括公司法律人格。因此,对于实际未出资的公司股东,应当依照公司登记法规的规定,要求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部分,可由公司登记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比如责令改正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民事责任部分,可通过公司设立瑕疵认定而否认公司法律人格,由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对于公司设立有相应的法定标准,因公司设立瑕疵所产生的是一种法律责任;对于股东出资也有相应的法定标准,因股东未实际出资产生的是另外一种法律责任,不能因为公司存在设立瑕疵而直接否认股东的股东资格。

在公司股东瑕疵出资情形中应当注意正确区分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股东资格形式条件是法律规定的投资人需要履行的特定行为方式。取得股东资格的行为多种多样,但可基本划分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是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公司股东必须实施的行为。比如,对于记名股东的变更要依法申请办理过户手续;对于发起人股

东资格的取得,需要投资人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等。根据法律行为理论,只有要式行为的成立才受到形式条件影响。换句话说,要式行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形式具体实施,并且借助通过实施所形成的相关文件或者物化证据产生绝对证明效力。

非要式行为是指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公司股东确权行为。通过实施非要式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件或者物化证据只有相对证明效力。非要式行为及其物化证据只有在可以直接影响或者否定股东设权行为证明力的情况下,才能否定公司股东资格。正确区分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正确运用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的证明效力,对于认定股东资格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应当以是否涉及第三人、社会及国家利益为区分标准,对外明确肯定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等物化证据的对抗效力(即具有相对优先的证明效力),对内明确其相对证明效力,这样更符合《公司法》的特点及要求,有利于准确地认定公司股东资格。比如,公司登记机关有关公司股东的登记材料(如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等),应当作为认定公司股东资格并对抗第三人的表面证据。即使登记有瑕疵,第三人也有权而且应当信赖上述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并要求被登记的公司股东按照登记的内容对外承担责任。

尤其在隐名投资的情形中,第三人(在特殊情况下,第三人除了

包括公司债权人,还应当包括公司内部与隐名投资人无直接合同关系的其他股东)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因为第三人在与公司的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掌握不可能像公司内部有关股东那么准确和详细,显然不能让第三人在不了解或无法了解交易对方的情况下承担风险责任。在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隐名投资人虽有成为公司股东的实质条件,但也不能认定其为公司的正式显名股东。

公司股东资格认定问题解析(下)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1年06月13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一般涉及4种法律关系,即投资者之间的内部关系,投资者与公司原股东之间的股份转让关系,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投资入股关系,国家与公司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由于法律关系复杂,容易因为混淆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主体,造成公司股东资格认定工作走向误区。

因此,认定公司股东资格应当注意以下5点:

(1)投资人有取得股东资格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必须以取得公司股份的协议并实际享有公司股东权利等事实为依据。投资人欠缺真实意思表示,又未出资,属于挂名股东。投资人欠缺有效意思表示,虽有资金投入,也仅是公司债权人。二者都不能取得合法股东资格。

(2)投资人与公司之间取得投资入股的意思表示一致(一人公司例外)。

(3)出资缺陷导致投资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能因此直接否定公司股东资格成立,原则上应当根据公司制度由公司股东会内部解决。

(4)除记名股东等特殊类别股东外,出资证明、章程记载、股东名册等书面证据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只有相对证明效力。

(5)在涉及第三人利益以及发生在公司外部法律关系中的股东资格认定案件中,公司登记机关对公司股东登记的书面证据具有对抗效力。

第四篇:公司股东资格确认

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静态与动态的考察

导读:股东资格是公司股东享有股东权的基础,股东资格确认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本文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静态的考察

所谓静态的考察,是指在公司正常存续、股东不发生变动或者股东发生变动后已由公司进行了某种记载或登记的情况下,对股东资格确认规则的考察。

(一)静态下有限公司的股东资格确认。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有限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是公司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有限公司成立中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的事项包括股东的姓名或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有限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股东的出资额、出资证明书编号,股东发生变动后,公司应将股东变动情况记载于股东名册;国务院制定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有限公司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为公司登记事项。第31条规定,有限公司变更股东、有限公司的股东改变姓名或者名称的,应当自发生变动之日或改变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因此,在静态的情况下,公司章程的记载、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应该都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司股东的情况,都可以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而且,对于依法正常运转的公司而言,以这几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来确认股东资格,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公司运转不规范或处于非正常状态,公司没有按规定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没有置备股东名册,或者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出资证明书,对公司股东情况记载不一致,使得依据这几个标准判断股东资格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在出现争议时,以什么标准来确认股东资格呢?一般认为,当公司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事项不一致时,应当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对此,我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这一规则只适用于股东名册有正确记载的情况,实践中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股东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并非罕见。如在公司成立后至公司置备股东名册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没有股东名册的记载就否认股东资格或影响股东行使权利。有些公司没有按照规定置备股东名册,但是我们也并不会因此认为公司没有股东。

我认为股东资格确认规则主要是解决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公司记载不规范或没有记载时,如果不涉及第三人,则在确认股东资格时,应该着重考虑以一些公司内部文件(如股东协议、出资证明材料、股东会决议等)为证据来判断。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尤其要注意出现不一致的原因是在公司方面还是在股东方面,如果是由于公司过失导致记载不一致,就不应该让真正的股东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股东资格争议涉及到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则处理原则和方法又有所不同。如果第三人因为相信公司章程或公司登记机关的记载,与公司登记的股东发生股权转让、股权质押交易,则应该以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原则来处理股东资格确认的问题,至于公司内部的问题,可以通过追究不法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者的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等途径来救济受损害的股东。

(二)静态下股份公司的股东资格确认。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的姓名或名称是公司章程和企业登记之绝对必要事项。股份公司的非发起人股东毋需在公司章程中记载或在登记机关登记,股份公司成立后发起人股东依法转移股权时,也不需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可见,对于股份公司来讲,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情况下,以公司章程的记载或登记机关的登记为标准来确

认股东资格没有普遍意义,也没有法律依据。

在静态的情况下,股份公司确认股东资格可以概括为:确认发起人股东,可以以公司章程或公司登记为准;对于包括发起人股东在内的记名股东资格的确认,应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对于无记名股东,则以股票的持有并出示为准。

二、动态的考察

所谓动态的考察,是指从公司股东发生变动至其变动情况在股东名册上得到记载这段期间内,对股东资格确认规则的考察。在发生股权转让、赠与、继承或公司的合并、分立以及其他引起股东变更的情况时,股东变动至其变更登记完成有一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股东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其它在静态情况下可以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文件也均与公司股东的实际状况不符,因此在这个期间股东资格确认规则应该与静态情况下的规则不同。

为避免出现在公司办理股东变动的确认及变更登记过程中的股权虚置或股东权利的真空状态,在动态情况下的股东资格确认规则设计上,应明确规定将公司的原有合法股东或依法取得股权的新股东依法以书面方式通知公司股权变动情况并向公司提交有关的合同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之时,作为新老股东权利的交接点,依法取得股权者此时即可取得股东资格,可以行使股东权利。这一规则对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都可以适用,但是不适用于依法取得股权者未通知公司以及股权变动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况。

根据公司法第36条和第145条的规定,在股权转让完成后,将股权转让结果记载于股东名册是公司的义务。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既然是公司的法定义务,又完全是公司自身可以控制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允许公司因自己未及时履行法定义务而拒绝承认新股东。从公司经营风险转移的角度来分析,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发生股份变动状况之日起,公司经营风险以及公司各项决策执行所产生的后果均会转移给新股东承受,而如果在规则设计上允许公司在权利人通知公司后拒绝股东享有和行使权利,就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实践中,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前受让方行使股东权利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公司股权变动信息的记载、公示,一般并不影响第三人对公司资本、公司偿债能力等交易安全因素的判断。所以,采用这一规则并不会造成不利后果。但是为了尽量缩短动态情况持续的时间、减少不稳定状态,应该以公司法的明确规定,促使公司以最高的效率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等事项。

公司法第145条第3款规定,股份公司股东大会召开前30日内或者公司决定分配股利的基准日前5日内,不得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这一规定是为了便利公司股东会的召开和股利分配等事项的操作,并不是限制依法取得股份者的股东资格。这表明即使对记名股东,股东名册也并非确认股东资格的唯一依据,未登记在公司股东名册上的人可能是公司的合法股东。公司法的这一规定,不仅与上述的动态规则并不冲突,还可以从侧面印证动态规则的合理性。

对于被公司不当拒绝或延误在股东名册上登记的股份取得者,应该允许其行使股东权,即从其向公司提出股东资格确认请求之日起,该股东可以主张受益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可以请求撤销公司未向其发出召集通知的股东会的决议。公司拒绝或妨碍新股东行使权利的,新股东可以起诉公司,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股东资格确认的静态与动态,是相对的。对于发生变动的那一部分来讲,是动态的,股东资格确认应适用动态规则,而对于未发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又是静态的,股东资格确认应适用静态的规则。因此,静态与动态规则一般是同时分别对不同的股东适用的。对绝大部分公司来说,静态是常态,动态是非常态;在动态的情况下,一般总‘是动中有静。但在上市公司中,流通股股东在每个交易日都会发生变化,实际上没有一份股东名册能够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股东的情况,它只能反映截止到制作该股东名册的特定时刻的股东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动态是常态。

确认股东资格的静态与动态考察,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关系的。对公司外部关系来讲,尽管在公司

股东名册变更前可以确认依法取得股份者的股东资格,但是新股东对其股权的处分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公司外部人员认知公司股东,是以公司股东名册的登记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为依据的。

第五篇:如何确认公司股东资格

如何确认公司股东资格?

------------------

作者:陈其象文章来源:金圣律师网点击数:323更新时间:2010-1-2公司股东资格是出资者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证明公司股东资格的文件有出资证明书、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

一、股东权是社员权,认定股东资格主要依据团体法而非个人法。

二、确认股东资格基本原则: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实质性证据例外适用原则。

1.形式化证据是通过一定的证据外观和载体予以识别的证据,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公示的证据:

A.形式化证据包括公司章程、公司股东决议、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

B.形式化证据不包括出资协议书、出资证明书、股份转让协议书等未经法定程序公示的证据。

C.各种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原则上应当坚持公司章程优先适用原则。

2.实质性证据是指投资者通过出资行为而取得的证据:

A.出资证明;

B.事实出资行为等。

三、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及其行为的自治性文件,是确定股东权利义务的最主要法律依据。

1.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依据;

2.没有在公司章程记载为股东的人不具有股东资格;

3.经过工商登记的公司章程与未经工商登记的公司章程不一致时:

A.发起人股东资格争议的,应以已登记的公司章程记载为准;

B.股权受让股东资格争议的,应以新章程记载为准。

四、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于股东资格而言工商登记只具有宣示功能和公示意义,不具有设权的性质和功能。

1.是否经过工商变更登记不影响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也不影响受让人对股权的取得;

2.工商登记与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发生冲突时,一般以被记载股东股东为真正股东,除非被记载股东存在被冒名顶替的情形。

3.工商登记证明意义:

A.对公司设立时发起人股东的证明意义:设立登记中记载的股东名称或者姓名的人可以对抗公司、其他股东和第三人主张其具有股东资格;

B.对受让取得股权股东资格的人的证明意义:股权变动登记是已经成立的公司的一项法定义务,不能认定未经工商登记就不具有股东资格。

五、股东名册是解决公司和股东之间关系的法律文件,具有对抗公司的功能(权利推定力):

1.股东名册上被记载为公司股东的人仅凭该记载就可以主张自己为公司股东,而无须向公司举证自己的实质性权利;

2.股东名册只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公司可以相反证据推翻;

3.股东名册未作记载的股东,并不必然不具有股东资格;公司不能仅以股东名册未记载为由而具有对抗真正权利人主张股东资格的效力。

【陈其象律师提示】

①公司法不认可隐名股东的存在。

②公司法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

A.实际出资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唯

一、主要证据,实际出资人不因其出资当然成为公司的股东;

B.发起人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依次为:工商股东登记→公司章程记载;

C.股权受让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依次为:公司章程记载→工商股东登记。

③公司法没有规定股东出资不实股东身份否定制度。

④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关系上:

A.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相公司主张权利;

B.公司亦可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识别股东,并仅向记载于股东名册的人履行诸如通知召开股东会、分配利润等义务。

C.实际出资人与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之间有关“名实出资”的约定,仅在定约人之间产生效力,一般不能对抗公司。

⑤在股东与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上:

A.应当坚持外观主义原则;

B.即使因未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与实际权利状况不一致,也应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因合理信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而作出的行为效力。

⑥《公司法》第33条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基本原则:

A.股东与公司关系:股东可以凭借股东名称上记载行使股东权利(如果股东名称上没有记载,股东可以依据出资协议书、出资证明书、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章程等证据,请求确认其股东资格,并要求公司记载于股东名册);

B.已登记股东资格纠纷应坚持“登记资格优先”原则(但以非法手段骗取登记或者伪造登记的情形不受保护)。

------------------

【法条链接】

《公司法》

第三十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的出资额;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2007年5月30日)

(三)关于审理涉及公司纠纷案件的问题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赋予了公司法律关系各主体广泛的诉权,增强了公司法的可诉性。公司法颁布以来,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适用公司法律案件逐渐增多,可以预见,今后此类案件的数量将继续增加,案件类型将更加多样,对于我们审理公司纠纷案件的能力与水平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公司诉讼是民商事审判比较新的领域,审判实务中仍然存在很多具体问题的把握和法律适用的问题。下面,我就公司诉讼的几个原则性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正确认识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人民法院审理公司纠纷案件的积极意义。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是保障公司自治、矫正公司自治机制失效的重要手段。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既是公司法对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法定要求,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因此,人民法院对于公司内部各有关主体之间的各类纠纷,要根据公司法就有关主体的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依法介入,而不能仅以争议属于公司自治范畴而不予受理。其次,要坚持受理公司纠纷案件的法定条件。公司是股东自治的产物;公司的管理与运营也是公司自治的范畴,司法介入只是对公司自治机制的补充和救济。因此,人民法院对于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他们与公司之间产生的内部纠纷,应采取慎重态度,坚持穷尽内部救济原则。公司法明文规定应当首先履行内部程序的,人民法院受理相关案件应以满足了法定条件为前提。当事人没有履行内部程序即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最后,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应当尊重公司自治。在审理涉及公司法适用问题的民商事案件过程中,要尊重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股东之间的约定,准确识别公司法规范的性质。对不违反公司法禁止性规范的公司内部约定,应当依法认定有效。

第二,要尊重公司的团体性,维护商事主体的稳定。在公司僵局问题的处理上,要正确把握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关于股东请求解散公司规定的立法宗旨。股东提起公司解散诉讼的事由必须是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这里的经营管理的严重困难不能理解为资金缺乏、亏损严重等经营性困难,而应当理解为管理方面的严重内部障碍,主要是股东会机制失灵,无法就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决策:这里的股东利益受损不是指个别股东利益受到损失,而是指由于公司瘫痪导致公司无法经营造成的出资者整体利益受损。在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调解手段,首先寻求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当事人之间不能和解的,要尽量促成当事人通过股权转让、减少注册资本等途径实现纠纷股东的分离,以保持公司作为商事主体的存续,维护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整体利益。只有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途径穷尽后仍不能解决矛盾的情况下,方可采取判令强制解散的方式处理。

第三,正确适用外观主义原则,注意维持公司内部各民事主体之间约定的效力。公司法律关系具有很强的涉他性,公司机关的内部决策、内部各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往往涉及公司外部当事人的利益。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外观主义原则,在维护公司内部当事人约定的效力的同时,优先保护外部善意当事人的权利。在审理涉及到股东资格认定及其与外部第三人之间关系方面的有关纠纷案件时,要准确理解和适用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相公司主张权利,公司亦可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识别股东,并仅向记载于股东名册的人履行诸如通知召开股东会、分配利润等义务。实际出资人与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之间有关“名实出资”的约定,仅在定约人之间产生效力,一般不能对抗公司。在股东与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上,应当坚持外观主义原则,即使因未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与实际权利状况不一致,也应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因合理信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而作出的行为效力。

第四,正确处理资本多数决原则和少数股东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一直是公司诉讼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资本多数决原则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维持公司治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制度,应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得

到充分的贯彻。但是,当前公司诉讼也反映出存在大量的控股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地位,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侵害少数股东权利的现象。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注意在资本多数决原则和少数股东权保护之间寻求妥当的利益平衡,实现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遵守和少数股东权的保护并重。在审判实务中,要注意区分股东权的类型,正确选择保护方式。对于股东因其固有的、非经股东自身同意不可剥夺的权利,遭受控股股东侵害请求救济的,应予以支持:对属于资本多数决处分范围的股东权,要尊重公司多数股东的意志:对虽属资本多数决原则处分范围的股东权,但被控股股东滥用权利予以侵害的,要依照公司法第二十条关于不得滥用权利的规定,保护少数股东的正当权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胡克诉王卫平、李立、李欣股东权纠纷一案的答复

【解读】

①有限责任公司确认股东权归属最关键是公司对股东的承认或者认可。有限责任公司对某一公司成员股东身份的承认意味着所有其他股东作为一个整体对该成员股东资格的认可,其他个别成员的异议不能与之对抗。

②公司对股东身份承认的形式是股东名册登记或者公司章程记载。

③股东出资瑕疵不能否认其股东资格:

A.通过出资成为股东,其出资瑕疵并不必然导致股东身份的丧失;

B.通过受让股份成为股东,其未支付对价不能成为直接否定其股东资格的理由;

C.对出资瑕疵者或者未支付对价的受让人,其他股东或者转让股份的原股东可以向其主张违约责任,进而主张解除合同,解除出资瑕疵者或者未支付对价之受让人的股东身份。

文章录入:陈其象责任编辑:陈其象

下载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

    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案 例】1998年12月,B公司与A股份公司订立协议书,约定:A公司为了发展股东,扩大筹股,要求B公司作为股东入股,以扩大影响,B公司把为A公司制造的两台大型电力变压......

    关于公司股东资格的要求

    公司股东资格的情形总结 一、自然人 (一)党政机关 1、公务员(禁止) 公务员范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法院和检......

    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东资格

    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东资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解释》、《国有企......

    确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之依据问题再探讨(合集5篇)

    确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之依据问题再探讨2010-9-24 13:52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 中 小】【我要纠错】关键词:股东资格/依据/法律合意内容提要: 现有理论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

    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相关问题

    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相关问题基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制的特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被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最先进的两种公司形式。两种公司形式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

    证券公司股东资格的法律法规规定

    证券公司股东资格的法律法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第一百二十四条 设立证券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无重大违......

    公司股东的资格怎样来确定(精选5篇)

    公司股东的资格怎样来确定?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公司股东的资格怎样来确定 ? 胡某、郭某、毛某签订董事会章程,议定注册成立一个灯具市......

    关于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五篇范例]

    关于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 说明:本文系我所律师受省发改委就某案件发表法律意见后对法律意见书所作的解释性补充说明,主要阐述了对于取得股东资格是否需要登记的问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