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
东方红小学 苏晶
我执教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了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根据本册书单元训练的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评读、比读、引读、范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评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范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还创设了找身边爸爸的优点这一生活情境和课外拓展性作业,使学生走出文本,放飞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学生会学。”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对于战争,他们略知一二,但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学时利用课外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东方红小学 苏晶
教学目的: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
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幸福地成长,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老师这儿收集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放课件,师解说),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呢?
生:他们很可怜,我们同情他们........师:战争是多么残酷呀!它夺走了多少无无辜人的生命。今天,让我们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仔细品味,用笔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
二、多方朗读,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读书真认真,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你能说说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吗? 指生读句子。
通过学生朗读的句子,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试读,再评价。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说什么?他在说什么? 生:他在说:“和平。”
(课件出句子)自由读,体会这两个句子的异同? 学生自由谈。
师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师:课文中还有哪儿使你深受感动呢? 生:爸爸的为人让我深受感动。
师:如果有这样的爸爸,你会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请你试着再读一读。(学生自评)
生:我的爸爸很优秀,从“两年以前,我的爸爸做为一名.......”看出来。师:你读得真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爸爸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可是战争 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板书>
三、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多媒体展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指生朗读。
1、“和平之花”是什么?“和平之花”为什么是娇嫩的?
2、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说明世界上不太平的事件吗?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教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看。让我们感受一下战争的炮火。<板书>
现在,让我们和雷利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共同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生齐读)
四、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写封信;为战区孩子献爱心;努力学习.......3、总结升华。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做一名维护和平的使者。为了制止战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齐读:“让二十一世纪......人类家园”)
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
板书设计:
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为世界)和平!!(为家庭)和平!(为国家)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
东方红小学 苏晶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
请允许我们就苏晶老师讲的这节课作以简要的评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纵观这节课,苏老师精心的设计了教学过程,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评价等手段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收集资料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之中,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首先,苏老师运用情境导入,创设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如:苏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弥漫着战争硝烟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画面,并伴着教师动情的解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其次,苏老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开始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还有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苏老师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三、引导质疑,创设自主探究氛围,苏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她采用了在教学开始之时就让学生自学质疑,提出难懂的这段话,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苏老师设计了“和平之花”指什么,“和平之花”为什么是娇嫩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个人自学课上小组学习,尝试讨论,全班汇报交流,师再讲评小结,正真体现 了新课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潜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导向实践。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苏老师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延伸问题和作业,并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为制止战争,保卫和平你能做些什么?你想对身边哪些不合理,不公正或不道德、不环保的现象发出呼吁?这些问题的设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散发思维的训练。
总之,课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的,不是教懂的。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节奏控制的比较适当,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参与意识也比较积极主动,教师的点拔指导也比较及时到位。整节课教学比较成功。当然,由于苏晶老师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经验有限,在教学中肯定会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东方红小学
评课人:吕秀玲
2005年5月20日
第二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详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1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__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第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了一个中国孩子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表达自己心中真挚的情感,呼吁全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文中这位孩子因为爸爸在维和活动中不幸牺牲,切身体验到战争带来的无尽伤痛,文章可谓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让人感动无比。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训练,培训语感的好课文。同时,阅读这篇课文时,要激发学生在读中激起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呼吁和向往,凸显文本的人文价值。
根据教材特点、《小学课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理解“蓝盔”、“凯旋”、“弥漫”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重点句子及关键字、词,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作者心情。
3、通过交流对话,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信念。
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无法真正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失去亲人的伤痛,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予人类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维和和平的信念,这将成为本课时重、难
点。
语文是感性的,建构文本的每一个语言文字都蕴含有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朗读和对话,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追求“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播,充当课堂教学中“平等的首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评价者和欣赏者。从而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读、思、悟、议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基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本课时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揭题导入,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课文,感悟心情;
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下面我展开谈谈每个板块的教学流程,重点谈谈这样设计的意图,请评委老师指点。
一、揭题导入,自主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同时,请学生在读时关注一下,课题中哪个词最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呼声)而后,再让学生自主质疑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题入手,既提高了导课的效率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安排的质疑,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内容,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和理解水平。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语文教学,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读课文时要做到,读要有要求,读要有目的,“孩子们,带着你们的问题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别忘了,读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在温馨提示下开展有目的地读书。在学生初读完后,出示字词,让学生认读字词,学生认读字词时,考虑到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再是识字,而是阅读。所以,字词学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提出容易读错的字,比较难写的字,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总结。
三、细读课文,感悟心情
阅读要做到“以学定教”。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不应以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
学生在开课前对课题的质疑,教师经过梳理,把它作为这节课教学展开的重要内容。这节课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质疑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呼唤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划出句子,齐读句子;“为什么他要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呢”?”以这个问题展开1、2、3自然段的品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1、2、3自然段,读中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抓住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如“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这些句子让学生在反复地读、悟、思、议过程中加深情感的体验;将情感螺旋地上升;教师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的,引导感情朗读“今天,我要向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生接读“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教师再引读“不仅我要献上鲜花,连联合国秘书长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生接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就这样在一引一接读过程中再次积淀了情感。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手段,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情读升华,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一步步地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伤心、悲痛、留恋、绝望。读,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读,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了雷利的心灵深处。读,最终让学生“感同深受”。
四、情感升华,课外拓展
教师播放战争视频(伊拉克战争),之后让学生自由地畅谈感受,掀起情感的高潮。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师生合作反复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通过读将这种积蓄已久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播放了战争视频,旨在通过合理的拓展,借肋媒体的声音、画面,通过播放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残酷的战争画面,让学生深入感受战争的可怕,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起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但学习这篇课文还没有结束。教师小结“其实战争仍还不断,要不这位中国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唤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让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这问题走出课堂,能更好的保留学生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拓展课堂的舞台,本节课结束之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下节课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利用好板书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我说课到此结束,作为刚毕业的师范生在这方面还显得非常稚嫩,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时间:9分23秒
说课稿已看过。总体上说,还是可以的。基本格式比较规范。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对于教学流程的讲述不够清晰,非常模糊。作为评委,至少要听明白你教学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思路,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围绕着哪一个句子,紧扣住哪些字词。
建议:在讲教学流程这一部分时,先清晰(要尽可能地说得清晰,比如说你说到的播放战争视频,最好能说出播放的是哪个战争的视频。如果要说到播放音乐,要说出具体乐曲的名字)地分板块单讲自己是如何教的,而后,再说明一下,这个板块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设计意图,就模仿我提供给你的《桂花雨》《触摸春天》这两个教案)。时间上你要再调整一下,9分钟多,稍微显得短了些,最好在12、13分钟左右。
切记,教学流程要说得清晰、具体,要让评委听得出你是怎样教这一课时的。同时,每说好一个环节“怎么教”之后,再说说这一环节“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
第三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 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黄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下面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战争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引起学生对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的了解,入情入境生情。
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等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特别是三个“和平!”强调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学生课堂上读的形式多样,有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黄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突出感悟,使孩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中,黄老师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设计,让学生围绕问题和要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这一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抓住了文中重点句以及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让学
生悟,让学生说。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领悟其中的情感,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方面、表达方面的训练。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黄老师课前搜索了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将精彩、感人的视频和歌曲,以及图片带进课堂,从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这样,学生更能走进文本。
黄老师在课上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娇嫩的和平之花”和“为战争敲响丧钟”的理解,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指什么,还要启发学生知道这样写的好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大,有许多地方值得欣赏和回味,我就不多说了。
第四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例分析
【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和平的环境中,可是,你们知道吗?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课件)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一起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题目,同学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这些问题其实都在书本里,那到底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要求:读通句子,读懂生字词,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读了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肯文有些不同呢? 生:这是一封信
师:很好,那又有谁知道信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出示ppt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标记在文中
2.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刚才所提出的这些问题?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不错,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段落? 3.指名朗读课文。朗读中注意进行正音。
师:同学们都读的都很流畅,很棒!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生字词。
师:有哪位同学想来挑战一下? 卓 盔 凯 腕 驻 弥 胁 牺 牲
征 阿 姨 济 贡 圣 罪 恶 健 康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女、充满、蓝盔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那么现在有谁愿意当一下小老师来提醒一下同学有哪些难写难分辨的词呢?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刚才在朗读的课文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蓝盔”这个生词?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蓝盔? 解释:“蓝盔”。
课件:出示维和部队的照片
维和部队士兵统一戴蓝色盔帽或贝雷帽(蓝色象征和平),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也称蓝盔部队。
师:学习了那么多的新生词,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出现的多音字。出示ppt多音字:鲜 血 更 给 吁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篇课文是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板书:问候与感谢),接着是对爸爸出征前后的深情回忆(板书:倾诉与怀念),最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发出呼吁)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这三部分内容(板书的内容)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
问候与感谢 倾诉与怀念 发出呼吁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老师指名同学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师:学完了这些,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看看大家是不是写的和说的一样正确,请同学们打开作业本第30页,完成一下第1.2小题。
学生完成习题
过一会儿,播放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相信在上节课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说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的文章,这是谁写给谁的一封信? 生:雷利写给加利的一封信
师:很好。这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探究“呼声”,感悟父亲的形象
师:在信中,失去爸爸的雷利先回忆了两年前那段痛苦的经历,请同学们再读1-5自然段,体会一下雷利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
师:说一说,你从中体会了雷利怎样的心情?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师:雷利悲伤、痛苦,雷利怀念自己的父亲!而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看文中1-5自然段,划出课文中对父亲描写的句子。(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师:雷利多么热切的盼望父亲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充分想象雷利和爸爸在一起后的快乐情景。
师:是啊,可雷利忘不了的是爸爸离别时那深情地眼光呀,让我们齐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约定啊,可是,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谁能想到是用这种方式回来的,没有鲜花,没有拥抱,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学生齐读课文
师:爸爸张着嘴,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生:和平!和平!和平!指名试读。(可以从低到高,表达出我和爸爸对和平越来越渴望;也可以从高到低,越来越坚定,让爸爸的心声撞击每个人的心灵。)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想说什么/?你会说什么? 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作为儿子,雷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把雷利的真情实感读出来(课件播放:第四自然段内容)
师:这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可是,在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课件出示:1991年,海湾战争,12.5万人死亡;
1994年,卢旺达事件,50多万图西族人被杀; 1995年,阿富汗战争,5万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亡3千多人。
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战争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20 万人并且还在增长。
1948年至今,有1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壮烈牺牲)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悲惨的一幕幕,你想说什么?
2.感受呼声,激热爱和平之心
师:同学们,我们的“和平之花”还很娇嫩,它需要更多的人为它浇水施肥,而不是收到罪恶的子弹的威胁。因此雷利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课件: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为了母亲„„.爱的人类家园”让学生明白这是全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师: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齐读(多媒体出示:让那已经能够„„爱的人类家园!)
(三)、总结升华
师: 是的,是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母亲失去儿子,无数的妻子失去丈夫,无数的孩子失去父亲,因此,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
生:雷利的呼声!
师: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生:全世界儿童的呼声!
师:仅仅是全世界儿童的呼声吗? 生: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为了成千上万的儿童不再失去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呼吁(手指板书)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为了让和平永驻人间,让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心声:(师指板)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问候与感谢
倾诉与怀念
发出呼吁
第二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评价】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情导入:
上课开始,胡老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关于战争的照片,通过学生观察谈体会,调动学生情感,“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和平的环境中,可是,你们知道吗?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看了图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课题进行质疑,再以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引入新课的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朗读形式多样
文章内容感人至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教学中,胡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指导朗读 “如今这顶蓝盔回来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时,胡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多样式朗读,有些孩子因为入境而感动。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听完这节课,感触很多,但总感觉这节课应该更精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好,但是缺乏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1.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播放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已的感想。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2.应广泛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胡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将精彩、感人的歌曲,以及图片带进课堂,从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这样就使学生更加的有所感悟。
第五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
一位企盼和平的孩子
1996年11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伤,发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望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骨灰盒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望着他。
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像许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淘气。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悄悄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会再三叮嘱妈妈去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注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新闻,特别是看到那些妇女儿童在战乱中受伤害的情景,他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他还知道,要继承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学习。他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得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雷棣从小就注意学习外语,爸爸牺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每当站在爸爸的遗像前,雷棣都感觉爸爸在和他说话,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眼前。记得一次在和小朋友玩扑克牌输了之后,爸爸对他说:“记住,没有人总会让着你的,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爸爸牺牲以后,很多人非常关心他,假期里邀他和妈妈免费旅行,或送电影票、演出票。雷棣一一谢绝了。他说:“我和妈妈没做什么,我们不能凭爸爸的名义享受照顾。”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去哥本哈根大学读书,费用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爸爸对我说过,‘记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去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里见到你。”
雷棣正在成长,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