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3:1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

第一篇: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

—程文霞(20102518)

自老师布置作业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我是这组的小组长,主要负责督促他们完成工作。我们从选题到一步一步的完成这篇论文花费了不少心力,因此我对于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学习还颇有一些体会。

我们学习的第一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的理论依据是一些民主政治的学习、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一些语录的学习和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这些学习中我充分体会到要加强我们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特别是对其特点、意义及作用的充分了解,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通过加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建设,使网民在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时,能够注意调整心态,以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布信息、不考虑信息的真伪、不考虑社会公众的反应。网络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它是属于大家共有的虚拟空间。所以,当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时,应关心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关心网络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遵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监督的责任意识。要通过规范网络舆论监督,争取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它在复杂的社会运行当中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以此来推动社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就是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正义存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因而法律必须代表最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司法又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如果法律抛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部分“权威”强加给人民的信条;如果司法活动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失去公正,那末法律就将失去在民众中的权威。民不可欺——无论什么人,打着“权威”旗号也罢、打出“人权”招牌也罢、还是玩弄什么其他花样,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一方面在法律范畴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譬如法律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如何保证司法公正与权威;如何看待死刑等。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上对司法机关的评判则从某一方面体现一种社会的声音。网络在极大地拓展人们交互空间的同时,又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它将成为今后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司法活动,可以把这个手段扩展到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等所有领域,都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都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网络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然后第二步是关于调查部分,在做这一部分是我们走了弯路,开始我认为我既然是学习关于网络的那么我们的调查就容易啦!只要在网上下载一些就可以啦!后来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做了一些实际的调查(问卷调查法)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比较好地承担起了代表公众对腐败问题进行监督的社会责任。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批评公权力运行中的“该作为不作为”、“不该作为乱作为”,已成为遏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10月17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周庆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网络的作用,进而指出:“舆论监督能够给反腐败提供非常多的信息基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反腐败线索,首先是通过舆论监督体现出来的,这说明我们的反腐倡廉活动,不是某一个部门的活动,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这些我也明白正是网络的率先曝光及媒体的及时介入,才使得有关职能部门启动调查和问责程序,最终背后的违法行政、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等丑恶现象大白于天下,涉案人员相继受到法律或党纪政纪的制裁。假如没有网络舆论监督,一些事件的真相可能被继续掩盖,一些问题官员可能仍旧身居高位,百姓的合理诉求找不到快速有效解决的渠道。网络舆论监督向人们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力量。公众发表的意见在网络中集合,进而形成无法忽视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引起政府高层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从而对政治民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网络是表达社情民意的很好平台,它在社会监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提倡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传播工具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第三步是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现代新闻传媒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人们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也越来越重视,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几代领导人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视上。网络的盈利机制可能对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伤害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为了牟取利润,赢取点击率,置正确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简易、海量等特征,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增加其影响效应。这对网络舆论监督将会是致命的。目前,绝大多数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都是网友通过人气较高的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论坛或者博客平台发布信息,引发较大关注实现的。也就是说,首先,由于相关落实制度的缺失,绝大多数花大力气建设的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及其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实际中作用甚微。其次,地方网络论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十分微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的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23件率先在网络论坛上曝光的事件,没有一个是出自地方网络论坛。而地方网络论坛立足本地,容易形成利益共识,本应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网络舆论监督的链条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而且很多时候,地方网络论坛上往往汇集的只是一些舆情信息,尚未形成舆论,只要及时解决,就能化解舆论的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很多监督信息在地方网络论坛曝光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网民只好再借助于全国性的网站平台,这就占用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网民个人资源。而从权威性、便捷性上来说,政府网站和地方网络论坛本应该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第四步是关于如何解决现状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是,要弥补前段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就为舆论监督节目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如再不被重视和解决,对下一阶段的改革会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新闻纵横”前一阶段的报道,对这两个领域关注较少。从当前的社会现状看,舆论监督类报道在这两个领域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新阿媒体要对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失序现象进行监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作用于观念领域,要求社会观念领域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相对于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观念领域的变化往往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因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被普遍怀疑、否定,或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普遍接受,从而引发社会成员发生价值意义危机,出现某种明显的价值混乱或茫然,人们普遍感到心里失落而又无所适从。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自律机制或体系,实现监督约束。但仅有自律是不够的。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介的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公众监督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应该时刻保持自身倾向性不被监督对象的表象所迷惑.始终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对社会、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及义务。总之.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监督形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引导社会朝着良性、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避免“权力越位”现象的发生。

总的说来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的,而主流新闻媒体的适时介入,将会使网络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3年网络舆论在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表现出的巨大的威力,2004年其势头依旧不减。不管是当事的政府部门,还是当事的社会名人,在今天都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上的舆论压力。年内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深圳“妞妞事件”。10月26日,深圳市一位初中生家长在天涯、凯迪等论坛公布了一封学校给家长的信,信中披露深圳市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初中学生安排在上课时间,自费购票观看电影《时差七小时》,从而拉开了网上揭批深圳“妞妞(本名李倩妮)事件”的序幕。网友在论坛中不仅将其有关身份、背景和内幕揭个“底儿掉”,而且对目前官场中的“潜规则”猛烈抨击。众多新闻媒体随后也跟进报道,一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11月6日身为李倩妮父亲的深圳市委副书记、秘书长李意珍通过媒体进行了“道歉表态”。11月11日,深圳市委举行三届十次全体会议,专门就这一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意见进行了通报,主要领导表示党的干部应接受网络舆论监督。

2003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年”,孙志刚案、刘涌案等事件的出现等反映了网络媒体引导的网络舆论的力量,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审视这一新兴的力量。最近的“苏丹红事件”、“网民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等事件更是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如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开始对政府的决策发挥作用,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2003年4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学生宿舍考察工作时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就在前不久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的开始讲到:“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然而网络舆论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网络本身是虚拟的,网民在网上的活动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信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不足,这些都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的呈现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

目前很普遍的就是网上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不仅一些论坛里存在这种情形,而在很多热点文章后面的评论里也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以近期的北大教授陈瑞华为例,其因发表了羞辱自考生的言论而引起公愤,大家群起而攻之。本来对这样一件事进行探讨很有社会意义,我们也需要公开去讨论大学的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这个问题,网络媒体在提出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优势,然而也凸显了其自身的弱点,其使得正当的讨论被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所淹没。因此有人就说“互联网是人类唯一可以随意大小便的地方”,此言虽不完全准确,但也确实反映了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互联网还是谣言的发源地。网上发言不需实名验证,因此谣言的产生在所难免,而且关键的是经过网络这种极其迅捷的媒体的传播,以讹传讹,谣言被无限放大,而且令人难以辨别真伪。网络谣言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些体会。

第二篇: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新闻从业道德准则,而在互联网上,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等等新的信息发布渠道,网民的真实身份被屏障了,人们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舆论自由。但伴随舆论监督随之而来的还有像人肉搜索等网络伦理问题,因而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和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网民认识到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民在参与互动发表己见时都要注意自己的“媒介素养”与责任,增强网络主体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促成网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形成网上道德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三篇: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与社会主义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虚拟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发展失衡、网络监督流于表面、网络暴力危、个人隐私与安全及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正确引领网络监督,对扼制腐败现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引领;反腐倡廉;理性网络监督

近年来,我国网络监督的例子有很多。2009 年“躲猫猫事件”;2010 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 年的“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浪潮此起彼伏,成为与现实世界产生重要关联的舆论冲击波,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人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在成为民意表达和道德监督的另一种方式,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也逐渐浮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克服网络监督的弊端,使其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接,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纵观最近几年的网上公共冲突性事件,网络舆论在群众的“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内涵,与一般的舆论监督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监督主体广泛

我国的网民人数众多,并且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段。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时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和打击。可以说,网络培育了一批“市民记者”,网民可以通过键盘轻松地举报腐败官员,并且追查真相,一种原子式的舆论监督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善原有的政治生态。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政府官员若想仍然采取以往那种集权式的控制方式与群众“隔绝”,几乎已无可能。

(二)监督通道多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网民的上网以及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论坛,博客,贴吧,等来进行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

(三)网络舆论监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务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从政界到司法界,从道德到法律,从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急剧扩大,且大部分事件都以公民意识中的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天下为己任” 等大爱精神为原则,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就可以博弈滥权,发难腐败。有关社会学家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监督效果明显凸现

当前,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一起构成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两个舆论场。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督促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新力量。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也必将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各种非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

(一)网络暴力

近年来,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都能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认为“网络暴民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个词汇本身,不但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以暴易暴的尴尬境地。”但是,网络事件中往往充斥着暴力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拟信息良莠不齐,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网络传媒营造的是“拟态环境”和“虚拟现实”,即由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产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现实感性世界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能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极端。同时,由于慎重发言的新闻制度,使得政府信息的发布大大滞后于网上事件传播,这就给予了虚假性和猜测性的信息有了生存土壤。各种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难以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舆论,这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媒体审判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一直都是两个重要的理念。一般来说,传媒机构和司法机构通常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然而,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体和司法机构的这种张力被打破,经常会出现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媒体的审判。

媒体审判有违法治精神,它既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又危害了司法独立。实际上,媒体审判并不是媒体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而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一种滥用。英国法律就规定,媒体审判如果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工作,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我国宪法也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因此,在发挥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要防止媒体的审判,实现司法的独立。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舆论监督的触角已触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理念,重视网情民意表达渠道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

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将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加强。

(二)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

网络监督离不开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宣传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监督。一方面要求网民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和遵从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感、网站发布新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包含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自律机制。在提倡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三)加强舆论疏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民合法理性表达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能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所以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舆论监督视为公民的基 本权利加以法律保护。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制度执行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对众多网民来说,缺少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导致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够理性,甚至采用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包括轻易使用“人肉搜索”这样饱受争议的手段,以期达到彻底揭露问题的目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网民要求主张权利,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以至于网上表达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要开展深入有效的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广大网民严格自律,坚持合法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发表言论时尊重事实,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法治的环境下,缔造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社会秩序。

总结: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良性发展, 提高网络监督水平。一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 合理引导网民的舆论,从而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中国行政管理》出版日期:2011年第12期

2、范敏:“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2012 年第1期作

3、刘艳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 》 2011 年第2期页码:

4、刘述康:“引领网络舆论监督,提高网络监督水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四篇:论网络舆论监督

sunshine

论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兰绍江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 * * * * *

2003年,沈阳刘涌涉黑犯罪团伙案件在审判过程中一波三折,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网上大讨论。虽然此案已告终结,但它造成的舆论效应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在刘涌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严惩黑社会犯罪的鲜明意愿,最终导致了最高法院对刘涌案件的再审。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手段。

一、从刘涌案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

1、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刘涌涉黑犯罪集团案堪称建国以来罕见。众所周知,黑社会犯罪危害之严重非其他犯罪所能比拟,为各国政府之大患。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势力虽刚起步不久,但来势凶猛,国家对此已经确定了“露头就打,从重从快处罚”的方针,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深得民心的举措。刘涌集团危害一方十几年,终于绳之以法,自然为国人瞩目。当辽宁省高院以含糊其辞、“莫须有”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尤其是部分“知名教授”违背民意、以权威面目书面干预审判活动的曝光,激起了国人的愤怒,引发民众投入一场空前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爱憎分明的人民意志得到充分表达: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首恶必须严惩,决不允许假借“人道、人权”姑息养奸;尽管个别“权威”说: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罪,这样的案件到了美国可能判无罪,不是判死缓的问题云云[注],但人民不信邪,他们知道孰轻孰重,他们更不会用美国的法律来断中国的案子。

“刘涌不死,民心死”,一语表达了人民对黑恶势力的深恶痛绝。②维护司法公正,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有的“专家”断言判处刘涌死刑是我国一贯重刑思想的体现,民众的态度是媒体片面引导的结果,是用感情代替法律;更有人建议最高法院改写辽宁高法判决中“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的模糊词汇,明确“认定刑讯逼供的事实,并且按照有关司法解释,不将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作为定案的依据”,(笔者注:接下来就要追究公安、检察机关办案干警的罪责了!)说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司法尊严的维护。”[注]但是,从2000年7月刘涌案发到3年后刘涌被终审判决,公众对刘涌案的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百姓心中有杆秤”,可以说,刘涌案件的审判,直接关系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次参与讨论人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感情和理性几乎都达到极致,正是如此,才避免了黑白颠倒和无限放纵。sunshine

这充分说明,正义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懂法、而且最理解法律的宗旨。

2、正义存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刘涌案的二审改判曾一度使人们对司法公正产生某种怀疑;但最高人民法院正视全国人民的质询和呼声,依法对刘涌案提起再审,并最终维护了正义。人们看到我国的司法敢于从容面对公众的监督和批评,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正如有位法学博士所言:再审本身是一个进步,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反映了法律对民意的一种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并非只有程序正义而没有实质正义,严格执行根植于民意的法律并接受民众对于法官是否严格执法的监督,才是法官对民意最好的尊重

[注]

。刘涌一案的再审充分说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民意的尊重。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有效监督,又产生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因而法律必须代表最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司法又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如果法律抛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部分“权威”强加给人民的信条;如果司法活动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失去公正,那末法律就将失去在民众中的权威。民不可欺——无论什麽人,打着“权威”旗号也罢、打出“人权”招牌也罢、还是玩弄什麽其他花样,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超越我国的国情。

3、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刘涌案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在法律范畴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譬如法律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如何保证司法公正与权威;如何看待死刑等。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有个学者讲,“对刘涌案的再审,网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上对司法机关的评判则从某一方面体现一种社会的声音。”[注]网络在极大地拓展人们交互空间的同时,又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它将成为今后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司法活动,为什麽不可以把这个手段扩展到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等所有领域,都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都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网络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但是,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①时间滞后。民情、民意反映到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媒体一般要进行核实,然后再履行制作、审批手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②广泛性受限。传统媒体由于篇幅、人力、资金、程序等诸多原因,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一般仅限在影响较大或很特殊的典型个案,大量的民情、民意以及事件难得光顾机遇。③交互性差。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④成本高。公开发行的报刊的版面价格很贵,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的成本更高,如果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计算更为昂贵。⑤监督主体偏移。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权力的监督,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是一个广泛的集合概念。媒体行使监督实际是代表人民的,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在民众心目中媒体成为了监督主体。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监督主体的素质较高。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知识和表达能力,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与维权意识,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

度,他们是社会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年青人又据多数,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通过互联网听一听这些人的反馈意见,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7950万,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3、人们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一般说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更真实、一手的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

“工序”。如果把传统媒介比喻为“记名投票”的话,那麽互联网就是“无记名投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表现自己。

4、具有空前快捷的特点。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数、小时为分母,而是按秒计算。海南发生的事情,在几秒钟内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那些昂贵费用。

5、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了解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成本大套、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炼、一针见血;还可以组织

“专家访谈”,以至于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

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司法与行政活动的人民监督,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有一位学者评论说:让人民通过网络发言是一种必然和进步,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民权益进一步的“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注3」给人民以发言的自由和让人民掌握法律武器同等重要,民主、法治、平等、自由,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让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

当然,网络媒介既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又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公开性是指网上的信息可以共享;私密性是指在网上发布评论、消息的人完全可以隐匿真实性名和身份。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它推动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常夹杂着耸人听闻得谣言和不满情绪的渲泻。这些内容在网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坏。所以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正确对待网络监督。

尽管网络监督目前仍存在某些缺陷,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但绝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2003年,网络媒体所显示的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众多新闻事件,如孙志刚事件、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刘涌案件、宝马汽车撞人案等等,都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接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监督,深深触及了人们的灵魂。人民大众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各种事件的发展得到了最深刻的推动,不但影响着政府决策,而且涉及了法律的变革。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网络媒体反映的民众呼声和意见,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表明网络媒体公信力日益凸显。网络监督已经不可阻挡,因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我们应当对网络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使其规范和完善。

1、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 第三十五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网络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而有效手段,它当然要受到宪法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评价网上的争论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

2、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依赖现代数字技术而实现的互联网传输、交流手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否定网络的意义,就如同愚昧时代否定“日心说”、清政府视火车为“怪物”、落后的文化禁锢电影、电视;否定网络监督也可以视为“叶公好龙”式的民主心态。

3、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

网络媒体是交流传播各种知识和社会信息之现代化工具,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我们看到,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让我们的主流媒体的导向有的放矢。

4、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公开化就是要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涉及国家机密和国防机密外),消除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消除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没有政治的公开化,就很难保证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5、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互联网承担着传播知识、信息,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神圣社会职责,作为发布部门的大量社会信息应当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加强正面引导。网络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和引导,靠所有网民的自律;2001年5月湖南创建了《红网》,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新闻和综合网站,拥有了中国第一批专业网络记者,在红网的“社区论坛”,邀请了诸多的专家、学者作为常年特邀嘉宾,进行各种建设性的探讨和评论,引导论坛舆论导向趋向理性化。全社会应当加强互联网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网络服务与监管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应当主动组织对败坏网络声誉的批判,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净

化舆论平台。

6、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

网络监督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切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事情,总是会经过网络空间摆到各级政府的桌面上。对于这种“新”事物,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当给与高度重视和恰当地应用了。有人建议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认为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和一切政治领域,还应当制定必要的对监督渠道进行规范的章程。譬如:国家信息公开制度——接受人民的监督,首先要实现公开,国家司法、行政、经济等部门哪些信息必须或应当公开,通过哪些渠道公开,谁来监督执行;如许多地方纷纷创建“政务网”、“警务网”“市长信箱”等,为人民提供了方便之门。吉林省省长洪虎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要将自己的工作向媒体公开,媒体要监督政府的工作。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政府应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监督政府,重点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像我,就是你们的重点监督对象。社会反馈制度——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很重视从互联网了解民情,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

各级政府是否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人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发表意见、建议,谁来收集来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建立畅通的相互反馈路径。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已成为百姓心中的名牌栏目,群众可以在网上投诉求助,由红网记者及联动媒体记者调查,并直接回复投诉人;群众还可参与进行评论和法律咨询等,使网络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违法追究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12月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规定了处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互联网时,都要遵纪守法,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害信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这个决定制定细则和一些必要的制度,使网络监督进入良性运行。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当肩负起网络监督立法的重任。

总之,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领域,都因互联网的加盟而大开眼界、五彩缤纷。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现代政治文明与现代化民主手段的结合,将创造一个真正健康、富于活力的现代化社会。

﹡文中[注]释均引自互联网评论。

参考文献:

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3)

朱兵:《谈中国网络媒体的主要社会责任》(2003中国网络媒体大讨论)

欢迎阅读本文档!

欢迎阅读本文档!

第五篇: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问题研究

摘要:实现依法治国、廉洁、高效的行政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督机制,但我国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政府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的几个主要的监督主体,重点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网络舆论新形式微博的发展趋势和缺陷,进一步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举措。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影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问题。

关键词:政府监督机制,网络舆论监督,完善

一我国的政府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政党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一)政党监督

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后者鲜明地体现在政协监督上。监督是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活动的实现主要靠有效的监督来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监督、思想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些监督是保证党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党领导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的根本。

(二)人大监督

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主权在民”,社会主义国家则采取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我国其形式即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三)行政系统自身的监督

行政监督具体而言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工作监督、各专业部门的职能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关的政纪监督。行政监察是指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运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对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公务活动情况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四)人民群众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整个监督制度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强调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五)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表达公意,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重大社会事务进行监察和督导。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公正性等特点,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监督途径,在反腐倡廉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给予新闻机构充分自由的监督权,这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一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如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在反腐倡廉、揭露社会阴暗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多数舆论工具在反腐倡廉中处于疲软状态,报喜不报忧现象严重。

(六)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包括人民检查院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当前,党的纪检机关、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查院是我国反腐败斗争中的三支主力军。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发帖博客、论坛等形式,网民对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追求真理和真相的过程,切实保障人们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结果。

网络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对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执政者越来越重视广大网民的呼声,在满足网民参政议政愿望的同时,政府的决策也更加贴民心、顺民意,大大增强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基础和政策执行效果。2008年 6月 20日,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回答了网民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9年 2月 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全球网民在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来自广大网民的原生态民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网络舆论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网络舆论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的有效手段,网络舆论监督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过去,人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反映民意,形成新闻舆论监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 年初发布的数据显:我国网民已达2.98 亿人,博客1.62 亿人。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力量,而且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为中国的民意表达开创了极其宽广的天地,它对于及时迅达地反映民间疾苦政策时效,特别是官员的优劣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众多的新闻网站和有名的网上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新浪论坛等,以其开放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参与的虚拟公共领域。网络的出现对我国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媒体因其报道的自由度和时效性,凭借得天独厚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它所代表的民意相对自由快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得民意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当今,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 “ 第四媒体”。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实上已经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而且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监督的特有优势。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而使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便捷地传递。“众意”和“民声”的迅速集聚会使被监督者在瞬间感受到舆论的压力,其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 面对面 ”在线交流。执政者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迅速直观地掌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并依此作为决策参考。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共权力行使者必须增强其行为透明度,有利于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途径,获取信息资料是行使这一权利的基础条件。不仅如此,网络信息传播形式使舆论监督更加具有多样化和渲染力,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复合运用,集中了报刊、广播和电视新闻的优势,从而使网络媒体具有其他单一媒体不具备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正是上述优势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功能。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不言而喻,从各大论坛、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都使得网络成为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网络监督的意义和重要性愈来愈突显。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网络监督的初级阶段,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个人认知能力的参差不齐和法律意识缺失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便于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散布偏激甚至是虚假言论,严重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网络言论的信息杂乱和不受控制性也阻碍了网络监督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网民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把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用到好处,用到实处。

三网络舆论监督新形式——微博

(一)微博监督初见成效的案例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这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网络ID为“袁小芫”的微博网友是D301次列车上的乘客,在事故发生四分钟后她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一些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图片、文字信息、有助于救援的现场状况。还有草根摄影人和周围市民,大家担起了第一时间事故现场的报道任务。短时间内,我们再次看到网络力量的集体爆发,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迅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全国民众面前得以全透明展现,许多媒体在事故发生后几小时内都直接从微博上收集信息。微博在关键时刻救助生命,博友羊圈圈羊7月23日20时47分发出微博求救,获得救助的他还不忘继续发布了获救及感谢的微博。网民从事故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献血现场等多角度展示这次突发事件,一条微博上告诉了大家献血的地点,很快就报出献血量完全够用的信息。连众多演艺明星都通过官方微博表达了自己关注,呼吁珍惜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微博分分秒秒传递着事故信息,牵挂着亿万网民的心。

从这次温州动车追尾的报道过程看,也许微博正成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即时媒体,甚至是第一大信息来源。好几位知名人士表态,追踪动车追尾我们不看别的,就看微博。的确,微博的价值就是简单,传播性快,一个简单的消息可以迅速地被传播,即时性呈现。很明显,这一交流平台已经成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信息聚集点,普通网民正客串“公民报道者”。在对类似这种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舆论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的过程。

微博已经渐渐地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宣泄感情包括发泄心中的一种愤懑的场所。微博“开放式讨论”的独特优势,是追尾事故发生后讨论事故原因、思考经验教训的好场所。“微博在充当突发事件公开的助推器、突发事件的社会监督者和突发事件的救援平台的同时,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又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工具和不满情绪导火索。”目前,国内各微博网站上关于“动车追尾”事件起因有质疑,这也是难免的。在当今的中国,微博神通越来越广大,它不仅在此次温州追尾事故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在其他许多事情上表现过去任何媒体不曾有的作用,它的即时、透明、公开、公正,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

(二)微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被称之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参与微博的人数迅猛增加。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显示:微博去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微博虽然产生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超出了论坛或者博客等网络舆论平台。它之所以更加受到网民们的亲睐,成为重要的舆论工具,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微博具有无与伦比的草根性

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最多140个字符的限制,成为了广大草根群体可以轻松拿来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博文的创作需要严谨的逻辑,需要组织语言、谋篇布局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微博的内容组成只需要只言片语,用户进入的门槛极低。有人形象地说,微博140个字符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因而,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相比于过去,想要监督舆论、伸张正义、引起媒体的关注是不容易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只要会用手机发短信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

2.微博具有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能力

微博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在没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微博客们也可以及时更新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手机,就可以实时地将消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发表出来。在这一点上,微博超过了所有媒体。可以说,利用手机发表微博这种方式 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随着微博的普及,其影响力也将大大增强。

3.微博具有更为轻松广泛的交互方式

微博的交互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更为便捷、新颖,你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粉丝,如果粉丝达到一定数量,那么微博也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小型媒体的发言人,成为意见领袖。相比于QQ 这种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微博是一种面对背、点对面的方式,只要想关注就可以去关注。

当然,就目前微博的发展来看,在许多方面它的发展还存在着缺陷。首先,微博的信息容易被湮没在海量的信息中。由于微博制作上的便捷,使得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以至于很多信息也许还没有被关注到就已经被忽略掉了。而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拉拢更多的粉丝,有些博主不惜制造假消息,微博的真实性就很难保障。其次,现在网络上被关注多的人往往是一些名人,而草根群体想要被关注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一味追逐明星,对草根群体的言论不屑一顾,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粉丝群就很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再次,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虽然使得草根们能够自由随心地发表言论,但140个字符的限制使得即便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条分缕析地叙述清楚都不可能,何况在舆论监督方面建言献策更是难上加难。博客碎片化的信息存在方式也很难将一个人推至“意见领袖”的地位。

总之,微博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从传播的速度上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上都超越了网络舆论平台的其他方式。但是微博的发展在舆论监督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瓶颈,要改变这些缺陷还需要运营商或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去思索和探讨。我们期盼着微博这种“草根”平台能够日趋成熟和规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四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越来越凸显了其巨大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完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增强网民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观念。让网友们知道,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是网络法律并不虚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讲座上,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建议尽快制定颁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实施细则》,抓紧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为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有序开展,大力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随着形势的发展,为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必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力宣传和弘扬主旋律,从自身做起,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同时,网民自律和网络素养教育是正常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网络舆论问题的消除,关键在于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养,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侵犯他人权利。

(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如果政府各个部门能够加强与普通大众的沟通,建立相关网站,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通报。如2008 年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为江西的建设问计于民,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为江西的建设献计献策。这种有目的性的政府引导,老百姓有方向性的参与,就会大大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四)网络舆论监督应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的互动。

网络的确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大量事实表明,在强化网络监督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轻视传统媒体在监督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网络媒体专业报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相比之下,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在对共同关注的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为了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也应当在监督过程中相互配合 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才能使我国的舆论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对于我国政府的监督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瑞良.和谐社会视域下舆论监督功能探析.[J].新闻知识,2011(05),33-35.[2]宋依吟,张芳园.对新闻评论舆论监督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1,183-185.[3]牟雯琪,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青年记者,2010.8,69.[4]张庆华,从“躲猫猫”时间接过看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强化.[J].新闻传播,2009.8,76.[5]王崇飞,牛顺荣,王超慧,构建新闻舆论监督新格局.[J].新闻传播,2011.7,33.[6]王奔琴,如何正确运用好新闻舆论监督.[J].新闻世界,2011.3,27-28.

下载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个人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

    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推荐5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现象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作者:黄新建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2期【摘要】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但......

    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

    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南玲峰2011年06月09日15:57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供稿/《新闻爱好者》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是它也存......

    论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五篇范文)

    论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开播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以现场采访为主,增加新闻的深度。1994年另一个评议节目“焦点访谈”开播,这个节目的定位是:“时事追踪,......

    初探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模版)

    初探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 理由:一、你知道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吗?网路舆论监督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人们表达的意愿更加真实、更加充分;3.具有良好的交互......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以“名表门”事件为例 教育学部2011级小学教育向振2011010051 2012年8月26日,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有一当地官员在事故现场“微笑”,这张照片......