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2:5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舆论监督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舆论监督问题》。

第一篇:网络舆论监督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现象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形成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进而造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产物——网络舆论监督,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广大群众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的平台。近年来,网络监督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发挥了其他监督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监督,如何正确引导,既充分发挥其在从严管理干部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又在规范的条件下,逐步消除其消极因素,将是我们纪检监察机关非常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今天,借助“清风月谈”这个平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谈谈关于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些粗浅认识。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主要由网络上的媒体言论、论坛、博客、微博及新闻跟帖等形式。是一种主要以决策阶层为监督重点的监督。

网络舆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和各

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等。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以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的本质也是事实监督。其监督主体是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各类新闻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或个人跟帖等。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现已成为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那么,作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既担负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职责,同时,又是被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的两重身份。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时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网络舆论表达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评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普通群众因此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三)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反腐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言论传播的快捷性将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四)网络舆论集聚的爆发性,强化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借助网络,人们不但可以非常便捷地参与各种反腐新闻的评论和意见交流,还可以通过犹如现实中的俱乐部、聊天室等虚拟社区,将遍布各地的网民汇集到一起,共同关注反腐热点信息和事件,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交锋和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广大网民的意见,最终形成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给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凸显其揭露、鞭笞和抑制腐败的优势。

二、当前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和完善,在维护公平、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自由、匿名、开放等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片面性和虚假性的缺陷:

(一)“把关人”的弱化,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传统的舆论监督一般会受到“把关人”的把关,通过筛选和规范进入传播渠道。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诉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需经过审批和把关,导致大量理性与非理性、虚假与恶意等带有情绪化的信息在网络上无序传播,增加了甄别难度和监督成本。

(二)“意见领袖”的差异,使舆论监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自由无管束的网络言论主体,常常会出现各类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责任意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意见领袖”扮演重要角色,“意见领袖”主体的分散、利益差异,使不同观点的网络舆论交流、对撞,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极化倾向,致使舆论监督出现混乱,难以形成合力。

(三)地域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代表

性欠缺。虽然我国网民规模高达4.2亿,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发展极不均衡。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超过网民总数的2/3;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北京,是安徽、贵州等省份普及率的5倍;9亿农民中只有不到1亿的网民,占全国网民的28%。因此,网民结构的年轻化且分布不均衡,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代表性还很不够,网上的声音代表不了民众的声音。

(四)法规制度的缺失,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舆论监督同行政管理与法律制约不同,它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舆论的压力,形成道德约束或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但目前尚无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制度来约束、规范网络舆论。超出范围的舆论监督就变成一种越权行为,容易出现 “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其他权利。

三、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各级纪检机关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先后制订出台了中纪发[2011]18号《关于加强和规范纪检监察网络举报工作的意见(试行)》、浙纪发[2005]3号《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网上举报工作办法(试行)》、甬纪发[2010]31号《宁波市纪检监察网络舆情应对处臵办法》等文件,较好地规范了网络举报及应对处臵工作的程序、方法和日常管理。全市各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能够深刻领会文件精

神,紧密结合本区域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镇海区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工作既有创新、有亮点,又结合实际重民生、重效果。2010年以来,注重把收集、研判、处臵网络舆情作为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解决群众困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探索创新网络“三问”工作机制,着力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较好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区也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工作,在认真做好经常性基础性网络举报工作的同时,今年会同区委宣传部网管中心探索建立江东区网络廉情处臵平台,制订下发具体意见和协作机制方案,较好地实现网络廉情信息互通、协调互动,有效推动网络社会管理工作。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面对网络舆情这柄双刃剑,如何顺时而为、掌握主动、科学应对,切实做到重视而不忽视,接受而不排斥,引导而不压制,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为此,我还有这么几点思考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克服“三种心态”,顺时而为。

一是克服“盲目排斥”的心态,顺应民意。现实生活中,当群众的正当利益无法得到诉求和保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网络,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监督就是当前一种新的官民对话渠道。因此,作为政府

机关要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坚决摒弃排斥防范思维,切实改变拦、堵、塞的做法,做到“自己说、主动说、及时说、如实说”,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尊重网络民意,坦诚对待网络民意,切实赢得网民的信任与支持。

二是克服“漠视”的心态,重视建设。网络监督不受渠道和时空的限制,为群众提供了自由、即时、充分的表现空间,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快速作出反应。据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中,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选择通过网络揭发社会不公;公众对有效举报方式的排序,网络曝光以35.8%的比例被列为首选。事实上,有些机关和部门对网络监督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甚至麻木不仁,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广大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因此,各级领导机关要坚决克服漠然臵之的心态,切实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建设,深入一线,听民意、解民忧,重引导、保稳定。

三是要克服畏惧的心态,参与互动。处在网络时代,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穿着打扮都时刻处在网络监督之下,显示出网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强大威力。南京的周久耕事件,给我们的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只要看到网上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惧怕过敏。但事与愿违,官员越是害怕监督,局势越是无法

控制,舆论监督反而更加如影随形,更加无孔不入。政府是社会的治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舆论监督是社会的了望者、守护者,两者之间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有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舆情就能够成为政府的“保健医生”,反之则可能形成舆论“堰塞湖”。因此,要科学理性对待,消除网络监督的“恐惧症”。要善于发挥网络监督反映民意的渠道作用,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与网民进行平等、坦诚的良性互动,努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保证网络监督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二)把握“三项原则”,掌握主动。

宜疏不宜堵。网络舆情的特点决定,要在网络上完全有效遏制住某类舆情的发布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舆情从产生到形成舆论压力,往往是由于有关部门消极对待,刻意回避或封锁消息等行为,造成事件的真实面貌在不明真相网民的助推下,越发模糊。因此,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初,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正面回应,积极做好疏导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民众明白真相,疏通心结,化解矛盾。

宜快不宜迟。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其形成到爆发有一个过程。产生初期由于民众参与少,较为容易应对,一旦错过时机,将迅速扩散,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甚至扩散到现实空间,这时再采取措施应对,将会事倍功半。同时,网络舆情热点大多转换频繁,持续时间

短,如果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判断不准或者是工作严重滞后于舆情的发展,在网络舆情热点已呈下降趋势或者开始转移的时候介入,将可能重新激发网民的关注度。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应在舆情形成发展的初期,要把握时机、争取主动,尽早介入、消除隐患。

宜统不宜分。把“统”贯穿于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应对的全过程,要整合力量,主动加强与党政各部门、社会机构以及传统媒体的协作,共享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聚集力量共同应对;要统一口径,及时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要统一“入口”和“出口”,各种渠道搜集的网络舆情宜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发布处理。

(三)紧扣“三个环节”,科学应对。

一是横纵联动,加强网络舆情的搜集。坚持被动与主动结合、横向与纵向联动的办法,加强网络舆情搜集。拓宽被动搜集渠道,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信访举报、网站论坛、公开邮箱等渠道按受群众信访举报及舆情信息;探索主动搜集方法,有条件,可以安排专人或委托专业机构、个人从论坛、BBS、QQ等渠道主动搜集纪检监察机关关注范围的网络舆情;整合横向搜集力量,通过和其他党政部门、专业社会机构以及媒体等合作,达成舆情资源共享;发挥纵向搜集优势,发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上下联动,共同协作搜集,分级负责

办理和处理。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网络舆情的分析。突出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准确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突出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群体的网上舆情信息监控。突出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

三是统筹兼顾,加强网络舆情的处臵。对于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要及时组织调查、适时通报进展、及时沟通反馈,并根据属实程度,做好处理、说明或疏导工作。对于可信度低、可查性不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宜以网民的身份,从侧面了解情况、打探消息、掌握细节,并根据价值情况,进行摸底初核或做好政策、原则等方面的解释工作,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对于明显没有依据,臆断性的线索类网络舆情,应依托网管中心等渠道,大胆进

行可信度分析,或者培养“意见领袖”,理性分析问题,正面引导网络舆情。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的批评建议类网络舆情,应视合理及可行程度,组织调查研究,吸纳采用;一定合理但暂时难以执行的,引导网民展开辩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网民理解;不合理的,做好政策宣讲,积极解释引导。对于故意歪曲事实、无理取闹、恶意诽谤类网络舆情,要及时澄清事实,还原事件真相,同时,协调司法部门,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并在网上进行通报,以达到杀一儆百,肃清网络环境的作用。

名词解释: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意见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二级传播。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未必都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

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有说服力。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可能是一般的被影响者。如一个对时事政治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可以在时政问题上给予他人指导,而在流行或时尚方面则接受其他行家的影响。在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例如有声望的家族对当地社会往往有普遍的影响。

“网络暴力”: 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BBS”:是英文的缩写,翻译成中文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

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早期的BBS由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管理,现在多数网站上都建立了自己的BBS 系统,供网民通过网络来结交更多的朋友,表达更多的想法。

第二篇: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新闻从业道德准则,而在互联网上,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等等新的信息发布渠道,网民的真实身份被屏障了,人们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舆论自由。但伴随舆论监督随之而来的还有像人肉搜索等网络伦理问题,因而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和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网民认识到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民在参与互动发表己见时都要注意自己的“媒介素养”与责任,增强网络主体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促成网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形成网上道德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三篇: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与社会主义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虚拟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发展失衡、网络监督流于表面、网络暴力危、个人隐私与安全及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正确引领网络监督,对扼制腐败现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引领;反腐倡廉;理性网络监督

近年来,我国网络监督的例子有很多。2009 年“躲猫猫事件”;2010 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 年的“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浪潮此起彼伏,成为与现实世界产生重要关联的舆论冲击波,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人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在成为民意表达和道德监督的另一种方式,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也逐渐浮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克服网络监督的弊端,使其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接,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纵观最近几年的网上公共冲突性事件,网络舆论在群众的“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内涵,与一般的舆论监督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监督主体广泛

我国的网民人数众多,并且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段。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时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和打击。可以说,网络培育了一批“市民记者”,网民可以通过键盘轻松地举报腐败官员,并且追查真相,一种原子式的舆论监督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善原有的政治生态。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政府官员若想仍然采取以往那种集权式的控制方式与群众“隔绝”,几乎已无可能。

(二)监督通道多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网民的上网以及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论坛,博客,贴吧,等来进行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

(三)网络舆论监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务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从政界到司法界,从道德到法律,从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急剧扩大,且大部分事件都以公民意识中的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天下为己任” 等大爱精神为原则,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就可以博弈滥权,发难腐败。有关社会学家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监督效果明显凸现

当前,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一起构成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两个舆论场。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督促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新力量。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也必将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各种非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

(一)网络暴力

近年来,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都能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认为“网络暴民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个词汇本身,不但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以暴易暴的尴尬境地。”但是,网络事件中往往充斥着暴力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拟信息良莠不齐,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网络传媒营造的是“拟态环境”和“虚拟现实”,即由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产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现实感性世界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能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极端。同时,由于慎重发言的新闻制度,使得政府信息的发布大大滞后于网上事件传播,这就给予了虚假性和猜测性的信息有了生存土壤。各种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难以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舆论,这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媒体审判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一直都是两个重要的理念。一般来说,传媒机构和司法机构通常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然而,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体和司法机构的这种张力被打破,经常会出现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媒体的审判。

媒体审判有违法治精神,它既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又危害了司法独立。实际上,媒体审判并不是媒体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而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一种滥用。英国法律就规定,媒体审判如果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工作,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我国宪法也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因此,在发挥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要防止媒体的审判,实现司法的独立。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舆论监督的触角已触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理念,重视网情民意表达渠道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

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将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加强。

(二)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

网络监督离不开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宣传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监督。一方面要求网民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和遵从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感、网站发布新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包含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自律机制。在提倡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三)加强舆论疏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民合法理性表达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能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所以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舆论监督视为公民的基 本权利加以法律保护。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制度执行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对众多网民来说,缺少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导致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够理性,甚至采用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包括轻易使用“人肉搜索”这样饱受争议的手段,以期达到彻底揭露问题的目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网民要求主张权利,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以至于网上表达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要开展深入有效的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广大网民严格自律,坚持合法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发表言论时尊重事实,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法治的环境下,缔造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社会秩序。

总结: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良性发展, 提高网络监督水平。一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 合理引导网民的舆论,从而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中国行政管理》出版日期:2011年第12期

2、范敏:“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2012 年第1期作

3、刘艳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 》 2011 年第2期页码:

4、刘述康:“引领网络舆论监督,提高网络监督水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四篇: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作者:黄新建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2期

【摘要】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网络监督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微博、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公共空间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舆论监督也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反应迅速、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舆论监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以及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方便人们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力,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地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对其施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何为网络舆论监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出的定义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也有学者将网络舆论监督定义为:“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综合多个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了解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通过多种网络形式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监督、检查、评定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是现阶段人民行使自己民主监督权利的便捷通道和有效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1.广泛性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2.便捷性

在互联网时代,时空和地域的差别被极大地缩小,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发表在公众面前。人们在自己家中,通过网络就能迅速了解到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看点,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网络舆论监督使得一些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事件得到及时关注和有效解决。

3.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通常是单向的,人们只有被动的接受。而网络赋予了媒体新的生命,网络在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源的同时,也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在网络平台中,人们是平等的,针对某一事件,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采取措施,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自由的交流,展开讨论。只要你可以上网,就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

网络天然具有自由,开放的功能。借助网络的技术和平台,网络舆论监督使网民的监督权利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网络中,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领域的社会事件进行关注、研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可谓是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都会给你一个机会和平台。在国内知名网站以及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和激烈地讨论,并且对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5.匿名性

网络具有虚拟的隐秘性,可以掩盖网民的真实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等。在网络中,网民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可以抛弃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到舆论监督之中,才会在网络上发出伸张正义的各种声音。近几年大量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也都是从网民选择匿名在网络上曝光开始的。网络的匿名性为监督者行使监督权利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者的权益,降低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三、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直抒己见,相互交流。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信息失真问题

在传统舆论监督媒介中,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舆论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发布的信息很难保证真实、准确。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做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从而致使各种失真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2.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情绪化严重

在网民的讨论中,尽管很多网民都可以理性的分析、判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经常出现一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当有人与自己意见或者大家意见不同时就出言相讥,甚至辱骂、进行人身攻击等。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特别是当事件涉及到官员或富商时,很多人往往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理性地思考,而是根据自己情绪化的反应,做出带有情绪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又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使监督信息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

3.网络舆论监督存在越位和侵权问题

近年来,舆论监督在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案件在刚一曝光或者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积极地介入,大多数是呼吁司法机关对犯罪者予以严惩。此时,愤慨的情绪淹没了理智的思考,道德的判断逾越了法律的审判,公众希望司法机关尽快的对事件进行处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同时,不恰当的监督方式还会对当事人形成伤害,造成侵权行为。

4.“网络水军”引发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关注,使得一部分商家和个人意识到利用网络可以达到炒作和谋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一些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水军”应运而生。随着网络

公关公司的增多、行业竞争的加大,网络水军的负作用凸现出来。他们只问利益不问道德,时常出现恶意炒作信息攻击竞争对手、制作热点话题吸引网民注意、制造虚假信息左右舆论误导民意等现象。这些问题有的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产品销量,破坏了诚信经营消费的环境;有的误导了网民,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5.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在我国,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的监督形式出现较晚,加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针对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因而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有发生,同时,“无相关法律的认可、无相关部门的授权、无组织团体的支持,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也好,还是网络舆论监督从虚拟走向现实也罢,都不能改变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尴尬地位,因此在监督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即使是网上闹得拂拂扬扬的“躲猫猫”事件,网民调查团虽然亲赴现场,但却也是有心无力,最终未能取得什么突破性调查结果。

四、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作用,应针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与之相应的对策,使得这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不断得以完善。

1.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

在网络传播中,为保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监督风气,政府部门应当从源头上把握网络信息发布,大力加强官方权威网络媒体建设,着力打造有威信、有实力的门户网站,利用权威信息发布,从思想上引导网民,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作为主流媒体的重点网站,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作为政府来说,应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及时向民众通报,同时,还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尽可能给予这些网站更多的支持,壮大重点网站的规模,提升重点网站的社会知名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引导舆论的目的。

2.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媒介素养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因此,必须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培养广大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理性发言、慎重发言。其次,广大网民在积极参与网络监督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第三,要增强网民自身综合素质,从容应对网络事件,防止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同时网民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对他人肆意进行攻击和诽谤,尊重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3.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群体的互动交流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尤为重要。通常,当网络上出现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和一些有失偏颇的极端言论时,普通网民就会失去判断力,显得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就会依赖权威人士或意见领袖来为自己指点迷津。目前我国很多论坛中都有一些话语领导者,他们见解独特、分析问题深刻,往往能影响或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因此,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意见领袖,将他们有见解、建设性的发言通过强调字号和色彩等方式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引起网民更广泛的关注,从而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

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监督过程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网络舆论监督同其他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形成具有权威性、组织性、规模性的舆论监督合力,构建全社会的强有力的良好监督氛围,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转,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法律体系的保护。因此,首先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网络立法的可行性,要对具体行为的违规情况进行界定,针对各种新问题制定相关的规定,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依。第三是加强国际间的立法交流。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经验,借鉴国际网络法律准则。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立法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网络法律准则,推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法律衔接,缓解在国际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各国以地域性为根基的法律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谭向祖.浅谈网络舆论监督[J].社会纵横,2009(8):109.[2]陶宇洋.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世纪桥,2011(19).[3]杨婷.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8).作者简介:黄新建(1977—),男,讲师,现供职于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第五篇: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网络舆论,是普通民众基于各种社会事件在网络媒介上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倾向的集聚想象,其意见表达是以WEB2.0时代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网络舆论的产生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政治体制和对媒体的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舆论意见表达渠道的阻断和监督体制的缺失,WEB2.0的出现,作为海量化信息和观点的互动传输工具,对社会权力、社会现象产生强大的监督和疏导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最主要方式。

由于其快速传播能力与庞大的网络群体数量,网络舆论监督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失范现象产生力强大的现实影响。

然而,网络舆论本身的特点和缺陷也使之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网络舆论滥用,影响现有司法制度的公正性。“邓玉娇案”的防卫过当无罪量刑与杭州宝马撞人案的重新审判即是例证。

网络群体是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而网络群体的复杂性与强流动性,直接结果就是群体成员身份复杂,加之群体成员网络角色的符号化【1】和言论发表的匿名性,言论发表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内容则层次不齐、鱼龙混

杂,呈现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攻击性、污蔑性言论大量出现,甚至出现颠覆社会的言论。这在各大论坛社区跟帖留言中已是屡见不鲜。

网络信息传播的失真以及舆论导向的混乱。由于WEB2.0允许网民个体发布信息发表言论,每一个IP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虚假信息的传播随处可见,谣言流言四起,5·12后各种地震信息屡屡见诸网页。而在哈尔滨涉嫌打死青年案中,不同信息来源的事件版本差异甚大,最初的网络舆论倾向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竟反复变换达3次之多。

网络暴力与网络舆论绑架。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不仅仅在于数百万的留言跟帖与网页,也不再只是数百万的点击关注,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隐私权,对于网络舆论的第三方监督缺失。

而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绑架犹有过之,很多时候还会伴随发生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力事件。社会事件在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放大后,网络舆论往往加入更多的情绪化因素。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船长詹其雄和14名船员被扣押,国内网络形成了高亢的爱国主义声援舆论,但随后就出现了未经批准的游行事件、攻击日本使馆和日本店的行为,“抵制日货”的呼声。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

网络舆论因其强大的监督功能约束社会规范和公共权力,也因为滥用而导致监督公信力的降低。在权力与监督的平衡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网络舆论缺少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规范重建功能、社会权力制约功能与社会结构整合功能的发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网络舆论本身的行为控制与秩序规范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1、技术控制

当前主要的技术控制主要为版主删帖、内容审查以及软件控制的关键字过滤。网络终端的无限性,海量的信息在这种人工方式控制和简单软件控制下,作用已微乎其微,而且往往会过滤掉很多有用信息。下一代的技术控制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软件化和智能化趋势。

2、制度控制。

网络舆论的制度化管理不只是法律规范的建立,加强立法固然可以威慑一些诸如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虽然“网络实名制”尚处于讨论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网络舆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方向。而制度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包括标准操作流程,文明上网规范,相关运营商的协议,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甚至是国家政策的倾斜。

3、社会与文化规范控制

社会控制主要着力于社会规范的重建,社会道德的倡导,社会舆论的引导;而文化控制和主要在于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的协调。这些往往都离不开网民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网民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对于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和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对于主体意识的表达和理性的认知。

文化规范与社会整合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策略,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群体成员参与社会事件的积极性逐步增强,网络舆论也就脱离了攻击谩骂的窠臼,真正成为影响社会事件进程的重要因素。

4、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的相互配合。传统电视报纸媒体都用有自己的网站,央视、人民网的评论视频和文章,新兴媒体如凤凰、网易的评论与报道,不仅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评论的导向性,而且凭借其高雅的风格,其论坛区的留言帖子情绪相对比较理性温和。

社会热点的报道评论是一个全媒体事件,且报道评论回随着事件的深入呈动态化的发展前进,各大媒体的集中报道与评论,自然能够引起社会受众对事件的持续关注,而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前,事件的基调已经形成。

网络舆论监督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因素,并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方面,其规范过程也要延续很长时间,而且整体上的进步也是必需的!

下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网络舆论监督

    sunshine论 网 络 舆 论 监 督兰绍江内容提要: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问题研究摘要:实现依法治国、廉洁、高效的行政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督机制,但我国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

    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出路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成为舆论监督阵地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基于此,人们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尽管互联网拓展了舆论监督的疆域,成为传......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目 录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 1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 ............................. 1 (二)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给于充分重视 .........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摘要: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所......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

    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

    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南玲峰2011年06月09日15:57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供稿/《新闻爱好者》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是它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